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7|回复: 10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六)】


这篇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第五个条目:【五、入五止: 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三者、 性起繁兴法尔止;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


问:这篇“五止门”是依何而来的?


答:是根据上一篇说的【四德: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二者、 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 而来的!


还源观说: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 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


问: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什麽是当相即空?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谈小乘大乘对于“众生”的看法!


问:小乘如何看这“众生”?


答:华严一乘教分记辅宗匡真钞说:若小乘教中。 看此众生唯是一聚五蕴实法。本来无人。


问:是的,小乘认为我们这五蕴色受想行识中,是没有我的, 因此小乘证到我空!


答:对:新续藏No. 1109 “终南家业”说:二乘机钝。唯观妄心。遣我人执。纵有事用。 但照此心。令妄不起


问:那,大乘如何看这众生呢?


答:辅宗匡真钞说:若大乘初教。唯识所现。如幻似有。当相即空。 无人无法。


问:原来如此,大乘初教认为,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对于所现的相, 当下这个相即是空的,无人我,也无法我,人我两空的!


答:见到的相,好像是实有的,但这个相本是空的。
因此,大藏续诸宗部“资行钞”说:见相如实,观性本空。 当相即空,不待观性


问:大乘终教如何说众生?


答:辅宗匡真钞:若约终教。并是如来藏缘起。举体即如。 具恒沙德。乃众生故


问:原来如此!大乘终教认为,依据如来藏而缘起, 这样整体就是真如,而这个体本来就俱有如恆河沙那麽多的功德, 这就是所谓的众生.!对吗?


答:对!辅宗匡真钞说:经云。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 众生法身。义一名异。


问:唉哟!我们众生就是法身哟!法身就是众生,虽然法身和众生, 这两个名称是不同,但义是相同的!这是大乘终教的说法呀!对吗?


答:对!辅宗匡真钞说:此宗(终教)约理。众生即佛。


问:大乘顿教如何说众生呢?


答:辅宗匡真钞说:若约顿教。众生相本来尽。理性本来显。 延然自露。更无所待。故不可说即佛不即佛等也。


问:圆教如何说众生呢?


答:辅宗匡真钞说:若圆教。即一切众生。并悉旧(从)来(就) 发心亦竟。修行亦竟。成佛亦竟。更无新成。具足理事。


问:原来如此!圆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发心、修行、 成佛都已是究竟的!更无新成。具足理事。?


答:对!圆教就是这样说的!


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麽说众生呢?到不如说众生都是佛嘛!


答:辅宗匡真钞就这样问:问。若尔何故现有众生。不即佛耶。


问:那要如何回答呢?


答:辅宗匡真钞说:答。汝今就初人天位中。观彼众生。“ 当相即空”。犹亦不得。况復得见圆教中事。是故汝见现有众生。 我不约彼说此成佛。


问:原来如此!从人天的位来看众生,如果观众生的这个相, 当相即空的,何况从圆教的观点来看,那众生就是佛呀?


答:对!其实,如果众生的情执已破,法界就圆现了,那不是一切众 生。无不成佛吗?
辅宗匡真钞因此就这样说:但令情见若破。法界圆现。一切众生。 无不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入愣伽心玄义说:维摩(经)云。诸佛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这怎麽讲?


答:入愣伽心玄义说:大乘中“音声文字”当相即空。无所有, 故终日说法,未尝说也”。


问:大乘认为声音、文字,这声音、文字的相, 当下这个相就是空的,无所有的,因此说:终日说法,但未尝说也” !


答:对!因为大乘认为说法者无说、无示,这就是所谓的“如幻说” 。
入愣伽心玄义就这样说: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又云如幻说等。 良以无说之说。是如幻说”


问:讲到 “当相即空”这个概念,卍新续藏第 60 册 No. 1110 律宗会元,就这麽说:
“见相如实。观性本空。次则见相如幻。空华水月。当相即空”


答:对!这就是”,当相即空”的概念!


