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40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3-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24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节依然延续上一节《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的内容,请大家看讲稿第二十二点:
二二、方法极易,利益极高
显弥陀悲救:根机极低,极恶最下机;方法极易,乃至十念法;利益极高,往生成佛益。
悲救是指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那弥陀悲救的对象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门坎是从哪里算起的呢?
“根机极低”,也就是说救度的根机,是从最低的根机算起的。低到什么程度呢?“极恶最下机”,低到五逆十恶甚至谤法这种最低下、卑劣的根机。这种根机也能救度,何况其它众生呢?所以善导大师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又说: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又说: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方法极易”,弥陀救度众生的方法,非常非常容易,没有比这个更容易了,就是乃至十念法。乃至十念法,即使下品下生的根机也能做得来,可说念佛方法极简、极易、极轻松、极安乐,因此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说: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又说: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利益极高”,专称弥陀佛名的利益功德,非常殊胜、非常高超,没有比这个更高超的了,为什么?能够往生成佛。一旦往生,三界六道自然就没有他的份,他永远再不会六道轮回了。旷劫以来的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流转,今生今世就画下了休止符。到了极乐世界,他的生命再也没有生老病死,永远都是无量光、无量寿,是永恒存在的,超越时间与空间,不管是圣人也好、凡夫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一旦到了极乐世界,都必定获得无上涅槃的佛果,
《无量寿经》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同等异译的《庄严经》也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悲,利益诸群品。
因此善导大师说: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又说:
四种威仪常见佛,行来进止驾神通,
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法照大师也说: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这几段法语都在显扬,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就是念佛。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快速成佛,同时他的成佛是不假功用的,所谓任运自然。自然就是不假藉外力的造作,不经过时间的过程,是自自然然的,天性自然的,这个叫做自然。所以善导大师说:未藉思量一念功,六识纵横自然悟。
请再看讲稿第二十三点:
二三、完全佛力,称名独达
显三业无功,完全佛力;绝对他力,毫无自力;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这几句话都是专有名词,就我们净土法门的专有名词,主要在于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
“三业无功。”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意业,人的行为归纳起来有三种,身体的动作、嘴巴讲话、内心起心动念。有行为就有业,这三种就是三业,为什么说三业无功呢?
第一、口业无功。下品下生的人,虽然他的业是五逆十恶,可是他随顺善知识,善知识要他念佛,他就跟着念佛,但是他是在很慌乱的情况下,跟着念的。在这种情形下,他并不晓得自己在念什么,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有寂静的心,还有闲暇,一句一句很清楚的、铿锵有力地念佛。所以对下品下生的人来说,他的口业几乎是没有功能的。
第二、身业无功。就他身体的行为来讲,他是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身体不断地在败坏,根本不能以这个身体来拜佛修行,甚至双手合掌都没办法,所以就身业来讲,他完全没有功能。
第三、意业无功。就他的意业来讲,他当下众苦交攻,心中慌乱恐惧、痛苦不安,没办法稳定地、寂静地、清楚地来思惟阿弥陀佛的功德,或者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经中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正所谓业识茫茫,六神无主的状态,所以他的意业也是没有功能的。
就口业来讲,他虽然随着善知识,口称弥陀佛名,但是身口意三业当中,是以意业为主,既然意业失功,口业本身也就没有了功能作用,虽然有一声一声的口称弥陀佛名发出这种声音,但是就像醉人答语、梦人说话、鹦鹉学舌、山谷回响,能说他有什么功用吗?因此三业对他来讲,是没有功能的,他的念佛,就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沉溺在大海中,眼看就要灭顶了,他拼命地呼救着。这样的人,一定是碰到什么就抓什么,希望有东西可以救他脱困,这时他的呼救,是发自内心的、至诚恳切的,这种心情就是“至心”。他此刻只有恳切求救的心而已,至于什么样的法他不一定晓得,他只是想抓,大木板也抓,小木片也抓,只要抓到什么东西,只要碰到什么东西,当下就是他全部的依靠。
这样的人念佛,他并不知道这句佛号有什么功能,也不知道念了会有什么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人家教他念,他就慌乱地跟着念,所以经文就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他就“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善导大师解释这两段经文,叫做失念称名,而说:
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佛名。
“失念称名”意思是说,因为造恶的果报,而临终苦逼,遇善知识的教导,苦逼心乱之当下称名念佛,这叫做失念称名,因此具足十念之称名,一生造恶之罪人,也得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往生极乐净土。就是死苦逼迫之下,极度心慌意乱,意业失去了心念的能力,即使是最简单的名号,也不能在意地中清楚地浮起,如善导大师解释的,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这时候善知识才转教他口称佛名,他也就跟随着善知识,一声一声地称名。虽然称名,可是在他的意识当中,也不是清清楚楚的、明明朗朗的,他也不晓得名号的功德,也不理解弥陀的慈悲,只是慌乱的、急迫的、无从选择的、随着善知识依样画葫芦的,一声一声口称而已。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失念,也就不能称之为失念的称名了。
我们仔细看《观经》下品三种往生,就晓得他们都是为了突显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显示称名念佛必定往生,但有角度、次第的不同。总的来说,下品上生、下品中生是局部的、侧面的、前行方便的显示,而下品下生是全部的、结论性的、彻底不假方便的显示。当然这也正因为有了前面下品上生、下品中生,甚至是九品、十三定观的铺垫,才显出下品下生的绝对、超越。
从下品三生来看,下品上生的往生,是三业俱全的,所谓闻大乘十二部经属于意业,合掌叉手是身业,称南无阿弥陀佛是口业;下品中生闻善知识广赞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也就是闻解阿弥陀佛的名号救度,属于意业;下品下生只有口业称佛。虽然有口业,可是单从这种口业本身来讲,在下品下生那种情势下,如同梦中呓语一般,无意识的跟随善知识,依样画葫芦称名念佛,并非出自自己清醒的、有意识的、有判别能力的出口称名,因此既是失念,失去意业的功能,自然也就失去口业的功能,所以说三业无功,虽然有口称但是三业无功。
三业无功的念佛也能往生,显示往生的功德功能,不在众生这边,完全在弥陀那一边,众生只要称念弥陀佛名,佛名的功德、佛愿的力量必然会使这个即将堕入地狱的人往生极乐,这就是所谓的完全佛力、绝对他力、毫无自力,也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什么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阿弥陀佛为我们所成就的这种只要称名就能够往生的易行方法,就是我们净土宗的特色。“本愿称名”,本愿称名就是三业无功。“全凭佛力”,不假借我们众生的造作,不假借我们众生的功德功夫来往生,完全不靠这些,只要我们称名念佛,名号的功德就能够单独的、自然的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只要称名念佛,称名的本身就能够让我们到达极乐世界,这就是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就像鹦鹉牠也不知道这句名号的功德、功能,也无所谓信愿,所以是意业无功;牠也不像我们能够礼佛拜佛或者合掌,所以是身业无功;而这个行也只是靠着嘴巴,毫无意识性地、惯性地学着人家,依样画葫芦地念佛而已,对牠来讲也不是什么功夫,可是这样也能够消牠生死之罪,让牠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靠什么力量?完全是靠这句名号的力量。如果这只鹦鹉只是念“你好”,或者是“早安、谢谢、对不起”,牠能往生吗?不能。可见牠的往生,完全是这句佛号本身就有这个绝对的力量。
就像我们要从此岸到彼岸,只要坐在船上,这条船就能够自自然然、安安稳稳的把我们从这一边载到那一边,我们在船上需要帮忙划船吗?不需要;需要帮忙做其它的事吗?不需要,我们只要安稳的坐在船上就好。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的大愿船,也是这样,我们只要依自己的根机,老老实实地念佛,就能够从极苦的娑婆此岸,到达极乐的涅槃彼岸。
什么叫老老实实的念佛呢?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去参禅、又去学密、又去持咒、又靠其它的修行功德,这样老实吗?这样就不老实。所谓老实念佛,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不杂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愚痴的人,什么都不会,而毫无顾忌地,无论何时、何地、何缘,尽量想到就念,出口就念佛,养成时时处处都念佛的习惯,这样专一地、单纯地专称弥陀佛名,这就叫做老实念佛。
再者,我们是怎么样的根机,就以这样的根机来念佛,这就是老实。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不是三学念佛,也不是六度念佛,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本身,就合乎弥陀的本愿力。弥陀的本愿力就是佛力,使念佛的众生人人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即使他五戒不具足;即使他难免妄想杂念,不能工夫成片;即使他没有文化,不能深入经藏;即使他还是凡夫心,不能发菩提心;即使他没有学习修习三学六度,念佛通通都能够往生,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而是靠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弥陀佛名本身就具足能够消除我们生死之罪的功德,具足能够横超三界六道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具足到极乐世界就能够快速成佛的功德,因为这样,才能让任何的众生,任何的根机都能够平等的、无条件的往生到涅槃的极乐世界,这就是本愿称名。
这句弥陀名号,被尊称为万德洪名,表示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有没有智慧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学问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清净心没有关系,跟我们是善是恶也没有关系,那有关系的是什么?跟我们有没有专称弥陀佛名有关系。有学问也好、有智慧也好、深入经藏也好,都是为了让我们晓得,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而彻底归入一向专称。假使我们没有文化、没有学问,不能深入经藏,可是晓得往生只要靠这句名号,此后就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也同样达到目的。
