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25|回复: 1

六祖惠能大师对《妙法莲华经》的部分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2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1969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旧金山佛教讲堂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经云」:《法华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有的佛、所有的世尊,只以一种大事的因缘,出现在这个世上。「一大事者」:什么叫一大事呢?「佛之知见也」:这个大事,就是佛之知见。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人外迷着相」:世界上的人,在外边迷,就着到相上;「内迷着空」:内里迷,就着到空上。「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若能够在相上,就把相离开;在空上,也把空离开。也就是不着于空,不落于有,「即是内外不迷」:这就叫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要你执着;你不执着,就没有迷了。「若悟此法,一念心开」:你要是明白这种的妙法,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悟。「是为开佛知见」:就叫开佛知见。
        什么又是佛?什么又是开佛知见?「佛,犹觉也」:佛,就是一个觉。「分为四门」:分有四种的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就是开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觉的知见,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你若听闻这部经的道理,你就能悟入,就能明白,「即觉知见」:这就是觉的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就现出来了。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汝慎勿错解经意」: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你见其它的人,都这样说:开示悟入是开佛的知见,「我辈无分」:与我们没有交涉,没有关系。「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你要是这样说,就是谤《妙法莲华经》,毁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就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
       为什么说他是谤佛呢?因为佛已经开了佛的知见,不须要再开。所以说「彼既是佛」:彼,释迦牟尼佛,既然成佛了,「已具知见」:已经有佛之知见,「何用更开」: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汝今当信」:所以现在你应该深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心里的知见,「更无别佛」: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本来没有其它的佛。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因为一切的众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什么遮盖自己的光明了呢?「贪爱尘境」:因为你有贪心,有爱心。贪,就是贪尘,爱,就是爱尘。贪,是贪的不清净;爱,是爱的不清净。有这种贪爱的不清净境界,「外缘内扰」:你向外就去攀缘。
       我们现在听经听到这里,应该觉悟啰!也应该开悟啰!不要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你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安乐。所以你外边不单单攀这种种的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里边也就不安静。不安静,里边也就造反;里边自己的心里不安乐,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甘受驱驰」:所以你的心就为形役;心本来是主人翁,现在给身体做奴隶,甘为身体来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甘受驱驰,所以就令其它的佛、其它的世尊,很辛苦地就从定中起来;「种种苦口,劝令寝息」:用种种的方便法,种种的苦口婆心,劝令你停止攀缘,停止妄想。「莫向外求」:不要向外去驰求,「与佛无二」:你若不向外驰求,就和佛一样,没有二个。「故云」:所以在经上才说,「开佛知见」:你开佛知见,就和佛是一样的。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我也常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你自己心里,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世间的人,心里有邪心、不正当的心,又有愚痴、迷惑之心;因为他愚痴迷惑,所以就造种种的业、种种的罪。「口善心恶」:口里讲得很好,心里是很坏的。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心像毒蛇那么毒,这就是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贪、瞋、嫉妒,这是最坏的。「谄佞」:佞就是不正直,尽便辟,讲话讲得不直;「我慢」:又贡高我慢;「侵人」:侵损于人;「害物」:伤害于一切众生;「自开众生知见」: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若能正心」:若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常生智慧」:自己自性常生真正智慧,「观照自心」:观察照了自己的心,「止恶行善」: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自开佛之知见」:就是自己开佛的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常御白牛车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你在念念之中,都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瞋、嫉妒障碍、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知见。你应该念念要开佛的知见,「勿开众生知见」:你不要开众生的知见。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你开佛知见,就是出世法;「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你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法。「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你若只是辛辛苦苦,一天到晚念《法华经》,执着你念《法华经》,以为这就是你的功课;「何异牦牛爱尾」:和牦牛爱惜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分别,有什么两样呢?牦牛最爱惜牠的尾巴,什么牠都不保护,就保护牠的尾巴。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法达就说,如果这样的话,明白意思,就不必念诵经了吗?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经有什么过错啊?怎么会障碍你念经呢?「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只是愚痴和觉悟在人,在你自己。你若迷了,你念就没有功;你若悟了,你念就有益处。这于经有什么关系呢?「口诵心行」:由你自己口里念《法华经》,心里要行《法华经》,「即是转经」:这就是转法轮,转《法华经》。「口诵心不行」:你单知道口里念经,心里不照着经上的道理去行,「即是被经转」:你这就是被经转。「听吾偈曰」:你再听一听,我给你说一首偈颂,你记得啊!
