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4|回复: 12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中论“观六情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7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中论“观六情品”】


问:什麽是六情?


答:法苑珠林说: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问:“法句譬喻经”有谈到所谓龟藏六的名词?


答:对!三藏法数说:【龟藏六】(出法句譬喻经)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想念不除。六根贪染。曾无宁息。不能入道。


问:不能入道,那怎麽办呢?


答:经说:佛知其可度。化作沙门。至彼寄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復有水狗。饥行求食。便欲噉龟。龟乃缩其头尾及与四足藏于甲中。遂不能噉。于是道人问沙门曰。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加害。沙门答云。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即说颂曰: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一、头喻眼。头喻眼者。谓龟以头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眼根。不令观色。则不被一切色尘之所害也。


二、前左足喻耳。前左足喻耳者。谓龟以前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耳根。不令闻声。则不被一切声尘之所害也。


三、前右足喻鼻。前右足喻鼻者。谓龟以前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鼻根。不令闻香。则不被一切香尘之所害也。


四、后左足喻舌。后左足喻舌者。谓龟以后左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舌根。不令尝味。则不被一切味尘之所害也。


五、后右足喻身。后右足喻身者。谓龟以后右足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身根。不令觉触。则不被一切触尘之所害也。


六、尾喻意。尾喻意者。谓龟以尾藏于甲中。以譬众生收摄意根。不令知法。则不被一切法尘之所害也。


问:眼根不淨造恶,那要如何对治呢?


答: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
若有眼根恶、 业障眼不淨, 但当诵大乘、 思念第一义, 是名忏悔眼, 尽诸不善业。


问:耳根狂乱要如何对治呢?


答:经说:耳根闻乱声, 坏乱和合义, 由是起狂乱, 犹如痴猨猴, 但当诵大乘、 观法空无相, 永尽一切恶, 天耳闻十方。


问:鼻根染执,要如何对治呢?


答:经说:鼻根着诸香, 随染起诸触, 如此狂惑鼻, 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 观法如实际, 永离诸恶业, 后世不復生。


问:舌根的恶业,要如何对治呢?


答:经说:舌根起五种, 恶口不善业, 若欲自调顺, 应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义, 无诸分别相。


问:心根狂乱要如何对治?


答:经说:心根如猨猴, 无有暂停时, 若欲折伏者, 当勤诵大乘, 念佛大觉身, 力无畏所成。


问:身根随境转,要如何对治?


答:经说:身为机关主, 如尘随风转, 六贼游戏中, 自在无罣碍。 若欲灭此恶、 永离诸尘劳、 常处涅槃城、 安乐心恬怕, 当诵大乘经、 念诸菩萨母。
无量胜方便, 从思实相得


问:以上说的六法,称为什麽?


答:经说:如此等六法, 名为六情根。


问:以上说的那些业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经说: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问:那要如何忏悔呢?


答:经说: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 忏悔六情根。


问:请简要说明忏悔的方法?


答: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
『如此众罪,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恶,诚心忏悔。』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復礼诸佛。是时,诸佛復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發大慈悲普念一切。


问:如是忏悔,会如何呢?


答:经说:尔时,诸佛广为行者说大慈悲及喜捨法,亦教爱语、修六和敬。尔时,行者闻此教勅心大欢喜,復更诵习终不懈息。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要如何简单描述这些六情恶业呢?


答:经说:空中復有微妙音声出如是言:『汝今应当身心忏悔。身者,杀、盗、婬;心者,念诸不善、造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猨猴、亦如黐胶处处贪着,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中。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

问:经问说:我今何处行忏悔法?
经说:「尔时,行者闻此语已,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

答:经说:时空中声即说是语:『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淨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


中观论疏说:
问:何“因缘”故有此品(六情品)耶?


答:疏说:二十七品犹是二十七门。所入更无异。为通入诸法实相之理。唯此一理名之为实。自斯以外并皆虚妄。


问:你说唯是这实相之理才是真实的,除此之外的都是虚妄的。
这怎麽讲?


答:中观论疏说:故智度论云。唯除实相,馀一切法并名为魔。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皆是虚妄。又能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苦果。故名为魔。


问:那,你说的实相之法是如何的呢?


答:中观论疏说:实相之法不可取着。是灭烦恼处。故不名魔。


问:实相何故不可取着。


答:疏说:若以有心着实相,实相竟非有。故有心不能着。


问:你说有心着实相,那,无心又如何呢?


答:疏说:若以无心着实相,实相竟非无。


问:非有、非无,这怎麽讲呢?


答:疏说:如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内外并不能“着”。


问:内外并不能“着”,那会如何呢?


答:疏说:故不生烦恼。既不生烦恼,会于实相,能灭罪累。
疏接下来又说:
故论云。譬如蛇着一切物,唯不能着火炎。波若如火炎,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


问:你举这个比喻想说明什麽呢?


答:疏说:是以众生能着一切法不能着实相。实相既是灭烦恼处。


问:那,中论的二十七品主要说明什麽道理呢?


答:疏说:是以二十七门,并为通于实相。实相若显便發“正观”。正观若發戏论斯亡。


问:这和中论的讲法是一样的吗?


答:疏说:是以(中)论初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盖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经论之大意也。


问:若尔,何故有二十七门?


答:疏说:龙树开诸门者但为入理。意不在门。


问:为什麽说但为入理。意不在门呢?


答:所谓入理,就是上面说的:“通入诸法实相之理”
中观论疏说:若不取所入理为正,而但寻究通理之门。或前或后或破或立者。如是之人住在门外竟不能入理。


问:论主龙树的用意就是如此吗?


