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4|回复: 2

[其它] 净公上人讲初心集第一五二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初心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初心集第一五二卷







...?先前我说过,希望诸位要把它记住。不迷就是觉,迷就是不觉,迷的随顺是凡夫,觉悟的随顺就是不二随顺,是佛菩萨。
  讲义【不二随顺,作二种解。】
  『不二』此地有二种解释,二种解释都好。第一种:
  讲义【一、体用不二,用随体遍,体用一致,故曰不二。】
  这个解释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真正做到这一条是诸佛如来才能做到,勉强相似可以做到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第一个意思,佛与诸大菩萨才能做得到。第二个意思:
  讲义【二、谓身土、圣凡、自他、动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圆融,圣凡不隔,自他平等,动静一如,随顺一真,无有二相,是为随顺不二。】
  这个意思就宽广得多,换句话说,初发心就可以学习。前面那个不二是讲果地上的不二,后面这一条是讲因地上的。当然,说因,果包括在其中;说果,因也包括在其中,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我们要学就学第二种的「不二随顺」,但是这里面当然有很深的道理,这些道理一定要明了,不明了不但是增长无明也会增长邪见。邪见是什么?用自己的想像来推测,这是邪见,就是用自己的思惟想像,换句话说,以凡夫心来测度圣人的境界,以妄想心来测度真实的事理,这个里面当然很容易产生邪知邪见,同时必定增长无明,因此这些理论就很重要了。
  为什么身土不二、凡圣不二、自他不二、动静不二?不二就是一,事事物物皆是一,这叫一真法界。像这些理论、这些道理,诸位一定要在大乘经 典里面去留意,一遍、二遍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在讲堂里面也常常告诉大家,同样一部经 我每讲一遍,境界就提升一层,就不一样。这两年当中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六祖坛经 》,讲过四遍,四遍就有四个样子,换句话说,愈讲理愈透彻,每讲一遍都有悟处,每看一遍也有悟处。
  今天我告诉诸位「迷、悟」,我这样说法你们在过去没听说过,今天这个说法一听就好像容易懂得多,容易体会得多,我这个讲...(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与摩诃萨这两个名词。「菩萨」是梵语音译,它的意思是「觉有情」,玄奘大师翻的。「有情众生」就是情识还没有断干净,还是有情,虽然有情他已经 不迷了。所谓「情」,严格的来讲,无明就是情。他虽然还有无明,但是他觉悟了,不迷了。觉悟了,无明并没有断尽,所以叫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觉悟都称之为菩萨。在大乘佛法里面一般有两种讲法,第一种比较严格一点,像《金刚经 》所说的,必须离四相才叫菩萨,经 里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菩萨,这是大乘一般的标准。大乘菩萨一定要断四相,换句话说,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个标准合乎《华严经 》也合乎本经 。另外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只要发大心就是菩萨,这个尺度就宽得多,这也是为诸佛如来之所赞叹。
  不但是菩萨,你的心要是发得大也称之为「大菩萨」,像《金刚经 》里面佛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都可称为大菩萨。这句话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劝大家直下承当,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证法性,劝我们证法性。第二个意思是鼓励我们的作用,这种鼓励就是叫我们不能退转。我们这一退转怎能对得起释迦牟尼佛?他对我们的期望有这样的殷切,我们对不起佛。所以有两重含义在里面。
  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们可以发得起来,但是首先要明了大乘的义理,这个心才能发得很正很纯,真正发心了。在《华严经 》里面有「初发心功德品」,那个初发心就是指我们。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佛讲过,十方诸佛如来都赞叹不尽,我们信不信?相信,为什么?这个心太难得了。我们今天看看全世界有四十多亿的人,几个人发这个心?你就晓得多么的可贵,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真正发心的人,这是从空间上来说。要是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过去生生世世从无量劫以来,什么时候曾经 发过这个心?所以这个心不说是发多,发的时间长,就是一刹那,你发一秒钟就难能可贵,好像几千年来的黑暗忽然闪了一下光,这个光虽然只有一秒钟那么长,就很可贵了。几千年来从来看不到光,突然闪了一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已经 可贵得不得了。就是在你的无明黑暗当中,你曾经 放这么一道光,这是不容易,虽然非常短暂,这就很...(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这也是为诸佛如来之所赞叹。
  不但是菩萨,你的心要是发得大也称之为「大菩萨」,像《金刚经 》里面佛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都可称为大菩萨。这句话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劝大家直下承当,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证法性,劝我们证法性。第二个意思是鼓励我们的作用,这种鼓励就是叫我们不能退转。我们这一退转怎能对得起释迦牟尼佛?他对我们的期望有这样的殷切,我们对不起佛。所以有两重含义在里面。
  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们可以发得起来,但是首先要明了大乘的义理,这个心才能发得很正很纯,真正发心了。在《华严经 》里面有「初发心功德品」,那个初发心就是指我们。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佛讲过,十方诸佛如来都赞叹不尽,我们信不信?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个心太难得了。我们今天看看全世界有四十多亿的人,几个人发这个心?你就晓得多么的可贵,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真正发心的人,这是从空间上来说。要是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过去生生世世从无量劫以来,什么时候曾经 发过这个心?所以这个心不说是发多,发的时间长,就是一刹那,你发一秒钟就难能可贵,好像几千年来的黑暗忽然闪了一下光,这个光虽然只有一秒钟那么长,就很可贵了。几千年来从来看不到光,突然闪了一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已经 可贵得不得了。就是在你的无明黑暗当中,你曾经 放这么一道光,这是不容易,虽然非常短暂,这就很难得,你总算是有一刹那时间的觉悟、觉醒,虽然这一觉醒马上又迷了,但是这一点点的觉醒很可贵,不能说它这个没有用处,不能这样说,为什么?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所以真发心不容易,如果这个真发心能够保持不失去,那你这一生决定成佛。
  像六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我们常常到道场,法师问你到这...(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根本的修行法就是三皈依: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佛是觉悟。从前不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迷惑,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性觉悟,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我们自己真正一切都觉悟了,我们才以觉法布施於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法」,法是正。因为从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现在从邪知邪见里面回来,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自己正知正见,才能以正知正见的正法布施给众生,这是法布施。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唯有清净才能和合,和合里面才见到清净。从前我们与大众相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染污、不清净、感情用事,要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依自性净,依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了,才将净法布施给众生,这叫法布施。
  三皈依从初发心到等觉,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千经 万论讲修行的道理,讲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就是这三个东西。六度四摄法也是修这三个,为什么叫你修布施?叫你修觉、正、净而已。为什么叫你持戒?持戒也是为了觉正净。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都是为了修觉正净而已。所以问你,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你能一下子答出来「我修觉、修正、修净」,满分,一百分。所以要晓得自己修什么。真正明白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了目标。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觉、是正、是净。以觉正净修自己的心性,以觉正净帮助别人,这就是自利利他。
  讲义【七、求大果: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
  我们的目标要大,要大处去著眼,千万不要想有个下品下生就可以,你求这个果太小了,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要有这个志气,要求大果。大果是什么?『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有这个大的志向。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究竟佛果。等觉菩萨还不满意,一定要成佛。我们要问,这个事情一生当中能办到吗?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就很干脆的告诉你,你这一生当中办不到。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办不到?因为你有怀疑,你信心不清净,你信心清净还会来问我吗?你来问我,你的信心就不清净。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你有没有信心,这个信心并不是贡高我慢...(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3》)


