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26|回复: 5

[佛教生活] (大乘)三十七道品(《辩中边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辩中边论》 辨修对治品第四**辩修对治品第四

**  以麁重爱因  我事无迷故

**  为入四圣谛  修念住应知

**  已遍知障治  一切种差别

**  为远离修集  勤修四正断

**  依住堪能性  为一切事成

**  灭除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

**  懈怠忘圣言  及惛沈掉举

**  不作行作行  是五失应知

**  为断除懈怠  修欲勤信安

**  即所依能依  及所因能果

**  为除余四失  修念智思舍

**  记言觉沈掉  伏行灭等流

**  已种顺解脱  复修五增上

**  谓欲行不忘  不散乱思择

**  即损障名力  因果立次第

**  顺决择二二  在五根五力

**  觉支略有五  谓所依自性

**  出离并利益  及三无染支

**  由因缘所依  自性义差别

**  故轻安定舍  说为无染支

**  分别及诲示  令他信有三

**  对治障亦三  故道支成八

**  表见戒远离  令他深信受

**  对治本随惑  及自在障故

**  有倒顺无倒  无倒有倒随

**  无倒无倒随  是修治差别

**  菩萨所修习  由所缘作意

**  证得殊胜故  与二乘差别





补充内容 (2020-5-16 10:15):
辩中边论 弥勒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为一个版本的注释阐述


弥勒菩萨 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 科判
智圆法师 讲授

补充内容 (2020-5-16 10:16):
弥勒菩萨 颂:弥勒菩萨 颂

注释为全知麦彭仁波切,讲授为智圆法师

补充内容 (2020-5-16 10:17):
弥勒菩萨 颂:弥勒菩萨造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五道安立三十七菩提分法

  分七:
  一、宣说下资粮道四念住
  二、宣说中资粮道四正断
  三、宣说上资粮道四神足
  四、宣说加行道煖顶位五根
  五、宣说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五力
  六、宣说见道七觉支
  七、宣说修道八圣道支

一、宣说下资粮道四念住

  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
  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

  应知,缘于身受心法修习四念住,是为了趣入四圣谛。能趣入的理由为:身是粗重所依故;受是爱因故;心是我事故;于法无迷故。  

  1、身是粗重所依故,修身念住,趣入苦谛

  所谓“粗重”,是粗鄙沉重的意思,是不调柔的异名。粗重和身的关系如何?身是粗重的所依;或者从显示的角度说,身是能显示,粗重是所显示,由身能显示粗重的相。为何观身就能趣入苦谛呢?世亲菩萨说:“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由身能显示粗重,因此观察身就可以趣入苦谛。《述记》中说:“有漏色身以有此粗重诸行而为体相,即是行苦,故观为苦。”因此,应当集中观察有漏身的粗重自性,能以正念安住行苦之义,就能入于苦谛。

  2、受是爱因故,修受念住,趣入集谛

  按十二缘起观察,无明、行二支属于前生造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属于今生现前的果,爱、取、有三支是今生所造能生后有的因,生、老死二支是来生现前的果报。这就看出,受和爱是关键的两环。从集起后有的方面说,爱是首要因素;从生爱说,受是最直接的因缘。由于前世惑业力,今生产生种种受,以受为缘又生种种爱(以苦受为缘生嗔,以乐受为缘生贪,以舍受为缘生痴),这就是能引后有之集。从受上观察,就能入于集谛。
  一定要在身心上观察集。离开了切近的身心,怎么会懂得集谛的涵义?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从何处观察才能悟入集呢?切入点是受,要集中在受上观察。只要观察,就会认识到:每当乐受生起时,就有不离爱伴随生起;每当苦受生起时,就有乖离爱伴随生起;每当安住舍受中时,就有愚痴生起。如果能在受的后面见到贪、嗔、痴随生,就会认识后有是从这里集起的。因此,由观受就能趣入集谛。
  反观自己,是否是享受悦意境界时,随着就生贪呢?比如享受可口的饭菜时,以乐受为缘,紧跟着就生起贪爱。或者身体生病时,以苦受为缘,紧跟着就生嗔心。像这样观察由受如何生爱,就能了知集谛。