答:疏说:论主意在入理,不在于门。
疏接下去说:
而人在诸门,不在入理。与论相违非师资之道。


问:如果只是寻究诸门,那会如何呢?


答:疏说:又寻究诸门既不入理。则旧惑不除,更于门处起新烦恼。可谓服于甘露还成毒药。


问:那,谈六情(六根)主要要说明什麽呢?


答:主要通过六根的说明以显实相之理也。
中观疏说:上就动静四仪显于实相。令發生正观,灭诸烦恼。今就“六根”显于实相。令發生正观,灭诸烦恼。若前门已悟不须此品。但为根性不同受悟各异历法观之。故復说也。


问:为什麽要通过身心六根来显此实相之理呢?
问:何故就此身心显于实相發观灭惑?


答:疏说:一切凡夫于此身心常起爱见烦恼。以烦恼故有业。业故受苦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果观察实相,那会有什麽突破呢?


答:疏说:今观察此身本来寂灭即是实相。既是实相便是法身。故淨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以上,就是中观论疏解释论主龙树菩萨为什麽要说“六情“品。


问:你说实相理,如果我们站在实相理中看“六情”,六情是怎麽样的呢?


答:六情是无实的,如幻的。
大集经说:
诸阴如幻不坚固, 四大其犹如毒蛇, 六情无实如空聚。


大集经说
善男子!云何菩萨自淨其界,如诸佛界者?若菩萨知一切法无界、无非界,至一切处无至、无不至。若菩萨见法發六情,皆知是佛法,亦不见凡夫法、佛法有异


问:若菩萨见法發六情,皆知是佛法,这怎麽讲呢?


答:大集经说:作是念:此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至一切处故,一切诸法及佛法但假名字,亦非是法、亦非非法,是故我等不应取着。


问:那,六根又如何说呢?


答:大集经说:以自界淨故知诸佛界淨,此法与平等等,眼界是佛界,耳鼻舌身意法界是佛界。我不应分别有尊有卑。菩萨如是至一切法平等界,是为菩萨自淨其界如诸佛界。


问:六情有“主”吗?


答:十住断结经说:
是时菩萨,便入法界自在定意三昧正受,以权方便与彼众生说虚无法:『汝等当知,法者无为、亦无所为,分别“”六情都无有主””


问:六情都无有主?那,六根对六尘,那怎麽办?


答:十住断结经说:若眼见色色亦无对,众生愚惑于中起识,分别思惟眼识无主。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分别法,菩萨观察都无所有。


问:“都无所有”,这怎麽讲呢?


答:经说:法起随所处起,法灭随所处灭,起不知起、灭不知灭,十二因缘十八本持亦復如是。


问:论主龙树当时,那些外道和小乘,他们对“六情(六根)”,他们的看法是如何的?


答:好的,请看以下的说明:


问:我们不是谈过观去来品吗?中观论疏说有人这样问:惑者问云。若三世无去即眼不应见。既有眼所见不应无?龙树如何回答呢?


答:疏说:论主更以三门求眼所见,竟不可得。何所见耶?


问:那些外人就發问:今外人復云。若无所见,去来应无能见之眼。既有能见之眼宁无所见去来?


答:疏说:故此品观无能见之眼,即入实相与实相相应。


问:入实相与实相相应,那会如何呢?


答:疏说:既与实相相应即不受此六根。以不受六根名为法身。为众生故化生五道。说此法门使物了悟。亦得法身。
是以次去来品观于六情。


问:云何名于眼情?


答:计于眼情凡有七种:
一者、世俗之流但云眼能见色。而不能穷究本末原由。


二者、“外道”之人云五尘生五大,五大成五根。
但眼内火大偏多。故眼能见色。
耳内空大偏多。故耳能闻声。
鼻根地大偏多。故鼻能闻香。
舌根水大偏多。故舌能知味。
身根风大偏多。故身能觉触。
意根既是心识非五大所成。
若是肉心为地大所成也。


三者、復有“外道”。谓但以一尘成一大
如色尘成火大。而火大成眼根。故眼能见色。
声尘成空大。空大成耳根。故耳能闻声。味尘成水大。水大成舌根。故舌能知味。香尘成地大。地大成鼻根。故鼻能闻香。触尘成风大。风大成身根。故身还觉触。


四者、毘昙人云:眼耳鼻舌四根为十微共成。谓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及眼根为九。而此眼根附着身根。故有十微。
身根但有九微无眼等四根。故论偈云。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馀八。谓在有香地。
(注:毘昙:阿毘达磨藏。梵语阿毘达磨。亦名毘昙。华言“论”。论者论议也)


五、成实论云。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是假名无有实体。就三假辨者。四微是法假。五根为受假。众生是名假。六者犊子部云。四大和合成眼。别有眼体异于四大。


上来六部并云有眼。


第七方广道人云。但见四大无别总眼。总眼既无,亦无四大。故一切法空。如龟毛兔角。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论主(龙树)云何破此诸计(执着)?


答:中观论疏说:凡有此眼根见于好色即起贪心。若见恶色便生瞋恚。见不好不恶即生无明。因三烦恼發于三业。三业因缘往来六趣。


1.总上六部于眼起于有见。方广(经)于眼起于“无见”。有无是六十二见根本。有无既成诸见便立。
2.若有诸见必有于爱见。爱见烦恼不得解脱。
3.今破此有无二见,即爱见不生便得解脱。


问:云何破耶?


