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1|回复: 2

[学佛文档] 了凡四训(第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七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7



  请掀开经本: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上一次我们将这一段曾经讲过,因为是一个段落,我们还从这个地方念起。到这个地方,也可以说是《四训》当中关键的所在。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怎样的修学,如何改造自己命运,袁了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示范,不但在理论上、在事相上面,而且他本身就做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一定有成就。这一段,了凡先生他问了这一句,『数可逃乎』,说得白一点,命运可以改变吗?是这个意思。下面云谷大师的答复说可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两句话重要。命与福的权都操纵在自己,只要你明了这个道理,懂得方法,可以说一切求之在己,操之在己,没有求不到的。我们再读下去: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种疑惑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有,纵然把佛法的道理研究明白了,可是往往我们的疑根不容易断除,也就是说,理是这么说,事实未必然,不能够完全肯定的相信。这样一来当然不能够依教修行,佛法里面常说殊胜的功德、真实的利益我们自然就得不到。大经上常讲,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一定要相信,不能怀疑。这种信并不是叫你迷信,并不是勉强叫我们相信,它是有理论做依据的。当我们不能相信它的时候,我们从理论上去探讨,理明白了,事当然可以接受。说这些理论,可以说佛在大经大论里面讲得很多、很透彻、很详细。可是读书人总以为讲道德仁义,这是求诸于自己,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做圣人、做贤人,这个不必求人,只求自己,自己勉励自己,可以办得到的。如果说是求功名、求富贵,那是要向身外求,那怎么能求得到?疑惑是在这个地方,这种疑惑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疑惑。云谷大师答复他说: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底下这几句话就很重要了。「孟子所说求则得之,是求者在我也」,问题就是你自己求不求?孟子说这句话,实在讲,并没有说是求道德仁义,既然没有固定说是求道德仁义,可见得身外之物也应当包括在其中,我们不能把他这个话做狭义的来解释。这就是云谷禅师告诉他,你解得并不圆满,并不够透彻,所以说你自己解错了,错解了。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这是《坛经》里面所说的。《六祖坛经》我想许多同修们都曾经读过,《坛经》在佛教里面占有很重的地位,几乎与《金刚经》相等,有这样重的分量。六祖在《坛经》里面讲过,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个福田是相当广泛,在佛法里面通常将福田分为三大类。敬田,敬是恭敬的敬,譬如说对父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至于礼敬诸佛菩萨、礼敬三宝,都可以说是在敬田当中。至于孝养父母、师长,这是在恩田里面,父母师长于我们有恩德,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与老师于我们有恩,有恩一定要报答。

  诸位想想,现在我们这里有不少还在学校念书的同学,你们在学校念书,生活的依靠是你父母供给的,父母养育你二十多年,你自己平心静气的想一想,你父母爱不爱护你?喜不喜欢你?你大学毕业了,你自己也成就了,父母这个时候年岁也老了,也退休了,父母养你二十几年,你能不能像父母对待你那种心情你去养父母二十多年?这叫做报本,叫做报恩。人要是忘了本,那跟禽兽就没有两样,禽兽之中还有少数懂得报恩的,这样一来,人连禽兽都不如。这个在福田里面称作恩田,三种福田是以恩田为根本,这个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不孝顺父母,不养育父母,你就是敬佛菩萨也没有福,供养三宝也不会有福。你孝顺父母,尊敬三宝、供养佛菩萨才有福报,你要晓得,这个福田的根是在恩田上。第三种叫悲田,悲田就是看到大众有苦难,你生了慈悲心帮助他,这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三类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都是属于悲田,我们不要多解释。

  想想看这三种福田,岂不是都从心地里面建立的?不离方寸!诸位要求福到哪里去求?要在你内心里面去求。世间的圣贤、出世间的圣贤给我们讲得太多了,《礼记》里面打开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这一句话就够了,没有不恭敬的。那个敬,说老实话,并不是说样样都表现在外表上,表现在外表上面还有许多是假的,不是真的,装出来欺骗人的,那并不是真正的恭敬,他是有所为而为之,不是真恭敬,也并不是真实福田,真正福田是从内心里面建立的。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这就是感应道交的道理了。从心里面去建立,这就叫感,有求于外面,这一切事相叫做应,心有所感外面就有所应,感应道交。由此可知:

  【求在我。】

  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有求必应,像前面所讲的,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没有一样求不到的,这些话都是禅师随顺袁了凡来说的。因为袁了凡这个时候他是纯粹的俗人,世俗之人,世俗之人他心里希望的也不过就是这些,希望长寿、希望康宁、希望富贵、希望多子多孙,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就希望这些吗?所以就告诉他,这些东西也能求得到。老实说,这些东西在菩萨道里面是鸡毛蒜皮,太小了,小儿科,好比那个小孩,二、三岁的小孩,你问他求什么?我只要一块钱买个糖就够了,他就很满足了,这些东西就是这个味道。诸位想想看,求无上菩提都可以得到,何况这些世间的鸡毛蒜皮,哪有得不到的道理?问题就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晓不晓得求的方法。这个理说起来太深了,在《华严》里面,在《唯识》里面,在《楞严经》里面,都有许多的说明。理上通达了,你才晓得确确实实『是求有益于得也』,求一定就可以得到。下面再进一步给我们说明,这个话你要相信了,就教给你求的纲领。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袁了凡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没有求,他的心定了,一切放下了。云谷禅师所教他的那就又往前面进一步了,你看看,一切放下之后再求,所以人家是感应道交。求的要领是什么?要领是『反躬内省』,就是你要反省、要改过、要忏悔。有求必应是天经地义,为什么我们有求而求不到?我们有障碍在,内里面有障碍,外面有障碍。外面的障碍不要去理会它,为什么?外面的障碍你要想排除你也没办法排除,唯一的方法是先将内里的障碍排除,外面障碍自然就消失了。这个道理也很深,佛法里面常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心要是改变了,外面境界没有不改的道理。为什么?一切唯心造。可见得要改变外面的境界先要从内心改起,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大家要懂得这个原理。知道这个原理,我们要改变外面的境界,外面的环境,你就要晓得,从哪里下手?从内心下手,从修心做起。

  所以禅师就告诉我们,假如你要是不能够从内心里面改造起,这个「反躬内省」就是从内心里改造起,你只是一昧向外面追求,你不晓得在心地上求福,你在境界里面去追逐,五欲六尘里面去追求,那恰恰是相反。『求之有道』,道就是方法,你有种种追求的方法,可是怎么样?『得之有命矣』,能不能得到是你的命,你命里头有的你就能得到,命里面没有的,你想尽了方法也得不到。假如说,你说你有聪明智慧,我命里面没有的,我也有聪明智慧可以得到,那么这个因果定律就被你推翻了。因果定律果然要被你推翻了,十方诸佛也要拜你做老师,你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为什么?这个因果定律诸佛都没有办法,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也没法子推翻,你有这个本事,那还得了!

  袁了凡先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晓得『向外驰求』没有用处,求得的还是我命里有的,我不求也得到,既然求也得到,不求也得到,我何必要求?他就不求了,他妄念没有了。所以我们比袁了凡,不如他,人家对这个道理真正懂得,一生没有妄念,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注定的。这个理我们相不相信?我们信了之后能不能做到?诸位真听懂了,真明白了,要相信了;换句话说,你最低限度也跟了凡先生一样,在五欲六尘里面再没有追求了,你心定了。假如我们还不能够,天天还在动脑筋、动主意,还在六尘上攀缘,换句话说,你对于《了凡四训》根本还没相信,你还没能接受。前几次说过,这在佛法里面讲,人乘的佛法,五乘佛法里头人乘的佛法。五乘好比在学校里面念书的阶段一样,大学好比是大乘,高中好比是中乘,缘觉,初中好比是小乘,声闻,天乘好比是小学,人乘是幼儿园。我们要连这个东西都不能相信,不能依教奉行,咱们幼儿园还没进去,这个问题很严重。虽然天天抱着大乘经典在那里念,实际上怎么样?他幼儿园还没有入门,你抱着那个大学教科书天天在念有什么用处?没有用。

