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演程居士

印光大师文钞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百科   >>   图文解说佛教经典   >>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  复海曙师书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  复海曙师书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光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光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生即病目。近十余年来,一切经论,皆不能看。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
其谦恭自牧,诚可嘉尚。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以光作者为模范。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三王孔孟之薪传,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织师欲织回文古锦,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者之法则以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此。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与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今以光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倘亦用以涂地,庶可灭我罪垢,长我福田。因将七题一串穿来,笼统论之,以塞其责。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光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惬座下之素志耳。
责任编辑:如是我闻   文章修订1.1
​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解说佛教经典   >>   《增广印光大师文钞》   >>  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增广印光大师文钞》  -  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接手书,并显感利冥录,不胜欢喜。知谛公此番讲经,比前次更觉光辉。因逐一看毕,即送余人。多有见闻,深为诧异。
私相谓曰,谛公已证圣果,关帝尚未明心。光闻而谓之曰,此事须从白关用心处究,则事理两当,绝无滥圣屈贤之失。白公且置弗论。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殁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愿宏法者。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而求决择开示于谛公。何聪明如帝君,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是大有说。
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只知著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佛法,终皆下视僧侣。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
因有此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故,关帝护法心切。以京师乃天下枢机之地,高人名士,咸来莅止。遂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振兴劣僧无惭无愧之鄙念。古人称如来不捨穿针之福,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光于关帝此举亦然。此虽系盲猜瞎断,若质诸关帝谛公,当皆点头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声迹矣。
如上所说,且约迹论。至于关帝谛公之本,唯关帝谛公自知,光何能测度而评论之哉。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责任编辑:如是我闻   文章修订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帝圣君和白城隍向谛闲大师问法记--《显感利冥录》民国时谛公北京弘法时发生的一件故事(2013-07-31 21:44:06)[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url]


大悲咒不可思议的威神力和谛公大师的念佛开示
我再举一件与印光大师同时的公案,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谛闲大师在北平讲经(以下接录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那时正赶上北京的乩坛很盛,有一位姓白的白城隍,在西城琉璃胡同钱宅降坛,自言每天到法会去听经,其中有听不懂的地方,拟请谛老亲自到坛上问一问、谈一谈。起初谛老去不去还在犹豫,若以我(倓虚法师自称)的意见,那都是外道门,可以不去。但仁山法师以好奇的心理,无论如何,要怂恿谛老去,我在谛老跟前得算资格浅的人,戒莲更不用提,最后也没拦挡住,谛老就去了。

到那里在乩坛里用乩笔与谛老谈话,非常客气,一见面把谛老赞扬了一顿,并自称每天晚上率领许多鬼魂去听经,维护道场,其中已有许多鬼魂闻经听法,受到度化。后来又陈述他部下那些业障重的饿鬼之苦,问教济之法。谛老说:

「每年七月十五日观宗寺办盂兰法会,晚上放焰口,用观想力量,救拔一切饿鬼,不知能远及北方否?」

白城隍听到这话很欢喜,很感谢:说是谛老的观想力量很相应,一定能达到。
谛闲大师 显感利冥(二)
白城隍临坛讲话之后,不一会,关圣帝君又临坛。因为他的神力大,恐怕扶乩的人撑不住,说话时候,让白城隍从中传达。他也很客气,称谛老为先进,谛老不敢当,也称他为先进。彼此客气的谈了一会话,随又谈到他在玉泉山显圣,和他显神通修庙的事。末了关圣帝君还对谛老说:

「以后不论在何处讲经办道场,都要去拥护……」

不一会周将军(仓)也临坛,他开首就问:

「我自东吴遇难之后,每过七天,身上就痛苦一次,能不能想一个好的法子,把我这痛苦来解除?」

谛老答复他的意思大概是说:

「这是由妄想而成,若能以定的工夫,把妄想涤除;再能常发惭愧心,发忏悔心,把自己的宿业完全忏净,这样痛苦自然会消灭了。」说完这话,还与他受戒说法。徐蔚如居士把这事记成一本《显感利冥录》。

