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2|回复: 9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中论观五阴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中论观五阴品】》


问:上一品六情品主要谈什么?


答:主要说明界入空的道理,接下来就是谈这一品“观五阴品”
中观论疏说:上明界入空,今次观五阴


问:请再简单的说明一下说明上一品观六情品所说界入空的道理?


答:上一品观六情品有谈到十二入后十八界


问:关于破十二入及十八界,上一品六情品已谈过了!请再简要复习一下!


答:好
中观论疏说:
1.(那些持异议的)外人不受一切法空故。(并)引佛说十二入摄一切法证一切法是“有”。
2.故(中论在六情品中)破十二入及十八界。


问:中论破十二入及十八界,是什麽用意?


答:因为破了十二入及十八界,就能观得五蕴空。
中观论疏说:界入既竟,始得观五阴空耳。


问:上品谈了破十二入及十八界。现在我们接下来谈观五阴品,也就是谈观五阴空。
中观论疏说得好:“界入”既竟,始得观五阴空耳。


答:对!


问:请再谈一下什麽是十二入?


答:析玄记说: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


问:上一品观六情品中论说:“识触受爱四法皆无”,如果识触受爱四法皆“无”,那会如何呢?


答:中观论疏说:等诸缘者四取既无。即不起三业。


问:不起三业,那会如何呢?
互,
答:中观论疏说:三业无故,未来二果亡。观“见可见”空。即十二缘河竭,佛性水生。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


问:原来如此!这偈【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就是“破六情之大意也”!


答:对!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


这是我们在上一品观六情品裡的谈话!


中观论疏说:上六情品具破界入。偈云。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则是十二入义。后偈云。识等四法无。即明无六识。即是破十八界


问:原来如此,破十八界的意思是:识等四法无。即明无六识。即是破十八界.


答:对!“识等四法无”,就是上面说的““识触受爱四法皆“无””


问:中论先说六情,再谈观五阴品,其原由是如何的?


答:中观论疏说:
1.上已观六情。今復观五阴者。以受悟不同宜历明观行也。
2.二者诸方等经明阴入界空。今欲释经历诸“空义”故。(因此)上明界入空,今次观五阴。


注:阴即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入。故名十二入也。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问:经如何说阴入界空耶?


答:中观论疏说:大集经说:诸魔子令舍利弗舞。身子答云。汝当舞我当歌。歌曰:我今不求阴界入。无量世来虚妄故。


问:为什麽说:我今不求阴界入?


答:中观论疏说:无量世来虚妄故。若有贪求如是法是人终不得解脱。魔子闻之發菩提心。故知见阴界入不得解脱。知“本性空”,便得道也


问:为什麽要观五阴!


答:中观论疏说:又如大品(般若经)明菩萨习应波若(般若)。命初即云习色空受想行识空。是名与波若相应。


问:为什麽“习色空受想行识空”。就和般若相应呢?


答:中观论疏说:佛在世(时因)利根,直闻色空便能得道。今为钝者广解释之。令与波若(般若)相应。是故观于五阴。


问:大般若经如何说“习色空受想行识空”?


答:大般若经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于色不住不习,是为住“习色”;若于受、想、行、识不住不习,是为住习受、想、行、识;广说乃至若于十八佛不共法不住不习,是为住习十八佛不共法。何以故?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色不得可住可习,于受、想、行、识不得可住可习,广说乃至于十八佛不共法不得可住可习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大小乘经论通常会先谈五阴的吗?


答:中观论疏说:大小乘经论,皆前明五阴。次十二入后十八界。


问:对!没错,六情品有谈十二入以及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的!


答:是的!中观论疏说:上六情品具破界入。偈云。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则是十二入义。后偈云。识等四法无。即明无六识。即是破十八界。


问:但问题是“何故先破界入,后观五阴呢?


答:中观论疏说:因缘(品)、去来(品)释“八不”始末。
(八不就是第一品因缘品说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问:因缘品、去来品解释“八不”的始末,说明了什么概念呢?


答:说明了一切法空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即辨一切法空。


问:那些持有异论的外人对一切法空有认同吗?


答:中观论疏说:外人不受一切法空故。


问:那,这些外人就怎麽作呢?


答:中观论疏说:(他们)引佛说十二入,摄一切法,证一切法是有。


问:难怪六情品破十二入及十八界!


答:对!破十二入及十八界,然后再谈这品“观五阴品”
中观论疏说:故前破十二入及十八界。界入既竟,始得观五阴空耳。


问:原来如此!
1.第一品“因缘品”说明一切法无生
2.第二品“去来品”破无所见“去来”
3.第三品“六情品”破六情之用。
4.现在第四品引用五阴法体证“有”于用。故今破“阴体”也。


答:对!中观论疏说:因缘品明一切法无生。外人举现事去来证有万法。既破无所见去来。次举能见之眼来救。是故次破六情之用。破用既竟,復引五阴法体证有于用。故今破阴体也。


问:你上面破“阴体”,阴体是怎样的?


