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3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家的不吉祥。因为孝顺是齐家之本,遗弃老人,只顾孩子,这个家就没有孝道的承传,这个家一定不会吉祥。第三,「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贤德的人、正直的人都不用,用了很多巴结谄媚的人,这个团体、这个国家就不吉祥。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这是风俗的不吉祥。就是长辈、老人都不教伦理道德、不教做人,下一辈的人又不肯学,整个风俗就会快速堕落,这个是社会的不吉祥。孔子这段话也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身为长辈、身为企业团体的领导人,都应该有教育下一代的责任。第五是讲到圣人没有被重用,甚至于圣人的教诲都没有人要学,反而是错误的思想,功利主义挂帅,人都利欲熏心。所以是从自身到整个世界都不吉祥、不和谐的根源,孔老夫子在《孔子家语》当中就讲得清清楚楚。所以只要听老人言,应该幸福是在眼前。
我们昨天听到非洲的大使,非洲的这些长老们,他们都谈到要回归他们自己的经典,尤其要回归他们老祖宗的教诲,才能真正回到和平。这个也印证我们师长净公上人老教授讲的,我们所有世界的老祖先们,他们的心地比较清净,他们有智慧,所以能回归到老祖宗的教诲才能有幸福。中国童蒙的经典《三字经》就告诉我们,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有纯净纯善的性德。「性相近,习相远」,这是《群书治要.论语》当中讲到的,所谓本性本善,但是习性不善,会被污染,会学坏了,善与不善就会冲突。就像刚刚我们一直在谈的义与利,利益、利害当前,第一个念头是自利还是利他?我要自利,你也要自利,就发生冲突;如果我们想到利他,冲突就没有了。利他就是本善的存心,这是根本的根本。
和谐世界,必然是从我们内心的和谐开始,所以教育就非常的重要,因为透过教育,人心就能保持本善;如果不把教育办好,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影响而受到污染。所以老教授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礼记.学记》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国之君建立政权,领导人民,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就是教学。教学上了轨道,国家政权就会非常稳定、稳固,就能长治久安;要是忽略了教学,国家的政权就不稳定,社会就容易动乱。国家如此,一个企业团体亦如此。所以吴念博董事长他们也遵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们把人文教育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事实也证明,他们的企业愈来愈好,尤其他们的员工亲如一家,那个团结的力量是让我们看了非常的感动。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孟子》的一段话当中就凸显得非常的明显。因为我们尧舜禹汤这些圣王,他们不只自己成为圣贤,他们还希望所有的子民都成为圣贤。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自己还没有遇到老祖宗的经典,真的都想不清楚到底人这一生意义何在。尤其我们师长老教授常说,人生短短几十年,总不能白来一遭。而我们老祖宗在《大学》这部经典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这些圣贤人教导我们,人生的意义在明明德,就是爱护自己,让自己这一生的智慧德行达到圆满;在亲民,是让自己的家人,以至于生命中的有缘人,也达到圣贤人的境界,这个是亲民;而爱人爱己都达到圆满,这是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从尧帝那个时候,他就洞察到人需要教育,人不学不知道道义。他们通达了人性,洞察到人只是吃饱了、穿暖了,过着很安逸的生活,却没有教育他们的话,「则近于禽兽」,他们的行为就会像禽兽一样。其实我们读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圣贤人的智慧,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没有用圣贤教诲,现在堕胎的情况不只近于禽兽,甚至做出来是禽兽都不会做的行为。圣贤人他有担忧,所以在尧帝的时候,就赶紧让契当教育部长。契也是孔子的始祖,商朝的始祖。他当教育部长教了什么?教了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道,净公上人老教授在第一天就有很详细的给我们开解。有了这些教育,五伦关系,人与人所有的关系冲突就化解掉了。圣人他有了这些治国的智慧,然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以这些圣贤人治国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它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的真理。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跟效果,都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下来的宝藏结晶,只要遵循去做,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因为真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我们从五千年历史来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每一代都印证。像在周朝,他们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四十年没有任何人犯罪,监狱当中的刑具都生锈、都坏掉了,周朝有这样的盛世。又经过了一、二千年,唐太宗皇帝(唐太宗皇帝就是编《群书治要》的圣王),他也按照老祖宗的教诲来做,又创了一个盛世,贞观之治;而贞观之治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因为太宗皇帝下令编辑《群书治要》。就像魏征大人在《群书治要》序文当中有说到,太宗非常喜爱这部书,因为它广博而切要,把一些精要都掌握到了。太宗是日日手不释卷,每天一直在学习,所以他能成就贞观之治。这也是太宗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样他才能以身作则,感化臣民。唐朝之前的隋朝,它有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已经是一、二百年的动乱。太宗执政初期,事实上国家是十分窘困的,连年还旱灾,国库空虚,整个米价是非常昂贵,人民苦不堪言。但太宗依据《群书治要》教诲,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经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米价恢复了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朴。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即使是对陌生人都是充满友善,所以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路费,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这在历史当中称「贞观之治」,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贞观六年的夏天,唐太宗视察已经判死罪的死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