...多的诱惑,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这就叫「魔强法弱」;「法」是觉悟之法,「魔」是迷惑之法。迷法强,觉法弱,很不容易觉悟;换句话说,不容易了生死,不容易出三界,显现出来的现象是愈迷愈深,显现的果报是愈报愈苦。
  讲义【众生修行,须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
  末法时期,我们修行要依靠什么样的善知识,要依靠什么样的法门,要修什么样的行门,除去什么样的病态?
  讲义【故请佛为说,饶益众生。】
  这一章里面讲「任止作灭」这四种病,这四种原来是一般修行的四大纲领,怎么成了病?因为你有执著,执著就是病。前天有个同修来问我持戒修福的事情,这个事情在佛法里面讲是极大的关系,持戒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能够违背的,而且要持戒清净。但是戒相不一样,初学的跟老修的、老修证果的,都不相同。我们从最浅显的例子来看,小乘的戒相跟大乘的戒相不一样。小乘的戒相戒在事上,那是最初级的,譬如杀生,必须把有情众生杀了,他的命断了,才叫犯杀戒;大乘不如是,大乘起心动念就犯戒。大乘菩萨去杀个人,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人被他杀了,不犯戒,为什么?没起心没动念。这一点诸位要搞清楚,这不相同。
  我们看到这个情形,那大乘不是戒律都破尽了吗?中国古代有个公案,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动天人送供养,他每天吃饭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给他吃。同时大乘法里头有一个很随便、不守戒律的窥基大师,唯识宗的祖师。那个时候有些人叫他做三车法师,他是贵族出家的,尉迟敬德的侄子,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封侯的。玄奘大师看中他,要他出家,他提三个条件:出家可以,我要带一车美女,带一车黄金,带一车书,所以人家叫他三车法师。对於戒律很马虎,不怎样看重。他到终南山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轻视他,虽然有学问,会讲经 ,不守戒律。窥基大师去拜访的那一天中午,天人...(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5》)


... 死了,已经 不在世间,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间,孟子就依靠孔老夫子的著作来学习,所以他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他学孔子。唐宋八大家里面第一个是韩愈,这是我们中国的大文豪,韩愈的老师是谁?司马迁,做《史记》的。司马迁是汉朝人,韩愈是唐朝人,已经 死了好几百年。韩愈就是学《史记》,他学成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6-17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法利生也要放下,也不需要计较。弘扬佛法有大福报、大果报,你要是为贪图果报而做弘法利生这个事情,你的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回。
  连善都不可以做,何况是恶事。所以求的什么?身心清净。弘法利生是缘,佛法讲因缘、讲缘分,众生有福,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正法久住;众生没有福报,诸佛菩萨来了,也有障碍,也没有法子。自己发心圆满,像前面所讲「圆智照圆理」,念念功德圆满。所以佛在一切经 论里面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我们有心去做,随缘是随大众的意思去做。大众喜欢怎样我们就怎么去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可以在境界里面有分别、有执著、有攀缘心,那是对自己修学的大障碍,对自己的境界没有办法提升。
  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在《弥陀经 》里面常常提醒同修们,修什么?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得一心了,一心里面再能够现三大,那就入一真法界,就入华严境界,也就入圆觉境界,圆觉跟华严是同样一个境界,在净土里面是常寂光净土。所以诸位在境界里头,一切境界自己清楚,你要是不清楚,你是堕在无明里面;不分别,你分别,你堕在邪见里面,所以是又要清楚又要不动心。古德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是...(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三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3》)


