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90|回复: 19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3套—【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五会楞严神咒●神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13套—【道场加行●四种清净明诲●五会楞严神咒●神咒功德利益●发愿护持】

   1 阿难请佛开示如何令末法众生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庚二 道场加行(分二) 辛初 初请略说  二 重请详示 辛初(分二) 壬初 阿难请 二 如来说 今初】

  所谓道场加行,就是在大开圆解以前,用现在的话叫做大悟前,需要先持戒,再来,持楞严咒,来求佛菩萨加被,这样子修行就不会有障碍,所以叫做道场加行。

    经文1:【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阿难整衣服,在大众中合掌顶礼,这个“心”就是真心。

“迹”就是旋流反闻,次第来解这个结,本圆本明。

那么这个“悲”,就是我们得路未归,得到了门路了,却还没有到达,叫做悲。

“欣”就是我们成佛有望了、到家有希望了、成就道业有希望了。

在这个悲欣交集,又想要利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说: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我现在已经开悟了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就是耳根下手,离尘照性的这个法门,完全没有疑惑了。

【此道场加行科,乃为圆根近下者设也。然上科为初方便,此科更为最初方便,】近下的意思就是:一般的众生的根器。【亦助修圆通而已。】助修圆通。

【阿难整理衣服,于大众中,合十指爪,顶礼于佛。

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者:心即根中圆湛不生不灭之真心;】每一个人都本来具足的。

这个“迹”有迹可循叫做迹。这个“迹”,修行的一个过程跟方式,【迹即旋流反闻,次第解结之事迹;】

我们说: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

【不达本有之心,则旷劫积行,徒劳无益;】简单讲:如果我们修行的知见不先奠定的话,那么,我们百千万劫的修行,没有益处,因为用的是意识心、妄心,那没办法成就道业,所以,徒劳无益。【不达修证之事,】所以,你下手处一定要对。【则尘埋宝藏,莫救贫穷。

今性修毕达,故曰圆明,即上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之义;得路未归故悲,到家有望故欣,一时悲欣交集于一心也。 

自解已圆,愍后未悟,现欲利益未来末法诸众生等。稽首白佛,称曰大悲世尊:因如来悲心无尽故。

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他还加一个“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刚开始要怎么样守住戒律,如果是无量劫来的业力、习性,那我们就要持楞严咒,来扫荡它、除去它,然后,反闻闻自性,那么,性成无上道。

说: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发,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者: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离尘照性,旋流反闻工夫,得无有疑惑,不劳重建道场也。】

  经文2:【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这一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加解释了。

【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为什么叫做心迹呢?

记得!佛法它是心法,一切法,记得!统统在讲你那一颗心,离心无别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有的法来自那一颗心。

所以,佛法怎么样讲,都离不开这一颗心,叫做心迹。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

【常闻如来所说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说:无论因人果人,】就是从返流照性叫做因人;果人就是达到证悟的叫做果人,像诸佛菩萨就是果人。【皆以利他为事业。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无明未尽,犹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萨发心,以度人为先,】所以,【先尽生界,】生界就是众生界。【后取菩提也。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有一个“觉”,自己觉悟;那么,觉他又有一个“觉”,觉他就是能够使众生觉悟;那么,一切众生圆满度尽了,叫做觉行圆满。

那么,佛陀没有办法度尽无量无边的宇宙的众生;但是,他来示现成佛,这一期的生命,他功行圆满,该度的已度,未度的已经作得度的因缘,所以,这个叫做圆满。

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了,【万德毕备,而能觉悟法界众生,此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应化世间为本。【倒驾慈航果后兴悲也。

我虽未度三句,愿学菩萨,发利他之心,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为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也。】

    经文3:【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说:世尊!这些众生离佛很遥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像现在我们就是了,无论是台湾,或者中国大陆,或者是日本,或者是韩国,世界各地有各地的宗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自己得成无上道,最究竟、最圆满,乃至于整个佛教界里面,有混乱了的一些......自己有自己的修行的一套。

所以现在没有正确的佛法、正知正见,来奠定我们的修行方向,很容易走错路了。所以,其实在经典就讲得很清楚了: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所以,要在这个末法时期,要奠定一个正知正见的佛弟子,其实并不容易,大家都太忙了,也没时间听经闻法,大家总认为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佛法,拜二、三拜佛就叫做佛法,经典拿来,也不管对方讲得对错,也叫做佛法,他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个就是末法时期的悲哀!哪像大家有这个福报,坐在佛前,来听无上的楞严大法,这个可难,这个福报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这个就叫我们安立道场。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请道场,远离魔事。复称世尊,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迷惑、诱惑,【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岂不难哉?

敢请如来,云何令其初心后学,安立道场,使诸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念念增长,得无有退屈也?初阿难请竟。】

    【壬二 如来说(分三) 癸初 许说承听 二 总举三学 三 别列三学 今初】

    经文4:【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教最可贵的就是后面这四个字:叫做唯然奉教,叫做依教奉行,什么叫做依教奉行?佛怎么讲,那我们就怎么去做,这个就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不是说我们听了一大堆的经典,而对我们基本上的修养跟修行,都不曾去改变过我们的心态;乃至于所做出来的,违背了佛陀的旨意,那么,这个就不好!所以说,唯然奉教就是:佛怎么讲,我们就怎么遵行。

【此赞其请问之当,而许说也。《正脉》云:善哉有二意:一、善其发利他心,得菩萨正行。二、善其请道场意,得利他法要也。意谓如汝所问,只恐邪师说法,扰乱定心,必须安立道场,方可远离魔事;此诚救度一切众生,末劫之时,免于沉沦陷溺,极要之法也。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者:唯然】就是承诺,【应诺之辞,奉命承教,而谛听也。】

   2 什么是道场加行?

所谓道场加行,就是在大开圆解以前,

用现在的话叫做大悟前,

需要先持戒,

再来,持楞严咒,来求佛菩萨加被,

这样子修行就不会有障碍,

所以叫做道场加行。

   3 知见不先奠定的话,那么,我们百千万劫的修行,没有益处

【不达本有之心,则旷劫积行,徒劳无益;】

简单讲:如果我们修行的知见不先奠定的话,

那么,我们百千万劫的修行,没有益处,

因为用的是意识心、妄心,那没办法成就道业,

所以,徒劳无益。【不达修证之事,】

所以,你下手处一定要对。

   4 最初方便就是刚开始要怎么样守住戒律

【自解已圆,愍后未悟,现欲利益未来末法诸众生等。

稽首白佛,称曰大悲世尊:因如来悲心无尽故。

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

他还加一个“最初方便”,

最初方便就是刚开始要怎么样守住戒律,

如果是无量劫来的业力、习性,那我们就要持楞严咒,来扫荡它、除去它,

然后,反闻闻自性,

那么,性成无上道。

   5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经文2:【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这一段文字很简单,就不加解释了。

【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

为什么叫做心迹呢?记得!佛法它是心法,一切法,记得!统统在讲你那一颗心,

离心无别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有的法来自那一颗心。

所以,佛法怎么样讲,都离不开这一颗心,叫做心迹。

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

【常闻如来所说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说:无论因人果人,】

就是从返流照性叫做因人;果人就是达到证悟的叫做果人,像诸佛菩萨就是果人。【皆以利他为事业。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无明未尽,犹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

是菩萨发心,以度人为先,】所以,【先尽生界,】生界就是众生界。【后取菩提也。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有一个“觉”,自己觉悟;那么,觉他又有一个“觉”,觉他就是能够使众生觉悟;那么,一切众生圆满度尽了,叫做觉行圆满。

那么,佛陀没有办法度尽无量无边的宇宙的众生;

但是,他来示现成佛,这一期的生命,他功行圆满,该度的已度,未度的已经作得度的因缘,所以,这个叫做圆满。

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了,【万德毕备,而能觉悟法界众生,

此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应化世间为本。【倒驾慈航果后兴悲也。

我虽未度三句,愿学菩萨,发利他之心,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此为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6 为什么叫做心迹呢?

为什么叫做心迹呢?

记得!佛法它是心法,

一切法,记得!统统在讲你那一颗心,

离心无别法,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有的法来自那一颗心。

所以,佛法怎么样讲,都离不开这一颗心,叫做心迹。

    7 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像现在我们就是了

    经文3:【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说:世尊!这些众生离佛很遥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像现在我们就是了,无论是台湾,或者中国大陆,或者是日本,或者是韩国,世界各地有各地的宗教,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自己得成无上道,最究竟、最圆满,

乃至于整个佛教界里面,有混乱了的一些......自己有自己的修行的一套。

所以现在没有正确的佛法、正知正见,来奠定我们的修行方向,很容易走错路了。

所以,其实在经典就讲得很清楚了: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所以,要在这个末法时期,要奠定一个正知正见的佛弟子,其实并不容易,

大家都太忙了,也没时间听经闻法,大家总认为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佛法,拜二、三拜佛就叫做佛法,

经典拿来,也不管对方讲得对错,也叫做佛法,他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个就是末法时期的悲哀!

哪像大家有这个福报,坐在佛前,来听无上的楞严大法,这个可难,这个福报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这个就叫我们安立道场。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此请道场,远离魔事。复称世尊,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迷惑、诱惑,【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

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岂不难哉?

敢请如来,云何令其初心后学,安立道场,使诸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念念增长,得无有退屈也?初阿难请竟。】

   8 佛教最可贵的就是后面这四个字:叫做唯然奉教

    经文4:【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教最可贵的就是后面这四个字:叫做唯然奉教,叫做依教奉行,

什么叫做依教奉行?佛怎么讲,那我们就怎么去做,这个就是最难能可贵的!

而不是说我们听了一大堆的经典,而对我们基本上的修养跟修行,都不曾去改变过我们的心态;

乃至于所做出来的,违背了佛陀的旨意,那么,这个就不好!

所以说,唯然奉教就是:佛怎么讲,我们就怎么遵行。

    9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真正大乘的无漏法,这个不是小乘可以比拟的

    【癸二 总举三学】

  经文5:【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这个毗奈耶中,毘奈耶叫做大小乘律藏,大乘的律、律学,还有小乘。

所以,大小乘的律藏通称,叫做毘奈耶。简单解:就是律藏的意思。

宣说修行,三决定义,哪三决定义呢?

所谓:摄心为戒,注意这一句的中间那个“心”字,一般讲戒律,我们说:身、口、意,身,不杀、不盗、不淫,因戒生定,口,四种恶业;这里不是,单单从根本下手:摄心为戒。

所谓会犯戒,是因为动念、妄念、无明念,所以其实统统那一颗心在作祟,所以,佛陀认为修行是在心。

所以,摄心为戒,就是摄这个身口意,把它收摄回来,这个才是真正的戒,而不是说只在相上打转。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持戒,持这个心戒持久了,不会去犯这个外面的身口意,也不会里面产生了烦恼,那慢慢心就有定。

因这个定的功夫,就像钻木取火了,到最后,慧光就产生了。

钻木取火,摄心为戒——有一点热度了;因戒生定——见到烟了;因定发慧——火就冒出来了。

这个就是: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任何的捷径,没有,要一步一步来。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不会遗漏的,才有机会出这个三界。

【此佛正说道场助行。《宝镜疏》云:以持戒诵咒,为助修之行也。

盖前佛对当机,一往发明如来藏心,由耳根圆通,悟理直入者,乃为正修也。

今当机怜愍末劫,】“要这样子悟理直入,这个好像有一点困难”,所以,当机怜愍末劫,

【恐多障难,故远魔辩异,】远离种种的魔,来辨种种的差别。【设立道场,

所以如来,有带事兼修之说,】不能说只有理,要带事。【名为助行,】所以,【谓助正修之行也。

然助有二:一、惑重者,】迷惑比较重一点的,佛叫你先持佛所设立的禁戒,(【先持禁戒,】)【以制断发业无明;】

这一句什么意思?“制”就是制戒,“断”就是断除,因为你不持戒,就没办法断除。

发业就是身、口、意,来自于身,身业、口业、意业发动了无明,叫做发业无明。

所以因为我们这是身口意在造业,因此就是必需制戒,“制”就是制戒,“断”就是断除,

当你还没有发动的时候,佛就先制订了,因此这个发业无明,就会慢慢慢慢的断除。

所以,先持禁戒,

诸位!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就是没有一尊佛,他不是身口意是绝对清净的、绝对是圆满的,而且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

所以,这个清净戒,对一个成佛道的来讲、修学佛道来讲,它是特别的重要!

【二、习重者,兼持秘咒,】秘咒。【令熏断俱生无明。】“熏”就是熏习,“断”就是断除。

为什么叫做熏断呢?譬如说你持戒久了,心完全在戒上,那么你就无始劫来的俱生的无明慢慢慢慢的减弱了。

所以,在修学佛道,尤其是大乘的国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持咒,至少都会持一个六字大明咒、大悲咒。

那么出家众,在台湾来讲,几乎每一个道场都持楞严咒、十小咒。

所以,这个是为什么要持咒,就是要熏断俱生无明,所以,这个咒力是不可思议的!

【故知末世修禅定者,非此助行,则不免于邪说所惑,而成魔魅也。】

【佛告阿难:汝寻常岂不闻我所宣说,《毘奈耶中》,有三种修行,决定义耶?

毘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说,阿难常闻。毘尼,】翻译成中文叫做善治,(【此翻善治,】)【谓自治淫、】就是淫心,【怒、】就是嗔怒心。

我们称男女都是这样子的,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个怒气冲天,是没有一个可以改得过来的。

有一次我们在建国中学上课的时候,我们那个数学老师,很善良的,我们没有看过一个老师突然凶到那种程度的!

结果那个同学认为:这一堂课简单!大家就你讲我讲,讲讲讲......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这个数学老师拍了桌子,啪!大家吓一跳:

你们不要以为念建中就了不起,你们只不过是一个制造大便的人!

说我们是制造大便的人,这一句讲得也没错,后来想一想:嗯!真的!

就是那一种,看了:哇!这个老师怎么突然凶到这种程度?

应该是说我们学生可能自视太过于自信,老师看不习惯,一直讲,一直讲话......

所以,这个怒,我告诉你:再善良的人,碰到那个没办法接受的境界的时候,这个怒,他就一定会出现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都是这样子,

如果说:他的个性木讷内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发怒,这样更糟糕,这样叫做*,生闷气,气在心里面,

怒就发怒表现,生闷气是气在心里面,虽然他不讲话,笑一笑;可是,他气在心里面,会得内伤。

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要是没有听经闻法,男众也是一样、女众也是一样,对一件事情的不满,没办法,霹雳晴天,怒。

那么,【痴,】就是没智慧。

【亦能治人淫、怒、痴,亦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

毘奈耶,正诠戒学,兼诠定、慧,故成三决定义,谓决定依此修证也。】 

【摄心为戒者:检异权小,多约身、口事相为戒;

今约大乘,但收摄其心,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所以摄心,便名为戒。】

【因戒生定者:心既摄已,寂然不动,渐生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

《圆觉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也就是说:你的持戒持得不够清净的话,那么这个心的三昧定力就不存在,这一定的。

【因定发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渐发,照涵万象,如风停水湛,】风一停,水湛就是澄清的样子。【自体生光。

《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

在座诸位!这个就要划二条红线了,你想要开智慧吗?从哪里生?要从禅定生,

心定,他才有慧;心如果不定,这种慧叫做狂慧,会失控的慧,

慧里面含有私心,虽然很会讲,或虽然是说懂得很多;

但是,他没有禅定,碰到欲望,他就会贪染一点点,这贪一点点......好像没人知道一样,这个就是没有禅定的慧,他还有隐藏着一些私心。

【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脉》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圆通,但为最初近下之根,】接近下根的人。

【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

至于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尘尽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

观经文但惟详戒,而略于定慧可见也。

问:‘前门何不用此?’】前门就是前科。你们那一科为什么不用这里呢?

【答:‘中根烦恼轻微,无自起淫】也不会自起淫念、杀念、盗念,或者妄念、嗔念,统统不会。【等四念,】前面讲过了。

【且彼于亡尘时,防护有力,世俗曲屈声,已不容入,】

在这里,曲屈声本来是人类的音声,在这里讲的叫做骂詈、批判的声。

世间不好听的、最不好的曲屈声,简单讲就是语言的骂詈声,已经不会被......“入”就是污染,已不容入,就是不会被污染了。

“安有”,“安”就是哪有。【安有自起四念,】淫、怒、愚痴等等。

【何况道理径直等声,】这个径直声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六尘,简单讲就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简单讲:何况道理,大自然存在的这个外六尘,【一并止绝哉?】意思就是:他有这个能力。

再念一遍:答:中跟器的人,烦恼就比较轻微,也不会自起淫等等前面所说的四念。

而且彼于亡尘的时候,返流照性的时候,防护是有力的,世间的骂詈、批判、恶毒的语言、曲屈声,都如如不动,已不容入(被污染),有这种中跟器的人,哪里会自己起这个淫怒恚种种的四等念头?

何况外在的六尘,大自然的六尘,外在的六尘等等声音,这一并止绝哉,难道他没有这个能力吗?他一定有这个能力。

【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反闻,尚不多费亡尘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的念头。

【故知斯门,特为尘劳素重,】一向很严重的,其实就是一般凡夫都差不多这样子。

【不待声引而频举,】声引就是:不必要由内或者是外面来引起。不必由有情或者是无情,来引起他内心里面的淫怒恚,不用!

