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74|回复: 1

[佛教经藏] 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八難得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難得行門?即是願度。願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願。
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
修難得行這位菩薩,他能成就很難得到的善根。換言之,一般人不能修的善根,他能修行成功。一切眾生,都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不易調伏,可是這位菩薩他能調伏,而能增長善根,所以得到最殊勝的善根。這位菩薩,又得到金剛一般不可壞的善根,又得到無人能勝過的善根,又得到不可思議的善根,又得到無窮無盡的善根,又得到任運自在的善根,又得到具足大威德的善根,又得到和一切佛同一性的善根。總而言之,這位菩薩得到一切所有的善根。
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恒不退轉。
這位菩薩在修行一切行門的時候,在一切佛法中,得到最殊勝的解釋。在佛的覺道中,得到廣大的瞭解。在菩薩所發的願中,沒有休息的時候。經過不可說那樣多的劫,對於行菩薩道的工作,不生疲厭。對於一切苦,也不生厭倦的心,而想離開的思想。為什麼?因為菩薩有慈悲的心腸,願意代眾生受一切苦,所以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在六道中廣度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菩薩有定力,對於一切天魔的威脅或引誘,無動於衷。換言之,就是黃金當前,而心不動,美色當前,也不搖動。因為承蒙一切諸佛之護念,所以具足圓滿一切菩薩所修的苦行。所修菩薩行,勇猛精進,而不懈怠。對於修大乘的願力,常不退轉。
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這位菩薩,安穩住在這種難得行門之後,在念念之中,能轉無量數那樣多的生死。但是不捨棄菩薩所發的大願。假設有一眾生,來承事供養這位菩薩,乃至見到這位菩薩,或者聞到這位菩薩的名號,都能在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上,得到不退轉的果位。
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捨一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於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
菩薩教化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得教化者。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有為法。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眾生都是有相,而有相皆是虛妄的。既然眾生是虛妄,為什麼菩薩還要度眾生?雖然是沒有,但是還要借著「沒有」來立功,來行菩薩道。
菩薩雖然明瞭眾生是不真實而非有,可是還不捨棄一切眾生界。譬如船上的駕駛員,他不住海的這岸,也不住海的那岸,更不住海的中間。他的目的,是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載運到湼槃的彼岸。這艘船從此岸到彼岸,從彼岸到此岸,往返永不休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於眾生數而有所著。不捨一眾生,著多眾生,不捨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分別眾生界。不二眾生界。
菩薩中的大菩薩,也是這樣的情形。也不住在生死的此岸,也不住在湼槃的彼岸。也不住在煩惱的中流。菩薩用法筏把此岸的眾生,運渡到湼槃的彼岸。彼岸的地方,非常安穩,沒有一切的危險、沒有一切的憂慮、沒有一切的煩惱。菩薩不會執著所度眾生的數量。菩薩不會捨棄一個眾生,而著住在多數眾生;也不會捨棄多數眾生,而著住在一個眾生。他沒有這種的思想。菩薩對眾生界,也沒有增多的心,也沒有減少的心,也沒有生的念頭,也沒有滅的念頭,也不會教眾生界窮盡,也不會教眾生界增長,不存這種的執著。對眾生界,根本不生分別心。不會說眾生界有兩個,或者有三個,甚至無數個,眾生界是和合相,只是一個。
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
菩薩對於眾生界,不分別是一是二。為什麼緣故?因為菩薩也在眾生界中,與眾生是沒有分開。眾生界和法界沒有分別,眾生界即是法界,法界即是眾生界,沒有兩樣。在沒有兩種分別法中,也沒有增,也沒有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一個有,也沒有一個無,也沒有什麼可取著,也沒有什麼可依靠,也沒有所著住,也沒有兩個。不但沒有兩個,連一個也沒有,就是空也沒有了。
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
為什麼緣故?菩薩看一切都是空的?因為菩薩明瞭所有一切法。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沒有兩個的緣故。法和法界雖然是兩個名稱,可是連一個也不立。