答:大庄严法门经说:
1.如是五阴体性即是菩提体性,菩提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
2.如汝身中五阴体性即是一切诸佛体性,诸佛体性即是一切众生五阴体性,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问:请简单的说明如何观五阴体?


答:佛说大淨法门经说:
于是文殊师利復问其女:「又当云何观于色身?」
答曰:「犹如水中之月影也。」
又问:「云何观五阴体?」
答曰:「犹如无化如来之化也。」
(色身是幻化的,五阴体也是幻化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观五阴亦如幻士。


问:五阴体相是怎麽样的?


答:入愣伽经说:大慧!我为汝说五阴体相。大慧!何者五阴相?谓色、受、想、行、识。大慧!四阴无色相,谓受、想、行、识。


问:原来如此,五阴裡的受、想、行、识是无色相的!那,色是依什么而生的?


答:经说:大慧!“色”依四大生,四大彼此不同相。


问:你说五阴裡的受、想、行、识是无色相的!那,无色相像什麽呢?


答:经说:大慧!无色相法同如虚空


问:既然受、想、行、识是无无色相法同如虚空,那,云何得成四种数相?


答:经说:大慧!譬如虚空离于数相,而虚妄分别此是虚空。


问:你说四种数相如虚空,离于数相,那,离什麽相?


答:大慧!阴之数相离于诸相,离““有、无相””离于四相;愚痴凡夫说诸数相,非谓圣人。


问:愚痴凡夫说诸数相,非谓圣人,那凡夫就是如经说的虚妄分别此是虚空?


答:对!


问:你说无相,那为什麽有这五阴的名词呢?


答:经说:大慧!我说诸相如幻种种形相离一、二相依“假名”说,如梦镜像不离所依。


问:智者如何看这虚幻相?


答:经说:大慧!如圣人智修行分别见五阴虚妄。大慧!是名五阴无五阴体相。


问:那,我们要如何作?


答:大慧!汝今应离如是虚妄分别之相,离如是已为诸菩萨说离诸法相寂静之法,为遮外道诸见之相。


问:证得诸法相寂静之法,那会如何呢?


答:经说:大慧!说寂静法得证清淨无我之相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自在如意生身故,以得诸法如幻三昧故,以得自在神通力修行进趣故,随一切众生自在用如大地故。
(远行地就是华严经说的第七地)
大宝积经说:
观察五阴悉空无, 阴体毕竟不可得, 彼阴即体离诸观, 唯诳愚惑痴众生。


问:为什阴体不可得呢?


答:大宝积经说:彼诸阴体不可得, 以阴性相“本自空””, 一切法空皆无相, 是故诸法离对治。


问:要如何观五阴?


答:十住断结经说:观五阴身生者灭者,为所从生、为所从灭?復入空界地水火风,一一分别了无所有,法起则起法灭则灭。


悲华经说:观五阴犹如怨贼
出曜经说:恒观五阴身虚而不真、不可恃怙,为变易法不得久停。


胜天王般若经说:
菩萨摩诃萨观五阴,生不见实生,灭非实灭,作是思惟:
1.此五阴,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养育。
2.凡夫众生虚妄着我。五阴非我,阴中无我,我非五阴,我中无阴。
3.凡夫愚惑不如实知,流转生死如旋火轮。
4.一切诸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散为灭。自性非无是故不生,自性非有是故无灭。
5.菩萨摩诃萨,一切境界,无有一法不通达者,修行如是智波罗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观察,从初發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一切境界即是一法。
6.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见我能修及所修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智波罗蜜。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麽要说“观五阴品”?


答:般若灯论释观五阴品第四说:
復次欲令识知“阴无性义”。故有此品。


问:为什麽要说“观五阴品”?


答:“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将释此品。可有三门:
1.初来意者。上品已观六情。今復观五阴故者。以受悟不同故。历法法明观行也。
2.二者于诸方等经。明阴入界空。今欲释诸经普尽“空义”。然于上品(六情品)已明界入之空。故今明五阴空。此其来意也。


问:整品“观五阴品”的大意是什麽?


答:“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
总品意者。一切衆生受五阴之身。还爲阴被害。又内外大小学人更封执五阴。种种异说之。互兴诤论更起新病。故论主(龙树)破此等迷执。重显正观也。


问:要如何观五阴?


答: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若观五阴本来空寂时。既无五阴。


问:什麽是五阴?


