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03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8-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用的职位只会浪费国家的财政。所以量时置官百姓就容易供给。而且官吏要少而精,真正选精干、德才兼备的人。人尽其才,大家就会努力干活。一旦人多了,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事就会多。经营企业也是这样,企业内部任用干部也要少而精。
《群书治要·袁子政书》里面讲:“夫有不急之官,则有不急之禄,国之蛑贼也。明主设官,使人当于事。人当于事,则吏少而民多。民多则归农者众,吏少则所奉者寡。”不急之官,就是讲不必要的官。如果设立一些虚职,那国家必须要拿出相应的财政开支,这对国家是很大的负担。这样的官员,侵吞国家的财富,是国家的害虫。
所以明主设官,“使人当于事”,人数和政事相当。根据百姓具体的需求来设立官员,人事相当的话,就会使“吏少而民多”,官少百姓多。百姓从事生产劳作的人就多了。“吏少则受奉者寡”,官吏少,百姓要奉养的人就少,百姓的负担就可以减轻。这处处都是体现君主的爱民之心。这个思想在贞观年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重视孝廉,依能授官
《群书治要》里面提出,一定要重用廉洁的官吏,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官职。中国古代选官用人最重视的就是德行。德行主要是孝和廉。汉朝时期,就推举孝廉,建立了举孝廉的查举制度。
《群书治要·汉书》里面就讲道:“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国家要想得到人才,首先要有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汉朝的举孝廉制度,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科举制也特别重视官员的德行。古代学子读的都是古圣先贤的经典,和我们现在考公务员不一样,古代考试的内容都出自经、史、子、集,内容都是古圣先贤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人考上科举,当县令、当太守,能够把一个地方治理得很好。
而我们现在,即使读完大学、读完博士,也不懂得为人处事之道。为人处事都有所欠缺,怎么可能治理好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呢?所以,《汉书》里面讲到,在汉武帝的时候全国推举孝廉,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朝得到人才,仅此几种途径而已。
我们读《汉书》就知道,汉朝很多臣子都是通过举孝廉为官的,而且这些人都是忠君爱民的好官。所以,选人要有好的制度,好的制度才能够选出好的人才。相反,也必须要有好的人才,才能制定出好的制度;好的制度要有好的人才来执行才能起到效果。为什么中国古人这么重视道德伦理的教育?因为各方面都需要把道德伦理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古人选拔官员注重孝廉,《群书治要·晋书》里面就讲到吴隐之从孝子到成为廉吏的例子。
能孝敬父母的人,才可能忠于国家;能注重德行的人,才可能廉洁。
吴隐之早年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奉养母亲真正做到了和颜悦色。母亲去世后,他差点悲伤得失掉性命。他家邻居是韩康伯是晋朝著名的学者,曾经和王弼共同注解《周易》。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哭泣,吃饭时会停下筷子,织布时会放下梭子,她被吴隐之这种孝心所感动。古代为双亲服丧都是守孝三年。吴隐之的母亲去世三年后,吴隐之服丧期满才除掉孝服。
我们学习《弟子规》知道,“丧三年,常悲咽”。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的恩劳。夫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宜到太远的地方去。如果要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去处。古人父母在世时都不愿意入朝为官。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像范仲淹的儿子,范仲淹去世以后,皇帝让他去朝中做官,他就讲,我先要给父亲守孝,孝满之后再为朝廷服务。可见,古人很重视孝道。
韩康伯的母亲见吴隐之特别孝顺,就对她儿子讲,你以后要是做了官,应该推举这样孝顺母亲的人。后来吴隐之通过韩康伯的举荐,被吏部选拔任命为官员,让他去担任广州的刺史。当时广州北面有一口井,叫做贪泉。当地有一个传说,说喝了这个泉水会使清廉的官员改变,成为贪污腐败的人。吴隐之到了广州地界之后,首先就到贪泉去舀泉水喝,并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讲:“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表明了自己清正廉洁为官的决心。他做官非常廉洁、清正。而且他廉洁的作风,促使当地官员也做到了廉洁。晋安帝司马德宗就表扬他,说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心过人,把自己俸禄都分给了九族;自己为官一方,但是清正廉洁,生活不讲求享受,家人穿着都很朴素;而且自己坚持革除奢靡之风,倡导百姓节俭,使得社会风气得到改善。当时皇帝嘉许他的做法,颁给他前将军称号,赐钱五十万,还送了大量的粮食给他。
一个人没有贪心,念念想的是百姓,最后自然能得善报。而那些贪官污吏,下场都不好,贪污腐败,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最后身败名裂。所以,我们为官也好,做人也好,最重要的是戒贪修德。而德行的根本,要从“孝”落实。
依据才能授予官职
在提出重视官员品德的同时,《群书治要》里面还谈到,要考核官员的才能,并且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所以,能力也很重要。《群书治要·典语》里面就讲到,“夫料才核能,治世之要也”,评估考核官员的才智和能力,是治理国家的要务。如果官员没有做事的能力,会给国家、给百姓带来很大的损失。尤其现在的社会,很多官员都需要有专业能力。发展经济,不宜让搞农业的人去负责;搞金融,更不能派其他行业的人去负责,所以要考核官员的才智和能力。
《群书治要·典语》里面还讲到,“若任得其才,才堪其任,而国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有用士而不能以治者,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故功难成而世不治也”。一定要任用适合这个官位的人才,或者是任用的人确实有能力担当大任。如果这样做了,还不能把政事办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可能会出现,“用士而不能以治者”,用了合适的人,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地方治理好。 “既任之,不尽其才,不核其能”。这都是因为在任用这人之后,却不能发挥他的才能、特长、强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