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無相,以清淨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眾生,而能了知眾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刹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真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
菩薩既然知道一切皆空,為什麼還要教化眾生?因為菩薩以最大最好的方便,深入一切法界,不著住一切相。但常現清淨相,莊嚴其身。明瞭一切沒有體性,都是空寂的。雖然沒有體性,可是有些法相。菩薩能認識、明白、瞭解、分別一切諸法實相的理體。菩薩雖然不取著眾生,可是在一念之中,悉知眾生之數量有多少。不著住一切世界,而能現身於無量佛刹中。因為不著,所以能現。若著住在世界中,就不能現。我們能放下一切,就能明白一切。若放不下一切,就不能明白一切。無論做那件事情,都是這樣的道理。
不分別一切法,就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深入法藏中,便能深達一切法的義理。而能在一言教,廣演無量教。在無量教歸納回來,還不離一言教。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也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無礙的道理。又可說:「事即是理,理即是事」,事理無礙的道理。一切法的究竟處是什麼?淺而言之,就是離欲。離欲就是實相,就是真際,就是常寂光淨土。明瞭離開欲念的道理,才是真的、才是實在的。否則畫餅充飢、望梅止渴,不成事實。能離開欲念,而不斷菩薩所修的道,而不退菩薩所修的行。常常勤加修習無盡的行門,而能任運自在的入清淨法界,廣說法要,廣演言教,而無著住,來教化一切眾生。
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眾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
現在舉一個譬喻,好像鑽木取火,不停止的鑽,才會生出火來。火事是無量,越燒越多,而火不會熄滅的。菩薩也是這樣的情形,在教化眾生的事,沒有窮盡終了的時候,常住在世間,來教化眾生,而不入湼槃。說菩薩成佛了沒有?或說菩薩沒有成佛嗎?也不是。說他不取著嗎?也不是。說他取著嗎?也不是。說他沒有依賴?不是。說他有依賴?也不是。他所修行的也不是世間法,也不著住在佛法上。他也不是凡夫,也不是證果聖人。為什麼要這樣的說?這就是破人的執著。華嚴經所講的道理,是圓融無礙的境界。
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不說無眾生。不說垢,不說淨。
菩薩成就這樣難得的心。在修行菩薩行的時候,不說二乘人所修的佛法。聲聞所修的是四諦法,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也不說怎樣成佛的法。不說世間,也不說世間的一切法。不說有眾生,也不說沒有眾生。也不說什麼是塵垢?也不說什麼是清淨?菩薩是在染汚中尋找清淨。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薩就說大乘的妙法。
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
菩薩修行難得行時,不執著於垢,也不執著於淨。這是什麼緣故?因為菩薩知道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沒有染汚的法,也沒有取著的法,也不會被一切境界所轉,而退菩提心。菩薩在這樣的寂滅法中、無上甚深妙法中、最殊勝法中,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也不會生出這種妄念:我現在修菩薩道。我已經修菩薩道,我應當修菩薩道。菩薩不會有這種驕傲自滿的心,更不會有這種執著的心。為什麼?因為菩薩不著住在五蘊(色受想行識)上,也不著住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上,也不著住在十二處(六根、六塵)上。沒有法的執著,對於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皆無執著,所起的大願,都是到彼岸的法,及一切所有的法,都沒有執著。為什麼?因為菩薩悟得一切法皆空的真諦。
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
為什麼緣故菩薩無所著?因為在法界中,沒有一種法是向聲聞乘這個名稱。阿羅漢已經離開欲念,斷絕欲念,一念也不生。但是他不會說:「我是離欲的阿羅漢。」為什麼?如果他有這種的想法,那就著相了。又把「我」搬出來,那就不是離欲阿羅漢。在金剛經上說:「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又說:「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須菩提尊者如果這樣的想,那麼,佛就不會說他是離欲阿羅漢,因為「我相」還沒有空,還有個「我」的存在。這樣,怎會離欲呢?離欲就是沒有自己,連想自己的念頭也沒有,所以在前邊說,菩薩不生這種念:我現在修菩薩的行門,我已經修菩薩的行門,我將來還要修菩薩的行門。這都是我見、我相、我執沒有空。
在法上沒有一種執著法名,所以說沒有向獨覺法。在佛沒有出世的時候,修道人自悟十二因緣法,稱為獨覺。不但沒有二乘法,就是菩薩乘法也沒有。如果說有菩薩乘,我向菩薩乘修行,那又是執著,法名是了不可得,是虛妄的。也沒有一種法的名字,叫向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一種法是向凡夫界的法,也沒有一種法是向染汚的法,也沒有一種法是向清淨的法,也沒有法名向生死,也沒有法名向湼槃。
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虛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