答:中观论二十七品别释说:
次题目者。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此五皆称阴事者。阴阴盖爲义。此五阴盖于衆生。令不得解脱故也。或又云“阴杀”。能杀害法身慧命故也


问:观五阴,什麽是“观”


答:观者。观此五阴本来空寂故也。


八识义章研习抄说:
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中论五阴品就此五阴明本空义,以本空故不坏色等,色等不坏故“假名有”
(假名有就是幻有)


八识义章研习抄说:
问。五阴摄法尽不。


答:解云。不尽。


问:为什麽说五阴摄法,但没完全摄尽呢?


答:(因为)不摄无为法


问:(依)大乘意,佛果有色法耶?


答:五阴品疏。大乘有三释。


问:那三释?


答:1.一云。佛果有色。故涅槃云。捨无常色获得常色。
2.二云。佛果无色。而经云有者。此是妙有炳然故云色耳。
3.三释云。从七地已还。此则有色。八地已上无后有色亦无四心(识受想行名四心也)


八识义章研习抄说:
问。何故破十八界耶?


答。为破小乘之执心。以显正因缘之十八界也。故论主(龙树)就十八界明本来空。本来空者。即不坏假名故。因缘十八界存耳。
又说:
故五阴品疏云。见阴界入不得解脱。知本性空便得道也


★中论说:问曰。经说有五阴。是事云何。答曰。


★ 【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


这偈包括接下来的两偈,是说因果不相离门
★中观论疏说:第一三偈“作因果不相离门破”


问:首先,什麽是色因?


答:大乘中观论释说:色因者。谓地水火风
中论长行说:色因者。如布因缕。除缕则无布。除布则无缕。布如色,缕如因
(缕是丝的意思,布因为丝缕,除丝缕则无布。除布则无缕。布如色,缕如因)


问:什麽是“色因”?


答:大乘显识经说:佛告月实:「智见智境,愚见愚境,智者见诸姝丽美色,了知秽恶,唯是肉段筋骨脓血,大脉小脉大肠小肠,X液脑膜肾心脾胆,肝肺肚胃生藏熟藏,黄痰涕唾髮鬚毛爪,大小便利薄皮裹之,不淨汙露可畏可恶,“““凡所有色皆四大生,是为色因””。


问:诸色可得吗?


答:大乘中观论释说:由其因,故有色处等,(如此则)诸色可得


问:怎样才不可得?


答:大乘中观论释说:若离自性即不可得。是故世俗假施设有


问:你是说于第一义中,色不可得?


答:般若灯论释说:何等是彼色因。谓地等四种大。第一义中。若离此等。色不可得。


问:那,在世谛中又如何说呢?


答:般若灯论释说:而于世谛。依四大因。假施设色。


问:上面说在第一义中色不可得?


答:对!般若灯论释说:第一义中。验色无实。自因不受故。彼觉无体故。若自因不受。觉无体者。彼“实非有”。
论又说:
復次第一义中。色觉境界。体非实有。


中论问曰:若离色因有色。有何过(错)?


答:答曰: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大乘中观论释说:离“色因”有色,色则堕无因, 无因无有义 ,何法无因立?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果离了色,而说有色因,这成立吗?


答:不成立!中论偈说: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大乘中观释论说: 若復离于色, 有其色因者 ,即是无果因, 无果因何立?
释论又说:
若无因有果。即无所成义。


中论偈说: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


第一偈: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第二偈: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第三偈: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


★★以上这三偈是说明“因果不相离”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第一三偈作""因果不相离门""破。


问:因果不相离吗?


答:大涅槃经说:
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乾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


问:第二偈:【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中论长行怎样解释?


答:中论长行说:如离缕有布。布则无因。无因而有法。世间所无有


问题来了,中论长行问曰:佛法、外道法、世间法中皆有无因法。


问:佛法有那些是无因法呀?


答:中论说:佛法有三无为。无为常故无因。


问:外道法有那些是无因法呀?


答:中论说:外道法中虚空时方,神、微尘、涅槃等。
中观论疏说:外道计隣虚尘圆而是常。不从因生。


问:世间法有那些是无因法呀?


答:中论说:世间法虚空时方等。


中论接着说:是三法无处不有。故名为常。常故无因。汝何以说无因法世间所无?


中论答曰:此无因法但有言说。思惟分别则皆无。若法从因缘有。不应言无因。若无因缘,则如我说(的无因)。


问:你说离色因有色,这也是立无常无因呀?
中观论疏说:问:上云离色因有色。亦是立无常无因。


答:上面只是说“离”,并不是说“无”也。
中观论疏答说:答上云离耳。不言无也。外


中论长行说:【问曰】。有二种因。一者作因。二者言说因。是无因法无作因。但有言说因。令人知故。


中论长行说:【答曰】虽有言说因。是事不然。虚空如六种(品)中破。馀事后当破。


问:中论“六种品中破”,破什麽呢?


