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5|回复: 4

[其它] 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第一八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第一八卷







...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对他如此赞叹,他要不是阿弥陀佛来的,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绝对不是普通人。你看看他给我们末法做了一个示现,知道什么?这个受戒不是真的,不能得戒。他研究戒律,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那比丘都是有名无实,受了戒做不到,名实不相符。所以他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比丘戒,一生受持菩萨戒、沙弥戒,所以他称菩萨沙弥。老师是菩萨沙弥,他的徒弟就不敢称沙弥。你看成时法师,《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法师整理的,把它刻版印出来,流通到现在,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成时自称为出家优婆塞,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第一个称出家优婆塞,不敢称沙弥。老师不敢称比丘,称菩萨沙弥,徒弟称出家优婆塞。
  在我们民国年间,弘一大师称出家优婆塞,名副其实。这是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也是很好的教训。我们想想我们是什么身分?受了戒真做到了吗?这个要好好想想,名实不符那就是过失。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持戒学起,无论在家出家,不持戒,那你不是佛子,你不是学佛。那你搞的是什么?李老师讲佛学,你是搞佛学不是搞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佛学是什么?拿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这就是佛学,自己做不到没关系;学佛是一定要做到,你要学得跟佛一样,佛的生活行为记录下来就是戒律。
  所以说禅,古人讲「禅是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的定义,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根据《金刚经》上所讲的。《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禅。所以他老人家讲的时候就讲白一点,我们听了好懂,「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外不着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他说得更白,这是佛心。佛心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我们有没有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真心!真心见的,那是智慧,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你见色闻声有...(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四)  (共一集)  2006/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95 》)


...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的,何必找这些麻烦!所以别人怎么样修,我们对他恭敬就好,我们没有批评。
  问:下面他又问,近日遇到一位精神有问题的居士,学佛学成神经了。为什么现代的佛教成了迷信?即使在学习您的教诲的道场,我也看到很多迷信的信众。这些事例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答:你提出这个问题来,我希望你先看看我有一本小册子叫「认识佛教」,你把这个小册子多看几遍,也许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现在不但是佛教,很多宗教都不例外,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的,重形式而不重实质,这是问题发生真正的原因。你要断疑生信,你不要看形式上的佛教,看形式上的佛教一定会退心,你看经典。学佛的人有没有依照经典的话去做,这才是核心问题,哪一个人依教奉行,那个人就成就了。学佛不能把经典落实在生活当中,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一定把经典的理论、经典里面讲的方法、处事待人的规矩,应该怎样做一个人,这属于戒律。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戒律学起。古时候比我们现在好,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一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扎根的教育,至少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别的都不要学,只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这个叫基础。像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没有地基,盖的那些楼阁都靠不住的,早晚会倒下来。所以,一定要知道从哪里做起。
  问:下面他问,看到这些事例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分辨能力是前生累积的。如果没有多生多世的累积,即使是老法师,也不能有今生这么好的机缘和成就。这样的推断是否又和「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理论矛盾?
  答:不矛盾,一切都在遇缘不同。你真正遇到好老师,真正遇到个明白人,你就不会走冤枉路。没有这个缘分,那走冤枉路走得很辛苦,甚至走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把正法找到。这种情形不仅现在有,古时候也有,所以缘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的缘实在说比古时候更多,古时候没有资讯、没有交通,所以就非常困...(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八)  (共一集)  2008/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26-01 》)


...好教,他没有妄念,教他念阿弥陀佛,他就老实念,念个二、三年他真往生了;就是中间这一截麻烦。中间这一截,最重要的是要用教理让他明了事实真相,所以教是对中下人讲的。我们为什么不老实、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不能跟人相处?那就是你的分别执着太重。放下分别执着就好相处了!
  所以真正学佛,你看佛给我们提出重要的跟大众相处的戒律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在家学佛是用在家庭里面,出家学佛是用在道场。「见和同解」,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大家生活在一起有个共同的认知,这个最重要,和合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修净土的,我们没有办法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那我们依什么?依戒律、依经教。我们的思想见解以经教为标准,与经教相应的,正知正见,与经教相违背的,邪知邪见,这个自己要能肯定。我们的言行是用戒律做标准,符合戒律的,正行,违背戒律的,邪行,这是我们生活的规范。
  所以我们常常劝勉同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从哪里开始?从跟人和睦相处开始,也就是修六和敬。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不能离开群体,家庭里面,父子兄弟也是个小社会、小团体,佛法里面讲四个人叫一众,就是团体,佛法讲四个人。四个人相处在一家,现在小家庭很多,夫妻两个、两个小孩,就要学什么?学六和敬。养成这个习惯,在任何场合当中,与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个重要。与大众格格不入、与同学格格不入,那就更错了。如何能够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这叫佛法。佛法里面没有冲突,佛法里面没有界限,为什么?破除边见,边见是界限,没有界限,它是圆融的,它是无碍的。底下一个问题:
  问:弟子复制了许多佛教的书籍与您的讲经光盘大量流通,希望能与大众广结法缘,但遭批评为珐輪功,而影响了家人的工作环境,请老法师慈悲指导。
  答:珐輪功大家都知道它不是佛法,但是珐輪是佛教的一个标志。他用珐輪,用这个名词,也用这个图案,使社会大众许多人误会珐輪...(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八)  (共一集)  2009/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505-01 》)