问:还源观说: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我们上面已经谈了“ 当相即空”,那,【“相尽心澄”是什麽意思?】


答:先说“相尽”,顾名思义,就是一切心相都没有了! 就是一切染与淨的相都没有了。
辅宗匡真钞说:
一切染淨相尽,无有二法可以融会故。


问:那,相尽是什麽样的境界呢?


答:那是完全超越我们的思维认知的,我们众生的语言是不能形容, 讲不到的。
淨名经关中释抄说:
言语道断谓名亡也。心行处灭谓相尽也。


问:那,相尽是涅槃的境界了!对吗?


答:对!盐山拔队和尚语说:若依涅槃(经)得一切相尽,(就) 见性成佛。唯此一事实馀二卽非眞。


问:见性成佛?那,顿教如何说?


答:辅宗匡真钞说:若依顿教。以相尽离念故。知唯一实性身。 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与无常。
又说:
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


问:还源观说: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我们上面已经谈了“ 当相即空”,那,【“相尽心澄”,“心澄”是什麽意思?】


答:澄是指澄淨.
选择传弘决疑钞说:言澄淨者。所谓能令心澄淨故。 如水精珠能清浊水。


问:心澄淨的相貌是如何的?


答:心澄淨是没有相貌的。
无心论说:空心门者。谓看心转追觉心空寂。无去无来无有住处。 无所依心。故云空心门。心无相门。谓“心澄淨无有相貌”。 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长非短非大非少。非方非圆湛然不动。 故名无相门。


问:还源观说: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什麽是“入”?


答:还源观说: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 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问:哦!原来如此!入无入相名为入也。
那,【什麽是性相俱泯?】


答:性者心也,相者境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说
“性相俱泯”方名即空。空故不见欲贪欲生。


止观义例纂要卷
“性相俱泯”是故名为本自二空(人空与法空)


止观辅行搜要记
“性相俱泯”方名即空。


问:性者心也,相者境也!“心境俱泯”作何解?


答:注心赋说: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 若互夺两亡。“心境俱泯”。


问:还源观说: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为什麽说入五止门?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悲智双融,明其通义,性相俱泯克示“ 止门”。


还源观原文说: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


问:性相俱泯克示“止门”。这样子说,“性相俱泯”是止观的“ 止”也!


答:对!性相俱泯”也是我们的真心,
金刚三昧经宗通说:性相俱泯。直显真心。


问:那,真心是怎样的?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说:然真心无相。亦无实性。无性无相。 是诸佛谈心要诀。无相。则无妄我之可执。无性。则无妄心之可取。 既无执无取。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面说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若互夺两亡,就是“心 境俱泯”


答:憨山老人梦游记说:庞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谓内空诸想。 外空诸缘。内外皆空。“心境俱泯”。则诸苦自绝。此“ 禅门出生死之捷径”也。


问:上面说“心境俱泯”。则诸苦自绝,主要是什麽原因呢?


答:诸法集要经说:心境若俱亡, 彼“贪”则不起。


问:如来的境界是怎样的?


答:还源观说:《华严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问:”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什麽“入”?


答:宗镜录说:所言入者。能、所契合。泯绝无寄。一入全真。 方为真入。


问:华严经》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什麽是实无所入?】


答:我们的智体本心,本来是如如不动的,既然是如如不动的, 那来入与不入呢?
因此,宗镜录说:以智体即如。如外无法而可攀缘。故无可入。 心行处灭。寂然无入。
又说:恒以一如而观诸法。故名而入。此二无碍。方为真入。 又佛境入无所入。


问:“佛境入无所入”,愿闻其详?


答:宗镜录说:有三:
1.一约一切众生即如来藏。更何所入。翻迷之悟。故云证入。


问:原来如此,因为众生就是如来藏,那来入呢? 只是迷与悟的关系而已,一旦悟了,方便说是证入了!对吗?


答:对!翻迷之悟。故云证入。


问:“佛境入无所入”的第二个理由是什麽?


答:宗镜录说:二约理。非即非异。故云入无所入。


问:什麽是非即非异?


答:非即非异,就是非一非异,不是一样亦非不是不一样。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谓此二无二故非异。亦无不二故非一。 非即非异,故非非一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


问:但,什麽是非一非异呢?


