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法我皆空

[佛教经藏] 南师:不离世间解脱、禅宗根本经《维摩诘经》又《不可思议解脱经》《药师经》合集4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2.01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结。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以上为原文。)
         阿閦佛在东方,不是在我们这个太阳的位置,还不晓得过几个太阳,在多远多远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介绍了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阿」字是开口音,在梵文中代表了无量、无尽的意思,阿弥陀佛和阿閦佛的名号都是「阿」字头中国流行的佛教,多半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边有三位大老师,校长是阿弥陀佛,首席副校长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副校长是大势至菩萨。将来阿弥陀佛涅盘了,就由首席副校长即位,还是叫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和念观世音菩萨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介绍的东方佛土可多了,有药师佛、阿閦佛,《法华经》和其它经典,还介绍了许多其它东方佛土。六祖在《坛经》就说过,你们在东方的人造了罪,就念佛想往生西方,那西方的人造了罪,念佛该生何方呢?是不是大家把机票交换交换就可以了?佛经上介绍的东方佛国,都是生气勃勃的,因为东方世界代表生发,而西方是代表归宿。这一品介绍的东方阿閦佛,有不动的含义,所以又称为无动佛或无动如来。现在我们来看怎么见阿閦佛。
       12.02 什么是佛境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尔时,就是当时,我们讲《维摩诘经》已经讲了大半年了,在经文中还是同一天的事佛问维摩居士,你要见如来,要怎么样才真正见如来?注意,佛并没有说他是佛,真的佛是哪一个啊?那个释迦牟尼只是个肉身。「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维摩居士答,佛不用向外去找的,每个人就是佛。「如自观身实相」这句话你搞清楚了就见到佛了。我们现在身体是假相来的,人从出生,到少年、壮年、衰老,这个身体不是我,即使你成了佛,这身体也不是你。有人说他观到身体实相了,他打坐时看到自己这个肉身坐在这儿,另外一个身体站在空中,这还是幻相。要你们修白骨观、安那般那,都是修法,不是目的,修法的目的是要能够「观身实相」。所以维摩居士答复要怎么样见如来,他说「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本空的,也就是智慧悟道,我观自己身体实相是空的,所以「观佛亦然」,我观佛的身体也一样是空的。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例如今天是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我们有此一会,大家坐在这儿听一个老头子吹牛(南师太谦虚了)。五十年后这一会还有没有?你我可能都不在了。但是如果五十年后有人听到我们今天上课的录音,知道曾经有此一会,心中会有个影子,但不是真的。「前际不来」,古人没有到过现在,现在这里也没有古人;「后际不去」,你说有明天,明天是明天,同现在没有关系;「今则不住」,现在也了不可得,念念迁流不停。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说什么是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来了等于没有来,去了等于没有去顺治皇帝的出家诗说:「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佛法的答法,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生而无生,来了等于没有来。维摩居士与佛面对面,他说看佛是「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我们打坐观心,看自己的念头,过去就过去了,下一个还没生,刚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
         昨天下午有位教育界的同学从外地来看我,他说很累,学佛也不得力,现在正修观心法门。我问他是怎么观的,他说前念去了我不追,后念没起我不引发。我说很好啊,他说,但是,老师你说当下即空,偏偏我当下空不了!我说,你这孩子好笨!前念跑了不追,对的,回忆过去的事是笨瓜,未来的事要想是傻瓜,当下即空你不能改一个字,说「当下即是」吗!你空个什么啊?他听了愣住了。我再说,当下即空,哼!我算不定还讲当下即有呢!你去抓那个空就是不空了嘛。当下即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也就是空也就是有。在人家嘴上求佛法的人是没出息,要你自己心中求。你当下即是就对了,你管他空不空啊!