《影尘回忆录》所记至此为止,这是倓虚大师亲自见到,亲自讲出的事。徐蔚如居士写的《显感利冥录》,我在北平曾见过,上面记载的当然更为详细。

我恍惚记得那个乩坛不是临时扶乩,而是经常设立,以白城隍为坛主,谛老与白城隍及关圣谈话,不止一次,这一点我记不清楚了。但是我确实记得的,那书上还记着一段尾声:是说关圣去后,谛老亦即回寓,乩尚未停。

白城隍忽然指出今日有许多身带刑具的鬼魂,听说有高僧说法,来此求度,现在法师已去,他们都不肯走。若就此停乩,这些鬼魂留在这里,恐引起大家的不安。大家都慌起来,请白城隍带他们走。结果是带也不走,劝也不走,赶也不走。时已夜深,白城隍不主张再请谛老回来,但也想不出好办法。
谛闲大师 显感利冥(三)
众人中有一人说:我们没有法力,但是所学的经咒乃是佛祖传下来的。我建议大家同持「大悲咒」,救度这些鬼魂。白城隍批:「可以一试」,于是大家息心静虑,念起大悲咒来。

才得几遍,白城隍批:「有意思,这些鬼魂都面有喜色了。」

又念若干遍,白城隍批:「这些鬼魂身上的刑具,渐渐脱落了。」

又念若干遍,白城隍批:「这些鬼魂身上已无刑具,都欢喜顶礼而去。」遂即停乩。

我确实记得《显感利冥录》上有这一段记载,文字当然不同,大意是不相远的。《影尘回忆录》上未记这事,我现在补写出来,以见密咒灵感。

我再举一件类似的事,也是那个时期,北平有一位能见鬼的人,某日在城南游艺园见到几个身带刑具的鬼,跪在地下,手指所带刑具,表示求救之意。他表示无有办法,遂即躲避。鬼还追逐不舍,他迫于无奈,说我什么都不会,只会持「往生咒」,试持几遍看看。遂即举咒,眼看那些鬼魂刑具脱落,叩首而去。他很惊异密咒之灵。

(蔡运辰《如是庵学佛誊语》)






分享: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显感利冥录

戊午夏。旅京诸居士,公延浙江县观宗寺 谛闲 老法师 莅京,宣讲圆觉了义经。旧历五月廿四日,北京都城隍 白公 讳知,降乩于西城小沙锅胡同,钱叔陵居士家,录如左:
乩云:谛闲老法师,惜无暇来一谈,殊为憾事,顷所言谈之一字,予实不敢当,不过请谛闲老法师来问难耳,理应就教。奈因诸多不便,诸公如相请时,祈代道歉。然恐予无此缘也。
问:拟定下星期日可否。
乩云,可。不必惊动多人,恐大师过劳,精神有所不及。大师日间从事笔墨,夜间尚须说法,婉言商之。如有他故,不能临,即可作罢。大师予甚倾佩,此次惜予为俗务所羁,未能亲莅经坛,聆其法音,诸公真幸福哉,羡煞羡煞。凡夫一切议论,我佛均已言之,惜未能尽读诸经。予正坐此病,所欲问者。亦不外经卷中,予所不了了者耳。如大师不能来,予当书,而请诸公代叩。鬼神界能修行者甚少,究竟阴世以何经为最有力,抑尚须复入世间,方能至极乐?鬼之苦,诸公未及见,予终日如坐愁城,未得善法以醒之,奉劝诸公,当此好人生,切勿失此机,堕入鬼趣,则悔之晚矣。然既堕入,能省者,自古至今,屈指可计也。予终日持佛号,如此者十有余年,毫无进步,以此而想见人世为修行之捷径,然又信疑相半,故亦欲问者之一。世间庸庸之人,其鬼最苦,终日如有所失,茫茫无所归。惟听其孽风飘荡,重淫欲者,死后受自己之欲火焚烧,近廿年来,此种鬼甚多,焦头烂额,目不忍观。重贪者,受寒冰之罪,故所到之处,无不冰天冰地。凡有


   
  