【自发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意思就是:所有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淫怒恚的这种念头。

【加四戒以为反闻之前方便;加道场持咒,】持咒。【以为正反闻时之助行也。】正在用功、反闻闻自性的时候为助行。

旧的注解全然不知道这个最初方便的道理,(【旧解全不知此,】)【杳无一字,】也从来不提一个字。

这个“杳”,它的本意就是昏暗、沉寂的意思,杳,miao(三声),也可以念yao(三声)。或者是杳yao(三声)

无一字,【岂自此后,别为一法门哉?】从此以后,他不是作为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他把它变成:持戒、四种清净明诲、道场、持楞严咒,又把它搞成另外一个法门。

而不知道说,四种清净明诲、建道场、或者持楞严咒,这个只是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却把它变成另外一种法门,独立的法门。

其实这个是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而从来没有人提过一个字!

【此非一小失,】这个不是一种小小的过失。【故特为警示学人珍重。’

结名三无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于诸非,】“非”就是乖离,连动到一念的烦恼,偏离了正念都不行。【何况定慧?

然此非但不漏落于三有而已,】欲有、色有、无色有。

【以注心反闻,兼不漏落空有二边,所以为真无漏,而非小乘比也。二总举三学竟。】

所以,这是真正大乘的无漏法,这个不是小乘可以比拟的。

   10 会犯戒,是因为动念、妄念、无明念,所以其实统统那一颗心在作祟,所以,佛陀认为修行是在心

所谓:摄心为戒,注意这一句的中间那个“心”字,

一般讲戒律,我们说:身、口、意,身,不杀、不盗、不淫,因戒生定,口,四种恶业;

这里不是,单单从根本下手:摄心为戒。

所谓会犯戒,是因为动念、妄念、无明念,

所以其实统统那一颗心在作祟,所以,佛陀认为修行是在心。

所以,摄心为戒,就是摄这个身口意,把它收摄回来,这个才是真正的戒,而不是说只在相上打转。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持戒,持这个心戒持久了,不会去犯这个外面的身口意,也不会里面产生了烦恼,那慢慢心就有定。

因这个定的功夫,就像钻木取火了,到最后,慧光就产生了。

钻木取火,摄心为戒——有一点热度了;

因戒生定——见到烟了;

因定发慧——火就冒出来了。

这个就是: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任何的捷径,没有,要一步一步来。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不会遗漏的,才有机会出这个三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惑重者,先持禁戒;习重者,兼持秘咒

【此佛正说道场助行。《宝镜疏》云:以持戒诵咒,为助修之行也。盖前佛对当机,一往发明如来藏心,由耳根圆通,悟理直入者,乃为正修也。

今当机怜愍末劫,】“要这样子悟理直入,这个好像有一点困难”,

所以,当机怜愍末劫,【恐多障难,故远魔辩异,】远离种种的魔,来辨种种的差别。【设立道场,

所以如来,有带事兼修之说,】不能说只有理,要带事。【名为助行,】所以,【谓助正修之行也。

然助有二:一、惑重者,】迷惑比较重一点的,佛叫你先持佛所设立的禁戒,(【先持禁戒,】)【以制断发业无明;】

这一句什么意思?“制”就是制戒,“断”就是断除,因为你不持戒,就没办法断除。

发业就是身、口、意,来自于身,身业、口业、意业发动了无明,叫做发业无明。

所以因为我们这是身口意在造业,因此就是必需制戒,“制”就是制戒,“断”就是断除,

当你还没有发动的时候,佛就先制订了,因此这个发业无明,就会慢慢慢慢的断除。

所以,先持禁戒,诸位!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就是没有一尊佛,他不是身口意是绝对清净的、绝对是圆满的,而且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

所以,这个清净戒,对一个成佛道的来讲、修学佛道来讲,它是特别的重要!

【二、习重者,兼持秘咒,】秘咒。【令熏断俱生无明。】“熏”就是熏习,“断”就是断除。

为什么叫做熏断呢?譬如说你持戒久了,心完全在戒上,那么你就无始劫来的俱生的无明慢慢慢慢的减弱了。

所以,在修学佛道,尤其是大乘的国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持咒,至少都会持一个六字大明咒、大悲咒。

那么出家众,在台湾来讲,几乎每一个道场都持楞严咒、十小咒。

所以,这个是为什么要持咒,就是要熏断俱生无明,所以,这个咒力是不可思议的!

【故知末世修禅定者,非此助行,则不免于邪说所惑,而成魔魅也。】

   12 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个怒气冲天,是没有一个可以改得过来的

【佛告阿难:汝寻常岂不闻我所宣说,《毘奈耶中》,有三种修行,决定义耶?

毘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说,阿难常闻。

毘尼,】翻译成中文叫做善治,(【此翻善治,】)【谓自治淫、】就是淫心,【怒、】就是嗔怒心。

我们称男女都是这样子的,要没有听到佛法,这个怒气冲天,是没有一个可以改得过来的。

有一次我们在建国中学上课的时候,我们那个数学老师,很善良的,我们没有看过一个老师突然凶到那种程度的!

结果那个同学认为:这一堂课简单!大家就你讲我讲,讲讲讲......

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这个数学老师拍了桌子,啪!大家吓一跳:

你们不要以为念建中就了不起,你们只不过是一个制造大便的人!

说我们是制造大便的人,这一句讲得也没错,后来想一想:嗯!真的!

就是那一种,看了:哇!这个老师怎么突然凶到这种程度?

应该是说我们学生可能自视太过于自信,老师看不习惯,一直讲,一直讲话......

所以,这个怒,我告诉你:再善良的人,碰到那个没办法接受的境界的时候,这个怒,他就一定会出现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都是这样子,

如果说:他的个性木讷内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发怒,这样更糟糕,这样叫做*,生闷气,气在心里面,怒就发怒表现,生闷气是气在心里面,虽然他不讲话,笑一笑;可是,他气在心里面,会得内伤。

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要是没有听经闻法,男众也是一样、女众也是一样,对一件事情的不满,没办法,霹雳晴天,怒。

那么,【痴,】就是没智慧。

【亦能治人淫、怒、痴,亦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

毘奈耶,正诠戒学,兼诠定、慧,故成三决定义,谓决定依此修证也。】 

   13 你想要开智慧吗?从哪里生?要从禅定生,心定,他才有慧

【摄心为戒者:检异权小,多约身、口事相为戒;

今约大乘,但收摄其心,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所以摄心,便名为戒。】

【因戒生定者:心既摄已,寂然不动,渐生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

圆觉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也就是说:你的持戒持得不够清净的话,那么这个心的三昧定力就不存在,这一定的。

【因定发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渐发,照涵万象,如风停水湛,】风一停,水湛就是澄清的样子。【自体生光。

《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

在座诸位!这个就要划二条红线了,你想要开智慧吗?从哪里生?要从禅定生,心定,他才有慧;

心如果不定,这种慧叫做狂慧,会失控的慧,

慧里面含有私心,虽然很会讲,或虽然是说懂得很多;但是,他没有禅定,碰到欲望,他就会贪染一点点,这贪一点点......好像没人知道一样,

这个就是没有禅定的慧,他还有隐藏着一些私心。

【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

   14 此为接近下根的人,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云加行

【《正脉》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圆通,

但为最初近下之根,】接近下根的人。【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

至于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尘尽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

观经文但惟详戒,而略于定慧可见也。

问:‘前门何不用此?’】前门就是前科。你们那一科为什么不用这里呢?

【答:‘中根烦恼轻微,无自起淫】也不会自起淫念、杀念、盗念,或者妄念、嗔念,统统不会。【等四念,】前面讲过了。

【且彼于亡尘时,防护有力,世俗曲屈声,已不容入,】

在这里,曲屈声本来是人类的音声,在这里讲的叫做骂詈、批判的声。

世间不好听的、最不好的曲屈声,简单讲就是语言的骂詈声,

已经不会被......“入”就是污染,已不容入,就是不会被污染了。

“安有”,“安”就是哪有。【安有自起四念,】淫、怒、愚痴等等。

【何况道理径直等声,】这个径直声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六尘,简单讲就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简单讲:何况道理,大自然存在的这个外六尘,【一并止绝哉?】意思就是:他有这个能力。

再念一遍:答:中根器的人,烦恼就比较轻微,也不会自起淫等等前面所说的四念。

而且彼于亡尘的时候,返流照性的时候,防护是有力的,

世间的骂詈、批判、恶毒的语言、曲屈声,都如如不动,已不容入(被污染),

有这种中根器的人,哪里会自己起这个淫怒恚种种的四等念头?

何况外在的六尘,大自然的六尘,外在的六尘等等声音,这一并止绝哉,

难道他没有这个能力吗?他一定有这个能力。

【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反闻,尚不多费亡尘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的念头。

【故知斯门,特为尘劳素重,】一向很严重的,其实就是一般凡夫都差不多这样子。

【不待声引而频举,】声引就是:不必要由内或者是外面来引起。不必由有情或者是无情,来引起他内心里面的淫怒恚,不用!

【自发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意思就是:所有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淫怒恚的这种念头。

【加四戒以为反闻之前方便;加道场持咒,】持咒。【以为正反闻时之助行也。】正在用功、反闻闻自性的时候为助行。

旧的注解全然不知道这个最初方便的道理,(【旧解全不知此,】)【杳无一字,】也从来不提一个字。

这个“杳”,它的本意就是昏暗、沉寂的意思,杳,miao(三声),也可以念yao(三声)。或者是杳yao(三声)无一字,

【岂自此后,别为一法门哉?】从此以后,他不是作为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

他把它变成:持戒、四种清净明诲、道场、持楞严咒,又把它搞成另外一个法门。

而不知道说,四种清净明诲、建道场、或者持楞严咒,这个只是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从来没有提过一个字,却把它变成另外一种法门,独立的法门。

其实这个是反闻闻自性的前方便,而从来没有人提过一个字!

【此非一小失,】这个不是一种小小的过失。【故特为警示学人珍重。’

结名三无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于诸非,】“非”就是乖离,连动到一念的烦恼,偏离了正念都不行。【何况定慧?

然此非但不漏落于三有而已,】欲有、色有、无色有。

【以注心反闻,兼不漏落空有二边,所以为真无漏,而非小乘比也。二总举三学竟。】

所以,这是真正大乘的无漏法,这个不是小乘可以比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15 断除心淫,清净修学,是名如来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癸三 别列三学 (分二) 子初 历明预先严戒 二 略示场中定慧 子初(分二) 丑初 正教持戒 二 助以咒力】

  【丑初(分三) 寅初 摄前征起 二 开释四重  三 总结远魔 今初】

  经文6:【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心为戒本,若摄之则名持戒,若放之则为破戒,】

所以,这个破戒,在大乘来讲,身不一定去做,你的动念就不行,动念就算破戒。【故以摄心,名为戒也。】

【寅二 开释四重 (分四) 卯初 断淫 二 断杀 三 断盗 四 断妄 (卯初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预辨魔佛教仪 三 确定菩提成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必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魔道 今初】

    经文7:【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明戒为三学之首。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开解,即是慧学。

自举喻华屋,请示修门,至此乃是定学。

以故向下为根机稍下者,】根机比较差一点的。【正明戒学。

则知此经,俱诠三学。

然唯说四重,】断杀、断盗、断淫、断妄,这个是四重戒。【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

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一般的经典,都是讲不杀生排在第一顺位,为什么?

【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

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也。】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

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者:而于淫欲一事,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

余三仿此,既心戒清净,则树倒根断,枝叶不生,自不随其生死相续。】

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要了生死吗?那么,出家众全断淫欲;

那么,在家居士,如果你有碰到好的因缘,你现在已经不为这关所困扰了,那就是恭喜了。

如果有为了家庭,那么,这个欲念淡泊一点。

所以,佛讲的这个戒律,出家众当然没得讨论,在家居士就变成你各人有各人的立场;但是,这一关要不断,就会很难!

【如后干慧地文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可证斯义。】

    【午二 犯则必落魔道】

  经文8:【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一句完全就是重点。你来听《楞严经》,这十六个字要背起来,这一辈子就受用无穷: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离尘劳,尘劳即界内见思二惑。淫心不除,尘劳必不能出,淫欲为尘劳上首故。】

  经文9:【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持淫戒、不断淫,就算你有多大的智慧,或者是有一些的禅定的功夫;

但是,你还有男女,到最后还是会落入魔道,魔道以欲望为主,叫做魔道,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

    【此承上文,带淫修禅,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者:世智辩聪,善说诸法。

禅定现前者:世间禅定,】【善入】、【住】、【出,】就是入定、住定、出定,善于入定、善于住定、善于出定,【而得现前。】也就是世间有相当功夫的禅定;但是,他不断淫。

【纵有二字,双贯多智、禅定二种。

如不断淫者:于修三昧时,不舍绝淫念,皆为魔业,必落魔道,魔乐欲境。

今既不断淫欲,上品则堕魔王,以魔界欲胜、福强、心灵,非禅智不能便生;今以禅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炽。】增炽,“炽”就是燃烧。

【如阴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是也。】宝媛就是美女。

【设无世智禅定,则直堕地狱无疑矣!

中品则堕魔民,下品则堕魔女,上、中、下三品,则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

所以说:在家居士应有的态度,就一定要把这一关看得很淡泊,夫妻之间能够讨论,大家在无上的菩提道上互相勉励,不以淫欲为乐,

应当以淫欲为苦,生死的无上束缚,最大的束缚力就是这个。

那么,这一关断了,那就快了,念佛很快就直接往生净土了!

  经文10:【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一句,我在《楞严经》看到这一句,我也吓一跳!佛

陀都知道了,末法这个时期,一讲起来,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每一个人都说他自己是佛,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好像是贴了标签,无上的真理的标签,没有第二个人。

末法这个乱象特别的严重,自己认为他已经成无上道了。

【彼等诸魔,其徒实繁;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慢成习,非果计果。】这个我慢成习,尤其是对法执特别严重执着的人,这个慢就很难断除!

师父行不行,看徒弟就知道,你要看那个徒弟,学会了攻击别人,学会了找碴别人,学会了每天都在吹毛求疵,他认为他够资格,他为了正法可以伤害别人,他把别人判作邪教,自己堕入我慢的习气,自己不知道。

我慢成习,尤其对这种法执特别严重的人,那个慢心,你简直拿他没办法,自以为是,你跟他讲什么都没用。

我慢成习,非果计果,

【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觉知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是也。】

所以这一段,【初首陈】首先陈述持戒跟犯戒的利害关系,叫做【持犯利害竟。】“持”就是持戒,“犯”就是犯戒,它的利害关系。

要持戒,就可以成无上道;要是不持戒,那么,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就是魔王,中品就是魔民,下品就是魔女。

    【巳二 预辨魔佛教仪(分二) 午初 贪淫化世即魔教 二 教人断淫即佛诲 今初】

  经文11:【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你看,佛陀有多伟大、多了不起,我们今天所有的末法时期要发生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年前就讲得很清楚!

就像投篮,比林书豪更准,每投必中,百分之五十。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就讲好了;而在我们今天,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你看看,就是这样子: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

这个爱见坑就是见思二惑。失菩提路。

【我者佛自称。灭五住烦恼,】这讲过好多次了。【度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二种生死。【即去世之别称也。

正像已过,】就是正法和像法已经过了,有一个居士拿这一本来就说:师父!我这一句就是看不懂,什么叫做正像已过啊?我说:“正”、“像”,这样听懂了吗?喔!这样就差很多了。喔!那就知道了。就是正法跟像法已经过了,

接下来就是:【末法之中;去圣时遥,】我们现在就是离佛陀的时间太遥远,二千多年了。

【魔强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为魔眷;

如后受魔文云:‘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是也。

如火炽然盛发,世间尽受其焚;如后想魔文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腑”就是内脏。【近则九生,】九生就是九世。【多逾百世,】“逾”就是超过百世。【令真修行、总成魔眷’是也。】

诸位!菩提之路跟魔之路,就在一念之间,看你有没有正确的知见。

【广行贪淫者:即先世带淫修禅之辈,来为教师,现通现慧,密教行淫,】

秘密,密教。诸位!这个密教行淫不是密宗,是秘密的教导。诸位!不能曲解喔,不是密教行淫,这个密教要讲秘密的教导,这样解释才对的。

行淫就是一代传一代、一个传一个,把这个淫欲当作是佛事。

有个女居士来,哇!那就很辛苦了,她说:哎呀!我们碰到了很不好的事。我们那边有人告诉我们说,跟他睡一个晚上,他可以帮助我们证初果阿罗汉!我说:开什么玩笑啰?这个就是啰!

所以如果我们有佛的正确的教导跟智慧,来的话,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不正。

【以为佛事,递相传授。为善知识者:自以为善知行淫之事,善识行淫之理;

如后想魔文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不惧怕毁犯重戒。【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是也。】这多糟糕的事情!

【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爱即思惑,见即见惑,而以淫欲,为教化之端,】开始,【则堕爱坑;】

意思:爱见坑就是:男女这个束缚力是最强的,最强的!

【而以淫欲,为真修之法,则堕见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午二 众人断淫即佛诲】

  经文12:【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这个也可以念诲hui(四声),我为了这个字,特别去查词汇,这个念清净明诲hui(三声)也可以,清净明诲hui(四声)也可以,二种音都可以。

中间有一句是最重要的: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底下这四个字最重要:“第一决定”,

第一决定是什么?就没得讨论,你要成佛就是要这样做,没有可以讨论的空间,转圜的空间就是不行,这个淫欲要断尽,连动念都不行!

