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52|回复: 2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五戒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219184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9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五戒的讲记敬摘点滴


...如,天天虐待你,鞭打你,惩罚你,把人折磨至死,这跟地狱所受的苦报没有两样。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就是人间地狱,这是战争带来的灾害。另外一种是自然灾害,像非洲很多地方,没有东西吃,没有衣服穿,人瘦得像皮包骨头,那也是人间地狱。
佛法讲,人到世间来有两种业。我们投生到人道,这个业叫“引业”,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受生。在人间地狱的业,跟我们也是相同的,都是得人身。第二种业叫“满业”,满业则各个不同。满业是你的健康、生活受用,这些差别每个人不一样。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一生生活得很幸福,有人一生生活得非常痛苦。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的果报。所以,我们明了这些事情,心就平了。他有钱,发大财;我贫穷,三餐不济,就是他过去修财布施,我过去吝啬,好事一毛不拔。
这种情况如何改善?要修因。懂得因果的道理,肯修布施,环境就会慢慢转变,这一定要自己觉悟。我这一生当中,生活非常艰苦,就像经上说的,前世“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学了佛之后,章嘉大师教我布施,因此晚年有福报。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很多毛病习气与袁了凡先生一样,所以我读《了凡四训》非常受感动。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我都有;他有的好处,我没有,因此我比他更苦。我年轻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喜欢欺负人,挖苦人,让人家下不了台,与很多人结了冤仇。学佛之后,念《了凡四训》,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才慢慢改过自新,学谦虚,学忍让。别人加给我的侮辱,我能够忍受,想想从前我也是这种态度对人,现在人家用这个方法对我,这是因果报应。我承受了,欢喜接受就报掉了,业障就消了。所以,自己修行才有一点功夫、成就。
109. 在多年前,我曾听过四次很清楚的声音,第一次说“佛陀传”,听到两次;第二次说“唯心论”,但我没有找到此书;第三次说“万法唯心”,是在静坐当中;第四次说“念往生咒”,那时我的头部被压得很紧,念了就没事。
你既然有过四次经验,前面三次过时了,就不要了,留后面一次就好。念阿弥陀佛,与念往生咒是一个意思,你可以试试看。如果念阿弥陀佛有效果,你就念佛;念阿弥陀佛没有效果,念往生咒有效果,你就专念往生咒,也决定得生,因为往生咒第一句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
110. 在生活当中,如何学习破四相?
学习破四相,就是学习不分别、不执著。从哪里学起?先学不执著,对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执著,知道一切相是假的,何必执著?常常念《金刚经》上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能帮助你破四相。
111. 如何帮助儿童学佛?
儿童当中也有佛菩萨再来的,凡夫不认识。《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有两个小朋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这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
真正修学最好从小开始,根扎得坚固。现在澳洲政府已经制定法律,从幼儿园、小学就要读宗教课程,这是从小培养。所以,澳洲文化局局长尤里先生,向我们搜集小朋友的学佛教材。澳洲这种作法,我想是从英国学来的。前年,英国在小学、中学、大学里就开始有佛经课程。
道场有道场的规矩,小朋友能守规矩,我们应当欢迎。小朋友不守规矩,扰乱道场,就不能来。所以,规矩也不离人情,情、理、法三方面都要兼顾。小朋友真念佛,欢喜念佛,能让大人受感动。所以,道场虽有规矩,但也有情理,只要他是真的来念佛,我们就不能将他看成儿童。如果他很顽皮,扰乱别人,就请他出去,这要严厉执法。这也要看当时环境来处理,用智慧判断。
112. 四众如何和睦相处?
四众同修要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当中一定要有规过劝善。人都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过失,别人看到了要规劝。而规劝要在没有第三人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看到,他会难为情,不但他不能接受,还怀恨,变成冤家对头。在没有人见到的地方,你好心劝导他,希望他一切以道场为重,以佛法为重,能够牺牲自己的成见、分别、执著,就能和睦相处。与人不能相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坚固自己的执著,不肯忍让,才发生冲突,才产生不愉快。每个人退一步、让一步,则海阔天空。
我曾经讲过“礼让”、“忍让”、“谦让”。世出世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之所以能有成就,没有别的,就是懂得让。让,决定不吃亏,决定占大便宜,真正得大利益;不肯忍让的人,最后吃亏。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看得很清楚。过去有成就的人,现前有成就的人,我们仔细观察,没有一个不是谦虚忍让的。凡是不肯忍让的人,成就很有限,纵有福报,成就也不大。
113. 受菩萨戒是否六日内过午不食,六斋日内是供菜食?