地狱,非限一处也,贪何故受此报,予未能明,亦当问。横死者,其况甚苦,然又难以超生,其故何欤。(按以上各节,星期日,白公与师问答时,未举以为问,故师亦未详答)。旧历五月二十九日,即星期日下午二时,白公再降乩于钱居士家,录如左:
乩云:今日蒙大师惠然肯来,为神鬼界开广大方便法门,感激无似。今日关圣莅坛,诸公宜肃。大约关圣虽到,未必临坛,到彼时,予当通知。诸公可三跪九叩,容予稍息,以净游思。大师大约稍刻可来矣。
三时谛师至。
乩云:大师光临,为鬼神界开广大方便法门,感激之至,予当代诸神顶礼。关圣车驾到,诸公行礼。关圣谕:大禅师惠及幽冥,令知叩谢。诸公稍安,以聆 大师法音。
师云:山僧惭愧,自无道德,不敢亲近 白公。今承见召,不得不来。佛法遍于十界,为幽冥界广开方便,为我佛道当然之事。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说上下法,唯是一心作。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所说之心,即在吾人一念放下,放得干干净净,然后心之真面目,方得现前。一念起时,则万法森然,不念不起,则万法寂然。三界之内,六道众生,皆由业造。不过业有轻重而已。天界善业居多,冥界恶业居多。恶业者,皆由尘想而有,盖众生误以妄想当作真心,不知此是最初一念根本无明,由此生种种感,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然而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是以欲超生界,皆须以悟心为本,但悟心二字,鬼道较人道难,人道业轻心灵,鬼则业






  




重,不能直下开通。由此当知信为最要,何以故,信为功德之母,入道之门,故道之一字,即吾人现前一念不生不灭之心是也。先从信字入门,由信而悟心,了得万法皆由心生,自不起惑造业。此不生不灭之心,华严称为一真法界,法华称为一乘因果,亦即山僧所讲圆觉经中之大圆觉海。此理甚高,恐冥界难以领会,惟有宏宣净土法门为妙。
白公念佛久矣,闻十余年来,难得进步,须知念佛,重在发愿。若无清净大愿,不能感动弥陀接引,更须运以大悲心,何则,众生障重依自力不能度脱。故须带业往生,见佛闻法,得悟无生忍已,方能乘大愿船,广度含灵。所以求生净土者此也。有此大愿,方能与弥陀愿海相应,始得往生也。尤须先悟不二之旨,何以故,极乐西方,不离吾人现前一念,娑婆东土,亦在一念之中。一念净则生净土,一念秽则生娑婆。切不可误认尘想以为真心。众生苦处,全在真妄二心分辨不清,须知一念不生,即真,不念不觉即妄。妄心无体,以真心为体,真妄相隔,只丝毫间耳。
白公当发广大心,行菩提道,正可于幽冥界广劝念佛,念佛要在发愿,不知白公往生之愿切否。切则无有不生极乐者也。山僧今日既来,白公有何境界,不妨彼此讨论。
乩云:承示修净土,当以发广大愿为最要,知之病正在于此,生前及至于今,未遇良师益友,以致蹉跎至今。今蒙大师为神鬼说法,顿开愚蒙。讨论一层,万不敢当,但则鬼之能有知妄者,不能得知。劝令诵佛一事,至今能行者,廖廖无几。再有饿鬼道,其苦非常,知实不忍坐视。有无方便,能令其一饱否。愿大师大开方便之门,不胜






  




