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00|回复: 3

[其它] 净土大经科注(第一00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0集)    2011/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七页第二行,最后的两句看起:
    「恶趣极苦,欲令出离,教人离恶,则闭塞通往恶趣之道」。从这句看起。前面说过三恶道之苦苦不堪言,尤其是地狱,令人不忍心来说这桩事情,他太苦、太可怜了。我们想帮助地狱众生,早一天离开地狱,在地狱里面真的是很难;造地狱罪业,现在还没有受果报,这些人机会特别大。这些人如果不能回头,注定他要堕地狱;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他要是能悔改,改变心态,他就不会堕地狱。跟我们念佛人道理相同,念佛人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不能有杂念;如果有一念杂念,这一生往生的机缘就失掉了。如果真正能把握住,一心一意就是求生净土,这个信心、愿心非常强烈,永远不会改变,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必定生净土。不管过去善根厚薄没关系,就在当下这一念,这一念太重要了。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就决定不能让它空过。这一生不成佛要等什么时候?这个机会错过了,纵然得人身、闻佛法,未必能够闻到净宗,未必能够对净宗有这么深刻的认识,这个机缘太难太难了。所以这一生决定不能空过,什么都可以放下,就是抓住这桩事情就行了。我们教人离恶、教人行善,这就是闭塞他通往三恶道的门户、道路,这是桩好事情。
    同样一个道理,「又开善门者,《会疏》曰:大慈德」,前面帮助他断恶是大悲,大悲之后有大慈,「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往生净土之门。「本经《寿乐无极品》」,经文上说,「必得超绝去」,必是必然、必定,这个语气非常的肯定要超绝,超绝二乘、超绝权教菩萨、超绝一切法门。「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为真实之开善门」,善门当中没有比这个更善。这个善门,真信第一道门,切愿第二道门,一心称念第三道门,登堂入室你就圆满了。这一个意念要念兹在兹,决定不能把它忘掉,决定不能把它失掉。我们的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建立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杜恶趣」,在我们现在落实就是不起一个妄念,所有一切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我们统统把它断掉。自己给自己定个日程,明年十二月之前,我们的功行就有一个圆满的成绩,保证我们往生,这真正「杜恶趣,开善门」。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明年的灾难是假的,不是真的,到时候没有。有没有都没关系,我们把自己的目标锁定,有也好,没有也好,我决定在这个时候成就。成就之后,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那就是大经上讲的有余依涅槃。我这身体留在世间干什么?教化众生的,帮助一切有缘众生,是为这个,不是为自己。自己有这个功夫随时可以往生,往生自在!这是真功夫、真本事。所以这十句话,句句都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表同体之悲」。对待一切众生,众生两个字是广义的,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今天科学家讲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众缘和合而生的,再小的粒子也是色受想行识和合,精神现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自然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两个字包括世出世间所有的现象,一个都不漏。我们对待这一切众生,视若自己,确实是自己。把它当作自己、把它看作自己还隔了一层;说真话,那就是自己,为什么?同体!统统都是从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自性跟自心是一桩事情,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法跟自己心密切,现在科学家讲个名词,叫纠缠,纠缠在一起。佛法里面讲融合,融合在一起不能分,像水乳交融,一杯奶加上水和合在一块,水跟奶成一片,这叫同体大悲。「人所宝爱」,一切六道众生看得最宝贵的、最爱的是什么?「莫过自身」。紧要关头什么都可以舍离,要把自身保住,这就说明,六道众生没有不宝爱自身的。现今佛菩萨教我们,对待一切众生就跟对待自己身体一样。「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暂舍」。我们这几年,从方方面面得来的信息,没有一个信息不强调爱,爱能化解业障,爱能拯救社会,爱能化解地球上的灾难,爱能疗愈一切,真诚的爱心。
    「如《涅槃经》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显现出诸佛如来真实的慈悲,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受的苦,受苦当然不同叫异苦,物质众生受的苦、精神众生受的苦、自然众生受的苦,这叫三种现象,统是众缘和合而生。无论哪一种众生,无论他受什么苦难,都是如来一人苦,如来是什么?自性,确实都是自性在承受。「故普愿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一切法身菩萨,没有不发这个愿心,这个愿心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文里头,「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是拯救、救助也;济是渡的意思,有成就的意思,有利益的意思。「故拯济即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就是担子挑起来。「《大法炬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菩萨两个肩膀上担着什么?担负着「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这个世间是十法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荷负的,肩膀上所担的责任,是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
