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还有什么名闻利养?嫉妒只能伤害人的名利,不能伤害人的性德,也不能伤害人的善心善行,受伤害的是一般大众,罪是如此结的。
我们敬佛、敬道德之人和善师,能对社会大众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大众对他们生起恭敬之心,他们就能发挥教化的功能。你的影响面愈大,时间愈长,功德就愈大。学科学的人都知道,光、电、磁都有波动,人起心动念也有思想波。我们的心念就像发射台一样,一天到晚发射,而且非常快速,一剎那间遍布虚空法界。善与不善的思想,都会影响很多人,存心不可不慎!
世间「道德之人、善师」,这两种人对社会贡献最大。「善师」是好老师,有道也有德,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学。「道德之人」未必出来教学,但是他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可以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两种人,对社会大众有启发的功德。他们的言行思想,发出的波是正面的,对于一切众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舜王是最明显的例子,他是「道德之人」,以身作则,过了三年五载,他所居住的地方,恶人都变成好人。他并没有去劝导大众,而是给大众做出好榜样,不知不觉感动恶人,让恶人自然回头。这是菩萨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佛是究竟圆满纯善之人,我们学佛就是要认真努力向善人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大学》讲从『格物致知』下手。物是什么?欲望;其中爱欲是轮回六道的根本。 格物是修行的第一个项目,是将物欲这个念头断掉——放下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恋、享受。现实生活中随缘,对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留恋。佛法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是求智慧。
佛教是求智求觉的教育。智与觉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欲望。欲望、烦恼不断,智慧怎能现前?所以佛首先教我们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致知就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不断烦恼,你所学的都是记问之学,对自己分毫受用都没有。
人有两种命,一是生命,得自于父母;二是慧命,得自于老师。佛法是师道,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相等,甚至于超过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生,佛菩萨给予我们的慧命是生生世世的。须知恶意对待有守有为的道德善师,是灭法损害众生的罪行。对他们嫉妒、障碍、破坏,会得类似「恶意向佛」的苦报。
达摩祖师把禅宗传到中国时,遭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只传了二祖慧可。慧可的障碍困难依旧不能避免,因此五代都是单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外界的嫉妒障碍逐渐消除,时节因缘成熟了,才有机会发扬光大。直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禅宗不但影响整个中国,也传遍了全世界。从此地去观察,可以知道当时障碍他的人罪过有多重。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佛用比喻说明此事的严重性。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万石」是比喻;「弩」是利用机关来射箭的弓,拉开弩弓需要几百斤的力量。「万石弩自射身」,是比喻宁愿用非常强的弩弓,来射自己的身,也不愿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为什么?万石弩自射身,痛苦只是一世的身命,而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果报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太可怕了!
佛问:「阿难,自射身为痛不?」以这么强的弩弓射向自身痛不痛?阿难答复:很痛!很痛!
佛说人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将来遭受的痛苦,比万石弩射身不知道要严重多少倍。因为弩弓射身只痛一时、一生,而堕在地狱(阿鼻地狱)是论劫数,出来太难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道理、事实真相要搞清楚,不能做傻事。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为人弟子」,做学生的人,「不可轻慢其师」,或者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有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佛说憍梵波提前世嘲笑一位老比丘诵经时像牛吃草一样。老比丘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嘲笑我罪过很重,要堕地狱的。』他还算不错,赶紧忏罪,地狱果报虽免了,仍堕畜生道,五百世做牛。这一世虽得人身,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但是牛反刍的习气还没改过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应供。天人知道他证果,不致轻慢他;在人间唯恐一般人看到他嘴巴像牛一样不停的在动,讥笑他而遭受果报。
佛一再地说「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可见求学尊师重道多么重要!恶意对待老师是背师叛道。做学生恶意对老师,与做子女恶意对父母,没有两样。求学,要慎重选择老师,选择之后就不能背叛。古礼,学生听到别人说老师的过失时要赶紧避开,无需争辩。因为老师有一些作法,学生不容易体会,但一定有他的道理。时间久了,恍然大悟——这是自己年轻学浅没有看透。如《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去参访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贪爱)。这三位是用贪、瞋、痴度某一类众生,所用的手段能让对方改邪归正,断恶修善。真正学佛,要像善财童子一样,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所以他一生就能成就。
真正会修行的人,见到人的善,我们学习;见到人的恶,我们反省。儒家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负面教。绝不是说看到善人欢喜,看到恶人就痛恶,这样永远不能成就。
对老师、道德之人不敢轻视、嫉妒;对普通人、世间最愚痴之人、造恶之人都不敢轻视。不但对人,对畜生、蚊虫、蚂蚁、小飞虫都要十分尊敬。不但不杀害牠、骚扰牠,连这个念头都没有。看到牠欢喜供养、招待牠——这些小动物是小菩萨,牠成就我们的慈悲心。爱心流露出来,怨恨心完全融化。从这些地方才能体验到自己契入什么样的境界。
「见善代其欢喜」,无论何时何地,见人做善事,要生欢喜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赞叹,修随喜功德。不论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只要助成善行,功德等同。就像钟表的功用在报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和做的人并没有两样;为何不肯做?
别人恶心恶行,我们绝不放在心上。众生修行不能成功的根源,就是将别人的不善装在自己的心里。见到别人不善,将不善放在心上,自己就不善;见到别人善就轻慢、嫉妒,将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不善。自心本善,结果却装满了别人的不善,这种心行学佛,亏吃大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一生心里不放别人的不善,所以她的心变成纯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别人不善的时候怎么办?』她说:『就像在马路上看到许多人,听到他们讲话,并没有留意,也没有放在心上。』这就对了,虽然也看到、听到,不放在心上,这样就能保持自己的善心、清净心。
我将佛法修行的纲领归纳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前面十个字是存心,后面十个字是行为。我一生所修的就是这二十个字,我教导别人也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再归纳成『纯净纯善』四个字,净是清净,善是善良;做到纯净纯善,就是如来果地。我们的目标方向在此,时刻都不会走偏,不会受干扰。
「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要重视戒跟德。学戒从十善、五戒下手,每一条都要真正做到,做不到,你没有「戒」。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德」。有得于心,是心清净,对于一切事理明了;有得于身,是调身。佛说『依报随着正报转』,身体是自己最亲近的依报,有德,相貌、体质变了,身心健康,清净不染。表现在外面,自然合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这样的人在世间,当然「感动诸天」;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人不知道,天神知道,天神尊敬。
史传上记载:唐朝道宣律师,当年在终南山修行,他的戒律精严,感动天人来供养。他日中一食,毘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来供养他。有一天,法相宗的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顺道去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消息很欢喜,因为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是一流的,但是戒律不严。所以道宣律师想好好教训他,让他中午的时候看看天人送供养,以此来感化他。哪知谈话时间已经过了中午,也没有天人送饭给他们。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为什么没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出一身冷汗,心生惭愧,知道自己错了。窥基大师是菩萨,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可以和光同尘,永保真诚、清净、平等。他的戒行圆满了,也感化了道宣律师。
「戒」非常重要,不可疏忽。《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有事上持、理上持、心上持三种。道宣律师是事上持,窥基法师是心上持、理上持。心上持你看不出来,所以事上持也很重要。为什么?教导初学。修行几个人有窥基大师的境界呢?他是法身菩萨,他接引的是中上根性的众生。但绝大多数的众生是中下根机,因此要在事上持,所以道宣律师的功德很大。
我初学佛时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告诉我:佛弟子凡事求佛不求人,遇到艰难困苦求护法菩萨,韦驮菩萨总护法。大师说: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障碍在自己这边,不在佛菩萨那边;一定要反省,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感应就现前。几十年来我屡试不爽,非常灵验!
怎样求佛菩萨?必须要心行都与佛菩萨相应。换言之,就是做的事情是佛菩萨欢喜的,自然就有感应,否则不可能有感应。世间的事我们只须尽心尽力而为,不需要执着。做得圆满,众生有福;做得不圆满,知道众生没有福报。自己尽心尽力了,发的心是圆满的,功德就圆满。戒德之人诸佛护念、韦驮菩萨保佑,「天龙鬼神莫不敬尊」。
「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人被火烧死、被刀剑杀死,是惨死。佛说这种痛苦不大,如果是嫉妒别人的善,所受的苦报超过这个千倍万倍。嫉妒、骄慢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儒家要求『傲不可长』,修行就是将这些烦恼修正过来。佛教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六道轮回,烦恼不断,不能超越。有傲慢、嫉妒,念佛不能往生,我们要「慎之慎之」,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嫉妒别人的善!「其罪不小」,都是地狱的罪过。佛一再的警惕,我们不能不慎重。
二、老师应教之以道.不得无理呵斥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为人师者」,是否可以随便呵斥、打骂或体罚弟子?「呵遏弟子,不从道理」,没有理由、不讲道理,随便呵斥学生。「以有小过,遂之成大」,或者是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失,老师故意渲染成大过失。「可无罪不」,这样老师有没有罪?
社会上确实有这种情形。除了老师,许多长官、老板也常犯这种过失。不小心得罪他,他就公报私仇故意来找麻烦。这样做有没有过失?阿难尊者问得很好,真正的意思在教导我们。会出现这种事情,在于做老师、长官、老板的人,没有受过圣贤教育,才会挟怨报复。今天世界动乱的根源就在此,如果不晓得就没有办法化解眼前的劫难。明白了,至少将来自己做老师就不会犯这种过失。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佛一开口就说「不可不可」,那是错误的。「师弟子义」,师生之义是道义、情义、恩义的结合。「义感自然」,弟子有感,老师就有应,就像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有应一样。做父兄师长的,要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错误、失败的教训告诉子弟。希望下一代永远不犯上一代的错误,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满、更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儿女、学生。做儿女学生的,也要善加体会父兄师长的恩德。
现在的社会,常听到学生悖逆老师、员工背弃老板、部属背弃长官。这是伦常乱掉了,道义、情义、恩义没有了,只剩下利害——彼此有利就是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利就是敌人。这成什么社会!
「当相讯厚」,是互相关心,彼此存心厚道;意思是老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视彼如己」,学生看老师如同父亲一样,老师对待学生如对子女一般。师生的情义本该如此,可惜现在很难遇到了!
我二十二岁到台湾,亲近三位老师,方东美老师教我哲学,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教我佛学。我跟三位老师十三年,他们对我非常爱护,特别照顾。什么原因?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就得十分成就。由此可知,自己具备诚敬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
这是说明老师应教导学生正道、规矩,不要使学生心怀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责罚;学生犯了过错,老师可以责罚。如果不处理,这个班就没有秩序,老师无法教学,学生也无所适从。但这绝不是忿恨、无理、随便惩处,而是基于爱心,希望学生『知过能改』。所以学生有过失,老师施予适当的惩处是合理。但是,老师的处分要使学生心服口服,如果学生心里不服,有怨恨、怨言,那就失败了。
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也就没有了。为什么?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一个人是老师与父母合作将他教养成功的,少一边都不行!现在这两边都没有了,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众生都苦。
「教之以道」,「道」是圣贤人的存心、修养、行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能明理。理是天理、真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贤圣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为伦常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一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佛法讲的道是道路,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路,也称十法界。有成佛之道,成菩萨、缘觉、声闻之道;下面有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道。我们修哪一道?佛道是平等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用平等心,你走的路就是佛道。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对物中,去练平等心。能用平等心对人,自己一定是谦虚卑下,尊重别人,无丝毫骄慢,无一念自以为是,这是佛道。
「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加之于人。不喜欢别人诽谤我们,我们就不能诽谤别人;不喜欢别人障碍我们的善行,别人的善行我们就不能障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佛,虽然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依旧不免被人有意无意诽谤、障碍。为何受这些冤屈?因为过去生中我们障碍、嫉妒、诽谤过别人,今天虽然学佛了,因缘聚会果报还是现前。明白之后能欢喜接受,帐就清了。 佛是究竟圆满的圣人,僧团里有六群比丘,外面有六师外道,内外都有诽谤、嫉妒、障碍。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佛没有退心。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五祖弘忍和尚将衣钵传给他,他受到严重的嫉妒、障碍、诽谤,甚至还有人想杀害他,夺取衣钵。他不得已改名换姓,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我们受点小委屈算什么!总之,我们要记住佛这句话:「己所不行,勿施于人。」这样做,将来菩提道上会减少许多障碍。
「弘崇礼律」,「弘」是弘扬。教导的标准都从规矩着手,儒家的礼就是佛法讲的戒律。没有礼,儒就没有了;没有戒,佛就没有了。「礼律」是行的哲学,是大道的实践。出家人尊崇戒律,在家人尊崇礼义。礼主和,律主严,宽严适中要调和好。佛法的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发慧,也是从礼、律下手。弘扬推崇礼律的社会,一定安和乐利。礼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过去的童蒙教育是教洒扫应对、背诵、句读;佛门则是五年学戒、诵经论、事长上,都是「礼律」的根本修学。根本深厚,终身受用不尽,岂有不发达之理?
