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30|回复: 8

[其它] 净公上人关于意识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43154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意识的讲记敬摘点滴


...子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矩?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子当年要教导学生,就是用这一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弟子。孔门弟子能够成就世间圣贤,佛门弟子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弟子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大家从弟子规入手来学习,正是如此。《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的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训导童蒙的这篇文章。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改名做为《弟子规》,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个字做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

  佛门里面也是要求入佛门之后,也有这种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你看佛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头曾经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你要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修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是大乘菩萨要修的。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讲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里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门的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这是第一福。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称作「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老法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也得要好好的落实。这条不落实,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十万佛号,但是心行跟弟子规不相应,那也不能够往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弟子规》的教起因缘,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对我们的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谈《华严》十门开启的第二个方面,本文的体性。所谓的体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种基本的原理,它的基本的原则,它依赖什么?这种体性我们这里提出跟大家讨论,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弟子规所讲的这些条目,哪一条不是我们自性本有的道德?儒家也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善,本善,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具体体现在哪?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所以我们知道弟子规所规定的,不是说孔子他非得让我们遵守他给制定的这种规章制度,不是。他这些规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性就具有的性德,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具体的说,性德体现在伦理道德,所谓伦理可以说是五伦的关系,就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这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人呱呱坠地以后就离不开人群,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关系。

  五伦关系也不是人制定的,它也是自然就具备的,比如说谁没有父母?父母不是人规定的,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既然有这种关系,人就必须要在这关系当中去尽自己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十义,五伦十义。具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十种义务。道德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讲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普遍说法是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它归纳,去除相同的,可以说有十二个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这些都属于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品行。

  心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通常我们讲心性,也称它作实相,也就是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叫六根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这么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是说不出,无法去名状,无法去讲得出来的,不仅讲不出来,连我们的思想、意识都想不出来。但是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老子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个道是很难去理解。但是孔子说的「志于道」,就是要立志证这个道。佛也讲这是我们的自性,也叫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要证到了佛性我们就成佛了。

  道、或者佛性如何去证得?我们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形相,你按照这些表现的形相去修,就有一天能够证道。虽然道说不出来,但是它能够表现形相,表现出的形相那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我们虽然不能用我们的六根接触得道,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德。我们能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这些我们能看到。一个证道的人,他自然就会表现出这些德。那我们没证道,我们叫做凡夫,凡夫没有成佛,没有见性,如何去见性成佛?就要通过去修这些德;就是凡是顺着性德的,我们去做,凡是违背性德,我们就不做,这样子才能证入自性。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证入自性,一定能恢复自性,为什么?自性本来具有。我们现在有的这些烦恼习气,障碍我们的自性,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来没有,没有的我们当然能去除掉,本来有的当然能恢复。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样去证道?要据于德,据就是以德为依靠,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依靠德来修养自己就能证入道。

  从这里我们看到,《弟子规》是帮助我们修性德、证道的一门学问,从这个体性来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书,不能够小看它。《中庸》上面有讲到,「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就是想要证道,想要学君子、成圣贤,那得一步步来。你要行远,就是远行,你就从近开始走,一步一个脚印这么走下去,终有一天你能达到目的地。你要登高,爬山,万丈的高山也是你一步一个脚印从低开始,自己先要谦卑下来,慢慢的爬。《弟子规》就是你要走远行的第一步,你要登高的第一步,你相信一直这么走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终点。达到终点,你就是恢复你的自性,圆满的恢复就跟佛一样,就成佛了,成就你本来具有的圆满德行,你的佛性。所以《弟子规》都教导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如果你以为《弟子规》是小孩学的,我们就不用学,你就不学它,你就没办法真正打好恢复性德的根基,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你明明可以恢复性德,恢复本性,你不去恢复,这不就是自暴自弃吗?所以,立志要成圣成贤,就得从这低的开始。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浅的一定达深的,浅深不二,高低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是《华严》所说的境界。我们说了很多,都是为了增强我们大家学习《弟子规》这种信心,不能够忽视这一门德行学问。