      「心迷法华转」:你心里若不明白,若迷惑,就被法华把你心转了,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心悟转法华」:你心里若悟了,才把法华的妙义转动了。「诵经久不明」:你诵《法华经》这么久,十多年的工夫,你也不明白;「与义作雠家」:你和经的意思,做了冤家对头。
      「无念念即正」:你没有妄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你若有贡高我慢的念,以为念经就有功德,那就成了邪。「有无俱不计」: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都不计较。你念就犹如没有念,不要执着。那么说:「我念如不念,不念也如念了?」那也不可以。为什么呢?你没有念,根本你就不懂经的道理,怎么就「如念」了呢?念如不念,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叫你没有执着。如果你说:「我不念经,我也是没有执着嘛!」那又错了!「常御白牛车」:常常自己坐到大白牛车上,赶着白牛车跑。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达闻偈」:法达听过六祖大师这八句偈颂之后,「不觉悲泣」:不知不觉的,不知道怎么样就哭起来,涕泪悲泣。你们说他为什么要哭?以前不明白,他也没哭过;现在明白了,他为什么哭起来了?各位可不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法达哭的意思,并不是受了委屈,也不是有人欺负他,或者受人怎么样子压迫他,才哭起来。他这个哭呢,是因为他感激得乐极生悲,他快乐到极点,所以把眼泪也乐出来了。他自己不知道怎么就哭起来,就因为想:以前这么样愚痴,念《法华经》费了这么多的功,一点益处都没有!现在六祖大师一讲解,他明白了,所以就哭起来。好像有的人相离得久了,或者朋友、亲戚,或者家里人,离别太久,忽然间见面,大家本来很高兴的,但是哭起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言下大悟」:在六祖大师说完偈颂的时候,他就哭起来了。为什么哭起来?因为他大悟了,所以就哭起来。「而告师曰」:告诉六祖说,「法达从昔已来」:说法达我啊!从以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我实实在在不会转法华啊!「乃被法华转」:我是被《法华经》所转,而我没能转《法华经》。
      「再启曰」:于是乎,他就再对六祖大师说了,「经云」:在《妙法莲华经》上有这么一段,「诸大声闻,乃至菩萨」:说所有的一切佛的弟子,大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法华经》上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他提出这一段文,来请问六祖大师。菩萨和声闻、罗汉,大家一起来度量;度量,就是揣测,也不能穷测佛的智慧。「今令凡夫但悟自心」:现在大师令普通的凡夫,明白自心,「便名佛之知见」:就是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有最聪明这一等的人,免不了会令他生出毁谤吧!
      「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又这部经上说有三个车,有羊车、有鹿车,和大白牛的车,这有什么分别呢?「愿和尚再垂开示」:我愿意和尚您再发慈悲心,开示我。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意思。「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所说的这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不能知道佛的智慧,「患在度量也」:他的过错,就在「度量」;要是没有度量的心,他就明白。「饶伊尽思共推」:就让他们统统来思想,共同来推求,「转加悬远」:愈推求是愈远,相离得愈远。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佛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不是为佛说的。各位啊!所以你应该要知道这个道理。「此理若不肯信者」:你若不肯相信这个道理,「从他退席」:就随他便去啰,随便他要走就走,不听经就不听经,随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你不知道你所坐的是个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你更到门外去,再找三个车的话,那就是错啰!