第一决定,“决定”就是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就是这样,清净明诲。

【此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圆通。

淫欲为大定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

此正防微杜渐,临深履薄之诫。

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如来指今佛,先佛世尊,指过去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说,定可信从也。

第一者,居四重之首,决定断除心淫,清净修学,究竟明诲也。】

    【巳三 确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无成  二 劝深断方成  今初】

    经文13:【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文字都很简单,解释一下:所以说,阿难啊!如果不断淫欲,修禅定的人,就像蒸这个砂石,蒸沙怎么能成饭呢?

    你把那个沙放到锅子里面煮,百千万劫也只是沙而已啊!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没有那个正确的因,你怎么可能产生正确的果?所以,何以故呢?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看注解:

【此承上是佛教断淫之故。阿难!若不断淫心,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此非饭本。

而以禅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

所以,要正确的因,就以不生灭因——不生灭的心,才能达到不生灭的果,这一定的道理。

  经文14:【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简单解释一下:你时时刻刻,以淫欲的这个身,要求这个佛陀妙果,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你有一些少许的妙悟,这些都是淫根。

淫根,这个根本成淫,这个轮转的业力就很强,轮转三途,就没办法出离三途,如来的涅槃路,何路修证呢?

意思就是说:你走不对了,不对路了,要走正路。

【设汝不断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证妙觉极果;此因果不孚,如蒸沙成饭相似。

纵得妙悟者:谓纵经多劫修习,得开妙悟,合上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经劫修习如蒸,得开妙悟如热相。

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种子,触处便发,由此恶业日臻,】“臻”就是到来。【必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佛果耶?

如来涅槃者:佛所证之如如理;何路修证者:沙石成故,决难成饭也。】

    【午二 劝深断方成】

  经文15:【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身不去淫,心不动念,叫做身心俱断。

身不淫,心不念,叫做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连说“我断淫”这个念头都不行。断性亦无,本无生灭、来去、增减。

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那你就知道,要成佛有多困难,这对一般众生来讲,哇!这个还是真是很难,很难!

【机者,发动之由,如弩牙也。】弩上发射箭的机关,叫做弩牙。【谓身之淫机,由心使作,心之淫机,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断。

若使能断之性犹存,而所断缘影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方称药病双除,始为无病人也。

正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矣!即此无幻之性,方合于佛果菩提,菩提佛所证之如如智,斯可希冀矣!

此与上科涅槃,乃理智一如,互影说故。

《宝镜疏》云:身断淫,律仪戒也;

心断淫,定共戒也;】定共戒,也就是定中有戒,叫做定共戒;心定,他就是持戒,叫做定共戒。

【断性亦无,】就是没有能所,一切法无生。【道共戒也。】道共戒就是证量,有证量就具足了戒律。也就是:悟道的人,自然与戒共存,叫做道共戒。

定共戒就是:定中就如同有持戒律的,叫做定中有戒,心定等同持戒,这个定是出自于本性的定。

断性亦无,道共戒,意思就是:有证量的圣人,自然戒律具足。悟道自然与戒共存,叫做道共戒。【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经文16:【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判决邪正。以当机深防,未来邪说乱正,魔佛难辨,而求说辨魔规则,

佛则以四根本戒,以辨验之,令末世修学,永为龟鉴。

如我此说,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

不如此说,或行淫不碍真修,是即波旬说,】波旬就是魔王。【速当绝之。】应当速速的断绝之,

【波旬讹也,】“讹”就是错误的观念,这个魔错误的观念,波旬讹,讹也就是说:因为翻译的经典,朝代不一样。

底下说:正,正确的讲法不是波旬,【正云波卑夜,】翻译成中文叫做恶者,(【此云恶者。】)

【能伤法身,而害慧命者也,此释迦出世,魔王名也。】

所以,应当这么讲: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卑夜说。应该是这样,到后来翻译变成波旬了。

底下,【魔字从石,梁武帝谓,此恼害于人,易之为鬼,今从梁易也。初断淫竟。】

这一般人完全看不懂他在讲什么。魔字,从字,“从”字就是依据,“石”就是前一个朝代。“魔字从石”,魔字是从前一个朝代所传下来的,

一直到梁武帝说:这个恼害于人,易之为鬼,把他改变叫做鬼,魔改成鬼了。今从梁易也,现在从梁武帝开始改起,“从”就是根据。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6 大乘来讲,身不一定去做,你的动念就不行,动念就算破戒

    经文6:【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心为戒本,若摄之则名持戒,若放之则为破戒,】

所以,这个破戒,在大乘来讲,身不一定去做,

你的动念就不行,动念就算破戒。

【故以摄心,名为戒也。】

   17 此明戒为三学之首。真修以离欲为本

    经文7:【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明戒为三学之首。

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开解,即是慧学。

自举喻华屋,请示修门,至此乃是定学。

以故向下为根机稍下者,】根机比较差一点的。【正明戒学。

则知此经,俱诠三学。

然唯说四重,】断杀、断盗、断淫、断妄,这个是四重戒。

【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

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一般的经典,都是讲不杀生排在第一顺位,为什么?

【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

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也。】

   18 我看过很多的这个往生的,很顺利的,大部分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男女的关系就差不多断除了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

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者:而于淫欲一事,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

余三(杀盗妄)仿此,既心戒清净,则树倒根断,枝叶不生,自不随其生死相续。】

所以,在座诸位!你想要了生死吗?那么,出家众全断淫欲;

那么,在家居士,如果你有碰到好的因缘,你现在已经不为这关所困扰了,那就是恭喜了。

如果有为了家庭,那么,这个欲念淡泊一点。

我看过很多的,师父以前去加持过、助念过的,也看过很多的例子,

那一些先生早一点死的,譬如说五十岁她老公就死了,她到八十岁往生,她这三十岁就全力以赴的,那么这个欲不会干扰到她。

那么我看过很多的这个往生的,很顺利的,大部分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男女的关系就差不多断除了。

像师妈这个,生我的时候三十三岁而已,老公就不在了,持戒五十年了。所以,师妈往生,头顶一日一夜它都是热的。

所以我们看过很多的这个例子,就是早断淫欲的人,要往生净土的人,他的机率、力道就更强!因为这种事情会干扰修行人的清净,

那有的人讲说: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还年轻人。

年轻,没关系啰,如果老公有学佛,那就很好,大家讨论一下,对不对?

所以,佛讲的这个戒律,出家众当然没得讨论,在家居士就变成你各人有各人的立场;

但是,这一关要不断,就会很难!

【如后干慧地文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可证斯义。】

   19 你来听《楞严经》,这十六个字要背起来,这一辈子就受用无穷

    经文8:【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这一句完全就是重点。

你来听《楞严经》,这十六个字要背起来,这一辈子就受用无穷: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离尘劳,尘劳即界内见思二惑。

淫心不除,尘劳必不能出,淫欲为尘劳上首故。】

   20 你看,八关斋戒里面有三条戒律,统统要你断淫!

经文8:【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经文9:【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持淫戒、不断淫,就算你有多大的智慧,或者是有一些的禅定的功夫;

但是,你还有男女,到最后还是会落入魔道,

魔道以欲望为主,叫做魔道,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

那么,年轻人这个就有一点困难了,年轻人欲望就比较强,

那么就是如果你每天有空,可以用运动的方式,

或者忏公教我们的,要多拜佛,还有为常住出坡,那么,慢慢慢慢就是忘了。

如果你的欲望还是很强,那么就过午不要吃,过午不食。

所以,八关斋戒那个过午不食,就是为了断淫所设立的,要不然你过午的意义是什么?

晚上不吃,身心就清凉,有时间更用功,他不会思惟这个淫事。

还有,不坐卧高广大床,这个问题出自哪里?

不坐卧高广大床,重点不是说:我睡的这个床铺很高很广、很贵,这个叫做犯戒,不是的;

它重点是:床铺它是淫欲的地方,那么,用了高广大床,春心会荡漾,

哇!这个床铺这么好,就搞一点气氛,到最后就做一些事情。

所以高广大床也是防止淫欲,是不是?

过午不食也是防止淫欲,

还有那个第三的不淫欲,

你看,八关斋戒里面有三条戒律,统统要你断淫!

知道吗?这个才是真正的根本精神。

所以一般人受这个八关斋戒,他不懂得这个含义,深入的含义。对不对?

就说:我们打佛三的时候,哇!那个上下铺有点高度。

有的人有上下铺,就高啊,是不是?不能高广大床。

我说:这上下铺有睡二个,所以,你从中间锯一半,就不叫做高广大床了。

其实这个是其次,重点在持不淫、不淫戒,这个才是真正的重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21 这一关断了,那就快了,念佛很快就直接往生净土了

【带淫修禅,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者:世智辩聪,善说诸法。

禅定现前者:世间禅定,】【善入】、【住】、【出,】就是入定、住定、出定,善于入定、善于住定、善于出定,【而得现前。】

也就是世间有相当功夫的禅定;但是,他不断淫。

【纵有二字,双贯多智、禅定二种。

如不断淫者:于修三昧时,不舍绝淫念,皆为魔业,必落魔道,魔乐欲境。

今既不断淫欲,上品则堕魔王,以魔界欲胜、福强、心灵,非禅智不能便生;

今以禅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炽。】增炽,“炽”就是燃烧。

【如阴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是也。】宝媛就是美女。

【设无世智禅定,则直堕地狱无疑矣!

中品则堕魔民,下品则堕魔女,上、中、下三品,则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

所以说:在家居士应有的态度,就一定要把这一关看得很淡泊,

夫妻之间能够讨论,大家在无上的菩提道上互相勉励,不以淫欲为乐,

应当以淫欲为苦,生死的无上束缚,最大的束缚力就是这个。

那么,这一关断了,那就快了,念佛很快就直接往生净土了!

   22 末法这个乱象特别的严重,佛陀都知道了

经文8-10:【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一句,我在《楞严经》看到这一句,我也吓一跳!佛陀都知道了,

末法这个时期,一讲起来,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每一个人都说他自己是佛,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好像是贴了标签,无上的真理的标签,没有第二个人。

末法这个乱象特别的严重,自己认为他已经成无上道了。

【彼等诸魔,其徒实繁;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慢成习,非果计果。】这个我慢成习,尤其是对法执特别严重执着的人,这个慢就很难断除!

师父行不行,看徒弟就知道,你要看那个徒弟,学会了攻击别人,学会了找碴别人,学会了每天都在吹毛求疵,

他认为他够资格,他为了正法可以伤害别人,他把别人判作邪教,自己堕入我慢的习气,自己不知道。

我慢成习,尤其对这种法执特别严重的人,那个慢心,你简直拿他没办法,自以为是,你跟他讲什么都没用。

我慢成习,非果计果,【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觉知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是也。】

所以这一段,【初首陈】首先陈述持戒跟犯戒的利害关系,叫做【持犯利害竟。】“持”就是持戒,“犯”就是犯戒,它的利害关系。

要持戒,就可以成无上道;要是不持戒,

那么,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就是魔王,中品就是魔民,下品就是魔女。

   23 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

    经文11:【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你看,佛陀有多伟大、多了不起,

我们今天所有的末法时期要发生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年前就讲得很清楚!

就像投篮,比林书豪更准,每投必中,百分之五十。

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就讲好了;

而在我们今天,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你看看,就是这样子: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这个爱见坑就是见思二惑。失菩提路。

【我者佛自称。灭五住烦恼,】这讲过好多次了。

【度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二种生死。【即去世之别称也。

正像已过,】就是正法和像法已经过了,

有一个居士拿这一本来就说:师父!我这一句就是看不懂,什么叫做正像已过啊?

我说:“正”、“像”,这样听懂了吗?喔!这样就差很多了。喔!那就知道了。就是正法跟像法已经过了,

接下来就是:【末法之中;去圣时遥,】我们现在就是离佛陀的时间太遥远,二千多年了。

【魔强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炽盛世间。

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为魔眷;

如后受魔文云:‘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是也。

如火炽然盛发,世间尽受其焚;

如后想魔文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腑”就是内脏。

【近则九生,】九生就是九世。【多逾百世,】“逾”就是超过百世。【令真修行、总成魔眷’是也。】

诸位!菩提之路跟魔之路,就在一念之间,看你有没有正确的知见。

【广行贪淫者:即先世带淫修禅之辈,来为教师,现通现慧,密教行淫,】

秘密,密教。诸位!这个密教行淫不是密宗,是秘密的教导。诸位!不能曲解喔,不是密教行淫,这个密教要讲秘密的教导,这样解释才对的。

行淫就是一代传一代、一个传一个,把这个淫欲当作是佛事。

有个女居士来,哇!那就很辛苦了,她说:哎呀!我们碰到了很不好的事。

我们那边有人告诉我们说,跟他睡一个晚上,他可以帮助我们证初果阿罗汉!

我说:开什么玩笑啰?这个就是啰!

所以如果我们有佛的正确的教导跟智慧,来的话,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不正。

【以为佛事,递相传授。

为善知识者:自以为善知行淫之事,善识行淫之理;

如后想魔文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不惧怕毁犯重戒。

【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是也。】这多糟糕的事情!

【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爱即思惑,见即见惑,

而以淫欲,为教化之端,】开始,【则堕爱坑;】

意思:爱见坑就是:男女这个束缚力是最强的,最强的!

【而以淫欲,为真修之法,则堕见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24 第一决定是什么?就没得讨论,你要成佛就是要这样做

    经文12:【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这个也可以念诲hui(四声),我为了这个字,特别去查词汇,这个念清净明诲hui(三声)也可以,清净明诲hui(四声)也可以,二种音都可以。

中间有一句是最重要的: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底下这四个字最重要:“第一决定”,

第一决定是什么?就没得讨论,你要成佛就是要这样做,没有可以讨论的空间,

转圜的空间就是不行,这个淫欲要断尽,连动念都不行!

第一决定,“决定”就是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就是这样,清净明诲。

【此嘱阿难,转教末世。

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圆通。

淫欲为大定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

此正防微杜渐,临深履薄之诫。

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如来指今佛,先佛世尊,指过去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说,定可信从也。

第一者,居四重之首,决定断除心淫,清净修学,究竟明诲也。】

   25 不断淫欲,修禅定的人,就像蒸这个砂石,蒸沙怎么能成饭呢?

    经文13:【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文字都很简单,解释一下:所以说,阿难啊!如果不断淫欲,

修禅定的人,就像蒸这个砂石,蒸沙怎么能成饭呢?

你把那个沙放到锅子里面煮,百千万劫也只是沙而已啊!

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

没有那个正确的因,你怎么可能产生正确的果?所以,何以故呢?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看注解:

【此承上是佛教断淫之故。

阿难!若不断淫心,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此非饭本。

而以禅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

所以,要正确的因,就以不生灭因——不生灭的心,才能达到不生灭的果,这一定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26 你时时刻刻,以淫欲的这个身,要求这个佛陀妙果,是绝对不可能的!

    经文13:【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经文14:【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简单解释一下:你时时刻刻,以淫欲的这个身,要求这个佛陀妙果,是绝对不可能的!

就算你有一些少许的妙悟,这些都是淫根。

淫根,这个根本成淫,这个轮转的业力就很强,轮转三途,就没办法出离三途,如来的涅槃路,何路修证呢?

意思就是说:你走不对了,不对路了,要走正路。

【设汝不断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证妙觉极果;

此因果不符,如蒸沙成饭相似。

纵得妙悟者:谓纵经多劫修习,得开妙悟,合上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经劫修习如蒸,得开妙悟如热相。

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种子,触处便发,由此恶业日臻,】“臻”就是到来。【必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佛果耶?

如来涅槃者:佛所证之如如理;何路修证者:沙石成故,决难成饭也。】

   27 佛制的戒律有多么的严格,不是像你想像得那么简单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制定这个戒律,

那么有一些比丘就在森林里面打坐,可是,他的淫欲非常强,

刚好来了一只母猴,那么这个母猴也刚好在发情,常常就一直要接近他......

那么,这个比丘控制不住,就跟这只猴子发生了关系。

所以,佛后面再加一句:乃至畜生,包括畜生都不可以。

有的人想说:这是人嘛!那我就找一条狗,或者是找一只猴子。

这在佛的戒律都不行,在佛的戒律里面,连这个都不行!

那么如果是女众,那就更严格,女众如果说,你今天你去爬山,山上都没有人,有山水冲下来,山水冲下来有一点冲力,

如果这个比丘尼,把衣服脱起来冲水,只要有受到一点点快感,敏感的部位,就犯!冲水都不行。

好!如果这个受戒的比丘尼,到山区里面去,她找一个:我又不能结婚,淫欲一来,那怎么办?

她就找一个比较突出来的石头,就把它坐在上面,磨。

虽然是也没有男人,也没有跟畜生,只是坐这个石头,附和一下,也不行,这个也不行。

那么有的人,如果说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

好!那么我就骑在马背上,这女众骑在马背上,如果说比丘尼骑在马背上,震动......我也感觉到很舒服,这个也犯!这个是很严格的,很严格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个比丘尼,因为她淫欲心重、很强。

所以,这个是全世界性的,这个没有什么秘密、什么粗不粗鲁的,这全世界就是:人,他就是有繁衍后代的强大的本能。

这修学,这比丘尼修得烦躁,欲望一来了控制不住;

可是,佛制戒律,也不可以跟男人发生任何的关系,那个淫欲来,没办法,

外面有那个农作物叫做胡椒,长长的像男根一样,然后就拿来自己解决;

用现代来讲的话,叫做情趣用品,情趣用品,来代替,佛在世哪有这种东西啊?情趣用品就用水果来代替。

我没有跟人发生关系,我也没有跟畜生发生关系,我用工具。

佛陀说:工具都不行!

