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8|回复: 5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4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十七集)  2011/12/1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47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这个人一不觉照马上就生执着,这一段时间上午上课多,你看就执着,下午上的时候就还是讲成早上好。所以不知不觉都会产生执着点,自己得有高度的一种觉醒。其实我们只要遇到人事物会起情绪,会起这些贪瞋痴慢的念头,我们就是被这个境界给转了。那这样子只会苦不堪言,只会觉得事事不顺己意不顺心。怎么办?这个心不要被外境这样牵着走,不要被境转,要心能转境。自己的心时时守住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慢慢的都是真诚、慈悲就能转身边的境界。所以自己得先定住,不能被境界挑起情绪,得要先稳住。那要稳得住首先要发愿,愿就变成调伏习气的动力了。

  我们看曾子这一段话讲到,读书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他是读圣贤书的,他是要明德,他是要利益百姓的。所以他要有一个处世的心态,就是『弘毅』。「弘」是弘大,宽广的胸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弘。「毅」是毅力,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再怎么困难他绝不退缩,有这样的一种胸怀,弘毅。这样他才能任重,他才能扛大任,所以:

  【任重而道远。】

  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以至于下一代的幸福,都维系在读书人能不能给社会做榜样,以至于能不能把圣教弘扬开来,转变人心,这个责任很重大。『道远』,为什么?责任重大以外,他这一生要行走的路程是很长远的,因为教化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是那么快的。我们其实在这个大时代,读到曾子这一段话,我们应该是更有感触。整个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从来没有断过,我们这二、三代真的岌岌可危。俗话讲「虎毒不食子」,更何况是万物之灵,可是我们现在的人类,一年有正式记录的堕胎人数超过五千万。那没记录的?就人性堕落到,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连眉头都不皱一下,更严重到引以为光荣,就扭曲到这个程度。我们曾经遇过一个女的,她堕胎好像是七次还是十几次,我有点记不清。她讲出来的时候,还有点炫耀的味道,好像还没有人达到她这个次数。所以现在是价值观颠倒,笑贫不笑娼,包含现在的小女孩,念五、六年级,念初一、初二,谈起话来,她交了几任男朋友。我们听了真的是「任重而道远」,这个再不扭转,我们下一代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无法想象。

  我们的文化五千年一代传一代,代代都是祖先在庇荫,现在祖先看到这个情况,多么伤心、担忧。我们中华儿女,要做一个中华的赤子,在这个时代要把责任给扛起来。而刚好又断了好几代了,难度更高!百年树人,真的要再把文化弘扬开来,可能要三到五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那可能要超过一百年。诸位学长,你们知道你们的孩子,以后要干什么了吧?要这么培养。你们没什么反应,我们是学的人要看到它的重要性,你不可能去要求没学的人。没学的人很正常是什么?人生就是追求享乐,享到最后地球都快完了。欲望太容易让人麻木,多少地区温室效应再不改善,都要被水淹。但这些人担心吗?所以人现在被欲望污染的,真的没什么警觉性,好像比较麻木了。

  有一段话,我们彼此期许,有举世天下人都不知,而我独知的见识。什么见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什么见识?「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化解问题唯有从人心下手,从教育做起,这是见识!有这样的见识不做,叫见死不救,叫见义无勇;人的一生就这数十寒暑,就做到不要对不起良心。要对得起良心,看到的就是我的责任,一样我也不逃避。其实人生家庭里面、民族里面该尽的道义不尽,已经往麻木不仁的人生去走了。那没有真正的快乐,是用享乐来麻醉自己良心、内心深处的善根,他把它压下去。所以要带动,你看中国大陆很多做得很好的,这些志士仁人,我们看胡小林董事长,企业界是最讲利的,可是他仁义道德落实下去,你看唤醒多少这么贪利的企业家,他还是有善根。