待命之至。
师云:鬼界最初作业,皆由一念悭贪,迷自心源,欲一旦令其了妄归真,本非易事。然以白公道德,先当教令知苦,盖鬼界虽苦,而仍不自知其苦之由来也。夫苦由集来,我佛四谛法中,教众生先断集谛。今饿鬼之苦果,必先有其苦因,当从根本解决。先除悭贪。请白公劝令知苦,厌离鬼道,一心念佛,求离鬼趣,往生净土。而净土宗要全在发愿。一人发愿一人生,十人发愿十人生,众生愿力,如长流之水,弥陀愿力,如汪洋大海,天天长流不息,岂有不能到海之理。至于饿鬼,欲令得饱,须知有如是因,感如是果,以白公一人之愿力,不能拔彼等之苦。如兰盂盆经,目连尊者之母,堕入饿鬼道中,尊者以天眼通见之,以饭进食,其母左手执钵,右手障之,以防余鬼夺食。而饭至口边,化为火炭,已亦不得食也。直至此时,悭贪之念尚在,何能超拔。目连见已,涕泣白佛,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力可以得度,必仗十方三宝威神,及大德僧伽之力,乃能度脱。当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建设盂兰盆供。目连如法修供,其母即于此日,得脱饿鬼之苦。饿鬼业重,山僧无德,愧无方便,但当以慈悯心,而摄受之,定七月间,在宁波观宗寺,讲盂兰盆经,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设供,请白公先开导之,迨至七月初九日讲山僧经之时,当用观力,令诸饿鬼同入山门,得其一饱。不知此法能救济否。还请白公见谅。
乩云:顷闻大师一席言,为我幽冥放大光明,目下饿鬼中有欢跃鼓舞顶礼大师者,不可胜计。大师能再为彼等开盂兰大会,当能超拔


      
  










  










  










  




不少,功德无量。尚有一层,凡发愿者功德,似亦不可少,即以知而言,临坛一事,与修行有碍否,愿大师为临坛诸神说法。
师云,发愿一事,的确要紧。如云似不可少,此中尚有疑信相参,倘有微疑,即不能感应道交。白公不可不知。临坛为极好之事,因阴阳二界,对面如隔于山,得诸尊神指示凡夫,其功德不可思议。但山僧向于临坛,不甚相信,何则因不正之神鬼临坛,往往感乱愚夫愚妇,反为不美。若白公,则真真实实,正知正见,感发大众。今京中因白公临坛,发心向道者不少。所以山僧极为佩服。还请白公多多临坛为妙。此次由南方来,闻某处有济公临坛,所说之语,殊难相信。济祖是阿罗汉,见思惑已尽,断不为此。即游戏神通,亦不能日日临坛,不知某会临坛者,是济祖否。请示。
乩云:承论发愿,不可稍有疑意。知当谨记斯言。某处坛,灵鬼附之耳。须知灵鬼,即魔道也。知此后当发愿驱除此等之鬼。
大师已倦,请稍休。稍刻,关圣尚有欲叩问者。稍休。 乩又云:关圣因诸公不识乩书,命知代笔。以下称谓,均照关圣言录。
师云:关圣是智者之弟子,先觉也。山僧乃智者之嫡孙,后觉也。夫子有何见教。
乩云:关某现执诛戮之权,久欲脱离天神之苦,皈依我佛。然因诛戮甚多,未能忍心,令彼等不得超生。故至今未忍心独证。欲将彼等超拔尽净,然又未知何法可以超脱,望师明显示知。
师云:夫子一片苦心。山僧久知之矣。但欲超脱彼等尽净,山僧






  




未敢尽情吐露。何以故,佛力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亦复不可思议。众生之业,若有相者,遍虚空界,不能容受,虽佛亦无可如何。既夫子垂问,山僧尽心以答。诸佛法门无量,惟净土一法,最为宏开方便,然众生至今,尚不能尽净,普贤菩萨云,空虚无尽,众生无尽,我愿亦无尽。今欲超拔彼等尽净,而不忍独证者,夫子之大愿也。然必彼等自悟自修,心空则法空,识净,苦净。则古德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自能销除。此后望夫子以此广大心,广大愿,广大行,劝令彼等发愿念佛,净土功德不可思议。以此不可思议之法,开导彼等,果能受持,向后渐可超拔尽未来际。彼等未尽,夫子之愿力无尽,彼等已尽,夫子之愿力方尽,不但夫子之愿如此,山僧之愿亦复如此。
乩:关某当遵师言。
乩又云:周将军问,何以至今尚忆毕命时之痛苦。请大师为将军说法。师云,呵,此妄想也。由此坚固妄想之所执持,所以尚有此等境况现前。将军何尚未出此苦耶。将军亲近夫子千数百年矣,此理何尚未明。山僧前不云乎,心空法空,望将军从今以后,倘有苦境当前情,直须一念不生,看他苦从何有。试思我之苦境,为自生耶,他生耶,自他共生耶,自他不共生耶。须知心本无生,苦从何有。因缘和合,方得有生。既是因缘和合,非自生可知也,若是他生,则与我何干。若自他共生者,为自他各有生性耶,为各无生性耶。若有生性,不共亦能,何须共生。若无生性,共亦不生,譬如沙无生油之性,不但一沙不能生油,即多沙亦不能生油。非自他共生也。若由虚空生者,