那么在家居士,有一些更严格,如果说不是行淫的地方,那不行!

譬如说时间不对劲,时间;

还有非处行淫,还有非时行淫,也不行!

非时行淫,譬如说她是怀孕后,差不多三、四个月了,有一点肚子了,就是要停止;

或者生产后,这在律学里面不行的。

生理期来前、生理期来后,也不行;

佛菩萨的圣诞,不行;白天不可以行淫,

白天是工作的时间,白天哪得行淫?也不行!

所以,制这个戒律,不是像你想像得那么简单的。

好!再来,有的人讲说:那没办法了,男孩子,夫妻之间,那也不能碰、这个也不行,或者是肛门,肛门行淫的地方,也犯!

所以,我们在佛的戒律里面来讲,男根、女根,只是一种传宗接代;

现在讲在家居士,它是一种传宗接代,而传宗接代不以淫欲为乐,所以说这个就是我的责任。

就像印光大师在经典里面讲的:如果是为了传宗接代,那么,就应该少淫欲,就是男众储存这个精力,

这印光大师讲的,要经过一个月、二个月,等到饱满的时候,适合的时间来合个房,我们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家居士是这样子。

好!那么就赶快再继续回归到正位,把孩子生了,不以淫欲为乐。

就是说我嫁了、为人夫,一定要把人家传宗接代,这个是责任。

印光大师说:如果你把它储蓄了二个月、三个月,不淫欲,然后你觉得要传后代的时间、因缘到了,

那么,你生出来的孩子,这样就很强,种子一定很好,品种很好!

那么譬如说:这个男孩子,每天每天都做这些事情......都没有库存了,他生出来的儿子就会弱。

所以男众不可以以淫欲为乐,女众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说,你看看,世间人所了解的,还不一定比法师了解得更宽广,这不讲你不知道。

所以,你就知道,佛制的戒律有多么的严格,严格!

譬如说,佛制的戒律更严格,譬如说一个比丘尼,有一个男居士生病了,这个男居士长得很帅,或者是很高挺,

佛制戒律,你还不能单独去探那个男众的病,旁边一定要带一个居士。

你带一个,不能带一个小baby喔!我抱一个小baby去看病,不行!

那个孩子一定要超过十二岁的,懂事的孩子,还站在旁边,还不能单独去看。

法师也是这样子,比丘也是这样子,你一个比丘,看到这个小姐生重病,去医院,长得很漂亮,佛制的戒律,绝对不允许!

还去买水果,单独去看这个师姊,单独去探病,这个佛制的戒律都不准!

你看看佛制的这个戒律的因缘,严格到什么程度!

所以,不讲你就不知道。

哇!一个法师怎么会懂这么多?当然懂很多啰,

喔!讲不完,无量无边,你就知道,当法师不简单的!

   28 身断淫,心断淫,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经文15:【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身不去淫,心不动念,叫做身心俱断。

身不淫,心不念,叫做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连说“我断淫”这个念头都不行。

断性亦无,本无生灭、来去、增减。

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那你就知道,要成佛有多困难,这对一般众生来讲,哇!这个还是真是很难,很难!

有一天电视上出来了,这阿嬷喔,阿嬷,在电视上她很敢讲,老奶奶,七十几岁了,七十四了。

他说:老奶奶啊,你们这个生活怎么样子?

哎呀!不好意思谈啦,不好意思谈。

那你就知道了,阿嬷七十四还没断淫,阿嬷七十四了,何况四十七!

七十四,从这边(师父指从左至右)念过去七十四,反过来(从右至左)念是四十七,

七十四岁都没办法了,倒过来,四十七岁就更不用说了!

你就知道这一关有多难,佛为什么一再的呼吁?正因为这一关太难!

【机者,发动之由,如弩牙也。】弩上发射箭的机关,叫做弩牙。

【谓身之淫机,由心使作,心之淫机,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断。

若使能断之性犹存,而所断缘影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方称药病双除,始为无病人也。

正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矣!即此无幻之性,方合于佛果菩提,菩提佛所证之如如智,斯可希冀矣!

此与上科涅槃,乃理智一如,互影说故。

《宝镜疏》云:身断淫,律仪戒也;

心断淫,定共戒也;】定共戒,也就是定中有戒,叫做定共戒;心定,他就是持戒,叫做定共戒。

【断性亦无,】就是没有能所,一切法无生。【道共戒也。】道共戒就是证量,有证量就具足了戒律。

也就是:悟道的人,自然与戒共存,叫做道共戒。

定共戒就是:定中就如同有持戒律的,叫做定中有戒,心定等同持戒,这个定是出自于本性的定。

断性亦无,道共戒,意思就是:有证量的圣人,自然戒律具足。悟道自然与戒共存,叫做道共戒。

   29 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是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是魔说

    经文16:【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判决邪正。以当机深防,

未来邪说乱正,魔佛难辨,而求说辨魔规则,佛则以四根本戒,以辨验之,令末世修学,永为龟鉴。

如我此说,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

不如此说,或行淫不碍真修,是即波旬说,】波旬就是魔王。【速当绝之。】应当速速的断绝之,

【波旬讹也,】“讹”就是错误的观念,这个魔错误的观念,波旬讹,讹也就是说:因为翻译的经典,朝代不一样。

底下说:正,正确的讲法不是波旬,【正云波卑夜,】翻译成中文叫做恶者,(【此云恶者。】)【能伤法身,而害慧命者也,此释迦出世,魔王名也。】

所以,应当这么讲: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卑夜说。应该是这样,到后来翻译变成波旬了。

底下,【魔字从石,梁武帝谓,此恼害于人,易之为鬼,今从梁易也。初断淫竟。】

这一般人完全看不懂他在讲什么。魔字,从字,“从”字就是依据,“石”就是前一个朝代。

“魔字从石”,魔字是从前一个朝代所传下来的,

一直到梁武帝说:这个恼害于人,易之为鬼,把他改变叫做鬼,魔改成鬼了。

今从梁易也,现在从梁武帝开始改起,“从”就是根据。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30 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底下要断杀。

【卯二 断杀(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预辨魔佛教仪 三 确定解脱得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心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神道 今初】

    经文17:【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杀戒,亦注重在心,非但身不行杀,乃至其心,亦不起杀念。

杀念尚且不起,何况身临杀事!是则可为真持戒者,可以真修三昧也。

其心苟无杀念,则不负他命,不欠他债,自然不随其生死相续。何以故?

如本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今命债既无,生死自离矣!】

  【午二 犯则必落神道】

  经文18:【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三昧本来求出尘劳生死;如若杀心不能除去,则与众生结怨连祸,尘劳不可出矣!】

  经文19:【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指掌疏》云:恐谬辨云,】有的人分不清楚。

【多智之人,了知杀性本空,禅定得力,杀过纵使现前,似无关于尘劳;】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

这个理上来讲得通,诸位!佛法是要过事相的生活的,记得!理上是一切法无生;可是,你要过生活啊!

在座诸位!你没有在事相上下因果,没有福、没有德。是不是?我们要在事相上生活啊,不能只有明理,不重视事相。所以,我们要重视事相。

【聪明长者,】一般的聪明长者,譬如说【作家居士,】写作的作家的居士,非真修行人。

【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这肉吃得很饱,就来问这个僧说禅者。

【类多此计,】大多这一类的众生,此计就是观念,大多这一类:诸法就本空啰。

【故如来以纵有多智等防之。

有多智,指多世智辩聪;禅定,谓有漏禅定;现前,谓智能通达,善说诸法,禅能出入三昧境界。

今以禅智助杀,必定堕落神道。鬼神福报,虽分胜劣,均为恶趣;故从人道而入者,谓之堕落也。】

【上品之人,禅智胜于杀业,神通既大,福德又胜,故为大力之鬼;应是天行夜叉,及诸鬼主,如川岳等;】

那台湾很多了,什么神啦,山神、地神,三山五岳,台湾神明就特别多了,哪一个地方都是。

【人间尊奉,称帝称天者。

中品之人,禅智与杀业正等,】平等,等等。【神通福德,既次于上,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应是空行夜叉,如山林城隍等。】

我们现在拜的城隍爷,没有人在拜素的,大部分都是拜荤的,也有人把他拜素的。

譬如说我们讲城隍,这个城隍爷不是只有一个,就像土地公一样。

城隍爷就像一个县的县长,土地公就像派出所的所长,这样听得懂吗?

    【下品之人,禅智劣于杀业,】如果劣于杀业,【神通既微,福德亦劣,则为地行罗刹,啖人精气,亦如大海边,罗刹鬼国是也。】

  经文20:【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你看!每一个人都说他是成佛了,末法时期,哪一个不说他是佛?

  【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各各自己谬称成无上道。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巳二 预辨魔佛教仪 (分二)午初 食肉化世即鬼教  二 教人断杀即佛诲  今初】

  经文21:【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此言灭后,末法之中,世衰道微,邪魔恶鬼,盛行世间;倡言食肉,当得菩提正路。】这个就很糟糕!【乃云:‘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真鬼语也。】

经文22:【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此预防问难。食肉既是鬼教,佛应严戒,何故如来亦许比丘食五净肉耶?

故呼阿难而告之曰:我令比丘食五净肉者:不见杀、】就是不要见杀。【不闻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为我杀。

有一次,学佛,到台南的大姊家,姊夫是警察,大姊那边有养鸡,那时我刚刚大一,大姊就说:今天你们来了,弟弟来了,难得,杀一只鸡了!

那我就讲:喔!不要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也不要听到那个杀声。

不疑为我杀,【及自死、】自己死亡的,佛在世的比丘是可以这样子。

【鸟残,】就是野兽吃剩下来的叫做鸟残。

譬如说这个动物死了,这个鸟吃......,剩下来的,这个包括一切的野兽,有时候这个动物尸体太大了,有时候吃不完,叫做野兽吃剩下来的,鸟残,这个佛在世,他说允许的,那是为比丘;

当然,那是小乘经典,现在是大乘经典,那就不行!

【此为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之所化生,本无命根:命根者,识、暖、息三,连持色心者,以为命根。】

【下又防问难,既是如来神力,何不化谷菜,而乃化净肉,反令后之食肉者,得以借口,岂慈悲者之所为耶?

乃曰:汝婆罗门国,地多蒸湿,过炕谓之蒸,】这个“炕”就是很热,懊热的。或者是以火来烤干的,就是过炕谓之蒸。【过润谓之湿,加以沙石,不唯不产五谷,且草菜亦不能生;

设若不化五净肉,而化稻粱蔬菜,】这个“粱”字是指桥的意思,就是我们走过台北大桥那个“桥”字。而化稻粱蔬菜,【事出反常,人以为怪,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愍其饥虚,而化成五种净肉。

因大慈悲,假名为肉,令汝暂得其味,聊以支身,非有心性命根之真肉也。

奈何如来灭后,有实食众生肉者,而更欲名为释子耶?西域四姓出家,同称释子。

《涅槃经》云:‘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经文23:【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底下,

【此令知必堕。汝等当知者:欲其将如来语,传示末法,急为救正也。

当以智知,是食肉人,纵使修学,暂得心开,亦不过相似三摩地,终非真实三昧也。

夫杀贪不除,现生皆大罗刹,报尽寿终,必沉生死苦海,永为鬼类,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命债不了,互相杀害,互相吞嗜,互相食啖,未有已时,无由解脱,云何得出三界?】

  【午二 教人断杀即佛诲】

  经文24:【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此佛敕转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圆通。

次断杀生者:对淫能障定,杀乃违慈,故次断之。

是名先佛世尊,第二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巳三 确定解脱得否(分二) 午初 喻不断难脱 二 劝深断方脱 今初】

  经文25:【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此承上是佛教断杀之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不得解脱。譬如有人,喻带杀修禅之人。

自塞其耳者:谓以手塞耳,避人听闻,而复高声大叫,谓杀生食肉,无有罪报,求人不闻者,此正欲隐而弥露也。】

    经文26:【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这文字都很简单。这个歧路就是分歧,路就是小路,分歧的小路。

  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就是分岔的小路,尚且不踏生草,何况用手来把生草拔除?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首二句,指二乘持戒人。歧路者,分歧小路也。生草易长,清净二乘之众经行,足尚不蹋,】应当尚且不踏这个生草,【况以手拔耶?

仁慈之心,犹及草木,云何大悲,取众生血肉,以充滋养,任意食啖耶?】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午二 劝深断方脱】

    经文27:【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cuì),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解释一下:

若诸比丘,不服,就是不穿,不穿服了。现在讲到穿的,连这个穿的东西,都不能用这些有众生的东西。

譬如说丝,这个丝就是蚕所吐出来的细缕线,这是绸缎的原料。

这个“绵”丝织品的原料叫做绵。底下这个绢,绢是一种薄而坚韧的生丝,生丝织品,叫做绢;那么帛也叫作丝织品。简单讲:这些都是蚕所吐出来的(蚕丝)。

及是此土,此土就是东土。靴,长筒的叫做靴,我们现在讲的:马靴,马靴,对不对?

现在很多的这个姑娘;台湾称为小姐,大陆称为姑娘,都穿那个长筒的马靴,长筒的皮鞋叫做靴,看起来就是很摩登、很漂亮。

底下是履,履就是鞋子,短的叫做履,长的叫做靴。

裘呢?那叫做皮衣,动物的皮。

这个毳(cuì)是鸟兽的细毛,就是鸟兽的细毛所织的。

譬如说羽绒,我们常常讲:买很轻的羽绒被,就是我们身上穿的那个羽绒被,

那个羽绒被是怎么来的?你们看过人家制造羽绒被吗?

譬如说鹅毛、鸟毛、鸡毛、鸭毛,然后放进去一个很大的吹风的地方,鼓动吹风的地方,愈轻的飞愈高,就把那个最好的品质收集起来,铺上去,然后把它夹在中间,用针织线把它裁缝起来,就是我们所穿的好几层的那个羽绒被,那个也是动物的东西。

如果你要持戒清净,包括乳、牛乳;酪,酸酸的叫做酪;醍醐,我们讲醍醐灌顶,最上味的乳叫做醍醐。

为什么连这个乳、酪、醍醐,尽量不要吃呢?在究竟要成佛的人,就是不与众生结缘。

  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此劝断杀,必须深断,】意思就是:连结那个缘都不要。

在座诸位!你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或者是到那个新疆,或者是到这个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在座诸位!除非你做了特殊的,要不然,一般你要做到那么大的保暖的衣服,很难的,冰冻零下三、四十度,一般的衣服是没办法的,没办法的!

所以,佛制的这个戒律里面,有七十岁,比丘七十岁、比丘尼七十岁,很寒冷的时候才用动物的皮革,这是律学里面的,要不然是不准的!

底下说:此劝断杀,必须深断,【方可脱离生死。

若诸比丘六句,明服有二种:】就是指穿衣服方面的有二种,【一服用,如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二服食,如乳、酪、醍醐。】

【然虽此中,一概遮止,唯经律论所明,不无轻重。

如丝绵绢帛,则大小乘,并皆严禁,以其害多命也。

靴履裘毳,小乘一向听许,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专为此而害命也。

乳、酪、醍醐,大小并许。今云不服者,以能不服,则弥善耳。

如是比丘,子缚已断,】子缚已断就是因,子就是因,在因中就断掉这一些了。【于诸世间,真得解脱;

然果缚尚存,不过酬还宿债而已。现前残质既尽,无复续生,故不再游三界。】

  经文28:【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这个解释一下:何以故?服其身分,只要跟动物的身上的某一部分有关系的,统统是跟众生结缘,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就像我们吃了百谷,变成没有办法飞行,足不离地。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就是身体的部分,就是肌肉或者是骨髓。身分,譬如说乳、酪、裘、毳。

简单讲:若身身分,就是动物身上的肌肉不能吃,或者是骨髓;就算动物身上的皮革也不能穿;

就算动物身上的乳、酪、裘、毳,包括它身上的毛制成的衣服,统统不要。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你看,佛陀在要成佛的戒律,讲得有多么的严格!