答:中论观法品说:若谓神如虚空离五阴而有者。是亦不然。
何以故?破六种品中已破。虚空无有法名为虚空。若谓以有信故有神。是事不然。


【前面说:
问:世间法有那些是无因法呀?
答:中论说:世间法虚空时方等。】


问:世间有无因法这回事吗?


答:中论说:復次现事尚皆可破。何况微尘等不可见法。是故说“无因法世间所无”。


中论偈:问曰:若离色有色因。有何过?


中论偈答曰: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
中论接下来又说:
若除色果。但有色因者。即是无果因。


问:中论问曰:若无果有因。有何咎(错)?


答:中论答曰:无果有因世间所无。


问:何以故?


答:中论说:何以故。以果故名为因。若无果云何名因。


问:若因中无果,那又如何说呢?


答:中论说:復次若因中无果者。物何以不从非因生。是事如破因缘品中说。是故无有无果因!


第一偈: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第二偈:离色因有色,是色则无因,无因而有法,是事则不然
第三偈:若离色有因,则是无果因,若言无果因,则无有是处


★★以上这三偈是说明“因果不相离”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第一三偈作因果不相离门破。


问:因果不相离吗?


答:大涅槃经说:
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乾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


问:中观论疏说:问:因果不相离云何是破耶?


答:疏说:答外人言。色与色因相因故而有。


问:论主龙树如何说?


答:疏说:论主明,只为“色因”与“色”相因故无。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疏说:以相因故无自性。无自性即毕竟空。


问:色有体吗?


答:疏说:色本无体因缘故生。


问:如何生?


答:疏说:以过去业行为因。今世四大为缘。藉此因缘是故有色。当知即是空也。


问:比如说?


答:疏说:如以面为因、以镜为缘。像于中现而像毕竟空。
疏接下来又说:
又四谛品云。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此释经云:色即是空。只以从因生故所以空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中论长行如何说?


答:长行云:除缕即无布者。而缕布互得相因。


问:那些有迷惑的人,他们的看法又是如何的呢?


答:中观论疏说:而惑者多执一边,谓离缕无布,布为缕所成。而不信离布无缕。云缕不为布所成。故除布有缕。今明“缕布相因”犹是“一”例耳。
(缕布是相因的)




  ★【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


问:大乘中观释论如何说明以上?


答:论说:若已有色者, 色因(就)无所起,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释论说:释曰。若言有色。分别色因。或谓无色。或亦有亦无。此如是说。俱非道理。


问:为什麽说俱非道理?


答:释论说:是故应知。非有亦非无。缘义和合尔。
(非有亦非无是因缘和合义也)


问:“非有亦非无,缘义和合尔”怎麽讲呢?


答:华严经说:一切诸法因缘生, 体性“非有亦非无”, 而于“因缘及所起”, 毕竟于中无取着。


问:大乘中观释论这样问: 有异人言,若尔,无因当可得邪?


答:释论说: 故颂遣言:无因而有色 ,是事亦不然


问:中论长行如何说明这一偈【若已有色者,则不用色因,若无有色者,亦不用色因】?


答:中论说:二处有色因。是则不然。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中论说:若先因中有色。不名为色因。若先因中无色。亦不名为色因。


问:问题来了。中论问曰:若二处俱不然。但有、无因色。有何咎(错)?


答:中论答曰: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


问:为什麽不应分别呢?


答:中论说: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智者不应分别。


问: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这“分别”是指什麽?


答:中观论疏说:分别者,即上(面说的)因果相离、不相离、有因、无因等乃至分别。


问:上面中论说: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为什麽这样说?


答:中论说:若因中有果,因中无果。此事尚不可得,何况“无因有色”。是故言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


问:中论说: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为什麽这样说?


答:中论说: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因为)分别名凡夫。


问:为什麽凡夫起分别?


答:中论说:以无明爱染贪着色。然后以邪见生分别戏论。


问:生分别戏论,那会导致什么呢?


答:中论说:(他们会)说因中有果、无果等。


问:为什麽不应分别呢?


答:中论说: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智者不应分别


【 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


【总说:】以上这两偈,是说明““有因无因””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第二两偈有因无因门破】


问:胜义谛中有因吗?


答:解深密经说: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
经接着说:
得此胜义更不寻求馀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问:为什麽说第一谛(胜义谛)中无因呢?


