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7|回复: 3

[学佛文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7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二十四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十一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14-001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一讲。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上一次说到这个地方,这里面的意思还没有能够讲尽,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明。佛特别提出来说明在『后五百岁』,就是末法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佛拣此二人」,拣别这两种人,一个是持戒的,一个是修福的,「真是婆心太切」,婆心是大慈悲心,「预防众生误入歧途,施设善巧,可谓极也」。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末法时期学佛很容易误入歧途,就是走错了路。怎样才不走错路?诸位就要记住,一个是修福,一个是持戒。这个意思下面还会跟诸位来细说。假如我们学佛舍弃持戒与修福,可以说没有不走错路的,所以说这真正是婆心太切。『以此为实』,「为实」的意思,「言能明此理,从此用功」,能明白这个道理,以这个道理作基础来用功,从此修行,「所以能生信心,全恃以此为实也」。以此为实,以佛所说的每一句话、佛所说的一切道理最为真实。为什么把佛讲的言语道理认为真实?你是明这个理了,不但明这个理,而且有功夫亲证得这个理。可见得能明此理,这个明不仅仅是解悟,这个地方有证悟的功夫,有修证的功夫,所以这个信心自然就生了,与佛同一个境界,这是真真实实的成就。

  再说到须菩提发问里面含有三个意思,这种发问都是利乐有情问,特别是为了末法的众生,也就是为我们现在的众生,提出这个问题,由佛来答复来开示,这个意义就很深了。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不轻视众生」,这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的。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作佛,哪怕他再愚痴、再笨拙,只要他肯持戒,持戒是戒定慧三学他都有了;他肯修福,修福就是布施、持戒六度也统统都含在其中了。只要是这两种人,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他可能成就,只要他有坚定的信心,精进不退,一生必定成就。

  第二个意思是「不可阻人善念」,别人发心学佛,希望在这一生有成就,你决定不能说佛教太深太难了,不是我们凡夫可以一生做得到的,把人家的善念打退,叫人家退心,这个是错误的。我自己没有信心,这一生不能成就,别人难道跟我一样吗?他有信心,他一生成就了,不是我们能够比得上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的善念,我们要重视,我们要鼓励、要协助他成就,不可以阻挠,不可以令人退心,那个罪过无量。

  第三个意思说得更具体,无上甚深的佛法不一定要上根利智,「不必上根利智,持戒修福即可」,你看这个妙!所以佛告诫须菩提『莫作是说』,这个意思很深长,希望我们要体会,要能够体会到佛的意思。有这一点,真的给末法时期这些发心修学大乘、修学一乘佛法的同修带来一个定心丸,带来无比的信心。因为假如要是说这样甚深的佛法一定要上根利智,我们想想我们不是上根,我们的根性也不很利,换句话说,没指望了。说个不必,那我就有希望,只要我们能持戒能修福,这就可以接受大乘佛法,可以接受一乘佛法。这句话不是方便语,不是对于末法时期众生带来的安慰鼓励,而是千真万确的真实语,希望我们要能够承当,要能够接受。从今以后要发大心,一生当中圆成佛道。

  还有一个意思,「非但弘般若经宜如是」,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弘一切法门尽当如是」,这个意思希望我们要牢牢的把它记住。换句话说,持戒修福不但你可以修学般若,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不例外,门门都能够圆满成就。像《华严》,「华严,将佛境界完全说出」,持戒修福者就可以入华严海会,就可以入一真法界;「阿含经」,小乘经典,「令人躬行实践」,比较浅显,希望每个人都能把它做到,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方等经典,令人回小向大」;现在我们所读到的是般若经典。由此可知,佛所说的一切经论,它的拣择,特别就是在根性上面的拣择,确实是「持戒、修福」这两个条件,两个条件里面具足一个就可以入门,如果这两个条件同时具足,那就是上根利智之人,所谓上根利智我们就可以作如是观。我们自己要想做个上根人也不难,只要你肯发心持戒修福就成了,这是世尊在此地为我们所做的拣择,真正是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信心,这正是佛的大慈大悲。「故必拣择持戒修福之根基」,这是可以修学大乘以及一乘佛法。

  讲到灭度,「灭度,本义指不生不灭之真心」,所以灭度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名曰涅盘。」生灭是妄心、妄念,妄念这个念头是生灭相,这个相没有了、灭尽了,清净寂灭的真心现前,现前我们也叫做证得,佛学里还有个名词叫做涅盘,涅盘就是指这桩事情。『如来灭后』,「灭后,指应化身灭」,我们晓得法身没有生灭,应化身生灭,里面意思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够透彻了解的,这个里头的理事都有相当的深度。