      我们这教室,下午上课的同学走了,晚上上课的同学还没来,中间是空还是有?(同学答:有)对了,这个教室还有的嘛,空空洞洞蛮舒服的,为什么要把这房子丢掉呢?值一千多万哪(众笑),但他本来空的。这样讲,你们懂了吧?观心就是这样观的,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听任自然。安心得很,那里就是。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什么是色?看得见形象的就是。你们打坐,唉哟,气动了,腿发麻了。你晓得气动了,晓得腿发麻了,你就在观色,你把身体看得太牢了色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去观,不去求。「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不观色,连下来是不观受想行识,全都丢开了。这才是观佛,才是见如来。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什么是佛?大殿上的不是佛,你梦中看见发光的也不是,不是四大起,不从身体上来。相同于虚空,但是没有说虚空就是佛,虚空是物理的现象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就是六根。大家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静坐就是想求切断六根。有人说自己打坐很清净,就是还听见声音,你又不求成为聋子,为什么不听声音?听到了,可是同你不相干嘛!大家现在听我讲话,有哪句话留住的?你留不住的!同时外面街上也有车子声,同你不相干,不是很清净吗?「六入无积」,它本来不停留在里面,过去就过去了,不去追求。「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都过去了,所以不在三界,三垢(贪、嗔、痴)都解脱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也都成就了。
      「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三明(六通中的宿命、天眼、漏尽三通明)具足,可是通明与无明一样,都是一念。所以神通与无明是一个东西。「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佛法讲无相,可是无相只讲了一半。《维摩诘经》给你讲彻底了,是无相也是有相,不是无相,也不是有相。不一,就是二,但又不是异。不是自己来的,也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不是无相,也不要执着无相,都不可取。「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你度到彼岸是去太平洋哪一边啊?跳出苦海是跳到哪里去?跳到乐园吗?怎么知道乐园一定比苦海好?不跳出来,苦海也是乐园。所以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虽然证得涅盘,还是入世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这四句话重要得很,是真正的佛法,你能搞懂了,下次不要来听《维摩诘经》,不用来上当了。如来是什么境界?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以抓住这一面,不可以抓住那一面。不可以用智力明白,也不能用意识推测。所以《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你有个想搞清楚的念头,就已经悟不到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这两句话非常严重的!既然如此怎么办呢?只有睡大觉去了,真的哟!你有资格尽管睡,睡觉也可以开悟的。我前面提过,我家乡有位素不识字的乡下人,他就是出家之后一觉睡了三年,醒来之后,就开悟了,还能够写出很好的诗来。另外一个睡觉的故事,有位铁牛禅师,大家在打坐,他老兄却躺在禅堂上睡觉。老和尚来巡查撞见了,问他,你有道理吗?就是问:你悟了吗?他作了首偈子:
铁牛无力懒耕田. 带索和犁就雪眠.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
         这条牛睡在雪地,身上都盖满了雪,看不见了,你打也打不到。意思是他证到空了。方丈一看,好,你有资格睡,继续睡吧。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你聪明也用不上,笨也用不上,有真本事就放下来睡睡看。我只怕你睡了九个钟头就睡不着了。临济禅师也是大彻大悟之后睡觉;黄龙禅师也是在山上一睡就是三年,醒来叫一声就有老虎来驮他下山,要回去也有老虎来驮他。睡觉竟能睡出这样的本事!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维摩居士这一路否定下来,我们学佛讲了半天,满嘴的佛法,到了维摩居士统统给否定了。这样不是,那样也不是,把相对的都打破了。无晦,没有黑暗。无明,没有光明。无名,所以你叫他是佛、是道、是上帝,都错了。无相,本来没有形相。不是强,不是弱。也不是清净,也不是脏。不在方位以内,可是他有东南西北上下。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没得可以开示的,无说,《金刚经》讲佛说法四十九年,却没说过一个字。没有布施,不需要布施,但也不是悭吝。不需要持戒,也不犯戒。不需要忍辱,也不起愤怒。不精进,也不懈怠。不求定,也不散乱。没有智慧,可是并不笨。没有什么叫诚实,可是也不骗人。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没有出去,也没有进来。
       「一切言语道断。」总而言之,你怎么说都不对。像我们讲经是混饭吃的,真的佛法是没得讲的,文字言语都无法表达你说上帝多伟大,佛多伟大,讲得出来有多伟大,这伟大也就有限了。「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成了佛可以种一切众生福田,是什么田?都不是。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可以种众生福田。佛不是你求他、供养他才理你,如果佛是这样子的,我第一个不信他。佛菩萨不是这样势利的,真正佛菩萨是你求他也度,不求他也度。所以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不是抓住,也不是空掉。不是有个相,也不是没有相。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真际,等法性。」所以成了佛叫作如来,中文翻译得非常好。你还把他当成真来了吗?是好像来了。释迦牟尼佛来过这个世界没有?来过,也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没有哪一个人来过,也没有哪一个人去过,只有现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哈哈」你要是「独怆然而涕下」那就是笨蛋,你能哈哈就成佛,你要泪下就是凡夫。这个世界谁来过了?拿破仑、华盛顿、诸葛亮?都没有来过。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你不能称他,量他。没法比的,超过可以称量的境界。「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不是大,不是小。看不见,听不到。悟不到,也不是知道。
