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6|回复: 5

[学佛文档] 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第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3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开示集12大方广佛华严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华严经行愿品文殊十信章  (第十集)  1997/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2-0010



  请掀开经本第十七面,倒数第六行,从圆圈二这个地方看起。

  「二修入众殊者」。修是修行;入是契入;众是讲大众;殊是说的不一样。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善财会」里面的大意,这是第二段。前面将这一会的大意说出来了,第二段要说明,就是在修学上形式这些事情。文里面说,「唯初信内,三会四众。欲令普信,意显通收。入住已去,善财一身。显行在己,入位希故。」这说得很清楚,前面这四句是讲「初信内」,初信不能把它连起来念,连起来念那就是十信位的初信位了,那个意思就错了。这个初,它这里文分两段,入住已去是第二段,初是第一段。第一段讲信内,这个信是十信位。十信位这里面的修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共修,大众在一起共修,只有十信。往后去,修行在个人,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初住以上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十信是初学,要学一些修行的仪规,就像小学生一样,有老师指导,大家集体在一起共修,意思在此地。

  三会前面讲过了,比丘会、三乘人会、善财童子初会。他现在还没有入位,就是还没有进入到初住,还没有入住,还是在十信位的阶段,也有共修。共修的目的,是欲令普信,意显通收。这是各种不同根性的人都可以在一起共修。这个情形我想我们诸位同修都非常熟悉,看看众会道场,大概都是在一起共修的。后一段所讲的,入住已去,这个住就是初住。入住已去就是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觉,这是修行在个人,没有共修的,都是个人修个人的,以善财来代表。

  「善财一身,显行在己」,没有看到他同伴,他参学修行就是一个人。这是「入位希故」,位是菩萨的地位,初住以上才有位,就像我们求学一样,他才有学位,十信位没有学位,他没有位次。这个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完全不一样。总而言之,古德说之为历事炼心,这是真修行,就在一切顺逆境缘当中去炼心,炼什么心?炼清净心。所以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你要不在一切境缘当中,你到哪里去修学?这是修学在个人,契入的境界也不相同,这是说修入众殊。

  第三段「示方不同」。示是指示。这些善知识,善财童子参访之后,一般善知识都会指示他,你到哪个地方去参学,指出方向、指出所在。可是其中也有几会没有,没有指示的,这有什么不同?此地必须要说明,否则的话,到后面你会产生疑惑。文里面说,「大位有三。初地前知识,多在南方」。地是初地以前,那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人,我们也称作三贤位菩萨;登地之后,就叫地上菩萨,叫三贤十圣。地上菩萨称圣,地前菩萨称贤。地前有三十个位次,我们称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有三十个位次。这些人都在南方,南是表法的,后面会讲到。

  「地上无方」。登地以后就是初地到等觉,没有方所了,圆融了,表这个意思。「地后兼二」。地后是等觉,等觉是十地之后。他可以示现有方所,也可以示现无方所,显示出他得大自在。所以大位有三,就是地前、地上、地后。登地之前,地上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地后是等觉,这大位有三就说到此地。下面给我们解释。

  「然云南者」,为什么地前的善友都在南方?这个必须要说明,说南方,「古有五义」。古大德说南方有五个意思。第一个是「举一例诸」,举这个意思。举一方是「一方善友已自无量,况余九方」。这个意思也很好,这个十方,你看南方,这一方善知识就这么多了,所教他参访的善知识都在南方,这一方已经这么多了,何况其他的九方?说明善知识之多。多到什么程度?《华严经》的表法,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善友,都是善知识,你才成得了佛。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就成佛了。所以诸位,你要想知道你哪一天成佛,你就想想,哪一天睁开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你要看一切众生没成佛,那你是凡夫;你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那你就成菩萨。如果你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妖魔鬼怪,你自己就是妖魔鬼怪。什么道理?相随心转。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善财童子心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都是佛,他一生才能成得了佛,这是第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很好。

  「此一约事,余四约表」。这是五个意思当中,这一条是从事上讲的。其余有四个意思是讲表法,用南来表法。「二者明义」。南方是光明的方向,在五行属於火,南方是火,象徵著光明。「表舍暗向智。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盖取於此。」这个很奇怪。中国古时候的圣人,印度也是如此,他们也把南方看作是光明的方向。所以帝王他的座位,他宫殿的建筑,一定是背靠著北面,面向著南方,南面君临天下。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朝南,他的房子建筑也是坐北朝南,面向著南方,象徵光明。我们要背弃黑暗,象徵光明,取这个意思。凡是善知识所在之处,都叫南方,无论是哪个方向,都叫南方。这个「南」,不是在事相上说的,这是表法里头说的。这个地方讲圣人南面,这个圣人是指古时候的帝王,古时候的帝王,老百姓尊称他为圣人。