  我们认识一个企业家,浙江的企业家,他说他念《太上感应篇》,他从头念到尾,念那个做错的事情,他说没有一件事没干的。我一听,我说你每一件事都干了你还活着,你的祖先的德实在是厚到没办法想象,你还不赶快醒?什么事都干了还能活命,那不是祖宗厚德罩着哪有可能?而都是因为这些表率,把他们的善根给唤醒,各行各业都要有表率。我们看松花江中学吕杰校长、王琦老师,那是真仁义之人,吕校长讲只要我在松花江一天就干一天。他已经下决心了,再高的名利,他都不离开这个学校,干到退休,那是真正任重道远的心。王琦老师他们班九十六个人初中生,现在初中生三、五个,可能就让老师一个头两个大,他教九十六个,这可能是全中国大陆最大的一个班了。很多人找他讲课,他说我不把这九十六个人带好,我就没尽本分,还去跟人家讲什么?他非常清楚敦伦尽分。真的把本分尽了,有余力再去把宝贵的经验,分享给有心的教育界的人,有心的这些志士仁人。

  所以举世都不明白这些道理,不能察觉到家庭、社会,以至国家民族的危机。可是我们看到了,有这样的见识,才有举世都不做我独为,就只有我做的志气。大家这个志气发出来了,好,诸位学长,师长不做了你们做不做?你们的反应好像有点犹豫,做不做?可能你们在想:不可能,师长不会不做的。我问问题,你们得要配合一下这样才好沟通,不然你们又另外的一个想法,我就问不下去了。我问大家要依义不依语,问的这个意义在哪?这个意义在没有任何条件你都做。一定要谁做了我才做,那叫情执,那不叫道义,哪天对方不做了,你信心就在那打折扣。我们的信心是建立在对真理、对经典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对某个人的情感上面,那个太脆弱,随时都会变化。任何人不干,我一定干,我一定冲在第一线,那是真认知到,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真有志气了。有举世不为我独为之志气,才能有人不能到,而我独到的境界,才能跟圣贤人的心相交感。人所不到而我独到之境界,才能有举世不见知而不悔的胸怀,全世界的人都不能理解你,都不能认同你,你完全不会罣碍、不会难过,还是实实在在做文化复兴的垫脚石,有这个胸怀。接着说到,为什么是「任重而道远」的人生?因为读书人:

  【仁以为己任。】

  以把仁德、仁爱大道,能推展到社会为自己的责任。所以《大学》里面一开篇就讲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那就是一个读书人的人生目标。而推展仁德为什么这么重要?

  【不亦重乎。】

  人心都有仁慈了,家庭、社会才会安定,人心没有仁慈,都是自私自利了天下大乱,所以『仁以为己任』,太重要了。世界的治乱就在有没有仁慈心?一个国家是这样,之前我们举到,《孟子》讲「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而我们这几代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太大,自私自利的心念太强,所以现在家庭冲突,人与人冲突,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竞争、斗争、战争,发展很快速的。人学不好一日就学到了,学好、学孝、学道德可能还要很多年的熏习。现在教导大众因果教育很重要,因为教因果他知道恶有恶报,他不敢作恶,他马上有敬畏心;教伦理道德是培养他的羞耻心,耻于作恶,他得要有一段时间的熏习。所以现在能够抓住一些机会,在大众可以接受的一种范围之内,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彰显出来。

  我们看第七册,「孟子见梁惠王」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弘扬仁德、弘扬仁爱大道,他不为人想就自私自利了。我们看第七册九百五十一页,「孟子见梁惠王」这一段,诸位学长这一段我们背起来。「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梁惠王一见到孟子马上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是称呼孟子,老人家你走了这么远的路,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是不是要带什么利益给我们国家?我们看接着孟子讲,「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何必只是重视这利益?「亦曰仁义而已矣」,还有更重要的,仁义要注重。从这个对话,我们能不能体会到孟子的苦口婆心?抓住一切机会导正一个君王错误的观念,君王正确了,得利的是千万的百姓。也看到孟子的道义,跟一切人有缘,都希望成就他的道德,这个法布施做得是淋漓尽致了。批注里面讲,「王何必以利为名乎」,名就是指名贵,就是重视。君王最重视的就是利益,这样是不妥当的。所以「亦唯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最重视的应该是仁义。

  在《贞观政要》里面,唐太宗在贞观四年,房玄龄给太宗报告,我们现在的盔甲、兵器超过隋朝时代,更完备了。太宗说到了,这些防卫武器,保卫国家是需要的,真正要安定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还是仁义。我们君臣能够真正一心为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最重要的武备,我的整个维护国家安定最重要的装备还是仁义。太宗也讲到,隋炀帝那个时候武器这么多不还是亡国了吗?他的财产那么多不还是亡国了吗?