【何以故,于世真脱?服众生身分,】身就是身上之分。【指丝绵等。虽非身肉,然亦是彼身之一分,用之皆为彼结不离之缘。

如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有蹑云,因食地肥,不能轻举,然后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百谷者,《物理论》云:粱者黍】就是玉黍(shǔ)蜀,俗称黄米。

这个稷(jì),稷就有二种:一种叫红米,一种是白米,那我们吃的白米就是这个。

黍就是黄米,俗称黄米;稷就是白米,【稷之总名,

稻者粳】粳也是稻的一种,糯就是糯米,有黏性的,大家都知道,早上你买那个饭团,统统是糯米,是不是?糯米团。糯就糯米之总称,(【糯之总名,】)

这个菽就是都豆类的总称,【菽者众豆之总名,

三谷各二十,合为六十;蔬果之实,各二十种,为百谷也。】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必使身心,指比丘之身心;

于诸众生,指有情众生;若身,谓肌肉骨髓;身分,谓裘毳乳酪等。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者:谓非但身之于众生身,及身分,不服不食;而心亦无一念贪求服食而已,是身心二途俱断。

我说是人,真解脱者:既无负命索债,则三界之生缘断绝,故说是人,真解脱者。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那么讲到这一段就变成:住在大乘的环境里面,就比小乘的福报更大了,是不是?福报就更大了。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经文29:【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如我此说,修三摩提,次断杀生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

不如此说,食肉不碍菩提,是即波旬说,速当远之。卯二断杀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31 命债既无,生死自离

    经文17:【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杀戒,亦注重在心,非但身不行杀,乃至其心,亦不起杀念。

杀念尚且不起,何况身临杀事!是则可为真持戒者,可以真修三昧也。

其心苟无杀念,则不负他命,不欠他债,自然不随其生死相续。何以故?

如本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今命债既无,生死自离矣!】

   32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经文18:【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修三昧本来求出尘劳生死;如若杀心不能除去,则与众生结怨连祸,尘劳不可出矣!】

  经文19:【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指掌疏》云:恐谬辨云,】有的人分不清楚。

【多智之人,了知杀性本空,禅定得力,杀过纵使现前,似无关于尘劳;】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

这个理上来讲得通,诸位!佛法是要过事相的生活的,

记得!理上是一切法无生;可是,你要过生活啊!

在座诸位!你没有在事相上下因果,没有福、没有德。是不是?

我们要在事相上生活啊,不能只有明理,不重视事相。所以,我们要重视事相。

【聪明长者,】一般的聪明长者,譬如说【作家居士,】写作的作家的居士,非真修行人。

【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者,】这肉吃得很饱,就来问这个僧说禅者。

【类多此计,】大多这一类的众生,此计就是观念,大多这一类:诸法就本空啰。

【故如来以纵有多智等防之。

有多智,指多世智辩聪;禅定,谓有漏禅定;现前,谓智能通达,善说诸法,禅能出入三昧境界。

今以禅智助杀,必定堕落神道。

鬼神福报,虽分胜劣,均为恶趣;故从人道而入者,谓之堕落也。】

【上品之人,禅智胜于杀业,神通既大,福德又胜,故为大力之鬼;

应是天行夜叉,及诸鬼主,如川岳等;】

那台湾很多了,什么神啦,山神、地神,三山五岳,台湾神明就特别多了,哪一个地方都是。

【人间尊奉,称帝称天者。

中品之人,禅智与杀业正等,】平等,等等。【神通福德,既次于上,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

应是空行夜叉,如山林城隍等。】我们现在拜的城隍爷,没有人在拜素的,大部分都是拜荤的,也有人把他拜素的。

譬如说我们讲城隍,这个城隍爷不是只有一个,就像土地公一样。

城隍爷就像一个县的县长,土地公就像派出所的所长,这样听得懂吗?

城隍比较大,我们台湾人拜的土地公,到客家的土地公行不通,客家的土地公,起乩是讲客家话,真的!我们到以前美浓雷音寺下面,客家人起乩起来,真的讲客家话。

所以说:我们如果不学佛,没有人能了解这个究竟义是什么。

我们以前看到城隍爷也拜、看到土地公也拜;

我到现在为止,对这个还是很恭敬的,

像以前我在忏公处,下来往日月潭的地方,看到有小小的庙,现在不晓得有没有存在。

我也是合掌,我就跟他说(师合掌):发菩提心,早成佛道,阿弥陀佛!

我用台语讲的,我跟他说:我讲台语,不晓得你听不听得懂,我现在很累,在这里休息一下,等一下马上就走,不会吵到你,你不用担心,要保佑我平安无事。

有一次,神明很帮助我,很小很小的时候,那时好像才七、八岁,要去看电影,也没有钱。

后来就绕到电影院旁边转过去的右边,我到现在还记得,有一间庙很大,我不晓得那是什么神,

我就跟他拜,那时候没有学佛啰,就说(师作揖):神明啊!我很喜欢看这一部电影。可是,我身上没有钱,等一下的时候,希望我能够混进去。混,用混的混进去。

因为才七八岁,不是很高,又喜欢看电影,又没钱,我一直求祂:神明啊!你保佑我啊!

结果时间到了,我看一个男人,旁边没有带小孩子,我就冲过去牵着他的手,他就一直觉得很惊讶,

走过去的时候:这个是谁?我说:爸爸!我们进去了!她说:喔!你儿子喔,长得好可爱喔!进去了,真的就让我过了。所以我说:这神明真的显灵!(笑)没办法啊,喜欢看电影又没钱,真的就这样让我过了,真的是不小心就......我觉得这个神明还是真的很灵的!

  这个城隍等等。【下品之人,禅智劣于杀业,】如果劣于杀业,【神通既微,福德亦劣,则为地行罗刹,啖人精气,亦如大海边,罗刹鬼国是也。】

  经文20:【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你看!每一个人都说他是成佛了,末法时期,哪一个不说他是佛?

  【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各各自己谬称成无上道。】

    经文21:【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此言灭后,末法之中,世衰道微,邪魔恶鬼,盛行世间;倡言食肉,当得菩提正路。】这个就很糟糕!【乃云:‘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真鬼语也。】

   33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真鬼语也

    经文21:【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此言灭后,末法之中,世衰道微,

邪魔恶鬼,盛行世间;

倡言食肉,当得菩提正路。】

这个就很糟糕!

【乃云:‘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真鬼语也。】

   34 食肉既是鬼教,佛应严戒,何故如来亦许比丘食五净肉耶?

经文23:【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此预防问难。食肉既是鬼教,佛应严戒,何故如来亦许比丘食五净肉耶?

故呼阿难而告之曰:我令比丘食五净肉者:

不见杀、】就是不要见杀。【不闻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为我杀。

有一次,学佛,到台南的大姊家,姊夫是警察,大姊那边有养鸡,那时我刚刚大一,

大姊就说:今天你们来了,弟弟来了,难得,杀一只鸡了!

那我就讲:喔!不要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也不要听到那个杀声。不疑为我杀,

【及自死、】自己死亡的,佛在世的比丘是可以这样子。

【鸟残,】就是野兽吃剩下来的叫做鸟残。

譬如说这个动物死了,这个鸟吃......,剩下来的,这个包括一切的野兽,

有时候这个动物尸体太大了,有时候吃不完,叫做野兽吃剩下来的,鸟残,

这个佛在世,他说允许的,那是为比丘;当然,那是小乘经典,现在是大乘经典,那就不行!

【此为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之所化生,本无命根:命根者,识、暖、息三,连持色心者,以为命根。】

【下又防问难,既是如来神力,何不化谷菜,而乃化净肉,反令后之食肉者,得以借口,岂慈悲者之所为耶?

乃曰:汝婆罗门国,地多蒸湿,过炕谓之蒸,】这个“炕”就是很热,懊热的。或者是以火来烤干的,就是过炕谓之蒸。【过润谓之湿,

加以沙石,不唯不产五谷,且草菜亦不能生;

设若不化五净肉,而化稻粱蔬菜,】这个“粱”字是指桥的意思,就是我们走过台北大桥那个“桥”字。而化稻粱蔬菜,【事出反常,人以为怪,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愍其饥虚,而化成五种净肉。

因大慈悲,假名为肉,令汝暂得其味,聊以支身,非有心性命根之真肉也。

奈何如来灭后,有实食众生肉者,而更欲名为释子耶?西域四姓出家,同称释子。

《涅槃经》云:‘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35 如果他刚刚来皈依的,你跟他讲这个,他吓坏了,下次不敢来了

    经文22:【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有一个在家居士,看了这一段,整整五年不敢学佛!

他做外务的,看了这一段,他就说:唉!我也不够资格,我不能吃素啊!

他看了这一段、看了那一段,哇!那这吃肉......那没办法,我搞外务的,一天到晚摩托车骑着要东奔西跑,累得半死人了!

后来他五年,自己决得自惭形秽,觉得:我不够资格学佛,还没办法吃素。

他这个观念愈来愈强......就远离了佛教,五年!

后来人家就说:你去请示师父一下,要不然你这样子耿耿于怀也不是办法,你又很想学佛;但是,你的这个职业上,吃素又很不方便。

后来他就请示师父,我就跟他讲:

《楞严经》这个是成佛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叫做最高严格,没得讨论的,就是博士班,成佛的经典,这要求一定很严格的!

在座诸位!他如果今天来皈依,你跟他讲这个,他会“着青惊”,吓死了!

他:这个我......他什么佛都不认识;哇!这样子,这样子,干脆我不要信佛!

诸位啊!今天你们来上课,这个是博士班,要成佛的临门一脚的,这个是高级的班,这是要成佛的。

所以,经典它要对的根器,这个是要成佛的,究竟成佛的,讲得特别的严格,没有讨论的空间。

如果他刚刚来皈依的,你跟他讲这个,他吓坏了,下次不敢来了,就是雨伞,umbrella,umbrella就是英文雨伞,

所以,我以前念书的时候:哇!这个最好记了,我不来了(umbrella谐音),就是雨伞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36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经文23:【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那么现在就要讲大小乘了,生长在大乘的国土里面,他吃素就很方便了,像中国大陆或者现在的台湾,素菜馆很多了。

但是,你如果有空到缅甸,或者是泰国去看看的话,他们还是没有吃素。所以,这个就变成很难、很麻烦了!

佛陀当时的比丘,他就没有吃素,他们泰国认为:我们是真正的传承!

可是到大乘佛法,那是绝对断、断绝的。所以大乘有大乘的生活的方式,

那么,小乘有小乘的,他们自己认为他们才是佛陀的真子,他们认为“大乘是非佛说的,我们佛在世,生活就是这样子啊!”

师妈有一次去,我带她去泰国看:嗯?怎么会吃这个?

我说:泰国就是这样。

师妈她也不懂,她说:嗯?怎么穿拖鞋?是没钱买袜子、鞋子吗?

我说:不是啦,披袈裟就是要穿拖鞋。知道吗?

所以你看,我就穿拖鞋,披这种袈裟(师指自己身上穿着的袈裟)应当是穿拖鞋。

但是中国,或者台湾这个区域来讲,你穿拖鞋大家觉得很奇怪。

注意喔!披这种袈裟,应该是要穿拖鞋的,你去泰国看看,没有人穿僧鞋的。

有一个在家居士,看到我披袈裟,穿着拖鞋:哼!那个慧律法师真不像话,穿个拖鞋这样走......像个法师吗?

旁人告诉他:那才是正统的!这个才是正统的。

所以,我们僧鞋是传来中国才这样子,你去泰国看,披这个袈裟,没有人像你的脚底下,穿那种鞋的,没有人穿那个,都是穿拖鞋。

不过明天你们可不要穿拖鞋下来呢,(众笑)这是在讲这个典故是这样子的,你可不要明天都穿拖鞋下来,在这个区域是不可以这样子的;

但是,因为我是上人嘛,所以,我是穿这一双下来。

    底下,

【此令知必堕。汝等当知者:欲其将如来语,传示末法,急为救正也。

当以智知,是食肉人,纵使修学,暂得心开,亦不过相似三摩地,终非真实三昧也。

夫杀贪不除,现生皆大罗刹,报尽寿终,必沉生死苦海,永为鬼类,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命债不了,互相杀害,互相吞嗜,互相食啖,未有已时,无由解脱,云何得出三界?】

   37 清净比丘,不蹋生草,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经文:25【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此承上是佛教断杀之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不得解脱。

譬如有人,喻带杀修禅之人。

自塞其耳者:谓以手塞耳,避人听闻,而复高声大叫,

谓杀生食肉,无有罪报,求人不闻者,此正欲隐而弥露也。】

  经文26:【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这文字都很简单。这个歧路就是分歧,路就是小路,分歧的小路。

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就是分岔的小路,尚且不踏生草,何况用手来把生草拔除?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首二句,指二乘持戒人。歧路者,分歧小路也。

生草易长,清净二乘之众经行,足尚不蹋,】应当尚且不踏这个生草,【况以手拔耶?

仁慈之心,犹及草木,云何大悲,取众生血肉,以充滋养,任意食啖耶?】

   38 在究竟要成佛的人,就是不与众生结缘

    【午二 劝深断方脱】

  经文27:【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cuì),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解释一下:

若诸比丘,不服,就是不穿,不穿服了。

现在讲到穿的,连这个穿的东西,都不能用这些有众生的东西。

譬如说丝,这个丝就是蚕所吐出来的细缕线,这是绸缎的原料。

这个“绵”丝织品的原料叫做绵。

底下这个绢,绢是一种薄而坚韧的生丝,生丝织品,叫做绢;那么帛也叫作丝织品。

简单讲:这些都是蚕所吐出来的(蚕丝)。

及是此土,此土就是东土。靴,长筒的叫做靴,我们现在讲的:马靴,马靴,对不对?

现在很多的这个姑娘;台湾称为小姐,大陆称为姑娘,都穿那个长筒的马靴,长筒的皮鞋叫做靴,看起来就是很摩登、很漂亮。

底下是履,履就是鞋子,短的叫做履,长的叫做靴。

裘呢?那叫做皮衣,动物的皮。

这个毳(cuì)是鸟兽的细毛,就是鸟兽的细毛所织的。

譬如说羽绒,我们常常讲:买很轻的羽绒被,就是我们身上穿的那个羽绒被,那个羽绒被是怎么来的?你们看过人家制造羽绒被吗?

譬如说鹅毛、鸟毛、鸡毛、鸭毛,然后放进去一个很大的吹风的地方,鼓动吹风的地方,愈轻的飞愈高,就把那个最好的品质收集起来,铺上去,

然后把它夹在中间,用针织线把它裁缝起来,就是我们所穿的好几层的那个羽绒被,那个也是动物的东西。

如果你要持戒清净,包括乳、牛乳;酪,酸酸的叫做酪;醍醐,我们讲醍醐灌顶,最上味的乳叫做醍醐。

为什么连这个乳、酪、醍醐,尽量不要吃呢?在究竟要成佛的人,就是不与众生结缘。

  [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此劝断杀,必须深断,】意思就是:连结那个缘都不要。

在座诸位!你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或者是到那个新疆,或者是到这个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在座诸位!除非你做了特殊的,要不然,一般你要做到那么大的保暖的衣服,很难的,冰冻零下三、四十度,一般的衣服是没办法的,没办法的!

所以,佛制的这个戒律里面,有七十岁,比丘七十岁、比丘尼七十岁,很寒冷的时候才用动物的皮革,这是律学里面的,要不然是不准的!

底下说:此劝断杀,必须深断,【方可脱离生死。

若诸比丘六句,明服有二种:】就是指穿衣服方面的有二种,

【一服用,如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二服食,如乳、酪、醍醐。】

【然虽此中,一概遮止,唯经律论所明,不无轻重。

如丝绵绢帛,则大小乘,并皆严禁,以其害多命也。

靴履裘毳,小乘一向听许,大乘亦不全遮,以其非专为此而害命也。

乳、酪、醍醐,大小并许。

今云不服者,以能不服,则弥善耳。

如是比丘,子缚已断,】子缚已断就是因,子就是因,在因中就断掉这一些了。

【于诸世间,真得解脱;然果缚尚存,不过酬还宿债而已。现前残质既尽,无复续生,故不再游三界。】

  经文28:【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这个解释一下:何以故?服其身分,只要跟动物的身上的某一部分有关系的,统统是跟众生结缘,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就像我们吃了百谷,变成没有办法飞行,足不离地。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就是身体的部分,就是肌肉或者是骨髓。身分,譬如说乳、酪、裘、毳。

简单讲:若身身分,就是动物身上的肌肉不能吃,或者是骨髓;

就算动物身上的皮革也不能穿;就算动物身上的乳、酪、裘、毳,包括它身上的毛制成的衣服,统统不要。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你看,佛陀在要成佛的戒律,讲得有多么的严格!

【何以故,于世真脱?服众生身分,】身就是身上之分。【指丝绵等。

虽非身肉,然亦是彼身之一分,用之皆为彼结不离之缘。

如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有蹑云,因食地肥,不能轻举,然后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百谷者,《物理论》云:粱者黍】就是玉黍(shǔ)蜀,俗称黄米。

这个稷(jì),稷就有二种:一种叫红米,一种是白米,那我们吃的白米就是这个。

黍就是黄米,俗称黄米;稷就是白米,【稷之总名,

稻者粳】粳也是稻的一种,糯就是糯米,有黏性的,大家都知道,早上你买那个饭团,统统是糯米,是不是?糯米团。糯就糯米之总称,(【糯之总名,】)

这个菽就是都豆类的总称,【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为六十;蔬果之实,各二十种,为百谷也。】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必使身心,指比丘之身心;于诸众生,指有情众生;若身,谓肌肉骨髓;身分,谓裘毳乳酪等。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者:谓非但身之于众生身,及身分,不服不食;而心亦无一念贪求服食而已,是身心二途俱断。

我说是人,真解脱者:既无负命索债,则三界之生缘断绝,故说是人,真解脱者。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那么讲到这一段就变成:住在大乘的环境里面,就比小乘的福报更大了,是不是?福报就更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39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卯三 断盗(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须辨妖佛教仪 三 确定三昧得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必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邪道 今初】

底下是断盗。

  经文30:【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断偷盗。非但盗人财物,乃至言行诈异,】示现这个诡异的行为举止,诈骗也不行。

【(言字旁+玄)惑无识,】这个念(言字旁+玄)quan(三声),“(言字旁+玄)”就是诱、诱惑,就是诈的意思。无识就是无知的众生。

【恐令失心,以及一念,希取利养者,皆是也。

不唯身无偷盗,要且心无偷盗之念,方为真持戒者,可以修三昧也。

此中不言身不偷盗者,以心且不动,何况身耶?】

若不断偷,(【不断,】)【则往复征偿,】

这个六道往来,“征”就是求,“偿”就是还债。“征”就是招来,人家欠你的,你可以招来,那么你欠别人的就一定要偿还。

所有这个“征”是别人欠你的;“偿”是你欠别人的,还来还去的意思。

则往复征偿,别人欠我们的叫做征,我们欠别人的叫做偿,【续诸生死,】

所以断这个偷故,(【断故】)所以不可以随这个偷心。(【不随也。】)

  【午二 犯则必落邪道】

  经文31:【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正脉》云:‘厌尘者,方可以出尘;贪世者,岂能以越世?’】

    经文32:【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诸鬼魅所着。

【此防谬云:多智之人,了知尘劳本空,禅定现前,弹指可超无学,虽不断偷,尘劳莫系,】尘劳也不会绑住你。【时节既至,要出便出,何言不可出耶?