答:深密解脱经说:须菩提!如彼阴界入、因缘起行界、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等彼差别,若真如第一义谛法无我有差别相者,真如证法第一义谛亦应有因;若有因者,应从因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不应得名第一义谛;
经接着说:
若非第一义谛者,应更推求第一义谛。须菩提!是故,真如第一义谛法无我,非从因生,亦非有为法,亦非不第一义谛,亦非为彼第一义谛更求第一义谛;惟是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法体常住、法界常住。须菩提!汝依此义,应知此诸一切法相一味等味第一义谛。


问: 第一谛(胜义谛)中无因,那,有因是什麽法?


答:佛说稻芉经说:“有因”有缘是名因缘法。此是佛略说因缘相。以此因能生是果。


问:如来出世与不出世都有因缘法吗?


答:经说:如来出世因缘生法。如来不出世亦因缘生法。“性相常住”无诸烦恼。究竟如实非不如实。是真实法离颠倒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你说有因有缘是名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怎麽样的?


答:佛说稻芉经说:尔时弥勒重语尊者舍利弗。十二因缘各各有因。各各有缘。非常非断。非有为不离有为。非尽法。非离欲法。非灭法。有佛无佛相续不断。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也说:
菩萨告言:「以有因有缘名十二缘。舍利子!是法亦非因非缘,亦非不因缘,又从缘有。子今略说其相。如来出生及不出生,是因缘法常住、平等、如实、非虚,是真实法,离颠倒故。


问:如来所觉悟的法是怎麽样的?


答:无字宝箧经说: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復有一法,是佛所觉。善男子!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不思、无增无减。善男子!若法毕竟自性、法性、非是自性,若法譬喻所不可说,若以名字亦不可说,此是一法“如来所觉”。」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这句偈说明““相似不相似””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第三一偈“相似不相似门破”


问:“果似于因”是怎麽样的概念?


答:华严演义钞说:
1.果似于因。即俱舍(论所说)意。
2.如杀生因等,得短寿果。
3.即于后果之上,行因似因。如前世杀生今亦好杀等。


成唯识论述记集说:
如父生子。子之媚好皆似于父。亦如果从种生。果似于因。受从触生。应知亦尔。


问:偈说:“若果似于因,是事则不然”
为什麽这样说?


答:中论长行说:若果与因相似。是事不然。因细果麁故。因果色力等各异。


问:比如说?


答:中论说:如布似缕则不名布。缕多布一故。不得言因果相似。


问:你说“不得言因果相似”,那,因果不相似,那又怎麽说呢?


答:中论说:若因果不相似。是亦不然。如麻缕不成绢。麁缕无(生)出细布。是故不得言因果不相似。


问:因果相似和因果不相似都不是,这说明了什麽概念呢?


答:中论说:二义不然。故无色、无色因。


正如上面说的: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这句偈是说明““相似不相似””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第三一偈“相似不相似门破”


问:为什麽龙树要讲这“相似不相似门”?


答:因为谈了因果相理不相离门以及有因无因门,并说得很穷尽了,但无始以来,这观阴身空却观不成,因此龙树就开了相似不相似门以观察之。
中观论疏说:
上因果相离不相离及有因无因门穷之已遍。但无始来有此阴身空观不成有心常现。故论主更开二门以观察之。


问:那些持有异义的外人对相似义的看法是如何的?


答:中观论疏说:又此章来者外人云:
1.今实见杀生短寿。是相似义。
2.种羊角苇生。倒种牛毛蒲生。是不似义。
3.水月镜像是相似义。
3.泥瓶缕布是不相似。
一切因果既有似不似
论疏接着说:
一切因果既有似不似,即有因果何得言都无耶?若都无因果堕邪见。是故今次破其“似不似”明二俱不成。


中论偈破【“似不似”明二俱不成】:
中论偈说: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问:似不似云何不成(立)?


答:中观论疏说:见身望头、足,总别不同。一多为异云何相似。人别不成畜生之总云何不似。


问:那,似与不似又如何说呢?


答:疏说:又似不似犹是一异义耳。头足与身一,身一即头足一。若头足与身异,除头足“应有总身”


问:中论疏记说:问曰。亦见有物从异因生。如倒种牛毛则有蒲生。种角苇生。


答:中论疏记说:答曰。我不言无从异因生。但说“似因”中亦生。
中论疏记接着说:
故言。从色等生色等。不但从四大生。是故不得定言色等人四大生。今准问意可见也。


问:上面说“见身望头足”,这怎麽说?


答:中论疏记说:言答见身望头足等者。述义云。头足是因。总身为果。此因果不得相似,(也)不得言不相似也。


中观论疏说:是故今次“破”其“似不似”,明二俱不成。
(相似与不相似的论点都不成立)
中论偈说:
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问:你说“不得言不相似”,那,“相似”又如何说呢?


答:中论疏记说:言又似不等者。案。琳疏云。似则为一。不似则为异也


问:你说一和异,因果有一和异吗?