  「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这就在洞察机先把利益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这个人的人生、这个社会不祥的预兆就出来,祸患就要来了。我们接着看,祸患在哪里?「王曰何以利吾国」,这个对人心的发展观察得非常细微,假如国君讲怎么样利益我的国家?「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些国家的重要干部,他就想怎么样利益我的家族?「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些读书人跟一般的老百姓,每天只想着怎么利益我自己?「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高位者到平民百姓,全部只想着怎么样谋自己的私利,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为什么?万乘之国,这个国家有一万台车马,但是他的那些大夫每天都要谋私利,所以篡位的就是千乘之家。大夫都谋利,他底下的这些士人也要谋私利,推翻他的不就是他底下的士人,整个国家社会就没有安定的时候了。而我们现在再看到这一句,上下交征利,不是国危矣,现在是家危矣,父子也在争利,一起走上法院就为了钱,兄弟争遗产那这个家危矣。所以教化人心首先仁义重要了。

  接着孟子分析,「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这个人只要仁慈了,他不可能会遗弃他的父母,这不可能发生的。「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重视道义的臣子会怠慢、忽视他的君王,会忽视他的领导的,不可能,因为他有义。梁惠王听完,「寡人愿安承教」,他说我一定照你的教诲去做。这是我们从孟子的分析当中,看到了这个社会现在最重要的,要转自私自利能为人着想,就能化解这个时代的危机。当然要首先从为父母着想开始,所以弘扬孝道当务之急。接着讲到: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个重大的责任,一直承担到死才停止,所以是活一天就做一天,一日不死一日不休息。其实孔子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不亦远乎』,就这个责任是非常长远,是一生的,在佛家是生生世世都以天下众生为己任,这个胸怀就更令人佩服。我们看到曾子这段话,为什么曾子能够传道,都是来自于他任重道远的胸怀。我们相信,我们在这个大时代,也有这样的一种担当,一定得祖先、圣贤冥冥当中的护佑。

  我们接着看九十三句,我们一起先把这经文念一下: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

  这句是在第九册,《申鉴》这本书上拣选出来的。我们看到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去实践奉行的,就是这『恕』字。在《论语》当中,弟子也有问孔子,有哪一句教诲可以终身奉行的?夫子也是讲到这「恕」字。恕能够推己及人,能够感同身受。「忠恕违道不远」,人能时时设身处地,而且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人,他就慢慢契入仁爱的境界。恕当中也有包含设身处地宽恕、包容,不苛刻、不计较。刘素云老师有提到,跟师长学习广大的胸怀,刘老师说的,师父有讲到,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恨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这就是宽恕的胸怀。二、三代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很可怜,还要去指责任何人就变得苛刻。「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甚至于你看他堕落,比他还着急,因为我们是有读过经的人,知道性本善,知道他有明德,糟蹋成这样,怜悯他,不会去跟他对立,不会去看他过失。

  我们看这感同身受,在夫子的弟子当中,有个弟子表演得非常好。在第二册二百四十三页,我们看这一篇《孔子家语》的文章。「季羔」就是指高柴,「为卫士师」,他在卫国做监狱里面的官员。「刖人之足」,他曾经因为罪犯犯的罪重,曾经刖掉犯人的足,就是把他的膝盖以下切掉有这样的刑罚。「俄而卫有乱」,过了没多久卫国刚好有动乱,「季羔逃之」,整个卫国内乱,高柴刚好要离开的时候,「刖者守门焉」,刚好那是被他判切掉脚的罪犯守门。「谓季羔曰」,他对着高柴讲到,「彼有缺」,墙这里有一个缺口,你从这里爬出去,可能就可以逃走了。「季羔曰:君子不踰」,君子的行持不能乱爬墙,当然季羔在看到这一个人应该心里会一惊,因为他曾经给他判了很重的罪,可是这个人还想方法要帮他逃走。我们想一下,我们遇到生死危难的时候,还会不会记住孔子的教诲?他的学生高柴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还不敢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不简单!他觉得依老师的教诲做,比他的命还重要。

