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2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定有他的本质(忠信)这些好的德行特质,跟我差不多。我们尊重夫子,这个「丘」是夫子的名,我们不直接称名,我们把他读成「某」,「不如丘(某)之好学」。所以夫子这一点也强调,人虽然有很好的本质,还要后天勇猛精进用功才会有好的成就、学问。这个好学体现在哪里?在「子罕第九」当中讲到,最主要好学要有恒心。「子罕第九」里面谈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夫子是用比喻的,你今天要用土造一座山,只差一笸土就做成了,可是我们停止了,那还是前功尽弃,所以有恒为成功之本,有恒才是好学。
在商汤洗脸的盘铭上,写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苟日新」就是立志向学,「苟」就是我这一生一定要做圣贤,那叫苟日新。我们刚刚讲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学」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就是不要知少为足,每天都要有进步。那「又日新」,就是不要半途而废。古人这些话都表很重要的学习态度,所以这段话夫子用譬喻,譬如平地,这个地你要把它填平,你虽然只有一笸土下去,只要你锲而不舍,总有一天一定把它填平。古人有个寓言故事叫「愚公移山」,最重要就是恒心,「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一定可以做得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再来还有「雍也第六」,夫子《论语》第六篇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他这个好学的状态当然是不一样。我们对照一下,我们现在是知之者,还是好之者,还是乐之者?知之者是知其然,好之者是知其所以然,乐之者是知其所以然之后,又不断的去深入、去落实,乐此不疲。比方说为善最乐,为什么为善会乐?为善的时候跟我们的性德相应,所以真正的乐是从内心出来。那理解了,真的去做了,愈做愈欢喜。我们看身边有很多人去做义工,他们愈做觉得自己的心量愈来愈扩大,愈来愈能够体会大众的苦难在哪里,那愈做愈觉得生命有意义,这个就变乐之者去做了。
再来,第四点就是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我们刚刚其实也提到了,就是要主动。这是在《论语》第十五,「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怎么办的意思。一个人遇到挑战情况了,他自己不在那里思考该怎么做、该怎么解决、该怎么突破,「如之何如之何」,就是他很主动的要去想办法。一个人都没有这个态度,那我也拿他不知道怎么办了,「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一个人不主动去承担解决问题,别人很难帮得上忙。
所谓「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天弃自弃者」,你自己都放弃自己,都不主动去学习,不主动去找方法,那别人也很难帮得上忙、使得上力,又有一句俗话叫「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夫子也只能感叹了,那我也拿他没办法。这种态度很容易自怨自艾,自己在那:「没办法,我没救了」这样。所以别人能帮上我们多少忙,跟我们的态度成正比。比方说孟子,他跟孔子学习,孔子已经不在了,但是他学习的态度是万分诚敬的心,所以他学得比孔子直接教的弟子都还要好。我们得力处完全跟我们诚敬、恭敬的心成正比。所以为什么古人说「反求诸己」,在很多事情当中都可以印证。
刚刚这个是主动的态度。再来,第五个态度,要不自欺。孔子对子路讲到,「子曰」,叫著子路的名,「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学习态度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知道,这样师长就不知道怎么指导我们。所以这个「是知也」,这是一个求学很重要的态度,包含这样才是一个明白的人,知道必然要诚实、要不自欺面对自己的师长,这才是正确的。有句格言说,「强不知以为知」,不知道还装作知道,「此乃大愚」,这样就太愚昧了。「本无事而生事」,本来家庭、团体没事,我们去饶舌,把事情都搞起来了,「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这两段格言也对我们求学跟处世是很好的启示。因为不该讲的话、是非话讲多了,有时候没事都变有事,小事都变大事。
第六,学习的态度,要格物。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读《大学》说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个脉络都是务本,「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那格物就是大根大本,格除物欲。所以夫子在「里仁第四」篇当中有讲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那代表这个求学就是物欲要降低,不然整个精神统统跑去追求物欲享乐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而且「欲似深渊」,那不可能有成就。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叫你去饿肚子,也不是叫你住破房子,就是生活的享用够用就好,甚至於能够朴素节俭,以苦为师更好。在另一句格言当中有讲到,一个读书人「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吃的不好他就在那抱怨,没有穿名牌他就觉得很丢脸,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修道,他虚荣心、享乐的心太强。「未足与议也」,他没办法学道。
念完这一段,我们就想到许哲女士,她说她的衣服都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新加坡的经济很好,衣服退了流行就丢了不穿了。你们穿不穿?穿,好,这几天有机会去找一件衣服回来穿。对,不然都很糟蹋。比方你们单位有这些衣服没人认领,你就把它认领起来,这就是行道,不要糟蹋东西。你说「它是袜子」,洗干净就好了。你们没什么反应?人家穿过的袜子你还敢穿,一来是洗干净了,二来对治爱憎的心,爱憎是严重的执著。喜欢不喜欢,只要洗干净了,没有喜不喜欢,你就提升了。吃饭是不是行道?你从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到全部都喜欢,你功夫提升了。《弟子规》不是说,「对饮食,勿拣择」,这一条也是行道,把好恶爱憎的心放下,就从食衣住行当中去放下。
再来第七,这个学习的态度当中,力行的态度很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