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2|回复: 3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七十五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75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五页最后一行。这是本经的教起因缘,十门裡面第六门,宣说胜行。

  【六宣说胜行者。欲契真性。非行不阶。故说普贤无方胜行。】

  这一段是《疏》文,下面这是注解,我们直接看注解。教起因缘一共有十科,就是十个小题目,这是第六。『宣』是宣说。『胜行』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法门,在一切法门当中,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佛在大经,就是《华严经》上,给我们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可见得,要想圆满成佛,普贤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普贤行与其他行门差别在哪裡?这是首先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菩萨行门的纲领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使在《华严经》上,也不超越这个范围。文殊的十行,不过是把六度般若再开成,方便愿力智,《华严》裡面讲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最后的方便愿力智,是从般若波罗蜜裡面开出来的,是以般若为根本智,后面四种是后得智。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只可以说在条目上有简繁不同,内容并无二致。普贤行殊胜在哪裡?它所殊胜的就是心地清淨平等。唯有真正清淨平等,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看下面宗密大师的注解。本经的《疏》是清凉大师作的,《钞》是宗密大师他们师徒二人。

  【六宣说胜行等者。既顿悟本心圆明。反伤多劫流浪。故须修习胜行。令契本源。还源观云。如大摩尼宝。体性明淨。久被尘坌。而有矿秽之垢。若人唯念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能发光现物。真性亦尔。久被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淨用。】

  我们就看到此地。这一段把悟、修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古人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悟了不修,得不到利益,也就是说得不到真实的受用。由此可知,《华严》这是根本珐輪,特别重视在真修。我们看华严三圣的表法,《华严》是以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是代表悟,普贤是代表行,把普贤菩萨摆在第一,重视修行。前面第五段,这是讲悟,顿悟,悟后要起修;不起修,悟了还是没用。换句话说,决定不能够超越生死轮迴,这是诸位一定要觉悟。悟得再深,悟得再高,还要搞生死轮迴,不能脱离生死轮迴,这一转身就退转,就有隔阴之迷。所以菩提道难,凡夫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在哪裡?就是生生死死进进退退,麻烦在这个地方。所以彻悟之后,彻悟,文殊、普贤彻悟了。文殊普贤修什麽?念佛求生淨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不能往生西方,《华严经》就不圆满。为什麽?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永远不退转。你到那裡去修,悟后起修,你快一点修、慢一点修,无所谓,为什麽?他不退转,他没有隔阴之迷,他也不要去轮转,他无量寿。三个阿僧祇劫,对无量寿来讲,那真是不算一回什麽事,他寿命长。这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为什麽要提倡这个法门。

  在我们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就是普贤菩萨。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第一部讲《华严经》,在华严会上提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如果讲尽虚空遍法界,那是大势至菩萨是初祖。尽虚空遍法界,提倡念佛求生淨土是大势至菩萨;在我们娑婆世界,第一个提倡修淨土的是普贤菩萨;在我们中国,第一个提倡是慧远大师,东晋的慧远大师。我们讲淨土宗的初祖,就是三个,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悟了之后,才真正生惭愧心,多生多劫在六道裡头,头出头没,生死流浪,这是可耻可悲的。耻辱,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什麽时候才觉察?真正觉悟才晓得。觉悟之后,必然是求出三界,求成佛道。出三界,虽然说不难,是在菩萨、罗汉来说,不难;在我们凡夫实在是不容易。声闻、缘觉、菩萨出三界不难,圆成佛道难。我们在《无量寿经》裡面读到,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过去生中住菩萨道,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是多麽深厚,因为他没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想到这个地方就毛骨悚然。供养四百亿佛,还有隔阴,还退转,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从菩萨退转到凡夫。真正明瞭这个事实,才真正体会到,念佛求生西方这个法门的不可思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下下品,也不会再流转,也不会退转,也不会有隔阴之迷。所以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之所讚歎。

  《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特别讚歎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代表毘卢遮那如来,这个法门难信,实实在在是难信。此地这是讲,悟了之后,要修胜行,最殊胜之行。这最殊胜之行,在此地来说,我们心裡就有数,最殊胜之行是什麽?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的胜行。『令契本源』,本源是自性,明心见性,达到彻底究竟圆满。《还源观》云,这是华严宗修行的理论原则。这是从比喻上说,譬如『大摩尼宝』,摩尼宝珠,摩尼是印度话,摩尼宝珠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如意珠。你得到这个宝珠,可以随心所欲,想求什麽,它就变现什麽。你在物质上的受用永远不会缺乏,能够随心所欲。这个宝珠『体性明淨』,它是光明洁淨。可是现在这个宝珠很不幸,埋在土裡面埋得很久,它有了染污。我们举个比喻,譬如说黄金,黄金是明淨的,但是黄金没有提炼,在金矿裡面跟泥沙溷合在一起,这是染污。必须把它开採出来再提炼,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自己反省,让我自己检点,改过自新。这样的修行,才叫普贤行。所以普贤行,永远是清淨平等的。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这是持戒的原理原则。