  我们来继续谈本文宗趣,第三条,如果真正大家明了《弟子规》的体性,它是讲的自性性德,谈到宗趣就比较好讲了。宗就是宗旨,趣是趣向,《弟子规》以什么为宗旨?它是以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其实很明显是以《论语》的这门「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六个部分就是讲的修行、力行。后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就是我们理解这些圣贤之道,通过学习圣贤之道,更帮助我们的力行。学文并不是指学一般的那些文学,那些才艺,并不完全指那些,更重要的是指圣贤的学问。学为什么要学圣贤学问?为了我们更好的力行。所谓学文和力行要合一并重,佛法也讲解行并重,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整条纲目就是我们的宗旨。所以我们说进德和学文,进德就是指力行,加上学文,进德是行,学文是知,知行要合一,处处都知行合一,成圣成贤就快了。以什么为趣?宗和趣就有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能够进德修业学习圣贤,最后我们达到什么果报?必定能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成圣成贤我们都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说以幸福人生、成圣成贤为趣。

  下面第四个方面是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最合适的,方是方法,所以最合适的方法就叫方便。《弟子规》所教导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圣贤?你看它讲的都是日用平常...(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择一部一门深入下去,反复讲、反复学,你在这部经上能开悟。念佛的人念一句佛号,那就得一心一意念下去,断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不分别、不夹杂、不间断,念佛一定能成就。

  现在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下面会继续来跟大家讨论《弟子规》,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弟子规》,讲到「入则孝」里面的第十三条: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一条字面上的意思讲的是,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自己擅做主张。因为当我们擅做主张,往往会导致做错事情,对不起父母,这样为人子之道就有了亏损。所以无论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想到大局,没有顾及到父母,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出发,擅自做些事情;而做这个事情他的目的无非就是带着私心,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当然这样做的话,就失去了孝道。老师跟我们父母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违背了老师的教诲,不正像做事情擅自主张,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一样吗?因此我们从这条可以引申出去,凡是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而擅自做的事情,违背了父母意愿,违背了老师的教诲,这么做就是亏损了孝道。父母和老师所希望的,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做个正人君子,甚至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圣成贤。如果我们不是以这样的目标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反而凭着自己的私欲来行事,这就真的是失了孝道,亏损了道德。所以,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谨慎。

  你看儒家学者修身有「四勿」的原则,这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生所奉持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仪规范,不道德的这些事情、这些行为,我们不看、不听,更不能说和做。哪怕是这个事情再小,细节问题,我们都要谨慎小心,不可以违背了礼仪规范。真正在这样的一些细节,生活日用平常当中来修持自己,功夫日久天长就能够出来了。你看《华严经.净行品》里,菩萨每天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养自己的菩提心。从早上起来盥洗漱口,穿衣吃饭,甚至上厕所,哪怕是小事当中,他都能修养自己的菩提心。大慈大悲,事事心心念念都是当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大德怎么样出来的?真正的大德都是从这些小事当中,不擅为而养成的。我们看下面一句: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个意思是说做为儿女,不应该有私藏物品。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这是跟父母一体,怎么能够起私心,自己私藏物品?尽管这个物品再小,假如起一个私心,想要藏起来不让父母知道,这种心就已经跟父母有了隔阂,孝道就已经被破坏了。所以对象虽小,事情虽小,可是这问题可不小,当我们的私心一起来,孝道就受了亏损。父母如果知道我们私藏东西,他不是因为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他是因为你有私心,你没有把父母看成一体,所以他会伤心,他会难过。儿女,我们自己身从何来,那是父母生养而来,我们本来都是父母的一部分。现在居然能够起心私藏物品,把父母看作是外人,这怎么会不让父母伤心?所以,从小应该养成一种处处跟父母有一体的观念,父母教导小孩也要从这里开始教。