学佛最大的障碍,是从小养成的恶习气很难改过来。古人常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人要从三、四岁教起,首先念《弟子规》、《三字经》。刚出家要教《沙弥律仪》、五戒十善,在家信众初学佛从五戒十善学起。我在澳洲教导十几位出家人,第一门功课就是《弟子规》。我要求每人要能背、能讲、能行,接着是《三字经》。佛法要建立在儒家的基础上,若非如此,就得用小乘。如果离开儒学或小乘,大乘就落空了。
学大乘一定要先把小乘或是儒家的根基扎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遵守圣贤的标准,才有前途。圣贤的典籍千百年来都用作教科书,由此我们就能肯定它的价值。现代人编的教材再好,没有经过考验;我们必须找禁得起考验的典籍来学习才能放心。 「不使怨讼」,「怨」是心里埋怨、不平;「讼」是口里辩驳。没有「怨讼」,就是心服口服。大家在道场共住,如果有人心不平、口出怨言,这是道场的衰相。主持教化的人固然有责任,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有责任。如何教大家心平气和?儒家讲『身修而后家齐』,修身就是从我本身做起。人人都肯从本身做起,这个团体就和睦了。自己不肯做,要求别人做,人家当然心不平,有怨言。
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每天讲解、领导熏修,不能松懈。大众都是凡夫,无始劫来恶业习气非常深厚,加上社会恶缘、诱惑太多,一般人没有能力不受干扰,唯一的办法是『长时熏修』。要想在今生转凡成圣,一定要照着古圣先贤的办法: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八小时,念佛、参禅八小时。解行相应,心才能定下来。这样锻炼三、五年,才有根;十年、八年才有力。根有力了,不会再受外界诱惑,才能成就。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弟子亦尔」,做学生的,必须遵从老师的教诫,尊师重道。「二义真诚」,就是学生与老师都有道义、情义、恩义,真诚相待。佛说:「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老师一定要守老师的本分,学生一定守学生的本分;老师做个好老师,学生做个好学生。
「勿相诽谤,含毒致怨」,老师不可以冤枉学生,学生也不可以诽谤老师,否则会心生怨毒。老师的行持高、境界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量拓开了。生活在世间,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才能成就。为自己是增长我执、身见;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怎么能超越六道轮回?如果有『我』、『我的家』、『我的道场』,这是轮回心。多少学佛人出不了轮回,因为他用轮回心!
佛教训我们「慎莫举恶意向师」。学生不可以对老师起一个恶的念头,纵然见到老师有过失都不可以。为什么?我们是凡夫,不知道那些示现都是在教学——有的众生由此感动、觉悟。众生根性千差万别,示现也就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执着。譬如茶杯盖,老师对这边的人说,杯盖是凸出来的,这边看确实没错;对那边的人说,杯盖是凹进去的,那边的人看了也点头说是。佛经里像这样的教学很多,要仔细观察,才知道佛教学的善巧与高度智慧。
「恶意向师」有多么大的过失,佛举个比喻:「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这话说得很重。佛法僧是三宝,功德无与伦比,因为只有三宝能帮助我们超越轮回。「恶意向师」与「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无异」!现代人念这一句,往往粗心大意,体会不到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原因?现在佛法僧在社会上不受尊重,父母也不受尊重,忤逆不孝的儿女太多了,真的是儒家所感叹的『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国不国』的大乱之世。
中国丧礼,父母过世守丧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差别在对父母有孝服,对老师没有孝服。佛法讲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老师与父母恩德一样大!这个道理现在不但做学生的不懂,做老师的也不懂。什么原因?把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舍弃了。所以现在社会动乱不安、人民无论是富贵贫贱都受苦难——贫贱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受苦受难,富贵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受苦受难。
「恶意向师」,佛说「天所不覆,地所不载」,就是堕阿鼻地狱。这是地狱里最苦的地方,阿鼻意思是『无间地狱』,就是说受苦日夜都没有间断,直到恶报尽了,才能出来。
四、浊恶的末世
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
「末世人」,就是现在的人。「诸恶人辈」,对这些恶人,我们要会观察;看到别人不善,立刻回头反省自己,有则改之。不可以人家不善,我也跟着不善,那他堕地狱,你也跟着去了。
「不忠不孝」,「忠」字是会意字,『心』放在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偏心就不忠,有邪念就不忠。简单讲,忠是真心,有偏邪是妄心。就事相上来说,忠是对国家讲的。国是以国家领导人为代表,孔子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这是国家领导人的职责。『君』是领导,将一国人领到何处去,要负责任。作之『亲』,古人常讲君是民之父母,要养育人民。作之『师』,国君一定要选择好老师来帮助他教化子民。这是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子民尽忠。
个人如何尽忠呢?不论从事任何行业,尽心尽力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存心为整个社会、一切众生做,这是尽忠。人是群居动物,生存在世间,互相依赖,互助合作。如果自己的工作做不好,敷衍了事就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众生,就没有尽忠。
第二个大恶是「不孝」。家里以父母为尊,以孝为先。戒经中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所以出家人接受的供养,可以供养父母,这是佛在戒经上订的。
「无有仁义」,「仁」是会意字,意思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仁德者,爱自己,一定爱别人;尊重自己,一定尊重别人;帮助自己,也一定帮助别人。在佛门,『仁者』是对菩萨的尊称,菩萨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着想。因为菩萨心心念念肯定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体,既是一体,就没有不爱护、关怀的。
「仁义」是性德,也就是佛说的「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与人相处爱心自然生起来;「义」是宜的意思,就是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好,不过分,也不失礼。在社会上与大众相处,「仁义」为先。虽然芸芸众生「不忠不孝,无有仁义」,我们身为佛弟子,要尽忠尽孝,有仁有义。
「不顺人道」,与人道走相反的方向。人道就是儒家讲的『五伦十义』。五伦是天然的秩序,绝对不是孔老夫子、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发明的。它是自然之道,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天然之道,性德本具。
五伦中有十种义务,是义务不是权利。第一是夫妇。夫妻好合,家庭兴旺,社会、国家就安定,天下就太平。夫妻好合的关系非常大,因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核心;核心健全组织哪有不好的道理?核心坏了,组织是死路一条。夫妇构成一个家庭,才有父子、兄弟姊妹,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然后才扩展到社会上的君臣与朋友。
『夫义妇听』,做丈夫的要有道义、恩义、情义;做妻子的要顺从。『君仁臣忠』,君是领导人,一个公司董事长、经理是领导人,是君;员工就是臣。领导人对被领导者要仁慈、关怀、爱护,视如自己的子弟一样。被领导的人,对于老板、公司,要尽忠——把自己分内的事全心全力做好。自己是什么身分地位,就要尽什么样的义务。这十种身分、义务,几乎每个人都有。善尽五伦十义就是顺人道!
佛说五戒十善如果没有了,来生决定不能得人身。贪瞋痴是三恶道;贪瞋痴慢天天增长,怎么回头?不能回头的原因是内有烦恼,外有诱惑,自己禁不起诱惑,必定堕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高度的警觉性,要常常反省自己走的是哪一条路?今生得人身遇佛法,还往三途去,这就是「不顺人道」。
⑵、但念他恶.嫉贤阻善
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嫉贤妬善。更相沮坏。不念行善。强梁嫉贤。既不能为。复毁败人。断绝道意。令不得行。
「魔世」是指现在,末法时期魔王当道的时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是什么?邪知邪见、烦恼习气。随顺邪知邪见、烦恼习气,就是随顺魔王指挥,不听佛的教诲。
世尊当年在世,魔王波旬是世尊的皈依弟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护持佛法。为什么是魔?魔王无论德行、智慧、学问都比不上佛;但他贡高我慢,器量很小,容不了人。他跟释迦牟尼佛说,他想破坏佛法。佛说:『我的法是正法,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没有人能破坏。』魔说:『等到末法的时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孙都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佛听到之后一句话都不说,只流眼泪。
现在佛法为何衰微到这种地步?魔王当道,魔子魔孙都出家了,邪知邪见盛行。魔子魔孙多也没有关系,问题在你觉不觉悟。佛魔的辨别就是觉与迷,一念觉,魔就成佛、成菩萨;一念迷就是魔王子孙。觉悟的根源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的心,否则你永远不会觉悟。起心动念一切为我、为我家、为我的团体,即是迷。觉悟的人无私无我,起心动念为公、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觉与迷,一个是公一个是私。修行贵在觉悟,大公无私是觉悟之人,自私自利是迷惑之人。
「比丘四数之中」,「四数」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但念他恶,不自止恶」,专门看别人的过失,自以为没有过失,这种思想就是魔王的子孙。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任务是破坏佛法,给众生带来灾难,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如果是真正佛弟子,起心动念反省自己的过失,不想别人的过失。《坛经》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话非常重要。如果常见别人的过失,清净心就受到污染,不是真修行人。惠能大师常说『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我们这一生如果能恪守这两句话,肯定成功。
儒家讲『反求诸己』——看到别人恶,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批评,立刻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人知道反省、检讨、改过自新,就有成就。
佛门里,大众互相劝进、批评,一年只有一天。结夏安居圆满自恣法会这一天,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批评,除这一天之外则不许可。规过劝善,要出于真诚的爱心,也不能让第三者听到。他真的能接受,能改过,应当帮助他;他听不进去,不会改过,就随他去,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报应。
古人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好说是非者,无论当面或背地批评,在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来,你一文不值。为什么我们菩提道上障碍这么多?过去、今生造作的恶业太多了,『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学佛了要改过来,不念他恶,常常反省自己,把自己的过错找出来。如果自己不知道,别人告诉我们,无论他是善意、还是恶意,对我们有帮助的都是好人。
「嫉贤妬善,更相沮坏」,「贤」是贤人,是前面所讲的道德、善师,他有能力教化一方,帮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嫉贤妬善」,心胸狭小不能容人,见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嫉妒;别人做的事情比自己好,总想方法破坏,这都是地狱的业因。佛无数次教诲我们,贤人善事,应当随喜功德。别人好,就是自己好;别人行善,就是自己在行善,要尽心尽力帮助、成就他。纵然没有能力帮助他,也应当欢喜赞叹。要爱人之善,成人之美,助人善行。别人造作恶行,我们不放在心上,对他敬而远之——不成人之恶。
利益众生是『好』的绝对标准;『大好』是利益众生的层面广、影响深。善人存心行善,你把他破坏了,他的功德仍是圆满的。为何功德是圆满的?他的心、愿是圆满的,他的行不圆满是缘不具足。你不去障碍他,他必须做到圆满才是真圆满;你破坏、障碍了他,使他不能做,他立刻就圆满。
破坏障碍,不是障碍贤人善事,是障碍一切众生的福德因缘。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看到的,比丘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你造谣生事把道场破坏了,比丘功德圆满,听众受到伤害。你将道场破坏了,造成讲经说法的缘不具足,众生没有闻法的机缘,罪是从这里结的。
我们将这些事理都搞清楚、搞明白,就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真实义。吉凶祸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自己得大利;一念迷,自己得大灾难。
「不念行善,强梁嫉贤」,「不念」是心里没有善念。《十善业道经》上佛教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你不念、不想,当然更不会去做。你做的是什么?「强梁嫉贤」,横行霸道,嫉贤如仇。「既不能为,复毁败人」,自己不能为善,不能行道,不能利益社会众生,还要毁坏别人。
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是修道正确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佛告诉我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必须要从断恶修善(持戒)下手,才能够达到破迷开悟(定慧)的目标。但末世比丘的思想、作为,与目标恰恰相违背。「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意」是念头,善的念头与「道」相应;这个「道」是佛道、菩萨道。你将入道的门径关闭了,令一切众生长沦苦海,没有机会脱离六道轮回。这类比丘都是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混进佛门,破坏佛法。所以佛子护法必须有真实智慧才能分辨、防范,否则,很容易与魔子魔孙相牵入火坑(地狱)。今天很多出家人确实有意无意在做毁灭佛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教的怀疑,因为你是出家人,对在家同修自然就产生影响。
⑶、贪求利养.积财丧道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
「贪欲」,是六道生死的根本,一定要断。世间所有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从贪欲来的。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这是断贪,因为悭贪是生死烦恼的根本;「欲」是欲望。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就不可能不造作、不累积罪业,怎能免得了果报?