答:我们上面不是说众生就是如来藏吗?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不生灭者即如来藏。 生灭之者业惑所生。体不相离。故非一异。


问:请用比喻说明!


答:我们把如来藏比喻成海,如来藏是常住不动的,海裡有风, 有风就波浪起,波不离水,水不离波,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故说“ 非异”,而水是湿相,波是动相,故说“非一”,非一非异。 即是中道。而此生灭即无生灭!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
斯由猛风起。洪波皷溟壑。无有断绝期。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七识波浪起。腾跃而转生。根自在主善知识中。广说此义。 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故非异也。水是湿相。波是动相。故非一也。 非一非异。即是中道。故此生灭即无生灭。


问:对!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这样说:
唯心八识。皆通如来藏性随缘成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名阿赖耶识。不生灭者即如来藏。生灭之者业惑所生。体不相离。 故非一异。


答:对!华严经合论篡要说:
法界理行,非一非异,非合非离。充徧十方而,无作无动也。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说
「復次,大王!一切法与法界非即、非离,本性平等,无有差别。 若了是者,即于诸法无所罣碍、亦无增减。」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来法身在那裡?


答:在五蕴中。愣伽经说:
如来法身亦復如是,于五阴中非一非异。


问:内外诸法是有的吗?


答:愣伽经说:以实无内外诸法故;以非一非异故, 以诸烦恼非一非异故。


问:你说以实无内外诸法故,那,贪瞋痴法又怎麽说呢?


答:愣伽经说:大慧!贪瞋痴法内身不可得,外法中亦不可得,“ 无实体”故。


问:我们上面谈了佛境入无所入”的二个理,“佛境入无所入” 的第三个理由是什麽?


答:宗镜录说:三约心。境心冥真境。故说为入。若有所入。 境智未亡。岂得称入。实无所入。方名真入。


问:关于“入佛境界”,还源观怎麽说?


答:还源观说:又准入佛境界,《经》云:「入诸无相定, 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此乃一切众生, 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


问:为什麽说“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


答:因为众生本来成佛。
圆觉经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问:还源观如何比喻“迷“与“悟”


答:还源观说:如人迷故,谓东为西;乃至悟己,西即是东, 更无别东而可入也。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还源观说:众生迷故,谓妄可捨,谓真可入;乃至悟已, 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


问:“谓妄可捨,谓真可入”,这当然不对!那,“乃至悟已, 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这句话是对的吗?


答:还源观说这样子说也不对!


问:那怎样才对呢?


答:还源观说:此义亦尔,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问:原来如此,不可说入,也不可说入,答案是“不入而入”才是入?


答:对!还源观说: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还源观说:何以故?入与不入本来平等,同一法界也。《 起信论》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是名入真如门也。」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
三世诸佛同一体性,则能以善根迴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 不于一法而有攀缘,恒以一法观一切法。佛子!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无师自然智。」


问:还源观说的五“止”是指那五止?


答:还源观说:入五止:
1.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
2.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
3.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
4.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
5.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问:首先,什麽是【照法清虚离缘止】?


答:还源观说: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 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缘境空, 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维摩经》云:「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依此义理,故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


问:“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即空”,为什麽说俗谛之法 似有即空”?


答:五教章通路记:因缘和合。假立似有。似有即空。空不异有。 缘起似有。即无性故。


问:原来如此,世俗法是因缘和合,虚妄的,因此说似有即空, 为什麽说似有即空呢?因为因缘和合,缘起之法,因为缘起, 故无性,因此说似有即空!


答:对!法集经说:夫虚妄者,实无而似有,如是之法随顺于空, 不违因缘,随顺不生、不灭。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说:
但由贪爱, 积集成种, 假因缘生, 和合似有, 因缘势尽, 復归散灭。


问:假因缘生, 和合似有, 因缘势尽, 復归散灭,因缘尽了,就归于散灭了,故说似有即空!


答: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可以用个比喻说明吗?