    「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名为荷负重担」。用这个比喻来形容,长者比喻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家内丰饶,多诸珍宝,比喻如来回归自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唯有一子,这一子是比喻众生。以爱念故,父母爱儿女,愿意把自己的财宝,乐具,快乐的这些工具,全部都给他,没有一丝毫吝惜。这是无尽的慈悲,真实的爱心。最后帮助他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妙觉果位,帮助众生证得究竟的妙果!这就叫荷负重担。这句话就是四弘誓愿,第一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到哪里?度到回归自性。在净宗法门,帮助他证入常寂光净土,这才是圆满;帮助他到实报庄严土没有圆满,在实报土里头帮助他将无明习气断得干干净净,他就回归常寂光。无有疲倦,这句话要紧,大慈大悲那个大字就在这一句上,如果有疲倦就不叫大,没有疲倦,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时时刻刻都在帮助有缘众生。
    这特别要了解的,有缘是什么?这个众生他愿意接受,佛菩萨给他,他愿意接受,他能理解,依教奉行,这叫有缘众生。你给他,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能理解,这个人缘没成熟。缘没有成熟,佛菩萨帮不帮助他?帮助。只帮助他种善根,阿赖耶识里头帮助他下种子,种子下去了暂时不要理会,等他这个种子发芽了再去照顾他,还没发芽就别动他。菩萨帮助众生有智慧,有时节因缘,这个我们要懂、要学习。下种子就是把阿弥陀佛介绍给他,不管他接受不接受,只要他听到这句名号,见到阿弥陀佛四个字,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心里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就行,种子就种下去了。佛说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生生世世身体会坏,阿赖耶里头这个佛的种子永远不会坏,来生后世遇到缘它会生芽、它会成长,慢慢会长成大树,随着它发芽、随着它成长,再来帮助他,这就对了。
    「上引经文,深显拯济负荷之义」,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这个心,发这个心就是世俗人讲的舍己为人。菩萨念念帮助众生,把自己忘掉了,其实自己真正在修,修什么?修菩提心、修菩萨行,菩萨行是六度、是普贤的十愿。怎么样修才算是菩萨行?三皈五戒十善、六度十愿都能落实在日常生活,都能够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修菩萨行,这叫修菩提心。菩提心、菩萨行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生活,是处事待人接物的真实德行。
    下面说「度」,度是到达的意思,到也。彼岸就是涅槃。《大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有一百卷,第十二卷里头有这几句文,「若能直进不退」,勇猛精进而不退转。「成办佛道」,成是成就,办就是实行,「名到彼岸」,这就叫到彼岸。「表大士普度」,在这里是表示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真的在普度众生,也就是真的把菩萨行、菩提心落实。他们的生活是自行化他,他们的工作、待人接物统统都是自行化他。自行是什么?不着相,三轮体空;化他,全心全力帮助众生。用财帮助众生,没有钱,没有钱我们用体力、用我们的精神、用我们的劳力去帮助他,这叫内财布施,身外之物这是外财布施,外财布施再多比不上内财,我们内外都施,这财布施。最重要的,财布施是跟他结善缘,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也是一种助缘。不要忘记法布施,法布施教他认识佛法、理解佛法、信佛法,最后把他引到净宗,对于净宗深信不疑,真信、真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度众生的功德就圆满了。到了极乐世界,把他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度他了。我们度就是这一段,把他送到极乐世界,功德圆满;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帮助他入大般涅槃。「表大士普度,悉令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槃而后已」。我们帮助他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帮助这个人证入无余涅槃,妙觉果位。等觉菩萨还有余,他那个余是什么?他有身相,他有居住环境的现象,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他证入常寂光,实报庄严土不见了,身相跟国土相全没有了,这叫无余涅槃,他证得妙觉果位。