「务俗」,不守本分,追随流俗。现在社会许多人认为佛教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爱心。为什么?佛教对社会慈善事业好像都很冷淡。这是真的。佛教做的是什么事业?教学。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所做的比慈善救济事业更彻底、更究竟、更圆满。因为他是教育,你总不能叫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不要上课,到外面去搞救济、慈善事业。做慈善事业是没得吃送吃的,没得穿送衣服,救人身命;佛教是救人慧命。哪个重要?慈善救济是帮助人一时,佛教帮助你永恒。佛教帮助你开智慧、获得能力,在社会上可以独立,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任何一部经都具足戒、定、慧三学。
「经」要怎样读法?首先要懂得读经的目的是在学道——学习觉悟。怎样才能觉悟?得定才能觉悟。怎样才能得定?一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是方法,定是枢纽,慧是目标。应该怎样学?从一部经下手,在没有得定、开慧之前,绝对不看第二部经。这个方法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历代凡是有成就的人,都用这个方法;失败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旧规矩,责任要自己负。
许多同修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很好!《无量寿经》是戒定慧三学具足,经题非常圆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是果;『庄严』是美好,是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慧。无量的庄严、无量的寿命;要想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这部经典就教你怎样修因。你能够修『清净、平等、觉』;『大乘无量寿庄严』的果报就得到了。由此可知,『清净』是戒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只有修戒定慧三学,才能得『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不但是戒定慧三学,也是佛法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这部经三学、三宝具足,不可思议!学佛、成佛度众生,最方便、最稳当、最快速的无过于此经。所以我教大家首先将这部经念熟,不求解,只是念。念的遍数愈多愈好,念久了就会背,会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求解义。
经典上字字句句意思深广无尽,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教我们『深解义趣』,义理了解得愈深、愈透彻,懂得怎样修法,才能得到受用。换言之,没有到西方世界,现前就过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生活,这是真实的受用。所以经论的受持,要从一部经下功夫。
第三个阶段是落实,将经里讲的道理、方法、教训,完全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部经就变成自己的,你就生活在《无量寿经》之中。《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世界,你就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现在已经生活在极乐世界,将来肯定往生,所以这个经你不可不读!
「善不可不行」,行善是因,福德是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真正的善行是以智慧为基础,所以先解而后才行。信解行证,先要研经,才能真正断烦恼、开智慧,然后修善培福积德。福慧双修圆满了,称为『二足尊』。修道好比走路,读经好比认识路,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才能迅速到达幸福美满的境界。
「行善布德」,这个「善」是广义的,是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化他。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惠施众生,这是「行善」;「布德」的「德」是菩萨的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众生受到真实的恩惠,他自然心生敬仰。佛法在恭敬中求,唯有「行善布德」才能启发众生的真诚心、感恩心、恭敬心;有此三心,就是佛法讲的法器。《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将本善唤起,帮助他们破迷开悟。
「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这是总结报佛恩的功德,是讲果报。「济神」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离苦」是脱离三界六道苦海,像《十善业道经》说的『离一切世间苦』。「超出生死」,就是超越轮回、超出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耶。
学佛就是学智慧、学觉悟。从哪里学起?从改心做起。佛门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要知道错是从心里、思想、见解分别执着错起的,改当然也要从心里改;所以『改心』是最上乘的修行方法。
改心,首先要做的是「见贤勿慢」。「贤」是有道德之人;对善师、道德之人,决定不能轻慢。修道之人最严重的障碍是贪瞋痴。嫉妒、轻慢都是很重的瞋恚、愚痴习气,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有意无意之间就流露出来。自己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心,菩提道上就寸步难行,道业、学业、事业都不能成就。我们观察现今社会,年轻人目无尊长,不懂得敬老尊贤,伦理道德严重沦丧,父母倒过来孝顺儿女。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个个狂妄、轻慢、目无法纪!世界怎能不乱?
「慢」是怠慢、轻慢,瞧不起人。今日社会瞧不起圣贤人,只重视发财的人和科技人才。这些人的成就固然是值得赞叹;他是怎么成就的?前世种的因,今生遇到缘,果报现前,如此而已。如果今生不懂得继续种善因,将来哪有好果报?圣贤教我们种善因、认识机缘、掌握机缘,成就不可思议的果报;对圣贤怎么可以轻慢?
唐朝的印宗法师,在岭南地区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多年,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一日,印宗法师在法性寺宣讲《涅盘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一出家人说是『风在动』,另一出家人说是『幡在动』,两人争论不已。惠能大师路过,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场的大众听了都非常惊奇!印宗法师礼请惠能大师上座,向他请教佛法奥义。见惠能大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即说:『行者定是非常人。』那时惠能大师还是在家居士身分,所以印宗法师称他为『行者』。
印宗法师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之后,便执弟子礼,请教黄梅五祖的指示。六祖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六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此,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祖所传、所修、所教授的,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说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学者切忌错会了意思,否则受害不浅,这是不得不先说明的。六祖又说:『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听了欢喜合掌,觉得惠能大师的见解、德学比自己高。惠能大师请求出家,印宗法师很欢喜给他剃度。佛教我们以法为尊,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为六祖剃度之后,印宗法师倒过来拜惠能为师,做惠能的法子。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尊法。如果没有真智慧、真德行是做不到的。
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事例。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管仲是平民百姓。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才干,把他推荐给齐桓公。管仲作宰相,而鲍叔牙做他的部下,这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见贤不轻慢,那个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爱惜英雄,贤人尊敬贤人。愚痴、业障深重的人,不知尊重圣贤,因为没有人教导他。佛弟子如果陋习不改,修学佛法就永远不得其门而入。
学佛最终目标是成就佛道。学作佛,首先要将自己从凡夫位提升到贤圣位,所以我们要「见贤勿慢」,要尊重圣贤。贤善的标准在《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佛教我们要做的,认真努力去做;不该做的,决定不做,这样我们才能有成就。
不但不能轻慢贤人,还要亲近善知识。「明师」就是贤人、善知识。亲近的时间愈久愈好,这是自己的福分。我们亲近善知识,纵然他不说一句话,坐在他旁边,感受他的磁场气氛,就得很大利益。那种气氛与热闹场所不一样,我在年轻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我不去戏院、茶馆、游乐场所消遣。我去找善知识,听他们聊天、谈话,有时也向他们请教些问题,得到的利益一生都受用不尽。我尊重老师,我真肯学肯用功,能够尊贤重道,能够舍己为人。我今生修学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
「见善勿谤」。凡是见到善事、好事,不论是什么人做的,纵然是恶人、冤家对头做的,都应该赞叹称扬,不可以诽谤!这是使恶人改过迁善的最好机会——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说:『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之危,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老尊贤,爱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则万德圆备矣。』这十种是世间第一等善事。反之,阻碍人行善,尤其阻碍恶人向善,当然是世间第一等恶事。
我们在新加坡这三年中,与其它宗教交往,佛门里有部份同修,说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还说我们把佛教四众供养的钱送给其它宗教。这些话使一些信徒对我们所作所为产生了疑惑,甚至退心,对我们的做法就产生严重的障碍,我们不得不详加解释——我们并没有做错。佛教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基督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都是众生;佛经没有说信仰其它宗教的人不度,我们所作所为完全是有经论做依据的。
每个宗教都是好的,他们办孤儿院、养老院、学校,社会慈善福利的事业做得比佛教多。我们没有办,人家已经办了;他办我办都一样,怎能不照顾?只要让孤儿得到教养,老年人得到照顾,我们就心安了,何必一定要挂个佛教招牌!
天主教的修女告诉我,他们要派一个医疗队到非洲去,那边的人民非常穷苦,生病得不到医药,我捐了五万块给他们做医药费。我没有能力亲自到非洲去做这个好事,他们做,我随喜一点,这哪里有过失?自己不肯做,还要障碍、诽谤别人,居心错了!我相信那些人,是观音菩萨示现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帮助众生。那么应以基督教徒身得度者,现不现基督教徒身?天天念佛菩萨名号,心与口相违背,心与行相违背,学的是什么佛?
佛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国家、族群、宗教信仰的界限;一律平等,这才是普度。『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是无缘?众生不接受,就是无缘。天主教徒到非洲去救济病苦众生,我们捐一点医药费,他接受了,那就有缘。天主教可以接受其它宗教的捐献,我们佛教却不可以捐钱给别的宗教去做好事,这成什么话?心量窄小,眼光短浅,恐怕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成佛作祖哪有指望!
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不读经之过;如果天天念经,那就是未能深解义趣。万万不可以阻碍别人的善行善事,应当成人之美。不要问他信不信佛教,只要是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应当做。
「不以小过证入大罪」。别人犯的小过失,特地加以渲染扩大,说成万恶不赦的大罪,这是嫉妒瞋恨,没有仁慈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捏造罪证陷害人,这是极严重的罪业。被陷害冤枉的人,往往过一段时间,社会会给他平反。害人的人被定罪,或是判刑坐牢,这是属于花报,果报必定在三途。凡夫所含的怨恨永远不会消灭,造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实在凄惨!
我们学佛,接受佛陀的教诲,每天行善积德,可是外面的诽谤,仍然不能避免。为什么?因为过去生中我曾经诽谤过他,今生遇到了,他诽谤我是应该的。好事一定有善因,不好的事一定有恶因;因是自己造的,果报必须自己承受。道理明白了,心平了;我们对诽谤、侮辱、陷害自己的人,丝毫怨恨心都没有,只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他替我消业障。唯有以善心、诚心对他,时间久了,他会受到感化,怨恨才会化解!
「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耶!」「违法失理」,「理」是道理,「失理」是不合道理、不如法。怎样才能做到不违背佛的教法——不失真理?要靠教学;古圣先贤没有不重视教学的。孔子教导我们五伦八德,这是自然的法则,绝对不是孔子发明的。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说自己没说过一句话,这是真的。《华严经疏钞》说得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古佛所传的,用佛经术语讲,就是『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接触之后能产生共鸣;现在没有,是因为烦恼习气障碍住了。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么一说,性德就慢慢被引发出来了。
现代人喜欢讲创造发明,还讲所有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大藏经》没有所有权;孔子、古圣先贤没有著作权。现在人有专利、有著作权,他的东西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流出来的。所以他的东西再好、再动人,只是暂时的,有时间性、空间性,过几十年、一两百年就失传了。圣人的教说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可以跟一切众生产生永恒的共鸣。
这些道理要多想想,想通了自己才能决定今生是走性德这条路,还是走意识妄想这条路;也就是跟圣人走还是跟凡夫走,二者果报有天壤之别。跟圣人走可能比较艰难困苦,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如一般人。其实深入一层观察,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知道圣贤人的生活简单、自在,是世间最高的享受。
世间人为了一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付出的代价那么大,实在是得不偿失。整日匆匆忙忙,忧虑、牵挂、得失、烦恼一大堆压迫着人,能有什么快乐?偶尔快乐,也与佛菩萨的快乐不一样。佛菩萨没有烦恼、忧虑、牵挂、得失,内心一尘不染——清净、自在。这种乐,是真乐,可惜六道的凡夫体会不到!
