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4|回复: 13

[佛经摘录] 初发心菩萨如何观菩提心入不退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
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何为五。
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云何名为刹那三昧。谓暂想念满月而住。譬如猕猴身有所系。远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饥渴须臾住止。凡夫观心亦复如是。暂得三昧名为刹那。
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于一时中得一尘蜜到于舌根。增胜欢喜倍生踊跃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经于长劫食众苦味。而今得与甘甜三昧少分相应。名为微尘。云何名为白缕三昧。谓凡夫人自无始时。尽未来际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见一白缕。如是行者。于多生死黑闇夜中。而今方得白净三昧。名之为缕。云何名为起伏三昧。所谓行者观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犹称低昂。名为起伏。
云何名为安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护不染诸尘。如人夏中远涉沙碛备受炎毒。其心渴乏殆无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顿除热恼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为安住。入此定已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
**  尔时会中无量人天。闻此甚深诸菩萨母不可思议大陀罗尼已。九万八千诸菩萨等证欢喜地。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表于 2014-9-2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9-21 21: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你鼓捣了个密教大藏经的本子。那个肯定是灌顶才能修的呗。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园的虫子 发表于 2014-9-21 21:04
老大。你鼓捣了个密教大藏经的本子。那个肯定是灌顶才能修的呗。

怎么有个三密就成了密教?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来密因是不是密教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950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等译


· 经名 · 卷数 · 跋序
· 品名 · 品数 · 译作者
字体:[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
唐宪宗皇帝制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
报恩品第二上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
报恩品第二下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
厌舍品第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
无垢性品第四
阿兰若品第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六
离世间品第六
厌身品第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
波罗蜜多品第八
功德庄严品第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
观心品第十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成佛品第十二
嘱累品第十三






  噫夫!物我既殊,嗜欲方炽。六根陷因缘之境,七情奔利害之场。盖缠其真,执缚於妄爱,恶攻内纷华荡前。心类腾猿,身若狂象,岂复悟菩提之性?息尘埃以自明了。真如之理,本空寂而为乐。不有妙觉,其孰拯斯溺孚。由是至人开法大士传教,济群迷於彼岸,澌诸妄於此门。不灭不生,视色空而俱泯;无来无去,观性相以皆如。然则泯色空者,非言无以极其致;如性相者,非文无以会其归。设此筌蹄,纳诸达路,此盖西方神人之大教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者,释迦如来於耆闍崛山,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之所说也。其梵夹,我烈祖高宗之代师子国之所献也。宝之历年,秘于中禁。朕嗣守丕业,虔奉昌图,听政之暇,澡心於此以为摄念之旨,有辅於时潜道之功。或禅於理,且大雄以慈悲致化,而朕生而不伤。法王以清净为宗,而朕安而不扰,敷教于下。用符方便之门励精以思是叶。修行之地,无为之益,不其至乎!夫如是得不演畅真宗阐弘奥义者也!乃出其梵本,於礼泉寺诏京师义学大德罽宾三藏般若等八人翻译其旨,命议大夫孟简等四人润色其文,列为八卷勒成一部。如来秘藏历尘劫而初开,大乘真理超沙界而方登,烛其昏昧示以津梁。俾披阅之者,甘露淋於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於性境。嗟叹不足披玩,岂忘亦既书写聊为序引。虽离诸文字,讵假发挥而启其宗源。式存年代,时我唐御天下一百九十有四年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经没有男女双修内容及模凌两可的语言文字。