  持戒在生活上就是守法,守老师的教诫,守佛菩萨的教诫,守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乃至于一切善人、恶人所表现的,我们统统要遵守。善人的学习,恶人的反省,全是在戒律裡面。戒律不是那几条条文,死在那个条文裡头没有用处。这绝对不是我们把一切人都看作佛菩萨,把一切人看作佛菩萨,你就起了一个念头,我把他看,他不是真的,把他看作佛菩萨,你能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一切众生是确确实实佛菩萨,我才会真正觉得他是真佛,是真菩萨,他示现给我看的,我这个平等清淨的恭敬心,才能够生得起来。我把他当作佛菩萨,我的恭敬心生不起来。所以普贤行不容易修,这是真实的智慧,真正的觉悟。菩萨道上,学生就是我一个,没有同伴。同伴,他跟我一样,差不多,轻慢心就生起来了,礼敬诸佛,这一句就做得不圆满。没有同伴的,没有同学的,全是老师,全是诸佛,全是菩萨,圆满的礼敬才生出来。

  普贤行是圆满行,清淨心是没有缺失之心。希望同修在这裡留意,要在这个地方认真修习。这是戒学。定学是什麽?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如如不动。在一切法裡面,见色闻声还会动心,还会起念,定就没有了。于一切法中,起心动念了,这个外境是魔。魔怎麽样?折磨自己。如果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境界是佛。所以佛与魔,心外没有,心外是无佛亦无魔,佛与魔是在自心。心,禁不起外面诱惑,境界就是魔境。能够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动,这外境是佛。所以自己是佛,外境是佛。为什麽说成佛了,看大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道理在此地。绝对不是说,我成了佛,大地众生还没有成佛,没有这个道理,那就变成二法。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像这些经句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这叫定。慧是一切明瞭,十法界依正庄严,样样清楚,样样明瞭,这是智慧。戒定慧这三德是真如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虽然是性德,也要用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来修,但是要记住,性修不二,这就对了。性德跟修德是两回事情,永远不能契入;换句话说,你得不到真实的受用,性修不二,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下面大师引用经文来说:

  【故经云。不如说行。于佛菩提。则为永离。】

  这是佛说的。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如」,『不如』就是违背了。我们学佛的人,天天念经,天天讲依教奉行,怎麽违背?因为你所依的教是文字、是语言,那个不如,那不是佛教。岂不闻,经典上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错了。佛是什麽意思?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讲得很好,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叫你着相。不着,执着就没有了,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这就是佛的意思。你这一有执着,我执、法执全具足,你哪一天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可以说永远没有指望。你执着!所以这个如说,太重要了。违背了这个原则,『于佛菩提』,佛菩提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是自己的圆满自觉,那你就愈去愈远了,『则为永离』。

  【又法句经言。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为明胜行。故说此经。】

  《法句经》裡面两句话,『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这四句是《法句经》上的话。所以念得再多,实在讲没有用处。佛一生说这麽多法,不是叫我们统统学的。诸位仔细去读经,你就知道了,佛说法都有一个当机者,当机是什麽?就是为他说的,他来问,给他说的。所以我们晓得,他不是为我说。我要见了佛,我去问他,佛一定对我说出跟他们不一样的。跟大夫看病一样,你来了,我看了你的病,给你开个方子,处方,你拿这个处方,一用就好了,药到病除。第二个人来了,我再给他开个处方,不会是相同的。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医生先把药方开好了,来看病?方子没开错,你吃了不好,是你病害错了,你没有照我的药方害病。哪有这种大夫?所以要晓得佛这一部《大藏经》,是当年他的处方。现在佛不在了,这个《大藏经》处方,不是对我们的。但是对我们有一个处方,就是持名念佛法门,这是给后世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在不在世都没关係,这个药方是药到病除,是治一切病的,不是其他的处方,其他的处方要对症。对症,那个病马上就除掉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