《礼记.学记》明白地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人民,教学最重要。古代帝王大臣都懂得这个道理,政权一建立,立刻就展开教育。如果他的教育上轨道,他的政权就非常稳固,国家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教学,政权不稳定,社会容易动乱。
佛教是东汉明帝派遣特使从西域迎请来的,当时来中国的有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德。皇帝以最尊敬的礼节接待这两位法师,听他们讲经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恳切地挽留法师在中国教化众生,为他们建立道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寺。古时候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称寺,但法师不作官,佛教的法师称住持、方丈,他是属于教学。法师跟帝王、平民依旧保持朋友、师生的关系。由此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大致情形——朝野跟法师多么融洽,彼此互相尊重,希望佛教教育真正能帮助国家、社会、众生。如果「违法失理」,佛陀教化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学佛从改心做起,改恶为善,改迷为悟。心中恶念的根太微细了,不容易觉察,所以要细心的反省观察。绝对不能有丝毫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这两个念头还没有彻底根除,灾患不能避免。因为想控制人,总有人控制你;想占有,总有人要占有你。没有这个念头,就能得到解脱自在。
改过,首先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改过来,这是根本。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学佛一分一毫都不能够契入,这是业障,障的根是私心。舍弃私心,把心量扩大,量大福大。能够认同世界是一家,所有众生是一家人,这样『我执』即使不破,也能淡化。如果只照顾自己,照顾一家、一个团体、一个区域,灾难不能避免,冲突不能化解,世界和平永远不可能实现。
『和平』这两个字有因有果,平是因,和是果报。只要做到真正平等,大家和睦相处,世界和平就能实现。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瞧不起人,只会制造对立、仇恨! 「罪福有证,可不慎耶」,行善一定得福,作恶一定得罪。中国历史是世界上记载最完整的,可以看出善恶因果报应(现前社会现象无一不是因果报应)。修行人最重要的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前途才会光明。不能掩饰自己的过恶,掩饰就会积成大罪业,所以佛家常教人『发露忏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恶,勇于改过自新。
四、学佛不妨碍营生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阿难看出我们有疑虑:担心学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碍事业发展。所以大发慈悲代我们发问:学佛与世俗生活有没有妨碍?
「末世弟子」,包括现前在家、出家的佛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现在是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这期间,佛法衰极会慢慢复兴,兴极又会衰退;佛法会衰是人类被恶习气所熏染,衰到极处,人在苦难中省悟过来,发愤图强、断恶修善,这样又兴旺起来。善的熏染兴到极处,福报太大,享受久了就胡涂,胡涂又造恶业,循环的道理在此。
循环就是轮回,就是因果定律。如何能跳出这种循环?佛教我们善恶两边都放下。所谓『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不是不做事,依旧要断恶修善,积极地做,只是不放在心里——心里无事,没有牵挂,这是『无住』。
心里完全没有事,为何还要断恶修善?这是『生心』,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善恶已经没有了,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断恶修善是表演给那些迷惑颠倒的众生看,让他们觉悟。
「因缘相生」,佛说万法因缘生,是说善恶之事;更深的意思是:世间的因缘结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因缘结出世间的果报。
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我在海外流浪六十多年了,哪有不想家的道理?为何回不去?为何有那么多障碍?都是自己的业因。我年轻时愚昧无知喜欢打猎,杀害不少众生,拆散了很多家庭。因此我想回家回不去,这是我打猎的果报。若非学佛、弘法利生,我的果报必定在三途地狱。今天这个障碍是重罪轻报,我不会怨天尤人,因为我知道「因缘相生」。所以我修功补过,连看到蚊虫蚂蚁都合掌,称蚂蚁菩萨、蚊虫菩萨,绝不敢轻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能改过,改得很快。我如果不学佛,正如看相算命所说的:『没福又短命。』因为学佛,又专心弘法利生,命运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也有很长的寿命。
人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真理。我们要深信这个道理,对来自于所有冤亲债主的嫉妒、瞋恨、诽谤、侮辱、陷害都要顺受,没有丝毫怨恨报复之心。因为过去我是这样对待他,今天他才这样对待我。安心顺受,帐就清了,将来再见面就是好朋友,绝不可冤冤相报。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 我们的目标是修到『纯净纯善』,禁得起考验。顺境逆境不起心不动念,善缘恶缘还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纯净纯善的修学方法,也是《华严经》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生,我们的心不但没有怨恨,还充满感恩。
下面阿难代我们四众弟子问:为了生存要经营生计,如何学佛?「理家之事,身口之累」,指衣食住行;「累」是束缚、累赘之意。学佛与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许多人想学佛不敢学,怕对生活、工作造成不方便。第一个不方便是吃素,这吓倒很多人。第二个不方便,是见到出家人要跪到地上磕头。同修们要记住,在公共场合见到法师或长老合掌问讯就好,不要去顶礼。顶礼是没错,但不合这个时代接引众生的方式!
关于素食,一定要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素食合乎自然,有益身体健康;杀生食肉,你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分别执着。佛教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他读《楞伽经》看到『菩萨慈悲不忍心食众生肉』很感动,自己发心吃长素,于是提倡素食运动。对现在社会来讲,素食真好!为什么?现在肉里有许多病菌和毒素。人类大量饲养猪、牛、鸡、鸭,为了避免牠们感染疾病,常常给这些牲畜打抗生素;又喂食禁药、荷尔蒙促进牠们快速生长。听说猪六个月就杀了,鸡只饲养六个星期,就送上餐桌。现在海水污染了,海鲜、鱼、贝等也都受到污染。天天吃这些东西,怎能不生病?从前李老师讲,现代人三餐『饮苦食毒』,过的不是人的生活。即使素食,蔬菜含有过量的农药,不好好处理也会带来疾病。「天中天」是对世尊的尊称。
一、奉佛禁戒.诚信入世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有受佛禁戒」,「禁戒」是佛教导的修行方法,和自律处众的规范,狭义指三皈五戒、菩萨戒等。「归」是回归,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归?从自己对一切人事物错误的看法、说法、作法回过头来;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依靠佛的教诲,这才是真的三皈。
受戒就是发愿要遵循佛陀的教诲。对于戒律怎么持法;制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戒的相状、形式、果报,都要清楚明白。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一般情形要坚持,违背就犯戒了;特殊情况有开缘,叫开戒,不是破戒、犯戒。
譬如:饮酒这条戒开缘最多;生病用酒做药引,这是开缘不犯戒。无论出家在家,七十岁以上的人,身体衰弱,血液循环缓慢,每餐喝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这是身体有需要。如果身体很健康,也这样喝,那就破戒、犯戒了。烹饪可以用酒做佐料,这是开缘,不是破戒。要晓得佛制定不饮酒这条戒,是要防止喝醉了犯杀盗淫妄,所以酒这条戒叫遮罪,是预防的;不像前面杀盗淫妄是性罪。对于这些不懂,戒不但没有办法持,可能还会造罪业。因为看到别人破戒你就诽谤,不晓得戒有开缘。开是利益众生,持是利益自己。该开的时候开,该遮的时候遮,这叫持戒;该开的时候不开,该遮的时候不遮,叫犯戒。
佛弟子接受三皈五戒,最重要的是「诚信奉行」。「诚」是真诚心,没有丝毫虚伪疑惑。接引大众应先介绍他多听经,道理明白了可以劝他授三皈。至于受戒,一定要他自动自发,决定不要勉强。如果勉强,他受戒后不能受持,犯戒了,那个罪很重,劝导他的人也要背因果责任。
尤其不应劝人出家。不要认为出家是一件好事,实在讲未必!做个出家人,是好事,如果修行有成就,劝他出家的人有功德。如果不能真正依教奉行,出家之后,破坏佛教形象,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他堕落了,劝他出家的人罪过也很大。所以出家这件事,一定要自己深入经藏,真正明白,发愿终身从事这个工作才可以。
「诚信奉行」,「信」是信受,丝毫怀疑都没有。如何培养「诚信」?一定是深入经藏,还要深解义趣,对于佛法要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认识。能信、能解、能修、能弘扬,具足这样的条件,才是真正佛弟子。「奉行」这两个字很重要。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教导我们依教奉行是:佛教我们做的,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不但不做,念头都不生。不能依教奉行,都是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有误解。
我们学佛最大的遗憾是根本有欠缺——从小没有打好基础,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欠缺如果不弥补,对修学会造成重大的障碍。从哪里修补?儒家的《弟子规》,佛法的《十善业道经》和本经,这都是修行的根本。
「顺孝畏慎」,「顺」的意思很深,前面讲过舜王的故事,他就是从顺做起。他的父亲、继母歧视虐待他,甚至设计谋害他。舜没有丝毫怨恨心,只有孝顺心。后来尧王知道了,便培育他,还将王位让给他。舜能感化一家,就能感化一国;他不负众望,也不辜负尧王,成为历史上一代圣君。
我们不懂得「顺」,总觉得自己对,别人不对,所以固执己见不能顺。舜王为什么能顺?他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对。父母亲对我不好,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孟子说『反求诸己』,不要怪别人,怪别人是错的,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才是正确的。所以逆来顺受就得益,如果不顺,觉得冤枉而抗拒,就造罪业了。
「孝」是世出世间法的根本。「孝」是会意字,上『老』,下『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开;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佛家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能够建立这个理念,就是孝道,然后才知道为什么要顺。因为一切众生是一个共同体,当然要顺。这是天经地义,没有条件、没有理由。
佛法讲人与人是一体,族群与族群之间没有隔阂,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之间没有界限,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界限从哪里生?从妄想分别执着生。本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就是一真法界;划上界限就是罪过,就是反常——违背了自性!这道理要是不懂,轮回心就没有办法转变成菩提心,也就没办法转迷为觉。
「畏」,人不可以没有畏心;「畏」是敬畏,因尊敬而恐惧,战战兢兢的。畏什么?敬畏三宝;敬畏圣贤;敬畏鬼神(鬼神在冥冥之中鉴察我们)。起心动念有所畏惧,就不敢胡作妄为——敬畏因果。佛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头一起,立刻回光返照,这念头是善还是恶?是利他还是损他?念头行于身口,对众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言行举止都有果报,岂能不畏?凡是有畏心的人,肯定能改过自新、断恶修善。
「慎」是小心谨慎;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小心谨慎。如果粗心大意,纵然是善心善行,还是会遭人排斥抵制。我们有欠缺,要反省。修身补过,能避免这些过失,必定功不唐捐。所以日常修行要守住一个原则:『适可而止。』就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绝不过分。佛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什么病?饿病。就是不要吃饱。为什么?饱暖思淫欲——会动坏念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穿不暖也冻不坏,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人随时处在警觉之中,警觉就不会迷惑。修行求精神生活充沛,尽可能减少物欲的享受,才能一心向道。
「三尊」是指佛法僧三宝,三宝为天上人间一切众生所尊敬,称之为三尊。「敬归三尊」就是敬重三宝、皈依三宝。「宝」是人们所喜爱珍重的,因为有了宝就能解决生活问题。佛法僧三宝能解决生生世世的问题,让我们了脱六道生死轮回,得到永生。 『佛宝』,佛之所以称宝,因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演说正法,表演人生纯正的思想、言论、行为给我们看,带给我们身心安稳,寻求真正的幸福。佛世已远,今天讲佛宝我们只能用佛的形像来代表。供养佛像有两个意义:一是『纪念』,我们念念不忘师恩。二是『见贤思齐』。看到佛菩萨像,就提醒自己要发愤自强,有志者一定要在此生成就。
『法宝』,是佛所说的经典。佛陀不在世,他的教法流传在世间,这些典籍是后世众生心行的轨范,善恶的标准,得度的慈航。读经先看自己有哪些疑难杂症的问题,再看看佛当年对这些与自己弊病相近的人的解答,取这份资料来学习,这样就契机——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和根性,这样学习就容易。
本经是基础教材,上、中、下三根都能得利益,李炳南老居士选择本经,做为我们学佛的根基,再进一步学《十善业道经》,根就扎稳了。本经虽然不长,内容却很丰富,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必须熟读、深思,认真学习。
经典是人天眼目,含藏诸佛教诲,我们见到经典就如同见到佛陀,读诵经典就如同亲临佛陀的开示,要用这样真诚的心才能得到利益。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一起听经,有得利益多的,有得少的,什么原因?对老师、经教恭敬心不一样。真诚恭敬得佛力加持,天赋差一点的听了也能开悟。如果不恭敬,有轻慢心,得不到佛菩萨加持,没有悟处。佛的言语都是从自性真心里流露出来的,不是从情识流露出来的,我们用情识去理解,就与佛不相应,所以必须用真心。一分真心,体会到一分真实义;十分真心,体会到十分真实义。
『僧宝』,僧是佛的学生,六和敬的僧团是最值得尊敬的团体。因为人人有智慧,心清净、平等、慈悲,是人间天上所有一切团体的好榜样。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四个人只要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就是僧团。寺院庵堂是佛教出家在家修行的道场,只要能禀承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和睦相处,无论其团体大小,都是社会的好榜样,这样的团体称之为宝。
佛、法、僧是真正的宝,世间金银财宝不能比。尤其是僧团,无论大小,一个地方有一个僧团出现,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个地区的人都沾光——不遭难,天灾人祸少。为什么?道德之人居住在此地,他们起心动念是最清净、最善良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恶念变现天灾人祸,和合的僧团散放出善心善念,将不善冲淡了。所以不要认为僧团没有什么作为,它真起作用——将灾难消除于无形中。只有契入佛法的人才明了三宝的威德不可思议,怎么能不敬重?怎么能不皈依?