  我记得从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大人经常会给我们利市包,在祝福的时候给我们一点钱,我都把这个钱交给父母,决定不会自己私藏私财。因为养成了这种习惯,所以从小到大就有一种想要供养父母的心态。这个时候父母也要有智慧,当小孩愿意把自己得到的利市包供养父母,父母应该接纳。很多父母讲,「这钱你自己留来用!」这么一说,就养成了孩子积累私财的这种习惯。当积累私财的行为时间长了,私心自然就起来,他处处就会给自己敛财,而忘记供养父母。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处处都应该用《弟子规》的原则,不能够溺爱孩子。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关键我们要戒一个私,私心。假如说没有私心,你藏物品其实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些情况还值得人赞叹。比如说在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做陆绩,他很孝顺,而且很聪明伶俐。他六岁的时候有一次遇见九江的太守,江西九江太守叫袁术,袁术请这个小孩吃饭。在吃饭之后就拿些橘子给这小孩吃,小孩吃了觉得很好吃,就偷偷的把几个橘子藏到他的袖子里头。告辞的时候橘子滚了出来,这位袁太守看了之后就批评这小孩说「你怎么可以私藏物品?这不是你贪心吗?」陆绩就说了,「太守,您给我的橘子非常好吃,我想拿几个橘子回去也让我妈妈能够品尝到,所以才把它藏到袖子里头。」袁术觉得这个小孩能够念念想到父母,非常难能可贵,反而表扬他,称赞他的孝心。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陆绩怀橘」的故事。你看陆绩他藏橘子,他不是用私心,他是怀着一个孝心,即使是藏物品,反而成为了历史上的美谈。所以这句话我们要懂得,关键是要懂...(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我做不够的请大家直言相谏。

  除了上台讲经说法以外,这个『道人善』也包括帮助弘法的人。因为真正要使儒释道三教在世界发扬光大,可以普度众生,我们有这个愿,必须同心同德来共同配合,分工合作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弘法的必须要靠护法,护法非常重要,没有护法就根本不可能有弘法。像我们今天能够上台来讲,这里面有多少人的努力,多少人在幕后的工作。所以师父上人常跟我们讲,弘法的是菩萨,护法的是佛,有佛来护菩萨才能让菩萨进步。这里我们也很希望特别是年轻人能够发心,如果有演讲的才华的,发心讲经说法,假如不愿意上台讲经,应该发心来做护法。这一弘一护互相配合,圣贤教育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报答师长的恩德。师长他在过年的时候跟我们谈到,他这一生所办的三件事,前面两件都做圆满了。第一件,证明宗教是可以和谐的,第二件,证明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最后一件,这是他最后的希望,希望真正把佛陀教育发扬光大,真正是光阐大教,普度众生。我们一定要以师长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请看下面一条: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这是讲,假如我们讲人家的过失、人家的恶,这么一讲,自己就是犯了恶、造了罪业,为什么?造口业,这里叫做两舌。为什么不能够讲人家的过失?因为讲人家的过失,第一个,你可能跟被你讲的那个人结了怨。你这样讲不是在他面前,私下里跟他讲,你要是『扬』,扬就是宣扬、到处去讲,张扬人家的恶,这种居心通常都是自私自利的居心。可能你是觉得这个人障碍了你的前程,他的存在会影响到你,所以你到处去说他的过失。这样子他知道了之后,他对你怀恨在心,这是结了怨。口所造的恶业很严重,你看古来这些朝廷上面,假如大臣之间互相说了谁的过失,可能就因为这个过失,皇上把那个人甚至满门抄斩,那就结了大怨。

  古代的悟达国师,他长个人面疮,就是在汉代的时候跟汉朝的大臣晁错结了怨,晁错跟了他十世,最后终于找到报复的机会。晁错为什么对他这么样的恨?就是因为他向皇上进了言,说要把晁错杀掉,因为晁错影响了朝廷,把晁错的这种恶张扬出来。其实晁错有没有恶,当然有历史的评论,但是他这么一张扬,这两个人就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不可以跟人家结怨,不跟人结怨,你防这个口就非常重要。再者我扬人家的恶,不光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我向大众宣扬他的恶事,让大家看到这个人很坏,你看他都这么坏了,那我坏一点有什么问题?社会大众他能够不以恶为耻,为什么?因为有比他更恶的。现在的媒体、新闻、报纸每天登的,大家说善事多还是恶事多?要是善事多,很好,道人善,即是善,可是要是恶事多,『扬人恶,即是恶』。现在为什么社会这么乱?每天他所看到的,报纸所登的都是这些恶人恶事,别人都犯了,我犯了有什么关系?

