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415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10-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4-1-26 21:28 编辑
大安法师《彻悟禅师语录讲解》
http://www.baidu.com/link?url=MgwvNw62beBL1Md_slFR9qNI7JYOJxg5e67Tra-e_sqBIPY12ghhY9sfWKVhEBvqij774h8rsya-0_Fmp4reJK
尊敬的智明大和尚,尊敬的万如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今天很高兴来到温州太平寺,和大家一起讨论净宗祖师的语录。这次来到温州,本人是第一次来,踏上这块土地,感觉到非常亲切。从我们四众弟子这种宗教情怀,这种对佛教的虔诚、恭敬和认真修持的精神,令本人以及我们随行的比丘和居士同学们都很受教育,所以我们这次也是来向温州这块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的土地上的大德们来学习、参学的。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的红螺山资福寺。在彻悟祖师那个时代,资福寺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一个中心地带,就是那里出现了一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彻悟大师非常推崇,他在出家五年之后,专门到红螺山资福寺去参学,入念佛堂念佛,在那里住了三年,号称“继庐行者”。“继庐行者”也跟东林寺慧远大师有关,继承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的志向,专修念佛法门。印祖在红螺山资福寺的时候,每天就像读佛经一样读《彻悟禅师语录》,深得《彻悟禅师语录》之精髓,又了解彻悟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德业,于是印祖就推尊他为净宗的第十二代祖师,是从印祖这里开始的,也只有祖师才能识祖师。印光大师对这些语录非常推崇,认为彻悟大师所开示的法语,是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的,是这样惊天动地的文句。只有从大光明藏里面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才有这样惊天地、动鬼神的能量啊!一个净业行人真的能依彻悟大师的《语录》来行持,决定可以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所以彻悟大师的语录真的是净土宗最上、最要的开示。这是印光大师给我们未来的净业学人,推荐的一颗摩尼宝珠。印祖在新汇编《净土十要》的时候,把它附在了《净土十要》后面。再来看彻悟大师一生的德业,他又叫梦东禅师,早年是参禅的,参禅开悟了的一位禅师。对于教下也非常通达。他为什么转为净土呢?是一次生病的因缘,不能痊愈,他就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开始念佛,念佛使他的身体好了。他就猛然思惟,觉悟到:“念佛一法,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大菩萨所倡导,是我们中国像智者、永明、莲池、蕅益等诸大善知识所身体力行的法门。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菩萨、大善知识都这样去做,我敢不依从啊?”他忽然有这一念觉悟,就把参禅的事情放下了。当时依他来修禅的人很多,他就跟他的门徒们说,现在我要开始来念佛了,你们还想参禅的,可以找其它的地方去,想念佛的就留下来。他这样猛地一转头,就一心念佛,专修念佛。他在后来几十年专修念佛的过程当中,身心还真的得到了很大的安乐,智慧也有很大的提升。临命终时是预知时至的,在大家的助念声中,临往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称一声佛名,见一分相好。” 就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异香满室,停留了七天,头发都由白发变成黑发。三七日荼毗的时候,出现一百多颗舍利子。有部分舍利子现还供在红螺山资福寺里瞻仰。享年七十岁,僧腊四十九年。这是彻悟大师大概一生的行业。
他的《语录》,一共有四十一段,这些语录给我们展示的,确有他一生修学、证悟的风格在里面。他原来是参禅开悟的,所以他所开示的语录具有禅宗那种痛快淋漓、单刀见血的风格;他又学过教下,又具有教下那种缜密的思惟;后来他又一门专修念佛,又具有一个念佛行人那种深广的宗教情怀。他在净土义理的诠释方面,是揉合了宗门、教下的精髓加以展开的。所以读他的《语录》,也能够令那些宗门、教下的行人导归净土,产生圆信圆解,具有甚大的功德。所以我们也要像印祖那样,读这些语录就好像如同佛说,如同读佛经一样的恭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其中的六段,来跟大家共享。
好,现在请大家翻开文本,请看第一段: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总括号内为语录原文,下同)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段可以说是整篇《语录》提纲挈领的一段,高度概括了念佛法门与一代时教所突显的胜义方便与殊胜利益。这段文句非通宗通教者说不出来,一定是对宗门教下的消息、教理非常通达、对念佛又有深切体会的人才能概括得出来。虽然文句少,但义理非常深邃、恢宏。让我们逐句来看: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应我们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应病施药,由方便法契入到实相之门。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首先要明心,禅宗也把“明心见性”作为纲要。不能明心,不能见道,就没有办法去修道。那么这个心,要明什么心?心有我们被它所欺骗的攀缘心、肉团心。《楞严经》首先开示:心有两种。一种是无数劫以来,我们用攀缘心这样的识心,常常把这个心认为是自己,是有。所以开始就有七处征心,这种妄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了不可得。但是我们却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所以就认贼为子啊。认贼为子,我们就受它欺骗了,总是以这个攀缘的心、识心,作为真实的东西,这恰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明了这个心的虚妄相,还要明了我们无数劫以来涅槃的妙明真心,清净本然,不生不灭。这种涅槃的心才是我们解脱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本地风光,才是我们要修行的至道。首先要明了这个。不明了这个,用识心、生灭心去修行,就叫煮沙永远不能成饭啊。一切外道不能明了这个真实心,他修行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首先要明了这个。那么在行门当中,对一切身口意方面的行持,要以净心为要,我们这颗无明染著的心,要使它清净。我们本自清白,要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就要修持。悟要顿悟,悟了这个心,用什么心去修行。行要渐修,我们对这种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怎么使它清净,清净到最后,至极清净,唯佛一人。