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99|回复: 3

[其它] 净公上人关于放在心上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32122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你也要努力去慢慢的追赶,向他看齐。这种见善思齐,愿意学习、愿意效仿,正是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一种方法。圣人无非都是每日改过迁善而已,你看孔子的学生,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孔子是最赞叹他,他是孔子的传人。孔子怎么赞叹颜回?说「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说,他看到人有一善,看到有一个优点,他心里就总挂着,总想着要把这个优点学到自己身上来,他不会放弃对这种善的追求。你看佛经里面都劝导我们大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一切恶都不干,都不要做,一切善都要去做,去奉行,这种就可以成为在经里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就有往生的资粮了。

  我们要知道,其实人本性都是本善,每个人原来都没有区别。我们学佛的人更了解,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他第一句话就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跟如来没有两样,诸佛有的这种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众生都有,你也有,我也有。既然有,为什么比不上诸佛如来?为什么我们跟圣贤相去这么远?不是因为我们本性上有什么区别,本性上没有区别,那是因为我们的习气,我们后天所染的这些习气毛病。《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气毛病让我们跟圣贤人、跟佛菩萨就离得远了。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习气、毛病它本来没有的,本来没有的我们就有信心可以把它去除掉。本来有的这些本善,这些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是可以恢复的。所以「纵去远,以渐跻」,慢慢的我们也能够成为圣贤。孟子都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贤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贤人。请看下面一条: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一条是讲见到别人不好的,缺点,恶的地方,我们采取什么态度?是不是批评人家,甚至到处说是非?不是,要回光返照,看自己有没有,自己反省一下。因为我们自己看自己的毛病不容易,往往非常难,你看人家的毛病容易。看人家的毛病怎么样的?马上想到自己有没有,「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自己有的,马上要改过来,『有则改』;如果自己没有,没有那更要努力向上,警觉,不可以将来会犯这些毛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是哪三人?一个是善人,他有善的优点,一个是不善之人,他有很多恶的缺点,另外一个人就是我,这三个人走在一起。必有我师,就是他们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善的人教我见贤思齐、努力向善,恶的人、不善之人教我自己反观、内省,有没有这样恶的、缺点,有,赶紧改过来,没有,就将来加以勉励,不能犯。

  所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这个道理。这三人行不是说随便找三个人,其中有一个是我的老师,那解得浅了。三个人就是什么?善者和不善者,两位都是我们的老师。见善不懂得思齐,这就是叫作自暴自弃;见恶,看到自己有同样的恶处、缺点,不肯去改,那叫自欺,这些都要把它戒除掉。请看下面一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这里讲的我们跟同学们在一起,看到人家在德学才艺这四个方面有比我好的,我们要自己加把劲,向他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迎头赶上。『德』,我们知道这是指道德,古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做人基本的这些德目。孔子也有五德,是孔子的学生赞叹老师的,说孔子有「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德也属于德,都是我们应该很好的去修养的,这种叫圣贤的品德。『学』当然是学问,包括知识,对于这些圣贤教育我们要努力的去学习。『才』就是指才华、才艺、才能,『艺』是指技艺、艺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努力去提升的。

  人要懂得好学,好学者近乎智,好学的人就跟智者相类似。如果不好学,看到别人都比我们强,我们还自甘堕落,不肯加以勉励自己,不肯提升,我们懂得这叫做自甘堕落,那是很可耻的。我们知耻近乎勇,懂得我们不如人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应该迎头赶上,这是真正的勇猛。在学佛的道路上我们知道,看到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能成就,看到现前我们的老法师,看到我们身边的同学,很精进、很努力。他们都上去了,我们还在底下转转,这是我们的耻,我们要『不如人,当自砺』。请看下面一条: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是讲衣服上面、饮食上面如果不如人家的好,不要心里生悲哀难过。为什么?因为真正学道的人,真正有品格的正人君子,他所羡慕的不是这些衣服饮食。他所羡慕的是人的德、学、才、艺,前面刚才讲的那四条,他所羡慕的是道。所以古人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是在人家不闲、没空的时候,你不可以拿事情去搅,去骚扰,打搅人家。让人家得到充分休息之后,你再看机会跟人家谈事情。有时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这个事情我们要注意到,拿起电话,对方接了,你要问对方,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如果对方方便,他会跟你继续讲,假如他正好有事,我们就应该放下电话,下次再打过去。这些生活点滴都是一种爱心。下面:

  【人不安。勿话扰。】

  就是人如果是心神不安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一些难过的事情或者是不顺心的事情,他心灵不安定。这个时候注意不要再用话去骚扰他,让他更加不安,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安慰人,其实动作要比语言更好。有时候你告诉他,你别那么烦躁。这样讲,对方烦躁的时候,他听你这句话,他也不会马上不烦躁。可能你给他沏一杯茶,给他送过去,用一种温柔的服务的态度在他面前,不说话,反而让他能够体会到一种温暖。这属于无畏布施,让人家心神慢慢安宁,不至于恐躁恐慌,烦躁不安,这就是无畏布施。布施如果是无畏布施,我们知道你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当你安慰别人的时候,常常安慰别人,你自己的心神都比较安定,你就会比较快乐。当你真正有不安情绪的时候,别人也能够同样的安慰你,报答你,所以你不安的时候就越来越少,当然你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

  这里『人不安』,有时候他可能不想听你讲话,这个时候我们要知趣,就不要继续讲下去。特别我们学佛的人都有一种爱心,想「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别人很苦,不闻佛法,我就要好好跟他介绍佛法。这时候对方能不能够接受佛法?我们要观机,看到他能够接受,我们才给他佛法,给他也要恰到好处,不可以让他心生烦厌。跟他讲也要很善巧,观机说法,假如他不愿意听,你就不能说,他愿意听,你才说,这才有用。所以让他生欢喜心,才能接受佛法,传播佛法第一是让人生欢喜心,你笑脸迎人,就能够把人家接纳。

  我第一次到寺院里去走,我跟我母亲到了寺院里,刚好当时我们在广州光孝寺,本焕老和尚在那里做住持。我们经过方丈室,因为是游客,在外面张望张望。结果他对我们莞尔一笑,向我们点头招手,我们就不知不觉的进去了,然后他还留我们吃一顿饭。我就觉得原来佛门这么温暖,于是他给我们一些佛书,我们回去就能好好看,慢慢就进入佛门。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因缘,大善知识接引我们,因为他懂得观机,先给你生欢喜心,然后再布施法。千万不要他都已经不愿意听了,你还跟他讲,让他觉得你很吵,很烦厌,这就适得其反的效果了。

  当听众不听我们讲课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退而独善其身。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因为法缘不成熟我们就离开,等到他什么时候尊重法,他愿意了,苦受够了,他想求解脱,这个时候你再来。即使是普天之下的人都不听我们讲,这个时候我也能独善其身,自得其乐。我们从圣贤的典籍当中得到真正的法味,人家知不知道我们的道德学问有什么关系?正是《论语》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感伤,觉得自己好像怀才不遇。有那样的一种悲痛,那就是你就有愠了,你就难过,那不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下面一段,请看:

  【人有短。切莫揭。】

  这是当人,你看到人有短处,你要懂得要爱护他。人都有自尊,人都有面子,你不可以揭他的短,让他很难过,你要包容他。包容他,反而他能够觉得你对他慈悲,很爱心,他能够反省,能够改过。你要是把他的短处揭出来,他对你怀恨在心,不单不能够改过,还跟你结怨,何苦来?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懂得护着人家的面子,能够使人自尊得到尊重。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都不看世间人的过失,怎么可能去揭人家的短?人家有短,虽然我们看到,不放在心上,还是对他那么的和乐,那么的宽容,这是一种大慈悲的表现。下面看:

  【人有私。切莫说。】

  这是指如果人有隐私,你就千万别说,他隐私被揭露出来,往往他会觉得很烦恼。而且有时候把人家的隐私揭出来,就伤了和气,伤了厚道。所以古人所讲的,凡是如果事关人终身大事,不可以去说,不可以乱说,坏人家终身,比如说说人家的男女关系,污人家的清白。凡「一语而伤我厚道」的,那也不能说,都不能够随口随风讪笑,说出来,这都是造罪业。