无耻禅流,往往以此饰非,故以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警之。

谓纵有世智辩聪,有漏禅定现前,如若不断偷心,必定落于邪道。】

【《指掌疏》云:邪道潜取,以偷心为堕缘,邪通(言字旁+玄)世,】(言字旁+玄)就是欺诳世间人。

【非禅智不能发,今以禅智助偷,】助盗,怎么样?【必当堕落。

其类上品精灵者:盗日月之精华,窃天地之灵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者,是也。】就是要人去拜。

【中品妖魅者: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气润,为魍为魉,伺便作孽者是也。】

你不拜祂,祂就给你捉弄。就像以前往宜兰的九弯十八拐,你们有没有听过风声?路上常常会撒冥纸,为什么?那个就是常常出事,这个就是(中品妖魅)了。

【下品邪人者:赋性险曲,】赋性就是天生的本性就很险恶。

有的人一出生,很会算计别人、设计别人。我就绝对不是这种人,我从小都是被人家设计的。

这个赋性险曲,师父从小都不会这样子,天生的就不会!

【居心邪僻。】“僻”就是不正。

【诸魅所著者:为精灵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诡异惑俗之类。】诡异就是奇异、巧诈的、惑俗之类的。

【此等亦由禅智盗业,互相胜劣,而感上、中、下异。】

  经文33:【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此指带偷修禅,其类不一,故曰彼等群邪。亦有徒众,成慢不归,邪知邪见,不自觉知,端坐受供,居然如佛,故云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亦非果计果矣!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巳二 预辨妖佛教仪(分二) 午初 潜匿炫惑即妖教 二 教人断偷即佛诲 今初】

  经文34:【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言字旁+玄)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哎呀!这一段正中下怀,就是我们今天台湾发生的这种情形。

这一段解释一下:

佛说:我灭度后,也没有人问,佛已经不在世了,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为了钱、名、利、女色,无所不用其极。

称大善知识,他自己称为大善知识。各自谓己,各个说自己,得上人法,这个念“已”也通,各个谓已得上人法,我已经成就了菩萨法,上人就是菩萨法。

(言字旁+玄)惑无识,就是欺诳视野不广的、愚痴的众生。恐令失心,恐吓其人,令那个人失其本心,亡失了正见。

为什么会失心?因为没有正见,没有正见,就失其本心;有了本心,他就有正知正见。

所以,在座诸位!你们可曾知道,诸位有多么的幸运?喔!原来如此,这个才是佛的正见,今天我们这里讲的,完全是正法,完全是正知、是正见。

这样你一走出去,任他讲得天花乱坠,你都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自己就有能力来分辨了。

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这个是这样子,确实是这样子的!为什么?那个神教、庙一出手,就吓死人了!

有钱的大企业家也想要做一点功德;可是,分不清楚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法,你到那边去,哇!让你家产全部耗尽,

你内心里面还自己认为:我好幸运喔,我能够护持这样大善知识!完了!

在座诸位!真正的大善知识才是良田,你种的不对的善知识,那叫做恶田,种错了地方。

就像一颗好的种子种错了地方,拿了一千万、二千万,我本来要做功德的,一落,结果被人家贪污走了,被拿去造业!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六度当中,要有般若度为前导,布施需要智慧,持戒需要智慧,禅定需要智慧,精进也是要智慧,六度当中,以般若为前导。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说你家经济不错,很想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我日子过得去,想要做一点善事。还得睁大眼睛。

   【此预言灭后末法之中,佛教陵夷,】就是渐渐地颓败。【妖邪得便,故言其多。

炽盛世间,潜匿奸欺者:炽然惑众,盛行世间,潜踪诡秘,匿诈藏奸,欺世盗名。

如想魔文云: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哪里什么世界末日,一直讲这个,什么时候会有大灾难,一直搞这个东西。【即潜匿奸欺也。

信其教化,摇荡其心,】为什么?就恐吓啊,什么时候会有灾难,什么时候会有火灾,什么时候会世界末日,什么时候海啸有多高的多高。就是摇荡其心,

【妖言妖行,或现妖通,诈称得道善知识。

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者:】或者是说:自己已经得到上人法了。

【上人即是菩萨,以居声闻上故。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各谓自己,已得菩萨法,此邪师自负也。】

【(言字旁+玄)惑无识,恐令失心者:吓诈诱乱,世间无识者,恐令其人,失于本心,亡其知见。

如想魔文云: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现在讲的劫火,彗星撞地球啦,或者是行星撞地球,世界末日啦,【或说刀兵,】战争。【即炫惑无识之事。

所过之处,】你要拿钱出来,要消消灾啊!怎么样?

【其家耗散者:闻某处佛出,则求其接引,闻劫火刀兵,则望其救济,】你看看,【倾家奉之,所至之处,令其家财耗散无余。】

你看看,佛陀讲现在讲得有多准!在台湾那个什么老师:喔!这个是世界末日到了,这个要怎么样子,

哇!就准备了很多的货柜、很多的粮食储藏起来,他一直讲几月几号几分,“我算得出来是这样”。哇!搞了几百个货柜!结果没有,没有。

所以说:我们在家居士要亲近一个人,要很冷静的,

尤其出家人谈这个,超出我们范围能力的,这个是属于科学方面,超出我们修行的范围的能力的,出家众一概不谈,让专业的人谈不是很好嘛?

美国太空总署发布的新闻,那不是很好吗?人家是科学家呀,我们是献身于宗教的,又不是研究这个天文地理的,是不是?

天体的运行,科学家最清楚了,我们就好好的在这个宗教文化这个区块上,尽己之力、竭己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超过我们的范围、能力的,你对科学一窍不通,乱谈、预言,这个会伤到自己,不是伤害别人喔,伤害到你自己。

    经文35:【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说:我教比丘,循方,就是依照你的地方,一个处所。

乞食,这个乞食的重点在哪里?在不妄求、不贪求、不多求。知道吗?

循方乞食有三种不求:不贪求、不妄求(虚妄的妄)、不多求。

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熟”就是煮饭。诸位!佛在世可以这样,要今天到北极下大雪,你哪里走出去化缘啊?西伯利亚就好,那个雪一下,明天一层楼高!所以,这个要看时空了。

但是,台湾出家众,你端个钵出去化缘,人家给你饭,你还会睁大眼睛看他:为什么不给我钱?在台湾行这个乞食,已经没有这样做了,大环境里没有人这样做了。

说:自熟食,就是煮,简单讲,不自熟食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不自己煮饭,随缘度日,寄于残生,残生就是:反正我今生今世就要了生脱死了,我下辈子就不来了。

旅泊三界,我来这个三界当中,来来去去,示一往还,一往还就是今生是最后生了,去已无返,就脱离三界了。

【此先以己教相形显。循者顺也,方者处也,我教比丘,循顺地方处所,而行乞食之法,】乞食之法就是妄求、不贪求、不多求。

【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令其舍贪,为菩提道。】

诸位!舍贪叫做菩提道,你要是看大殿那个,有禅,就是佛的心,诸位看看,能舍,就是菩提道。

【贪为烦恼根本,根本既舍,枝末自枯,烦恼离而菩提可成。岂同妖邪,(言字旁+玄)异惑众,贪他利养,造生死业耶!诸比丘等下,释出舍贪之故。

我教比丘,不自炊爨(cuàn)熟食者:令其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过寄居于此,以了残生而已。

旅泊三界者:陆宿曰旋,水宿曰泊;无非借此三界,为旅店客船,以示一度往还,自此已去,无复再返,如此行持,方为佛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36:【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这一段很重要,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贼人就是说:穿着比丘的袈裟,当然包括一切出家众,比丘、比丘尼,包括一切出家众。

裨贩,“裨”就是助,“贩”就是贩卖,变成了在卖这个如来,好像在做生意。

造种种的业,披着佛陀的袈裟,贩卖如来,意思就是不如法修行,皆言佛法,说:我这个才是佛法!

所以现在稀奇古怪的愈来愈多,搞了愈多愈奇怪的,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专门搞这些有的没的。

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却”就是反过来,“非”就是诽谤。

这段很重要的,注意听!反过来毁谤那一些出家,而真正的具戒比丘,前面要加三个字:“真正的”具戒比丘。

把真正的具戒比丘变成一种毁谤:我们是菩萨,他们是小乘的!说“那一些比丘,根本就是修的小乘道,而我修的是大乘菩萨道”。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就开始骂了,骂那个真正的持二百五十个大戒的,说:那个是小乘道,你看,我不拘小节,我这个叫做大乘、叫做菩萨!完了!

所以这一段整个意思就是说:云何有这些贼人,穿了我袈裟,假装是个比丘,却是贩卖了如来,又是造了种种的业,背叛如来,造了种种业,都说这个叫做佛法。

反过头来,毁谤那一些真正的出家人,而真正具戒,受二百五十大戒的比丘,说那一些比丘根本就是修小乘道,而我才是修大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那你看看,你就知道,口业有多么的可怕!尤其你碰到了恶的恶知识,他就会跟你讲:批了比丘、批判比丘没有罪,批判这些在家居士修行也没有罪,因为他们都是邪法!只有自己是正法,你就知道这个有多可悲!著书立作,口诛笔伐所有的出家人,我们真的替他的未来担忧,业力现前该怎么办?

【云何是痛斥语,贼人谓内心窃取利养,外貌假借僧仪。

稗贩如来者:稗者助也,贩即贩卖。谓著如来衣服,以助贩卖也。良以不著佛衣,不能取信于人,贩法为难故。

造种种业,皆言佛法者:谓非法说法也;诡言异行,(言字旁+玄)惑人心,造种种业,无所不至,皆言是最上一佛乘之正法。】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者:谓法说非法也,若以前乞食,正教责之,】以前比丘正在乞食,这个小乘教之行,责之就是责骂说:这个是小乘教。如来所教的如法的乞食,你却反过来责备他。

【彼必自是他非。】这个意思就是:你看,这些比丘正确的乞食法,这是如来所教的如法的乞食,而反过头来,你却批判他这个是小乘教。彼必自是他非,自己赞叹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

【却乃毁谤真实出家,】具足二百五十大戒的比丘,(【具戒比丘,】)【正修行人,为小乘道;

反自妄称,我是大乘菩萨之行。】你就知道,这个末法时期,有多少的人,犯了这个严重的过失!

所以,师父一再强调: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一尊佛是口业不清净可以成佛的,这是绝对绝无仅有的!你也没办法分辨对错,所以那一只嘴巴保持沉默就没事,把饭吃饱,再来就是念佛,念佛,这样就没事。

所以,我们这一次佛三,大家表现得很好,没有人讲话,非常非常的好!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者:由是法说非法之故,疑惑无量众生。

以正教为小乘道。而从妄谤,由是非法说法之故,赚误无量众生,】就是骗。

【以业因为真佛法,】以恶业之因,误认为真佛法也。叫做以业因为真佛,以恶业之因,误认为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在座诸位!那个跟错师父,是非常严重严重的问题!

【而遵妄行,一盲引众盲,皆堕五种无间地狱,则妖邪之害,可胜言哉?初潜匿炫惑即妖教竟。】

所以,师父在这里,你要牢牢地背住: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

我一百年不开悟,没关系,要是跟错了师父,那麻烦大了!

所以,在座诸位!跟错了师父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你跟的那个人,会一直批判别人,你认为这个理所当然:我跟的是正法,我也够资格批评别人!你的麻烦就大了!

就除此之外,别人所讲的,跟我上人所讲的法完全不一样的,统统列为邪法,不看、不听、不闻、不认识,就可以大肆批评别人。

凡是我们文殊讲堂听经闻法的人,守口如瓶,好、坏内心知道就好,因为你也不晓得他是不是菩萨示现的;正邪,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多过问,那么,就守口如瓶就好。

    【午二 教人断偷即佛诲(分二) 未初 先出白己诲 二 转教先佛诲 今初】

    经文37:【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解释一下:我们这个色身要舍,才有办法得到成佛的因。所有的执着,莫过于对这个身,身上、身体的贪着。

所以,这一段请注意听,若我灭后,释迦牟尼佛如来灭后,如果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就是三昧的正定。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就像我们比丘、比丘尼去受三坛大戒,都有像这个,(师指头上戒疤)。

  底下,以及身上爇(ruò)一香炷,那我不只,我爇了差不多三十个。

【此教舍身微因。】舍身微因,因为这个身体是最难看破的。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大乘心,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有为相,这个色身一定会败、会烂、会坏。所以,佛陀一直交代我们,要看得很开。

【修三摩提,即耳根圆通,如幻三摩提也。

此句下义含虑有宿生盗业,为障胜修,故教修如是微因。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者:为供养佛故,亦为仗承佛力,销宿障故,又为求佛证明,除现执故。

然灯烧指,及爇香炷,】这个念爇ruò,“爇”就是热,烧的意思,香炷。

【此为舍行,一切难舍,无过己身,今则难舍能舍,信其定消宿业也。】

所以,你想要消宿业,简单讲:连这个身体都可以舍得出来,这个才是真正修行人。

  经文38:【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说: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只有燃一炷香!所以,受过比丘三坛大戒的人,他的头顶上就有戒疤,宿债已经酬还了、酬毕了。

长揖世间,这个“揖”就是拱手,永远的辞去了。长揖,拱手作礼叫做揖,就是再见,有礼,请坐。

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的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我说是然灯烧指,及爇香炷之人,无始宿业盗债,一时酬毕。

何以舍身微因,即获如是善果耶!盗者,取他身外之财物,利养此身,今则舍难舍之自身,供养于佛。一念舍心,即是大智慧光明,】舍就包括身心世界、金钱名利,统统舍!【无始宿债,即是黑暗,明能破暗,理固然也。】

【长揖即永辞也,】永远辞去三界的业。【世间即有漏三界。

永脱诸漏者:谓永远脱离,见思诸漏,而出生死。

无上觉路者:正谓无上妙觉,菩提之路,即五十五位圆通已后事,此人虽未即明圆通法门,信知必得,决知无有疑心也。】

  经文39:【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如果你不这么做,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连这个舍身的微因你都做不到,就算你今天证得了无为,果报还没有还完,必还生人,再出生、再投胎变成人,也还是要酬其宿债,就像我马麦之报,正等无异。

  解释一下:

【设若不为此舍身酬债微因,以求忏悔灭罪,则纵成佛,虽得无漏无为,必定还来生于人间,酬其宿债,以其宿业未尽故。如我在毘兰邑中食马麦之报,无有异也。 

按《兴起经》:昔舍卫国毘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斋,时有魔惑王心,入宫耽荒五欲,】供佛供了六天,(【供六日止。】)供斋供了六天,“止”就是停止了。

那么,三个月有九十天,只有供六天,还有八十四天怎么办?

又碰到、【又值邑内饥馑,】饥馑就是五谷没有丰收,【乞食不得。

时有马师,】就是驯马师,管马的、负责马匹的,【减马麦半,】把马在吃的那个麦就减半。

简单讲:马吃的减半,拿来供佛、供法、供僧,【供佛及僧,

至九十日,王乃醒悟,向佛求忏。

舍利询问因缘,佛言:过去毘婆尸佛时,有王请佛及僧,佛僧食已,为病比丘请,一分食。】因为比丘生病,在寮房里面没办法出来托钵。

【过梵志山,梵志闻香,】梵志就是印度当时候通称一切的修行人,统统称为叫做梵志。所以,梵志就是修行人的通称,修外道的。

梵志闻香,【诟曰:】就是骂辱,说:【此髡(kūn)头沙门,】髡头,古时候是除去头发的一种刑罚,现在就称为光头。

此髡头沙门,【应食马麦,何与甘馔(zhuàn),】应当吃马吃的这个麦,为什么给他那么美好的饮食供养呢?【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说。

尔时梵志者,今我身是,】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前身,因为我叫他们:不吃马麦,哪吃那么好的东西!这样一句话而已,【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罗汉是。】

【然此但因宿诟佛僧,】你看,这个过去世来谩骂佛还有僧,【尚不免报,何况盗他财物,侵彼身分,自应酬债。】

所以,现在的诈骗集团,因为他不了解这个因果的报应;

如果他了解因果的报应,我告诉你:没有一个诈骗集团敢这样做!