  所以学东西,自己要记住,决定不能违背戒定慧,这就是如说修行;违背戒定慧,就是「不如说行」。戒定慧是总纲领,六度也不出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是慧,忍辱跟禅定是属于定,其馀都是戒,布施也是戒,持戒也是戒,精进也是戒。所以六度,不过是三学展开细说而已,绝对离不开这三大纲领。所以你看佛法,不要把它看得那麽窄小,不要把它看得那麽狭义,它是广大圆满无边。我们学习,这是看个人根性,我不是利根,不是上智,老老实实学一部经典能成就,心是定的,不散乱。广学多闻,那是根性很利的人,自己要认识自己,根性不是那麽很殊胜的,就老老实实学一样东西。一门深入,死心塌地,这个戒定具足了,定裡面自然生智慧,还能成就。如果同时学很多东西,你的心很难定下来;换句话说,你所得到的,在佛法裡头来说,是世智辩聪,没有智慧的。

  今天下午,有四个出家人来看我。他们在念佛学院,念的课程很多。我就跟他举一个比喻,我说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十年学一部经,一个人十年学十部经。从广博这一边来说,学一部经的,不如学十部经的;从专精上来讲,学十部经的,不如学一部经的。一部经专,一部经,他十年当中没有妄想,他不想看第二部,他心定,他有智慧。学十部经的,心散乱,没有智慧。所以真正修学,抓住这个纲领,戒定慧三学,定在一部经上,依照一部经来做,三学就具足,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抓到了,这个很重要。

  底下这一句说『为明胜行』,为了要说明行门当中,最殊胜的修行方法,『故说此经』。此经,广义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狭义就是指这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专指这一卷。

  【然有二种。】

  最殊胜行有两种:

  【一遍成诸行。二顿成诸行。】

  这个『遍』,这是华严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遍,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他统统具足。顿是快速,立刻就成就了。所以这两个遍跟顿,并不违背,是一体的,要既遍又顿,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遍;导归极乐,顿。往生西方,一生成就,这是顿法。连窥基大师都讚歎,窥基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你看看他注的《弥陀经》注解,《阿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作的,他都承认这个法门是顿超的法门,一生成就。这两种,下面给我们解释。

  【初者。】

  这个『初』就是遍成诸行。

  【谓次第浅深各各差别。】

  因为这是包括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裡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遍成。这些法门裡面,确实有『次第』、有『浅深』,『各各差别』不同。

  【于中又二。】

  这裡面再分为两类:

  【一行本。二行相。】

  『本』是理论的依据,『相』就是方法,所表现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相状。我们讲就是修行的样子。

  【行本者。】

  这是依据行相之所本。

  【谓菩提心。】

  所以在身语意三大类行为之中,是以意为根本。意是念头,正所谓是心清淨,语、身自然就清淨。心不清淨,语跟身怎麽修也修不清淨,这心清淨很重要。『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这是根本,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迷。这是菩萨行的大根大本,迷了就不行。

  我们基金会有一个董事,焦国宝居士,他在过去,他服务的机关在台北,听我讲经听了不少年。以后他的单位搬到台中去,所以他现在住在台中,年岁也大了,我不晓得有没有退休?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刚刚搬到台中,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在台中,遇到一个同修是女的,交往还不错,他说可不可以结婚?我就给他回了一个明信片,写了一个字,什麽字?婚字。婚是什麽?见到女人,头就昏了。他还不错,他就不结婚了。表示什麽?他不昏,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结婚,他不昏。中国古圣先贤造字,这个字裡面的学问大了。所以中国文字跟全世界文字不相同,它这个字叫你看到会觉悟。焦国宝有没有做对?给诸位说,对了一半,并没有完全对。完全对的什麽?是结婚之后还不昏,那就对了,那才是对的。

  所以中国人讲什麽?家,为什麽?夫妻在一起相敬如宾,就是不昏,特别提醒你,不能昏,昏就糟了。不是叫你不成家,可以成家,成家不能迷惑颠倒,还是要常常觉悟,这才对。所以夫妻相见如朋友,如宾客一样。这才真正是道,五伦之一。他只体会了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他就不知道,所以他还是昏。不是昏在这一边,就昏在那一边,两面都昏,他不晓得走中道。佛讲中道,儒家也讲中庸,这都是偏在一边,这都是错误的。那真的是要觉悟了,不结婚,立刻出家。他也很能讲,出家也可以讲经说法,他既不结婚又不出家,你说还不是昏,是不是?还是昏。这是讲的觉心,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觉悟,觉而不迷。