  我们时间到了,我们这章没讲完,明天最后一天,我们讲圆满,我们会继续来从这里开始学习。谢谢大家。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197-06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弟子规》到了最后一天。昨天我们谈到第五章「泛爱众」这一章,我们来看第十三条: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的地方,有优点、有好处,我们必定要称赞。为什么要称赞?因为当我们称赞他的优点、他的长处,这是对那个人的勉励。当他知道你在勉励他的时候,『人知之,愈思勉』,他听到你这样赞叹他,他就会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处、优点更加发扬下去。所以这是对他一个鼓励。对自己,也是劝勉自己,看到有人善,我们见贤思齐。同时也是勉励大众,让大家看到这个人有善处、有优点,他得到这么多人的赞叹、恭敬,使大众都生起一种向往、羡慕之心,从而加以效法。佛教里面也提倡「称赞如来」,这里如来讲的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每个人都具足,不会说我多一点,你少一点,既然每个人都具足,而性德又是每个人都有,为什么偏偏要赞叹他的性德?这是因为虽然说我们性德本有,但是我们的性德被我们的习气烦恼给障伏住了,不能够显露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用修德才能够显我们的性德,因此赞叹性德就有必要。通过赞叹才使大家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把善的增加,把恶的去除,逐渐就用修德来恢复性德。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普贤菩萨要我们「称赞如来」,就是鼓励我们修德。

  我们赞叹决定要懂得,所赞叹的必须要跟自性相应,也就是说顺着这种德一直修下去可以见到性。我们看到佛法里说的五戒、十善,『道人善』,善当然有多种,佛法的定义是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在身口意上面都不造作这些恶业,就是善。十善是顺着性德的,人能够顺着十善修下去,他就能够恢复自性。所以老法师非常重视这《十善业道经》,让我们认真努力的落实。因为我们虽然是学大乘,学净土,但是如果在十善上面没有落实,我们的大乘、净土也都成了空中楼阁。

  我们所赞叹的除了十善以外,还赞叹这些普贤行。像我们昨天就讲到师父上人,师父上人五十年来,我们说四十九年,今年进入五十年,讲经弘法就跟释迦牟尼佛都看齐了。一生孜孜不倦、不疲不厌来弘扬佛法,自己守着清净的戒行,一心就是为佛法、为众生,毫没有自私自利,他所做的就是普贤行。我们看到师父上人这一生的这种功绩,我们加以称赞、加以宣扬,这就叫「道人善」。道人善,我们这样赞叹我们也是善,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这本身就是善,希望大家都能够像师父上人那样学习。

  我们讲经弘法,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些法跟大家来宣扬,这些所讲的佛法都是与性德相应。所以讲这些佛法,乃至世间的像孔孟的这些典籍、道家的这些典籍,都是与善相应,我们这么讲这就「即是善」。而且我们这么讲是善中之善,为什么?因为在佛法里讲的布施,三种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而布施中功德最殊胜的就是修法布施。我们要认准了哪个善是善中之善,最善的我们去做那样事情,这样不仅这一生果报很殊胜,而且真正这种善成为我们往生出世的资粮。所以师父上人都鼓励年轻人发心要学习弘法利生,现在佛法衰微到极处,不仅佛法,儒释道三家都可以说衰微到极处。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学,没有人讲了。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必须要有人学、有人讲才能够弘扬起来,不是道去弘扬人,是人来弘扬道,所以人是最重要。

  所以师父上人鼓励我,在这么多行业里面要选择圣贤教育这个行业,这是最殊胜的,要利益社会这也是最好的,这个效果最好。我也是做了一番思惟,就认准了这条路,真正就发心辞掉了自己大学的教职,来专门从事这个圣贤教育的工作。首先自己学,学了之后来复讲,复讲师父上人他所讲过的经典。通过复讲是提醒自己,上了台,讲出去首先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自己要没有做到,真的讲出去都不好意思。可是师父上人等于是把我们拉鸭子上架,就拉到了讲台上来,不讲都不行。我们也非常理解师父的苦心,因为年轻人必须要用讲坛才能够锻链。一开始讲的,自己没做到,不好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1-3-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就是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法、无畏,你布施得愈多你将来的果报愈殊胜,你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你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真正懂得布施的殊胜因果,这个「与宜多,取宜少」不需要勉强去做,自然他就欢欢喜喜去做。所以学佛有这个好处,能够在佛的高度来学习《弟子规》的话,你这理都明白了,做起来就不勉强,你会欢欢喜喜。请看下面一条: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这里就是一条黄金法则,每个宗教都有这么一条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们,我们也不能用这个东西加给别人,这里面包括所有的这些物品、事情、言语都包括其中。你不喜欢人家批评你、骂你,那你就少骂人家,少批评人家。你不希望人家拿你的钱,我们就要止贪,不偷盗。不希望自己身体有病,那要懂得戒杀放生,因为你不伤害众生,你自己才有好报。这一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作为黄金法则,为什么?所有宗教共同的理念,非常好。