  今年一月份的时候,老法师让我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媒体的一个论坛。意识到现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媒体,媒体过分的渲染冲突,本来没那么冲突。像我们在会上有一位伊拉克的参会者,他就说我们在伊拉克其实挺好的,不像媒体所说的这么暴乱、杀人,恐怖的这些事件这么多,媒体过分渲染了那些冲突,导致整个世界人心惶惶。所以真正要和平,真正要制止冲突,从哪做?媒体应该宣扬善的,就是《弟子规》这条,「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你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你说这个国家善的,赞叹这个国家好的,那个国家就更加努力做好,别的国家也能够效法;对于恶的、对于不好的事情就不报导,这样这个世界慢慢就太平了。请看下面一条,第十五:

  【善相劝。德皆建。】

  这里也是讲的跟上面类似,我们要懂得劝善,看到人家,特别是对自己的一些同修、道友,要多多以善来劝勉。你劝他行善,『德皆建』,我的德行可以提升,他的德行也能够提升,两个人都获得好处。所以善友之间常常以五戒十善、常常以因果报应、常常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目来相劝,这样互相之间在菩提道上就能够增进。我们每天讲课,讲世间儒家、道家的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讲佛家的智慧教育,这都是『善相劝』。大家能够来听课,从听课本身对讲课的人也是一种鼓励。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互相的劝,讲课的人是用语言劝,听课的人用行动劝,听课的人比讲课的人更高,身教过于言教。

  谈到「善相劝」,我们知道善以孝为先,一个国家希望构建和谐社会,从哪里开始做起?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过,「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和谐社会的至德要道。《孝经》都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有这么一种殊胜的功德。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媒体,常常用这些孝道的事例来劝导大众,像山东电视台,我们知道有个「天下父母」的专栏节目,他们每次都是播放一些现代的这些孝子孝女、父母亲情的感人事例。我记得他们曾经评出「感天动地父母情」十大人物,还评出演艺界的十大孝子这些活动。我们看了这些事例都非常感动,这是在展现孝的光辉,当每个人看到这样例子,自己就能生起孝顺父母之心。父母跟子女能够和谐,就是家庭就有了和谐的根,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都和谐,社会也能和谐。这都是「善相劝」很好的一个例子。

  我常常讲课的时候提我有个梦想,很希望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能够评十大孝子,把孝子的这些事例向世人展示。我们相信肯定有很多感天动地的例子,先把他挖掘出来,真正这样大力的去宣扬这些善,不出几年社会就呈出一派新的和谐气象。老法师在国际社会里面,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团体组织都倡导,包括政府组织,倡导什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这些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学,通过网路、卫星来播放这些教育。我曾经跟师父上人会见印度尼西亚的副总统,这是第一次到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我们直奔印度尼西亚的总统府,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副总统谈话,当时我做翻译,师父上人跟他们谈。总统一开始就说,我们这个社会,经济问题是个大问题,不景气,有没有办法能够帮助我们经济复苏?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的秩序比较混乱,不安定因素很多。请教老法师。