  「如来灭后」,这里头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报身、应化身皆是相,灭者是报身应身之灭」,因为有相,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所以见到应身报身之非相,则见如来。应身报身是相,就相上见到性,这就叫见如来。如来是性,报身、应身是相,性与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一体的,古人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报身跟应身是生灭的,它「不是永灭」,这个要注意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还要示现」。这个道理我们从这里再做比喻,像现在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屏幕」,我们写的这么多文字在此地这是「现相」。诸位晓得,屏幕是不生不灭,好比是真性,画面上的相是有生有灭,剎那在生灭,虽然剎那在生灭,诸位想想这个相是可以重复再现的,可以重现的,由此可知,这个生灭不是断灭,也不是永远灭掉,正如同我们电视一样,它可以回放的。重现,我们要问,是不是重现同样的相?这不一定,所谓重现就是它不断的再重现,剎那生灭,不断的再重现,它本身的确没有相,它能够现无量无边的相,这是真性大用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拿录像带来做一个比喻,录像带我们所录的影像是可以回放的,后一次播出来的与前面一次播出来的完全相同,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带子也可以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另外再录新的节目,录好新的节目又可以回放。我们的真如本性作用当中所现的相就跟这个样子彷佛,当然没有办法比得那么切实,只能够比一个大概。

  还有一个比喻也很接近,心与梦境,我们用这个来比喻,我们把心比作真如本性,能做梦的心,做梦的梦中境界比作报身应身。我们想想梦境,昨天晚上做了个梦,醒来没有了,今天晚上睡觉又会做梦,梦境是会重现的,天天在做梦,天天做的梦不相同,也有极少数的人做了几次相同的梦。我们用这个来比喻,希望诸位从这些比喻当中,能够体会到如来与应身报身的关系。由这个关系当中,我们更进一步的去体会一切万法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境界的关系,才晓得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也。

  下面我们讲『后五百岁』,五百岁就是五百年,此地用了个「后」字,佛法里常讲五五百年,第五个五百年就是后五百年。佛说法运的兴衰,它有一个阶段。第一个五百年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入灭,我们俗话说释迦牟尼佛死了,死了以后第一个五百年,这个时期在佛法里面叫做「解脱坚固」,解脱是证果,如果不能到证悟,你得不到自在,此地所讲的解脱多分都是指小乘阿罗汉。换句话说,佛灭度之后五百年当中时间不算太长,佛法还没有变质,只要依据佛法的理论方法去修学,证果的人很多,这是第一个五百年佛法的状况。

  到第二个五百年,距离佛就比较远一点,换句话说,证果的人愈来愈少,众生的烦恼习气也一天比一天重,这个阶段单单靠持戒没法子成就,必须再要修定,所以第二个五百年叫做「禅定坚固」。佛法正是在第二个五百年的末期传到中国来,也就是说佛灭度一千年后佛法传到中国,正是禅定坚固的末期。中国人接受了禅法,不但接受,而且将禅这个法门在我们中国确实是普遍的发扬光大,而与佛五五百年预言又不谋而合,那就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在教法上面禅是大行其道。同时进入到第三个五百年,也就是一千年到一千五百年,这是我们中国佛法在中国佛教史里面称之为黄金时代,中国大小乘宗派林立,非常的兴盛,这就是佛的预言「多闻坚固」。像大乘八大宗,每一个宗派里面有许多的祖师大德高僧演说经教,注疏论书,在佛教学术上蔚为奇观,这是在这一个时代,就是第三个多闻坚固的时代。

  到第四个五百年就是去佛二千年以后,这个时候去佛一千五百年到二千年,人的智慧一天一天少了,求福的人很多,于是大家都拼命在求福,建塔建寺,「塔寺坚固」,换句话说,都着重在佛门的建筑。这在我们中国所表现的也是非常的辉煌,所以在大陆许许多多的名山大道场,不断的在那里修建,大家在佛门当中修福,这是第四个五百年。

  到第五个五百年,就是佛灭度二千年以后,这就很不幸的时代来了,不但不研究教理,证果就更不必谈了,证果禅定也不必说了,就连研究教理也不多了,修福的人也少了,你普遍所看到的是什么?斗争,争权夺利。建一个塔寺,在初初建筑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菩萨心肠,等到寺院建成之后,那个人摇身一变个个都是罗剎,为什么?争这个寺的权利,争这个寺院的财产,这个寺院里住两个人都要打架,都要斗争。我们看看今天这个现象是不是?现在要根据我们中国人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已经三千多年,西洋人的记载也有二千五百年,标准的「斗争坚固」,不但佛门里面斗争,社会也斗争,几乎没有一个处所不陷在斗争的领域,这个真是恐怖到了极处。在斗争坚固的今天,你还能够信此为实,对于佛在大乘佛法里讲的这些理论、讲的这些境界方法,你还把它当作真实,你还肯持戒修福,真正是太稀有了!