  「三者中义」。南代表中,东西是两边,南是正中,表这个意思。「表离邪僻东西二边,契会中正一实道故。」表这个意思。南表中,南表正,南表真实之道。「四者生义」。生是出生的意思。「南主其阳,发生万物」。我们晓得,所有一切生物,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够离开阳光,南方是赤道,阳光最盛的处所,它取这个意思。「表於善财增长行故」。它表这个意思。表他的智慧增长,取这个意思。「北主其阴,显是灭义」。跟南相对的是北面,北面在五行是水,在五种颜色里面是黑色,所以北主阴,代表阴,南代表阳。「背於趣寂而灭惑故」。它取这个意思,断惑证真。「世尊涅盘,金棺北首,正取归灭」。在佛门里面也有这桩事,显示出释迦牟尼佛在双树间入般涅盘,头也是向北。这种仪式,跟我们中国古代丧礼里面所讲的相同。《礼记》里面讲丧葬,多半这个坟场一定是在北方,一个城市的北方,我们现在叫公墓、墓园,它在北方。北首,葬下去的时候,棺材的头一定是向北,头向北,就是取这个意思。北方是幽暗之义,表示归灭,表这个意思,这是南北表的意思不相同。

  第五是,「随顺义。背左向右,右即为顺。西域土风,城邑园宅皆悉东向。自东之南,顺日月转。彰於善财顺教理故」。这又是一个意思。这说到古代,西域、印度他们的风俗,跟我们中国有的时候不一样。中国实在讲,民间也是如此,民间大多数房子建筑也向东,所以城邑园宅皆悉东向。从东到南,这是顺著方向走,我们现在讲顺著时钟,时钟转的时候,它是顺著。从东到南,从南到西,从西到北,这样顺著转,这是表善财童子顺於教理,随顺老师的教诲,而不违逆,取这个意思。所以善友都在南方,要懂得它表这个意思,并不是真正的南方,表法的意思多。这是讲地前。登了地,这下面是第二段:

  「地上正证,离於证相,不以南表」。此地我们要特别留意,登地的菩萨见到圆满的自性,《金刚经》上讲,「离一切相」,哪里还有东南西北?东南西北还是有分别,没有离开分别,没有离开妄想。你有分别,才有东南西北;你没有分别,哪来的东南西北?地上菩萨离於证相,修行离修行相,证果离证果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他统统舍得干干净净的,哪里还有东南西北?所以登地以后,《华严经.十地品》里面这些善友,后面没有说指哪个方向,表这个意思。这是境界,比三贤菩萨高,三贤菩萨还有相,十地菩萨已经离相了。

  「地后业用」,地后是等觉菩萨,是如来果地,那是倒驾慈航,普度众生,那另当别论了,所以他说地后业用。「有无无碍」。说有方向也可以,说没有方向也可以,完全到无障碍的法界,这个时候可以「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地后菩萨的境界。在这个地方,也有显示,「文殊有示而无方者,表於般若加行有修,正证无二」。本经到最后三位菩萨都出现了,文殊、弥勒、普贤,这五十三参最后的三位善知识是这三个人。所以文殊菩萨两次出现,这个地方一开端,文殊菩萨,到第五十一也是文殊菩萨,这个地方文殊菩萨表初信,没入位;后面五十一位文殊菩萨,代表等觉菩萨。地后是十地之后,所以文殊有示而无方,对善财童子有指示,没有说方向。那是弥勒菩萨跟普贤菩萨都是等觉菩萨,都是大圆满、大自在,哪里需要指方向?这是表於般若加行有修,正证无二。修正不二!不二才真正契入境界,有修有证,证非修、修非证,没入门,这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境界,没有契入不二法门。底下一段是:

  「普贤无方亦无示者,表真法界德普周故」。这个地方所说的,就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全经很少人读过,但是最后这一卷,念的人就太多了,这就是有名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最后一卷里面,善财童子遇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也没有指示方向,也无示无方,我们在经文里面都看到了,它表的是一真法界。德,德是性德,性德普遍、周遍的意思。这是把指不指方向的意思都说出来了。「有人唯取随顺一义,非前诸释。以正明义,出此方故」。有人,是古时候有讲《华严》,只取一个意思,一个意思不圆满,这五个意思说得好,说得周圆。「宁知西域南非明等。况通方教,言有多含。贵在虚求,何必执定。」末后,清凉大师这个开示非常重要,教我们在经里头,要能够细心去体会,不要执著,你执著经典的言语文字就错了!为什么?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多半是意在言外,这是佛经特别是大乘经,难懂的地方,它意在言外,你要懂它的意思。譬如说南方,南方意思在智慧、在光明,它不是指事相,你要执著一定是南方,你就错会意思了,它意在言外,要懂得这个,所以贵在虚求。你要虚心去体会,不必执著,特别在大乘经上,小乘经多半讲事,大乘经多半是意在言外。

  第四段是,「趣求有异者」。趣求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亲近善知识,到善知识那里去求法,这里面有趣求,也有经文上没有这个字样,这就是有不同。大师给我们解释,「略有三别。最初文殊自往福城」。没人来给他求法,他自己去的,这是我们在这一段文看到的,没有人求,文殊菩萨自己率领著他的这些菩萨众,他这些护法的大众,那些护法神就是他的护法。那是说在家徒众、在家弟子,菩萨是出家众,跟他是同行众。「根尚微故,未发心故,大悲深故」。这是作不请之友,没人请他,他就来了。没请就来,也有条件的。你不能说在《无量寿经》上念到,菩萨大慈大悲作不请之友,你每个假日都出去跑,那成什么话?虽然不请,主动到那里去,也有条件,看这个缘成不成熟?不成熟的时候去没用!一定要看缘成熟了。缘成熟了,为什么主动去?这里头的条件是他的根尚微,就是他有善根,不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你去也没用处。旁边信别的宗教的,你到那里去,你好心去被人家骂出来,那不是自取其辱?这个不可以。要看他有善根,对於佛教有一点相信,但是信根不深,还不到主动求法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作不请之友。敲敲门去拜访拜访他,跟他谈谈佛法,他不会拒绝,这是条件。所以他的根性还微,还没有发心,菩萨大悲心很深,这个时候可以作不请之友。

  「二德云下」,德云在我们这个经文里面,「吉祥云比丘」,吉祥云也翻作德云,在《八十华严》里头翻作德云,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华严》翻作吉祥云。梵语是相同的,翻的文字不一样,但是意思相同。「善财往求。根渐胜故。已发心故。彰重法故」。所以求学,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那是他已经懂得求学了,懂得去亲近善知识了,才可以。前面他不懂,不懂去亲近善知识,还不懂,善知识要来亲近他、来教导他。所以入住以后,他发心,发菩提心就入住,因为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诸位如果要一发菩提心,你就是初住菩萨了,发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也许你们大家想想自己,我也发出这个心,那你是不是初住菩萨?发菩提心,有发菩提心的相,你把菩提心的相,在经文里头对照对照,看看自己像不像,像不像是一个已经发菩提心的人?那菩提心的相是什么?也就是菩提心的样子是什么?《大乘起信论》是个标准,这是论里头的标准,马鸣菩萨说得好,也说得很简单、很扼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就像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我们有没有离?如果没有离,那你发了个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嘴里头说发了,心里头没发。为什么?你还著相,你还有分别执著。

  诸位要知道,菩提心一发,就超越三界六道,入初住,初住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离分别执著,这是发心的相。所以此地在信位,信位分别执著没离开,这是《起信论》上说的。那《金刚经》上说的,也许诸位就更清楚了。《金刚经》上讲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非菩萨,佛不承认他是菩萨,不承认是发菩提心的菩萨;也就是不承认你是入住的菩萨,你没有入住,这个住就是初住,圆教的初住,圆教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那我们有没有我相,有没有人相?如果我们还是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还有这么多分别执著,没有发菩提心,天天在这里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用处,虽然念得很熟,这个心没发。所以你拿经论来看一看就晓得了。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你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现前,就是菩提心现前。最低的位次,也是圆教初住菩萨,标准在这里。不是说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就当了菩萨,没错!你是当了菩萨,叫名字菩萨,有名无实。《金刚经》的那个标准,你要一摆开,你就不是菩萨了。