答:比如镜像一样!
入愣伽经说:无外物可见, 愚痴妄分别; 如镜像现心, 因熏心迷没。 一切法不生, “非有似有生”; 此一切惟心, 离于诸分别。 愚人说诸法, 从因非智者; 实体离于心, 圣人心是淨。


问: 还源观说: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 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缘境空, 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
【什麽是真俗清虚萧然无寄?】


答:肇论说:挺拔清虚,萧然物外。


问:什麽是挺拔清虚,萧然物外。


答:肇论疏说:挺拔清虚萧然物外者。挺出也。萧然谓萧条然也。 肇法师才思挺出。清雅虚通。萧然在物之外也。


问:师兄,以上的说明这只不过说明还源观说的“清虚萧然” 而已嘛!这怎麽讲呢?


答:宝藏论说:然则一切皆幻。虚妄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不染外物。清虚太一


问:我的解读是:
1.真与俗这相对的概念都是虚幻的,虚妄不实的
2.当我们觉悟这个虚幻是幻化的,我们就知道什麽是真了
3.我们悟到真之后,心就不染了,心就清淨如虚空般了, 心如太虚,故说清虚。
4.“心不染,心就清淨如虚空般”,则心无所寄矣!这就是“真俗 清虚萧然无寄”!
5.别忘了,宝藏论还这麽说,这种境界是:【内虚外淨。 如水凝澄。万象光映。其意不沉。其心不浮。不出不入。湛寂自如。 内外不干。识物不关】
6.宝藏论还这麽说:以无为为宗。无相为容。等清虚。同太空。 究无处所
对吗?


答:我的解读也是这样的!但希望我们英雄所见略同,嘻嘻嘻!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的原文就这麽说:清虚即是涅槃因(无量乐)


问:照你的看法,这“真俗清虚萧然无寄”是什么样的三昧定呢?


答:这是“离垢寂定”
月灯三昧经说:
犹如虚空无所染, 自性无垢常清淨, 彼人心淨亦如是, 持此离垢寂定故; 亦如日、月之光明, 其光颇执常清淨, 彼心“清虚”亦如是, 持此【离垢寂定】故


问:这就是还源观接下来这麽说: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 所缘境空,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


答:对!总的来说,就如三藏法数说的:一者照法清淨离缘止。谓观照真俗二谛之法。空有不二。清淨虚廓。能缘之智既寂。而所缘之境亦亡也。


问:但是,什麽是“能缘智寂,所缘境空”呢?


答:能缘的是智,所缘的是境!能缘之智既寂。而所缘之境亦亡也。
就如上面三藏法数说的:一者照法清淨离缘止。谓观照真俗二谛之法。空有不二。清淨虚廓。能缘之智既寂。而所缘之境亦亡也。


华严经十迴向品说:
不着能缘,不着所缘;
(这就是无二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关于能缘与所缘,愿闻其详?


答:【二相】(旧名二识出宗镜录)
1.一所缘境相。谓心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其相显现于外。是名所缘境相。
2.二能缘识相。谓眼识乃至意识。能缘六尘之境。其相显现于内。是名能缘识相。
(眼识乃至意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问:讲到能缘所缘,何谓智?何谓事?


答: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说:
菩萨于事于智而令清淨,远离非法。云何事?云何智?于能缘、所缘,远离声闻、缘觉智故,名之为智;谓所闻法皆当修行,名之为事。


问:还源观为什麽说能缘智寂, 所缘境空?


答:大乘宝云经说:所缘之境及能缘心并须观察,作观察已,心、境二法悉无所有而通达空。


问:原来如此,心、境二法悉无所有而通达空,这就是能缘智寂, 所缘境空?


答:对!


问:怎样才能得到灭尽定?


答:佛说宝雨经说:诸菩萨远离能缘想受心故,名住灭定。


问:再问一次,什麽是“照法清虚离缘止”?


答:还源观说:照法清虚离缘止。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 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缘境空, 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


问:经是怎麽说的?


答:还源观说:《维摩经》云:「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依此义理,故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


★《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


还源观原文:
【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谓观人寂怕绝欲止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问:什麽是观人寂怕绝欲止?


答:还源观说: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问:为什麽说五蕴无主呢?