  这一段是世尊教诫须菩提「莫作是说」之所以然,是告诉须菩提佛法的殊胜庄严,断除当机者的疑虑,经上是以须菩提做为修学般若的一个代表人,在今天末法时期,哪一个发心修学般若的人,就必须要以须菩提尊者做为自己修学的榜样。我们想想须菩提这个人,正是一个标准持戒修福之人。苦,我们所谓是物质生活的贫乏,我们称之为苦,须菩提尊者所示现的是这样的,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三衣一钵,他什么都没有,正是古德所谓「衲子身贫,道不贫」。拿今天的话来讲,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美满,这是真正的自在,真实的幸福,世间俗人体会不到这个境界。所以讲持戒,戒定慧三学都包括了,那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举一即三,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修福,六度全都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六度齐修,这是修福。这两种人对于如来所说的教理,他一定能信,决定以为佛所说的是最真实的,他能够理解,也就是说,唯有这些人才是佛经里面常常讲的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再看下面经文,说这些人,讲到善根深厚,善根深厚就是指持戒修福这两种人。

  【当知是人。】

  就是持戒修福的这个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段经文希望诸位要多念几遍,好好的把它记住。再回头想想自己,看看我们周边那些同修们,大家都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你自己善根深厚。你说你没有亲近过诸佛,世尊在《金刚经》上给我们授记,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得理一心不乱;没有信心,不能入大乘之门。无始劫以来我们亲近无量诸佛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我们自己的信心不具足,我们的智慧不现前;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认真的去持戒修福,所以落到今天这种地步。我们今天如果觉悟了,一觉悟就可贵,觉悟的人全心全力的持戒修福,这一生当中决定开悟,决定得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所以「得如是无量福德」这个话不假,这个福德是称性的福德。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解释显明它的缘故,为什么说一念生净信的人如来悉知悉见,得无量的福德。「一念净信,善根深厚」,一念净信的时候必定是「已离四相」,所以他「能得称性大福」,唯有称性,这个福报才大,才真正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这个福德是性具的,本性里面本来具足,不是我们一般所讲修得,是性德,不是修得的,所以这个福叫大福,这个福是从一念净信里面开显的,这个德的意思是开显,忽然展开、显现了。由此可知,一念净信这四个字这一句是关键,怎么样才能够修得?这个境界又如何?我们必须要了解,绝不是我们平常讲泛泛的信心。古德又告诉我们一念净信里头「顿足三空」,足是满足,顿就是一时统统具足,三空都具足,极短的时间这个心一下具足三空,这个时候就是一念净信。这样的境界我们如果不把它搞清楚,就会发生误会,会产生增上慢,那就是说,我们自己没有得到一念,自以为得到了;没有得到净信,自以为成就了净信。我们从这个境界里观察,自己认真的来反省检点,看看自家是不是真正具足一念净信。