  要知道『将加人』的时候,你加给别人,就知道,我所加的、给与人家的总是会有因果。英文讲的「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你给出去的,它回来又回到你身上。所以你自己就先问问自己,假如这个事情到我身上,我好不好受?我希望好受的,我就多给人家。多布施财,人家得了财高兴,他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将来我就能够得财富,这都有因缘果报在里面。所以这一条并不是简单,就只是个心理问题,它是个真理,因果报应这个理就含在其中,加给人家的,必定会还到自己身上。正像《太上感应篇》所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它会跟住你。下面一条,请看: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里是讲恩要常常记在心里,知恩报恩,古人讲「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怨恨,别人对我对不起,我应该要把他忘掉,不要放在心上。『报怨短,报恩长』,这个短长我们要做到极处,短愈短愈好。我们抱怨,心里面对他有不平,有怨恨,念头刚起这一刹那,我们就要把它压下去。这是短,只在一念之间,不能够让它长期的存在。所以,要放下自己内心的对一切人的冲突、对一切人的怨恨。当我们放下一切怨恨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天地这么美好,心境会放开,真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对我有恩,我这个长要长长久久的放在心里,一生一世都不忘记。

  当别人对我有怨恨的时候,我们说这真的怨恨吗?其实不然。你觉得他有怨恨,他对我有怨,那就真的有怨,但是我们念头一转,别人真是对不起我的时候,正是成就我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福是逆着加的,逆来的你能够顺受就有福。你看老法师他这一生,受过不少的人家的毁谤、人家的排挤,可是他常常存着感恩之心,对任何人没有怨恨。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你看处处哪怕在逆境、逆缘当中,老法师都常怀感恩之心。这样子心里都没有怨,所谓「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心里绝对不会有敌人,没有怨恨。最后请看: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这里讲『婢仆』现在通称下级,包括我们的晚辈,对他们一定要自己做得端正,『端』就是端正。为什么端正?因为你希望他们能够学好,必须要自己做好,所谓自己「身正,不令而行」,你的这些吩咐、这些教诲,他们就能够学习。虽然你做得很端正,自己要求自己很严格,但一定要『慈而宽』,对他们一定要用仁慈、用宽厚的态度,不能够看到他们有缺点你就抓着不放。最后一条: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这是讲我们待人一定要用以『理』服人,不应该以『势』服人,就是用我们的权势来压人、压他,他心里不服。你真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你真实的道德、你的爱心去感化他,他对你才是会佩服。

  这里跟大家就报告完「泛爱众」这一章,我们休息过后,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请看《弟子规》的第六大点「亲仁」。上面我们学习了《弟子规》的前面的孝、弟、谨、信、和泛爱众,这些都是我们力行的科目。而我们如果这一生真正希望修德立业,成就圣贤的人品,学佛的人祈求这一生了生脱死、往生净土,这都是大的事业,要成就这个大的事业,老师、善友就非常重要。所以这一章讲的「亲仁」,真正有仁德的人,他们有智慧、有爱心,可以帮助我们能够这一生达到成圣成贤的愿望。请看第一条,「亲仁」这一章分成四则,第一则是: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讲『同是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不仅是人,而且一切众生我们来看其实本性都是相同的,《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不仅是人,众生之初都是性本善,都有像佛讲的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性所变现的众生,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性,都通自性。不仅是通自性,而且具足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确实具足。我们跟佛菩萨、跟圣贤人本来没有两样,现在为什么说『类不齐』?本来一样,现在又不齐了,为什么?那是因为《三字经》讲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性让我们分类了。有的真的成圣贤、做君子,做正人君子,有的人他就变成凡夫俗子,变成小人,甚至变成恶人、罪人。佛讲的六道众生,上自天道下至地狱道,这个类真的不齐,不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烦恼习性。烦恼习性,佛统称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执着,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着,所以类不齐了。妄想愈多、执着愈重的,类别愈差,六道里面最差的是地狱道,那是妄想执着最严重的,完全都迷失了本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