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已经专称弥陀佛名了,不管什么人,都能往生极乐的涅槃世界;如果没有专称弥陀佛名,必定是随缘杂善,那恐怕就难以往生了。所以往生是全凭佛力,绝对他力。
请再看讲稿第二十四点:
二四、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显弥陀佛名,功能力用,大利无上,念佛方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
“大利无上”,这句话是从《无量寿经》来的。在《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将来成佛,在龙华三会的时候,要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念佛法门宣扬出去,来救度所有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是无上大利功德,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付嘱弥勒菩萨说: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由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大利无上功德,就是要念佛才可以得到的。这句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有大利的功能,有成佛的无上功能,所以说大利无上。所谓大利无上,大利跟小利是相对的,无上跟有上是相对的。大利是指真实之利、成佛之利,如果不是成佛之利、不是真实之利就不是大利。像上节所讲的,《无量寿经》所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个真实之利,就是这里所讲的大利。《阿弥陀经》也说: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在这里所讲的“我见是利”,是一般的利益吗?是小小的利益吗?不是。是大利,是能够让我们当下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的法,能够往生弥陀净土的法,能够快速成就佛果的法,能够快速广度众生的法,这种法这种利益才是大利,如果不是这样的利益,就称不上是大利,而是小利;就不是真实之利,而是方便之利了。
无上是指什么呢?是指成佛,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佛的话,那就还是有上而不是无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万德洪名,是大利无上的功德,超越《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十三种定观的定善功德,也超越三福的散善功德,为什么?从下品下生这段经文就能够显现出来。
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恶的人,他现在临命终就要死了,虽然一只脚还在人间,可是另一只脚已经踏进地狱了,这样的众生,有什么法可以救他呢?定善、散善,就是六度万行的总称。六度万行功德归纳起来,离不开定善跟散善,定善是难行中的难行,即使上根利器未必修得成,何况下品下生的根机?更不用说。
在此就散善来看,下品下生的根机是否修得来?散善就是三福,三福就是世福、戒福、行福。
一世福,世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的善事。这世间的善事功德能救下品下生的罪人吗?不能,因为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的业。但是他念佛,不但能消这个业,而且能脱离轮回,往生极乐,显示念佛比三福中的世福还要超越。
二戒福,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戒福的功德能救得了他吗?不能,因为他犯的是五逆十恶,甚至是谤法之罪。何况戒行圆满并非易事,大家都有受过三皈依,有的也受过五戒、菩萨戒,虽然受了戒,但是持戒不易,根本都没有具足。可是念佛就能救度他,可见念佛的功德是超越戒福的。而且下品下生这种五逆十恶的根机,在临终的这个时候,他能够修世间的福吗?能够修五戒十善吗?修不来,他根本没有时间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具足众戒,何况这种根机,即使有时间的话,他也做不好这一些。所以就方法来讲,这种方法他是做不来的;就功德来讲,要消五逆、十恶、谤法的罪,也没有办法消,只有靠南无阿弥陀佛,靠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念佛的功德,超越五戒、超越十善。
三行福,也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能够消他五逆、十恶、谤法的罪吗?也不能。为什么?发菩提心是因地所发的,必须要实践菩萨道。那读诵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等,要读这些经典的话,一方面他已没有时间了,即使有时间,他也不一定能够读诵,何况读诵经典,顶多能够消一千劫的罪业,可是这个人所犯的是五逆、十恶、谤法,是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的功德,也不能消他这样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力量消他的罪业,一方面没有办法度他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只有念佛,不但能灭除他地狱之火的果报,而且救拔他出地狱,脱离三恶道,远离六道轮回,能够让他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念佛的话,这个人就堕落地狱了,如《大智度论》说:
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罪,超生净土。
菩萨是上等根机,虽修种种法门,还不能灭除重罪,唯有专念弥陀,不但能灭重罪,还能超生净土,何况下品下生,是钝根临终苦逼,更需要专念弥陀佛名。