  老法师就说,其实经济问题是次要,关键是什么?社会不安定的问题才是第一。为什么社会不安定?因为我们没有教化,人民如果受教化,懂得伦理道德,社会怎么会不安定?所以老法师建议他们,可以请不同宗教,尤其是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教,请他们中间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每天上课。在哪里上?在摄影棚里,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印度尼西亚来播放。印度尼西亚总共一万七千多个岛屿,每个岛上都有居民,你要说去那边开学校是不方便,但是你用这些广播、电视,那个效果很大。师父告诉他,你要真的这么做,不出三年,你整个社会就有明显改观。这是真的,你看老法师在庐江建了文化教育中心,不出一年,庐江汤池镇社会风气就有明显的改观,证明了什么?教育功能非常大。所以善相劝,劝善的功...(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夺到完为止。所以人如果真的是纯净纯善,他长寿。因为老起恶念,老干坏事,所以寿命就缩短。下头请看: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这句话是讲这个罪过讲起来真的是名目繁多,这大大小小『有数百事』。何谓大过?何谓小过?当然标准也可以不同。大过,我们可以指如果这个心是想谋害一国,甚至一个地球的众生,这是大过。他只是对自己不好的,自己的一些习气毛病,害自己一身的,那叫小过,小过都有过。老是不改的,日积月累的,深重的过失,这是大过;偶尔犯的,叫小过。总之名目繁多,有数百事,有几百件。《太上感应篇》后头的恶因恶报这一章里头,就给我们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但还是不够详细,他说的只是一个大的名目,如果要细说,那个恶说不尽。你看地狱里头,那个大小的地狱,多的不得了,刑具也多的不得了。地狱,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的,数目都不可计量,为什么?这是因为人造了恶业大小不一样,论其名目,那可是太详细了。所以这边《感应篇》也是一个略说而已。

  真正想要长生的人,『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道家很注重修长生不老,修成道成仙,我们知道要做仙人,做地仙要修三百件善事,要做天仙得做一千三百件善事。仙很长寿,所以道家是希望做仙人,可以长生不老,那是建立在断恶修善的基础上。所以太上提醒我们,这些恶事恶念「先须避之」,没有立三百善之前,没有立一千三百善之前,先要避免造恶。你看《了凡四训》里面都给我们讲「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你过没有改,就像一个容器有漏都漏掉,善业装不进去,装了就漏掉。所以先要避这个过失,避过失就是避祸之道。

  我们的灾祸都是因为恶业招感来的,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你看印度尼西亚为什么天灾人祸这么多?实际上也是因为缺乏教育,人民、上下都没有能够很好的断恶修善,乃至于招感了一些天灾人祸。我听说印度尼西亚的贪污腐败是很很严重,贪污,贪财招感水灾,水灾是什么?像海啸这类就是水灾。贪财的必定有人先富,有人大富,印度尼西亚也很贫穷,贫富悬殊,结果形成很不满;不满就有怨恨,怨恨不满,就是有地震。所以你看,印度尼西亚前几天还有一次很大的地震。要知道天灾人祸为我们心所感,所以先去避过就是能避祸。

  我们知道修长生,不是说要找什么灵丹妙药,这得健康,也不一定吃什么补品。你看我们师父上人,今年八十一岁,真的是健康长寿,身体也很健壮,精神很好,每天讲课两小时;我也是讲课两小时,我觉得还是满辛苦的,他老人家你看驾轻就熟,真的是体力跟我们年轻人一样。他的长寿健康秘诀在哪里?就在修清净心,把恶念都改掉,善念永住,这就是修清净心,这才能得到永生。我们希求永生是希求往生极乐世界,那叫无量寿;无量寿,那才叫真正的永生。要修永生,得先须避之,在这《感应篇上》,恶的念头先得断掉,善的念头要生起来,这样才有可能这一生拿到往生净土的把握。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2
...(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学里教书就认识了陆小曼。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恋史,大家很多人都知道。这其实陆小曼她也是一位有夫之妇,她的先生还很不错,是一个司令员,在哈尔滨军区,他原来是在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跟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是同学。结果徐志摩就追陆小曼,陆小曼跟他俩也情投意合,两个人后来就结婚了。他的父母非常生气,就断绝了给徐志摩的给养,徐志摩于是被迫在大学里教书,打工赚钱,养活家庭。两个人因为生活都是浪漫惯了,都骄奢淫逸,所以花费特别大。后来陆小曼又喜欢上海的浮华生活,到了上海,弄得徐志摩就奔走于北京与上海之间。他在北京教书,挣了钱,然后又回到上海。当时是刚刚有飞机,所以他就坐着飞机在两地飞行。来这么样子过这种辛苦操劳的生活。