你今天这个不是你的钱,把人家骗来的,有的是人家老本,要养老用的;有的是棺材本;有的是孤苦无依的。

前几天报导的,有一个捡破烂的,就是像我们以前捡这个垃圾为生。一天才卖了很少很少的钱,就是几块钱,纸箱几块钱,人家喝完的瓶瓶罐罐,这样收集......一些垃圾把它拿去卖,卖没有几块钱。

妈妈省吃俭用,省了三十年,存了一百八十万。结果这个诈骗集团就假借什么检察官,说:你这个银行怎么样......被盗用,然后:你的要被冻结。

这个捡破烂的妇人,她根本一辈子都没听,哇!这听到检察官说的,吓坏了!就赶快领钱,九十万就给他了。

后面还剩下九十万,(骗子)然后就说:那个不行,你那个剩下一半,还要领出来怎么样......人家他就是胡乱编个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妇人:咦?结果她有一个轻微智障的儿子,常常看电视,说:妈妈!这个会不会是诈骗集团?

哇!他妈妈才说:对喔!还是这个智障的儿子提醒她的,因为他有常常看电视啊,对不对?

没有知识、没有常识,也要常常看电视。就是这样,他常常看电视,就提醒他妈妈:这会不会是诈骗集团?

他妈妈一下醒过来:喔!对对对!然后就报警,警察就说:你不动声色,引他出来。就引他出来,当场就扣,抓起来!

想想看,才十七岁而已,好吃懒做,“要吃不讨赚”,直接翻译成国语是这样讲没错啊,“要吃不讨赚”(好吃懒做)。

你想想看,那个单亲的妈妈,带着一个智障的儿子,省了、储蓄了三十年,一百八十万,那一百八十万是她的命啊,它是她的命啊,一辈子,你给她骗了九十万!

九十万骗了没二天,花完了,他后来要来拿这九十万的时候,警察就抓住了,十七岁!

如果他今天有因果的观念、佛法的观念,不是我们的,送给我们,我们也不要,那不是我们的啊,对不对?何况去欺、去诈?

底下说:【要知化佛不属业生,】化佛是愿力所生。【真佛离诸根量,】真佛就是我们的法身佛。

【唤谁受报,盖为造业众生,示有果报,令生恐惧,故今引之,以证宿债必酬,抑亦因此,以见舍行之不可不修也。】所以,千万要深信因果。

  【未二 转教先佛诲】

  经文40:【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此敕转教末世之人,修三摩地,即耳根圆通。后断偷盗者:对淫能障定,】杀乃是违背佛陀的慈悲,(【杀乃违慈,】)【理应先断故,此居后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也。】

  【巳三 确定三昧得否(分二) 午初 喻不断难得 二 劝深断方得 今初】

  经文41:【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解释一下:所以,阿难啊,如果你不断偷,修这个禅定,要修无漏的禅定,是不可能的。

譬如有人水灌漏卮(zhī),这个“卮”是盛酒的器具,但是,底下挖一个洞,上面灌水,底下慢慢的漏出来;上面灌酒,底下又慢慢的漏出来。

水灌漏卮,底下挖一个洞,但是,酒倒进去的时候;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你想要让这个水满起来,不可能的,因为它有漏。

所以有漏无漏就是这个比喻,如果你有烦恼叫做有漏,没有烦恼叫做无漏。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此承上是佛教断偷之故。阿难!若不断除偷盗之心,修禅定者,譬如有人,带偷修禅人;卮是酒器,漏卮喻带偷之心;水喻定慧,注水入于带偷心中,望其成就圆通,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满,随灌随漏,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午二 劝其深断方得】

  经文42:【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你看佛,教导比丘是如何的清净自己。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除了衣跟钵;诸位!衣钵是圣贤的标志,成圣成贤的标志就是衣钵。

所以,以前古时候的圣僧,就是搭衣、持一钵,其他就分寸不蓄。

乞食余分,乞食有剩下来的,施给饥饿的众生。简单讲:完全不储蓄,舍掉一切贪着。

【若诸末世,清净比丘,三衣一钵之外,分寸不许蓄积,此止持不贪也。

循方乞食,趣得支身,】只要能够活命,趣得支身,能够支持最基本的,支持这个身体活下来最基本的能量,趣得支身。

【设有余分,】能够吃得饱就好,如果有剩下来的,【尽施饥饿众生,此作持不悭吝也。合之,则断贪吝心。】

  经文43:【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哇!这个修养,目前在出家人没有几个做得到。

解释一下:于大集会,就是人众多的地方。合掌礼众,就是礼拜四众,不管是出家、不管是在家,不管是外道、是修行人,一切都是如此的恭敬。

这意思就是:在人很多的地方,都是如此的恭敬一切众生,乃至于跟我们思想、看法完全不一样的人,也是如此的礼敬、恭敬他。

如果说碰到恶劣的众生,有人捶詈,“捶”就是捶打,“詈”就是骂詈,骂那种完全很难听的话,打我们,把我们打得很严重的伤,骂了,骂了很难听的话,

佛教我们:如果是一个比丘,应当观想,同于称赞,就等同称赞我们。

为什么?这个色身是必舍之四大,

所以,怨亲一相,荣辱无关,因此我们要有这样的涵养;

但是,目前,你说一个修行人要达到这种程度,大概很难!

  所以,整句加起来就是:在人多的地方,我们如此的恭敬对待每一位众生,乃至于外道、佛道,一律恭敬、平等。就算有人来捶打,或者是骂詈很难听的话,我们就把它观想,跟称赞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上句断慢心,于大集会之中,合掌礼拜四众;以必观实相平等,见人是佛故。

下二句断嗔心,】诸位!这个嗔心是男女众,不管他有多老实,统统有存在!

有的人语言比较不会表达,这个嗔恨心,大嗔、小嗔、微嗔,没有一个没有嗔恨心的,真的!

【有人嫌其烦渎,】“渎”是轻慢、冒犯的意思;【捶打骂詈,】应该【欢喜领受,同于称赞;

以必观怨亲一相,】既然怨是空、亲也是空,空就是不可得,怨亲一相,

【荣辱无关故。】荣辱无关什么?无关于真如本性。

简单讲就是:要有如此的功夫,才能称为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要有这种功夫。

所以,人家骂你几声,那就想说:也没有来打我们。那如果来打我们,那就要观想说:没有拿刀来杀我们。

拿刀来杀我们,那就观想说:嗯!只有流血而已,没有砍断。如果砍断了:还不错,还没有把我们的命砍死了!那就要再退一步,一直往后......一直往后退。

但是现在的法律也不容许这样子,你稍微一个上网去批评别人,哇!就被告到灰头土脸了,哪有敢这样子的?

  经文44:【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这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你是四大构成的,我这个色身也是四大,跟山河大地,内、外其实是平等的,就算我舍身命骨肉,其实也没有真正的舍,因为本来就空。

这个就是: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为什么?这个宇宙是同一个本体的,同一体的。

【上二句断痴心,必使若身若心二者,俱能捐舍,则断我、法二执,即断痴心。

下二句,转贪、嗔、痴、慢,而成同体大悲。

身肉骨血,俱皆可舍,则身心宁复有遗哉?】也就是完全放弃了、完全放下了。

【以必观此苦、】此身是苦,此身是【空、】此身【无常、】此身【无我、】此身【不净之物,】

所以,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一观,【施作佛事耳。】就当作佛事。

在座诸位!什么叫做尘劳做佛事?你懂吗?身心俱舍,叫做尘劳做佛事,不是念念经、念念佛,叫做尘劳做佛事,不要弄错了。

念念经、念念佛,那只是叫做摄心,而真正的佛事,叫做身心俱舍,这个才是真正做佛事的人。

【此皆成就无偷之心,以上则于依正二报,断除偷心矣!】

  经文45:【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解释一下:不要把如来不了义教;不了义教就是权巧方便,佛只是暂时这样权巧方便的。回为己解,转过来保护自己。

意思就是:用自己的角度加以解释,自己不能奉行大乘之教,而说权教的小乘之教也是如此,这个叫做回为己解,为自己辩解、解释,以误初学佛法的人。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此于佛法上,亦除去偷心。不了义说,如《阿含》云:蓄物可以资身进道;如《婆多》论,许百物各可蓄一,】可以蓄一种,

【但禁余二者是也。】禁余二就是不能有其他的,不可以有第二种东西,叫做禁余二。唯一叫做蓄一,余二,第二个就不行,但禁余二,不能有二种东西。

【不将如来权乘不了义说,以此回护过犯,以为自己解释。

因其自己,不能奉行大乘,反曲引权小教中,不了义事,以自误误人,皆偷心不死之故。

果能如是,偷心尽绝,一念纯真,即证圆通体。以是而修,名真三昧,佛印是人即得者,良有以也。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经文46:【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卯三 断盗竟】

    40 不唯身无偷盗,要且心无偷盗之念,方为真持戒

    经文30:【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此断偷盗。非但盗人财物,乃至言行诈异,】示现这个诡异的行为举止,诈骗也不行。

【(言字旁+玄)惑无识,】这个念(言字旁+玄)quan(三声),“(言字旁+玄)”就是诱、诱惑,就是诈的意思。无识就是无知的众生。

【恐令失心,以及一念,希取利养者,皆是也。

不唯身无偷盗,要且心无偷盗之念,方为真持戒者,可以修三昧也。

此中不言身不偷盗者,以心且不动,何况身耶?】

若不断偷,(【不断,】)【则往复征偿,】这个六道往来,“征”就是求,“偿”就是还债。

“征”就是招来,人家欠你的,你可以招来,那么你欠别人的就一定要偿还。

所有这个“征”是别人欠你的;“偿”是你欠别人的,还来还去的意思。

则往复征偿,别人欠我们的叫做征,我们欠别人的叫做偿,【续诸生死,】

所以断这个偷故,(【断故】)所以不可以随这个偷心。(【不随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41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经文31:【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正脉》云:‘厌尘者,方可以出尘;贪世者,岂能以越世?’】

  经文32:【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诸鬼魅所着。

【此防谬云:多智之人,了知尘劳本空,禅定现前,弹指可超无学,虽不断偷,尘劳莫系,】尘劳也不会绑住你。【时节既至,要出便出,何言不可出耶?

无耻禅流,往往以此饰非,故以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警之。

谓纵有世智辩聪,有漏禅定现前,如若不断偷心,必定落于邪道。】

【《指掌疏》云:邪道潜取,以偷心为堕缘,邪通(言字旁+玄)世,】(言字旁+玄)就是欺诳世间人。【非禅智不能发,今以禅智助偷,】助盗,怎么样?【必当堕落。

其类上品精灵者:盗日月之精华,窃天地之灵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者,是也。】就是要人去拜。

【中品妖魅者: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气润,为魍为魉,伺便作孽者是也。】

你不拜祂,祂就给你捉弄。就像以前往宜兰的九弯十八拐,你们有没有听过风声?路上常常会撒冥纸,为什么?那个就是常常出事,这个就是(中品妖魅)了。

【下品邪人者:赋性险曲,】赋性就是天生的本性就很险恶。有的人一出生,很会算计别人、设计别人。我就绝对不是这种人,我从小都是被人家设计的。这个赋性险曲,师父从小都不会这样子,天生的就不会!【居心邪僻。】“僻”就是不正。

【诸魅所著者:为精灵之所附,被妖魅之所迷,妄言欺世,诡异惑俗之类。】诡异就是奇异、巧诈的、惑俗之类的。

【此等亦由禅智盗业,互相胜劣,而感上、中、下异。】

  经文33:【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此指带偷修禅,其类不一,故曰彼等群邪。

亦有徒众,成慢不归,邪知邪见,不自觉知,端坐受供,居然如佛,故云各各自谓,成无上道;亦非果计果矣!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42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为了钱、名、利、女色,无所不用其极

    经文34:【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言字旁+玄)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哎呀!这一段正中下怀,就是我们今天台湾发生的这种情形。

这一段解释一下:

佛说:我灭度后,也没有人问,佛已经不在世了,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

为了钱、名、利、女色,无所不用其极。

称大善知识,他自己称为大善知识。

各自谓己,各个说自己,得上人法,这个念“已”也通,各个谓已得上人法,我已经成就了菩萨法,上人就是菩萨法。

(言字旁+玄)惑无识,就是欺诳视野不广的、愚痴的众生。

恐令失心,恐吓其人,令那个人失其本心,亡失了正见。

为什么会失心?因为没有正见,没有正见,就失其本心;

有了本心,他就有正知正见。所以,在座诸位!你们可曾知道,诸位有多么的幸运?

喔!原来如此,这个才是佛的正见,今天我们这里讲的,完全是正法,完全是正知、是正见。

这样你一走出去,任他讲得天花乱坠,你都知道哪个是正、哪个是邪,自己就有能力来分辨了。

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这个是这样子,确实是这样子的!为什么?那个神教、庙一出手,就吓死人了!

有钱的大企业家也想要做一点功德;可是,分不清楚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法,你到那边去,哇!让你家产全部耗尽,

你内心里面还自己认为:我好幸运喔,我能够护持这样大善知识!完了!

在座诸位!真正的大善知识才是良田,你种的不对的善知识,那叫做恶田,种错了地方。

就像一颗好的种子种错了地方,拿了一千万、二千万,我本来要做功德的,一落,结果被人家贪污走了,被拿去造业!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六度当中,要有般若度为前导,布施需要智慧,持戒需要智慧,禅定需要智慧,精进也是要智慧,六度当中,以般若为前导。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说你家经济不错,很想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我日子过得去,想要做一点善事。还得睁大眼睛。

   【此预言灭后末法之中,佛教陵夷,】就是渐渐地颓败。【妖邪得便,故言其多。

炽盛世间,潜匿奸欺者:炽然惑众,盛行世间,潜踪诡秘,匿诈藏奸,欺世盗名。

如想魔文云: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哪里什么世界末日,一直讲这个,什么时候会有大灾难,一直搞这个东西。【即潜匿奸欺也。

信其教化,摇荡其心,】为什么?就恐吓啊,什么时候会有灾难,什么时候会有火灾,什么时候会世界末日,什么时候海啸有多高的多高。就是摇荡其心,

【妖言妖行,或现妖通,诈称得道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者:】或者是说:自己已经得到上人法了。

【上人即是菩萨,以居声闻上故。此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各谓自己,已得菩萨法,此邪师自负也。】

【(言字旁+玄)惑无识,恐令失心者:吓诈诱乱,世间无识者,恐令其人,失于本心,亡其知见。

如想魔文云: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现在讲的劫火,彗星撞地球啦,或者是行星撞地球,世界末日啦,【或说刀兵,】战争。【即炫惑无识之事。

所过之处,】你要拿钱出来,要消消灾啊!怎么样?

【其家耗散者:闻某处佛出,则求其接引,闻劫火刀兵,则望其救济,】你看看,【倾家奉之,所至之处,令其家财耗散无余。】

你看看,佛陀讲现在讲得有多准!在台湾那个什么老师:喔!这个是世界末日到了,这个要怎么样子,哇!就准备了很多的货柜、很多的粮食储藏起来,他一直讲几月几号几分,“我算得出来是这样”。哇!搞了几百个货柜!结果没有,没有。

所以说:我们在家居士要亲近一个人,要很冷静的,尤其出家人谈这个,超出我们范围能力的,这个是属于科学方面,超出我们修行的范围的能力的,出家众一概不谈,让专业的人谈不是很好嘛?

美国太空总署发布的新闻,那不是很好吗?人家是科学家呀,我们是献身于宗教的,又不是研究这个天文地理的,是不是?

天体的运行,科学家最清楚了,我们就好好的在这个宗教文化这个区块上,尽己之力、竭己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超过我们的范围、能力的,你对科学一窍不通,乱谈、预言,这个会伤到自己,不是伤害别人喔,伤害到你自己。

   43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经文35:【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说:我教比丘,循方,就是依照你的地方,一个处所。乞食,

这个乞食的重点在哪里?在不妄求、不贪求、不多求。知道吗?

循方乞食有三种不求:不贪求、不妄求(虚妄的妄)、不多求。

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熟”就是煮饭。诸位!佛在世可以这样,要今天到北极下大雪,你哪里走出去化缘啊?西伯利亚就好,那个雪一下,明天一层楼高!所以,这个要看时空了。

但是,台湾出家众,你端个钵出去化缘,人家给你饭,你还会睁大眼睛看他:为什么不给我钱?

在台湾行这个乞食,已经没有这样做了,大环境里没有人这样做了。

说:自熟食,就是煮,简单讲,不自熟食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不自己煮饭,随缘度日,寄于残生,

残生就是:反正我今生今世就要了生脱死了,我下辈子就不来了。

旅泊三界,我来这个三界当中,来来去去,示一往还,一往还就是今生是最后生了,去已无返,就脱离三界了。

【此先以己教相形显。循者顺也,方者处也,我教比丘,循顺地方处所,而行乞食之法,】乞食之法就是不妄求、不贪求、不多求。

【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令其舍贪,为菩提道。】

诸位!舍贪叫做菩提道,你要是看大殿那个,有禅,就是佛的心,诸位看看,能舍,就是菩提道。

【贪为烦恼根本,根本既舍,枝末自枯,烦恼离而菩提可成。

岂同妖邪,(言字旁+玄)异惑众,贪他利养,造生死业耶!诸比丘等下,释出舍贪之故。

我教比丘,不自炊爨(cuàn)熟食者:令其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过寄居于此,以了残生而已。

旅泊三界者:陆宿曰旋,水宿曰泊;无非借此三界,为旅店客船,以示一度往还,自此已去,无复再返,如此行持,方为佛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36:【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这一段很重要,云何贼人,假我衣服,

贼人就是说:穿着比丘的袈裟,当然包括一切出家众,比丘、比丘尼,包括一切出家众。

裨贩,“裨”就是助,“贩”就是贩卖,变成了在卖这个如来,好像在做生意。

造种种的业,披着佛陀的袈裟,贩卖如来,意思就是不如法修行,皆言佛法,说:我这个才是佛法!