  德云比丘以后,发心了,德云比丘是代表发心住,菩提心发起来了,这个心一发就是圣人,超越声闻、缘觉。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一发菩提心就超过他们。这个时候,善财往求,善财童子要去参访,要去求他,根已经深了。为什么善财懂得去参学、去求教?善根逐渐逐渐增长、殊胜了,已经发心了,懂得尊师重道,知道求法。所以善知识就不来找他,他一定要去拜老师,一定要去求学,老师不再来教他了。彰是明显、彰明。显示出善财童子尊师重道,这是去求。

  「三者普贤知识不就,善财不往。法界位满,无来去故。」这是到最后,最后普贤菩萨也不来,善财童子也不去,这什么意思?代表一真法界圆满。圆满法界里头没有来去之相,不来不去,达到究竟圆满。所以经文里面这些现象表示,都有很深很深的意思。这第一段,文殊菩萨为什么迁就大众?当中这些人,善财为什么去求?最后遇到普贤菩萨,为什么这样的经文就都没有了?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它表法的深义。

  第五段讲,「见处有差别者」。这里头也分三段来说明。「三贤未证,散在诸处」。三贤没有证入一真法界,三贤位。所以三贤位的菩萨散在各个地方,善财童子到处去参访。「地上证真,生在佛家,多居佛会」。善财去参访十地菩萨,十地菩萨都在佛的法会之中,而不是散居在各处。三贤菩萨散居在各处,它表这个意思。「地后起用,亦散随缘」。表等觉的有十一位菩萨,十一位善友表等觉。等觉也是散在各处,他教化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到最后「普贤因圆,必克满果,还居佛所。」善财童子见这些善知识,在什么地方见到的不一样。他见到三贤位的菩萨,是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见到十地菩萨,多半是在佛的法会,佛讲经的法会里面见到的。往后再参访这些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教化众生,也不一定在一个地方。最后参访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在佛的法会,这是见处有不同。

  第六段讲,「教遣不同者」。这个遣,用现在的意思说,就是打发他。在这里参访一段时期,再打发他到那里去,也就是我们现在讲,介绍他到某一个地方去。他在这个地方参学一段时期,所想学的东西,他都已经学到的。可是善财并没有满足,继续还想学习,这个地方已经学满了,老师会再跟你介绍。你想学另外一个法门,你到某一个地方去参学,介绍他去,这就是教遣不同。「初之文殊,若约事说」,这是讲我们现前这一段。在这一卷经文里面是从事上来讲,前面没有善友,这是开端,没有人介绍。如果从表法上来说,「表信内熏」。这就是他有善根,他有福德。「托理而起,前更无遣」。没有人来介绍、来派遣他,是他自己善根发现,这是初学。实在讲,经上讲的这些情形,跟我们一个人求学非常类似。求学,真正有心求学,这是善根发现。

  我在台北,早年,我三十八年到台湾。小时候我非常喜欢读书,抗战期间我失学了三年,以后由於战乱的关系就失学了,所以总是想找机会读书。到台湾,我在这个地方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一个人到台湾,所以生活环境非常之苦。求学这个念头,始终没有退转,那怎么办?不能不找工作;找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之暇,闲暇的时候,有空闲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没有学佛,可是我也有五十三参。我就打听台北有哪些有名的教授,就打听。打听到之后,我就给他们写信,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近他。

  其中有一位任教授,也很有名的,他就回我的信,就约我见面,我们利用星期天到他家里去拜访,听他的教诲,他看到我年轻,很好学,於是给我介绍了十几位教授。他给我介绍的时候,我一个一个去拜访。所以我年轻的时候,星期天有闲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亲近这些名教授,听他们讲东西就是上课。而且非常契机,他不是对大众讲,他对我一个人讲。我最后亲近方东美先生,也是给他写信,他把佛法介绍给我,而他给我讲了一个有系统的东西,非常非常之难得。所以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讲两个小时。这就跟善财参访没有两样。这个老师,你想学什么东西,他知道。那一个人对这个专长,你去亲近他;那你学到之后,还想学什么东西,他再给你介绍另外一个老师,这就是教遣不同的意思。

  「见后文殊,般若照极,自见普贤一真法界。故亦无遣」。无遣就是没有介绍。善财在此地见文殊,没有人介绍;到末后第五十二参,见到文殊也没有介绍,为什么?代表般若智慧圆满,般若照极。自见普贤,这就是离开文殊菩萨,再去参访普贤菩萨,不需要介绍了,那是一真法界,所以不必,经上没有这个文字。「中间诸友」,一前一后这个当中都有介绍。「显大缘起万行相资,方得圆满。故皆教遣」。所以每位善知识,参访善知识到最后都有教导他,你到什么地方去参学,都有指点,唯独一前一后没有,说明这个意思。