  后来陆小曼又跟那些戏子们在一起,让徐志摩非常气愤,两个人常常有口角。有一次他们俩吵完之后,徐志摩就赶到北京,想要去看他以前追过的女子林徽音,这都是心里不清净。没想到就在这个途中,从上海飞到北京的路上,飞机失事就坠毁了,这位年轻的才子就结束了他三十五岁的生命。所以你看看,『见他色美,起心私之』,不忠良,对自己的家庭不忠,对太太不义,他最后的果报就是这样。

  反过来,他原来的太太张幼仪,是一位很贤慧的人。虽然她没有留过学,但是非常的有传统意识,即使是被她生先抛弃,她一样的孝顺徐家的二老,还把这个孩子养大。到以后,她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了一个银行的总裁,很有身分地位,也很富有,还拿钱周济徐志摩的第二任太太陆小曼,很难得。她还请了一个儒家的教师,每天跟她讲四书五经,做人之道。所以她活到了八十九岁,这是福报。所以印光大师说:不淫获福,犯淫致祸。如果世人在女色关头不能够彻底看破,至高的德行,至大的安乐,子孙无穷的福音,来生贞良的眷属,都断送在俄顷之间。一时的快乐,那是刀剑之蜜,这刀上的蜜,你拿舌头去舔,还没有尝到甜头,舌头就被割掉了。所以世人要对这个非常的谨慎。这句话我们还没有讲完,我们先休息五分钟,等一下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大家继续请看: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刚才我们还没有讲完,见到美色,这心里动了心,这就已经犯下了恶行。要知道犯罪,包括身体,包括口,讲的言语,包括念头上,起这不正念头,那都是造罪业。所以见到美色,如果动了邪念,这就等于犯了邪淫戒。那如果是要犯,那是更加罪加一等。要知道犯邪淫的人,他的福报消减最快,可能本来有很大的福报,这一下子就被消减殆尽。

  在前年,二00五年六月就发生了一个惨案,就在广州市。这是在香港的一个叫华娱电视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他姓耿。这位耿总他到广州办事情出差,在路上遇到两名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来勾搭,勾引他。结果这位老总就跟着她们俩去了。这有说有笑,很开心,就没想到这两个女子是一个犯罪团伙的成员,在耿总的杯子里放下了蒙昏药,喝了之后就呼呼大睡。结果犯罪团伙的人来了,把耿总绑起来,在这个酒店的房间里面,然后就把所有的衣物、财物都搜清光,然后又用冷水把他泼醒,问他你的信用卡密码是什么?逼他说。结果他一醒来,看见都是这些年轻的,这些犯罪团伙很年轻,不到二十岁,他就故意大叫,想要求救,因为双手被绑起来。这时候犯罪团伙人怕他叫出来会坏事,就拿刀朝他身上乱捅,就把他捅死了。所以你看看,一个大公司的副总裁,他的年薪有一百四十万港币,很不小的数字,出入的都是高雅的场合,没想到一念之差,『见他色美,起心私之』,犯了邪淫的念头,自己竟然命丧黄泉,多么可怜。这都是给现代人的一个很大的警告。

  现在以色来诱使这些人就范,这些犯罪行为多得不胜枚举。特别是年轻的男子不得不小心。当然这个不光只是说男子见到女色就起邪念,这是不对;女子见到男子起这贪爱的念头,也是不对。这都是双方双向的。要知道为什么人看见异性他会起邪念?绝大多数都是被异性的外表所迷惑,因为她长得年轻,皮肤长得好,看起来就很有风韵,自己心里面就会动坏念头,所以全被外相所迷。你说不是被外相所迷,为什么你见到那些老病的人,皮肤都是生皱、很衰老的人,你不会起邪念?证明这念头本来是空的,都是因为你遇到这个缘才生。所以当下把这个念头放下,这是用的上乘功夫。比如说走到路上看到女色,马上你目光移开;地铁里、通道,看到那些不健康的画面,马上要把目光移开,非礼勿视,而且心里非礼勿动。这非礼勿动不是指身体,身体当然要非礼勿动,连心里的念头都不能动,不能去想,不能让这些邪念念念相续。念佛的人用佛号来截断这种染念,或者是提起经教。比如说想到「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这是遭天谴,人神共怒的,我不可以犯,我念头一起,鬼神都知道。这样子警醒自己,生恐惧心,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念头刚起,刚一隐微的时候,就要把它覆盖下去,把它截断,不能让它相续。