  所以同学们如果要学佛,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要晓得,这里讲纵然你是求,这是说世间人,无知的、迷惑颠倒的众生,他天天在那里求,用尽了方法去求,这个方法无论是正当、无论是不正当,得与不得是命。所以说『内外双失』,内是什么?道德仁义,没有了,失掉了;外面所求的,你看八苦里头,求不得苦,可见得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没有益处。说到这个地方,我给同学们说个故事。我学人那个时候,没出家之前,我们机关里面有一个同事,他的名字我就不必说了,升官了,总统已经批准了,升中将,命令在国防部,还没有发表,确实已经批准了。有些朋友告诉他,你升官了,少将升中将,不容易。好,非常的欢喜,请这些好朋友在一块吃饭,大家都恭贺他升官了。哪里知道在喝酒,兴奋过度,这个酒喝下去之后,那一天晚上就死了。以后大家相信,命!他没有中将的命,那两颗星就把他压死了。他要不升官,当然大家就不请客,他也就不会死了。诸位想想,命!一点都不错,得之有命,何必要去求?

  袁了凡先生他就懂得这个道理,晓得得之有命。大家都懂这个道理,都能够安分守己,给诸位说,岂不天下太平了,你自己也多福,大家也多福,不至于造罪业。所以,「向外驰求」,说老实话,得不得是你的命,除了你的命之外,你又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那么向后这个果报,实在讲是不堪设想。这一层的道理,诸位在这个小册子里偏重在事相上,平常读诵大乘经典,研究大乘的教义,希望大家把这个目标着重在寻找理论的依据。理要是通达了、明白了,事上的修为那就更容易了,这样才能真正的改造我们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自己前途一天比一天光明。我们再看底下,说: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这是云谷禅师看到他这个功夫,说穿来才晓得这个一文不值,他是被人家算命算定了,所以不起妄想,并不是真正的功夫。问他,给你算的一生怎么样?他老老实实就告诉他。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这几句话问得很好。命里面给你算定了是如此,你自己想一想,你应不应该得功名?应不应该有后代?

  【余追省良久。】

  『追省』就是反省,很长的一个时间细细的想一想。这个底下有个小注,小注我们念一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具备如来智慧德性,一念纵横照去,凡过去未来十方国土一一现前,惜为种种情封欲闭,失却本明,如镜蒙尘,如铁生锈耳」。这句话插在此地,实在是个题外的,题外也很有意思,放在此地。这几句话是大经里面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与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的。佛的神通不可思议,神通指什么?六根的作用,神是奇妙的意思,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通达。我们眼能见色,但是我们眼的作用有障碍,看远的地方我们看不清,隔了墙壁我们也看不清楚,我们能力有限。像天人,像这些罗汉、菩萨们,他们眼睛比我们作用就要大得多,他很远的地方看得很清楚,就像在眼前一样,隔了墙壁他也能看得清楚,这个实在是太奇妙了。但是空间无量无边,时间前后无际,佛的眼睛太高明了,不但十方世界他看得很清楚,就像眼前的事物一样,而且还能够看到过去世、看到未来世,没有看不到的。诸位要记住,佛这个眼有这样大的能力,我们个个都有这个能力。佛的耳根的能力也是如此,十方三世一切音声他没有听不到的,你再小声偷偷的说悄悄话,佛都知道,听得清清楚楚,这个能力我们也有。