「养亲尽忠」,孝养父母是人伦的大根大本。古人讲道义、情义、恩义,都是从孝养父母发出来的。报答养育之恩,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要照顾周到,尽心尽力,这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一定要让父母天天快乐,精神生活充实,不要让他忧愁。我们的心行善,父母欢喜;如果为非作歹,父母会忧心。养父母之志,是指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能否做到?但现在做父母的,期望儿女发财、有钱有势,这是错误的。从前父母希望子女作圣作贤,做正人君子,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赞叹。学佛后,要能养父母之志——引导父母亲学佛。佛教我们要作菩萨、作佛;果然做到了,亲人所得的利益就大了。因为他受到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保佑。由此可知,养亲之道是认真学佛。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圆满,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一道,缘成熟必定得度。
对国家社会尽职尽责,这是尽忠的大意。如何落实?我们在培训班里学教,全心全力学好,就是「尽忠」。每个人在岗位上,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圆满,就是「尽忠」。 「内外谨善」,「内」指心地,「外」指身口;也就是身语意要谨慎、善良;「善」也可当作圆满讲。身语意三业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十善业道经》最重要的开示,也是全经的核心。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属于「内」;观察善法,属于「外」;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内外谨善」。『直心是道场』,真诚到极处,称直。真修行要做到心直、言直、行直。「心口相应」就是表里一致不会自欺欺人。人不自欺就不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
「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事总是缠绕在你身边,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不可以有世间意——不能分别、执着。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大众,没有意在里面,心是清净的。
世间事可以做。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究竟在哪里产生?你有世间意(有执着)就有障碍、有麻烦。《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历事练心,那是大修行人。历是经历,就是可得为世间事。练心是什么?不可得为世间意。善财什么人都见,什么事都参与,什么境界都不回避,那些全是修行,在一切人事物中锻炼不起妄 想分别执着的功夫。一起妄想分别执着(世间意)立刻堕落,没有就往上提升。善财童子参访的境界为什么节节高升?清凉大师给我们点醒:『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礼辞』是不留恋。感恩这些人事物磨练他,否则怎么知道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断掉了?别人请你吃饭,丰盛的佳肴,你吃的时候,与吃粗茶淡饭一样,心里没有丝毫分别、留恋,这是没有世间意。你享用世间事,没有世间意(分别、执着),境界就往上提升。
二、信实经商.不牟暴利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阿难尊者慈悲,代我们发问:何谓世间事?何谓世间意?为什么可以做世间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不可以有世间意?请佛为我们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这是佛举的几个例子,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作为佛的学生,正当的行业都可以做。我们初学对某些行业要回避,因为没有定力、智慧,如果做就会造罪业,杀生的行业就是!「商贩」,包含卖肉、卖鱼的。
中国有句古语:『但取仁中利,莫求意外财。』这是说经商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老实做生意,而不是不择手段地求取暴利。学佛与世间法没有矛盾,只要你有智慧,能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消灾免难、修福修慧,正当的行业都可以做,这就是为世间事而无世间意。
「平斗直尺」,「商贩营生利业」一定要公平。像卖米,从前用斗量,斗要平;布用尺量,尺要直。佛弟子经商买卖要货真价实,不能欺骗、作弊、占便宜,也不能卖假货。『但取仁中利』,仁是仁慈,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利,一定要自利利他,莫取不义之财。
「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骗;不能做欺骗人的事情。媒体不实的广告是欺骗,犯五戒里的盗戒、妄语戒。欺骗人的念头是盗心,有盗心盗行,伤害别人,罪过就重;伤害的人愈多,罪业就愈严重,来世的果报是贫穷下贱。杀生的果报是堕地狱,即使从地狱出来到人道,也会短命多病或身体有缺陷。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来生有福;果报殊胜时,今生晚年就有福——健康快乐。
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不肯帮助别人,到自己有难的时候谁帮助你?你能关怀、照顾老人,自己老的时候就会有人关怀照顾你。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善恶祸福都是业因招感的。不可以欺罔人,才能远离贫穷下贱的恶报。
「施行以理」,经营生计事业要合理,不合理的事情不能做。「不违神明自然之理」,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事要有良心,不要昧着良心去骗人。常碰到一些同修问我,他们经营餐厅,卖的是荤腥食品,要不要改行?能改行当然好,不改行也好;问题在你懂不懂佛法的道理。假如不改行,要做到:一、决定不要杀生,不能卖活物,杀生的罪很重。二、要懂得给这些动物念佛诵经回向,与牠们结法缘,牠会感激你。总之,处事待人接物要凭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因为感情是迷惑,是迷情,容易做错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本着天理良心,求心安理得。不然,纵使逃过法网,绝对难逃自己良心的责备与果报的追索。
「葬送之事,移徙姻娶」。「葬送之事」是指慎终追远。慎终,丧尽其礼;追远,祭祀尽其诚,这是人情淳厚之道。「移徙」是搬家,包括移民;「姻娶」是婚嫁。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有很多迷信,如选日子、看时辰;住房子还要选方向、看风水,麻烦大了。这些都是世间事,都可以照世间善良的风俗习惯去做,不必标新立异。如果风俗不良,对社会大众有害,就要运用智慧善巧方便逐渐改良,潜移默化,让大众理解,心生欢喜。
三、不可求神问卜.用符咒使邪术.看风水择良日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呪。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佛在此举例说明:凡是卜卦、看相、算命、看风水、请神、使用符咒等,这些都属于「世间意」;都是求好运,却不走正途。佛弟子为何不可以做?佛弟子有更高一层的境界,有更好的方法。佛教我们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什么问题都化解了,还用搞这些吗?我们读经明理,一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请祟」,是民间所讲的驾乩扶鸾『请神』,一般讲的乩童便是;巫师作法延请鬼神来扶鸾也属于这类。
章嘉大师告诉我,「请祟」扶鸾确有其事,但所请到的都是灵鬼;说请到什么佛、菩萨、仙人那是假的。但是这些灵鬼大多没有恶意,想借机修点福,祂有小神通,小事情很灵,大事情就胡说八道。因为祂灵验,所以很多人相信。
章嘉大师说:满清亡国就亡在扶鸾上。慈禧太后最喜欢扶鸾,她将宫廷里读经的规矩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搞驾乩扶鸾。国家大事不问圣贤问鬼神,完全靠驾乩扶鸾决定,导致清朝亡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国之将兴听于民』,懂得尊重民意,国家会兴盛;『国之将亡听于神』,听鬼神的摆布国家怎会不亡?为什么会亡?统治者心术不正,心邪与妖魔鬼怪感应,不会与正神感应,更不可能与佛菩萨感应。慈禧太后心不正,所以求来的感应都是些灵鬼;她欺骗别人,鬼神也欺骗她,因果报应就是如此。对人民真诚,正神、佛菩萨就对你真诚;对人民用欺骗、诈术,妖魔鬼怪也利用你这套东西对付你——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
「符呪」是道教的。画符念咒灵不灵?《了凡四训》里讲过,符箓家画符念咒,一道符画完,一个妄念都没有,这道符就灵;佛门里念咒也如是。咒愈长效果愈大,什么原因?真诚心保持的时间长久。这很不容易做到,像楞严咒那么长,念咒当中有一个杂念进去整个咒就不灵了。所以古大德才说『念经不如念咒』,因为经更长;『念咒不如念佛』,佛号短,愈短愈容易受持。总之,不许有杂念在其中。
『阿弥陀佛』四个字,我劝人念十声。因为十声里不夹杂妄念办得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连续十句,心里一点杂念都没有,这佛号就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为什么?它符合『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原则。十句连起来不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教我们的『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十句可以做得到;一天做九次,慢慢把功夫延长,从这里开始,念佛功夫会得力。如果一天念几千声、几万声,里面都夹杂着妄想、杂念,那就没有效果。念佛的功课要多做,每次不要超过三分钟,希望在三分钟内不夹杂毫分不善、不敬,这是做功夫的诀窍。功夫得力后,再将三分钟延长到五分钟,就是说将十句佛号延长到二十句、三十句,要慢慢做,急不得。如果发现有一个杂念掺杂在里面,马上从头开始,还是十句。一定要得力,得力就符合『净念相继』的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绝对标准。
「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什么是「厌(魇)怪」?这是外道用的一种邪术——镇压。从前楼房大都用砖瓦木材建筑。砖瓦匠主人一定对他很客气,否则他会作怪——雕些小木头人放在屋梁上或柱角上,住在房子里的人就会感到不安,常觉得这也不对,那也有问题,这类属于「厌怪」。
邪术、巫术,中国历史记载很多。最典型的是汉武帝时的江充之祸,因为这次巫蛊(ㄍㄨ)事件而死的有数万人。江充是皇帝的近臣,有一天,江充路逢太子乘马车于皇帝专用的道路。太子如此做是不敬,因此拜托他不要将此事报告皇帝,江充还是报告了。不久武帝生病了,江充唯恐武帝死了,太子即位,自己会有被杀头的危险,于是设计陷害太子。他派人到太子宫中预先埋好木人,再故意在皇帝面前说,皇帝的病是蛊祟所起,有人想谋害皇上。武帝就命他带着胡人巫师,到处掘地捕蛊,老百姓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说宫中有蛊气,于是掘太子宫,得到预先埋藏的木人献给武帝,武帝将木人交江充斩之。太子遭冤屈无处申诉,最后皇后、太子都自杀了。武帝后来才知道这是江充欺诈陷害太子,但已经后悔莫及,于是灭江充三族。所以虽然贵为天子,只要迷信就会招来祸害,甚至是家破人亡,不可不慎!万万不可用邪术祈福或陷害别人,否则果报一定很凄惨。
「祠祀」有两种,一种是正当的,像中国人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的地方,民间称为祠堂,帝王的称为太庙。这是正当的纪念,是报本返始,是孝道的落实。本经讲的「祠祀」,是祭祀邪神,祈求不正当的福报。从前每个县有城隍庙,那是鬼道的县政府,城隍就是县长。土地庙是鬼道乡镇长的办公处所,土地公就是乡长、镇长,这些都称为福德正神,保佑一方平安。不属于这类的多半都是邪神,像什么王爷公、元帅,这都属于邪神。民间有不少人迷信、奉祀、巴结鬼神,求鬼神保佑。
鬼神能不能赐福、保佑你?不能。不但邪神不能,福德正神也不能,因为祂赏罚公平。你修善一定得福,这是因果。绝对不是你巴结祂,祂就赏给你;也不是你得罪祂,祂就处罚你。中国人向来都认为『公平正直谓之神』,这个人一生公平正直死后就作神。三国时代关云长(关公)义薄云天,我们今天讲的道义、仁义、情义、恩义,他都具备了,足为社会大众的表率。死后很多人尊称他为神,为他建庙祭祀。宋朝的岳飞,尽忠报国,被害之后,民间给他建庙宇、塑像,这都算是正神,富有教育意义。人们听到岳飞之名,见到岳飞的庙堂,就想到尽忠报国;听到关云长,见到他的形像,就想到忠义。中国人自古以来重义气,人要不义,没有人敢接近你。可是现在社会只讲利害,职位高一点、待遇好一点,就跳槽背弃旧主;没有道义、情义。道德仁义没有了,社会如何不乱?人民生活怎能不苦?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信义,这是最大的悲哀!