  第七段,「叹不叹别者」。这个叹是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到最后做总结,礼敬是全都有,从第一位到第五十三参,任何善知识见面的时候都有礼敬,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对佛的最敬礼相同。可是赞叹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为什么有的善知识对他有赞叹,有的没有赞叹?通常一般的时候,礼敬之后赞叹,再请教,再请法,可是里头有几位礼敬之后就请法,没有赞叹。是不是经文漏掉了?不是的,它也有表法的意思在里头。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初文殊中,未发心前,所以不叹」。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这个经文上,没有对文殊菩萨的赞叹,让善财童子见文殊,没有赞叹文殊菩萨,因为他还没发心,他还是个凡夫,不懂得礼数,这是可以原谅的,不懂!

  「教发心已,方乃叹之」。文殊菩萨教他发心,所以离开文殊菩萨之后,见德云比丘,往下那就有赞叹了。「后二不叹,表位满故。离心相故」。后面二位,就是文殊、普贤,遇到文殊普贤,也没有赞叹的话,那是代表什么?他证的果位到圆满了,到究竟圆满了。究竟圆满的时候,离一切相,哪里还有赞叹?代表这个意思。「中间诸友,皆应有叹」。当中这些善知识,统统都有赞叹,可是里头也有几个没有的,没有的,「略有二缘」。为什么见到没有赞叹?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正在定」,他在入定,你对他赞叹,他也听不到,所以没有赞叹。这就是「如海幢等」。善财参访海幢善友的时候,没有赞叹,因为海幢在入定。第二种缘,「行逆化」,就是为众生作逆增上缘,也是教化众生,这个不赞叹。「如胜热等」。胜热婆罗门愚痴,我们怎么可以赞叹愚痴,甘露火王瞋恚,那也不能赞叹瞋恚。所以善知识里头有用贪、瞋、痴度化众生的,这是非常手段,不是正常的手段,这逆化,非常手段。这样的善友,礼敬不赞叹,表这个意思。怕一般人错会了意思,这是经上常讲的,「贪瞋痴即是戒定慧」,那你就拼命搞贪瞋痴,贪瞋痴跟戒定慧不一样。《华严经》上是一样,你不到这个程度,你搞贪瞋痴决定堕三恶道;他搞贪瞋痴成佛,那怎么会一样?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读到经文,你细细去观察,为什么他们的贪瞋痴会成佛道,会圆满无上菩提?我们这里搞贪瞋痴,为什么会堕三恶道?不一样!这是唯恐初学的人发生误会,不是不能赞叹,都是给初学人做样子,你看他这里说,如胜热等,「叹违逆化」。他是反常的,他不是正常的。

  「亦诫初心莫取诡异为真道故」。对於初学的,特别提出警告。这些修行的方法,在大修行人没有问题,我们初学的人决定学不得。用贪瞋痴这个手段来修行,成无上道,什么样的程度?最低限度,《金刚经》上破四相的人行!那个没有问题了。真正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行!顺逆都自在。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缘果报决定错不了,你落在因果里头。所以他的标准是要断妄想分别执著才行!你顺逆都自在,这《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的人,四相都破尽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你自己想想,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人家说你几句好话很欢喜,骂你几句生气生半天,你要堕恶道的,你怎么可以学菩萨这种修行方法?所以他不赞叹,意思在此地。「过此二缘」,就是除了这两种缘,他统统都有赞叹。「余无者略」。其余的统统都有赞叹。这是讲叹不叹的差别。

  第八段讲,「推不推别者」。这个推是推崇。你看善知识每一个人显示的非常谦虚,推崇别人,自谦而尊人。这在五十三参里面普遍都有,可是也有几段没有这样的文字,这要特别给我们说明。我们看文,「诸友皆悉,谦己知一,推胜知多」。善财遇到这些善友,大多数这些善友都谦虚,说自己只学一个法门,无量法门当中,他只知道一个法门,只学一个法门,代表是一门深入。善财要广学多闻,到我这来我只能把我所学的教给你,你再问别的法门,我不知道。必须要介绍你去参访另外的善知识,你去跟他们学,他们广学多闻。结果到那里去,那个善知识他说:我也知道一门。人人都是这么样的谦虚,都是推崇别人。这里面含著很深教育的意义,教我们做人,一定自己要谦虚,要尊重别人,要懂这个道理。

