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神往清泰 于 2013-6-30 12:43 编辑
不信净土之障(中) ●藏 头 明伦月刊365期2006/6
(五)莫学愚人 第五条: 《疏》:「又有人云:莫学愚人求生净土。今谓:《无量寿经》说:十方诸菩萨,皆愿往生净土。况普贤行愿,势至圆通,皆愿往生净土。补处、不退、诸上善人,岂皆愚人耶?」 ◎笔者案:说「莫学愚人」者,才是真愚人耳。 《疏》:「又,《僧传》所载古晋高僧,生、融、持、远、南岳、天台、庐山十八贤,皆修此法,岂亦愚人耶?」 莲社十八高贤,社主东林辩觉大师慧远、雁门法师慧持、西林觉寂大师慧永、天竺佛驮跋陀罗觉贤、罽宾佛驮耶舍觉明、东林普济大师道生、昙恒法师、僧叡法师、昙顺法师、道昺法师、昙铣法师、道敬法师、南阳张铨秀硕、雁门周续之道但、彭城刘逸民仲思、豫章雷次宗仲伦、南阳张野菜民、南阳宗炳少文。 《疏》:「汝今滞着三界,耽恋五浊,甘受众苦,无思出离,反是智人,一何颠倒?!假令自得忍力,乐住三界度生,那发此言,障他修习?」 (六)执着取相 第六条: 《疏》:「又云:求生净土,念佛、修观,皆是执着、取相,殊非超越之法。今谓:着与不着,取与不取,在人心智所见明昧;岂得凡见修持,例皆着相?于恣不捡,尽是通人!」 「明、昧」:明者,如后文云:「达修无修,了念无念」,是谓智明,否则为昧。 「于恣不捡,尽是通人」:凡见修持,皆讥为着相,恣意乱说,不自检点,以为己是大通家之人,殊非所宜。 《疏》:「且佛言不着相者,盖令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法二执,即达人法二空。何尝以系念进修而为着相乎?」 《讲义》云:「人、众、寿,皆自我开出。有我相,便有对待之人相;人不止一,为众生相。执我之见继续不断,即寿者相。四相不外一个,我相也。我相因我见生,我见以我相显,一表一里,从来不离,破我相即是破我见也。相有粗细,粗则着境,细则着心。」(江味农居士) 《疏》:「且世人争竞我人,衒耀权势,耽荒声色,奔逐名利,聚歛财榖,系恋妻孥,此等诸相,无始爱缠,佛劝远离,反更深着!念佛三昧,无始未经,佛劝修习,反疑着相。众生迷倒,一至于此!」 《记》:「顺恶习故,执非为是。由无善种,将是作非。我人、爱缠、生死根本,属惑道。衒耀至妻孥,并是业道。随业受报,苦道备矣!孥,音奴,子也。」 《疏》:「今谓:若修念佛三昧,定非着相。何以然耶?佛身无相,有何可着?故《智论》云:植佛福田者,谓慧心坚着也。随以香华供养,至佛无尽。龙树论师岂不解般若,而言『坚着』者,岂亦着相耶?」 《记》:「《智论》即龙树所造。般若荡相,尚令坚着;至于香华少供,犹不弃舍,安有念佛修行而可废乎?」 《疏》:「夫般若空法,元为修六度者。六度不修,般若焉用?真得道者,达修无修,了念无念;所谓:终日修而未始修,终日念而未尝念。《金刚般若》云: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故知了达之士,何尝不修善耶?」 前明般若功用,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如文可知。 「真得」下,至「未尝念」,参阅《四十二章经》第十八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无两关,而不可以有无情见凑泊也。念即无念,故常念此无念之念,岂以不念为无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会得,则触事全真;迷者,则转趋转远。言语相即解脱相,故言语道断。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故差之毫厘。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故失之须臾。(蕅益大师解) (七)临终境界现前不得去 第七条: 《疏》:「又有说云:临命终时,若见幢幡、莲华等境界现前,并不得去。今谓:临终境现,自有正念善业所感,亦有邪心造恶所招,岂得一概斥为魔事?况恶相既现,任运业牵,岂由汝意愿去不去?如人造业,合堕三途,临终恶现,何由不去?故知谬传,不足取信。」 《沩山警策》云:「临行挥霍,怕怖慞惶,谷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堕。」 既是「识心随业」,岂得由汝不去乎? (八)愿长得人身出家为僧 第八条: 《疏》:「有人发愿云:愿从今生,至成正觉,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乃至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 《记》:「即〈永嘉发愿文〉也」。 案:永嘉玄觉禅师,参六祖,称「一宿觉」,见《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发愿文〉,见《永嘉集》。 《疏》:「今谓:若生净土,则无横病夭寿、恶国恶王之患。任运常值三宝,出家为僧。祇由不知净土,故有此愿。亦犹陈徐陵愿云:愿即还人中,不高不下处托生等。彼乃儒流,不在言责。」 《记》:「徐陵,陈朝人。尝发五愿:一愿临终正念,二愿不入三途,三愿即还人中不高不下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愿不随流俗之僧。」 《疏》:「禅讲宗师,率多此见,皆言:但愿后世不失男子,出家学道。尝试语曰:汝今已得男子出家,祗合便求出离,何乃复求男子,再愿出家, 无胜进乎?」 《记》:「此乃疏主,愍物情切,苦口叮咛」。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他障八条,至此完毕。 (中)
来源:http://www.minlun.org.tw/haihui/bbs/list.asp?unid=2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