答:疏记接着说:夫存因果。定有不一、常异。既非一异因果岂成。准之可悉


问:什麽是“非无”?


答:宗镜录说:若知外尘是识而似显现。则非无。


问:什麽是“非有”?


答:宗镜录说:了外相本虚如幻所作。则非有。


问:非无、非有说明了什麽道理呢?


答:宗镜录说:非无则不坏俗谛。非有则不隐真谛。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面说不一、常异,什麽是“常异”?


答:宗镜录说:是以真俗融即而常异。空有双现而恒同。方超戏论之情。始会一心之旨。


问:一、异是什麽概念?


答:宗镜录说:是故由离一异等无戏论。


问:为什麽这样说?


答:宗镜录说:故无变异。无变异故。即是真实性也。


问:非一非异,非有非空,说明了什么?


答:宗镜录说:是知非一非异。非有非空。此宗镜奥旨。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即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


★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馀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


★这一偈说明“观色阴空”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初六偈“观色阴空”。
“受阴及想阴”下,第二倒破四阴


问:什麽是色阴空?


答:大宝积经说:菩萨如是离我我所故知众生空,众生空故知色阴空,色阴空故受想行识阴空。


问:原来如此,色阴空故受想行识阴空?


答:对!


问:那,什麽是阴空?


答:大集经说:云何阴空?所谓色空无我我所,乃至识空无我我所,是名“阴空”


问:上面说,这一偈是观色阴空,色阴为什麽是空的呢?


答:佛说法集经说:善男子!第一义中“无”彼色阴。


问:如果说第一义中“有”色阴,那会如何呢?


答:佛说法集经说:若第一义中有色阴者,捨彼色阴即是断灭,捨彼法者即是解脱。若如是者,第一义中则为有色及以解脱去住之处;而义则不然。


问:那,为什麽说“色阴”呢?


答:色阴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答:经说:是故说色阴唯是言辞。

问:那,受、想、行、识又如何说呢?


答:经说:善男子!受、想、行、识亦復如是。善男子!第一义中“无”彼识阴。若第一义中有识阴者,捨彼识法即是断灭,捨彼法者即是解脱。若如是者,第一义中则为有识及以解脱去住之处;而义则不然,是故说识唯是言辞。


问:为什麽观色阴空呢?


答:大乘宝云经说:菩萨摩诃萨以善正慧观察色阴,乃至受、想、行、识皆善观察。如是观察,“不见色生、不见色集、不见色灭”;乃至受、想、行、识亦不见生、亦不见集、亦不见灭。


中论长行说:四阴及一切法。亦应如是思惟破。


问:五阴是毕竟空的吗?


答:奋迅王问经说:
「奋迅王!何者阴智?谓知色空,色前际空、色后际空、色中际空;受、想、行、识皆亦如是,识前际空、识后际空、识中际空。此五阴空谓毕竟空,知此阴空故名阴智。


问:对!五阴是空的!


答:贤愚经说:「『一切行无常, 生者皆有苦, 五阴空无相, 无有我我所。』


问:你说五阴空,五阴离空吗?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世尊!若五阴空者为非五阴,五阴亦不离空,空亦不离五阴;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经说:空则是五阴,五阴则是空。是故,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于五阴中住,乃至十二因缘亦不当于中住。何以故?十二因缘空故。十二因缘则是空,空则是十二因缘。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


【这一偈是对空义的贊美!】


中论说:又今造论者。欲赞美空义故。而说偈:


 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


中观论疏说:
第二两偈“歎美”毕竟空。


问:为什麽要称叹毕竟空呢?


答:中观论疏说:小乘五百部闻五阴毕竟空,如刀伤心。(菩萨)大士闻之即生欢喜。是““故称歎””


问:要如理解以上的偈语呢?


答:答不成答,问不成问
中论疏记说:
最后偈云:
【若有人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
疏主释云。初偈明答不成答。故不能申正。后偈明问不成问。故不能破邪。准之可悉。
释云。初偈明答不成答。故不能申正。后偈明问不成问。故不能破邪。准之可悉。


吉藏大师的“二谛义”说:
中论五阴品末云。不依“空”问答。问不成问。答不成答。


问:“不依空问答”?这怎麽讲?


答:三论玄疏文义说:
中论五阴品云。是故若欲问答。尚应依于空法。何况欲求离苦寂灭相者


问:不依“空”问答。问不成问。答不成答。
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二谛义说:空者只是无得(的)异名。以不依无得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中论二十七品主要说什麽?


答:中观论疏说:又此论二十七品大明“三解脱门”。


问:从第一品因缘品到五阴品,说明什麽?