  




虚空岂能生将军之苦哉。则又非自他不共生也。请以后,参此四句,参到一念不生,不但痛苦得除,即无量劫来之苦,一齐脱落。将军之乐又何如哉。
乩云:千载疑团,被师一言道破,感激无涯,周仓顿首。 乩又云:今日劳大师为幽冥放大光明,非知一人身受其益,知当为诸神鬼叩谢。今时已宴,大师尚有道场,不敢久劳,关圣车驾行矣。诸神亦散。诸公何不致敬。今日予事已了,可伴诸公莅经场,聆师法音。稍休。
二十四日乩云欲问各节,星期日,白公与师问答时,未举以为问故,师亦未详答。今乞师补答。录如左:
持名功德,若不发愿回向净土,仍是人天之上品因耳。白公因持佛号多年,未见进步,而想人世为修行之捷径。既不发愿往生庄严净土,即在人世散心持名,仍未见有多少之效力也。故净宗注重于发愿,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若无信愿,纵将持至一心不乱,风吹不入,雨打不进,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人不可不知。凡世之庸庸之人,虽无大恶,亦无大善,既无大善,即无何等之福,无福将何以摄持其心耶。有慧无福,尚如风前之烛,况庸庸人福慧俱无,安得不被其孽风飘荡乎。经云业职茫茫,无本可据,信然也。
火有三种,一烦恼火,谓欲念重者,周身发热,如乌刍瑟摩云云。案楞严经卷五,乌刍瑟摩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二业火,如宝莲香比丘尼。






  




案楞严经卷八云,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三果报火,如白公所见鬼状,以淫属火,故此业重者,堕狱中自感铁床铜柱之报。所谓因惑造业,因业招报也。贪属水,贪重则水积寒成冰,故所到之处,冰水随身,所谓寒冰地狱是也。彼吒吒波波罗罗,皆寒冰苦声耳。案楞严经卷八云,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横死者,丧于非命,乃不正而死也,正死尚苦,况不正而死者。其甚苦也,宜矣。
足证地狱无根,自作自受,因必招果,果必随因,真纤毫不忒也。 敬视 关圣帝君 暨 都城隍白公与 谛闲大师问答全文 因此而知 神圣尚皈依我佛  我辈凡夫则更宜及生念佛  以免身后于幽冥界中受无量之痛苦  若因循坐误  迨至死斯将近  欲念则气力不足  不念则受种种痛苦  呼天不应  恨之晚矣
陆梅叟  谨启






  




显感利冥录终

 楼主| 发表于 2014-9-2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印光法师文钞》  -  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但以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

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中间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言须简明,字须粗大。诫令视者,加意珍重,毋或亵污。大觉法王,度生妙道,敬则获福,慢则致祸。皮里宜用小字,详陈此书虽名报书,实同佛经。而且首有佛菩萨像。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经论传记中敬亵经典,罪福案证。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态,误造恶业。此二或一册一换,或间次一换,或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皆无不可。若换,则只可换文,不可换义。则庶乎师严而道尊矣。书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槃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证二果,因误以杖倚壁画佛面,遂全失之。吾谓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则永失人身,常处恶道无疑矣。譬如巨富犯大辟,尽家资以赎死,贫人则立见斩首矣。事载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故知亵慢,其罪非小。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四海内外,同是同胞。清朝虽属满洲,毕竟同一父母。况列庙圣德,直同天高地厚,虽尧舜汤武,亦不过如是。近以兵歉叠遭,强邻见逼,政宪更新,稍有参差。然推究皇仁,仍复如故。但以境缘不嘉,致见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称共和。论前清,则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碑立祠,以彰旧官之德。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抚育栽培,岂可顿忘。吾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语,心甚怏怏。夫吾国自开辟以来,其继天立极,君临天下之大圣人,亦未必不虑及此。或恐民若强悍,则号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乱亡。此圣人传子孙之本心,岂羲农汤武,尽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纲常,息争端,亦时势使之然也。非羲农诸圣,皆有惭德也。今人各为公,共和郅治,亦时势使之然也。非今人便优于羲农等诸圣也。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论前清。方合共和之体,免蔑古圣之愆。佛世毗耶离国,即用此法。如来于诸经中,亦未深斥轮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之与比者,因时适宜之谓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互非,亦不可专主一法。唯求其适宜,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