这个事情在戒坛里,传戒师父会跟你讲清楚。而菩萨戒本里,也记载得很详细,一定要认真去读戒本,学习祖师大德们对戒本的批注。无论是《梵网戒》、或是《璎珞戒本》,都有古大德的讲解。说得最浅显的,是弘一大师的《律学三十三种》,可以提供你做参考。
114. 菩萨戒受了以后,能否再受五戒?
菩萨戒就包括了五戒。
115. 我已念佛五年,刚念时,进入仙道两个月,已经附身。每天读经念佛,听老法师录音带,并忏悔回向给冤亲债主,到寺院做超度,至今还没有离身。念佛不得力,临终时又怕障碍,怎么办?
这的确是很严重的问题。忏悔不得力,是真诚心不够。儒佛都教导我们“至诚感通”,上可以感动诸佛菩萨,下可以感动天地鬼神。你修忏悔,做超度佛事,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能感动冤亲债主,是你的诚意不够。你要再忏悔,以真诚心求三宝加持,真诚心才能修积功德,你的功德让给冤亲债主共享,没有不受感动的。
116. 人间短短几十年,死后往哪里去?
经上告诉我们,“随业流转”,完全看你自己造的业力。你这一生造作善业,决定在三善道;造作恶业,不免要堕三恶道。念佛求生净土是最殊胜的,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
117. 常会有蝴蝶、飞蛾与甲虫飞到室内,我常对虫儿们说:欢迎你们来听师父讲经与佛号,但是请不要把家里的窗口当作坟场。一段时间后,发现窗口少有昆虫尸体。请问它们都到哪里去了?
你有诚心、善意对待它们,它们也懂得,就不会来干扰你。有这种迹象,就晓得小动物也通人情,这一点很重要。
118. 在家居士身穿短裤衬衫,诵经、念佛、拜佛,是否如法?
不如法。我们对于尊长要礼敬;同理,你家里有贵宾来访,你能穿个短裤衬衣接待他吗?连对世间国王、大臣、总统,我们都要穿礼服接待,见佛菩萨焉能不穿礼服?我们见到佛像,应当是见佛如佛在,要生起这样的恭敬心。这完全是一个敬意,要养成习惯。
119. 听您讲经,谈到佛教艺术、音乐等。艺术和舞蹈是鱼和水的关系,中国中央台以播放“少林武僧”这种小型的舞剧,将舞蹈、武术、武僧的武功融为一体,搬上舞台与大众见面。请法师指教,今后二十一世纪,佛教艺术中的佛教舞蹈是否有发展?应如何发展?我从事舞蹈事业四十余年,又是三宝弟子,很关心佛教舞蹈的未来。
你这个想法很好。佛教跟天主教、基督教相比,这方面的人才可说是非常缺乏。佛法对于音乐、歌舞非常重视,可是最近两、三百年以来,佛教没有艺术人才出现。在明末清初时,有一位法师写了一个剧本《归元镜》,它是评剧,内容是慧远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与莲池大师三人的故事,剧本写得很好。所以,将佛法搬上舞台,古人都想到了。现在科技发达,我们深深希望能将佛法编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效果很大,接引初机最为方便。所以,从事于这个工作的,希望能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努力来做,而理念是一定要对全世界弘法。当然除了本身艺术修养之外,对佛法的修养也要相当到家。如果不在佛法上下功夫,这个艺术的型态是有,但没有内容,还是达不到教化众生的目的。
120. 星期六、星期日参加精进念佛,静坐后段快速念佛时,由于中气不足,感到气喘,透不过气来。所以,这个时段就停止出声,改为默念,这样是否如法?
如法。念佛最重要的,是心里面的佛号不中断。口念佛,毕竟受体质影响。所以,念快、念慢、默念(古人讲的金刚持,口动没有声音),你采取哪一种方法,自己感觉得很舒适就好,这是没有定法。
121. 听经听到无意浪费常住的水电,这个罪连佛都帮不上忙。我马上省悟,用钱布施给常住来补过,这样可以免我的罪过吗?