此经与其他大乘经典内容基本符合。


此经强调发菩提心,修阿兰若行。

此经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优美。不像大梵天王所问经那样粗糙。

发表于 2014-9-2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邪(五)弭(六)
发表于 2014-9-22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密教,那些咒印部份是灌顶才能修滴,我想八成是唐密。
下面是百度百科的解释:(一)大乘戒:关于戒律思想方面,本经说三聚净戒,劝忏悔,教以事理二门的灭罪法(卷第三国王恩之后)。《瑜伽论》、《璎珞经》亦曾提到三聚净戒,故并非本经独特的说法。惟值得注意的是大乘戒授受的形式,以释迦为菩萨戒和上,文殊为净戒阿阇梨,弥勒为清净证戒师,十方诸菩萨为修戒伴侣等,不采所谓三师七证说,而明显地取大乘戒师;此种授受的形式应当是依据法华系的《观普贤行法经》,因除了该经之外,无此作法者。(中略)此外,三聚净戒是《瑜伽论》、《持地经》、《善戒经》、《璎珞经》、《梵网经》诸经共通的戒法。后来三乘唯识宗传承的是《瑜伽论》、《持地经》、《善戒经》三经,一乘天台、华严宗传承《璎珞经》、《梵网经》二经,虽同是继承《华严经》的唯心说,但在戒律系统是相异的。
由前举之本经与《唯识论》间的关系言,本经的三聚净戒似乎应该是继承《瑜伽论》而来的;然而在印度应该尚未分歧为一乘戒和三乘戒,故应不仅与《瑜伽论》相关而已。事实上,本经成立的背景还有《梵网经》,因经中屡屡提及莲华藏世界,例如卷第二说明佛身,说一一华叶各各形成一大千世界,各有百亿的妙高山王和四洲日月星辰等,大小化佛一时证菩提,此乃依据《梵网经》(大正 24·997b)而来的。本经〈报恩品〉中说明众恩的理由在于众生不断的轮回时互为父母,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子即悲母,与《梵网经》中说放生业,谓一切男子是父,一切女子是母的说法符合(大正24·1006b)。卷第三记国王恩,说国王之所以得到如此的地位,是因为过去持戒的关系,此与《梵网经》的记述类似(大正24·1005a)。综观以上,可知本经与《梵网经》是有所关联的。如此,单由戒律言,本经也包含许多足以阐明当时印度戒律的资料。
(二)兜率往生:本经的信仰是弥勒往生。此种倾向经中随处可见,例如卷第二末尾云:‘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所谓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可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或是生天,未来世于龙华菩提树下成佛等,正是《弥勒上生经》所宣说之经义。
(三)密教的修法:同属实践部门的经文中,卷第八比较特异(严格而言,应删掉最后的〈嘱累品〉),属于密教的内容,与前七卷相异。惟密教的部分实际上只是引用《诸佛境界摄真实经》的内容。
本经〈观心品第十〉末所说观心陀罗尼(唵室佗波罗底吠惮迦卢弭,Om% cittaprati vedham% karomi),与《真实经》卷中(大正18·273c)之法身求心真言(陀罗尼)大体一致;惟前者云吠惮(vedham%),后者则删去吠,作驮你(dham%);此陀罗尼在《金刚顶经》卷一的陀罗尼中也作‘微腾’,故《真实经》中法身求心真言可能是脱落了吠(微)(ve)字。其次,本经于〈发菩提心品第十一〉说心法不可得之理与说菩提心,也与《真实经》(大正18·273c)一致。(中略)次说初发心清净陀罗尼(唵菩地室多牟致波陀邪弭,Om% bodhi cittam utpada-yami),亦与《真实经》(大正18·274a)中大菩提心陀罗尼一致。其次云:‘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然后说明刹那三昧、微尘三昧、白缕三昧、起伏三昧、安住三昧,但《真实经》〈金刚大道场品〉几乎没有说明,仅提及‘虽造五逆一阐提等极重恶业,皆悉消灭应时便获五种三昧……’之语,未详细说明五种三昧(大正18·276c)。至〈成佛品第十二〉,说心、语、身三密,观满月中出生金色五钴金刚,光明焕然犹如镕金,口唱陀罗尼(唵地室多婆尔罗),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其中除印相以外,皆与《真实经》中坚固菩提心真言一致(大正18·274b)。此外,〈成佛品第十二〉又提及‘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我是毗卢遮那如来’之记述,在《真实经》中则是作‘我身即是金刚萨埵,顶有宝冠,宝冠之中五方化佛结跏趺坐’
依比较上述经文来考察两经的关系,会令人觉得《心地观经》的密法形式只是局部性的,直到《真实经》以后密法形式才完备,尤其是《真实经》卷下所云(大正18·280a):‘若有国土、城邑、聚落,有一净信男子、女人起大悲心,为报四恩,建立道场修是法者,于其国中无有七难,国王、王子日夜增长广大福聚。所以者何?是道场地至金刚际,乃至微尘,属国王故’及‘第一国王、第二父母、第三施主、第四法界一切众生’似乎即是根据《心地观经》而成立的。但是,如果《真实经》的密法是由《心地观经》衍生出的,那又为什么《心地观经》前七卷都没有提到密法,而是在第八卷才以非常专门的姿态出现呢?《心地观经》的密教成分虽仅是部分性的,然其所理解的密教已相当深入,因此,或许可以认为《心地观经》是依《真实经》而成立的。
上述见解是站在绝对信赖两经的译者(般若三藏)而成立的,但若对译者的忠实度持疑,则本经的密教色彩将只不过是被附加上去的而已。事实上,前七卷经文全无密教色彩,但至卷第八却唐突地出现;而本经与《真实经》具有甚多似点,故此二经是否出自同一译者,有重新考虑的必要。此外,本经中曾二次论及迦楼罗秘密观门(〈厌舍品第三〉、〈成佛品第十二〉),若此观门系依据《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而成立,且二经同是由般若三藏翻译的推断正确(请参照《昭和法宝目录》六八二中),则不得不令人怀疑此处的经咒是否也是插入的。但由于缺乏确实的证据,只好信赖译者的良心,断定《心地观经》是依据《真实经》之经义内容而成立。
此外,附带一提的是本经有三个陀罗尼也出现于《金刚顶经》卷一中,且有其他类似点,但二者类似的程度比不上《真实经》,故在此不作进一步的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讲法并无显密之分,只是后人分门别类而已。
观无量寿佛经明确指导如何观想西方极乐世界。
法华三昧指导如何观普贤菩萨,大象,玉女,水池。
楞严经指导如何作坛,如何设置佛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四十二手眼如何结印。
妙法莲华经有菩萨咒,天神咒。
此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从初发心,如何修六波罗蜜,如何证不退位,如何成佛层次清楚,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如何圆满六度,如何观想,如何修阿兰若,乃至成佛一一解释的详尽透彻。
论述简明,语言流畅,是十分稀有难得的大乘菩萨宝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9-2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瞧恁说的,就好像密教不好似的。俺也接触过密教的。
密教不是从显宗分出来的,或者说是后人分类滴吧。
发表于 2014-9-2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百度百科提到如何受三聚戒。并说这本经书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请本师释迦佛为授戒和上。
非常不思议啊,也许就这样能得三聚戒,真是宝藏啊。