  另外还有一种功夫,现代很多年轻的男女,我曾经有一次到加拿大,遇见一位学佛的年轻人,他就跟我讲: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这个邪念不容易。这都是什么?习气太重。他这个念头起来了,压不下去,怎么办?这里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个用功的方法,很有效,这是佛提倡的「不净观」。

  这里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唐...(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佛说十善业道经》也是他翻译的。所以他的贡献很大,不亚于鸠摩罗什大师,也不亚于玄奘大师。

  鸠摩罗什,我们知道当时他翻译的译场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规模宏大。我们知道实叉难陀当时一定会有译场,翻译的工作一定是一个团体合作的。写这个人做为译者,因为他是负责人,这是位开悟的大德。实叉难陀这个名字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叫喜学,喜欢的喜,学问的学,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得出这个人一定是很喜欢学习,好学。孔子说「好学近乎智」,真正好学的人有智慧,这也等于是劝导我们在学业上面要精进用功,不能够懒散。

  最后『译』,就是指把经典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这位法师不是中国本地人,但是你看他翻译的经典的语句很流畅,中国人都很喜欢读。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了这位译经人。下面我们来看经文,请看第一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好,请看到这里。这一段经文,这是每部经的通例,都有的,这讲的是六种成就。通常我们说经典都是在人间讲的,释迦牟尼佛或者对弟子讲的,或者对信众讲的,可是这部经却是在龙宫里讲的,这个因缘也很特殊,底下我们会详细介绍。

  我们知道佛一生没有立文字,他在临终的时候嘱咐弟子阿难尊者,让他结集经典的时候要有个规矩,就是每部经前面都要加上四个字,「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表面的意思说,就是阿难自己自称,就是正如我所听到的那样,就是他(阿难)从老师世尊释迦牟尼佛那里听到的。「如是」也表示确实是这样的,增加大家的信心。可是如果从《大智度论》解释这四个字,我们来看,这四个字有无量义。「如」是讲的真如、自性,所以「如是」就是讲真如、自性才「是」;如果不是真如、不是自性,那就不是。所以这里讲的,是和非、善与恶、美与丑,区分的标准在哪里?就在真如。是真如,符合真如自性的就叫是,如果不符合真如自性的就是非。就像《太上感应篇》里面我们都学习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是道和非道从哪里区分?就从自性上来看。

  自性才是真实的,是唯一真实,自性以外的任何一切法都不真实,《金刚经》里讲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这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是我们自性显现出来的,既然是显现的,它就是虚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体。只有真如才存在,那才真是,其它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都不真实。佛非常了解这个事实状况,所以他就住在真如实相当中,凡夫被幻相给迷惑了,所以如来住在「是」里头,凡夫住在「非」里头。他迷惑就造业,不知道自己所执着的、所分别的其实是假的,不是真的。如何从凡夫的境界回归到如来真如境界里面?那就要靠觉悟。一觉悟,真正明白,彻底明白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就从幻相中回头了,他能够观照出这个幻相不真实,没有自性,于是他就能够住在真如里面,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为「佛」。

  当一个人明白以后,他一定生起大慈大悲,把事实真相告诉那些还在迷惑当中的人。像释迦牟尼佛,他悟道了,他就会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辞辛劳,为大众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说的就是「如是」这两个字,都是讲真如自性,都是讲是道与真如相应的这些事情。所以「如是」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从真如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些法,那就是如是。所以,圣人讲经说法教学都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圣人没有意思,有意思的是凡夫。凡夫用的是心意识,「心」就是阿赖耶识,是含藏种子;「意」就是执着,它是指第七意识末那识;「识」是指第六意识,是分别,他用的是心意识,都是用的妄想分别执着。圣人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是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对众生也是应机说法,所以他所说的叫「如是」,讲的都是自性本来的东西。