    再看这第四段,「德慧齐佛」,德是功德、智慧,跟佛平等。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念老的注解,『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严」,严是庄严,福德、智慧两种庄严,他的地位跟佛果平等,齐就是平等,果位是妙觉位。等觉都是因位,还没证到果,果是妙觉,四十一位都是因位,这修因没有圆满,圆满就是果。与会这些大菩萨,他们「位齐果位」,这什么意思?他们已经成佛,都是妙觉如来,现在帮助阿弥陀佛现菩萨身。像《普门品》三十二应,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度之,是这个意思,他们是果佛现菩萨身。「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咸得如来之福德庄严」,福慧庄严。以上二句,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二种庄严,位齐果位,他们确确实实是倒驾慈航。乃从果向因之大菩萨,就是我们讲的倒驾慈航。从妙觉位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形相,以法身菩萨的形相再示现与一切众生同类之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现同类身。所以他们的福德庄严,「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明大士咸得如来之智慧庄严」,福德庄严、智慧庄严等同妙觉。「《净影》与《甄解》、《合赞》诸家,皆同此说」,都肯定这个意思。
    下面给我们解释「圣明」,「圣者,正也。又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这照就是照了,没有通过心意识。不是我们研究研究,我好好的来想一想,不是的,不必通过这些。要是我研究研究、想一想,落在意识里头去了。没有思考,没有意见,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这是智慧的反应。所以佛法教学,不主张用心意识,也就是佛法不主张用思考,凡是用思考的全落在八识五十一心所。佛法,它的方法,有一点像现在人所说的直觉,一见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根本没有通过第六识的思考、第七识的执着,没有通过,这叫参,不是研究,叫参究。究这个意思就是明了,真正明了、彻底明了。研而明了的是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叫参,参究跟研究意思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世间法都说研究,佛法说参究。但是现在实际上佛家的参究,他也没有离开心意识,还是研究,研来研去都在无明范围之内,不开悟。所以佛教我们放下,放下心意识你就开悟了,为什么?心意识是妄心,妄心怎么能知道真的实相?妄心只能照妄境,虚妄的境界不真实。诸法实相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是心地,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这是真心。清净心是转末那识,平等心是转第六意识,觉心是阿赖耶转成的大圆镜智,你才能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真心理体,才能证得。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为什么一定叫我们离心意识,就明白了。离心意识是离开虚妄,你用真心就照见一切万法,一丝毫错误没有,直捷让你见到一切法的体相作用。
    「圣明」,在古时候称赞帝王,皇上圣明,就这个意思,他是不是真的圣明,那很难讲。圣明是对佛菩萨说的,佛菩萨是真的。圣明,不会有一桩事情做错的,不会有一个念头错的,那真的叫圣明。「无事不照」,照见不是眼见,也不是心见。眼见是眼识,眼识里头没有智慧,只是传递信息,六、七识里头有分别、有执着,不叫照。所以转识成智之后,转八识成四智,四智照见,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称为圣。「菩萨权实灵照」,这四个字说得好,权智照事,事千变万化;实智照理,理是性体,知道相有体空、事有性空。所以他照见事实真相,他一点都不迷惑。事可以受用,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占有。你有执着、占有的念头错了,不执着、不占有,为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外面是六尘,里面是六根,六根六尘全是假的,没有一法是真的,为什么?缘生之法。《中观论》上讲得好,「缘起性空」。懂得一切法都是缘起,因缘生法,因缘是无常的,因缘是不住的,所以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可以自在受用,一尘不染;换句话说,他不放在心上。心上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里头也没有,觉心里头更没有。凡夫不行,凡夫用妄心,凡夫照见他就有,意根里头有他就不清净,意识里头有他就不平等,第八识里头有他就迷了,他就不觉,这叫什么?用心不同。宗门大德常说「你会幺?」那个会的意思是你会用心吗?会用心用真心。在我们净宗会用心,会用你的清净平等觉心,清净心转末那,平等心转意识,觉心转阿赖耶,阿赖耶是迷,觉而不迷阿赖耶就转了,转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你就是法身菩萨,大乘法里头说,你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肇公曰」,僧肇大师,「智慧,体;圣明,用」。这说得好,菩萨起用智慧圣明不可思议。「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这个境界,因为它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有与没有都不要放在心上,就对了,你就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念老给我们说,「肇公之意」,他的意思,「智慧是本体,圣明是妙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四德,第一条「随缘妙用」,智慧随缘,一切明了,不落痕迹是妙用。