  子路临死前帽子歪了,他赶紧把它调正,老师教他的。曾子要死的时候躺在床上病危了,他的孩子、还有乐正子春刚好在他身边。他家里的僮仆还是个孩子,跟他讲,夫子,你那个席子太华丽了,不是你的身分可以躺的。他一看,对,这是季大夫送的,这不合礼,他赶紧要起来,把席子换成比较朴实的席子,不能用这华丽的席子。他都快断气了,他只想着不可以做违礼之事。结果乐正子春就对僮仆讲,不要讲了,你不懂不要讲话。曾子又说赶快换,孩子说话:父亲,您都病成这样了,要换明天早上再换!您病得都奄奄一息,要换明天换,不可以现在换。曾子说「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君子爱人是时时要成就他的道德,没有见识的人爱人是姑息他,他做错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曾子说你们爱我还比不上这个孩子。接着,孩子听完了,只好换,换了席子,曾子还没躺稳就断气了。

  从这些圣哲人他们的行持,他纵使生命要结束的那一刻,都是记住夫子的教诲。我们现在是很强壮的时候就记不住了,遇到任何境界就是烦恼排前面,不是师父教诲排前面,差距在这里。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任何情况都是随顺圣贤教诲,不能随顺我们的烦恼习气。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他们学的是不是有点死板?先学老实再学变通,我们是一点都不老实,全部搞小聪明说是变通,都变随便了。甚至于现在变成什么?明明做不对了还拿师长的教诲来当借口;明明是自己的执着点,还拿这些教诲来下台阶,这就很麻烦了。没有认真做事:随缘,不要执着了。那叫随便不叫随缘,你有没有仁至义尽?再来谈随缘。

  接着「又曰:彼有窦」,又比给季羔,那里有一个洞,墙底下那个洞破掉了你可以钻出去。「季羔曰:君子不隧」,君子是不这样爬洞的没有威仪,一举一动是要给天下人做榜样,不可以钻这种洞,没办法又接着带他走了。「又曰:于此有室」,这里有一个房间,你可以躲进去。「季羔入焉,既而追者罢」,追赶的人作罢离开了,没有追上,没有危险了。「季羔将去」,季羔要离开了,但是他很意外这个刖者要救他,「谓刖者曰: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报怨之时,而子逃我,何故」?我不能违背国君所定的法律,而亲自判了你刖刑让你变成算是残废。今天刚好我有危难,不正是你可以报这个怨的时候了吗?你怎么还帮我逃走?这是什么缘故?

  「刖者曰」,对方讲到,「断足固我之罪也」,我的足被切掉这是我自己犯下的罪过,「无可奈何」,他自己觉得也是罪有应得。「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曩者就是当时候,您治我之罪是要依法令,而你先判别人的罪,后判我的罪,因为你想要看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免我于这么重的刑罚,「臣知之」,这我是知道的。「狱决罪定」,最后没有办法判决定了。「临当论刑」,就要行这样的刑罚,「君愀然不乐」,就是我看到你的表情,是非常的难过、忧伤,因为你知道帮不了我。「见于颜色,臣又知之」,你一开始拖延我的这件事情,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定了罪,你还是非常难过,我都了解,都看在眼里,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你岂能因为我而破坏了法律?你是不可能会这么做的,因为你要守法。「天生君子,其道故然」,上天能生下像你这样的仁人君子,做出来的表现,就是时时都能够尽力的为对方着想。「此臣之所以悦君也」,这正是我非常感佩大人您,进而念你这分恩情,赶紧要帮你逃出这个危难。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孔子听到这件事情赞叹季羔,他真的当官当得非常的好,念念为老百姓着想。「其用法一也」,他虽是执行法令,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是一颗仁慈的心在为官,都是从仁爱的心出发的。我们现在守法有的就变苛刻,不守法就变随便。季羔他是能时时以仁爱心,又守法,就情理法都兼顾了,他不违法,但是他在情理当中,一心一意为对方想。我们在现实状况,其实就这一个事例,就是很好的给我们的启示,不能因为私人交情,破坏团体的规矩。可是你又很尽力去做,对方他不会埋怨你,因为他已经感觉到,你还是尽了力。