「解奏」,这是属于道教,写疏文、作法呈奏给玉皇大帝,求解冤释结。佛家常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过去今生,有意无意与人家结冤仇,所以现在菩提道上,出现许多障缘。今世『因缘聚会时』他来报复,我们要欢喜接受。逆来顺受,不回避,不怨天尤人,结就解了。一般人想侥幸逃避,那是不可能的,理上讲不通。
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改变用心。从前的心总是自私自利,学佛之后,悟到这个心错了,这是跟一切众生结怨的心,要赶紧回头。要能从内心深处把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微细念头拔除,冤仇就真正彻底化解了。控制的念头尚且没有,哪有占有?何况佛在大乘经论里,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解释得非常清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好留恋?如果我们有缘分得到财富、权位,要和大众共享,不要自己享受,否则便出不了六道轮回。地位、权力、财富是为众生服务的,要用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经天天读、天天听,天天对照自己的心行。我们的观念、行为与经典相应的要保持,不相应的,要改进。这是真正的佛道,自能日日吉祥,时时心安。何必要「解奏」? 「亦不得择良日良时」,这是中国人所谓的『黄道吉日』。一般人婚丧嫁娶、迁徙出门都要选时辰,佛弟子不需要。佛说,真正佛弟子,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昼夜六时皆吉祥。心正、心善,一切时一切处自然得到诸佛护念,天龙护法善神保佑。 戒经说,受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许多人听了赶紧去受三皈。受了,是否真有护法神日夜保佑?不见得。为什么?只有形式,没有实质。世间人重形式,佛菩萨重实质。纵然没受形式上的三皈,但平常听经闻法心有感动,真的发愿从迷、邪、染回头,舍弃日常生活中那些恶的、不善的习气,听从佛的教导,这就是真正的皈依。这样诸佛菩萨会护念他,护法神也会保佑他。佛说受一条戒有五尊护戒神日夜保佑,受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护,还要选什么「良日良时」!
世间人选择「良日良时」,我们也可以随缘、随俗。那就是此地讲的原则:「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人愿意这样做,我们不制止、也不批评。为什么?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他们认为这样做身心能安稳。
今天我们讲经,言词也要含蓄,处处想到尊重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不同习俗的听众。我们要用爱心、包容心来讲,不能教训人。我们诚心劝导大众,永远抱着一颗真诚学习的心,跟大众一起学习佛法,这样做过失就少。
总而言之,佛所指的「世间意」,都是世俗迷信,违背性理的,佛弟子不可以做。儒家也『不语怪力乱神』,又『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佛之教,都以真理启发人之正智,绝非迷信。虽然,今日世风日下,怪力乱神大兴于世,蛊惑人心,众人趋之若鹜。我们应知世事不可强求,迷信、谄媚、巴结鬼神,不但不能转好运,反而愈转愈糟,以至于不可收拾。
四、吉祥之道
⑴、道戒为尊.无往不吉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
接受佛陀五戒的教学,又能实修实学,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有福德的人。趋吉避凶是人之常情,佛给我们开示:佛弟子如果想有所作为要依靠三宝。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怎样才是真正「受」持?从我们接受佛戒那天开始,在一生中尽形寿,只要有一口气在就绝不违犯佛的禁戒,这是真受。《大乘经》常赞叹佛弟子持净戒,净就是连杀盗淫妄的念头都没有,这个戒才叫清净。受三皈五戒又能够奉行的人是世间福德之人。《佛说贤者五福德经》就是讲这件事情。「福德」就是本经所讲的
长寿、大富、清净、众奉、德慧,五福临门;福的因是好善好德。中国政府现在提倡学校里要教《四书》、《五经》,这是福!
「福」是果,「德」是因;德是智慧,智慧能造福。智慧能辨别是非、邪正、真假、吉凶祸福,所以有德的人就有福。五戒是善,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佛门称为根本大戒。世上所有的宗教都讲爱人,不杀生才能称得上真正爱人;爱世人还能杀人吗?只要有与人作对的念头,就是违背圣贤的教诲、上帝的爱心、佛菩萨的慈悲。爱、慈悲是真心本性自然之德,不是学来的。不懂得爱人是因为迷失了自性,将自性本具的仁爱转为仇恨。仇恨与仁爱是一体,觉悟了,仇恨就转变成慈悲、仁爱。
凡圣只是一念之隔,要想转凡成圣、转迷为悟,一定要舍弃自己不善的部分,其中最严重的是贪婪。如果『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不肯放下、不肯舍弃,圣道对你来讲就难了。贪爱这些眼前的小利,后果是六道轮回,佛讲『生死疲劳』,不堪设想。
「有所施作,当启三尊」,我们要有所作为,必依三宝,一定要求三宝帮助断疑生信。
第一依靠佛的教诫。净宗学会成立之初,我们选了五门功课,这是戒律。第一个科目是《观经》的『三福』: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福是根本的根本,这十一句都是修福报;福慧双修,是真实的福德。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六和敬主要教我们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能将这六条守住,所有一切族群都会像一家人一样,相处融洽,没有诤论。第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是佛陀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第四个科目『六度』是佛教菩萨修行的纲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五个科目是普贤菩萨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珐輪、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五个科目要牢牢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此相应。
第二依靠经典。我们在理论上或其它方面有疑惑,应当读经,经里有指导原则。《无量寿经》非常好,很适合现代人,分量不大,言简意赅,容易受持。
第三依靠善知识。经典义理太深了,我们程度不够无法理解,可以请教高僧大德,或者请教在家、出家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如果你还不放心,可以先读《占察善恶业报经》,了解经里的义趣,依照经典的理论教诲修行,然后用轮相来占卜。蕅益大师当年选择法门时,就用这个方法求佛指点迷津,从占卜里占到净土法门,用这方法帮他断疑生信。
「佛之玄通,无细不知」,佛全知全能,他的神通深到极处,无细不知,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没有一样不通达。虚空法界国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穷究心识之根源,宇宙之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事,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这段开示勉励我们,人一定要有戒、要有德。一切行为中,唯有道德戒行,最为诸天鬼神尊崇「敬伏」。本经特别强调十善五戒。无论在家出家真正想学佛,都要从十善业道学起。十善五戒不缺,这个人就是「戒德之人」。戒德之人有两类,一类是持戒之人,一类是道德之人。道德之人功行比持戒之人要高,因为戒里不一定有道,道里决定有戒——道共戒。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指持戒有得于心的道德之人,道德随其修学天天增长,日日提升,自然就感得诸天善神拥护,诸佛菩萨护念。
「役使诸天」,指感得天神来服侍。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像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就曾感动天人供养。同一时期的李通玄长者,他到深山里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给《华严经》做批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他跟老虎说:『我想找一个清净环境来批注《华严经》,你要是知道有好地方,就带我去。』老虎就带他到一个非常幽静的山洞。李通玄长者看了点点头说:『不错!』老虎就搬家了,把洞让给李长者住。第二天,来了两个年轻的女孩子为他服务。他写这部《华严经合论》用了很长的时间,那两个女孩子天天来为他清洁环境,准备纸张、笔墨、饭菜,样样都弄好,一到晚上就走了。李长者从没跟这两个女孩子说过一句话,等到《合论》写成了,想感谢人家,到附近村庄去找,都找不到。原来是天人!这是他的道德感动天人来服务。正如佛所说的「役使诸天」。
「天龙鬼神」,泛指八部护法神,属四天王管辖。四天王的部属对于持戒道德之人「无不敬伏」;「敬」是恭敬,「伏」是服侍。
「戒贵则尊」,持戒、断恶行善就是自尊;「戒贵」就是持戒精严。「戒」分为『止持』与『作持』;止是禁止,禁止恼害众生,五戒属于『止持』。没有恼害众生的行为和念头才是持净戒;如果还有恼害众生的念头,戒律虽严,但不清净(夹杂不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道宣律师、李长者那样,感得天神来服务。李长者注《华严经》的时间最少也得两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两个女孩子天天来侍候你,却从不跟她们说一句话。从这一点来看,李长者的心真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确实做到不夹杂毫分不净不善。真正做到纯净纯善,天人就来做义工了。所以,戒行清净的人,是善行当中最善、最尊、最贵的人。『作持』是佛教我们应当做的,凡是有利于社会、众生的事情就要做,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做就犯戒了;『止持』是佛对我们的教诫。该止的没止,该做的没做,还自以为戒律精严,不知不觉产生起贡高我慢,造成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念佛也不能往生。
佛在《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持戒的总原则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对于他人的过失,要帮助他改过自新,不要批评,善意对待他,他的良心发现,他会悔改。如果是犯点小过,也不要渲染成大过,否则人家起反感,造作更大的恶事,你便是助长众生的恶行,要负因果责任。
「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持戒有道德的人,『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为什么?境界被他的戒德转化了。戒德是因,缘是龙天善神时刻照顾他,所以能遇难成祥。当我们明白「道护为强」的道理,不吉利、不吉祥的忌讳自然就消除了。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道」指真心,佛法称『诸法实相』,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就是心与识,是能现能变。『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比喻心量之大。所以说「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不达」是不明了、不通达事实真相的人,「罣碍」是障碍;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产生障碍。
《楞严经》中『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出虚空法界、国土众生的来源。真性不是物质,所以称它作『空』;也不是无,所以称它为『真』;它永远灵明不昧,所以称它为『觉』。空、真、觉都是形容真性;有情众生称为佛性,无情众生称为法性。法性与佛性是一个性,佛为方便说法不得已而立名相,我们应从方便法里去体会真实法。
无论真心、妄心,它的范围都周遍法界。众生本具的『妙明真心』与佛没有两样,就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佛说凡夫把水泡当作自己,在里面生妄想、分别、执着,不晓得海(性)是自己(以为水泡就是大海,这是迷惑颠倒)。凡夫把水泡当作自己;这水泡跟那水泡对立、摩擦。什么时候觉悟?水泡破灭了就觉悟了。麻烦就在于这种坚固的执着很不容易破!