为什么不落痕迹?因为相是幻相,它不是真的,你放在心上是错误的,它要是真的可以,不是真的。今天我们修净宗,我们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其他一切都不可以放在心上,为什么?假的。阿弥陀佛是真的,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德号,阿弥陀佛也是个抽象的概念,阿的意思是无,弥陀的意思是量,佛的意思是觉,这个概念是无量觉。无量觉是我们自己的本觉,今天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始觉,始觉合本觉就是自性本具的无量觉。这个可以放在心上,其他的不可以。这个放在心上,把妄心慢慢会转化成真心,它有这个作用,妄心里头放真东西,妄心就变成真心。凡夫,真心里面放的是虚妄的东西,慢慢的把真心变成妄心。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用,让妄心还归真心,那就成佛了。
    「一切事皆能照了通达,名之为圣。菩萨之权智与实智,所生之灵明照用,众生凡情绝不能解,故曰不可思。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议」。议是议论,所以佛法常用的「不可思议」,用这句话来形容真实。「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它的形状、它的容貌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些有相的东西剎那生灭,生灭现象当中,纵然是千万劫,我们世间讲百千年,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就像万花筒一样,你不断的把它转,看它图案的变化美不胜收,看不到两个一样的。我们的心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实外面三种现象都是假的,我们用三种现象包括所有的现象,物质、精神、自然,这就是万花筒里头不断转动的时候,它现的相,没有相同的,也没有真正的意思。所以你可以欣赏,你可别执着,执着错了,占有就更错了,对它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像诸佛跟法身菩萨一样,六根在六尘里头得自在,只要不执着就得自在,可以看、可以听,决定不放在心上,你不被它影响。你放在心上就受它影响,不放在心上不受影响,不受影响,那就是见而无见、听而无闻,这才是契入真实的境界。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其形其容无法拟议。
    「又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理空,非惑情所测」,这个惑情就是六道众生的感情,为什么称惑?迷惑,他不知道,他没有方法测度的。「二者神奇」,神奇是从事上讲,「非浅识所量」,量是度量,我们的知识很浅薄,看到这个事情很奇怪,无法想象。「又《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小乘法接近世间法,所以世人的知识可以能接受,可以思、可以议,六道里头的世间法。「唯大乘法中有之」,不可思议的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讲了多久?六十小劫。在我们人间时间多长?吃一顿饭的时间。这就是给你说时间不可思议,它不是真的,无量劫可以把它浓缩为一剎那,一剎那可以把它延长为无量劫。佛说《华严经》就是跟这个相反,《法华经》六十劫变成食顷,《华严经》二七日中变成无量劫,佛才能说得那么圆满。那经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楼主| 发表于 2020-5-15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天下微尘品。念,无量劫念这部经都念不完,怎么说法?念劫圆融,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境界世间没有,六道里头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声闻、缘觉也没有,只有大乘法中有之。所以菩萨的德慧跟佛一样。那我们要知道,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跟我们有分,如果有一个字跟我没有分的、没有关系的,那早就删掉了。佛所说的、佛所讲的全是我们的自性,理是从体上讲,事是从相上讲,或是从因果上讲,不离自性。说明什么?我们跟佛的关系、我们跟法的关系、我们跟僧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三宝的关系,三宝即是我,我即是三宝!后面是这段的总结。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
    这段是讲参加法会大众人数之多,『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总结以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故,为广宏普贤愿王故,为普度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往生净土究竟涅槃故,同德同心,一时来会」。末后这一句说得好,同德同心自自然然一时来会。一时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他们都是法身菩萨,智慧跟德能都跟果佛相等,他怎么会不知道!贤首国师给我们说,依报跟正报都有三种周遍的本能,念头才动周遍法界。释迦牟尼佛要宣讲这部经,这个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全知道了。念头才动就好像通知一样,这个信息发出去,大家都收到。与菩萨、与诸如来同心同德,自自然然,同心同德就感,自自然然就来应,有没有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实际上楞严会上世尊所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来的时候当处出生,走的时候随处灭尽,没有来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去不可得,这也是大乘里头有,二乘里头没有。为什么?这些妙觉果佛,他们的身心跟虚空法界融成一体,虚空法界就是他的身,虚空法界就是他的心,他的身心遍满虚空法界没有形相。他的身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众生有感他来应,众生是什么形相,他跟众生现同样的形相,真正得大自在。教化众生的缘尽,他就没有了。