  如是我闻的「我」,表面的意思是阿难的自称,阿难尊者复讲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就像我现在讲的也是复讲我们师父上人的,所以我们也要冠上「如是我闻」。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还要用心意识,自己没有证得自性之前就不能够来创造,所以讲的要是圣贤的意思,叫复讲。什么时候你可以离开圣人、老师来讲?自己证得自性的时候。证得自性其实也不是讲自己的意思,还是讲真如本性的意思,这个意思每一位圣人、诸佛都一样的。所以这个我,真实的意思是代表自性。真我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我这个色身。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那是你的妄想执着。就好比大海里头一朵浪花,我们的身体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你要执着这个浪花是我,那你就见不到大海。真正的我是什么?是这个大海。这一切众生就好比是浪花,都是我的一部分。浪花是不是大海的一部分?是!所以一切众生就是自性的一部分,自性所现的。真正明心见性的人一定是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那是真我,得到这个真我之后就得大自在。所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代表的意思极其深广。如是两个字是代表「信成就」,阿难特别加上这两个字,就是说真的跟世尊讲的一样,这也是自性所流露出来的智慧的教育,让大家生起信心,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下面「一时」是「时成就」。一时是指时间,时间为什么没有年、月、日、时?你看现在人写文章都标明二00七年四月四号,今天是这个日子,所以就写明。大家会不会奇怪阿难结集经典为什么不写明当时的年、月、日?为什么写一时?不写他不是忘了,那是有深义的。我们知道现在的科学家都已经了解,时间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为我们证明,时间长短是由物体运动的相对速度来决定的。相当于光速来讲,如果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间会变慢;如果等于光速,时间就停止了;如果超过光速,在理论上讲,你就可以回到过去,所以时间本身并不是固定的。一时是什么时候?就是师资道合之时,就是众生听这部经典的因缘成熟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4-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候就是经典所说的时候。所以它并不是指那个三千年前,佛讲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个时间好像很真实,那不是。如果一个人真正善根成熟了,这一生能得度,佛会示现来跟他讲法,对他来讲他就是生活在正法时期。哪怕是在佛当年在世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根,不肯接受佛的教导,他即使见到佛也不能得度,对他来讲这是末法时期。所以时间并不固定,看看一个人得度的因缘。当下诸位在座的,因缘成熟,修十善业道,这一生求无上菩提,就在此时,正是经典所说之时,那就是一时。

  在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法界就通了,时间、空间就不成障碍,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你可以看到,就在此时,也是一时,一心不乱之时。在史传里面记载,隋朝时候的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正读到这个时候,他入定了。结果到了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还在讲《法华经》,他到了那里就听了一座,然后出定以后就告诉别人「世尊讲《法华经》的法会还没散」。当智者大师念经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时空就不能障碍他了,世尊当年讲《法华经》那一时,正是他现在听《法华经》之时,我们说他进入了时间隧道,用现在科学讲,进入时间隧道回到过去。其实哪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金刚经》里讲要离寿者相,就不要有这些时间概念,这些概念,爱因斯坦这大科学家都说这是人类的错觉。因为你执着,你才有时间的观念。当我们用功的时候,读经的时候,一入定那正是佛讲经之时。

  下面『佛在』,「一时,佛在」,「佛」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教的创始人,要知道他是一位多元文化教育的义务工作者,千万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看。不是上帝,不是神明,他是一位教育家,他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每天办班教学。这里这个「在」字讲得很有意思,他不讲佛住,他讲佛在。一般我们说你住哪里?我住在油麻地,我住在汉口道。在和住就不同。为什么讲佛在,不讲佛住?这是因为在有随缘的意思,他不住。你看《金刚经》里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他无所住。佛无所住,他住在哪?我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