这就概述了一代时教,明心和净心这两个主题。对这两个主题,其它宗门、教下都有它的方法。然而在比较当中,从明心之最要来看,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何以故呢?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所展开的无尽的庄严,尤其是忆念这句名号,和持念这句名号。这句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当下我们凡夫的生灭心就安住在清净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就能够以巨大的能量使我们得禅定,得三昧,现前见阿弥陀佛;现前不能见阿弥陀佛,也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莲华绽开,见阿弥陀佛。这个“现前当来”,现前是现生得念佛三昧见佛,当来就是未来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是可以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弥陀,就是这个妙真如心。所以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参禅啦、止观啦、持咒啦,就是一句名号解决问题,“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的妙真如性,如来藏心,打开。这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入到无生法忍。那么这样,念佛可不就是明心之最要吗?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吗?“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是一般的禅,而是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禅。禅是什么?禅是佛心啊。我们在念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是佛心,就是无上深妙禅。我们已经安顿在这个禅上、佛心上,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你已经在皇宫里面最核心的含元殿里面了,还需要去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就好像我们已经在北京的中南海,还需要到处打听,北京在什么地方啊,怎么走啊?没必要。这是明心。从净心来看,这就是谈行持了。《华严》讲圆融和行布,圆融可以一超直入、顿悟,在凡夫地上也能够见解与佛同齐,大彻大悟。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也不无次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的过程,这是净心的过程。这个次第,也没有比念佛更殊胜的了,“亦无如念佛”。这话是不是溢美之辞呢?是不是夸大这个法门的特点,而且有些自我夸耀呢?不是这样的,这里是有他的道理的。没有道理是不能随便乱说的。这一说,其它宗门、教下要反对的。那么这些话的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清净心的行持没有比念名号更殊胜?这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句话,可能我们常常听到,已经非常熟悉,但它到底讲的什么呢? “一念相应一念佛”,怎么理解,跟什么相应?也许我们很多人不一定会作这么深入的思惟,但是需要这样的思惟。这里体现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本质特点:以佛的果地觉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觉的互动、感应、沟通。首先我们从往生这个层面上来看,怎么叫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要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净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圆证佛果。我们也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凡夫愿往生的心,和阿弥陀佛愿摄受众生往生的心,这两个愿心相应,首先要这样。再从名号的功德来看,阿弥陀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寿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的德能、寂定,无量光是横遍十方超越空间的德能,那么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法界的体性。由这个法界的体性衍生出无量的功德、无尽的庄严,摄这个法界的体性,无量光、无量寿就在这句名号当中。于是这个名号的法界体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觉。教下也讲本觉、始觉、究竟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觉,但都被汩没在烦恼里面、执著里面。现在我们一念觉悟,我本有佛性,开始修行,这就是始觉。始觉就是净心的过程,始觉和本觉合一就是究竟觉,就成佛了。那么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以信愿念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始觉和本觉相应,也就是我们能念佛的心是佛,所念的名号也是佛。佛佛相应,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第二个相应。第三个相应,就是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借助名号的媒介,投到了众生修行、修心的因心里面,所以叫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之海,阿弥陀佛全体功德之海也全体地渗入到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里,所以我们能念和所念当下呼应,相应了。而这个相应是要以信愿作为前提的,深信切愿是相应的秘诀。所以我们一念持念这个名号,马上就和弥陀的愿力共振、共鸣、沟通、互动。我们一念至诚的念,我们的始觉跟本觉相应,这就是“如子忆母”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如子忆母”,子就是我开始始觉了,而母早已在那里本觉了。母子相忆,母子天性相关,这就象我们的本觉和始觉,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质地对应在一起。所以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欢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对待,把我们本有的无量光寿启发出来了。所以念佛是清净心的最上的一种行门。那么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完整地具足着“悟”和“修”。悟就是明心、开悟;修,就是净心。这句名号具足这两个重要法门的纲要。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9-1-5 01:1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