可知:但念弥陀,重罪尚灭,何况轻罪;若不念佛,轻罪难灭,何况重罪。一沙虽轻,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达彼岸,这岂不是显明念佛的功德超过世福、戒福、行福吗?也显现出念佛才是真正的善,超越十三种定观的定善,也超越三福的散善。由此可知,念佛方法很简单,简单到连这样一个犯五逆十恶的人,在临终极端痛苦的时候,也能念得来。
所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在经典上,我们看过哪一句佛号或者咒语,被尊称为万德洪名的吗?没有。只要说万德洪名,都是指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佛名,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佛名,包含了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包含了一切诸菩萨的功德,也包含了八万四千救度众生的法门的功德,因此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才会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请看讲稿第二十五点:
二五、虽说两门,意在专称
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行,为归念佛。善导大师释:虽说两门,意在专称。
刚刚讲念佛的功能力用,是大利无上,念佛才是真善,超越定散二善。其实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面讲定善跟散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这句弥陀名号功德的超越性。如果一开始没有讲定善、散善,就直接讲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力用的话,听的人就不晓得它们的高低,因为没有经过比较;而一经比较,才晓得定善跟散善这两种,都不比念佛殊胜。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本来修学定善或者散善根机的人,完全归入专称弥陀佛名,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即使随缘、随份、随力修学三福,乃至广修三学六度,但也不依靠那些功德往生极乐,为什么?一者其它法门的功德,不如弥陀名号的功德能够救度下品下生的根机;二者这句弥陀名号本身已具足三学六度、百千陀罗尼的功德,只要称念弥陀佛名,不假他求。
所以,《观经》的定散二行,以下品下生为终结,有引导十三观以及上中二品归入念佛之意;而到了《观经》最后的流通分时,则以非定善、非散善的本愿称名之念佛作为总结论,而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又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对这两段法语解释说: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又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至此整部《观经》,彰显定散二善不如念佛,定散二善为归念佛的深意,可说洞若观火。
请再看讲稿第二十六点:
二六、念佛往生,直入报土
显念佛功超定散二善,是故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
只要念佛,就可以进入报土,不在品位阶级当中。这三句话意义非常深妙,如果不经过解释,一般人很容易误解,可是这才是真正的净土宗,纯正的净土法门的特色,请大家细细的听我解释。
《观经》谈到九品阶位,那念佛是在哪个品位阶级?念佛是超越品位阶级的。为什么?九品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上品又分为三品,中品也分为三品,下品也分为三品。
上品生的众生,是怎么样的根机呢?是三福当中的行福,也就是他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他的贪瞋痴没有断除,可是因为他遇到了这个大乘法门,随着这个法门所修善行的多寡,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所修所行高的就在上品上生,低的就是上品下生,所以上辈也就是上品生的众生,就是行三福之中的行福回向往生的。如果是修三福之中的戒福,也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样的众生,贪瞋痴虽然没有断除,还是具足贪瞋痴,可是他把所修戒福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他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所以,上辈的人遇到大乘的法门,修习大乘的法回向往生,所感得的就是大乘的果报,在上品生;如果遇到小乘的法门,修小乘的功德回向往生,就在中品上生或中品中生当中。
那中品下生是怎样的众生呢?是没有遇到佛法,行一般的人伦道德,譬如说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或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虽然他没有皈依,也没有受持五戒,也不晓得佛法僧三宝,可是临终的时候,他遇到善知识告诉他,有六道轮回,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他便以一生的善行,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就在中品下生。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也好,或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也好,都是以相对的因来回向,而得到相应的果,至于念佛,像大家这样,现在就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是在哪一品呢?他的功德是超越世间善的世福,也超越三皈五戒的戒福,也超越三福之中的行福,他是超越品位的,也就是这里所写的,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为什么?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名号的功德是大利无上的,我们以念佛为因,功德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利无上功德。