可以。这种浪费,自己知道来补偿,应当没有问题,因为你这是过失不是罪。
122. 我希望全世界各地到此地参学的同修,能够把念头一转,将新加坡居士林的水电费当作自己的,应当要付钱,这样自然就不会造成浪费常住的一分一毫。
这个观念不正确。应当时时刻刻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样就好。决不是因为我自己可以拿钱,就能任意使用。总而言之,修行是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与行为。佛是教我们真修行,常住是提供修行的场所来帮助我们,改我们的习惯,成就我们的德行。懂得这个意思,知道自己节俭、惜福就好。
在唐朝时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提倡共修。在这以前也有共修,但是没有规定,也没有任何约束,多半都是自修。共同在一起,只有研究、讨论、学习经教,修行确实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能够想象得到,那时一定有些人懈怠、懒惰,不能克服自己的习气,祖师大德看到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才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大家生活在一起都守纪律,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没有能力克服,要藉大众的力量,这是好事情。当年建丛林、立清规,用意在此地。
所以,我们到道场参学,参是参与,学是学习,就是我们要参与这个团体,跟他共同学习,才能得受用。如果我们到这个道场来,自己用一个特殊的身分,不能与大众生活在一起,不能与大众一起学习,那就完全错了。你不能随顺大众,这个过失要是从戒经里去结罪,这个罪过很重,这是破坏一个僧团的形象,属于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所以,我常劝导同学,这是个正法道场,每天讲经念佛,一切都有规矩,我们自己已经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实在无法与大众一起相处时,自己应当知难而退。“离开这个道场,就...(净公上人佛学问答(1-786))


...,也不是冤亲债主,很麻烦!但只要“至心忏悔,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还是有救。由此可知,什么样的病都有方法对治,自己一定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自然能解决。念佛一定要求佛菩萨加持,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当我们有急难时,专心持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求菩萨慈悲加持,往往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139. 静坐念佛时,忽然听到声音,心里受到惊吓,非常害怕。长期下去,是不是容易着魔?怎样才能消除这个魔障?
《楞严经》上,世尊教导我们,魔境现前,完全不要去理会,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或者集中在读经上,魔就不得其便。如果魔来吓你,你就害怕,他就收到效果了;反之,他来吓你,你不害怕,他无法得逞,只好离开了。所以,不必畏惧,一心念佛,魔境自然就消失。
往年我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位同修遇到魔障,那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魔现前的时候,样子非常丑陋,气味非常难闻,晚上半夜十二点就会出现,愈靠愈近。他看到魔来了,就大声念阿弥陀佛,佛号一句接着一句不间断,魔距离他大概三尺远。当他不念佛了,魔就靠近,所以他一直念到天亮,魔就走了。过两天,魔又来了,还告诉他,他住的房子是鬼屋,他前世是他的冤亲债主,现在来讨命。别人劝他搬家,他不搬,他说:“这是好事情,如果不是他,我就不会用功念佛。他天天来找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佛号一句接一句,丝毫不敢松懈,他帮了我很大的忙。”这位同修的确非常勇敢,很值得赞叹。菩提道上,冤亲债主变现的魔障是决定不能避免,最重要的是我们念头要正,心地善良,决定没有害人之心,没有恶劣的行为。这样魔障不但能减少,或许再也不会遇到。
140. 我对佛非常尊敬,但在佛像前照相,因照相技术不佳,结果佛像没有照全,请问应如何解决?是否有罪?如何消罪?
这没有太大的关系。对佛尊敬不是在口上说的,也不是在礼节上,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上再恭敬,不依教奉行,还是不尊敬。敬佛就一定要把佛的教训落实,才是真正的尊敬。佛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了,就是尊敬;没有做到,就是不尊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统统要尊敬。得罪一个众生,就是得罪一尊未来佛;轻慢一个众生,就是轻慢一尊未来佛。所以,要以尊敬佛的心,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才是“礼敬诸佛”。
人与人相见都有礼貌,人与一切鬼神见面也要有礼貌。为什么?一切众生包括鬼神在其中,他也有佛性,他将来也会作佛,怎么可以轻慢?我们今天在新加坡与九大宗教往来,每个宗教都供奉他们所崇敬的神圣,我们走到他们的教堂、寺庙,见到他们所供奉的神明,也要致敬。纵然不顶礼三拜,至少也要恭敬的三问讯。学佛的人遇到土地公庙、神庙,最低限度也要恭敬的一问讯,跟见到人打招呼一样。见人我们都合掌称“阿弥陀佛”、“你今天好吗?”遇到土地公也不例外。人对鬼神要有礼貌,我们对他好,他对我们也好;我们对他没有礼貌,他有时也会来找麻烦。所以,要懂得这些道理,恭敬是对一切人事物的。
141. 我在国有单位工作,经常有同事向我要一些单位里的东西,以便家用。不给,好象又不合乎情理;给了,确实犯了盗戒。遇到类似情形,应该怎么处理?