答:中观论疏说:观此眼根本来空寂。故不同六家之有。虽毕竟空而眼见宛然。故异“方广”之无。
故淨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悉见诸法不以二相义。


问:华严经如何说“六根”?


答:疏说:华严经云。眼根入三昧,耳根起正受。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


问:以上淨名经和华严经对眼根,简单的来说,是如何说明的?


答:疏说:如此等文并明眼根宛然而无所见。


问:“宛然而无所见”,这怎麽讲呢?


答:疏说:虽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故空有无碍。空有既无碍,一根为六用,六根为一用。
疏又说:
用能为无用。无用而能用。以用无碍是故唯佛得称为我。我者谓自在义也。
(首愣严经义疏说: (六根)互相为用者根根皆具“六用”也)


问:对凡夫和二乘有关六根的论点,中论大体上是如何破的?


答:中观论疏说:又双破凡夫二乘两病故说此品:
1.凡夫见有此六根起诸烦恼如鸟投网。2.二乘有六根即不能无六(根)。若入观无六根。即不能为六用
如淨名呵阿那律云:眼若作相则同外道。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故失对当时受屈于二难。
3.今明。菩萨了六无、六无有碍相。则越圣越凡故说此品也。
4.又说此品者。法华明六根清淨普贤观经忏六根罪。彼经云。若有眼根恶业障不清淨。当诵大乘经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能尽诸恶业。故知欲为真实忏悔当依此品观六根毕竟空。
5.大集经云。若有说言。眼见色乃至意能知诸法。是人流转生死中无量亿劫受诸苦。
如是诸大乘正以观六根为入道之要。是故此品总而释之。


问:论主龙树写中论,其用意何在?


答:般若灯论说:
復次。成立此品。其相云何:
1.为遮起故。令人识知内六入等“无自性”义。故说此品。
2.又遮去执(着)。欲令通达入等“空义”。此品次生。


问:什麽是六入?


答:菩萨地持经说:
六入者。谓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
这一偈是“立”
中观疏记说:初一偈“立”


问:首先,六情品开头这段偈语是何人说的?
问曰。经中说有六情。所谓。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


答:是那些持有异议的外人问论主龙树的!
中论疏记:问中言偈云此眼等六情等者。如六情品,最初“外人偈云””。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


问曰:经中说有六情。所谓: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
【外人问的这偈语,是什么意思呢?】


答:他们说在这六情裡面,眼是内情,而色是外尘。
中论长行说:中眼为内情,色为外尘。


问:眼的作用是什么?


答:中论说:眼能见色


问:“意”的作用是什么?


答:中论说:眼能见色,乃至意为内情。
中论又说:
法为外尘。意能知法。


问:这些持异议者的外人说眼能见色,乃至意为内情等,这些说法能成立吗?


答:不能成立。
大乘中观释论说:
如是见等六根行诸境界。谓眼见色乃至意知法。此有所说。当知皆是世俗道理。


问:此有所说。当知皆是世俗道理,那,从胜义谛来看,是如何的?


答:大乘中观释论说:若于胜义谛中。色等眼等所取、能取性,(皆)不可得。


问:根据上面的解释,是有“六情”吗?


答:是没有六情的
中论说:答曰:无也。


问:为什麽说无也?(何以故)


答:中论偈语说:【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
(中论疏记说这一偈是:正破。即举“不自见。况破见他”)


问:无六情吗?


答:胜鬘义记说:
生者之死,死者更生三世。兹云无常之事现也。非如来藏有生有死者。(如来)藏体湛然,““无六情诸根””。真实常住非生死法也。离有相常住不变者。藏体如是故无生死。


问:这样子说,六情是空的了?


答:维摩义记说:解眼性空。亦知色无定性。若悟“六情空”。六尘亦空。三毒亦无计。


问:中论如何解释以上这段话:【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


答:中论长行说:是眼不能见自体。


问:为什麽说“眼不能见自体”?


答:中论说:何以故。如灯能自照亦能照他。眼若是见相。亦应自见亦应见他。而实不尔。


问:为什麽说“实不尔”,为什麽说实事上不是这样的呢?


答:答案是:中论说:是故偈中说。若眼不“自见”,何能见馀物。


因此说:眼若是见相。亦应自见亦应见他。而实不尔,因为若眼不自见,何能见馀物。


问:眼中有色识吗?


答:佛顶宗录说:天台韶国师云。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圣者!我辈愚痴肉眼无识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佛顶宗录说: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


问:眼能见其自体吗?


答:佛顶宗录说: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问: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


答:愣严经解蒙钞说:今日能见者为眼,眼非有见也


问:经典如何说眼不自见?


答:大涅槃经说: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繫缚名色?


问: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繫缚名色”?


答:经说: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繫缚众生,即是名色繫缚名色。」


问:名色繫缚名色这?这怎麽讲呢?


答:经说: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復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繫缚众生,若离名色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名色”?


答:天台四教仪集注说:
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


大乘广五蕴论说:
色以质碍为义。谓眼耳鼻舌身无表六种。即内色也。色声香味触五种。即外色也。
凡有十一种之别焉:
一、眼。谓眼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二、耳。谓耳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三、鼻。谓鼻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四、舌。谓舌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五、身。谓身根有形质可见。故名色也。
六、色。谓眼根所见青黄赤白等色也。
七、声。谓丝竹环珮等声。以其实可听闻。故名色也。
八、香。谓栴檀沉水及饮食等香。以其实可嗅闻。故名色也。
九、味。谓甘淡咸苦等味。以其实可尝知。故名色也。
十、触。谓妙衣上服柔软细滑等触。以其实有触对。故名色也。
十一、无表。无表者谓不可显示之色也。


问:为什麽说“眼不能见”?