  可是在五十三参里面,第一参没有;末后的这三段也没有,末后就是文殊、弥勒、普贤,这三位菩萨,经文里头没有,没有看到这种文字。「阙斯二事」。就是自谦推崇别人,阙这二桩事情。「为显人尊,德已备故」。这三位菩萨众当中,登峰造极!而且这三个人都是古佛再来,所以他们的性德都圆满了,用不著再去推崇了。「而有遣者,令其增修,无厌足故」。这个遣,在此地就是劝进的意思。我们讲打发他去参访底下一位善知识,指点他、劝勉他,这个遣里头含著这个意思。你看每一位善友,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参访完毕的时候,他都指示教导他去参访底下一位善知识,令其增修无厌足故,求学精进,不疲不厌。「亦表所主法门异故」。就是那一个所学的法门,跟我不一样。五十三参是广学多闻,不是专修,不是一门深入。可是五十三位善友,他们代表的是一门深入;而善财童子是广学多闻,这里头含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广学多闻就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是广学多闻,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们能不能在这个经上看出来?这是这个经里头的精义,最精彩的部分。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给诸位说,「念佛法门」。

  我念阿弥陀佛就是在《华严经》上的得的启示。我从前刚刚学佛的时候,我羡慕佛法,我是走广学多闻,我不懂得什么是一门深入。遇到一些善友劝我,我点头,但是我不肯照做,自己有执著、有分别。连遇到李老师,遇到忏云法师,遇到李老师这就教我修净土,我对净土就不反对了。教我专修净土,我还不能甘心情愿,因为我对大乘经很喜欢,什么都想学,尤其是《华严》。所以过去《华严》,从民国六十年开讲,就讲了十几年。《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也讲一半,那个时候没有录音。讲到《四十华严》才明了,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才晓得一门深入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原来就是一门深入,这才老实念佛。

  才发现善财是老实念佛的人,他一门深入。善财自始至终,你看他每参访一个善知识,到最后「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他,感谢他的教诲。礼辞是什么?跟他告别,决定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我懂得这个道理。你们看到这个经文,他跟他告假辞了,去参访那个善知识了,那里头的意思,你没有看懂。恋德礼辞,你这个法门我懂得了,我不学!我还是老实念佛。怎么知道他老实念佛?文殊师利菩萨是发愿求生净土的,这是他第一个老师,他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得意门生当然是传老师的法,老师念佛求生净土,哪有学生不念佛求生净土的?这是开端。

  他出去参访第一个善知识,我们常讲先入为主,德云比丘就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法门,念佛开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才晓得,他原来是念阿弥陀佛,自始至终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当中为什么要去参学?样样都懂,样样都明了,这才能普度众生。所以一门深入就是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原来就是一门深入。

  这样我们才晓得,这一部经的内容旨趣,讲的是什么?完全是我们日常生活,我们是念佛人,一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就是你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读了《华严》:善财童子很幸运,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这一生一个也没有遇到!你都不晓得,你的善知识一天到晚包围著你,你一个不认识,有什么办法?所以这部经,就是讲我们日常生活,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是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得。你要把这些字字句句都落实了,那就糟糕了!那这个《华严经》变死掉了,它是活活泼泼的,字字句句都是给你启示,教你体会那个意思。实际上这个境界在哪里?境界就是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正常工作,这里面就是无上菩提道。就是教一个念佛人,怎么样去求生净土,怎么样过日子,五十三参教你怎么样过日子。

  所以我们这一次印这个经,昨天我们把大标题定下来了,要换个标题,大家头脑比较清醒一点。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就糊涂了,迷糊了。所以我们把题目换一下,换成「现代生活艺术」,那这个大家好懂。「现代生活艺术」就《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就是现代生活艺术。我们就是依这个宗旨,依这个目标来讲解《华严》,就很有趣味,你学了才真管用。