所以现在稀奇古怪的愈来愈多,搞了愈多愈奇怪的,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来拜,专门搞这些有的没的。

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却”就是反过来,“非”就是诽谤。

这段很重要的,注意听!反过来毁谤那一些出家,而真正的具戒比丘,前面要加三个字:“真正的”具戒比丘。

把真正的具戒比丘变成一种毁谤:我们是菩萨,他们是小乘的!

说“那一些比丘,根本就是修的小乘道,而我修的是大乘菩萨道”。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就开始骂了,骂那个真正的持二百五十个大戒的,说:那个是小乘道,你看,我不拘小节,我这个叫做大乘、叫做菩萨!完了!

所以这一段整个意思就是说:云何有这些贼人,穿了我袈裟,假装是个比丘,却是贩卖了如来,又是造了种种的业,背叛如来,造了种种业,都说这个叫做佛法。

反过头来,毁谤那一些真正的出家人,而真正具戒,受二百五十大戒的比丘,说那一些比丘根本就是修小乘道,而我才是修大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那你看看,你就知道,口业有多么的可怕!

尤其你碰到了恶的恶知识,他就会跟你讲:批了比丘、批判比丘没有罪,批判这些在家居士修行也没有罪,因为他们都是邪法!只有自己是正法,你就知道这个有多可悲!

著书立作,口诛笔伐所有的出家人,我们真的替他的未来担忧,业力现前该怎么办?

    44 真正的大善知识才是良田,你种的不对的善知识,那叫做恶田

在座诸位!真正的大善知识才是良田,

你种的不对的善知识,那叫做恶田,种错了地方。

就像一颗好的种子种错了地方,拿了一千万、二千万,我本来要做功德的,一落,结果被人家贪污走了,被拿去造业!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六度当中,要有般若度为前导,布施需要智慧,持戒需要智慧,禅定需要智慧,精进也是要智慧,六度当中,以般若为前导。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说你家经济不错,很想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我日子过得去,想要做一点善事。还得睁大眼睛。

    45 能舍,就是菩提道

【我教比丘,循顺地方处所,而行乞食之法,】

乞食之法就是不妄求、不贪求、不多求。

【趣得支身,不妄求不多求,令其舍贪,为菩提道。】

诸位!舍贪叫做菩提道,你要是看大殿那个,有禅,就是佛的心,诸位看看,能舍,就是菩提道。

【贪为烦恼根本,根本既舍,枝末自枯,烦恼离而菩提可成。

岂同妖邪,(言字旁+玄)异惑众,贪他利养,造生死业耶!】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46 那一只嘴巴保持沉默就没事,把饭吃饱,再来就是念佛,念佛,这样就没事

经文36:【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者:谓法说非法也,若以前乞食,正教责之,】

以前比丘正在乞食,这个小乘教之行,责之就是责骂说:这个是小乘教。

如来所教的如法的乞食,你却反过来责备他。

【彼必自是他非。】这个意思就是:你看,这些比丘正确的乞食法,这是如来所教的如法的乞食,而反过头来,你却批判他这个是小乘教。

彼必自是他非,自己赞叹自己是对的,别人是不对的。

【却乃毁谤真实出家,】具足二百五十大戒的比丘,(【具戒比丘,】)【正修行人,为小乘道;

反自妄称,我是大乘菩萨之行。】

你就知道,这个末法时期,有多少的人,犯了这个严重的过失!

所以,师父一再强调: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一尊佛是口业不清净可以成佛的,这是绝对绝无仅有的!

你也没办法分辨对错,

所以那一只嘴巴保持沉默就没事,把饭吃饱,再来就是念佛,念佛,这样就没事。

所以,我们这一次佛三,大家表现得很好,没有人讲话,非常非常的好!

   47 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

   师父在这里,你要牢牢地背住: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

我一百年不开悟,没关系,要是跟错了师父,那麻烦大了!

所以,在座诸位!跟错了师父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你跟的那个人,会一直批判别人,你认为这个理所当然:我跟的是正法,我也够资格批评别人!你的麻烦就大了!

就除此之外,别人所讲的,跟我上人所讲的法完全不一样的,统统列为邪法,不看、不听、不闻、不认识,就可以大肆批评别人。

凡是我们文殊讲堂听经闻法的人,守口如瓶,好、坏内心知道就好,因为你也不晓得他是不是菩萨示现的;

正邪,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多过问,那么,就守口如瓶就好。

    48 一般人他不晓得,烧一指节,它有步骤的

    经文37:【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解释一下:我们这个色身要舍,才有办法得到成佛的因。

所有的执着,莫过于对这个身,身上、身体的贪着。

所以,这一段请注意听,

若我灭后,释迦牟尼佛如来灭后,如果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就是三昧的正定。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就像我们比丘、比丘尼去受三坛大戒,都有像这个,(师指头上戒疤)。

这个我告诉你:我在忏公那边,左边烧了十几颗(师指自己左臂),右边烧了十几颗(师指自己右臂),左右边都烧了十几颗。这种痛可以忍耐;

到三坛大戒,烧这个,(师指头上)那个是真的痛!

因为我是沙弥首,他就选最大颗的来烧!(众哗然)

喔!第一个,长老看这个第一个,就点在这个地方,

哇!头要剃得很干净,然后用香蕉皮层黏的部分,沾一点点,

咚!放第一个,圆锥形的香,咚!放第二个,圆锥形的香,咚!放第三个,圆锥形的香,

然后西瓜皮,那个西瓜皮都放到冰箱冰的,为什么?准备开始点燃的时候,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师唱)开始一边念释迦牟尼佛,一边就点香了。

因为沙弥首是第一个的,点那个最大颗的,一点下去,哇!那种痛到心,赶快摄心,还是痛,还是很痛!就很专精的念......然后敷上西瓜皮,

我就说:多放几片啦!痛到实在是受不了,很痛!然后慢慢慢慢熄......灭了以后,就弄掉。

弄掉以后,你知道吗?受三坛大戒以后,回到南普陀佛学院,头上这个开始溃烂,一个个烂掉,烂掉。然后他说:烂掉没有关系,只要不发炎就好。

这个如果是决定要出家的,一辈子都不会还俗的,那就一定要用那个夹猪毛的,把烧过的戒疤夹起来......连根拔起,不可能再长头发的。

有的人就说:我出家也不晓得会不会还俗?那就放着,不要弄那一支拔猪毛的,拔得连毛细孔都要拔掉!

所以,你看看这个,(师指自己头顶)就是下定决心,出家要一辈子,你看,这个没有毛细孔。

有的人他就:嗯......我说:你为什么不拔?万一有一天还俗的话,人家才看不出来我是和尚啊!

如果你不把它拔得很干净的时候,将来它就又会长出来;长出来的时候,看不出来你有戒疤。

所以,我们全部四、五个,发心一辈子都不会还俗的,来!开始,一根一根拔掉......这个叫做燃戒疤。

那么,经文里说:身然一灯,就是戒疤。我们烧三个,左右二边,我总共烧了二、三十个,因为衣服不能脱掉,不然就掀给你们看看,一整片都是,统统是!

在忏公那边点的,忏公看了:嗯!有,不错,很好!对我很称赞。他如果称赞我一次,我就多燃几颗;如果没受到称赞,那就不用了(笑)。受到称赞,哇!那是全身都是!

再来,烧一指节,一般人他不晓得,烧一指节,它有步骤的,

有一个比丘,他不知道,他就看到烧一指节,就拿刀子起来,烧一指节,烧左手的第四个指头;

不可以砍掉大拇指,这个要握东西的;也不可以砍掉这个(指食指),大部分都是这个(第四指)。

一个指节是这样子,或者是到这个地方。他看到这个,刀子就......啊!惨叫一声,昏倒了,送急诊!欧咿~~~(师模拟救护车声,笑)

人家要烧这个一指节,它是有步骤的,用线环绕指节捆住,第二天再加一层,再加一点点,缠绕得更紧,缠绕,知道吗?

就是绑得更紧一点,让血液不能流通,逐渐逐渐的......再第三天、再一个礼拜,再加,这样一直加......然后它也因为气血过不了,所以,慢慢慢慢再加,

它就一直凹陷......凹陷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喀!断掉,这样拿起来,是这样子的方式来供佛,然后燃烧,烧一指节是这样子的。

这个我是比较不主张这样子,我是认为,生前还是要多多发心,来弘法、来利生,你烧一个指节,有时候变成很不方便。

当然,也有人自己愿力很强的,有人这样做,那看个人。但是像我们这些比丘来讲的话,就不需要烧这个。

所以,这个烧一指节,这个意思是:意志很坚定的人;或者是发大心的人;或者是有一些很冲动的。

像韩国的电影,他不是烧一指节,他烧全身的!你知道吗?韩国的影片,很有修行的一个韩国的高僧,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

他临命终的时候,坐着,把全身都捆起来,然后身子底下用木柴全部都堆高;这当然是电影啦,堆高。

然后全身都泼满了汽油,他希望用这个色身燃烧,来救度一切盲聋瘖哑的人。

结果因为他愿力非常的大,他证悟了,如如不动,那不影响了,有这种相当的功夫了,就开始点燃了。

点燃以后,他就坐在那个地方,头都没有低下来,他就是这样燃烧这个色身,也没有吃什么镇静剂,什么安眠药、麻醉药,没有的,统统没有,他就是这样端坐,入禅三昧,韩国的电影是这样演的。

那么,烧的时候,顿时乌云密布,因为太感动了,感动了天地!结果下大雨,只要有皮肤病的,被雨淋到的,统统好了;眼睛瞎掉的,被雨淋到,眼睛都马上立刻就看得到。

他就是要用这个色身来救度,最后以最虔诚的供佛,来救度苦难的众生。

当然,这是电影啦,这些法师可不要把自己绑起来,明天也跑去公园端坐着要燃烧色身,那可不会下雨的,不要有样学样,电影可以这样演啦。

所以,不只是说烧一炷香,或者烧一个指节,或者烧全身的,这在佛教的历史上来讲,统统有,大有人在。

底下,以及身上爇(ruò)一香炷,那我不只,我爇了差不多三十个。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49 我们这个色身要舍,才有办法得到成佛的因

经文37:【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们这个色身要舍,才有办法得到成佛的因。

所有的执着,莫过于对这个身,身上、身体的贪着。

【此教舍身微因。】舍身微因,因为这个身体是最难看破的。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大乘心,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因为这个色身就是有为相,这个色身一定会败、会烂、会坏。

所以,佛陀一直交代我们,要看得很开。

【修三摩提,即耳根圆通,如幻三摩提也。

此句下义含虑有宿生盗业,为障胜修,故教修如是微因。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者:为供养佛故,亦为仗承佛力,销宿障故,又为求佛证明,除现执故。

然灯烧指,及爇香炷,】这个念爇ruò,“爇”就是热,烧的意思,香炷。【此为舍行,

一切难舍,无过己身,今则难舍能舍,信其定消宿业也。】

所以,你想要消宿业,简单讲:连这个身体都可以舍得出来,这个才是真正修行人。

    经文38:【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说: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只有燃一炷香!

所以,受过比丘三坛大戒的人,他的头顶上就有戒疤,宿债已经酬还了、酬毕了。

长揖世间,这个“揖”就是拱手,永远的辞去了。长揖,拱手作礼叫做揖,就是再见,有礼,请坐。

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的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我说是然灯烧指,及爇香炷之人,无始宿业盗债,一时酬毕。

何以舍身微因,即获如是善果耶!盗者,取他身外之财物,利养此身,今则舍难舍之自身,供养于佛。一念舍心,即是大智慧光明,】

舍就包括身心世界、金钱名利,统统舍!【无始宿债,即是黑暗,明能破暗,理固然也。】

【长揖即永辞也,】永远辞去三界的业。【世间即有漏三界。

永脱诸漏者:谓永远脱离,见思诸漏,而出生死。

无上觉路者:正谓无上妙觉,菩提之路,即五十五位圆通已后事,此人虽未即明圆通法门,信知必得,决知无有疑心也。】

    经文39:【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如果你不这么做,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连这个舍身的微因你都做不到,就算你今天证得了无为,果报还没有还完,必还生人,再出生、再投胎变成人,也还是要酬其宿债,就像我马麦之报,正等无异。

  解释一下:

【设若不为此舍身酬债微因,以求忏悔灭罪,则纵成佛,虽得无漏无为,必定还来生于人间,酬其宿债,以其宿业未尽故。如我在毘兰邑中食马麦之报,无有异也。 

按《兴起经》:昔舍卫国毘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斋,时有魔惑王心,入宫耽荒五欲,】供佛供了六天,(【供六日止。】)供斋供了六天,“止”就是停止了。

那么,三个月有九十天,只有供六天,还有八十四天怎么办?

又碰到、【又值邑内饥馑,】饥馑就是五谷没有丰收,【乞食不得。

时有马师,】就是驯马师,管马的、负责马匹的,【减马麦半,】把马在吃的那个麦就减半。

简单讲:马吃的减半,拿来供佛、供法、供僧,【供佛及僧,至九十日,王乃醒悟,向佛求忏。

舍利询问因缘,佛言:过去毘婆尸佛时,有王请佛及僧,佛僧食已,为病比丘请,一分食。】因为比丘生病,在寮房里面没办法出来托钵。

【过梵志山,梵志闻香,】梵志就是印度当时候通称一切的修行人,统统称为叫做梵志。所以,梵志就是修行人的通称,修外道的。梵志闻香,

【诟曰:】就是骂辱,说:【此髡(kūn)头沙门,】髡头,古时候是除去头发的一种刑罚,现在就称为光头。此髡头沙门,【应食马麦,何与甘馔(zhuàn),】应当吃马吃的这个麦,为什么给他那么美好的饮食供养呢?【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说。

尔时梵志者,今我身是,】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前身,因为我叫他们:不吃马麦,哪吃那么好的东西!这样一句话而已,【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罗汉是。

然此但因宿诟佛僧,】你看,这个过去世来谩骂佛还有僧,【尚不免报,何况盗他财物,侵彼身分,自应酬债。】

底下说:【要知化佛不属业生,】化佛是愿力所生。【真佛离诸根量,】真佛就是我们的法身佛。【唤谁受报,

盖为造业众生,示有果报,令生恐惧,故今引之,以证宿债必酬,抑亦因此,以见舍行之不可不修也。】

所以,千万要深信因果。

   50 如果他了解因果的报应,我告诉你:没有一个诈骗集团敢这样做!

现在的诈骗集团,因为他不了解这个因果的报应;

如果他了解因果的报应,我告诉你:没有一个诈骗集团敢这样做!

你今天这个不是你的钱,把人家骗来的,有的是人家老本,要养老用的;有的是棺材本;有的是孤苦无依的。

前几天报导的,有一个捡破烂的,就是像我们以前捡这个垃圾为生。

一天才卖了很少很少的钱,就是几块钱,纸箱几块钱,人家喝完的瓶瓶罐罐,这样收集......一些垃圾把它拿去卖,卖没有几块钱。

妈妈省吃俭用,省了三十年,存了一百八十万。

结果这个诈骗集团就假借什么检察官,说:你这个银行怎么样......被盗用,然后:你的要被冻结。

这个捡破烂的妇人,她根本一辈子都没听,哇!这听到检察官说的,吓坏了!就赶快领钱,九十万就给他了。

后面还剩下九十万,(骗子)然后就说:那个不行,你那个剩下一半,还要领出来怎么样......人家他就是胡乱编个故事。

那个妇人:咦?结果她有一个轻微智障的儿子,常常看电视,说:妈妈!这个会不会是诈骗集团?

哇!他妈妈才说:对喔!还是这个智障的儿子提醒她的,因为他有常常看电视啊,对不对?

没有知识、没有常识,也要常常看电视。就是这样,他常常看电视,就提醒他妈妈:这会不会是诈骗集团?

他妈妈一下醒过来:喔!对对对!然后就报警,警察就说:你不动声色,引他出来。就引他出来,当场就扣,抓起来!

想想看,才十七岁而已,好吃懒做,“要吃不讨赚”,直接翻译成国语是这样讲没错啊,“要吃不讨赚”(好吃懒做)。

你想想看,那个单亲的妈妈,带着一个智障的儿子,省了、储蓄了三十年,一百八十万,那一百八十万是她的命啊,它是她的命啊,一辈子,你给她骗了九十万!

九十万骗了没二天,花完了,他后来要来拿这九十万的时候,警察就抓住了,十七岁!

如果他今天有因果的观念、佛法的观念,不是我们的,送给我们,我们也不要,那不是我们的啊,对不对?何况去欺、去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2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