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78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4-9-16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岂复有取。则如如不动矣。
一八三、观法缘生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何以故”。问不取于相之所以然也。所以然有二。(1)因何而不取。偈语前三句已足答释。(2)何以能不取。则须全偈方足答释,而归重于第四句。
2、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
3、入门初步,先须深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不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老实念佛,一心求生净土矣。
4、《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世尊大慈,今教人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令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暂现幻相。实则生即无生。全然乌有。
5、对境遇缘,不为所转。应于一切境缘上,极力作意观之。虽极小事,顺逆时事,皆以如梦幻泡影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梦幻等道印之。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如是久久,此心渐觉空空洞洞。于一境相,渐能无动于中。看经时,眼光便觉亮些。念佛时,亦觉踏实些。
6、如如不动,是说性体圆满显现。初住以上,不过分分现,谓之‘分证觉’。若信位中,仅得其仿佛,所谓‘相似觉’也。无论相似分证,乃至圆满显现,皆由不取相来。‘相’字、‘不取’字,其意义深广,贯彻到底。相则无论空、有、双亦、双非,皆摄在内。其总相,则我法二执也。
7、一切不著,乃为不取。不取亦不取。则离之又离,得无所离,即除幻矣。于是如如不动之性体全彰。觉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是修定。观一切法,是在境缘上用功,是修慧。
8、“如是”二字,固是指上文如梦如幻等说。须知如梦如幻,正谓诸法之相本空。亦正谓诸法之性一如。可见‘如是’一言,实含有‘一如皆是’意味。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即是观一如皆是也。
9、《圆觉经》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住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此中一切视同梦幻而无之。正是诸法空相,不取于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坏’即是不动。
10、无为者,无所作为也。若无所为,妄何能除,真何能证。凡何能转,圣何能成。故无为法,须从有为法做出。故曰“应作”也。应明了者,是以无为法为目的。借有为法作路径,若只认无为,舍弃有为,是自绝也。
11、修有为法而不著,便是无为。除此别无所谓无为法也。涉有而不住有,观空而不住空。虽终日行六度万行,终日讲经说法,而实终日涅槃。由此可知,不取法,当从不取非法做出。即非,当从是名做出。不执著,当从不断灭做出。无实,当从无虚做出。
12、乃至无圣无凡,即从有圣有凡中见。此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无住之旨,于是乎圆满。而其枢纽,即在观法缘生,如梦如幻。了其皆空,所以无住。故学人最要方便,“应作如是观”也。
13、不废有为,不碍无为。自然而然,遮照同时。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
14、六喻以“梦”喻为总。余喻为别。令人一闻,便明了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一切悲欢离合,得失穷通。转眼成空,了无所得。若乃迷恋尘世,计较分别,执著不舍。真痴人说梦也。此偈正唤醒众生速觉耳。
15、佛法作梦观者,令其勤修佛事,而归于了不可得。庶几能所双亡,智理冥合也。住于生死,固是作梦。住于涅槃,亦是作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
16、若住于所修之法,住于所说之法,住于所得之法,则皆是作梦。总之,观一切染净法如梦者,意在通达一切有为法本无可得也。一心清净,有何可得乎。若有所得,即非清净矣。作如梦之观,正是照破我法二执之宝镜也。
17、当知人生在世,一切遭逢,莫非妄识业缘所变现。世间即是戏场,顺逆诸境,虽历历身受,其实皆如幻耳。智者便当自警,转眼即下台矣,岂可当真。当知因果难逃,因果可畏。
18、世界则由一切众生,于性海中,起无明风,造此共业之所结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岂可迷为真实。
19、《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此段经文,明白开示,虚空、世界、色身,全由众生昏扰扰的妄想之所变现。(一切法从心想生。)妄想本非真实。刹那生灭。由其变现之身世,岂能真实乎。
20、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楞严》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三有,三界也。有漏,明其必坏也。一切学人,当常观此理。虚空尚是晦昧昏扰扰相,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道也。
21、虚妄现有,考实则无。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然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何况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22、识心‘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虚幻非实。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如露如电’,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燃也。
23、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
24、三性、三无性。为法相宗之精要义。佛说‘法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