  一念净信,四相空了,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从身起执」,如果没有身,哪有我相!这个道理不但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得很多,在中国的老子,这是道家,他也觉悟到这个事实,所以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严格的说,觉悟了就没有忧患,患是烦恼,悟了,法法圆融,一切即一,入不二法门,他有什么忧患?唯有不悟之人,不晓得万法是一、一是万法,不知道一多不二,他在境界里面妄起分别执着,于是愈迷愈深,这才是大患。所以说烦恼的病根,就是从我相而生的,就是一切众生执着五蕴和合的妄身以为是自己,这种我执非常坚固,不容易打破,也就是不容易舍弃掉。他之所以不容易舍弃掉,实在说他不明了这一个事实的真相,在这个事实真相当中产生误会,他又坚持着这个我,这就是根本无明,是六道生死轮回的因由。佛教我们开智慧,教我们断烦恼,教我们把这个执着舍掉,「无」就是舍掉,无什么?在这个身相里头无执着,这个无是没有执着。没有执着,「我执空」,我执就空了,这个空当做「没有」说,我执空了。诸位要记住,不是没有我身、我心,不是没有这个,因为五蕴之身心是法,执着是从法里头起一个虚妄的相。身,身有,身相没有,不执着了,不执着这个虚妄的相,我执空了。在念佛法门里面,到这个境界可以说他得念佛三昧。小乘法里面,在这个境界就是四果罗汉;大乘法,像念佛法里面这是事一心不乱,到这个境界。但是他虽然不执着我,我执空了,他还执着法,他有法相,「法相是从法生起的执着」。诸位要晓得,法在,不是没有法,要去的是法相;这个地方讲,去的是我相,不是没有身,去的是我相,去的是法相。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这本书我们把书看作一个身相,书没有。书怎么没有?是这么多纸张装订在一起,这叫做书。此地钉子拿掉,散开来一张一张的纸,书相没有了,恍然大悟,果然不错,没有书相,书相是假相,但是纸是真的,一张一张纸是真的,执着纸是真的,这就叫执着法相,我相破了,法相没破,法相还存在。同样的道理,譬如我们这个讲堂,愚人执着这个讲堂有个房屋的相;智者走到这个面前,有聪明智慧的人他一看,他不执着这个房子相。譬如建筑师、工程师,他到这里一看,他看的跟我们看的不一样,我们看的房子好高好大,他看的是什么?这个里头有多少包水泥,多少吨钢筋,他看的是这个;多少材料,多少人工,怎样把它设计建筑,他看的是这个。凡夫执着身相,工程师他们执着法相。小乘人不执着这个是我相,我相破了,但是他执着四大五蕴,认为这个是有的,为什么?能造,这个身是所造,所造的相虚妄的,能造的那不是真实的吗?他执着这个。换句话说,人我空了,法我不空,还是不能见性。

  所以佛进一步必须要破除众生的法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没有法,从法起执的法相不能有,这个没有了,法执也空了,法执空了之后,这叫二空,我法二空,这才能见性,在念佛法门里面这个境界是理一心不乱,法执也空了。究不究竟?不究竟,确实入大乘之门了。如果再往上面提升,还有个非法相,非法相是法执也要把它空掉,「法执空」也要把它空掉,也没有,「空亦空」。这叫三空。合着上面来看,诸位看这三空,三空在一念之中,我执空、法执空、空亦空,这是一念具足三空,这是见性法,可贵就可贵在这个地方。

  「无」是什么?「是不取相,是舍」,舍我执、舍法执,舍我空、法空、空亦空,统统要舍。这个意思其目的是「以遣执病为主」,病是什么?执着,这是要记住的。佛教给我们这个办法是除去执着这个病,「不是遣其法」,法除不掉的,不能够执着。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法,法不可去,去的是执着这个法,去的是执。名虽然是非常名,名也是一法,去的是执着;音声是法,文字也是法,文字是色法,法是有,法不能去,是去执着。禅家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就是遣执着文字这个病,不是不要文字。如果是不要文字,你打开《大藏经》来看,禅宗的文字比哪一宗都多,那它这个不立文字什么意思?不执着文字。文字是一法,法不能够遣,遣执着的病,这个意思一定要搞清楚。「不着二边」,二边是空有二边,我执是一边,法执是一边,我法是二边,不着,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着是不着二边之相。「双照二边」,用智慧观照,二边都明了,所谓是「寂照同时」,照是照见,寂是不动,境界了了分明,内心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寂照,寂照是同时同处,就是连「寂照亦不着」。如果有寂照这个心、这一念,那就错了,所以连这个都不执着,都不着这个相,何况其余!