這是什麼緣故?因為諸法都是不二法門。也沒有不二這種名稱。法好像虛空一樣,在十方中都有虛空。無論是過去、未來、現在,想把虛空拿來,那是了不可得。雖然拿不到虛空,但是虛空仍然存在。因為是虛空,所以無所得。法也是這樣的情形,求不可得。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於平等妙法。
菩薩對於一切法,都是這樣來觀察來研究,所謂「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皆不可得。雖然一切法不可得,可是並不是沒有一切法。這個道理和虛空一樣。法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觸之無覺,乃是空寂。法是真如實相,它是不變的,不會失去法的作用。普徧指示眾生來修行菩薩所修的一切諸行。不捨所發的大願,來調伏一切眾生。大轉正法輪,不破壞因果,也不違背平等妙法。
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於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
菩薩普徧和三世諸佛等,永遠不斷絕諸佛的種子。也不違背實相的理體。深入諸法藏中,得到無礙辯才,而無窮盡。聞一切法,而不著住一切法。能到法的最深處。善於開演諸法實相的妙理。心無恐懼,亦無所畏。不捨棄佛住,不違背世間法。普徧現於世間,可是不著住於世間。
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
菩薩這樣成就不容易得到的智慧心。修行學習一切行門。常在三惡趣中,將受苦的眾生救拔出來,教化調伏,把他們都度到三世諸佛的道場中,令菩提心不動搖,也就是不退失菩提心。
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讎對。邪見執著。迷惑顚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
菩薩又作這種的思念:世間的眾生,不知報父母恩、不知報天地恩、不知報師長恩、不知報國家元首恩。不但不做知恩報德的事,反而恩將仇報,為什麼?因為眾生有邪見、有執著,所以有迷惑顚倒。因為眾生愚癡,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對事理認識不清楚,分辨不明白,也沒有信心,跟著惡知識跑。生起惡的智慧(世智辯聰),生出貪愛和無明的思想,所以有種種的煩惱,都充滿了。因為充滿惡法,所以菩薩想:我應該在這地方修菩薩行。
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
假設眾生知恩報德,那麼,就能聰明,有智慧、有正當的見解,和善知識充滿這世間。我就不在這世間修行菩薩行。為什麼?因為眾生有智慧,不會做顚倒事,不需要菩薩來教化。菩薩專門到有邪知邪見的眾生處,去修菩薩行,教化他們出離苦海。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們愚癡的眾生,不知回頭,為五欲的快樂,背道而馳,做些背覺合塵的顚倒事,離開家鄉越走越遠。
何以故。我於眾生無所適莫。無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
為什麼緣故要這樣呢?因為菩薩對一切眾生不做主人、不左右眾生、不指揮眾生。對待眾生,一視同仁、一律平等,沒有親疏的分別、沒有遠近的思想,也沒有好惡和美醜,這就是無所適莫。菩薩教化眾生,無有所求,無有所得,沒有企圖,沒有希望。乃至不求一針一線的報酬,也不求一毫毛那樣大的好處。也不企求一字的讚美和一句的歌頌。菩薩的願,是盡未來際的時間,修菩薩所修的行門。菩薩未曾生一念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菩薩的心,就是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返本還原,反迷歸覺,恢復本有清淨,本源妙覺,真如自性,永離三界的苦海。
此時,有人在打妄想:菩薩教化眾生,一律平等,不分彼此,為什麼要教化惡的眾生?捨棄善的眾生?這是什麼道理?菩薩這種重惡輕善的思想,豈不是不平等嗎?
菩薩對眾生沒有主宰,也沒有親疏、遠近、善惡、是非、憎愛、美醜這種的觀念。好像慈心的母親(菩薩),對有病的兒子(惡眾生)要細心的照顧,令他早日恢復健康。對沒有病的兒子(善眾生)暫時不理他(不教化)。這是母愛偉大的表現。菩薩的平等思想,先教化惡的眾生,令他們棄惡從善。如果不先教化惡的眾生,那麼,就給魔王造機會,被魔業所攝。魔業就是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常懈怠者,輕慢亂意,識譏惡慧。或者已經得到解脫的人,或者已經得到安隱的人,你常去親近、常去供養,這也是魔業。沒有得到解脫的人,沒有得到安隱的人,你不肯教化、不肯度脫,這也是魔業。總而言之,凡是棄惡從善,就是魔業。
何以故。於眾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緣故?因為行菩薩道的菩薩,在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中,作為真正明白的導師。專教化難調難伏的眾生,把容易度脫的眾生,留給他人去教化。法也是這樣子,不取著一切相,也不求一切利。專心教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捨邪歸正,而修菩薩所修的行門。令所有的眾生,都得到快樂,遂心滿願,安隱到達湼槃的彼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功德林菩薩說: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八種難得行的法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