...是真的,完全是事实真相,可是就众生位上来讲,那就不然了。所以「名字即佛」,我们现在,在他那六个层次裡面,我们就属于名字即佛,名字是有名无实,是名字佛,你不是真佛,你只懂得一点佛法的理论,道听涂说的。不是自己的境界,听别人讲的,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底下是「不足以为人师」。

  所以讲经,也有一些年轻人来找我,希望学讲经,从哪裡学起?从修行功夫上学起,这是真的。你自己有修功,才会有几分相应。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相应;有两分功夫,就有两分相应。你没有修功,哪裡来的相应?所讲的全是别人的,与自己一丝毫都不相干。所以自己一定要认真的修行,修什麽行?要拿前面来讲,破诸情而已。简单的讲,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般若智慧,放下则是禅定功夫,所以看破放下就是定慧等持。你能看得破、能放得下,与佛法就相应了。

  换句话说,学佛一定是从戒、定入门,不是从读经、从研究经典。像现在一般许多年轻人,学佛从哪裡下手?从研究经论上下手。从这裡下手,毛病很大。你看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玄义》裡面,我们这是最后一卷,《四十华严》疏、注解玄义裡面给我们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现在很多人走这个路子,他对于经典研究下很大的功夫,找注解,天天在读,天天在抄,甚至于也写了不少东西,邪见。为什麽?他是非人我天天在增长,愈觉得自己懂得佛法多了,这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都看不见人了。佛法是要断贪瞋痴慢的,他现在学了之后,贪瞋痴慢不但不能断,增长。增长贪瞋痴慢,所以他那些佛法,清凉大师讲得好,那是邪见。

  你明白这个道理,学佛从哪裡学起?学讲经从哪裡学起?从戒定学起。首先把心定下来,把一切万缘放下。古人教学时间是五年,你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五年,然后再说。五年放下,心的确定了,他先从这裡下手。五年在道场裡面打杂,做杂务事情,修福。什麽也不看,什麽也不听,把心定下来。所以你真正要想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要统统放下,决定不能够接触。你接触这个东西,你头脑裡面装的拉拉杂杂东西装得太多,洗都洗不乾淨。所以最好不要看这东西,世间这些事统统不知道的好。天下无事,天下太平。今天问我,今天没有事情,台北市也没有事情,台湾也没有事情,世界也没有发生事情,天下太平。你们心裡不太平,我很太平,我不看。过去偶尔我还看看新闻,现在我这次回国来,电视机从来没有打开过,新闻也不看了。看经,天天跟佛菩萨打交道,这个心清淨。哪有时间听这些乱七糟八的杂心閒话。所以一定要养自己的清淨心,我自己在此地体会收穫很多。过去偶尔看看新闻,心没有现在这麽清淨...(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4》)


...方老师家裡,我也在座,听到他们在问答,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这些官员请教方老师,政府现在提倡复兴文化运动,请教方老师提供意见,应该怎麽做法。方老师听了之后,沉默了一阵子,大概有五分钟,他一句话不说,他的表情非常的严肃,使整个气氛,他这个小客厅裡气氛静下来了。最后他说,方法是有,真正要想复兴中华文化,当前最重要要做的事情,第一个全国报纸停刊,所有杂志不准出版,电视广播一律都停止。这教育部几个官员听到:「老师,这个做不到。」他说,那有什麽办法,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伦理文化,这些东西存在,你怎麽能复兴?他说的话有道理,非常有道理。