答:因为五蕴是空的,故五蕴无主。
十住断结经说:其谛相者,道证明验五阴空五阴无主,所从缘起亦復是空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说:
四大假合,五蕴无实


问;还源观说:五蕴无主名曰寂怕!为什麽说寂怕五蕴呢?


答:我们这个四大,好像毒蛇那样,五蕴好像怨贼那样,当然可怕!
华严经说:
『一切众生执着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着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问:五蕴真的恐怖吗?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或有菩萨,以五蕴魔而为恐怖,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以是因缘而生【恐怖】。


问:还源观说:空寂无求名为绝欲。这是什麽意思?


答:因为五蕴之身,诸法本空,寂然淡泊,诸“欲”灭绝尽,因此说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三藏法数说:二者观人寂泊绝欲止。谓观五蕴之身。诸法本空。寂然淡泊。诸欲皆尽。无愿无求也。


问:再问一次:什麽是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答:还源观说: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


还源观说: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即其义也。


问:华严经的重要议题是什麽?


答:维基百科说:性起二字的诠释,是华严学界的重要议题。


问:什麽是性起?


答:华严内章门说: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于修造。
(可见,所谓的性起,就是缘起)


华严疏说:故晋译华严经(60华严经)有性起品。华严关键有性起门。纵说诸缘互相资发。就此门中。“缘起亦成性起”。


问:为什麽说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于修造》?


答:因为是离相的,因此说,本来究竟,离于“修造”。华严内章门说。何以故。以离相故。


问:为什麽说“起”


答:华严内章门说: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
(留意这句:离分别菩提心)


问:为什麽说菩提心是离分别的呢?


答:宗镜录说: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是则“心外无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无心。


问:你说“缘起之际。本来究竟”,这个起到底有起吗?


答:华严内章门说: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广如经文。此义是一乘。


问:什麽是性起?


答:还源观说: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


问:这个体当然是指我们的本心本体,依体起用,但是,这个用有离体吗?


答: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依体起用不离体故


问:依体起用,这个起用有相吗?


答:大乘起信论广释说用依体智。举体即真故虽起用无相可得


问:为什麽说依体起用不离体,而且虽起用而无相可得呢?


答:因为体和用无差别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
【诸佛体用无差别】, 如千灯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无有边, 应物现形如水月。


问:还源观说: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
【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这句话作何解?


答:佛因为依体起用,随顺各种不同差别的众生说法,故说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金刚般若经补注说:
随说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随顺众生而为说也


问:对!应对各差别众生!随缘应化也!金刚经注解就也这麽说的;随说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


答:对!


问:还源观说: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
【古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又作何解?


答:圆觉经大疏释义说:还源观五止门中。第三性起繁兴法尔止云。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今古常然名为法尔。


问:“古常然名为法尔”,这如何说?


答:一切法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故经说:法尔如是。此法不需待因缘引牵,因为法本来就是如此,故曰法尔如是!
圆觉经大疏释义说:既云今古常然。即知不待别遇外缘牵之。本来法尔常起也。


问: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答:法尔如是,就是等法界的意思!
愣严经直指说说:以念佛心。念自心佛。心佛双忘。等法界性。此无生法忍也。一人既尔。大地皆然。同一法身。互相摄取。揆因知果。法尔如是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依据上面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说:
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这句“万法俱兴,法尔归性”的意思也就是还源观所说的: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实际上,而体用是一如的,也不必说“依体起用,用归本体”,因为起与用是同时的,因为体和用没有差别的!对吗?


答:对极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诸佛体用无差别。
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两句是没差别的!是同时的!


问:在“性起繁兴法尔止”,【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
【总的来说要如何解释】?


答:三藏法数说: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应用万差。故曰繁兴。任运常然。名法尔也。


问:再问一次,什麽是“性起繁兴法尔止”?


答:还源观说: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


问:经怎麽说呢?


答:还源观说:《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即其义也。
维摩经说:
「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华严疏说:
盖譬如来智无不周。体无不在。无依无住。无去无来。皆由众生缘有生熟。故见如来有去住相。法身之体本无去住也。


还源观原文: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言定光者, 谓一乘教中白淨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华严经》 云:「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若有众生,入此大止妙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 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故曰定光显现无念止也。


★《【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


问:什麽是定光?