  像有一次,我们进修班开课都是要报名,有一个学员没有报名直接从大陆坐飞机就来了。诸位学长,让不让他参加课程?让不让他参加?花了不少钱坐飞机,你不让他上,他回去怎么交代?让不让他上?你负责的你让不让他上?你让他上了没规矩。这一次飞一个来,下一次飞五个来,大家都知道反正报名归报名,只要人到了都可以上。这规矩后面不都乱了吗?结果我们同仁知道我心肠很软,知道常常中心的规矩,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被我蔡某某给破掉的。所以告诉大家,很多团体的规矩,不是被别人破的,是被领导者破掉的。我是有不好的记录,所以我的同仁才会有这样的担忧。我跟他们讲,你们放心,我们是决定不会坏规矩的。但是他来了,你当下想到是我的规矩、我的规矩、我的规矩,还是他的感受?那我们做事不是做到最后,都体会不到人家的心了吗?都是我的规矩了,那我执不也还在增长。

  每一个法令的目的,也是在为人着想,在为这个事业能更长久,这个才是规定的意义。那你现在这个规矩一下来,对方你都没有办法为他想,你还要为谁想?所以规矩不能破,但是你要感觉,你时时刻刻都是为他想。那几天我们能安排什么课程给他来参与,以至于有哪些数据可以让他拿回去,已经可以准备的,全部都准备了。这在情理上他能感觉得到了,最后还是我们教务处长亲自送他到机场去,我们是高度尊重他。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体你还是要对大众,不可以常常没有规矩,那整个就乱套了。

  「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时时存心都是仁慈、宽恕,就树立恩德,虽然把他的脚砍断了,但他体会到的还是仁恕。「加严暴」,都是对老百姓施加严酷残暴,则会树怨,就结成仇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这是赞叹季羔,他是真正做到了树立仁恕的风范出来,这是念念为对方着想。

  我们再看下一个事例,是能念念体恤人情、体恤领导。有时候又有一个现象,只能体恤底下的人,不能体恤上面的人。都觉得让更多人受益很好,可是上面的人不好办事,情况都乱了,他不会替他想。所以这人情事理都要敏锐,都是这个恕道,不然好心容易把事给做坏掉了。我们来看这个事例,大家来体会看看,「子路为蒲宰」,子路在蒲这个地方做县官、县长。「为水备,修沟渎」,沟是田间小道,渎是水渠,因为怕会有水患,赶紧防微杜渐,先把这些沟渎疏通好,这是利民的做法。「以民之烦苦也」,把人民的这些担忧、疾苦放在心上,赶紧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人与一箪食一壶浆」,就是他召集老百姓来修沟渎,还给每一个人,箪是竹器装的饭;一壶浆,浆是米汁,还给他们一壶米汁,因为他们太饿了。

  结果「孔子止之」,孔子制止他,不让他送这些粮食给老百姓,当然子路看到这个情况不能理解,就去找夫子。「子路曰:由也以民多匮饿者,是以与之箪食壶浆。而夫子使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您教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行仁道,我现在看老百姓饿成那个样子,所以把这些食物送给他们,但是你却制止我,那就是叫我不要行仁德。你看在这些关键,有时候还不一定能理解夫子的用意在哪里。当然当我们的想法、看法,跟夫子的教诲不一样,或者跟师长的教诲不一样,要主动请教。个中的关键在哪,好问,就能问出原来我们考虑事情还不够周到。「孔子曰:尔以民为饿,何不白于君」?你了解到老百姓很饥饿,你为什么不告诉你的国君?让国君能够「发仓廪以给之」,让国君把米谷仓库的粮食,发给老百姓。你为什么不这么做?「而私以尔食馈之」,反而私底下你自己掏腰包买这些食物给他们吃。你这么做的意思,「是汝明君之无惠也,而见己之德美矣」,你这么做不就是彰显国君不会施恩惠给老百姓,只有你是最有美德的。

