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91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真实的。祖师在前面说过,「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个明,那还是有一物;有一个觉,还是有一物,有一物就错了,就像《楞严》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是最难突破的一关,突破之后就大彻大悟。所以祖师在此地说:
【明暗是代谢之义。】
『代谢』就是相对的。
【明明无尽。亦是有尽。】
为什么?因为它是相对的。
【相待立名故。】
这就不是究竟,就不是真实。
【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换句话说,法不能够推度,不能够比较。为什么?没有,它是一个。如果是二就可以对比,二就可以比较、可以较量、可以推度。它只有一个,那就没有法子了。所以它不是一个相对的。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
这是佛经里头常常有的,用明来比喻智慧,用暗来比喻烦恼。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这话我们听起来很有道理,没讲错,佛在许多经论里面都是这么开示的。我们看六祖大师怎么说法。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
这个前头都说过。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记住,在本经第一章里面,六祖对韦史君开示,曾经说过,要以「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有这些话,说「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这是教诫韦史君的。今天对薛简说的这个话意思又相反了。这是什么缘故?不是祖师说话前后矛盾,不是的,而是韦史君属于初学的根性,薛简功夫比他要高。因为他在京师里面常常听许多禅宗大德的教学,所以他修学的功夫都在韦史君之上,因此祖师教薛简就不是教韦史君同样的方法了,而是指点他,教他走开悟的道路,是要教他舍弃初学的境界。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
的确,凡夫是『明』就不是『无明』,「无明」就不是「明」,在凡夫观念里面是两个极端,不是一桩事情。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智者』不是凡夫,也就是大乘境界,大乘菩萨,智慧很高的人,他晓得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是一桩事情。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这是六祖大师的开示。这几句话说出了诸法的『实性』。「实性」,性是讲理体,一切万法真实的理体,也就是我们今天一般哲学里面所探讨的本体,宇宙万法的本体,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就是诸法实性。这个性是一不是二。实性它这个名目太多了,佛建立这许多名目,就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执着在名相当中。实性也叫实相、也叫真如、也叫如如,又叫做佛性,又叫做第一义谛,也叫做首楞严,名目太多了。这是真实的,实就不是虚妄的,实就不是假的。《楞严经》里面,佛给我们说的十番显见,那是用一段很长的经文给我们说明,见性是真实的,见性是实性。见性是实性,闻性、尝性、嗅性,六根根性无有一性不是实性。纵然在凡夫地,并不减少一点点;即使是成佛了,也没有增加一点点,所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住烦恼而不乱』,就是堕落在三途,这是烦恼最重的地方,实性并没有被烦恼干扰。『居禅定而不寂』,「禅定」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它也没有显出一个清净寂灭的相。我们晓得,禅寂是对于烦恼动乱相对而建立的,因为实性不是相对的,所以没有这个过失。『不断不常,不来不去』,可见得它是真实的。『不在中间及其内外』,《楞严经》里面七番破处,或者古人所谓是七处征心,说得清清楚楚。我们的真性的确是『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这叫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薛简听了大师这一段开示,他心里起了疑问了,他说你老人家这样一说,与『外道』所说的道似乎没有两样。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这几句话很重要。六祖前面曾经说过,「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这个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念。我们的念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早到晚,不知道有多少念头,就是在此地讲的一切心。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无有分别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对你是一句话也没说了。「须知真无一切心者,八风不能动」。赞叹你,没有欢喜心。如果一赞叹,你就欢喜了,那个赞叹就是风,风一吹,你就心动了。毁谤你、侮辱你,你生气了,生气是你心动了,你被境界所转了,这是你有心。如果无心,毁誉都不相干。
修行人在菩萨道里头习气未尽,这就是烦恼断了,的确没有了,但是习气还没有尽。习气没有尽的现象是怎么样?「瞋念任运起时,无打骂仇他心」。这是在逆境里头,有不高兴这个意思,心里有不高兴,可是决定没有打人、骂人或者对人家怀有仇恨的念头,没有这个心。贪念任运起来的时候,有这个意思,可是决定没有营求令得,就是希望我们一定要得到,没有这个心。「见他荣盛时」,决定没有嫉妒求胜的心。一切时中,于自己无有忧(就是忧患)、饥饿、饥冻之心。「无恐人轻贱心」,恐是恐怕别人对自己轻贱,瞧不起自己,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乃至种种此等」,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说,像这些念头统统没有,「亦得名为无一切心也」。无一切心,自然证得,『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个叫做『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这几句话,我们在《坛经》里面见到很多次,祖师常常用这个意思来教诫学人,可见得这个道理太重要了。我们学道从哪里入门?那就是从「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你看,我们在初会里面见到,惠明禅师追到他的时候,想夺衣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