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5|回复: 0

净公上人: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们从这个地方会联想到当时编书的情形。孔子跟释迦牟尼佛相去不远,而孔老夫子留下来的书,可以说只有《论语》以及《易经》里面的「筮卜传」是孔子的著述,再就是一部很有名的《春秋》,这是鲁国的历史。传、批注还不是孔老夫子的作品,那是左丘明、公羊、谷梁他们来解释的。孔老夫子作《春秋》,那实在是太简单了,等于全是做文章的题目,细节都是后人来解释的。所以孔子留下来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而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也没有多久,他的那些弟子把佛所说的原原本本都记录下来,流传到今天。我们柜子里的《大藏经》还不完整,还是原文的一部分。为什么印度人会留那么多,而我们中国人留下的这么少?两位都是大圣人,确实是一个疑问。

  我自己有一个粗浅的想法,可能是撰写工具的问题。诸位晓得,在春秋那个时候,孔老夫子的著书刻在竹简上,以竹简为最多,竹简上一片竹子刻一行,确实不容易。竹简,在故宫博物院,诸位还能够看到,那是当时的书,一部书要是部头大的,真是笨重得不得了!如果一篇文章有个一千字以上的,那个竹简是一大捆!所以,从前学富五车,那五车牛车能够拉几部书?非常有限,五车也装不了几部书!要像佛经,那还得了吗?

  但是在印度,这个印度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它是在热带。印度从前写经是用贝多罗树叶,贝叶比竹简实在是方便太多了。贝叶有点像芭蕉叶一样,一片一片的也很大,书写起来比刻在竹板上是要方便得太多了,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再一点是佛的弟子,真正有成就得道的弟子人数多;孔老夫子的学生有成就的七十二人。我们看佛经,第一次集结的五百阿罗汉,在人数上那佛的弟子比孔夫子的弟子要多得太多了。而孔老夫子的弟子都是在家人,要从事于家中的事业,还有社会上事务,不能专心大家聚集在一起把老师一生所有的教训,都能够把它记录传下来,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他有家、有事业。佛的这些弟子都是出家人,没有世间事务的累赘,这也是重大的原因,所以能够把五百罗汉召集在一起来集结经藏。像这种情形,孔老夫子后来的学人没有办法、没有法子集结在一起。所以只能在弟子当中,有几个有心人,平常会去替老师作一些笔记,老师过去之后,大家聚集在一起,怕老师的学说湮没而不当,所以少数几个人聚集起来。

  虽然第二章考略里面讲,这都是《论语解集》序里面说的。汉朝,刘向他这么说:「群弟子咸记。」群弟子是不是七十二贤人都在、都参加呢?决定不可靠。而郑玄所说的就更少了,就几个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订。郑康成是汉朝的大人物,他所说的当然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而宋朝,程子他也有看法,他认为是有子、曾子门人所记。换句话说,距离孔子就更远了,到第三代才编辑《论语》这部书。所以,这部书在传人方面来讲,释迦牟尼佛是有组织的,他有僧团的组织;而孔老夫子的学生当中没有组织。所以佛教里面承传代代不绝,传记、史书里面记载得清清楚楚,这是儒家比不上佛家的。

  实实在在讲,这部书是中华文化精品,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国人必读宝典。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好,佛法到中国能够发扬光大,它的成果远超过印度;不但超过印度,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在历史上佛法有这么大的成就,确确实实在中国之外,根本就找不到。在西方,我们晓得从大龙、龙树、无着之后,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人物了;而我们中国历代明心见性这样的大师、祖师大德代不乏人,这是什么原因?给诸位说,全是儒家、道家的底子,所以借着入佛才能够发扬光大。

  我们现在也学佛,学了多少年,看不出有什么成绩,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没有基础,儒的基础没有,道的基础也没有,小乘佛法又不甘心学习,大乘之门怎么能入得进去?真是好高骛远。

  所以学佛的同修们,对于这一部书更要特别的注意,要认真的修学,千万不要看到它是世间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佛法里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何况佛法常说:「佛法是不二法。」如果你要分世间、出世间,这是二法。二法岂是佛法?孔老夫子也是说不二法,在《论语》里面两次见到「吾道一以贯之」,一就是理。前面「论」字底下讲蕴含万理,万事万理都是以一贯之,这与佛法又有什么两样!儒、佛能够融会贯通,说实在的话,就是在这一句上。

  在《论语》序里面给我们介绍这一部书,古时候有三种,有鲁国所传的、齐国所传的,齐、鲁都是在山东;后来又发现《古论语》,《古论语》也是在山东发现的。《鲁论》二十篇,我们现在所读的章句,都是依据《鲁论》。《齐论》跟《古论语》这二种,现在都不传了,我们是以鲁国所传的为主。虽然不传,但是这两部书也都包含在我们现在这个本子里。

  尤其是古人的批注,有引用齐本、跟古本。在汉朝时候,传《鲁论》二十篇的有夏侯胜、萧望之、韦贤、龚奋,这都是当时研究《论语》有独到之处,传夫子之道。讲解《齐论》二十二篇的也是在汉朝,有王卿、庸生、王吉等,他们是根据《齐论》二十二篇,也教授分徒。《古论语》二十一篇虽然不甚流行,但是孔安国、马融,这都是汉朝的大儒,也给他们作批注,可惜的是没有能够传到后世。

  底下讲的就是齐、鲁合起来,以《鲁论》二十篇为主。在当时最重儒,讲《论语》的人是张仪,注书流行得最广的是郑玄(郑康成),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十三经注疏》里面还看到他。其余的有陈群、有王肃、有周生烈,他们有义疏,也就是讲义一类的。这都是汉朝讲解《论语》著名的人物,他们讲解的是以《鲁论》为主,参考《齐论》。因此,流传到今天,虽然《齐论》二十二篇、《古论》二十一篇我们读不到了,但是意思都已经融会在《鲁论》二十篇之中,诸位可以详细的去看看《论语集解》的序。

  第三段给诸位介绍孔老夫子。在这个地方我们时间不多,仅能够简略的给诸位介绍。孔子的历史我们就从略,就不必介绍了。诸位要记住,中国的史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