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5|回复: 0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十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26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二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22



  请掀开经本六十二面,第三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这一章要说我们这个世界秽恶的状况,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染污的状况。迷、邪、染重,所以苦报就无尽,佛因此劝勉我们要求生净土。请看经文: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这是第一段,很明显的说出,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普遍都有忧虑、都有烦恼。佛一开端教给我们,提醒我们,世间人每天在这里争的是些什么?都是不重要的事情,『不急之务』就是不要紧的事情。对于环境没有认识清楚,我们眼前的环境是『剧恶极苦』,剧恶是大恶。我们在前面念过十恶,世间人普遍都在造十恶,十恶带来的果报就是痛苦,我们生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迷而不觉,天天还在努力的造恶。『勤身营务』,营是经营,务就是造作,很勤奋的日夜都在造恶。希望什么?希望是『以自给济』。

  『尊卑』是指家庭,父子兄弟,指这些。『贫富,少长,男女』,总而言之,都是指我们很接近的家庭之中。『累念积虑』,我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个人、为家庭。『为心走使』,这个心是妄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整个身体都被妄念所转。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

  田宅,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没有的,天天在想。

  【眷属财物。】

  这包括就很多了,家亲眷属,财、物范围就很广。

  【有无同忧。】

  没有,忧虑,有了也忧虑,有无同忧。为什么?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要跟人家看齐,要跟人家比赛,人家有了,我没有,要跟人比赛。

  【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到你稍稍有一点了,有一点,忧虑心又来了,有什么忧虑?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

  这就是患得患失。没有的时候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看这种精神负担多重。『水火盗贼』,水是大水,火是火灾,盗贼是强盗、小偷。『怨家债主』有的时候是到自己家里来了,你就没有法子防。败家子都是怨家债主,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家亲眷属的关系有四种因缘,不是这四种因缘不会做一家人。这四种因缘第一个是报恩的,这个小孩是孝子贤孙,怎么学都学不坏,他报恩来的。第二种是报怨来的,前世跟他有仇,这一世来报怨、来报仇的,这个麻烦大了,会搞得家破人亡。第三种就讨债的,所谓讨债鬼,讨债鬼都是很惹人喜欢的,父母很疼爱的,到还没有成年,他走了,为什么?他债讨完了,他走了。第四种叫还债的,还债的,就看他欠父母多少,欠得多的,对于父母物质的供养丰厚一点,欠得少的就很薄,供养很薄,没有孝顺心,反正是生活照顾你就算了,叫还债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这么个关系,不是这个关系不来。

  你们诸位同修当中,很多都是香港来的,在香港,寿冶老和尚有个讲堂,叫光明讲堂,我在那个讲堂讲过两个月的经。他讲堂上面有一幅对联,我记得很清楚,上联是「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怨家债主,要觉悟。

  【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这一段统统是讲的贪毒,贪瞋痴的贪,贪爱,你舍不得离开,你不能放下;只要你舍不得离开,不肯放下,你就慢慢的受。受什么?『忧苦万端』,就慢慢受吧!这是第一点我们要觉悟的。第二,佛劝我们应当和睦,应当互相爱敬,不要成了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什么?冤要是结了,冤冤相报,一世比一世厉害,这非常的可怕。我们看第二段经文。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

  刚才讲了,他是有缘才来的。虽然过去有缘分,这一世不学佛的人很难,不学佛的人在从前念儒家的书,孔老夫子也是处处劝勉我们要忍、要让,要把冤结化解,儒家也讲求这个。佛家讲得更彻底、更透彻,既然来了,就应当相敬爱。

  【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憎是憎恨,嫉是嫉妒。

  【有无相通。】

  特别是指在财物,物质的享受要彼此照顾,我有了,兄弟姊妹缺乏,我要分给他;我缺乏的,他们有的,他们也要分给我,彼此互相照顾。

  【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佛教给我们,如何跟家人相处,如何跟眷属相处,你家庭才和睦,我们常讲「家和万事兴」。『和』在中国人可以说是非常重视。我们到过北京的,大概都会到故宫去玩玩,你看看故宫里面三个最大的建筑物,我们世俗人讲金銮殿。但是那个大殿匾额上不是写的金銮殿,匾额上写的是太和殿,太和殿后面的那个大殿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的一个大殿叫保和殿。三个大殿的名字都用「和」,满清的皇帝用什么治天下?用和治天下。所以,他能够享国将近三百年,有道理。与一切大众和平相处,这就对了,没有竞争。

  今天这个世界上是竞争,县市长要竞选,你看看这怎么办?这一竞争就要打架了。想想中国固有的历史文化的道统,满清是异族入关,他能够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训,所以他能够统治中国。和为贵,《礼记》上说「礼之用,和为贵」,孔老夫子常常这样教给我们。要不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6 14: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