  我们今天把这个话引用在我们学佛,我们学佛的人,天天还去看这些东西,听这些东西,你的佛法所修学的成绩单等于零,这是真实话。佛法求的是什麽?戒定慧。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全部都是破坏戒定慧。你修学的力量,没有破坏的力量大,你这一生还会有成就的希望吗?不可能。所以学佛从哪裡学起?把六根收回来,不要往外面跑,从这个地方学起。儒家也是如此,你看孟老夫子,孟夫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个心,六根六识往外面跑,把这东西收回来而已,这就是学问,统是一个意思。所以诸位同修真正要用功、真正想成就,你不懂这个原理,不晓得这个方法,那真的叫盲修瞎练。功夫是用了不少,也很勤奋,也很辛苦,但是成绩单上都是零蛋一个。所以这句话我们读起来感触太深了。

  冥一如于无心,真做到这个,『即契合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之际。你看这就相应了,契合就是相应。所以能这样做,就与真如本性相应,真如本性就是无上菩提,与无上菩提相应,与正等正觉相应。末后这句说,『而无能契』,这个境界就又提升了一大步。而无能契是什麽?不着相。相契而不着相,完全融合成一体。没有这句,「即契合本源」,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做得到。换句话说,让你用个三、五年功夫,能做得到。底下这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6》)


...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看破世界,把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真正明白了,这叫看破。明白事实真相,你决定不会再执着。《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给你讲的是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体性不可得,现相、作用也不可得。你如果以为你有所得,那是你的幻想,是你的分别执着,决定不是事实。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到的,你要把这个真相真的搞明白,你在一切万法裡面,取捨得失这个念头没有了。取捨得失没有了,就叫放下。放下什麽?就是放下取捨得失,统统放下。于一切法不取也不捨,我要捨掉,捨掉那还是在造作。它既然是梦幻泡影,你捨它干什麽?你要想捨,还是多馀的,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于一切法不取不捨,无得无失。所以理明白之后,才能真正放下。看破是真正的学问,放下是真实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契入诸法实相的境界,心境一如。

  所以学佛,诸位读到这些地方,应该要晓得学佛从哪裡学起。从「识念不生,寂然不动」学起。不是叫你在这裡听经,研究经,那不行。研究经,心动的,心会跟着这个经文在那裡动。经典也是境界,你随它转,你心跟它转,你来听讲经的时候,随着我的语言、音声在转,你这个心作不了主。心作得了主的时候,在这裡听经,听一个半钟点,寂然不动,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你这个功夫很到家。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古大德训练初学,他所用的原则就是这两句话,绝不是用讲解来启蒙,不是的。蒙是什麽?蒙就是无明,懵懵懂懂,无明。启是什麽?把它打开。打开如果要天天跟你讲解,好了,讲解是什麽?讲解是把你的悟门堵塞了。把那些打开,现在拼命在堵,堵死掉了,你一辈子都不能开悟,因此启蒙的教育是不讲解的。

  在我们中国古代,不管是儒家、佛家没有讲解的。启蒙没有讲解的,启蒙教你什麽?叫你念诵,就是教你背,背诵,每天背个几十遍,背个几百遍。为什麽叫你要背这麽多遍数?因为你背,就不打妄想了。他...(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28》)


...法利生,我们要培养他。用什麽方法?你来听他讲经就是培养他,这个功德很大。好,我们念佛迴向。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3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三面倒数第四行,最末的两个字看起:

  【二明体性者。有三。】

  《普贤行愿品》最后这一章,也就是末后的一卷,经文不长,清凉大师《疏钞》,再加上宗密大师的注解,就有这麽多的分量。我们现在面前这一本就是注解,注的意思非常的圆满,可以说经义是无有穷尽,注的意思也是无有穷尽。如果不是真正契入华严境界,这是说不出来的。正所谓是经有无量义,不但是全经无量义,乃至于一章、一句、一字都含有无量义。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段文是解释三宝。三宝是我们学佛一开头就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的。学佛三宝大家都知道,佛法僧。佛法僧究竟是什麽,都没搞清楚,这个佛就没法子学。所以学佛从哪裡学起?从认识三宝学起。这段文,我们是接着上次所讲的。这裡介绍三宝,介绍得比一般地方是要详细得多。通常我们在传授三皈,给诸位介绍三宝,没这麽详细。因为这个介绍法要讲七、八个小时,大概听的人也听累了。只有在讲《华严疏钞》,才能够这样的细说。所以这个因缘,也就是机会非常的难得。