  3、心是我事故,修心念住,趣入灭谛

  “我事”指我见的所缘事。其实,我见的所缘事只是心,而没有我。凡夫把心执著为我。前面讲述九结时已解释过,见结能障灭谛遍知,主要是由萨迦耶见执著我,由此就怖畏我断灭而障碍趣入灭谛。现在观察心,了达没有我只有心,就会遣除害怕我断灭的怖畏,可以趣入灭谛。
  窥基大师说:“心是我执所依所缘之自体事,观知此心,我见便断,故入灭谛。”

  4、于法无迷故,修法念住,趣入道谛

  “法”指染净诸法。以法为观察对象,谛观染净诸法,无有愚痴,便能趣入道谛。

二、宣说中资粮道四正断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
  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初二句承接上文。第三句讲修四正断的目的。由于此前修习了四念住,已经遍知所断障碍和能断对治的一切种类差别,为了进一步远离彼等违品、修集四种对治,精勤修习四正断。

三、宣说上资粮道四神足

  分二:1、略说发起四神足及其必要 2、广说彼等之义  

  1、略说发起四神足及其必要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
  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

  初句承接上文。次句讲述修四神足的目的。末二句开示四神足的修法。

  依于此前修习四正断,心便能得安住,具有堪能性。为令一切事成,进修四神足,也就是勤修八断行,灭除五过失。

  颂中,“依”是依于四正断中离二种恶、修二种善的精进;“住”是心得安住;“堪能性”指心的作用。因此,“四正断”是因,“住堪能性”是果。能够修成定力,就具有堪能性,难忍之事能忍,难行之事能行。“一切事成”指殊胜神通等事成就。修习四神足的目的,是为了成就神通等因。三摩地是神通等殊胜事所依的因,故称神足。如何获得三摩地呢?通过修习能断五过失的八断行而能获得。因此,五过失是三摩地的障碍, 八断行是三摩地的正因。

  2、广说彼等之义

  分二:①、所断五过失 ②、依止八断行之对治

  ①、所断五过失

  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

  能障三摩地的五过失为:一、懈怠;二、忘圣言;三、昏沉掉举;四、不作行;五、作行。由懈怠和忘圣言障碍三摩地的加行;由昏沉和掉举障碍三摩地的正行;由不作行和作行障碍三摩地的辗转增上。

  一、懈怠、忘圣言障碍三摩地加行

  “懈怠”指不能努力断过失、修善法。“忘圣言”指忘失三摩地的教言。《述记》云:“称理可信,故名圣言。纵非尊师,言可信用,即名圣言。”(凡与道理相合、可以信用的,即使不是师长所说,也可称为圣言。)由懈怠和忘圣言障碍三摩地加行。

  二、昏沉、掉举障碍三摩地正行

  沉掉能障三摩地正行的原因:三摩地的体性是系心一缘,向内昏沉会使所缘沉没而不能明现,向外种种分别掉举障碍一缘专注,因此能障碍系心一缘,成为三摩地正行的能障。

  三、不作行、作行障碍三摩地辗转增上

  进入三摩地时,如果生起昏沉、掉举,必须及时作加行努力对治,这时不作加行就成为过失。在依止对治灭除沉掉后还作对治,也成为过失。过失断除之后,本应让心平等流注,安住在无功用中,这时复作加行,就会使心扰动。因此,不作行和作行都障碍三摩地辗转增上。

  ②、依止八断行之对治

  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
  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为了断除懈怠的过失,而修习欲、勤、信、安四种断行。这四者是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的关系,也就是,欲为所依,勤为能依,信为所依欲的因,轻安为能依勤的果。为了断除其余四过,又修习念、知、思、舍四种断行,也就是以正念记持圣言,以正知觉知昏沉、掉举,以思为伏除昏沉、掉举而发起加行,以舍在沉掉断灭之后,安住无功用、平等而流。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以信、欲、勤、安断懈怠

  懈怠的正对治是轻安,成就了轻安就不会生懈怠。引生轻安依赖于信、欲、正勤这三种前方便,也就是轻安依于正勤,正勤依于对三摩地的欲求,欲求又依赖于对三摩地的胜解信。因此,信、欲、勤、安,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从修胜解信开始,逐步地生起欲、勤、轻安。当轻安生起时,就能断除懈怠。