  有一句俗话叫「功高震主」,你自己做,做得很好标榜,都没有考虑到上面领导的感受是什么。当领导人一听,老百姓都是念你的恩,都不念他的恩,他一定很难受的,这个都是人情要体会得到。「让功于众,让名于上,让位于贤」,这都是很重要的心境。好名声要给上面的人,我们宁愿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把利民的事好好去做,没得到人家的称赞,没得到很高的福报位置,这都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初心只有老百姓能得利益最重要。当下子路只看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没有能理解到国君的感受,以至于会进一步影响老百姓对他有威信,反而说都是子路大人给我们吃的,国君没有,那国君的威信可能就受影响。「速已则可」,你赶快停止这样还好;「不已则尔之见罪必矣」,你假如不停止,那可能你就要遭罪。整个好名声都在你身上,这坏名声都给国君,那领导者怎么受得了?你没有被判罪,最起码要被调走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句里面讲,『有一言而可常行者』,就时时可以奉行的,就是这「恕」,时时能体恤对方的心情,感受对方的需要。接着又讲,『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有一个行为,可以恒常的去落实、实践的,「正也」,就是这个正,就是指正直无私。接着说到,『恕者仁之术也』,时时保持这个恕道,是施行仁德的方法。孟子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就是也能时时提醒自己守这恕道,我们自私自利太强了,得要时时提醒自己念念为人想、念念为人想,就这样去要求自己、提醒自己。强恕而行,慢慢的为人想的心就可以保持,就可以慢慢契入仁慈。所以「恕」是能够真正契入仁德,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很重要具备的一个心态。其实不容易做到,我们假如没有放下强势,没有放下好为人师,我们在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对方的感受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再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见得能有恕道。

  比方夫妻之间,我曾经接触一些学长们,他们夫妻,我们在一起探讨。我就感觉到,先生句句他自己认为是在为太太着想,可是我已经看到,他的太太那个眉头愈皱愈厉害、愈皱愈厉害,因为他那个道理一直往下压。恕不容易!我们问问自己,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们另一半对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身边人对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知道吗?恕这个字我们看了很多遍,我们能不能提起这个态度来力行,就很关键了。假如没有能去体恤对方的心情,那这个强势还会再增长,不进则退,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心态的错误。所以叫「柔和质直摄生德」,要柔软、柔和、能体恤,而且质直,质直是真诚。我们太麻木,那个强势出来了,硬把道理就要让对方点头,这怎么是真诚?怎么诚得起来?

  接着经文里讲,『正者义之要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直是遵守道义的重要纲领要领,正义、正义,所以遵守道义一定要守住正直的态度。我们看很多人讲义气但缺乏这个正,变成江湖义气,这就不是守道义了。而且顺从江湖义气,其实也是毁了朋友,他不对,你还因为情感而跟着他一起干,那不是愈走愈错了。所以我们走在弘扬文化的路上,可能以前一些老战友,当然这是大陆用法。刚刚讲恕道,不能讲了大陆听得懂,我们大马听不懂,我就没有恕道了。就是一路以来跟着我们一起弘扬文化的这些好朋友,可能他的认知偏颇掉,这个时候你还帮不帮他?帮他导正,还是跟着他偏的方向一直做下去?我很讲义气,他以前对我很好。你要报他的恩是什么?是能把他导正。可是我们现在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是不是?你要自己先把路走对,你才能帮得上他,那这个时候不能被这些情感所牵绊。在心里面至诚祝福他,然后自己赶快依教奉行,把路走好了,把道修好了,对所有的这些经验就是供养他最好的东西。这一句给人生很大的启示,「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这是太重要了。