答:论疏说:从因缘品至五阴品。并是破有、明空门。


问:这品观五阴品以上最后的这几偈,说明什麽?


答:论疏说:今欲结于空义故。就此品末“(贊)歎美”于空。
下一品六种品明“无相门”。


问:中观论疏问:上明有因、无因二俱不成。今因中有果、无果皆不可得。若尔,“空”之与“有”不成问?


答:论疏答:云何言执有不成问,(而)答执空(即)能成问答(呢)?


答:论疏说:答实如所问。若空令人得道,有亦令人得道。


问:经怎麽说?


答:论疏说:故经中或时歎空破有。或时歎有破空。


问:比如说!


答:论疏说:如涅槃云。汝今勿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故歎大涅槃名为善有。


问:那,有惑者的执着是什麽呢?


答:论疏说:而惑者不了(解),各执一边。故谓有是、而空非。或谓空是、而有非。故成于诤论。


问:那,空有不二如何?


答:论疏说:今明空有不二:
1.有是、即空是。空非、即有非。
2.空有既不二。空有与非空有亦不二。
3.既言有即非復有。言空即非復空。宁可各执空有耶?


问:空是什麽道理?


答:论疏说:今言空者是诸法实相理。不依空即是违理。


问:中观论疏说:问答岂得成耶?问理既非空有,何故作空名说耶?


答:中观论疏说:答:以无所得空为破有所得有


问:有所得的论点是如何的?


答:有所得是:执有是有,执空亦是有。
论疏说:又明有所得,人非但执有是有,执空亦是有。


问:那,要以什么论点破“有所得”的论点呢?


答:论疏说:今明无所得空,无空亦无有。故说为空破其“空有”二见。


问:你说无所得空,为什麽是空?


答:论疏说:今说无依、无所得故名空耳。如涅槃十对歎无所得。


问:无所得有什麽特别?


答:论疏说:无所得有四无碍,有所得即无。故有所得不成问答。无所得成问答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问:要在那裡求菩提?


答:如来狮子吼经说
「善男子!欲求义者,彼人当于自身中求。善男子!若欲求菩提者,应于自身五阴中求。」


问:你说菩提在五阴中求?


答:大庄严法门经说:復次觉五阴者,名觉菩提。何以故?非离五阴佛得菩提,非离菩提佛觉五阴。此方便知,一切众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众生,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问:五阴像什麽?


答:大庄严法门经说:復次五阴如镜中像,体性空无、不去不来;菩提亦如是无去无来。如是镜像平等故五阴平等,镜像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说汝身即是菩提。


佛说大淨法门经说:五阴若幻、虚伪、颠倒
经又说:
五阴镜像,像无所有,道如镜像亦无所有;以是镜像、五阴平等。镜像平等,道亦平等,


五阴、六情、三毒
经说:「『五阴、六情、三毒合为身中二十事,常在人身中,道人行道常当断绝是二十事。不能禁绝是二十事,当堕人,着罪中;六情不绝,当堕十八泥梨中;五阴不绝,当展转五道中;三毒不绝,当入三恶道中。




问:菩萨如何看五阴?


答:大庄严法门经说:菩萨虽现五阴烦恼,不与五阴烦恼和合,体性无染故。菩萨虽示生死教化众生,知一切法无去来故,虽为众生说天魔道,于一切智中自身远离我我所故。


问:什麽是五阴?


答: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说:
何谓五阴?色阴、痛痒阴、思想阴、生殊阴、识阴,是为五阴。
(色受想行识)


入愣伽经说:
心性无诸相。 五阴中无我, 我中无五阴


问:凡夫执着五阴?


答:佛说无上依经说:
一切凡夫执内五阴起颠倒见,于无常中而生常见,于实苦中而生乐见,于无我中而生我见,于不淨中而生淨见。


大乘宝云经说:
于五阴中深生执着。决言有体,故不通达真实法性;以不通达真实道理,是故流转于生死中,犹若火轮无有休息。


华严经说:迷惑无知者, 妄取五蕴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见佛。


问:色的特点是如何的?


答: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
所谓:五蕴。菩萨为求菩提,以慧方便知色无常,行于布施;
知色苦,
知色无我,
知色寂静,
知色空,
知色无相,
知色无愿,
知色无行,
知色不生,
知色不起,
知色缘生,
知色远离,
知色无执,
知色无“阿赖耶”,
知色不發起,
知色如幻,
知色如梦,
知色如阳焰、水月、谷响、光影,
知色如影像,如草木、瓦砾,而行布施。菩萨如是行施之时,
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即知施真如;知施真如故即知迴向真如;知迴向真如故即得菩提真如;


问:众生和五蕴的关系如何?


