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0|回复: 0

[其它] 明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6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明觉,又称为正知。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里说:“诸比丘,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屈伸肢体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穿着袈裟、执持衣钵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吃饭、喝水、咀嚼、尝味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大小便利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走路、站立、坐着、入睡与醒来、说话或沉默的时候,他以正知而行。”

一、向前进与返回时的正知:在这节经文中,佛陀分成七组来教导正知的修行方法。第一组是向前进与返回时的正知。

经文中说:“向前进或返回的时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在这一句里,向前进是行进,返回是回转。在所有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有这两种情况。

首先,在行走的时候,使身体向前移动,称为前进;前进之后回转,称为返回。在站立的时候,将身体弯向前,称为前进;将身体弯向后,称为返回。

在坐着的时候,移向座位的前面部份,称为前进;移向座位的后面部份,称为返回。躺卧时的解释法,可以同理类推。

‘比丘以正知而行’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保持正知,没有片刻与正知分离。

有四种正知:一、有益正知(有益明觉);二、适宜正知(适宜明觉);三、行处正知(行处明觉);四、不痴正知(不痴明觉)。

在这四种正知当中,有益正知是以‘向前进是否有利益?’这样的想法,去思惟是否值得做之后,了解其用处的正知。

当向前进的念头一生起时,禅修者并不受到该念头的影响而立刻前进,而是先思惟向前进是否有利益,然后再作决定。

在这里,‘利益’是指依循善法而获得提升。可以借着参访佛塔、菩提树、僧团、长老及可观察死尸不净之处(坟场),来达到此目的。

借着参访佛塔、菩提树或僧团,禅修者可以提升修行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而精进修行之后,可以证悟圣道、圣果。

借着参访长老,并且遵循他们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可以证悟圣果。

借着前往坟场观察死尸,以及修行不净而达到初禅,禅修者可以逐步地修行止与观,乃至证悟圣果。因此参访这些地方是有利益的。

适宜正知,是指思惟是否适合之后,了解适合做之事的正知。例如,虽然参访佛塔是有利益的,

但是当人们对佛塔举行大供养盛会时,许多人聚集在那里,男人、女人都妆扮得像色彩艳丽的偶像一样。

如果在那样的人群里,比丘会因为迷人的对象而生起贪欲,因为可厌的对象而生起嗔恨,因为嫉妒而生起愚痴,

或有可能违犯淫戒,或危害自己的清净梵行。那么,他不适宜去那个地方。没有这些危害的地方,才是适宜去的。

虽然拜访僧团是有利益的,但是当村子里有整夜说法的集会,有很多人参加时,如果比丘有可能像上述那样受到危害,那么他不适宜去那样的说法处。

当不会有危害发生时,比丘才可以前去那个地方,因为那样做是适宜的。拜访被众多信徒围绕的长老,适宜与不适宜的情况也应当同理类推。

前往丢弃死尸之处,修行不净是适当的。以下这个故事就是说明此含义:一位年轻比丘和一个沙弥,出外寻找清洁牙齿用的木料。

沙弥离开道路,走向前面的一处去寻找,因而看见一具尸体。由于之前,他已经修行不净与观禅很长久的一段时间,

所以当时,他就对那具尸体修行不净而达到初禅。然后,他以初禅的定力为基础,进而修行观禅。

他观照包括禅那法在内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因而证悟了前三个圣果。他在检查自己的证悟之后,继续禅修,以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年轻比丘由于见不到沙弥,所以就出声叫他。沙弥心里想:‘自从出家以来,我就努力使自己不用让比丘叫第二次,因此改天我再来修证最高的果位吧。’

他回答那比丘说:“什么事,尊者?”

比丘说:“到这里来。”

沙弥回到比丘的身边,然后对比丘说:“尊者,先这样子走,然后站在我刚才站的地方,面向北方观看。”

年轻比丘就照着沙弥的话去做,他也证悟了与沙弥同样的果位——阿那含三果。如此,一具尸体使两个人获得利益。

专注尸体为不净,以修行止禅时,对于男性禅修者而言,女性尸体是不恰当的,反之亦然。只有与自己相同性别的尸体才是恰当的。

然而,若是以尸体的不净来修行观禅,则不必拣择尸体的性别。这可以举佛陀教导弟子们,对师利摩的尸体修行不净之观禅为例证。

当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众都在现场听法,一起对师利摩的尸体修行不净,他们所修的是观禅的不净。

为什么异性的尸体,不适合用来修行止禅的不净呢?因为专注尸体为不净而达到近行定时,内心所见尸体的影像,会转变成美丽的似相,而不再是难看的影像。

那似相看起来,就像一个人吃饱之后躺在那里熟睡一样。如果对异性的尸体修行不净,那时禅修者内心可能会生起贪欲。

因此对于男性禅修者而言,女性尸体是不恰当的;对于女性禅修者而言,男性尸体是不恰当的。如此了知适当或不适当,称为适宜正知。

第三种正知,是行处正知。具备有益正知与适宜正知的比丘,在托钵途中专注三十八种业处中的一种,如此就是在修习行处正知。

在南传上座部教法中,止禅有四十种业处(修行法门)。然而,为什么在这里,注释只说三十八种业处呢?

因为注释将四十种业处里的光明遍与白遍合为一种,限定虚空遍与空无边处定合为一种,所以成为三十八种。

巴利注释在解释行处正知时,只谈到止禅而已。然而,若你能修行观禅,那么你也可以在前去托钵与返回时,都修行观禅。

为什么注释只以止禅,来解释行处正知呢?因为第四种正知(不痴正知),就是指观禅而言,所以在行处正知里只论及止禅。

要明了行处正知,必须了解下列的四种人:第一种比丘,在前去托钵的路上保持专注于禅修的业处,但是在返回时没有专注于业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