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带此词意,祈略事笔削,以归完善。俾天下后世之阅者,佩服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毫无偏私。因兹古今来大圣大贤,无不归心而崇事焉。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

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此书科分十门,法不一律。正好事理并进,顿渐齐驱。庶得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宜将古今来由学佛得力,发之而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之事迹。与夫恭敬三宝,谤毁三宝之祸福。及高人淑世导俗之嘉言,戒杀放生之至论。于后数科,册册登载。则愚夫愚妇,有所禀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实践。从兹不敢摇头掩耳,更急急于愿乐欲闻也。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破鲁川辈之邪执,续莲池等之法脉。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诸君之德。则法满寰宇,世复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矣。

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贤首则莲池,雪浪,大振圆宗。天台则幽溪,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则慧云中兴,实为优波。见月继踵,原是迦叶。而妙峰,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尤为出类拔萃,末法所不多见。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及至大清启运,崇重尤隆。林泉隐逸,多蒙礼敬。如玉林,憨璞,木陈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矣。佛法之衰,实基于此。在当时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权乘愿,建中立极。其发挥佛祖慧命之言论,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系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师,于书肆中得之,送于杨仁山,令寄东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内。想其书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试一读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学识文章,当顿高十倍矣。呜呼盛哉。世宗实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绝无而仅有者,其君如此,则宰官僧侣,概可知矣。

迨至高庙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虽不少,识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扬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

佛法高深,非浅见所能窥。若欲深知,必须由教而入,次及禅宗,方可无弊。宋儒若周程张朱等,夙世固有灵根。奈最初所亲近者,皆属直指宗师。于一席话,一公案下,仿佛领会得个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之意义,实未彻悟自心。遂自以为得,画地自限,不肯前进。良由一向在义路上著脚,绝未曾真参力究也。且见宗家法法头头,指归向上。因此纵看经教,亦作宗意解会,谓佛法但止如此而已。而因果罪福之实事实理,亦皆以指归向上之意见领会。遂致瞒昧自心,拨无因果。攘人之物,以为家宝。拾佛法之遗余,扶儒教之门墙。又恐后生高推释氏,因巧设方法,作盗铃计。横造谤议,陈其祸害。关闭后生,永不能出。又恐或不死心,遂现身说法。谓吾昔求道,亦曾旁及释老,然皆了无所得,后反求于六经而得之,从此释老之破绽,一一彻见矣。夫诸子诚意正心,躬行实践,诚足为儒门师表。但以扶持门墙之念过重,致于最宜感佩表彰之处,反掩人之长以为短。以己之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竟使诚意正心,躬行实践,不能圆满完备,彻头彻尾。噫,可哀也已。一乘居士,谓其入室操戈,喧宾夺主,其言甚确。然不详陈其故,关里人决不肯服。宜将诸子学佛得益处,及以宗意错会教意,因兹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唯悖佛,亦悖儒经处。及自谓求道于释老皆不得,后于六经反得处。详陈而明辩之。则赃证具在,不但闭关者佩服而直下出关。纵诸子复生,亦当任过自责,无从置喙强辩。从兹慧风扫荡障翳尽,佛日重辉宇宙中矣。

返回目录  上页  下页

责任编辑:如是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5: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