答:还源观说:言定光者, 谓一乘教中白淨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


问:般舟三昧经及其他经也有说,有一尊佛称为定光佛的。
般舟三昧经说:
「忆念我昔定光佛, 于时逮得是三昧, 即见十方无数佛, 闻说尊法深妙义。 譬有德人行採宝, 所望如愿辄得之, 菩萨大士亦如是, 经中求宝即得佛。」


答:对!定光就是然灯佛!
愣严经要解说:定光即然灯佛也。于定光所得无边身者。


问:佛说阿惟越致遮经也说:世尊!往古从“定光”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受此经本,持讽诵读,为无量亿百千之众演说其义。」


答:对!


问:愣严经要解又说:定光即然灯佛也。于定光所得无边身者。法身如空。无有边际。必假心灯寂照而后发明也。执四宝珠等者!


答:对!


问:还源观说:言定光者, 谓一乘教中白淨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这怎麽讲?


答:愣严经要解说: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虗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虗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问:原来如此!【言定光者, 谓一乘教中白淨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和以上那段话的关系原来是这样的。


答:对!愣严疏说:入三解脱门永无退转。故曰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还源观说:【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这怎麽说呢?


答:注心赋说:十方齐照。无私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念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


问:还源观说:“谓一乘教中白淨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这怎麽讲?


答:华严内章门裡有这段相关的谈话:又白淨宝网转轮王位时。有定光颇梨镜。光明照十佛刹微尘数等世界。以此验之。当知。白淨宝网转轮王之位。福分不少也。若起利用。即令无量众生发不退菩提心。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在十地无生法忍地。


问:还源观说的“一乘教”,这怎麽讲呢?


答:华严内章门说:
又一乘义者。分别有二。
1.一者正乘。
2.二者方便乘。
正乘如华严经说。亦如前分别方便乘者。分别有十。


问:什麽是正乘?


答:愣严疏说:二声闻、辟支。皆为佛教正乘。


问:什麽是方便乘?


答:法华玄贊说:三乘是方便乘。一乘是真实乘。(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一乘佛性究竟论说:
1.乘有人法。有大乘人。有小乘人
2。法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转方便乘。修治正乘。故名救济乘。
3.又有二种:
A.一了义一乘。
B.二密意一乘。
4.又有二种:
A.一为定性菩萨说一乘。
B.二为不定性声闻菩萨


问:还源观说: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
【什麽是心无念虑】?


答:宗镜录说:心无念虑。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念虑。任运成事。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


这就是还源观原文所说的:
《华严经》 云:「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若有众生,入此大止妙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 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故曰定光显现无念止也。


问:什麽是定光显现无念止?


答:三藏法数说: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谓入此止三昧中。光明炳现。内外洞彻。无思无虑也。
(重点在:无思无虑)


问:师兄,你说无思无虑,这给人有种落空,空空洞洞的印象,到底是什麽一回事呀?


答:愣伽疏说:如来所以无思无虑者。以如来久已断尽五住习气。及根本枝末二种烦恼。


问:什麽是根本烦恼,什麽是枝末烦恼?


答:二烦恼。瑜伽师地论说: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者。即无明惑也。谓此根本无明之惑。能出生一切烦恼也。二随烦恼。随烦恼者。即见思二惑也。谓此见思二惑。随于一切违顺境上。起贪瞋痴等烦恼。随逐不捨也


问:断掉根本枝末二种烦恼,会如何呢?


答:愣伽疏说:(这就会)离二种死。觉人、法二无我。烦恼、所知二障永寂故。


问:没有了烦恼障和所知障,那就是证到我空和法空了?


答:对!愣伽疏说:以诸障永寂。即得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而能现应化身化作佛事。此所以无说示说。非身现身。是名如来真法身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还源观原文说: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故曰玄通。玄通者,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 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来明五止竟。




问:“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
”首先,【什麽是幻相之事?】


答:奋迅王问经:「一切诸法皆如幻相,无心可得、无思可得。


问:幻相可得吗?