...生,众生作恶,对于宇宙人生迷惑颠倒,对人、对事、对物,都生自私自利的念头,起贪嗔痴慢。贪嗔痴慢,这个果报在三途。造作恶业,又想不受恶的果报,给诸位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要晓得,这是自作自受,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一个力量,上帝也好,鬼神也好,佛菩萨也好,不能加给你一点点,也不能减少你一点点,他们没有这个权力,没有这个能力。所有一切的果报自作自受,这是真理。所以作恶还想不受恶报,这个经里头,说的比喻:
   
   【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宾士。】
   
   这话说的没错,更加胡作妄为。下面举例来说,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

   【每见无知愚人】
   
   做了一点小善,心里就祈求福报,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福报,你造善确实有福报,福报未必立刻就现前。为什么不能立刻就现前呢?因为你的罪业很重,小善抵不过你生平的重罪,所以它不能现前。稍稍遇到逆境了,对于圣教就产生怀疑,‘佛所讲的不灵,我作善,为什么会得恶果?人家造恶,为什么会得善?佛讲的因果道理,不足以为凭。’他就起疑惑。正像此地所讲的:
   
   【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
   
   这就退失了初心,再毁谤佛法,造作的罪业就更重了。他不晓得因果通三世。
   
   【转变由心】
   
   这一种深奥的道理。什么叫做‘果报通三世’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作善,这一生得福报;这一生作恶,这一生得恶报,这叫现世报,这是现报。如果我们这一生作善,或者这一生作恶,这一生没有得到果报,而是来生再获得果报的,这叫生报;生报是指来生。那么第三世以后,甚至一直到无量劫以后,这个果报才现前的,这一类叫做后报。由此可知,不是不报,不是没有果报,果报早迟不定。
   
   怎么样它才现前呢?这个经上讲的也很清楚,你现在造作的善恶,这是业因,因必须遇到缘,果报才现前。现在这一生当中,缘就成熟了,你的果报就现前,这就是现报。来生遇到缘,这个缘在来世,那因遇到缘,果报也现前...(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这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罪业。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能够开放,不求自己这一点的利益,给诸位说,你得的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你的功德不可思议。正如经上所说的,你做这个事情是菩萨事业,你得一切诸佛护念,你得龙天善神保佑。那么做这样的功德,好像眼前还是很困苦,那就是此地所讲的,因为过去今世作的业,恶业太重,这是重业轻报。只要你肯做,认真努力做下去,咬紧牙关,你把这一段苦难的时候度过,你的大福报就现前了。

   诸位同修,你们跟我在一起时间已经很长了,我这一生就给你做证明。我求学的那个时候,也是很勤苦、很精进、很努力,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苦,我度过十五年的难关。以后才遇到韩馆长,她全心全力的护持,我们才得到一个勉强生活的水平,三餐才吃得饱。我在台中,一天吃一餐。人家问我:‘你修苦行!’我说不是修苦行,我没有能力,没有人供养。一个初发心,初学的人,谁瞧得起你?谁来护持你?没有人。这个难关就是过去所造的罪业。在这个苦难当中,逐渐逐渐消除了。建立这个图书馆,以后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这是一个转机。现在你们看到的,净宗弘扬到全世界,得到全世界人的拥护,这个福报现前了,这不就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了。

   所以遇到折磨,遇到苦难,不能灰心。我能够忍受得了,实在讲是得力于章嘉大师的一句话,所以我任何的逆境,我都会想到老师的教诲。他老人家说的,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的,那就没有话说。再苦的环境,再坏的环境,佛菩萨替我安排的。佛菩萨这样的安排,就是消自己的宿业,成就自己圆满功德。佛菩萨那里有恶意?我们才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欢欢喜喜的来承受。绝不退心,绝不退转,一样勇猛精进。

   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完全证实了。所以任何的挫折,无论这个挫折是大、是小,我们都明了佛菩萨善意的安排,不是恶意的。可是世间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他遭遇到这个环境,他对佛法生起怀疑,佛菩萨没有保佑他,佛菩萨没有照顾他,于是毁谤三宝,又造作...(净公上人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


...当中漏掉一个,那就不是了。禅定里面没有布施,就不是禅定了。精进里面没有持戒,不是精进。少一个都不行,都不是圆满的。法法都圆满,那有不包括的道理呢?

   譬如我们讲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施里面,无畏布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