  一共分为五个段落,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就是「释名」,已经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二个段落,第二个段落就是『明体性』。三宝的体性是什麽?体性,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性质。前面没有听过的人,什麽叫三宝,这个定义不能够重複说,如果要把这个段落搞清楚,我们前面有录音带,把这个录音带请回去听一听,再接着今天所讲的,这个意思就比较上圆满。讲到三宝的体性也有三。怎麽会体性有三种?因为三宝本身就有许多的种类,前面给我们讲了五种。五种如果从体性上来讲,只有三种:第一个是讲住持三宝,第二是讲别相三宝,第三是讲同体三宝。这是非常...(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3》)


...迷失了自己。我们供养这些形相的目的,是提醒自己的正觉,不是别的用意,不是把它当神明来看待。诸位要知道,佛弟子供养三宝,他的用意在此地。我供养佛,供养佛像,我天天看到佛。看到佛,想到佛对我的教训,我应当依教奉行,是这个意思。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就是佛对我们的保佑,就是佛对我们的加持。佛法裡头没有见神见鬼的,这要记住。供养法宝,法宝是佛的言语。我们读经,就是读佛对我们的训词,读佛对我们的教训。读经就是接受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供养僧宝,供养祖师大德的形像,他是修学的模范,看到他,就想到他也是个普通人修成功了,我应当向他学习。所以常常看到这个形像,能够提醒自己,不至于再迷失,不至于忘掉这桩事情。供养三宝真正意义在此地。

  我们为什麽又要对三宝那麽恭敬?殊不知这个恭敬是大有作用。因为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这本经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精华。他修行十大纲领,第一个是「礼敬诸佛」。换句话说,学佛从哪裡学起?从礼敬学起。因为礼敬是性德,就是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德行。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我们要把本来具有的性德流露出来,应用在生活上。你从这裡下手,从敬这裡下手。敬佛、敬法、敬僧,从这裡学敬。学到了之后,应用在生活上,敬人,对于一切人恭敬;敬事,对于一切事认真负责,这是敬事;敬物,对于一切万物都有敬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敬爱之心。这你本性的光辉,跟整个宇宙合而为一,那是快乐无比。所以礼敬是开发自己的性德,充沛自己的性德,使自己的性德跟整个宇宙万法合而为一。你看这怎麽能不修?可是一般人在家裡拜佛,他不懂这个意思,他去拜佛,把佛当作神看待。多拜几拜,佛会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平安,他求的是这些。这都搞错了,都不知道佛法裡面礼拜真正的意义。

  礼拜是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之一,而且这个方法非常之好,妙不可言。因为佛在经上常常教诫我们,身是有,心是无,心在哪裡?心没有。不能说没有,有心没有形相,因为...(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3》)


...们修学,实在说,在佛法裡面讲,实在在大乘经典,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授了记。《金刚经》就很明显的,《无量寿经》,大乘经典,给我们授记得很多。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都是学佛的。如果不是生生世世学佛,你没有这麽大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这一生怎麽会可能遇到大乘佛法?台北市人这麽多,为什麽偏偏就你遇到,那麽多人都遇不到?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为什麽今天还当凡夫?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修行,现在还当凡夫?换句话说,从来没有一生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换句话说,没有一生,你这个修学,拿现在像考试,都没有及格,从来没有及格过。如果你有一生证得初果,现在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纵然再到人间来,也是二果、三果圣人。没证到阿罗汉以前,二果、三果圣人!决定不是凡夫。所以落到今天还是个凡夫位次,我们要知耻,这是很大的耻辱。我们过去同学,都成菩萨、都成佛了,我们现在还在搞生死轮迴,这实在是很难为情。这一生觉悟之后,一定要认真努力。

  所以学佛从哪裡学起?断烦恼。烦恼要不断,你就决定不能成就。烦恼不断,你所学的一切经论、一切法门,你得的结果是什麽?清凉大师讲的话,我们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作的。增长邪见,学来学去,学什麽东西?学得很多邪知邪见,这个糟糕不糟糕?那不学的人,不学佛的人,这世间不学佛的人,增长无明,学佛的人增长邪见,这怎麽办?这问题来了。学也不对,是不学也不对。修学的态度与方法非常重要。

  修学在第一个阶段,我常告诉同修们,像上个礼拜,淨律寺的几位法师来问我。他们大概是听了录音带,听了很欢喜,想修念佛法门,来问我怎麽个修法?从哪裡下手?我告诉他,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非常好的修学指导原则。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就是菩提心。要发广大的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后面三条是菩萨行,你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不知...(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7》)


