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回复: 1

[其它] 如是我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二十四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比丘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乞士,第二个意思是破恶,第三个意思是怖魔。第一个是「乞士」,这一条意思很重要,前面跟诸位讲过,学佛尤其是出家学佛必须要断贪爱之心,乞食是断贪爱最有效的方法。学佛一定要破除贡高我慢的烦恼,乞食也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叫修道之人一心专求法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意思。虽然目前这个制度已经在中国行不通,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人照做,但是在南传的小乘佛教,像在泰国、锡兰,他们依旧遵守托钵的制度,换句话说,他们还在行这个方法。

  过去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他就提倡,他说如果希望佛法再能够复兴,出家人必须要恢复托钵的制度。他这个见解我非常同意,因为如果有所蓄藏,的确是障道,像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告诉我们,积财丧道。只要你有积蓄,你有所收藏,你这个贪心就必定增长,贪心增长,诸位想想求法要的心就淡薄,自自然然就淡薄了,这一生当中如何能有成就?所以我们要想在道业上成就,托钵确实是非常好的制度,从前行得通,现在泰国、锡兰可以行得通,为什么在我们中国行不通?这一点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

  第二个意思是「破恶」。恶就是烦恼习气,用什么来破除?要用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个地方要注意的就是正慧这两个字,什么叫做正慧?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正慧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与我们一般概念里面所说的聪明智慧不一样,聪明智慧是发生于第六意识,换句话说,它是从生灭心生的,就是世间的聪明智慧;正慧它不是从生灭心生的,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所生起本有的觉照,像《般若经》里面常常教给我们,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个正慧就是观照般若。这么说怕大家还是听不清楚,实在讲这个意思也很难讲得圆满,我们不得已用比喻说,希望诸位能从比喻当中去体会这个意思。

  正慧观照,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把一面镜子比作我们的真心,镜子的光明就是正慧,这个光起作用的时候就是观照。我们知道这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外面境界相,我们一般人常常感觉到,这个相有好、有丑,有喜欢、有讨厌的,种种差别的境界相。这些差别境界相同时照在镜子里面,镜子对这些相它不分别,它也没有爱好,它也没有排斥,同时照在里面,完全是平等的。镜子本身,好的美的相它不染着,恶的坏的相它也不染着。所以诸佛菩萨古圣先贤无不是教我们要用心如镜,这是从比喻上说,我们用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那就是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怎么样?又不执着,又不染污,自己这个心永远是清净的。正在照的时候清净,绝不是说照的时候不清净、不照的时候清净,那就错了,正在照的时候它就清净,这是我们讲用心如镜来比喻观照般若。

  从这个比喻当中,诸位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桩不清楚,没有一桩不明了。可是正在接触境界的时候,只要自己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动念,那就是正慧观照。正慧观照里面不生烦恼,只生智慧,不生烦恼。为什么?因为你在境界里没有分别执着,你哪来的烦恼?所谓烦恼心生,就是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你心意的,你起了贪爱,这就生烦恼;不顺你意思的,你生瞋恚,你生烦恼。所以凡夫心随境转,这个心是讲妄心,它是随外头境界生无量无边的差别执着,那就是无量无边的恒沙烦恼;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只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要破恶,就必须要正慧观照,要破除烦恼,在境界里面不生爱见。在这个境界里面,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可以堕在爱见之中,爱见就是烦恼,不堕在爱见里。

  比丘的第三个意思叫「怖魔」。怖是恐怖,魔是魔王,魔王他恐怖了。为什么说魔王恐怖?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生怖。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要说明,比丘是出家人的专称,他发心出家,出家就要受戒,这个戒就是具足戒。男子出家受二百五十条戒,女子出家要受三百条戒,要发心受佛的禁戒,出家成为一个比丘。羯磨成就,羯磨是印度话,如果拿现在的意思来讲就是会议,我们今天所谓民主制度,议会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说最早是在佛教里面,佛教以我们中国人记录来算,佛灭度到今天已经三千多年,三千年前佛这个僧团里面就实施民主制度。到底下的时候诸位能看得清楚。民主制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会议,所以出家受戒,有一个人发心出家来受戒,必须要给他举行一个仪式,这个仪式里头有会议的程序。这个程序是非常的隆重,像我们今天国家的法律,我们要立法,现在中国、外国立法机构为了慎重起见要三读通过。出家是要四番羯磨,这个四番羯磨,换句话说,要四读通过,你看看多谨慎。与会的这些出家师父,通常我们讲三师七证,三个是: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另外还有七位尊证和尚,一共十位法师他们来开会,要是四读通过,你才成为一个比丘,这就是会议通过了。