  【大经云。】

  这个大经就是指《华严经》。佛在《华严》上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悉为魔业。】

  『忘失』是离开了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修种种善法,都是属于魔业。魔业是什麽?业障。统统有障碍,为什麽有障碍?因为你所修的一切善业,你有能有所。能,我能修,一切善法是我修的,我的功德很大,我的福报很大,我执增长,法执增长。我、法两种执着增长,就不能明心见性,障碍了你的大菩提心,这就是魔业。你所修学的结果,如果真的是善,你来生得人天福报。如果说伪善,那将来还要受三途苦报。佛讲的话没错。

  【故二千行法冠于最初。】

  《华严经》上讲修行的方法讲了两千多种,在「离世间品」讲了两千多种的『行法』。在没有讲修行行法之前,先讲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菩萨行法的依据,一切行法的根本。先要心觉而不迷。实在讲,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大家讲得很清楚,这个心要觉、要正、要清淨,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无量的行门就是修觉正淨。《华严》裡面,是列出两千个行门。『冠于最初』。

  【善财见诸善友。皆先陈已发。表是修行器故。】

  在「入法界品」,或者在我们这部《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品题,很清楚、很明白、很长,《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的法界,这是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谁能证得?普贤行愿能证得。所以入,有能入、有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能所不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做给我们看,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去参访这些善知识,善友就是善知识,也就是老师。『皆先陈已发』,见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首先是表明发无上菩提之心,这才是法器,善友才会真正教导他,他才能真正得利益。没有无上菩提心,遇到善知识也没有用处,遇到诸佛菩萨也没有用,所以这个心非常非常重要。下面给我们略说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麽?

  【然菩提心略有三种。一者心体。二者心相。三者心德。】

  『德』就是作用,『相』就是样子,菩提心的本体是什麽?相状是什麽?作用是什麽?这个要搞清楚。这部经的好处,就是宗密大师跟我们讲得很详细,所以没有时间读整部的《华严经》、整部的《疏钞》,念这一部就够了。这部《别行疏钞》,可以说是全经的浓缩,全经的精华,我们非常感激宗密大师,他不厌其烦,详详细细跟我们说明,这是这本书的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自然然就示现出来帮助他。「佛氏门中,不捨一人」,一个人都不会捨弃。一定要等到他缘熟,缘不熟,去了也没有用。所以帮助一切众生,有这个大愿,不能有这个心,天天念着,我要想什麽方法帮助众生,那就错了,又落在第二义去了,又在打妄想了。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清淨心就是智慧,就是光明遍照。你才能看到哪一个众生机缘成熟,他需要什麽。那个众生,今天程度怎麽样,他需要什麽?应机施教,这样才真正能够帮助众生,破除烦恼。他机缘没成熟,帮助他没有用,反而造成障碍。

  所以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是他的慈悲,他不来,还是他的慈悲。不来是我们自己业障重,来了我们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还要轻视他。轻视,这就是造罪业,自己罪业更重。所以他不来,是绝不增加我们的罪业;他来,是我们的业障消除了,机缘成熟了,决定帮助我们成就。所以佛菩萨出不出现,统统是大慈大悲。至于要问,佛菩萨什麽时候来度我们?不是问他,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什麽时候真正想出离三界,真正想圆成佛道,你只要有真心,真正有这个意念,佛菩萨决定就来了。换句话说,真正觉悟的人,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佛经不能不相信,句句是真实话,没有一句是假话。我们再看下文:

  【故慈氏章云。菩提心为灯。大悲心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上解心体竟。】

  它这个点错了,上解底下这个点应当点到大智,『即大智,上解心体竟』。『慈氏』这一章,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前面一章,我们这一章是最后一章,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章。在五十三参裡面,慈氏菩萨在文殊之后,普贤之前,前面一章。弥勒菩萨曾经说了一个比喻,『菩提心』好比是灯,『大悲心』好像是油,油灯,没有油,这灯点不亮;『大愿』就是灯炷,这个点燃了,它才会放光,『光照法界』。用这个方法,用灯来比喻菩提心的相状,菩提心的心体。那它的作用就是智慧,般若智慧,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所以这个智慧不能现前,智慧变成了烦恼。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迷了,圆满的智慧就变成无量的烦恼;觉悟了,无量的烦恼就变成无量的智慧。可见得,转变的这个观念、枢纽就在迷悟,就这麽一点点。所以悟了的人快乐,无比的快乐;迷了的人烦恼,苦恼得不得了。

  以上是把「心体」这一段给我们说完了,下面这是讲「心相」,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样子是什麽样子,今天时间到了,下一次,我们看看菩提心是什麽样子。好,我们念佛迴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09: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