答:佛说决定毗尼经说:
眼常因于诸光明, 得见种种可意色, 当知“见性”众缘生, 是故知眼不能见。 若有所闻诸好声, 生已即灭无有闻


问:经说:因此当知见性是众缘生,是故知眼不能见!


答:愣严疏说:
世尊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空、明、心、眼。
今举三缘。
但心为主、灯眼是助。
今正指眼根“能见之性”名之为心。是心无记去真稍近。若深说者即“见精明元”也


问:为什麽说眼非有见?


答:因为:
1.眼不能自见其己体
2.眼如果有见,那,眼就应该先见其眼
3.现在,眼不能自见其眼,而说能见一切,没有此理也!
愣严经解蒙钞说:
龙胜(龙树)曰。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眼如有见者。先自见其眼。今不能自见。而曰能见一切。无是理也


首愣严经合论说:
今曰能见者为眼,眼非有见也,龙胜曰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己体尚不见,云何见馀物,眼如有见,当先自见其眼,今不能自见,而曰能见一切物,无是理也。


问:那,为什麽又说根、境、识呢?


答:首愣严经合论说:
然根、境、识三者,妄想假借而有,毕竟无实,如梦如幻


问:我们父母所生的眼是什麽眼呀?


答:妙法莲华经合论说:论曰父母所生之眼,肉眼也!


问:为什麽肉眼能“缘”清淨呢?肉眼何缘清淨耶?


答:妙法莲华经合论说:曰以眼不能自见故。
合论又说:
中观论曰:是眼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


问:但是,经典说能见三千大千世界,这又如何说呢?


答:妙法莲华经合论说:然则,何以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乎?
曰:以精进之力成就,则自然证知。


问:佛经如何说眼见色这回事?


答:大方等大集经说:
1.一切凡夫无明复, 常为四倒所围绕, 于无法中作法想, 于无物中作物想, 以是因缘名颠倒, 如是之人行邪道。
2.若有说言“眼见”色, 乃至意能知诸法, 如是之人行颠倒, 流转生死无量劫。


问:眼识中有眼识吗?


答:持世经说: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


问:眼识性是怎样的?


答:持世经说: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繫色缘故数名眼识性


问:那,为什麽称为眼识性?


答:持世经说: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


问:为什麽?


答:持世经说: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眼能见“中道”吗?


答:大集经说:善男子!夫中道者,不可眼见,乃至不可触触,亦无至处亦世出世,不可宣说非多非少,故名中道。


问:梦中能见,那是什麽一回事呢?


答:大乘显识经说:佛告贤护:「梦中见者名内眼所,是慧分别,非肉眼见,其内眼所,以念力故,盲者梦中须臾而现。復以念力觉而忆之;识之内色亦復如是。


问:中论问曰:眼虽不能自见。而能见他。如火能烧他不能自烧。
要如何针对回答这样的看法呢?


答:中论说:答曰: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




★【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
这偈是“破”
这偈:中论疏记说:此偈约三时门。以破见他。
(三时:已去、未去、去时)


问:“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这怎麽讲?


答:用火来比喻眼见法。
大乘中观释论说:
【火喻即不能 成于眼见法】
释曰。何所以耶?
1.若彼热性能燃火者。彼不热之性何不能燃。
2.是故若无彼薪。此火不有。
3.热性不应能自烧故。


问:热性从何来?


答:愣严经疏解蒙钞说:热性从众缘生。内有身根。外有色触。和合生身识。觉知有热。若未和合。则无热性若火有热。


问:那,什麽是“烧”呢?


答:般若灯论释说:云何名烧。谓薪火变异


问:在第一义中,有烧这回事吗?


答:般若灯论释说:释曰。第一义中。烧者不成


问:你说烧,火有自性吗?


答:般若灯论释说:于世谛中。火非见性。


问:既然火没自性,那,这个“烧”能够成立吗?


答:不能成立。
般若灯论释说:又彼火自体。于世谛中。烧义不成


问:那就是说:火的自体不能烧?


答:般若灯论释说:云何名烧。谓薪火变异。是故知火自体非烧。


问:这就是说,用火来比喻眼见法,不能成立?


答:对!
般若灯论释说:
復次火喻“不成”。眼见义者。彼眼见火喻。如前已说
因此中论偈语说: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


般若灯论释原文说:
火喻则不能 成彼眼见义
1. 释曰。第一义中。烧者不成。
2.于世谛中。火非见性。
3.又彼火自体。于世谛中。烧义不成。
4.云何名烧。谓薪火变异。是故知火自体非烧。
5.復次火喻不成。眼见义者。彼眼见火喻。如前已说。云何已说。偈曰。


因此中论偈语说:
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


问:以上这偈语作何解?


答:中论长行说:汝虽作火喻。不能成眼见法。是事去来品中已答。


问:“去来品中”如何回答呢?


答:中论说:如已去中无去。未去中无去。去时中无去。


问:那,关于以上说以火为喻,中论如何说?


答:“如已去中无去。未去中无去。去时中无去”,““引申””出以下中论的说明:
中论说:如已烧、未烧、烧时俱无有烧。如是已见、未见、见时俱“说“无见相””。


问:什麽是无见相?