  关键要理解,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勤为安依。《述记》中说,由信三宝就会发起希望,因此信是引发欲的近因。从心上看,信是欲的所依,有了胜解信就能发起对三摩地的乐欲,而没有胜解信就不会对修三摩地欲求。欲为勤依的道理,《对法论》说:“欲为勤依,由欲求故,为得此义,发勤精进。”意思是说,对三摩地有欲求,就会为成办三摩地而发勤精进。因此,欲是勤的所依。安住在欲中,就是正勤。离开了欲,就没有动力勤修。由勤精进,就能得定。定若生起,就获轻安,能对治懈怠。

  二、以念、知、思、舍断余四过

  由正念能忆持三摩地的教言,可对治忘失圣言。由正知在沉掉生起时随时觉知,可对治沉、掉。由思能及时提起沉掉的对治之行,可对治不作对治行。由舍在沉掉已灭时,不再对治,能令心平等而流,可对治复作对治行。

四、宣说加行道煖顶位五根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
  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

  初句承接上文,次三句讲述煖、顶二位修习五根。已种植了顺解脱分的善根之后,复于加行道中修习五种增上,即欲增上、加行增上、不忘境增上、不散乱增上及思择增上(信、进、念、定、慧五根)。

  “顺解脱”是指顺解脱分的善根。“增上”是根的异名。五根近能生五力,远能生上上道果及种种功德,故称增上。

  五根的涵义:信根能令依于四谛取舍的欲增上;精进根能令实修加行增上;念根能令不忘境增上;定根能令心不散乱增上;慧根能令思择诸法增上。由这五者能引生清净功德,故称为根。

五、宣说加行道忍世第一法位五力

  分二:1、正说五力 2、加行道与根力对应而摄义

  1、正说五力

  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初句述五力涵义,次句述五力次第。

  “障”指信等五根的违品——无信、懈怠、忘失、散乱、愚痴或邪慧。“损”指能伏灭违品。信、进、念、定、慧具有势力,能伏灭相应违品,故称为力。
  世亲菩萨说:“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这一段讲了力的两点涵义:一、“能伏灭不信障等”;二、“不为彼所陵杂”。在加行道中,信等五法不能彻底断灭违品,因此只能说“伏灭”。“陵”和“杂”要分开来解释,按照《述记》所说,“陵”是指以不信等能压制信等,令信等不得发起;“杂”是指虽然生起了信等,但还有不信等违品夹杂生起。到了五力地位,“陵”和“杂”都没有了,也就是不再被违品所陵杂,因此称为“力”。在五根位还有“陵”、“杂”,因此只能称为根。这也是在力前安立根的原因。

  为什么按照信、进、念、定、慧的次第说五力呢?
  答:由信力能引精进力,由精进力能引不忘失的念力,由念力能引定力,由心住等持的定力能引如实了知法性的慧力,因此按因果顺序安立如是次第。世亲菩萨说:“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五力次第,依因果安立。若决定信受有因果,为了获得此果,就会发勤精进;由发勤精进,就能安住正念;由安住正念,就能得定;心得定后,就能如实了知;能如实了知,就无事不办,因此依因果安立五力次第。)”  

  2、加行道与根力对应而摄义

  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

  顺抉择分中有煖、顶二种及忍、世第一法二种。煖、顶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六、宣说见道七觉支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
  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
  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
  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

  初颂将七觉支摄为五支,次颂阐述无染支的涵义。其中,念觉支是觉所依支,择法觉支是觉自性支,精进觉支是觉出离支,喜觉支是觉利益支,轻安、定、舍三觉支是觉无染支。

  一、觉所依支:念是一切功德的依处,故称念觉支为所依支。
  二、觉自性支:见真实性的择法智慧是见道的体性,故称择法觉支为自性支。
  三、觉出离支:由精进力能出离违品,故称精进觉支为出离支。
  四、觉利益支:喜是见道所成就的利益,故称喜觉支为利益支。《述记》说:“由喜势力,身得调适,故名利益。若未得喜,身恒刚强故。”见道初地,名为极喜地。由于喜的势力,身体得到调适,因此名为利益。在没有得到喜时,身是恒时刚强的。
  五、觉无染支:轻安是无染的因缘,定是无染的所依,舍是无染的自性,因此把轻安、定、舍三支都归在觉无染支中。对法中说,轻安能对治身体粗重过失,故是无染因缘。粗重就是种子,以粗重为因能生三种杂染,而轻安是粗重的近对治,因此也叫做无染因缘。实际上,轻安并不是无染的真实因缘。
  《对法论》中说:“由依止定,方得转依故,定名作无染所依。舍自性支之所依故。(由依止定才能获得转依,故称定为无染所依。)”
  所谓舍,是无染的自性。《对法论》云:“能永治贪忧二法,故名自性。”以舍能对治贪、忧。贪忧存在,内心即不寂静,舍能对治,故名无染自性。  

