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7|回复: 0

[般若] 佛教与道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教是不是一道德体系?佛教具备崇高的在家、出家二众的道德准则,这些都大大超越了一般的道德教导。
       
戒(sila)仅仅是一基础阶段,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它虽然极为重要,但是它单独不能引导人们趋至解脱或圆满清净。




戒,仅仅是纯洁之路上的第一步。超越道德之上的是智慧。佛教的基础是戒律,智慧是其终究,这两种互相补充的功德,如同鸟的两只翅膀。




智慧好比一个人的眼睛,戒律好比其人的双脚。佛陀的称号之一,就是明行足——具足智慧和善德。
       
四圣谛构造了佛教的基础,其中最初三谛代表了佛法的哲学,第四谛,即佛教的道德,它以此哲学为基准。
       
佛教的道德观不是建立在任何可疑的神启之上,它也不是特殊人物的天才发明,它建筑于可验事实和个人经历基础之上。




佛教道德是一理性的,可行的法典。在马科摩罗教授看来,佛教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仅见的最为完善的法典之一。
       
罗斯.戴维斯教授说:“无论从佛教或非佛教的角度,我对每一个伟大的世界宗教体系都作了一次检验,




其中我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在完美程度,或综合理解方面可以超过佛陀八圣道的东西。我愿以此来规范我的生活。”
       
有趣的是,根据佛教,行为有善、有恶,也有非善非恶;以及有趋于断灭一切行为之行为。




善业是一个人解脱的关键,但是,一旦梵行的最终目的达到之后,一个人便超越于善恶之上。
       
佛陀说:“善法你尚要舍弃,更何况非善法。”以贪、嗔、痴为伍之法即为恶业;与无贪、无嗔、无痴为伍之法即为善业。
       
清净无染阿罗汉之行为不具有道德价值,因为他超越了善恶。但这不意味着阿罗汉是消极的,他是积极向上的,




只不过他的行为是无我的,以此来帮助指导他人,走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以世间之法来说,他的行为是善,但就其自身而言,缺少再生力。




不同于世俗人的行为,阿罗汉的行为不会作为业报对自己产生反作用。在巴利语中,阿罗汉的行为被称为唯作,纯金不可能再被纯洁。
       
四种圣道、圣果的心境,即预流果,一还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它们是善,不趋于积聚新业,反而趋于逐渐终止个人业流的再生。




以此次第,消除过去的善恶之业。在此种圣意识中,趋于断除业根的智慧,占有主导优势;而在世俗的意识中,造作业力的行,则占有主导地位。




何为道德准则?我们在佛陀给小沙弥罗睺罗的告诫中找到答案。




“若为一事,如此思惟:此事于我有害,于他人有害,或于自他有害,然此事即为生苦之恶业,你定要远离之。
       
若为一事,如此思惟:此事于我无害,于他人无害,或于自他无害,然此事即为生乐之善业,你定要多事之。”




在衡量道德价值时,一个佛教徒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包括牲畜在内的一切众生,也都不排除在外。




佛陀在《慈爱经》中开示道:“如同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自己的独生儿子,愿每一个人对一切众生培养无碍慈念。”




《法句经》第一百二十九偈:“一切惧刀杖,一切惜生命,以己度他人,无害亦无杀。”为了明白佛陀希望其理想弟子们遵循的高尚道德标准,
       
人们应仔细阅读《法句经》,《善生经》,《吉祥经》,《慈经》,《虎路住者经》,《出家经》,《贱民经》,《昙弥迦经》。
       
作为一种道德教导,佛教超越了其它所有的伦理体系。但是,道德只不过是佛教的起点而非终究。
       
一方面,佛教不是哲学,另一方面,佛教是哲学之哲学。一方面,佛教不是宗教,另一方面,佛教是宗教之宗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既非一种形而上学之道,亦非一种宗教仪式。佛教既非怀疑主义,亦非教条主义。佛教既非常见,亦非断见。




佛教既非自我折磨苦修,亦非自我物欲堕落。佛教既非悲观主义,亦非乐观主义,而是实在主义。佛教既非绝对的现实世界,亦非绝对的其它世界。
       
佛教非向外寻,而是向内反省。佛教非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佛教是通往觉悟、通往解脱生死轮回的唯一途径。
       
佛教,原巴利语为法,意为执持或保持如法行事,预防堕落四恶道。在英语中,没有一个等同词语能确切地表达此巴利语。
       
法,即如实所是,真实之理。它是解脱痛苦的方法,也就是解脱本身。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法恒存不变。




佛陀觉悟此法。无知之人则视而不见,直到觉悟此法的圣者,出现于世间,慈悲地向世人宣说为止。
       
“诸比丘,无论佛陀应世与否,既立之法,自然之道——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的、是苦的,诸法无我。此乃事实。




佛陀认识,觉悟此事实。既知且悟此法,如来即宣扬、传授、示现、建立、弘化、讲解,使人明白之:一切有为法皆无常、苦,诸法无我。”
       
在《中部》里,佛陀说:“佛法唯有一味,即解脱味。”“佛陀只教一法,即苦和苦灭。”这就是真实之说。
       
《律藏》中也记载:“诸比丘!如大海一味,即咸昧,此法亦一味,即解脱之味。”这就是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
       
此高尚之法不与人相隔离,而是完全以人而立,由人而觉悟。为此,佛陀说:“自为自岛屿,自为自皈依,以法为岛屿,以法为皈依,不外求依止。”
摘自《觉悟之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