      「离众结缚。」不要被一切捆住了,被捆住了就是凡夫,不能解脱。有人说,我现在什么都放下了,就是看看经,打打坐。你说他对了吗?又被一条绳子捆起来了!等于我有个朋友,他说一生除了烟酒嫖赌,别无不良嗜好。说了等于白说,被佛法捆住了,还是被捆住了。
     「等诸智,同众生。」有个智慧就不叫智慧了。什么是佛?佛与众生等同。「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世间法就是佛法,如来就在这里。你怕老,怕生命没有了,有钱又怕钱没有了,这是世间法。「一切无失」告诉你来了也没有来,去了也没有去。这句话很重要。 「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没有什么五浊恶世,也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作,没有起,没有生灭,没有什么可怕可忧虑的,没有可喜的,没有厌离心,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也没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一切言语文字都不能表达。你看维摩居士一路哗啦哗啦讲到底,当着佛的面一路否定,好像在拆佛的房子,一路拆光了。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他说,佛法就是如此,有这样的观点,才是真正的佛法;与这样的观点不同的,都是邪魔外道!这里说的如来身是法身,就是形而上学说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就是如此。光明、黑暗,善恶,来去……等等,都是现象,不是那个能生现象的自性。所以这一切现象境界都不是佛。这段话我们是拆开来讲,以文字来讲,文学境界非常的高,后世很多名作的诗词,就是从这些境界出来的。这一品经值得细细的读,如果敲木鱼来念,就没有味道了。
        我们这一品是见阿閦佛品,前面一路都是在讲佛境界,但是什么是佛境界?因为文字简单,反而特别难讲。希望各位不要只以我解释的为准,我只是帮助大家,提起注意而已。上文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思想的不是,意识的也不是。到了成佛境界,智慧也没有用。
        本经翻译人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僧肇,他著作的《肇论》,有一篇就写〈般若无知论〉。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最平凡最笨的人,却有上上智。一般人觉得自己聪明的,其实是笨人。什么理由?因为他不肯平凡;真能够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不但佛经如此说,中国儒家道家,乃至西洋许多哲学家,都有差不多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要信,是正信就入门,《华严经》也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信不是一般宗教的信,宗教的信偏重人的情感,佛法的信是理性的。 过去禅宗的祖师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来成为通俗的成语,用来鼓励人。但是可能大家没有仔细想过,爬到了顶尖了,更进一步不就跌死吗?这话的道理就是要踏实,就是《中庸》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就是最平实的人,所以不要自视高明,没有什么叫作聪明有学问的,都是人类意识上的妄想,但妄想清净就很难了。
         我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往往是乡下的老太太们。他们过的是平凡的生活,但也是我最羡慕的生活。「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这种日子不是你们都市中长大的青年可以想象的。我记得以前常看到乡下的老太太们,在黄昏时搬条板凳坐着看天,非常悠然。如果你去问他们日子如何,他们多半会说日子过得苦啊,为什么苦呢?命嘛!命是不是靠得住不晓得,但老太太们可是承认的,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命。反而是知识愈高的愈不认命,即使信佛也是功利主义挂帅,一信佛就想得利益,假使得不到利益,就会埋怨宗教不灵。为什么我讲这些?我希望你们再读一读上次讲的那一段。维摩居士讲了半天什么是佛,空的不是,有的也不是;高的不是,低的不是;总归都不对。你说我有个对的,你那个对的还是不对。那么就是都不对了?嘿,都不对还是不对。四面八方都把你堵住了,最后,原来我还是我,也不增也不减,很平常的,就接近如来境界了。说境界其实也不正确,因为又着了相,他其实是无境界又非无境界的,一切境界都是,又都不是。你要了解这一点,才可以继续读下文。
          12.03 维摩居士从哪里来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这时,舍利弗问维摩居士,你是从哪一个世界隐没,而投胎到这个世界来的?「没」(读如「末」)就是灭,死去的意思「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维摩居士问舍利弗,你所学的佛法道理中,有生有灭吗?「没生」就是生灭。「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舍利弗答,真正佛法没有所谓生或灭。各位要注意,真正佛法不在打坐参禅这些空事上面。你体会一下现在的心境,思想就叫作生灭心,有生没的。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很快的,念头过去就没有了吗?再想还是有的,所以没有「没」。真没有「没」吗?它又没有生过。每一个念头都停留不住,所以勿以有无当成真有真无。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都是不可得的。要能在这个境界上看清楚了,这就是学佛的根本道理。