答: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
1.无慧相,慧相清淨故;
2.无心相,心相清淨故;
3.无世间相,世间相清淨故;
4.无色相,色相清淨故;
5.““无见相””,见相清淨故;


问:你说无见相是见相清淨故,那,诸相是有的吗?


答入愣伽经说:大慧!我说大及诸尘非常、非无常。


问:为什麽说诸尘非常、非无常?


答:经说:何以故?我不说外境界有故,我说三界但是自心


问:我的问题是有相这回事吗?


答:经说:我不说外境界有故,我说三界但是自心,““不说种种诸相是有”,是故说言不生不灭


问:那,因缘和合又怎麽说呢?


答:经说:唯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实有法”


问:那,为什麽说“法”这个字呢?法从何来?


答:经说:以虚妄心分别二种可取、能取法,如实能知二种分别


问:“二种分别”不也是“相”吗?


答:经说:是故离外有无见相,唯是自心分别作业,而名为生、而(实际上)业不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麽说唯是自心分别作业,而名为生、而业不生呢?


答:经说:以离有、无分别心故。


问:那,法有几种呢?


答:愣伽经宗通说:
一切诸法总有三种,何等为三?1.一者、世间法相
2.二者、出世间法相,
3.三者、出世间上上胜法相
以依言语种种说法,而诸凡夫不觉不知。


问:上面中论偈语说: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
请进一步说明?


答:大乘中观释论说:
【去未去去时 前已答是事 】
1.释曰。如前已去、未去、去时不去中。已说是事。
2.今此亦然。已烧、未烧、烧时、无烧。已见、未见、见时、无见。
3.是故无已烧、无未烧。不离所烧。无已见、无未见。不离所见。


般若灯论释说:
去未去去时 已总说遮故
1. 释曰。第一义中。已去、未去。去时、无去。如先已说。
2.如是第一义中。已烧、未烧、烧时、无烧。
3.何以故。烧时故。已烧故。未烧故。
4.譬如烧时。已烧、未烧、彼烧时者。有二过故。
5.彼已烧者。如“久已烧”讫(完毕)
6.彼未烧者。“本无”烧故。
7.如是已见、未见、见时不见。
8.何以故。已见故。未见故。见时故。
9.譬如已见、未见、见时。随其次第。应当验破。
10.有人言。眼有见作。何以故。诸部论中。皆作此说故。譬如眼见诸色。
11.(但写)论者言。此眼见者。于世谛中。以方便说。非第一义。云何知耶。
12.今此论中遮眼见故。亦遮起故。彼眼则空。如偈曰。
13. 眼若未见时, 不得说为见, 而言眼能见, 是义则不然


正如前面说的:
“如已去中无去。未去中无去。去时中无去”,““引申””出以下中论的说明:
中论说:如已烧、未烧、烧时俱无有烧。如是已见、未见、见时俱“说“无见相””。


【见若未见时  则不名为见
而言见能见  是事则不然】


这偈:中论疏记说:此偈重约色“破眼见”。


中论偈语说: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


问: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


答:中论说:眼未对色。则不能见。尔时不名为见。


问:怎样才能名为见?


答:中论说:因对色名为见。
是故偈中说。未见时无见。云何以见能见。復次“二处”俱无见法。


问:何以故?


答:中论说: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


问:以上如何解释?


答:中论说:见不能见。先已说过故。


问:那什麽是“非见亦不见”?


答:中论说:非见亦不见。无见相故。


问:无见相故有什麽关系?


答:中论说:若无见相。云何能见。见法无故,见者亦无。


问:何以故?


答:中论说:何以故。若离见有见者。无眼者。亦应以“馀情”见。


问:见中有见相吗?


答:中论说:若以见见。则见中有见相。


问:见者有见相吗?


答:中论说:见者无见相。
是故偈中说。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


问:“以见见”,这句话成立吗?


答:不成立!
弘戒法仪说:侍者举锡杖。过来。(和尚拈锡杖示云)见麽见麽。(闻振锡云)闻麽闻麽(良久云)若以见见锡(杖)。见非正见也。若以闻闻锡(杖)。闻非正闻也。直须离却见闻觉知来领。锡杖始得。


问:难怪中论说:若以见见。则见中有见相,见者无见相!


答:对!


问:什麽是“见见”


答:就是“能见”和“所见”
愣严经正脉疏说:见见者。作能见、所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见者无见相”这句怎麽讲呢?


答:百论疏说:又依中论六情品破者。若以见见,则见中有见相。见者无见相,故见者“盲”也。


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说: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如是见如来乎?」


答:经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实无见,亦无见相。」


华严义海百门说:
初简“正见”者:
1.如见尘名相是邪(见)。见尘空寂是正(见)。
2.又若“以见见”于尘(境)。此非为正(见)。
3.以不见见于尘。此亦非正(见)。
4.但知尘全是见。不復更见。(这就是)以不见见于尘也。


问:那,要以什麽见尘境呢?


答:义海百门说:然见此尘(境)时。不可以慧眼见、法眼看、佛眼观、肉眼视、天眼瞻见于尘也。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义海百门说:以尘(境)即慧、即法、即佛、即肉、即天。不復更以慧眼见眼见。


问:如果说“见即不见”呢?


答:义海百门说:又若见即不见。谓以见见即“不契”尘也。


问:如果说“不见即见”呢?


答:义海百门说:若不见即见。谓更将不见以见于尘。亦“不契”于尘也。


问:如果说“不见即不见”呢?


答:义海百门说:若不见即不见。谓不知尘是见。名为总不见也。


问:如果说“见即见”呢?