大海起了无量无边的水泡,还是大海,大海不会把水泡丢掉。水泡虽然不承认大海是自己,大海会承认水泡是自己;所以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条件地照顾一切众生。但是,众生愚痴不领情,还要加以诽谤、陷害。佛菩萨有没有受到伤害?没有。就好比大海里的水泡,无论它怎么作为,都伤害不了大海。水泡跟水泡起冲突,彼此伤害,但大海绝不会受伤。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觉悟的人不会受伤害,受伤害的是众生自己。佛念众生的真心始终没有间断,我们如果用真心来念佛,立刻就感应道交。
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
「善恶之事」完全「由人心作」,心在作主,所以说修行要从改心做起。如果能用原谅自己的心去原谅别人,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都会有成就。
心地纯善,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甚至为救大众不得已而杀人也是善事。佛经里有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在多生多劫以前修菩萨道,有一次跟着商主坐船渡海。船上载了许多财物,有一个人起了贪心,想把船上五百多人害死,独占财物。这位修行者有他心通,知道利令智昏,没办法救他——如果劝他,自己会被杀害灭口。菩萨这时只有一个选择——把他杀掉。于是菩萨开了杀戒,但他救了所有的人,连那个起恶心想谋财害命的人也被救了。为什么?他的诡计要是成功了,将来一定堕阿鼻地狱。菩萨把他杀掉,他虽然起了坏心,但事没做成,不致于堕阿鼻地狱,这就是救他。这说明心善做什么都善。
「祸福由人」,祸福是果报;心善不善是因。「如影追形,响之应声」,这是讲善恶果报紧追着人。佛门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人死了,世间没有一样东西能带得去,唯有业力能带去——你做的善恶业因永远追逐着你。因缘相遇时,果报就现前。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讲因果的转变、相续、循环这三件事。因要没有遇到缘不会结果;万事确实都有因、缘、果。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决定不能恶意对人、对事、对物;那是自找麻烦!恶因转变、相续、循环,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趋吉避凶、消灾免难的因都在断恶修善之中。
善恶业永远追随着你不会离开,就像影不离形、「响之应声」。佛用形影、声响来比喻说明祸福追人。善因有福果,恶因遭祸殃,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果能明此理,当自己起心动念时,便知道果报祸福,必然努力修善因。这是修道求福真正的下手之处。
⑵、戒行功德参天
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这是盛赞「戒行」功德参天,劝勉大家认真修学。
修行没有戒是假修;必须把佛讲的道理、教训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才叫戒行。「戒行之德」包括『持戒、行善、道德』三种。戒有大乘小乘之分,善的功德也有差别。我们要从制戒的因缘去体会善恶的原理。然后要了解佛所制定的每一条戒,理论依据是什么?相状是什么?所谓戒相、戒行,以及这条戒、这个教诲,它的开、遮、持、犯要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
戒律是活泼的,戒律称为清凉、解脱,用意在防非止恶,哪里是束缚人的!戒律博大精深,不能错解其义。戒律要讲得真正透彻,才能叫人听到生尊重心、欢喜心、敬畏心、惭愧心。
如果佛家没有戒、儒家没有礼就完了。为什么?只有学问没有行持——只会说,做不到,无益于世间。不明道理,不脚踏实地去做,这一生希求的依旧落空。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重实行,不重言说』,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尤其五戒十善常常被看轻了,但它是根本大戒;你不了解它的好处,反而畏惧它,这就太可惜了!
「应之自然」,有几种说法:一是『不变随缘』,诸佛随缘现相,不变本性,所以称「自然」。众生有感,佛就来应。佛以无量无边身应众生之感,本性不变。二是『随缘不变』,菩萨没有到真正不变,他在经历世间一切的事相里,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练如如不动。有能力禁得起锻炼,才是菩萨。三是『不变不随缘』,是小乘的阿罗汉。他不变(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也不随缘。他不是没有慈悲心,众生去找他,他也会帮忙;不去找他,他不会主动来找你,一定要显感他才显应,冥感他不会应的。菩萨不一样,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众生不找他,菩萨也会来。四是『随缘随变』,心里没有主宰,随波逐流,这是凡夫。
《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这是示现菩萨身分,其实他早已经成佛了,这是倒驾慈航。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所示现不违本性,所以说「应之自然」。《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发心教化众生,行菩萨道,佛对他的赠言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就能把本性守住了。『不取于相』就是放得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是心上放下、理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如果事上放下,你无事可做怎么跟众生接触?事上跟一切众生相处和光同尘,没有贪念、瞋恚,欢欢喜喜,就像济公长老、金山活佛一样。这两位老人家好像是疯疯癫癫,跟大家和光同尘,无拘无束,博得社会大众乐意亲近。他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应之自然」。虽然我们还做不到,但要朝这个目标用功。
「诸天所护」,诸天善神保佑你。「愿不意违」,就是有愿必成。你发的愿跟普通人的愿不一样,不是自私自利,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是愿度众生、愿成佛道的无上菩提大愿,这个愿会圆满的。人要发善愿,全心全力为社会、为苦难众生服务。纵然没有机缘,自己在家里或在道场,『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念佛不是为自己,声声佛号都为全世界苦难众生、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的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自然就同佛行,这样必定「感动十方」,「十方」是诸佛。「与天参德」,「参」是参与,参与天地化育之大德。
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不是说你信佛,理解佛经,也会讲经说法就不受果报。烦恼习气没有放下,贪瞋痴不断,一生的修学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死后还是要堕三途。这部经虽是小乘,我们果然能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净土,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不求生净土,想出三界难,太难太难了!所以要认真克服自己的烦恼,放不下也要放。印光大师教我们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死后什么都带不去。』这样,计较、不平的心自然就平了。不要等到临死再放下,那来不及了。现在就要放下,要有果决的心,对世间毫不贪恋,连弘法利生也不贪恋,否则这一生就白来了。 经不可不读,不可不讲;讲给谁听?讲给自己听。别人是旁听的,真正的对象是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总得要有意愿入佛境界,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无为是不变,无所不为是随缘,这就是「与天参德」,「参」就是契入;契入天性之德、天然之德。
「功勋巍巍」,「巍巍」是高大的样子。戒行参赞天地的化育,这种功德有多大?佛讲「众圣嗟叹」;诸佛菩萨、诸天善神,没有不赞叹的。「难可称量」,就是「戒行之德」称叹不尽。此话是出自如来之口,句句真实。我们应当发心专修清净戒德,不负佛陀的慈悲教诲。
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智士」指有智慧明理之人;「达」是通达、明了;「命」是自然之理。对于性相、理事、因果的道理、事相都能通达明了称「达命」。「没身不邪」,「没身」是终身,「邪」包括一切不善、不正、不清净;终身不做邪知、邪见、邪行的事情。一生修学目标在心纯净、行纯善,与自然相应。这些教诲要如教奉行,才是有智慧之人。 「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重在「善」字;这是佛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善学的人见得理明,守得心定,又能恒顺众生,随喜中成就无量功德。所谓戒、定、慧三学具足,无不称性,无不自在,才是「善如佛教」。依教奉行,不论出家在家,都「可得度世之道」,往生净土,一生成佛。
五、阿难尊者愍众请佛住世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着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
这是阿难庆幸自己得人身、闻佛法,更难得的是亲近佛陀,做他的侍者,并且怜悯众生,代众生发问。
「阿难闻佛说」非常受感动,虽然是代众生问的,自己也获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更整袈裟」,整理衣服是表尊敬;「头脑着地」就是五体投地,向佛行最敬礼。「唯然世尊」,「唯然」是非常恭敬,绝无疑惑的响应;意思是诚如佛所说的,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世尊」是世出世间的好老师,值得大众尊敬。「我等有福,得值如来」,与会的大众们,宿福深厚,有此机缘得遇如来。「值」是遇到,无量劫修积大福德,才能遇到佛。我们虽然没有大福,不能生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亲近世尊,但也算有福。否则无缘看到佛经、佛像,即使看到也会漠不关心,听到佛号音声也不能入耳。迷于五欲六尘,那是无福之人。
为何说遇到佛就有福报?因为遇到佛就有了生死、出三界的机会。只有佛法能帮助你在今生成就,关键在于你能否把握机会。古时的寺院庵堂是佛教的学校,出家人都是老师,都在推行佛陀的教化。正规的道场每天八个小时上课,八个小时修行,密集熏修,所以三年五年成就的人很多。这种成就,小的是开悟、解悟,大的是证悟、证果。小成就是对佛所讲的道理、宇宙人生真相搞明白了,但自己习气没断,境界转不过来,称解悟。如果自己能契入境界,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教下的『大开圆解』,宗门的『大彻大悟』,这是证果的。由此可知,能否成就关键全在自己。
遇到佛,得殊胜功德利益的人,才是真正有福。得世间名闻利养,纵然做到国王、天王,也只是人天福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福报享尽还要往下堕落,那不是真正的福。只有遇佛才是真正的福报,你果然真修,天王都向你致敬。因为你是佛陀的真实弟子,他比不上你——你有能力超越三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又快到这个周期了。佛经的解释比他们更有道理——「佛言至真」。太阳风、太阳磁场、太阳的黑子为什么会起变化?佛经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它随人心而改变;人心正,风和日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是我们识心变现的。换言之,是世间人多造恶业所感应的。佛这个说法科学家摇头,认为没有根据。其实佛讲的理太深了!有没有根据?有。你要是入了禅定,就看到这个根据。你没有定功,心浮躁,怎么能见到?纵然专心研究一门学问,心是有限度的清净。为什么?名利、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没放下,禅定功夫就很有限,怎能见到这样甚深的原理?整个宇宙的动态、运作,与众生的『思想波』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是众生的思想波?识,心现识变。心能现相,识能使现象产生变化。星际的变化也是我们思想波波动的现象。因此我们思想要净、要善,才能改变外在的环境。
净宗就是修清净心,修到纯净就成佛了;表现在自己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是纯善。善是学得来的,学来的是相似的善,那是你的功夫、修养,不是出于自然。行善是你的修为,是修德不是性德(心纯净行纯善);但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够证得、透得出来。
「众生相诅」,「诅」是诅咒。众生互相伤害,彼此不兼容,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现在父子无信,夫妻无信、不兼容,彼此还有隐瞒。这些社会现象,就是世界末日的预兆。我们在这个时代能闻到佛法,是大幸!灾难现前,我们还有好地方去,没有恐惧,从容自在,这个福有多大!这是诸佛如来大菩萨「愍念一切」,这「一切」里有我一份,为我做了福田。但我们看到许多众生,不相信「佛言至真」,把这个机会失掉了,依旧在造恶业,不能接受圣贤的教诲。「甚可痛哉」,阿难尊者甚感悲痛! 「若有信者,若一若两」,指「信者」只有万分之一二。正如《金刚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后五百岁,就是指现前这个时代。什么人能信?持戒修福者。持戒,指勤修戒定慧三学的人;修福,指真修六度的人。就是在末世,也还有少数真能持戒修福的人会相信,这些人是亿万人中难得的一两个。比例太少了,所以佛教衰微。「奈何世恶,乃弊如此」,阿难尊者叹息世风何以败坏到如此地步!我们读了这部经,才真正晓得自己的福报,要知道珍惜、发愤用功,决定在今生成就,不再堕落。
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
阿难为悲悯执迷不悟的苦难众生,求佛住世教化救度。此话虽是三千年前讲的,实际上是指我们现前的社会——为什么这样纯真、纯正的大法没有人相信?世间人不信还情有可原,学佛的人不信,特别是出家人,让人格外难过。绝对不是学佛就信佛了;自以为信,但与『信解行证』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就不是真信。
什么是信?首先要能真正理解经典的义理。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样的信是正信,但还不是真信。能解、能行才是真信;能解不能行,是解悟,算是正信,不是真信。正信也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那只是人天福报而已。超越六道轮回要行,把你所信所解的,都落实到生活工作上,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中,证实你所信、所解、所行不虚,这才是真信。真信、依教奉行的人,当生作佛去了。真的是亿万人中难得一二,希有难逢。
「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佛教衰在哪里?衰在经典、修行的方法虽存,却没人信。我们的病根就在自私自利,它障碍了我们的智慧,影响了我们理解的能力,因此对佛法没有真实的信心,阻碍了我们的修行。佛的法身常住,报身有始无终,应化身是示现,有生有灭。佛在世时,有机会亲近佛,今天功夫不得力还有明天,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自己的心行懈怠。佛示现灭度,立刻就紧张,觉悟应当勇猛精进。所以佛一灭度,不少学生加功用行,开悟证果。因此,佛灭度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度众生。
「呜呼痛哉」,阿难尊者在那个时候深痛感叹——上痛佛法衰,下痛众生苦!换做今天,不知道要加深多少倍!「将何恃怙」,「恃怙」是依赖的意思;佛法、儒、道都没有了,我们依靠什么?
