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和尚要钱干什么?”就是强盗逻辑(图片来源:资料图)
自古以来,佛弟子以“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心”为立身之本,寺院以“道”为自养之基。而今,寺院立起了票房,僧人卖起了门票,亘古未有的怪象搅得佛门内外一片不安。
寺院门票本是权力和欲望绑架宗教打造的产物,本非佛教所愿。但如果寺院在长期的困缚中甘于卷入漩涡,或者半推半就、暗生依赖,那么把柄落入他人之手也在所难免。更何况有不少寺院早已实现独立自养,若还放不下区区一张门票,恐迟早会被人拿捏在手里。
陷入门票纠纷多年的少林寺便以屡遭诽谤、质疑和指责的代价现身说法——在门票经济面前,佛教界千万不可心存侥幸。
寺院遇上打劫的,强盗小人需“刑治”
近日,少林寺将拖欠门票分成款的嵩山景区管委会告上法庭。管委会的一位官员颇有牢骚:“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少林寺都是出家人,能花多少钱?”
“和尚要钱干什么?”少林寺显然是遇上了打劫的。此言的荒谬如同抢走了马云的积蓄后狡辩:“马云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马云充其量只是个凡人,能花多少钱?”潜台词是:因为花不完钱,抢夺瓜分就成了天经地义。
强词夺理当然不会得到理性大众的认可。寺院财物的多少,与他人并不相关,更不该成为掠夺的理由。更何况在门票收入之外,寺院财物多来源于合理合法的十方供养,《宗教事务条例》明文规定“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按照宗教习惯接受公民的捐献”。哪怕少林寺的法师们真花不了这么多钱,其他人也无权巧取豪夺。
管不住自己,却要管别人——这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小人心态,更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强盗心理:一旦发现你有钱,就要把你的钱占为己有,一切瓜分掠夺都是合理的。少林寺天天被这样一圈“强盗”包围,自家之门一旦有所松动,就会被强行圈入,落于被动而难以翻身。强盗心情好,把抢走的财物分你一些,心情不好,一句“和尚要钱干什么”就把寺院打发了。或许只有在最初就坚持抵挡这重枷锁,少林寺才有可能免于纠葛,保全自身。
这是一个盛行旁观与幸灾乐祸的社会,不仅冷漠,而且失去道德和责任感。对贪财者而言,从来就没有你我财物之分,“你的就是我的,你的我一定要抢来”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强盗逻辑。
为什么强盗逻辑、流氓意识泛滥?因为雅文化、俗文化已经脱节。强盗意识是晚期的舶来品,而中华传统的文化从不教人舍君子成小人。但现代教育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打压、流失,俗文化大行其道,雅文化无法提升。在此情况下,少林寺怀着金子般的心,希望通过适应现代社会的各种方式弘法利生。可偏偏秀才遇到兵,强盗围上门,任何高雅的诉求都无法得到低俗者的理解。比如,少林寺在公益慈善上投放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这根本阻止不了掠夺者的嚣张,甚至公益的投入越多,觊觎抢夺的人也越多。这是当代佛教高尚文化推崇与周边低俗文化裹挟之间的矛盾,也是雅俗文化脱节后,雅文化不得不孤芳自赏之因。
古人言“觉照君子,刑治小人”。少林寺行君子之道,若无“刑治小人”,掠夺就会源源不断,汹涌而来。从这场官司的表面意义来看,最佳的处理是法律的有效介入。这将使少林寺和管委会之间的权益界限清晰明了,给“僧人要钱干什么”的无赖口吻和流氓意识以沉重打击,使其掠夺的习性得到收敛,以“刑治小人”让少林寺所推行的雅文化不再受到各种恶势力的蚕食。
壮士断腕本色立身,以道自养千古无争
官员的强词夺理同时也提醒法师们:佛教界正面临着怎样恶劣的社会环境,寺院应该以何种姿态去应对。换句话说,少林寺之所以遇到胡搅蛮缠者,原因还在于彼此的往来涉及了商业利益。一旦有利益把柄在他人之手,寺院难免会受人制约,否则根本就不会遇此纠纷。
门票存在一天,祸害就存在一天。以买卖获取利养,这是给强梁之人以可乘之机。鲸吞佛教财物当然错在他人,但弘法重心偏离佛教本位,触发了众生的盗心妄念,寺院也难逃其咎。因此,从法律和道义上说,管委会首先应该偿还欠款。未来更重要的是,少林寺应把佛法和道业提到议事的核心,这才是免于争议的千秋之计。
过去高僧大德处理类似问题,一定简单果敢,在短期内以超凡的大勇和手眼快刀斩乱麻,为的是不令留下长远祸患。弘一法师出家前为人师表,面对偷盗的学生,肃然以自杀的决绝相对待,令学生震惊而惭愧,惭愧而顿醒,从此痛改前非。若无壮士断腕的决断智慧,门票问题将如乱藤缠木,令少林寺被缠缚于“商业梁山”而永无终结。
壮士断腕,果断放弃门票是第一步,及时调整对外形象应紧随其后。问题是:僧团到底以何种形象立足,才能受到尊重?
少林寺以长期惨痛的教训换来经验:即便用心去做公益慈善,可一旦家大业大,显露在外,就自然招人算计。强盗逻辑里从无通情达理,只要家大,就认为其内在必定富裕,必定定要一抢而后快。因此,少林寺不适合再度展示“大家庭”的形象。如果展现的是本分的修行架构,就只能是清苦的乞士形象,而非施主形象,是比丘形象,而非慈善家形象。福利社会的事业固然美好,但向外铺陈的同时必须向内设防,以防高调的言行激发他人的盗心。以道为尊,才是千古明智的大道,是最为安全、最可长久之道。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虽遇到叫嚣“和尚要钱干什么”,虽是收钱的遇上打劫的,但如果少林寺能回归到最为传统的修行本位上,以道自养,他人便无机可乘,贪财者再来掠夺少林财物,恐怕再无今日之“方便”。
正本清源,本立而道生。唯有本色立身,少林寺的历史文化传承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少林寺十方常住物的利益才能得到妥善护持,少林寺所代表的佛教声誉才能逐渐回归清正。
本文来源:
凤凰网 http://fo.ifeng.com/a/20140930/40827490_0.shtml
中国经济网 http://sd.ce.cn/xw/sh/201409/30/t20140930_185447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