      「况经文明向汝道」:经文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唯一佛乘,无有余乘」:只有大白牛车这一个佛乘,没有其它的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或者说声闻、缘觉二乘,或者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者无数的乘,「种种因缘,譬喻言词」:都是方便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这所有的法,都为这唯一佛乘来说的。「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你为什么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
      「为昔时故」:这是为以前声闻、缘觉、菩萨,说三乘的权法,「一乘是实」:唯一佛乘,这大白牛车,才是实呢!「为今时故」:为现在所说实法的缘故,所以就说大白牛车。「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法华经》的道理,只是教所有的人去假??把三乘的权教去了;归实??就是归真。你皈依真实的实乘之后,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应该实也不存在。
      「应知所有珍财」:所以你应该知道,所有的珍财,所有佛法,「尽属于汝」: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风光,不是从外边得来的;「由汝受用」:随便你怎么样用,都可以的。「更不作父想」:你不需要说,哦!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不是我自己的。不必有这种想法。「亦不作子想」:也不说,哦!我是儿子,应该承受父亲的家业。也不用作这样的想。「亦无用想」:你根本什么也不用想,你受用就是了。「是名持法华经」:这就是真正诵持《法华经》。
      「从劫至劫」:你从第一个大劫到最后大劫,「手不释卷」:你手也不放开经卷,「从昼至夜」:你从白天到晚间,「无不念时也」:你要是这样持经,就是从劫至劫,从昼至夜,是时时真正地念《法华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法达听六祖大师讲完道理后,非常欢喜踊跃,非常快乐!「以偈赞曰」: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颂,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他说:「经诵三千部」:《妙法莲华经》,我念了有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连一句都没有;亡,就是没有,当「无」字讲。「未明出世旨」:没明了出世的宗旨,「宁歇累生狂」:怎么就可以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鹿牛权设」:羊车、鹿车、牛车,都是权法。「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是称扬法的方法。什么叫初善呢?初善,就是初初地讲小乘法;中善,讲中乘;后善,讲大乘。就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叫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谁也没有想到,谁都不知道,就在三界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就可以修行成佛,做大法王的。
      「师曰」:六祖大师,听法达这样一说,知道他明白了,说:哦!「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从今天以后,你才够资格叫念《法华经》的和尚,你才会念经了,以前你根本就没会念呢!「达从此领玄旨」:法达从这一天,就领受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亦不辍诵经」:虽然他明白《法华经》,他还不停止念《法华经》。不是说,哦!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了,就算了。他还是照常念经不停止。
       往往有一些人,对这个地方就不清楚。好像你可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可不可以呢?你偷东西,你说:「我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你没偷就是偷了;偷了就是没偷,这可不可以啊?你杀生,说:「我杀而未杀,未杀而杀。」这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的。所以你明白了,就是「不执着」,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说是:「哦!这个理,也就是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嘛!」不是这样讲法。你要到这个程度上,你念经,还不执着念经。
       不能像法达似的,以前以为:「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我这功德太大了,我这功德高过一切!」所以向人根本就不叩头了。他见到六祖,叩头头不至地,这算最恭敬的了;见普通人,相信他不要说叩头,不要说顶礼,他连个问讯都不打,他一定是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为什么他这样?他说:「你看我!」就好像有钱的人,见到穷人他不睬的。他眼睛这么看,不往下看,往上看;是看有钱的人,不看穷人的。有钱的人,见到一般穷人,他看不起的。他念《法华经》,以为这也就等于一个财主佬了。财主佬就是有钱的人,共产党叫大地主的。他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所以就目空一切,就看不起人。可是见到六祖,人人都知道,这是得五祖衣钵的祖师,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个头。虽是叩头,他心里一定想:「嘿!我念这么多《法华经》,比你这个祖师总高、总大,我的功德,超过你这祖师啊!」所以他就勉勉强强叩头。六祖一看就知道,他心里有一物,就知道他。

[size=+0]摘自宣化上人法宝网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发表于 2016-12-1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8: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