我们也像阿难一样感到非常庆幸,在末法时期有了依靠——皈依了三宝。从迷惑颠倒、邪知邪见、一切染污回头。从对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靠三宝的教诲。
受持三皈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保持身心不受污染。看到诱惑的东西,要觉而不迷,这是真的皈依佛。还被境界所迷,见色闻声,心还会往外跑,这不是三宝的真实弟子。
要防止邪知邪见,方法是跟邪知见保持距离,不看报纸、杂志、电视,每天加强读经。「佛言至真」,经论是佛陀至真的教诲,是绝对的正知正见。我们读诵、研究、讨论、讲解、互相观摩,用这个方法修正而不邪,这就是皈依法;否则怎能不被邪知邪见所染?佛陀在世,佛摆在第一位,佛不在世,法摆在第一位。世尊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有此四依,就如佛在世一样。
不读经就会打妄想;胡思乱想是造罪业,不能有成就。要想真正有成就,功夫要绵绵密密。像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三年到五年肯定成就。什么是都摄六根?心不再往外攀缘。眼从色收回,耳从音声收回,鼻从香收回,舌从味收回,意从法收回,这就是都摄六根。平常,我们的心都往外跑,『都摄六根』就是把根中的六识收回来,把心收回来。『净念相继』,着重在『净』,净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相继』是一句接一句不中断。这是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原则、总纲领。
「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惟愿世尊」,阿难看到今天社会这个样子,求佛「为众黎故」,「众」指一切众生,「黎」专指百姓平民。「未可取泥洹」,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那些苦难的平民百姓,求佛不要入「泥洹」。「泥洹」也称作涅盘,是印度梵语,意思是圆寂,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是指示现入寂灭与世长辞的意思。佛菩萨、善师、有道德之人,是人天眼目、众生福田,所以我们有责任请求他们长住世间,教化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本经长行文(散文),讲解至此,以下是偈颂的部分。
六、阿难尊者的教诲
佛经文字体裁有十二类,术语叫做十二分教,又称作十二部经。就形态归纳,有长行、偈颂、密咒三大类。
一、长行。属于散文体,便于发挥义理,如天马行空,流畅尽致。
二、偈颂。有两个目的:第一、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是公开的,学生有先来后到,佛以偈颂的方式,让后来的人也能听到前面所说的重要义理。第二、偈颂如中国的诗歌,有三言、四言……九言不等,句法整齐,每四句为一首,可以和曲演唱,但没有像中国诗歌那样的平仄押韵。本经是五言偈颂,共有二十八首。偈颂可以唱,便于记忆、背诵,使修习得以深入其境,又易收潜移默化之功,由此可见佛陀教学的苦心。
三、密咒。本经虽无,但大悲咒、往生咒、六字大明咒等,是众所周知的。大致说来,密咒只存古音,少译其义,原因是其中多含有六道言语,但能诚心诵念即可。如六字大明咒『唵(ㄨㄥ)嘛(ㄇㄚ)呢(ㄋㄧ)叭(ㄅㄚ)咪(ㄇㄟ)吽(ㄏㄨㄥ)』,章嘉大师的解释是,『唵』是身,『嘛呢』是莲华,『叭咪』是保持、持守,『吽』是心,合起来是保持自己的身口意业,像莲华一样洁净。由此可见,咒语含义圆备真善美慧。一经圆具三体,三体却是一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契机。
一、佛慈普护.罪深不识
阿难因而谏颂曰。佛为三界护。恩广普慈大。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阿难因而谏颂曰」,这是说偈仪。第一首说明请佛住世的理由。「佛为三界护」,「三界」是六道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护」是依靠、保护的意思。佛是这一个大世界的保护者,这个大世界的众生都要依靠佛;没有佛的教诲决定超越不了三界六道,必受灾难、痛苦,所以佛为一切众生真正的皈依处。
「恩广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加被九法界众生;「广」是广大,「普」是普遍,这两个字都包含着平等的意思。佛对一切众生平等,没有偏心、偏爱,这是大慈大悲。佛门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造作五逆十恶的地狱众生,佛都不舍弃,依旧是平等的教导。佛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了解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无不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如本性,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同一个心识。因此众生、国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一不是自己。
佛说法用梦境作比喻最多。梦中有天地、山河、草木丛林,也有人和动物;从哪里来的?都是意识心变现的。下意识能变现梦境;真如本性阿赖耶识怎么不会变山河大地、虚空世界?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自性的梦境。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说迷时才有十法界;悟后十法界变成一真法界。我们现前是在十法界、六道里面,是在梦中,佛是现身到梦境里来度梦中人。《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只有大彻大悟之后,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是别人,才能真正生起爱心,无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有理由好讲!佛菩萨帮助众生没有理由,心是清净的;有理由心不清净——理由都是妄想分别执着。
「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阿难代一切众生请求佛长住世间,度苦难众生。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
这是阿难责备众生;责备实为怜悯,希望他们改过自新。并说出众生因为业障深重,所以没有能力辨别真妄。
「值法者亦少」,「值」是遇到,这是讲佛法难闻。佛在世时,讲经说法完全靠口传,又因交通不便,所以众生得遇佛法的机缘不多,而且只有少数人遇到正法。虽遇到,对于佛法经典里的奥义并不明了,解错佛经的情形很多。佛法是从真心本性里流露出来的,用意识(妄想分别执着)来解释,哪有不解错的道理?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那意在言外的真实义,世间聪明智慧之人也不能了解;佛法难就难在此!到底要用什么方法修学,才能体会如来所说的真实义?
《起信论》云:『离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离是不要执着;不要在言说文字上去作意,这是第一个原则。二是『离名字相』,不要执着名字相。三是不能有『心缘相』。心缘是心里的缘虑,就是现代讲的思想。佛法一想就错了,就落在意识里。听经不要执着言说,要体会义理,才能得到真实义,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真正能守住这三个原则的人没有不开悟的。今生遇到佛法还不能成就等于没有遇到,阿难尊者的用意是勉励我们改过自新,回头是岸。
「值法」宗门一定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是大开圆解;念佛法门是理一心不乱。在净宗有个例外,净宗法门只要有观行的功夫,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是净宗殊胜之处。其它法门,烦恼未断,出不了三界。见思烦恼断尽很难,但把烦恼习气伏住,人人都能做得到。问题在你是否肯真做;如果还贪图享受,那就随波逐流了!
「盲盲不别真」,这是比喻心盲眼盲,不能辨别真假佛法。
佛陀在入涅盘之前,特别交代『四依法』,以此辨别佛法的真伪。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佛佛道同,今佛无异于古佛,佛讲的经一定相同,如果与经典不相应我们不能相信。第二『依义不依语』。要依经典讲的意思,言语多说少说、深说浅说没有关系,只要意思讲得对就行。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对我们现前有利益的,能脱离六道轮回,这叫真实了义、究竟了义。经再好、再深、再广,学了用不上,不能帮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学后还要搞六道轮回,这是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
我们没有能力、智慧选择法门,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劝导我们选择净土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道理。这个法门很适合现代人修学,因为现代人根性不如古人,而且生活繁忙,分秒必争,没有时间钻研经论。净宗所依据的经论最少,只有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后来祖师把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加上,清末魏默深居士把《普贤行愿品》加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现在称为《净土五经一论》。《五经一论》只要依据一种修学就能成就,不必全部都要。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快速,但是必须要深解义趣,对于经典教诲通达明了,断疑生信,依教奉行才行!
修行依照《五经一论》是正修,修《地藏菩萨本愿经》、《十善业道经》是助修。正助双修,才能稳当地成就。「盲盲不别真」,眼盲心也盲,真假不能辨。
「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阿难心痛众生罪业深重,障碍了自己的智慧福德,遇到佛法也不肯相信。这首偈是阿难尊者责备认假不认真,业障深重的众生。他悲心深切、怜悯众生,希望这些众生听后能悔改。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这是说明得遇佛法的人太少了,所以佛法必然是逐渐衰微。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即使有「宿福」遇到正法,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亿万人当中只有一两个。「宿福」是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善根、福德。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为什么也不能遇到正法?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虽有善根、福德,还要有善缘才能遇到真善知识。
古人常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由此可知,道之兴衰关键在有没有人传法、弘法。遇到真正善知识也是福分,没有福缘,往往善知识在前也当面错过。遇到真善知识不相信,这是业障深重,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经法稍稍替」,「替」是渐渐衰微;没有人弘扬正法,正法就渐渐衰微。弘扬正法很不容易,要自己真修。如果不肯真修,讲经说法不是从真心自性流露出来的,就没有摄受力。讲得再好,不能引起共鸣,听众印象不深。只有真修,才有摄受力,才能够弘法利生。因此,弘扬佛法的人,一定要自己亲自契入境界。清凉大师讲修行的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证』就是要契入境界,弘传才有力,言语才肯定,别人听后才能生起信心。
现在真修的人少了。佛弟子没有尽到本分,不能依教修行,不能弘扬正法,佛法当然逐渐衰灭了。佛法衰灭,实在讲是出家人不修行、不懂得经教、胡作妄为的结果。我们仔细观察现代的社会,法变质了。你讲正法,他说邪法,邪与正一定发生冲突,诽谤立刻就产生了;障碍、侮辱、陷害都出现了,法是从这里而灭的。佛法灭了,众生在这一生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机会没有了,阿难在此地感叹「当复何恃怙」!这些苦难众生依靠什么?我们要晓得,我们求佛菩萨再来,因缘不成熟他不会来的。要回过头来求自己,自己发心作佛、作菩萨,这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学《阿弥陀经》,能念兹在兹,思想言行与经典完全相应,就是阿弥陀佛;专修《普门品》,就是观音菩萨;专学《地藏经》,就是地藏菩萨。要学得跟菩萨一模一样,把经典里的字字句句都落实了,这叫『请佛住世』。
二、嗤圣媚邪.疑谤自堕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他们的音声色相尽虚空遍法界,众生为什么见不到、听不到?「罪由众生故」,因为众生罪业太重,六根被业障障住了,所以愚钝不明。佛恩德浩大,不但说法度众,还表演给大家看。佛是王子出身,即使出家,也有能力过富裕的生活,他为什么要过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的生活?用意何在?在断烦恼习气,断贪瞋痴慢。凡夫业障的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我的』利益,这个根要不能拔除,就会永远障碍佛道。
今生能学佛的人善根、福德都很深厚,是过去生生世世都在修学的。为何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放下,所以生生世世修学都不能入佛境界;连最低的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都没有证得。难得今生遇到正法,如果自私自利再不能放下,就跟过去生一样,没有办法成就。
大乘法教导我们,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要为众生。自己苦一点,能使众生得福报,我们就欢喜。自己如果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言行不一,谁能相信你?世间人为了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付出了迷失自性的代价,实在得不偿失。把自性无量智慧相好,换成眼前一点物质享受,等于是拿万两黄金换一点糖吃,这个亏吃得太大了。佛菩萨过简单的生活,没有烦恼牵挂、忧虑恐怖,真得大自在。
阿难很感叹地说「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法鼓」形容佛说法的音声就像鼓的音声远震「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心里很微弱的一个念头,极其微细的震动,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就传遍整个虚空法界。十方诸佛无时无处不讲经说法,法音如鼓,远震三千大千世界;因为众生罪业障碍自己本性,所以「不得闻」。
我们如何突破业障,了解事实真相?《虚云老和尚年谱》记载,虚老和尚常常入定,出定大概都是一个星期十来天后。他曾说过,在定中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参与弥勒菩萨的法会,还看到几个认识的人(已往生)也在座。这就说明,他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弥勒菩萨说法的影像、音声都接收到了,确确实实是「法鼓震三千」。 虚云老和尚的定功,能够接收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没听他讲过。要接收,靠什么?清净心;禅定就是清净心。六祖惠能大师教我们:不为外境所转是『禅』,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修禅定功夫,他们用打坐的方法,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世尊在《大集经》上赞叹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可是要会修,如果不会修,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胡思乱想,那就不是修禅定,不是念佛。念佛要如何念?觉明妙行菩萨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上深妙禅,不需要坐在禅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