  我们再看下一句经文讲到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是在第二册二百二十页的第三行,『颜渊』问到,怎么样实行仁德?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有句话讲到「欲爱人者先自爱」,你要先自爱,你要先成就自己的德行,你才能够去爱人、去帮助人,所谓「欲助人者先自助」。我们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帮人,但要恢复明德得从格物下手,调伏自己的习气。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因为这明德、仁慈是我们本有的,它现在是有障碍,被这些习气障住了。你把习气去掉,明德自己就会彰显出来,那怎么去掉?「克己」叫克制自己的习气,让自己,「复」是返、归到,回归到礼教上面。其实「礼」就是圣贤人的行持,而这些行持一定跟圣贤他的存心是相应的,心行是一如的。我们还没有办法一下子达到圣贤人的存心,得从他的行持去效法,慢慢的内化了,这心境就提上去了。

  比方五常百行,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那你就要照着做,五常就是圣贤人的行持,你照着去做,慢慢的这个心,就真的跟仁义礼智信相应。佛家是戒,戒是佛行,从佛心流露出来的行持,那我们也要先学戒,依照戒律去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所以要修养自己,儒家一定要从礼下手,佛家要从戒下手。守礼了你慢慢才能不逾矩,你都守规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这个礼教之下,慢慢你就循规蹈矩,最后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学儒一定要从礼下手,不学礼,道德是立不住的。《弟子规》是礼,《常礼举要》是礼,要从这里开始效法,而且是一丝不苟,要认真去落实。

  那佛家「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要先持戒,你持戒的时候一言一行都不敢放纵自己的习气。甚至于大乘守心戒,起心动念都不可以犯戒律,基本的戒律五戒十善要守得了。我们现在看这戒律还是很重要,没有戒律,我们的言行跟念头都是纷乱的。比方你下床以前,提起仁慈心,希望自己这一天不要伤害到这些小生命。你做一天、做两天,你做一年仁慈的心就愈来愈提得起来,就要透过这些生活的行持,慢慢的你就定在这些存心、教诲。你念念都是仁慈,你就定在这个存心,仁慈心是正念,你念念都是正念,定到一定程度你就开智慧了。

  包含我们吃饭「食存五观」,吃饭以前念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饭、菜能来,多少人的付出在里面,吃饭生起感恩心,惜福,不生贪婪。有这些礼跟戒来护持我们这颗心,才能复礼,常保恭敬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愈吃今天的饭真好吃,吃得好胀。吃饭也是办道,是提起感恩心,甚至提起惭愧心,为什么惭愧?「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今天道业都没有增长,还增长习气,真的有愧接受这一餐饭,生惭愧心。「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顺便提醒自己,贪是恶的根源,不能再增长这贪念。「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饭是药,没有吃饭这身体没有办法维持。这也提醒我们其实人会饿就是有病,人最大的病是什么?执着这个身体是自己。为了这个身体的执着,贪恋很多物质的东西,甚至有可能贪恋身体、贪恋物质,还去伤害别人那就又造罪业了。「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吃这个饭,借这个假身成就自己的真心、道业,是这样的心才把这饭吃下去。愈看这些礼跟戒,愈觉得我们现在不从这里下手,很难收摄自己的妄心。

  所以在看到这个「克己复礼」,确实很重要,这里解释克己,就是「约身」,用这些礼教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己有一天真的调伏了自己的习气,都符合这些戒、礼,那这是德行真的有成就。正己可以化人,「天下归仁焉」,接触到我们的人,被我们的德行所感动。「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你的道德他非常尊崇、效法、学习。因为其实人都有本善,有很好的榜样,都还是会有向往、效法之心。