有人会怀疑:《观经》明明有谈九品,而念佛是在下品,怎么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呢?我现在约略以四点来解释说明:
一、摄机意。《观经》说九品,目的是要用这九品,来涵盖一切善恶凡夫,上从大乘极善,下到五逆谤法,都能够乘佛愿力往生,并不是说念佛一定在下品。《观经》九品跟《大经》三辈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开合不同,如果念佛一定在下品,为什么《大经》上辈、中辈、下辈都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呢?既然三辈都说一向专念,那就说明念佛本身是总摄万机,超越品位,不在品位当中的。三辈九品只是反映众生本来善恶的机类。
二、显胜意。那《观经》为什么只在下品说念佛呢?因为下品都是造恶之机,一个造杀盗淫妄或者是犯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他获救无门、解脱无望,唯有念佛才能救他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所以就将念佛安置在下品。在下品下生开显念佛,是在彰显念佛的功德殊胜广大,不是说念佛就落在下品下生,反而因为在下品下生讲念佛,才显示念佛的功德,是超越三福、九品,背后是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念佛超越品位阶级。
三、抑止意。念佛本身虽然超越定善、散善的品位,但是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个恶人,恶人念佛虽然同样往生,但却说在下品,这就是有抑止造恶的意思,要我们行善来念佛。
四、随他意。佛说法有随他意、随自意、随自他意这三种,也就是说这部《观经》,是释迦牟尼佛随顺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说的。韦提希夫人本来就认为,往生极乐净土,是定善功德最为殊胜,所以只请释迦牟尼佛说定善的观法,而对于称名念佛没有放在心上。也就是一般人的心理状态,认为定善功德最殊胜,散善次之,念佛只不过是口中称念而已,是最劣的。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就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意思,在正宗分先讲十三种定观,入定观想,然后释迦牟尼佛自己开说三福的散善,最后在下品下生,一切定善、散善都救不了的时候,独独显明念佛的超胜与绝对,来引导一切定善与散善的修行人,都归到念佛法门。所以,善导大师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所以,念佛在最后下品下生的地方来说,这是佛随他意的方便引导,并不是念佛一定在品位当中,甚至是下品。
如果释迦牟尼佛完全随自意而说的话,那就直接说念佛往生,就不说品位阶级,也就是超越品位了,《阿弥陀经》就是这样。《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其中就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必定往生。在《阿弥陀经》之中,往生也不谈三辈也不说九品,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在同一个地位,都处于同一个境界。可知,念佛法门远超上品上生法门,念佛功德远胜上品上生功德。是故,念佛往生极乐,远超上品上生、远超九品,非九品所摄。即知诸行往生极乐有品位,念佛往生极乐无品位。因此善导大师楷定古今而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除了这首偈之外,善导大师又说:
念佛即是涅槃门。
第一首偈子就明确地显示,唯有念佛才能进入涅槃的境界,因为念佛是涅槃的因,涅槃是念佛的果。有一句话说,念佛成佛,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到哪里?往生到弥陀净土。弥陀净土是怎么样的净土呢?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岂不是当下就证入无为涅槃的佛果?这个道理我们只要思惟一下,就可以了解了。
既然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是念佛,那三福的内容,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我们是就往生的正因而讲念佛,不是说除了念佛以外,那些善业就不用做,不是这样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我们为人应该做的,这是根本、是人伦,所谓人伦就是做人,就必须要有做人的格、做人的条件,如果不是这样,就不堪称为是一个人。做人就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个就是世福。那么戒福的内容,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不要做呢?当然要随分随缘地做。学佛的人应该先受持三皈依,受持三皈依只有利没有害。众戒也是,以在家众来说,戒有五戒、菩萨戒;以出家众来说,有二百五十条戒或四百八十条戒,就以我们的根机,以我们的身份做应该做的事,所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但这和往生有没有关系?没有。跟我们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是念佛。不过说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专念弥陀佛名,而修其它的诸善万行,也就是所谓的杂行,只要回向也能往生,只是在九品阶位当中。
总之,一个学佛念佛的人,应该知道,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的净土世界,正因是专称弥陀佛名,而世福、戒福、行福,是我们为人学佛者理所当然、随分随力应该要做的,有这样观念才是正确的。这样的人,他往生就在报土当中,不会含苞在莲华中。
显“念佛往生,直入报土,超越品位阶级”的道理,简要的显明,就是善导大师这一首偈。当然善导大师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是根据哪里呢?根据《无量寿经》,也根据《阿弥陀经》。
很可惜,时间已经到了,就说到这里。愿大家信佛念佛,愿生极乐,广度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