七、宣说修道八圣道支

  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
  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
  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
  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

  八圣道支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属于修道位所修。其中,正见是分别支,正思维、正语是诲示他支,令他信支有正语、正业、正命三支,对治障支也有正精进、正念、正定三支,因此道支总共有八支。
  正语、正业、正命如其次第,表示具有见、戒、远离,能令他人信受故,摄为令他信支。正精进、正念、正定如其次第,对治根本烦恼、随烦恼和自在障故,摄为对治障支。

  一、正见是分别支
  正见是能了知真实义的体性,为见道现见法性而后得的无垢智慧。在见道入定见法性的后得位,由正见引生定解,此时能分别了知法义,极为正确透彻,因此称正见为分别支。

  二、正思维和正语是诲示他支
  按自己所通达的法义为利他而演说的发心,是正思维;由正思维所引发的语言,是正语。一是教诲他人的发心,另一是教诲他人的语言,因此都摄为诲示他支。发心和语言无有垢染,是为正。

  三、正语、正业、正命是令他信支
  正语、正业、正命都是令他生信的因素,因此都摄为令他信支。分别言之,以正语使他人了知正见,并生信心;正业是以法性力获得了圣者所欢喜戒,由戒清净不作邪业使他人了知,并生信心;正命是一切时中远离谄曲等的颠倒邪命,以少欲知足使他人了知,并生信心。
  世亲菩萨说:“由正语论议抉择,令他信知已有胜慧。(由正语故,按自己所证而问答、论议、抉择,能令听者信受了知自己有殊胜智慧。)”“由正业故,不作邪业,令他信知已有净戒。(由正业故,往来进止正行具足,不作五种邪业等,如是以三业清净能令他人信受了知自己有清净戒律。)”“由正命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令他信已有胜远离。(由正命故,应量应时如法乞求佛所开许的衣钵等资具,由此令他人信受自己有殊胜远离。)”
  圣者菩萨的事业唯一是化导众生,令其生信,趣入佛法。能令众生生信的正道,就是这正语、正业、正命三者。也就是,自己所说的道理清净,没有妄语等垢染,身口意无染清净,而且远离邪命,少欲知足,由此就必然以己德行令众生深心信受。因此把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归摄为令他信受支。

  四、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对治障支
  由正精进断除修道的根本烦恼;由正念断除昏沉、掉举等的随烦恼,以正念能安住于寂止等因故;由正定对治能障碍于殊胜功德自在的违品,安住禅定后能引发神通等功德故。

彼等分三种修治差别

  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
  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

  一切道归摄为三种修治差别: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在异生位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位,是有倒顺无倒;在有学位的见道和修道位,是无倒有倒随;在无学位的无学道位,是无倒无倒随。
  异生位(凡夫位)一方面能以闻思智慧随顺法界真如而作衡量,因此是顺无倒;另一方面把无我总相执著为无我自相,因此是有倒。有学位,一方面现见了无我法界自相而对治颠倒,因此是无倒;另一方面尚有颠倒障碍随逐,因此是有倒随。无学位圆满现见真如法界的自性,因此是无倒;断尽了一切障碍,因此是无倒随。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道之差别

  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
  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

  菩萨所修习的正道由所缘、作意、证得三方面的殊胜,超胜了二乘(声缘)之道。

  一、所缘的差别

  在缘身受心法等修习对治时,菩萨的所缘是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法,二乘的所缘主要是自相续的法,所缘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而且,菩萨所见是二无我空性,二乘所见只是人无我空性,在所缘的空性上也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

  二、作意的差别

  作意方式也有有缘和无缘的差别。二乘作意无常等行相,菩萨远离一切常、无常等的增益损减,以无缘的方式作意。

  三、证得的差别

  二乘厌离生死,希求离系(远离系缚),因此修习四念住等。只为身等速得远离系缚,证得小乘涅槃。菩萨以大悲不厌生死的缘故,不是为求身得离系;以智慧不厌涅槃的缘故,也不是不离系。菩萨修习四念住等,只为证得无住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20-5-1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8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