  这个在历史当中,有一个典故是周文王的时代,刚好有两个国家是虞国跟芮国,两个国家在争土地,互不相让,争吵。这两个国君就想到,周文王很有德行,我们去找他评评理。古人也很有意思,他有争吵的时候,他还是要去找最有德行的人来评理。他们两国的国君走到周文王治理的地方,看到他们的农田,中间的走道特别宽。就是农民之间都是礼让,他不会去争田,所以走道特别宽,这第一个让他们触动。第二个因为要走到朝廷去,经过老百姓这些街道,又看到老百姓互相礼让很有规矩。接着到了朝廷看这些大臣们,也都是互相非常礼敬、谦退。他们这一路走下来,看到这些情景,周文王还没上殿,他们两个互相看一看:回家吧,不要问回家!觉得很丢脸,人家连老百姓都这么样礼让,我们还在这争得面红耳赤的,就回去不争了,土地让出来了,人有羞耻心,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个事情传开来,四十几个国家,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归顺到周文王的国家底下,都愿意跟随他。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接着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论语》当中,也有一句话讲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仁慈、仁爱大道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这一念心念念为人想,我就在仁道当中,这是我能够掌握的。所以《孟子》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因为能不能成圣贤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别人决定的,只要我们能放下习气、放下执着、放下分别,甚至放下起心动念,我们就可以恢复到明德,跟我们的真心,这不是求别人,都是自己的事。孔子讲「子绝四」,孔子杜绝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就是不起心动念;毋必就是一定要怎么样,我才怎么样,就是分别一定要怎么样才可以做,一定要外在条件满足我怎么样,我才能够做;毋固这就是固执、执着;毋我,我就是自私自利。夫子都是把这些把它放下,他恢复他的明德。这里讲到的,夫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批注,「行善在己,不在人」,其实圣教最重要的还是放下的功夫,我们肯不肯放下?肯放下,我们的明德,我们的智慧、德能的大用就可以恢复了。

  当然这个话是对颜回讲,颜回是真想办道,真肯放下。接着您看,他怎么问,『请问其目』,从哪里下手?从哪些地方去实践?我们有时候,比方在探讨学问,人家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可能就:你讲得很有道理。我们会不会再问那从哪里做起?我们都说哦,可能回去也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所以学问、学问主动问,而且要问怎么具体去做。颜回也在给我们表演,师长也给我们表演,章嘉大师告诉他,「看得破、放得下」,那是圣教最关键的六个字。看得破是明理,放得下是真干,解行相应。师长接着说从哪里下手?您看不就是一样吗?「请问其目」。章嘉大师说布施,先懂得布施自己的金钱、体力,其实这个下手处好,才能慢慢把我们的自私自利给放下。

  接着孔子讲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不可以看,这个真的是善护自己的真心,不要再被污染,这个心念时时保持在正念当中。所以《弟子规》当中很多的,「非圣书,屏勿视」、「斗闹场,绝勿近」,这就是「非礼勿视」,善护自己的道业;非礼的不要看,非礼的不要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违背自己恭敬心的话不要讲,那就不要妄语、不要两舌、不要绮语、不要恶口了;「非礼勿动」,不合礼的这些心意、念头都不可以动了。其实这一段教诲,就是善护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里是礼教,在佛家其实守身口意三业就是持戒。这样子我们的心才不染着,心清净才能生智慧,生清净了再提升能平等,清净、平等了最后就契入大觉,恢复明德、真心。所以这都是要从「克己复礼」来下功夫。

  我们今天谈到这一句,我们也是高度警觉,所看、所听、所讲,还有起心动念,都要符合礼教、符合经教才行。师长说他都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感觉这个都是挺重要的下手处,不然心随时都被这些境界牵着鼻子走了。像现在很多网络,那不能看的东西太多了,那一看清净心就没有了。所以不能好奇,那一看没有进去的,一点进去可能这些境缘就污染了。现在还要练一个功夫,视而不见,就是它有一个影像出来,你只要不集中注意力看它,你就不会受它影响,你就看你要看的东西就好了。它出一个东西,你现在变成只看到什么?只看到它右上角的那个叉叉,是可以练的,然后就赶快移过去关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虽然有很多污染,你只要不去看,你只要专注力不在那里,你就不会被影响、不会被污染。还是看自己下的决心,不然又把责任统统推到境界上面去。所以我现在在练,走过游泳池视而不见,什么都没看见,因为你的整个专注力,你不集中都没有看到,然后心里想:他们都是圣贤人、他们都是圣贤人。这样子随时都是祝福每一个人都可以恢复明德,这样就对了。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1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