答: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
佛言:「须菩提!汝见幻相可得耶?」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我不见有心如幻,亦不见幻相可得。」


问:一切诸法如幻,那幻相从那来?


答:从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来的: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五蕴如幻而不坚


问:为什麽说如幻?


答:上面经已说了,五蕴如幻而不坚固


问:为什麽我们会执着五蕴的幻相呢?


答:因为我们有贪嗔痴的缘故。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说:
如是之人, 愚痴所复, 于生死海, 流转漂没, 五尘幻相, 深心染着, 醉乱颠倒, 终无醒觉。


问: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这怎麽讲?


答:首先,我们先谈五阴!


问:怎麽讲?


答:五阴是非有的,是空的,为什麽是空的呢?因为五阴无性,无性因此是空的!
华严经论说:阴集非有。无性故空。
还源观因此说:“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


问: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
【什麽是互隐互显】?


答:互隐互显是中道,是中道义。
报恩论说:佛教大旨。比例可知。故知凡教。不外空有。有不自有。空不自空。即有见空。即空见有。“互显互隐”。中道宛然。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什麽是玄通?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理事玄通止”,中互隐互显者,由幻相之事,显则理隐也,无性之理显则事隐也,“无性谓无质碍之性”也。


问:还源观说“无性之理”,原来无性的意思是“无质碍之性”!


答:对!而玄通的意思是深不可识的意思!
憨山老人梦游集说: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者耶
还源观说: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故曰玄通。玄通者,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 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来明五止竟。


问:请大概说明以上那段还源观所说的概念?


答:1.理由修显,就是理依事显
2.事彻于理,就是事法即理
华严演义钞说:
亦应云理依事显。即事能显理门。事彻理源。即事法即理门。


问:什麽是“事法即理门”?


答: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说:事法即理门。谓从缘集必无自性。举体即真故。善财念言。离一切法见知空无生。故经云。一切法皆如。诸佛境亦然。乃至无一法如中有生灭。


问:这样子说,事法即理门就是缘起无性的概念?


答:对!宗镜录说:事法即理。则缘起无性。一切众生亦如也。


问: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故曰玄通。
什麽是行从理起?


答:行从理起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从体(法身)起用的意思!
华严经文义纲目说:
行从理起故。故摄论云。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此之谓也


问:但是,我们要留意的是,体和用是无差别的?


答: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诸佛体用无差别】


问:“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这怎麽讲?


答:上面我们说:行从理起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从体(法身)起用的意思!
宗镜录说: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互隐互显。“互存互夺”。重重互现。皆不思议法界。说时不增。不说时不减。性海如是。岂可言尽不尽耶。


问:那,什麽是玄通?


答:根据我们上面所说的,现以还源观说明玄通的意思:
1.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
2.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故曰玄通。
3.玄通者:
A.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
B.大悲救物万行纷然。
C.悲智双融,性相俱泯,
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来明五止竟。


问:什麽是智悲双融?


答:智悲双融,就是智悲双运。
大藏续诸宗部“胎藏入理钞”说:
有大悲故摄入衆生入佛家。有大智故必有大悲。有大悲故必有大智。智悲双导甚深甚深。


问:什麽是性相俱泯?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但今佛之所说。性相俱泯。


问:这样的话,性相双泯就是无相空矣?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直显真心。然真心无相。亦无实性。无性无相。是诸佛谈心要诀。


问:无相了,那会如何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无相。则无妄我之可执。


问:那,无性又如何说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无性。则无妄心之可取。既无执无取。何有三细六粗。及熏习转变之过患乎


问:无相。则无妄我之可执,而无性。则无妄心之可取。。那不是无执无取了吗?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既无执无取。何有三细六粗。及熏习转变之过患乎


问:什麽是三细六粗?


答:起信论说: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麤。故名细。(六麤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繫苦相也。)


问:没有了有三细六粗的烦恼,那是怎样的情况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如是。则可令彼众生。皆离六尘缘影之心。与四大幻质之我矣。


问:但是,众生的六尘缘影之心还是妄呀?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虽众生以心为我义。须知此一切虚妄心我。其体本来空寂。


问:那,空寂的心是怎样的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若得此空寂心体。则知此心不同于幻化矣。


问:请举例用经说明?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且余观过去七佛偈。皆发明幻化无相、无生之义。


问:怎麽讲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即迦文本师。亦云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即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其义亦同。


问: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心体如幻如化,那会如何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若人果能知此无幻无化之心体。则一切法。无生灭相之可得。如是即得无生。


问:这个无生是怎麽说呢?