  我们现在重新编个本子,因为清凉的注释注得很好;可是从前人注跟经是离开的,这个注解就像笔记一样,并不是哪一段经文合起来的。把注解跟经文会合起来,是民国初年杨仁山老居士作的,把经本、注解会起来。但是他会的时候,还是大段大段的会,我们看起来很不方便。这一次我们小段小段会,我们重新打字做这个本子,这是小段小段会,使我们看起来更方便,更容易看。但是还是要讲解,不讲解,你不知道这里头是生活艺术,你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你都坐实。你不晓得它这个文字是虚构的,它不是坐实的,你把它都看作,南方就是东南西北的南,那就糟糕了!三世佛都喊冤枉,它不是这个意思。所以都是意在言外,你明白了,才真有味道!这一段的交代太重要了。这一段交代你要不清楚,看了怎么有的有,有的没有,这一句是不是漏掉了?你还怀疑,你不晓得它有很深的意思。所以这是推崇不推崇,这里头都有深义。

  末后这几句说,「不推佛者,显於果海离修相故」。这里面,对佛从来没有一句话赞叹、推崇的,为什么?佛是果地一切都圆满了。「又佛属本会,普贤赞德,义当推故。」末后这一品里头,就是「入法界品」,前面跟诸位说了,总分两会,本会跟末会。本会是佛会,末会是菩萨会,是以五十三善友为主,为会主,本会是佛会。所以普贤赞德,赞佛的德,意思就是推崇佛。他是在赞叹里面宣说的,虽没有明显迹象,但是意思都有了,意思还是很圆满的。

  第九段,「结不结异者」。这个结就是总结,我们讲结论,有些地方看到有,有些地方看到没有。「唯有普贤,结通十方尘刹成益。彰位已满,法界理周。余皆反此。」要讲这个总结,只有普贤菩萨最后一会,普贤菩萨总结十方尘刹无尽的利益,显示善财所证的位次圆满了,究竟成佛。这个地方做总结,其余的五十二位善友,都没有这个总结。为什么没有总结?没有到圆满,到圆满才总结。这里说经文里头有总结跟没有总结,有这个差别。末后一段:

  「去住不同者。末后二位无有辞去」。这个「去」就是告辞。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参访完毕的时候,都向善知识告辞,离开这个地方。末后这二位善友没有这个文字,没有这样的文字,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末后两位就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文殊无身」,文殊表智慧,智慧不著相,没有身相。「彰离相故」。就是《金刚般若》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文殊菩萨表示这个意思,表示离相。那当然对他辞去没有意义,没有相了。「普贤位极,周法界故」。你到哪里去辞?来去相了不可得。所以这是五十三参末后两参里头没有礼辞,其余的统统都有。

  「余皆辞去,学无常师,成胜进故」。真正会学的人,不是跟定一个人,学无常师,在我们中国孔老夫子就是如此,所以他广学多闻。孔老夫子求学的态度,跟善财五十三参非常接近。《论语》里面,你们仔细去观察,夫子求学的态度,学无常师。任何一个人都是老师,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老师。他那个长处我没有,我就应该跟他学。他会烧饭,我不会烧饭,我去跟他学,他就是我的老师。他会烧这个菜,我不会烧,我跟他学,他就是我的老师,学无常师。真正肯学,见到别人的长处都想跟他学,成就自己的多才多艺,善财就是这个学法。

  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成胜进,进是进步,天天都在进步;德行上有进步,学问有进步,才艺有进步,天天有进步。不但有进步,甚至殊胜,太殊胜了!怎么学的?你一定要懂得。见到别人的长处,统统要学。这里面还有逆行的,还有搞贪瞋痴的,这个贪瞋痴表示逆境;逆境里面也学,是反省,他那个缺点我有没有?所以逆境也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善人、恶人统统是老师,没有一个不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不是老师,成就自己圆满的德行。

  所以善友里头,五十三参里头有几个很恶、很不好,而不是个个都是好人。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社会上确实好人多,坏人也有。善事多,恶事也不少!善恶、好坏里面统统去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善的、好的要学,恶的、不好的反省。如果自己有,就要改过;没有,勉励自己不犯这个过失。一切善缘逆缘、顺境逆境都是菩萨的道场,成就菩萨圆满的智慧德能,善财是这么学的。这是真正的生活艺术,真正是真善美慧的人生。

  这个文到这个地方,是把善财会的大意介绍出来了,下一次我们就读到经文,善财会的第一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没有入住,是在信位,在十信位。十信位里面有共修,往后去就没有共修。到第二会,吉祥云比丘会的时候,就没有共修。这一段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感谢清凉大师,他给我们介绍得非常的圆满,文字虽然不多,讲得很详细。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