答:义海百门说:若见即见。谓知尘全是见。方名为见。(这样才是见)
经云。见者即是垢。彼则无所见。诸佛离所见。是故见清淨。


问:什麽是“见”?


答:大法炬陀罗尼经说:云何名见。见即不见故。


问:“见即不见”,这怎麽讲呢?


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说:是故见即不见,无其实义


问:为什麽说无其实义?


答:论说:以虚妄分别、以是无我,是故如来说,彼我见“即是不见”,以其无实(故)。无实者,即是无物。以是义故,说我见即是虚妄见。如是示现我见不见故,见法者亦是不见。


【眼不能见】: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说:
无生离生,虽逆生死不顺涅槃,【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甞、身不能觉、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大王!是名“法性”。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此法,修行清淨。


大宝积经说:
眼常因彼诸光明, 能见种种青黄色, 当知“见性依众缘”, 是“故知眼不能见”。
(留意:见性要依众缘的)


问:眼不能见,那以什麽见?


答:能见的是心,不是眼!
“愣严经如说”说:岂知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不但能知者非眼。即能见者亦非眼。


问:如果我说眼能见呢?


答:“愣严经如说”说:若眼能见。即如门有窍穴。亦应有见。何故不能。


问:死人的眼当然不能见?


答:死人的眼当然不能见,可见,能见的是心,不是眼!
“愣严经如说”说:且观诸已死。可验徒眼不能见。见必属于心矣。亦含是心非眼意。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若已破于见  则为破见者】


这偈:中论疏记说:此偈(说)法无,故无人。即破“色无见”义。


问:首先,为什麽论主龙树要说“非见亦不见”?


答:怕那些有异议的外人误解,他们会以为,既然“见不能见”,那就应该是“非见应能见”
中观论疏说:
1.恐外人云见不能见,即非见应能见。故名非见亦不见。
2.上已责眼不能见,恐外人云独眼不能见,须人御(用)眼方乃得见。故明人亦不见。若人能见盲亦有人。应能见也。
(“御”的意思是“用”的意思)


问:【见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若已破于见  则为破见者】,这作何解?


答:中论说:见不能见。先已说过故。
(见不能有见,前面的偈已破了)。
中观论疏说:
偈上半明“法无”,下半辨“人无。见不能有见指品,初三偈破也。


问:什麽是见不能见?


答:注维摩诘经疏说:肇曰:
1.夫以见(是)妄,故所见不实。所见不实则实存于所见之外。
2.实存于所见之外,则所见不能见。
3.见所不能见,故无相常淨也。


中论疏记说:
第四偈意。即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现在)则为破“见者”是。
“言人不能见”者。


华严演义钞说:
又论云。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故。正见时即无见矣。
(既然无见者,那,谁在见?)


中观论疏说:眼既不能见。即知人亦不能见故是法无,故人无也。


中观论疏说:
偈上半明“法无”,下半辨“人无”(见者)


问:中论长行怎麽说?


答:长行说:见不能见。先已说过故。非见亦不见。无见相故。


问:如果是“”无见”相,那会如何呢?


答:中论说:若无见相。云何能见。见法无,故“见者”亦无。
中观论疏说:
偈上半明“法无”,下半辨“人无”(见者)


问:何以故?


答:中论说:何以故。若离见有见者。无眼者。亦应以馀情见。
中论接下来说:
若以见见。则见中有见相。见者无见相。是故偈中说。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復次
(这段的内容,前面已谈过了)


问:你说“见不能见”,到底有“能见”与有“所见”吗?


答:大乘入愣伽经说:
「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无有能说,亦无所说,见佛闻法皆是分别,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


中论疏记说:偈上半明“法无”,下半辨“人无”(见者)


中观论疏问:云何是法无,故人亦无耶?
答:疏说:眼既不能见。即知人亦不能见故是法无,故人无也。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中观论疏说:復次“离见不离见”,依偈是第五:人无故法无也。


中论疏记说:此偈明人无故法无。


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是“人无”
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是“法无”


问:“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说明什麽概念?


答:说明“人无”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上半(偈)明“人无”


问:“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说明什麽概念?


答:说明“法无”的概念
中观论疏说:下半(偈)辨“法无”


问:你说“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是说明“人无”的概念,那,中论怎麽说?


答:中论长行说:若有见见者则不成。若无见见者亦不成。“见者无”故。
(见者无,就是人无的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之前的偈语【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
我们说是说明法无故无人的概念
中论疏记说:此偈法无故无人。即破色无见义。?


答:对!“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就是
解释前一偈语“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的“法无故无人”的概念的
中观论疏说:
上半举“离不离”,释“前偈下半”法无故人无。


问:为什麽“见者不可得”?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因为)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毕竟淨故。


问:五蕴可得吗?无明可得吗?


答:经说:五阴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毕竟淨故。“无明”不可得,毕竟淨故。


问:上面说“见见者”,什麽是“见见者”?


答:就是“能见”和“所见”
愣严经正脉疏说:见见者。作能见、所见。


问:你说“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是说明“法无”的概念,那,中论怎麽说?


答:中论长行说:云何有见可见。若无见者。谁能用见“法”分别外色。
是故偈中说。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


问:见可见是什麽相?


答:是虚妄之相。
愣伽经义疏说:我佛法中。离能见可见“虚妄”之相。无分别心。是故我法中无有置答。


问:你说“见见”,见见有所见吗?


答: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说:
当作是观,观无所观,当作是“见见无所见”。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这偈讲“因无,故果无”
中论疏记说:第六明因无故果无。
偈云。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者。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问:为什麽说“见可见无故”?