  一念纵横,横就是遍照十方,纵就是竖照三际,十方国土一一现前,没有看不到的,没有听不到的,没有接触不到的。可是我们现在能力失掉了,为什么失掉?那个病根就在多情、多欲,欲是欲望,这东西有什么好处?情多了,欲望多了,把你本能丧失掉了,智慧不能现前,六根的作用显得很有限。情与欲里头,细细想一想,只有苦没有乐,情愈多愈苦。你们看小说,看看《红楼梦》,贾宝玉跟林黛玉的日子不好过,你们要学他吗?苦死了,执迷不悟!世间还有不少人想学他们,那真叫做愚不可及,这叫没有烦恼自找烦恼。情与欲要是断掉了,断干净了,给诸位说,你的智慧、你的神通德用就跟诸佛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修行修的什么东西?就是断情、断欲。情与欲在烦恼里面讲叫贪瞋痴,情是属于痴,所以叫痴情。痴就是迷,情愈重迷得愈深,他就没有智慧了,所以他欲望才增长,欲望增长就是贪心增长,贪爱。大家晓得,贪瞋痴是烦恼之根,叫三毒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上修,根本上断三毒烦恼,这个地方用两个字就包括了,情与欲。你只要有这个东西在,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福德就不能现前,都被它障碍住了。这个东西去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去两分,智慧就透两分。

  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也是依据这个道理,佛的那一界,情与欲完全没有,菩萨法界带一分,一分他不迷,所以菩萨叫觉有情,就是说他的情与欲还没有断得干净,但是他觉悟了,他知道这个东西不好,现在正在断,还没有断得干净,这就叫菩萨。诸位懂这个道理,你要看看那个三恶道,最下面一层是地狱,地狱也就是说感情与欲是最丰富,到家了,毫无理智,纯情而没有理智,堕得深。诸位就要记住,情是往下坠的,智是往上升的,十法界升沉的道理就这么回事情,谁也不能帮谁的忙,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情去掉一分,你就往上升一分。我们现在在十法界里是人法界,好像在当中,情与智差不多的。你要问,我将来怎么办,是往上面去还是往下面去?这个不要问人,问问自己,我现在是理智多还是感情多?假如我现在是感情多,这个东西麻烦大了,必然要往下面走。现在我的情很淡,我的理智很丰富,那你的前途很光明,你会往上面走。究竟是往上是往下,也是操纵在你自己的手上,别人不能给你做主张的。

  【曰。不应也。】

  「老实乃进德之基。凡饰非掩过之人,前途有何希望?」小注这几句话我们同学们要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里。你不要管别的,你就问问自己,我是个老实人还是个不老实人?老实人有救,不老实的人,佛菩萨来了也没救。所以祖师常常给我们讲,叫我们老实念佛。老实两个字好容易,看到祖师讲老实念佛,我是老实念佛,我哪里不老实?不容易!你看看这个小注里面所说的这个老实,老实就是诚实,内外一如,绝没有虚妄,诚心诚意在修学。老实的反面就是饰非掩过,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有了罪过,想种种方法来掩饰,不让人知道,这就是不老实,这样的人前途没有希望,佛菩萨来也救不了。这样的人念佛他也不是老实念佛,为什么?根本就不老实。诸位想一想,老实两个字不容易,凡是老实念佛的人一定有成就。袁了凡之所以能有救,云谷禅师能够教他,就是看到他老实,这个人可教,不老实的人,你怎么样教他也不会成就。所以我们学佛先要学老实。再看看他的话,为什么不应该,自己反省反省,为什么不应该?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

  这个行字念去声,念「恨」,行当作动词讲,就是行为,就是善行。

  【以基厚福。】

  这是说出来他不应该有科第,从前这个科第功名出来就做官,做官的人应当有福报,应当有个福相,看看自己的相貌,没有,这人很诚实,自己晓得自己没有福,福薄。福已经很薄了,又不肯修福,又不肯培福,所以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善行,『以基厚福』,这个基就是培植的意思。下面小注里头也很有道理,「福固有相,但相随心变,此阴功、善行之所以贵乎积累也」。他没有福报,他又不肯惜福,他又不肯修福;换句话说,始终没有福。小注里面告诉我们,这是佛家所讲的,没有福报的可以修,我现在没福,修上三年、五年就有福了。怎么样修法?《了凡四训》就告诉我们修法,你就照这个方法去修,可以转变的,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再看底下: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他自己反省很彻底,分析得真是有道理,确确实实是没福。既然福薄,又不能积累善行来培养福田的基础,这就不说了,还怎么样?这个人还不耐烦,无论干什么事情,稍微有点麻烦的,他就不肯干了,心量又小,不能容人,「性情褊急,度量浅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6: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