    末后这三句,总结以上那些人都是德遵普贤。所以我们修净土决定不能疏忽普贤菩萨之德,普贤菩萨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好记,一句四个字,十句四十个字,四十八愿不好记。十大愿王就是四十八愿的浓缩,十大愿王每一条都做到,四十八愿就圆满,这个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它落实在现前的生活上,礼敬诸佛,消我们什么业障?傲慢的业障,嫉妒的业障,自以为是的这些业障都消掉了。对一切众生首先念头转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他如是表演,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么长的经文,说得详细。我们中国古人有没有这个意思?有,说得太简单,只是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看看就一句话七个字。在《华严经》里面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做出样子来做给我们看。三人行,哪三人?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所行的善,心善、言善、行善,我看到、见到,想想自己有没有?有,欢喜,我要保持;没有,我赶快学他,他是我的老师。恶人,我看到,我见到,我要反省他那个恶我有没有?如果我有,要把它改过来,要没有,不可以再犯。不都是我的老师吗?善人如是,善事亦如是,善财就是用这种功夫一生圆满成佛,所以他会学。绝对不是看到善,心生嫉妒;看到不善,心生毁谤,自己傲慢,那什么都没学会。
    所以你要懂得的,世出世间善人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儒家教的,中国老祖宗教的;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佛教我们的,一个意思!所以礼敬诸佛,对善人、对恶人没有不礼敬的,平等清净诚敬的心修礼敬,不敢轻慢。对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都要看成是佛,对树木花草、对山河大地,我们不但看作佛,要看它是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一分一秒一剎那也没离开,我们自己在阿弥陀佛怀抱之中,我们四面八方、头上头下都是阿弥陀佛包裹着自己。自己为什么不变成阿弥陀佛?在这个环境当中,很容易自己就变成阿弥陀佛,这是真的。所以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之所以没有变成,是我们想错了,我们跟一切法对立,跟佛也对立,跟菩萨也对立。佛入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没入佛的心,错就错在此地。实在讲佛心跟自己心,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佛的心觉而不迷,我们今天的心迷而不觉,只有迷悟不同。觉是真的,永恒不变,迷是假的,有迷、有悟,所以它是假的。我们学佛,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只要依教奉行就能转迷为悟。久久习之,迷就能除干净,觉悟就永远现前,不再迷惑。真要在这上下功夫,这叫真学佛!
    佛教我们放下的,不能不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恢复自己的真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是真心。清净平等觉,世尊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是想象的,本来是这样的!这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本来是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是心作佛」,怎么作?还是用清净平等觉回归自性。末后这一句,「《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跟前面说的意思完全相同,为法、为自己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为他,为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同成佛道。一心去做,不落痕迹,这就对了。菩萨众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还有在会其他的,「余四众」,第一类「比丘尼众」。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释迦牟尼佛当年讲《无量寿经》这一会,有比丘尼众五百人。第二类有「清信士众」,清信士是在家的居士男众,有七千人。佛门称优婆塞,这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清信士。第三有清信女众。我们现在称女居士,优婆夷。特别在净宗,都是以「清净平等觉」为修学的总纲领,为修学的总持法门,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跟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净宗的纯净之法,心净则佛土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8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