答:愣伽经宗通说:
入佛知见,所谓觉了一切皆是自心所现,见彼能见、可见、唯是自心。无有外法、外性、非性。有无妄想何自而起?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大乘广百论释论说:
若有能见、可见、所见。能见既无,谁见所见?以诸能见不能自审。知自有体亦不审他。于审察时能见所见““皆无所有””不可审察。


问:什麽是“识等四法”?


答:中论疏记说:四法者。识、触、受、爱也。
中论长行说:识触受爱四法皆无


问:“识等四法“无”是什麽意思?


答:中观论疏说:识等四法无。即明“无六识”。即是破十八界


问:什麽是十八界?


答:大智度论说: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中论长行说:见可见法无故。识触受爱四法皆无。以无爱等故。四取等十二因缘分亦无。


问:“四取等十二因缘分亦无”。什麽是四取?


答:佛性论说:
1.欲取。欲即贪欲。取即取着。谓于彼欲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着。故名欲取。
2.见取。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着。故名见取。
(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3.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着成行。故名戒取。如外道鸡狗等戒是也。(鸡狗戒者。外道妄计我身前世从鸡中来。故今学寒鸡独立为行。若妄计从狗中来。即噉粪秽等是也。)
4.我语取。华严钞云。我见我慢。名为我语。云何此二独名我语。由此二种。说有我故。又云随假言说。起于我执。随执取着。故名我语取。
(我见者。于五阴等法中。不了虚假。妄计有我也。我慢者。谓以我为胜。而轻慢于他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面说四法,四法是如何生的?


答:中观论疏说:四法者,眼色和合生于眼识。


问;眼识因何得生?


答:中观论疏说:
1.眼识所以得生。次由触触和合根尘。
2.以触和合根尘即生苦乐捨三受。
3.三受后次生爱。
4.三受后次生三毒。
5.但爱是三界受生本,故偏说爱也。


问:上面说中论长行说:见可见法无故。识触受爱四法皆无。以无爱等故。四取等十二因缘分亦无。
【中论为什麽要提以上“识触受爱四法皆无,四取等十二因缘分亦无】呢?


答:中观论疏说:
1.(那些持异议的)外人不受一切法空故。(并)引佛说十二入摄一切法证一切法是“有”。
2.故(中论)破十二入及十八界。


问:中论破十二入及十八界,是什麽用意?


答:因为破了十二入及十八界,就能观得五蕴空。
中观论疏说:界入既竟,始得观五阴空耳。


问:什麽是十二入?


答:析玄记说: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


问:中论说:“识触受爱四法皆无”,如果识触受爱四法皆“无”,那会如何呢?


答:中观论疏说:等诸缘者四取既无。即不起三业。


问:不起三业,那会如何呢?


答:中观论疏说:三业无故,未来二果亡。观“见可见”空。即十二缘河竭,佛性水生。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


问:原来如此!这偈【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就是“破六情之大意也”!


答:对!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


前面已说: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这偈讲“因无,故果无”
中论疏记说:第六明因无故果无。偈云。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者。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


★【耳鼻舌身意  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义  皆同于上说】


问:关于上面这偈,中论长行说,以上已说了眼根的见可见法是空的,长行说:如见可见法空。


答:对!至于其他五根,如耳鼻舌身意等,声及闻者等,因为没有自性。是属于众缘的无决定性,因此也是空的
中观论疏说:此偈总明六情(六根)不可得离合之性即空也。


问:对!中论长行原文说:如见可见法空。“属众缘故无决定”。馀耳等五情声等五尘。当知亦同见可见法。义同故不别说。


答:对!我再重复以上,中论长行说:馀耳等五情声等五尘。当知亦同“见可见法”。义义同故不别说。
中论六情品最后一个偈语因此说:耳鼻舌身意,声及闻者等,当知如是义,皆同于上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说明】:
问:眼是空的吗?


答:佛说大淨法门经说:彼因吾我,便则有眼,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其“眼则空”,了眼自然分别空者,则为道矣。


问:眼空,那耳、鼻、口、身、意也是空的吗?


答:经说: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意则为“空”,解自然空则为道矣。


问:眼对色,这又怎麽讲呢?


答:经说:眼以空者不知求色,色自然空则为道矣。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意以空者则不识求,诸法无着,法自然空则为道矣。


问:那,眼有受色吗?


答:经说:眼不受色,道亦如是。眼无有色,六情亦尔,悉无所受。又计道者则无心法。


问:那,眼识又如何说呢?


答:经说:其眼识界,彼于色界则无所住;眼识、色界,道无所住。耳之识界、鼻之识界、口之识界、身之识界、意之识界,不住法界,道亦不住。心法、识界,道无所受。犹是之故,道与眼识界无有二。
经又说:
耳、鼻、口、身、意识界,道与意识无有二界,故说此言——汝则为道。


问:前面说:其“眼则空”,了眼自然分别空者,则为道矣


答:对!经说:
1.分别了眼则为道矣。眼本空淨,若能解了自然空者,则为道矣。
2.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本自然空,觉了分别本淨自然空者,则为道矣。
3.眼自然空,则无所染亦无结恨,不见侵欺,除婬、怒、痴,则为道矣。


问:其他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吗?


答:经说: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意则自然,其自然者则无所染亦无结恨,不见侵欺,除婬、怒、痴,则为道矣。


问:眼有主吗?