...。妄想就是所知障,执着就是烦恼障,两种障碍障住了。所以这事实真相我们见不到,我们不能证得。什麽时候我们把这两种障碍打破,自性法尔随缘,这个境界我们就亲眼见到了,就亲证了。所以说穿了,佛有没有法教我们?佛一法也没有,佛无法教给我们。因为一切法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佛哪裡有法教你?佛无非教你,把你那个自性上的障碍去掉,你的本性就显露了,这叫做佛法。

  诸位要记住,二障,这是我们不能见到自性的根源,所以佛法的修学,无非是除二障而已。所以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法执断掉了,就成菩萨。我们看看现在学佛的同修,愈学愈固执,这个麻烦大了,这个愈学,他的烦恼障、所知障加重。这个佛看到都流眼泪了,你们怎麽是这个学法?佛是教你去障的,不是叫你增加障碍的。这就是佛教的没错,我们自己看经看错了,把佛的意思误会了。佛教给我们的方法不错,我们错用了。

  学佛要智慧,智慧从哪裡来?从清淨心来。那你就晓得,学佛从哪裡学起?从清淨心学起,这就对了。清淨心就会生无尽的功德,十大愿王是性德。心不清淨,这十条,一条都修不成功。礼敬诸佛,看到佛就磕头、就礼拜,这就对了吗?实在讲是完全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佛的意思是叫我们以对诸佛如来这一分真实的恭敬心,去对人、对事、对物,这是佛的意思。我们看一切人,就像看一切佛那样恭敬;看一切物,也像看佛那麽恭敬;看一切事,亦像看一切佛那麽恭敬,所以你事才做得圆满,才能做得好,这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这个礼敬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想想看几个人能做到?我对我那个尊敬喜欢的人,我对他很恭敬;那讨厌的人,我才不恭敬他,那就不是礼敬诸佛了。我对我的长辈很恭敬,我对我的佣人还恭敬吗?对佣人跟对长辈一样恭敬,几个人能做到?不容易,所以十大愿王必定是清淨心、平等心才能修,心没有到清淨平等,只是念念而已,做不到。所以这个经是法身大士所修的。什麽叫法身大士?...(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7》)


...开悟的太多太多了。为什麽他们听经会开悟?我们听经不开悟?原因就是他的心清淨,他有定,他妄念少、烦恼少,智慧就增长了。

  所以学佛,诸位同修总得要记住,这一个大原则、大前提,修什麽?就是把妄想执着去掉。心地愈清淨愈好,妄想、分别、执着、烦恼、忧虑、牵挂统统捨掉,要晓得天下本无事,有什麽好忧虑的?有什麽好牵挂的?真正看不破,我劝大家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念上三百遍,自然就放下了。为什麽?相信因果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还有什麽放不下的?自然就放下了。那个放下的境界,诸位没有尝到,那真正快乐,真正自在。你不入那个境界,怎麽讲体会不到。真正一切放下了,六根聪明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经裡面形容说放光动地,你看得比别人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得比别人透彻。从前看人看事看不清楚,处理总是煳裡煳涂,容易犯错。到心清淨之后,好像有智慧了,会处理得井然有序,不会杂乱无章,心清淨,这个能力自然就恢复了。所以学佛从哪裡学?从这些地方学,从清淨心上学。

  那麽方式,各人都可以自己选择,佛的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帮助我们修觉正淨的,统统是帮助我们去杂心、乱心、染污心,都把这东西去掉了。所以佛的加持当然对于一个弘法利生的人,那是特别加持,对于听经的人也有特别加持,这不加持,你听不懂,你听错了,所以统统都是蒙三宝加持。这也是教起因缘的一种,不得三宝加持很难。底下大师假设一个问答,这个问答也是破除我们的疑惑。

  【问。标云教起因缘。疏何略却此十。】

  在大经,《八十华严》,『因』,清凉讲了十条,『缘』也讲了十条,讲得很圆满。可是在《四十华严》裡面,清凉大师就简略、省略了,只说了因十种,缘就把它省掉了,缘省掉了。那我们想想,为什麽?实在讲,过去人念《四十华严》之前,没有不念《八十华严》的,这《八十华严》已经念了,这个地方略略的提一提就可以了,不必那麽详细,这是一个原因。宗密大师给《疏...(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7》)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8 1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