  修行人要会用经文来印证自己的心境,这是真会用功。叫你天天念经,你要晓得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才不要听你念经。你以为你念经的声音很好听,佛菩萨听了就欢喜?没有这回事情。念经的目的就是要拿经义经教,经中的教训、经中的道理,来印证我们的心境,目的在此地。早晨念一遍是提醒我们,叫我们别忘了,佛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这些理论,早课意思在此地;晚上再念一遍是检讨,检点我们今天一天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有没有违背经典上的道理,有没有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这叫会用功,早晚课诵你要晓得这个意思。早晚课诵内容如果你要不明了,试问问你怎么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可是世间有一些人,他不懂得佛法的道理,他也不晓得正修行法,于是趣向盲修瞎炼,搞这些符咒跟鬼神打交道,对于课诵的内容是一无所知,课诵的心里求佛菩萨保佑,求鬼神保佑,目的在此地,而不是以经中的义理教训来修正我们这一天思想行为。没有把自己思想行为修正过来,给诸位说那就不叫修行,那你早晚课诵是什么?叫巴结鬼神,早晨向鬼神请个安,巴结巴结他,你要保佑我;晚上再去请个安,再去巴结他,干的这个事情,这叫盲修瞎炼,这叫迷惑颠倒。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佛弟子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情,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因此课诵,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早晚共同的课诵是什么?三皈依。三皈依是修行的总纲领,换句话说,只要是学佛,就是学觉悟的人,真正求福求慧之人,佛教里头法门、方法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归纳起来只有这三大纲领。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出不了这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就是三皈依,因此三皈的修法,从初发心到成佛一天都不能离开。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觉,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净,净而不染。归是回头,从前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是迷惑颠倒、是邪思邪见、是染污不清净,现在我们从这里回过头来,从今以后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据佛的教训、依据佛所讲的道理,我们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所以经典的作用是帮助这个,帮助你修行的。不是提倡迷信,不是教你巴结鬼神,教你谄媚佛菩萨,你得要搞清楚。照心行,这样早晚的课诵就有意义,是印证的,我们今天的心,心里思想跟经文里面所讲的道理一不一样?今天我们的境界跟经典里面所讲的是不是一样的清净、一样的纯正?这是真正用功夫。

  「菩萨要发大愿,但不可执着,一执着就错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执着就错了。我举一个例子,譬如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大愿里面的根本愿,要发度众生的大愿,菩萨是以度众生为事业。有这个愿了,当然我们要以行来践愿,这个愿不是空的愿,可是你要是有心去度众生,那就错了。错在哪里?错在又执着了四相,你有心去度众生,谁度众生?我度众生,众生为我所度,我是能度,他是被我所度。你看有我相、有人相,有众多的众生,有天天在度、天天在做,是寿者相,四相都具足了,四相具足乃是凡夫,不是菩萨,是迷而不觉。究竟要怎么做法?本经在后面世尊教诫须菩提,度众生基本的态度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就是前面讲无住行施,无住的布施,无住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布施是广度众生。天天在做,不休息的在做,绝不着相,心地清净,愈做愈清净,这也是本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执着,无住就是无执着,而生其心是生度一切众生之心,虽生度一切众生之心,又不住度众生的相,这是菩萨。假如你一有执着,这就生烦恼,一有执着决定攀缘,一有执着这里面必有得失,也有是非。换句话说,起惑造业连着来的,善恶的果报统统现前,这是六道凡夫的境界,哪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诸佛菩萨境界,他是念念圆满功德,念念得自在圆融,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境界确实唯证乃知,不入这个境界,我说得再多,也很难体会。

  我们现前佛法可以说是衰到极处,这是从有史以来衰到了极处,觉心的人士谁不想弘法利生,哪一个不是用尽方法希望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普及到全球,这个心好,这是愿心,有这个愿。至于怎么做法?要尽心尽力去做,做又不能勉强。勉强去做,攀缘去做,那就错了,落在四相里头,那就是俗话所说的得不偿失,你所得到的有限,失是你又掉在四相里面去了,又迷了;换句话说,你在基本修行上三皈你已经违背了。所以每一天共同课诵就是三皈依,至于个别的,每一个人自己烦恼习气不相同,我们在一切经教里面要善于选择,来对治我们自己的毛病,修正我们自己的心行,所以每一个人自己早晚课诵是不一样的。那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害的病不相同,因此每个人吃的药也不相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病,必须吃共同的药,那就是什么?饿病,饿了你要吃饭,饿是病,不能说这个不是病。还有,疲倦了是病,你要睡觉,睡觉是医药,对治疲倦的,睡一觉精神恢复了。可见得睡觉是共同的方法,恢复疲劳的,饿的时候都得要吃,这就好比三皈依,三皈依是治一切众生共同毛病的。治个别的病,你有肠胃病,他有其它的病,得用其它的医药来补救,这就是三皈之外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我哪一个烦恼重,我自己要选择哪一个法门来对治,要晓得这个道理。不是说人家念什么经,我也念什么经,那就好像害病一样,你害了病,别人害病,他吃什么药,我也跟他吃什么药,他吃那个药病治好了,我吃他那个药吃死了,这不叫愚人吗?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基本的原理不懂,谈不上修行。

  末后还有一点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