一定要如理如法,决定不犯盗戒。如果他向你要,你上面还有主管,你就跟主管报告,主管答应了,你不犯盗戒;主管没有答应,你随便拿去做人情,你就犯盗戒。学佛最重要的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不可以因为人情而破戒;因人情破戒,将来还是要堕落。你把这些道理事实向他讲明白,他就不会再向你要了。我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环境,这一定要懂得修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修善因决定得善果,绝不贪图眼前的小利。
142. 每天诵《无量寿经》,十斋日加诵《地藏经》,是否夹杂?
为了消业障,为了化解冤亲债主,在十斋日专门为他们诵《地藏经》,这是可以的。
143. 受菩萨戒多年,有时破戒,是否有补救的措施?
破戒一定要忏悔。真实有效果的忏悔,是“后不再造”。过去造了,以后不再造,这是真实的忏悔,很有效果。
144. 请法师开示农历七月份的意义?
这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在佛法里,农历七月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每年的七月是结夏安居。世尊在世时,弘法利生活动的区域,大多在印度恒河流域。而印度的夏天是雨季,每天都会下雨,僧团托钵相当不方便。所以,在这三个月(九十天)中,出家人不出去托钵,可以接受居士们的供养。除这三个月之外,弟子们平常都在各地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每年结夏安居的时候回来,亲近世尊,接受再教育,进行集训。像美国许多公司的职员,从经理到员工,每年一定有两次至三次的再教育,接受更新的科学技术。如果他不接受再教育,就会被淘汰。因此,佛法结夏安居的这三个月是属于再教育,把各地弘法利生的同学召集回来,使他们每年都有机会亲近老师,提升境界。
145. 弟子受五戒以来,清净严守,但是最近梦见杀人,后来竟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想要去杀他。弟子向佛菩萨求忏悔,可是意念还是一直浮现,这样是否犯了杀戒?
五戒的“杀生”,是把他杀死才算犯杀戒,起心动念不算。若受菩萨戒,起心动念就是犯戒。五戒是论事不论心,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你能忏悔就好。
146.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求恩报者,善摄诸事。”譬如有人发愿出家,听到某寺院有明师,便去作义工,希望能亲近结缘,并成为其弟子。如此作法算不算存有私心,求恩报、求果报?
出家一定要了解出家的意义,否则以后所作所为违犯世尊制定出家的戒律,就不好了。出家一定要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能为社会大众的楷模,这样出家就有无量功德。若做不到,反而不如在家,在家修行一样可以成佛、成菩萨。所以,真善知识不会随便劝人出家。印光大师一生不劝人出家,亦不收出家弟子;李炳南老居士也不劝人出家。在现代弘法利生,在家人做的比出家人还要殊胜。出家不是容易事,真正发愿出家做天人师范,这是值得尊敬、赞叹。
你的作法正确,必须亲近明师、亲近真善知识。在道场里住一段时期,观察这里的老师、同学,与自己能否相处,道场生活环境适不适合自己修行,再做最后决定。如果冒然出家,出家之后觉得老师毛病很多,同学也不能相处,这是破和合僧,不但没有好处,反而造罪业,所以一定要很慎重。
147. 《地藏经》说,功德无法给人,一定要自己修学,只有福德可以给人。请问“愿以此功德,回向于某人”,那个人能否得此功德利益?
如果你修的有功德,他就能得利益。功德与福德不同,我有财富可以给你共享,我有房子可以供给你住,这是把福德送给别人。我在社会上有地位,也可以让给你,譬如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安世高大师是伊朗国王,他做了半年国王,发心出家,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这是将福德让给别人。功德则不行,功德是什么?戒定慧是功德。你不持戒,我持戒,我无法把持戒的功德给你;我得定、开智慧了,也无法把定慧的功德给你。所以,功德无法给人,福德可以与人共享。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某人”,这是你特别为他而修的功德,这个功德他能得到。譬如一个朋友过世了,我特别为他念一百部《地藏经》,若不是为他,我就不念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5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