  这个会议通过之后,承认你是正式的出家人,出家的身分,承认你是个比丘僧的身分。这种作法这样的隆重,当然有护法善神守护这个地方,「某某人发大心出家修行,弘法利生」,这个消息立刻就传出去了,就由鬼神传到四王天,四王天再传到忉利天,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多久就传到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就是魔天,魔王之天,他化自在天主听了之后心里就很不乐意了。他为什么不乐意?因为娑婆世界欲界里面他等于是欲界主,这个人出家了,他将来要是出了三界,换句话说,他所统治的人民又少了一个,所以他很不乐意。也像我们现在一般社会,儿女发心出家了,父母对出家的意思并不了解,认为我这个小孩怎么会变成这样,学佛着魔、着迷了。他不知道出家是一桩好事情,所以他要想尽方法要叫他还俗,要把他找回来,这就跟魔的心里没有两样。我们看到现在有许多人出家,都是瞒着父母偷偷的出家,结果父母多少年也找不到他,以后一找到,晓得他出家了,有这种情形。你真正出家要是证道了,魔也会欢喜,也来护法,也来拥护你,这种情形我们在经论里面常常会看到。所以第三个意思有怖魔的意思。这是讲比丘的意思,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还有一个字「众」的意思,这个字我们不能够把它轻易的看过去。这个字梵语叫僧伽,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众,它必须要具足理事二种和合,所以称之为和合众。这二种和合在此地我也必须要跟诸位做一个简单介绍。第一种就是「理和合」,所谓理和合,大家既然出家修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同证无上菩提、圆成佛道。不但是出家人,就是在家学佛也是这样的一个目标,没有第二个目标。如果心心向着这个目标,这就是成佛之道,你的方向是成佛的方向,你走的道路是成佛之道,圆是讲圆满,所以这是理和,大家学佛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把它认清楚。今天往往有许多人他不明了这个目标,以为什么?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好像在佛门里面有很高的地位,你建了很大的道场,你做为开山的祖师,大家觉得这是非常的荣耀。给诸位说,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的目标是教你证无上菩提成佛道,这个是佛法;你庙盖得再多,你不能证无上菩提,你也不能成佛道。在我们中国,以往建庙建得最多的是梁武帝,梁武帝不能证无上菩提,也不能成佛道。所以佛法的修学、佛法的成就不同于世间的成就,世间有种事业是成就,佛法里面是要看破放下为成就,这个道理无论是在家学佛、出家学佛,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事和合」,就讲到我们实际上的生活。第一个,佛门是团体生活,既然是团体生活,我们当然大家住在一起,「身同住」。第二是「口无诤」,我们身同住,同住在一块,同住在一个道场,同住在一个寺院,口要无诤,像六祖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的,「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所以大家非常和睦住在一起,没有争论,心多清净,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是「意同悦」,意就是心意,悦是法喜充满,每一个人都欢欢喜喜、高高兴兴在一起,这是和睦之相,非常之可贵。第四是「见同解」,要想达到这样的和睦之相,给诸位说,这里头有个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见同解。见解要是不相同,怎么能无诤?如果有争执,怎么能同悦?就没有了,可见得六和合里头顶重要的就是这一条,我们的见解要相同。

  这个见解怎么个同法?中国在第二次大战期间,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国家曾经提出了三句口号,发生了很大的作用,这三句口号里面有一句就是意志集中,力量集中,这就是属于见解相同。另外两句是,国家第一,民族第一;军事第一,胜利第一。这是叫我们整个国民上下建立共同的见解。在佛法里面,我们看自古以来,僧团能做到和合。僧团,它是一个教学的机构,它每天有八小时的讲堂,八小时讲堂就是修见同解,我们凡夫毕竟是凡夫,凡夫心意是不平的,彼此当中当然有意见,但是天天在一起听经,那个不平的意见渐渐就压下去,自己就能够控制得住。换句话说,放弃自己的见解,采取佛的见解,就是拿经论的见解做为我们自己的见解,我们大家有同样的见解,思想统一了,前面这三种和合才能做得到。

  第五是「戒同修」,这个戒就是我们的生活规范,小乘戒律是自律,大乘戒律是入众,就是团体的生活规范。可是这个地方必须要晓得,自己的生活规范是你私人的,别人没有干涉你,你要遵守,所谓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必须要修慎独的功夫;大乘戒虽然是入众,在团体当中自己要守规矩,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不妨害别人、不侵犯别人,这是团体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因此,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别人的,这个僧团才能和合。如果你要是把戒律当作是戒别人的,今天看到某人你犯戒了,你这个做得不对,那就错了,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别人。

  在民国初年,佛门里面有一位大德弘一法师,他是一位艺术家而出家的,出家之后专攻戒律,他不但研究戒律,而且切实的去奉行。弘一大师虽然很严肃,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从来不说别人的过失。也有几所佛学院请他教授出家人,他看到出家人有过失了,他也很难过,他怎么办?他关着门不吃饭,他不说学生的过失,他自己责备自己,自己的道德自己没有能力去感化学生,对不起学生,自己在修忏悔。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认为是自己的过失,从来没有一句话责备别人,所以同学们也晓得,看到今天法师下了课之后就到自己房间里面去,关了房门不出来吃饭,大家就反省,我们自己一定有做错事情的地方,都能够改过自新。法师看到大家都能够自己知过改过了,他非常的欢喜。这是我们近代看到这么一个榜样,戒律乃是戒自己,而不是用作责备别人的标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因戒生定,诸位想想看,戒律是只责备自己,而不责备别人,我们才能得到定。如果要是责备别人的话,你这个心都被外面境界牵着转,你几时才能得定?你看到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个个都有过失,个个都不合乎戒律,那好了,你也就别成佛道了,你念佛,你怎么能得到一心不乱?不可能。我们学佛是学什么?是修自己的清净心,是要断自己的分别执着烦恼,不是为别人。因此经论是佛对我一个人说的,纠正我一些错误的观念;戒律,佛也是对我一个人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5: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