答:金刚三昧经宗通记说:然无生之心者。只在于无能化、所化之心耳。


问:悲智双融和性相俱泯的关系是如何的?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悲智双融,明其通义,性相俱泯,克示止门。


问:那,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怎麽说“性相俱泯”?


答:“相泯”就是“当相即空”,“性泯”就是相尽心澄,体周法界,谓绝诸对待也。
(谓绝诸对待就是完全没有对立了))
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
五止中,性相俱泯者,相泯释当相即空,性泯释相尽心澄体周法界谓绝诸对待也。


问:我们说了这麽多有关“理事玄通非相止”,总得来个总结说明吧?


答:好的!
1.一切诸法如幻
2.幻相是从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来的
3.五蕴非有。是空的,为什麽空呢,因为是无性故空。
4.这就是还源观说:“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
5.无性的意思就是“无质碍之性”
6.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
7.玄通的意思是深不可识的意思!
8.还源观说玄通还有一个意思: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故曰玄通。
9.“行从理起”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从体(法身)起用的意思!
10.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互隐互显。“互存互夺”。重重互现。皆不思议法界。
11.玄通者,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 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13.智悲双融,就是智悲双运。
14.性相双泯,就是无相空


问:那,总的来说,什麽是【理事玄通非相止】?


答:三藏法数说: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谓真性之理。幻相之事。隐显俱融。性相双泯也。


问:还源观说的止,就是定!什麽是定?


答:大集经说:「若住众生平等智中,是名为定。心行平等,性相平等、毕竟平等、发行平等,是名为定。
大集经又说:
“性相无碍”犹如虚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终不復离一相之法。入是门者,观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说言依一切法、不依于人。




待续。。。。。


还源观的:立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
我们已谈完了立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
下一篇是完结篇,我们将会谈“六观”:
这六观的条目是:
六、起六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三者、心境祕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
。。。。。。。。。。。。
★【这篇五止还源观的原文附录如下】:
这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六)的还源观【原文】如下附录:
自下摄用归体入五止门。五止门者、谓依前能行四德之行, 当相即空,相尽心澄而修止也。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名为入也。《华严经》 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 又准入佛境界,《经》云:「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 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 此乃一切众生本来无不在如来境界之中,更无可入也。如人迷故, 谓东为西;乃至悟己,西即是东,更无别东而可入也。众生迷故, 谓妄可捨,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 此义亦尔,不入而入,故云入也。何以故?入与不入本来平等, 同一法界也。《起信论》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 是名入真如门也。」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谓真谛之法本性空寂, 俗谛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虚萧然无寄,能缘智寂,所缘境空, 心境不拘体融虚廓,正证之时,因缘俱离。《维摩经》云:「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依此义理,故云照法清虚离缘止也。


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谓五蕴无主名曰寂怕,空寂无求名为绝欲, 故云观人寂怕绝欲止也。


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起应万差故曰繁兴, 古今常然名为法尔。谓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 故曰性起繁兴法尔止。《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即其义也。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言定光者, 谓一乘教中白淨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谓此宝珠体性明彻, 十方齐照,无思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华严经》 云:「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若有众生,入此大止妙观门中,无思无虑任运成事, 如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 不为二乘外道尘雾烟云之所障蔽,故曰定光显现无念止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谓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 故曰玄通。又、理由修显故,事彻于理,行从理起,理彻于事, 互存互夺,故曰玄通。玄通者,谓大智独存体周法界, 大悲救物万行纷然。悲智双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来明五止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問:原來如此,不可說入,也不可說入,答案是“不入而入”才是入?

答:對!還源觀說: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應更正為:

問:原來如此,不可說入,“也不可說不入”,答案是“不入而入”才是入?

答:對!還源觀說: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13: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