答: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世间非自作


问:五蕴从何而生?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
方广大庄严经说:
四大五蕴假合成, 筋骨相缠而暂有, 智者谁应耽着此? 凡夫迷故生欲心。


问:五蕴十八界, 十二种处的体性是如何的?


答:谛观五蕴十八界, 十二种处及己身, 于此一一求菩提, 体性毕竟不可得。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
五蕴无我乃至十八界等,悉亦无我、如幻如化,


问:要如认识五蕴而得解脱呢?


答:佛说众许摩诃帝经说:
若能于此五蕴如实了知,是非常、苦、空、无我之法,復以正智观其真实,知非过去、现在及以未来,乃至内外、麁细、贵贱、远近等,又能不着不捨者,斯真解脱。


问:上面说四大五蕴假合成?


答: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佛告须菩提:当知五取蕴即是“幻人”。何以故?说色如幻,受、想、行、识亦如幻。彼色、受、想、行、识即是六根五蕴,是故菩萨摩诃萨亦如幻。


问:云何通达五蕴?


答: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说:
应观五蕴如幻,远离、空性、无所缘、寂静、不生不灭,作如是通达,亦不见通达者。亦无所见无知无思,亦无分别及所分别,一切分别寂灭通达,名为菩萨摩诃萨正行不捨有情。


问:如何形容五蕴?


答: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
谓此五蕴,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阳焰、如芭蕉、如幻、如梦、如空谷响、如影、如浮云、如镜中像。谓色蕴者犹如聚沫,彼聚沫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士夫、无意生、无儒童。


问:五蕴,其性本空?


答: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说:
「復次,大德!五蕴诸法,其性本空。性空则无二,无二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所取着,无所取着者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问:五蕴法从何而有?


答: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说:
「復次,大德!五蕴法者,以因缘有。因缘有故则无有力,无力则无主,无主则无我我所,无我我所则无受取,无受取则无执竞,无执竞则无诤论,无诤论者是沙门法,沙门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响,若能了知一切诸法如空中响即是出离世间法也。

问:破四大五阴执。有先后否?


答:憨山老人梦游记说:教说五阴渐破。必先破色阴。若参禅打破漆桶。则先破识阴。识阴既破。则四大无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触。


问:上面说破识阴,如果各阴不破,其结果会如何?


答:憨山老人梦游记说:
1.四大有苦乐等。若受阴不破。则不得正受。2.若想阴不破。则难入妙奢摩他。
3.若行阴不破。则生灭不停。非为正定。
4.若识阴不破。则未悟真心。难立诸位。
由此证之。则在三渐次中。已破五阴。决不带五阴而入诸位也明矣。


问:如果单破色阴,那会如何?


答:梦游记说:岂可单破色阴耶?由五阴俱破。方名真悟。由破八识进修。乃名真修。是则破五阴。乃顿悟其理。其后诸位。但约大定。以消磨历劫无明习气。正谓事须渐除。至若五十五位。诸妙功德。以如来藏中。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向被无明。变作恒沙生死业习。今以金刚如幻三昧。磨炼业习。化作神通妙用耳


问:如来的教法,讲破阴的部份是如何的?


答:梦游记说:所言五阴。乃一切众生。通受生死之苦具。修行之士。未有不破五阴。而能超生死者。故如来出世。单单只是破众生五阴生死之具。即一代时教。尽是破阴之谈。散在“五时”。无处不说。
(五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也)


再说明一下:
1.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2.十二处者。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也。3.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说:
五聚者。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


大乘起信论广释说:
推五蕴等。然此五阴不过色心。色蕴名色。馀四名心。推此色心。离心无性。既生灭法总即色心。故知生灭即真如也。


问:声闻缘觉二乘对五阴的认识如何?


答:大乘起信论广释说:。彼二乘者未亡法执。见有五阴生灭实法故。怖生死妄取涅槃。


问:菩萨和二乘对五阴的认识有何差异?


答:摄大乘论章说:菩萨断彼人我执等不与二乘行同。


问:二乘的对五阴的认识如何?


答:摄大乘论章说:二乘虽缘五阴作无我之解。不知五阴是其本识。


淨名经关中释抄说:
谓二乘人不知五阴皆空是佛身。乃取三十二相为佛身。


问:那菩萨如何呢?


答:摄大乘论章说:菩萨缘五阴作无我之解。能知五阴是其本识。
摄大乘论章又说:
又二乘之人作法相观。菩萨作彼无相观知我尘无相唯有本识,十迴已上作法空之中三无性观故。


问:菩萨如何观五阴?


答:淨名经关中释抄说:菩萨以中道正观,照三界五阴不生不灭,定此真灭尽定也。神俱灭者。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身即无色无别。心即无根无住。不生不灭故云实灭。












发表于 2020-6-3 21: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