下面是空道法师博客上转来滴:
  如何求授菩萨三聚净戒?

1.礼请十方佛菩萨求授

若欲受持上品戒  应请戒师佛菩萨  请我释迦牟尼佛  当为菩萨戒和上
龙种净智尊王佛  当为净戒阿阇梨  未来导师弥勒佛  当为清净教授师
现在十方两足尊  当为清净证戒师  十方一切诸菩萨  当为修学戒伴侣
释梵四王金刚天  当为学戒外护众  奉请如是佛菩萨  及以现前传戒师

2.三聚净戒的具体哪三条

普为报于四恩故  发起清净菩提心  应受菩萨三聚戒
饶益一切有情戒  修摄一切善法戒  修摄一切律仪戒

3.求授三聚净戒的殊胜功德及利益果报

如是三聚清净戒  三世如来所护念
无闻非法诸有情  无量劫中未闻见  唯有过去十方佛  已受净戒常护持
二障烦恼永断除  获证无上菩提果  未来一切诸世尊  守护三聚净戒宝
断除三障并习气  当证正等大菩提  现在十方诸善逝  具修三聚净戒因
永断生死苦轮回  得证三身菩提果  超越生死深大海  菩萨净戒为船筏
永断贪嗔痴系缚  菩萨净戒为利剑  生死险道诸怖畏  菩萨净戒为舍宅
息除贫贱诸苦因  净戒能为如意宝  鬼魅所著诸疾病  菩萨净戒为良药
人天为王得自在  三聚净戒作良缘  及余四趣诸王身  净戒为缘获胜果
是故能修自在因  当得为王受尊贵

应先礼敬十方佛  日夜增修清净戒
诸佛护念常受持  戒等金刚无破坏  三界诸天诸善神  卫护王身及眷属
一切怨敌皆归伏  万姓欢娱感王化  是故受持菩萨戒  感世出世无为果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戒法,对于仪式,不怎么重视,如菩萨本业璎珞经,说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这是顶难得的。经说:“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中品从佛弟子受。
经说:“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下品,如佛不出世,或佛过去了,千里内无佛弟子可师,即在佛像前受。
经说:“三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
印顺论师说:“甚而没有佛像,依普贤观经说,可观想释迦佛为和尚,文殊为阿奢黎,弥勒为教授,即可受戒的”。在本经中,则说有二种受法:
一、自誓受,这亦是约千里内没有授戒师说的。如四十八轻戒中第二十三条戒内,明白的有这样宣说:“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
”二、从师受,这是约可请得授戒师说的。如前戒条中继续说:“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印顺论师对这郑重交代说:“无佛无佛弟子时,虽可在佛像前或观想佛受戒,但如有佛弟子时,仍应从佛弟子受戒为宜”。


发表于 2014-9-2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2014-9-23 12: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啊(^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