答:经说:眼则无主则无吾我,亦无所受;道亦无主则无吾我,亦无所受。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则无有主亦无吾我,亦无所受;道亦无主则无吾我,亦无所受。


问:如来如何说“眼色”?


答:经说:如来觉了眼色无本,了无本者则为道矣。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如来觉了意则无本,觉了如是则为道矣。故说此言——汝则为道。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说:
晓了“六情”,“皆无本末”,譬如芭蕉,意不缚爱,是谓得离六拔刀贼。


问:六情是怎麽生的?


答:由因缘生!
大正藏第 16 册 No. 0720 无明罗刹集说:由汝因缘能生一切众生六情。」名色答言:「此事实尔。我犹如树能生枝叶,既有我故,便能生于六情枝叶。」菩萨言:「我今当以智慧利斧斫汝根本,六情枝叶自然堕落。」
金光明经说:
六情诸根, 各各自缘


问:六情缘生的情况如何?


答:佛说须摩提长者经说:有缘则生,缘散则灭。生无所从来,去无所至。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诸人当知!““此六情者,缘会则有,缘散则无””。


问:六情有去来吗?


答:佛说超日明三昧经说:观于六情本无处所,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问:那,六情从那裡来呢?


答:经接着说:(六情)本自然空,缘对而兴。


问:那,六情是怎样的呢?


答:佛说宝如来三昧经:当知六情观之如幻耳!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说:六情界自然本寂。


问:六情和识?


答:菩萨璎珞经说:分别内外六情无主,本无六情,况今有识,识非三世不着三有,是谓无行


达摩多罗禅经说:于彼六情根, 所生诸识种; 如是多无量, 总说名“识界”。


问;六情、六尘、六识的关系是如何的?


答:坐禅三昧经说:虽无吾我,六情作因、六尘作缘、中生六识


问:什麽是空慧无着行?


答:菩萨璎珞经说:无垢菩萨曰:「不见内六情造外六尘,不见六尘与六情为对,是谓空慧无着行也。」


问:佛说月灯三昧经说:菩萨摩诃萨復有六种六情。,那六种?


答:菩萨摩诃萨復有六种六情。何等为六?
一者、诸行六情不可思议,
二者、有为六情不可思议,
三者、无为六情不可思议,
四者、有住六情不可思议,
五者、无住六情不可思议,
六者、皆空不可思议;
是为六种。


问:五蕴与六情的关系是如何的?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嚮影焰化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六情亦如是。世尊!五荫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荫。如是法皆内空故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问:五蕴是如幻的吧?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菩萨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如幻人学。何以故?当知五阴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说色如幻,说受、想、行、识如幻,识是六情五阴。」


问:五蕴、六情?什麽是是般若波罗蜜念?


答: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说:佛言:「于诸法无所念,是为般若波罗蜜相。」
「云何于诸法无所念?」
佛言:「不念五阴、六情,是为般若波罗蜜念。不念色声香味细滑识法,是般若波罗蜜念。


问:要如何观五蕴、六情?


答:放光般若波罗蜜经说:如观五阴空,如观六情空,如观内外空,如观有无空,如观禅空,如观灭脱禅空,如观三十七品空,如观道空。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当自观相法空


问:怎样是行般若波罗蜜?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佛言:「如是,如是!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善说菩萨着不着事。復次,须菩提!
1.菩萨于五阴无所着,为行般若波罗蜜;2.眼耳鼻舌身意,于六情无所着,为行般若波罗蜜;
3.于六波罗蜜无所着,为行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说:五阴如幻如化,“六情识”栽如幻如化


问:五蕴与六情有生吗?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五阴无所生,六情亦无所生,六性——地水火风空识——是六性亦无所生,身口意行亦无所生。


问:五蕴、六情有作者吗?


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五阴所有,无有作者;六情内外至于十二缘起所有,亦无作者;六波罗蜜所有,亦无作者。以是因缘,舍利弗!诸法亦不有亦不无。


憨山老人梦游记说:
【六根铭】


身为业媒。心为业种。从六情根。贪奔爱涌。眼流于色。失其真明。耳流于声。遗其本闻。舌非爽味。实多妄语。恣意纵情。识风内皷。习發窍鸣。如簧有声。不知所自。听者震惊。出口入耳。爱憎斯起。声已消亡。祸方资始。如雷击粪。忽生毒菌。愚者食之。误伤其命。维鼻合身。同为一觉。总是浮尘。身多过恶。意乃枢机。波流毒海。为彼所漂。汩其真宰。是故世人。虽生不生。若能返观。各得精真。精真若復。六根无物。似云浮空。如响出谷。不被形拘。不为心碍。逈出情尘。超然自在。


紫柏老人集说:
万物始乎水。“六情”始乎动。一心苟不生。清深在日用。


问:如何降魔?


答:善慧大士录说: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问:诸法相虽空,难道没有可见不可见这回事吗?


答:宗镜录说: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不相错乱。与六情对故。


问:哦!原来如此,也是有可见的呀?


答:宗镜录说: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详斯论意。


问:世间的凡情所见是如何的?


答:宗镜录说:世间凡情所见。以眼根对色尘。及中间眼识三种和合。得称为“见”。


问:那,根尘识是怎样的?


答:宗镜录说:此根尘识。自性俱空。各各不能生见。和合亦不能生见。但虚妄情识。所对见闻“不无”。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宗镜录说:故经云。以凡夫见之为世谛。以圣人见之为真谛。所称谛者。审实不虚。故称为谛。世谛不无。执假为谛。真谛非有。证实为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9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