       你们不论年纪,这个心用了这么久了,有损害吗?没有。现在用还是它。过去的过去了,抓不回来的;未来的还没来;现在的,刚一觉得又即刻成为过去了。所以要明白了根本什么都不能把握,心境自然平静下来了,这就是学佛的正路作如此观者为正观,非如此观者为邪观。因此你想求个咒子,找个什么稀奇的法门,那都是在妄想,因为你求的都是生灭法。佛法是非生灭法,言语道断还有个什么咒?还有个什么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佛法中的「法」代表着一切物、事、理,是个综合的代名词。维摩居士说,如果诸法没有生灭,为什么你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维摩居士又说,我问你,譬如魔术师变出来的男人或女人,是有生灭的吗?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人物是假的吗?不是,是拍摄真人而来,相貌动作都是真的。你说是真的吗?它只是映在银幕上,放映机一关掉就没影子了所以佛说我们的所作所为皆如昨梦。我们作了几十年的人,都像昨天的梦。昨天的梦都抓不住了,如梦如幻。「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舍利弗答,魔术变出的人是没有生灭的。「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维摩居士问,你岂没有听佛说过,一切法如幻,像魔术一样的幻相吗?「答曰:如是。舍利弗答:是的,佛是这么说过的。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居士追着说,既然晓得一切法如梦如幻,那为什么你还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这一段话很重要。从物理学来讲,你把一张纸烧成灰,就没有了吗?那只是纸的形态没有了,质能是可以互变的,烧了纸产生了热、光、烟、灰烬。僧肇写过《物不迁论》,世界上这些物质没有动过,时间也没有流动过,过去、未来几千万亿年都没有的,只是现在,现在也不可得。
       所以维摩居士再说,舍利弗,你认为有「没」,以为有什么事或物灭亡了,那是骗人的,只是物理败坏的现象而已相反的,你认为有「生」,以为有什么事或物生出来了,也是骗人的,只是物理相续的现象而已。那个能思有没有生的才是道,就是佛,是不属于生灭的。所以,维摩居士讲,菩萨虽然肉体败坏了,他的法身仍然在此为善。菩萨虽然肉体生出来了,也决不做任何一点小恶。
            12.04 维摩居士为什么来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这时候,佛看见舍利弗被维摩居士教训了,就岔进来告诉舍利弗,有一个世界叫作妙喜世界(就是阿閦佛国),那边教主的名号是无动(就是不动如来)。维摩居士是由那个世界灭了,而生在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维摩居士原本是妙喜世界的大菩萨,到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为一位在家居士。别的经典也说过,维摩居士早已成佛,他的前身是金粟如来。由于发愿要利益众生,所以化身来到这个世界。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舍利弗听了就叹道,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像维摩居士这样的人,能抛弃清净庄严的世界不住,而喜欢来到我们这个多怒害的世界。前几天有学生来找我,他说自己现在把名利看得很淡,已无求于人了。我说,不见得吧,你现在正在名利之中,说看得很淡容易,等你名利都没有了,看你还淡泊不淡泊?再说,你无求于人,来找我干什么?这不是有求于我吗?要求佛法也是有所求,这都是对自己的心理观察不清楚。所以这个世界众生多怒害,怒害从哪里来?都是贪嗔痴生出来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维摩居士再问舍利弗,我问你,日出时,日光会和黑暗结合吗?「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舍利弗说:不会的,太阳出来时,一切黑暗都没有了。「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维摩居士间,太阳为什么会走到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南赡部洲,都是佛学上的名词,前面讨论过了。「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舍利弗答,因为太阳要为这个世界照明,消除黑暗。「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àn)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维摩居士 说,大乘菩萨也是这样,他为了方便教化众生,而转生到不清净的世界,但并不会被众生的愚痴黑暗所污染,他们只是为了帮助众生,消除烦恼黑暗罢了。注意啊!这个灭烦恼闇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庙子中常见到「慧日当空」,是说随时在解脱的环境中,智慧的太阳当空,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黑暗。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这时候,现场的大众都很希望能够见见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他的弟子们。「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佛知道了大家的心意,就对维摩居士说,希望你可以把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他的弟子们,展现给在场的大众见识见识。
                                   12.05 妙喜国来的佛及一切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维摩居士当时心中想,我要不离开座位,把妙喜佛国引到这里来,让这里的众生可以由三道宝阶登上忉利天去看妙喜佛国。我要用右手一抓,把妙喜佛国从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像抓把陶土一样地截断,犹如拿朵花似地,拿到这个世界来。
         这里描写的妙喜佛国世界的景象,其实和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这妙喜佛国的情境,就是这边描写的。佛经中形容一切世界的边缘是铁围山,我们可以理解那是由矿物所构成的。妙喜世界的铁围山围绕的,有河流海洋高山,世界的中心是最高的须弥山,世界中有日月星宿,有天龙鬼神、梵天等等的天人和宫殿,也有菩萨和声闻众,有人世间的都市村庄,男女老幼,乃至无动如来和菩提树、妙莲花,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三道宝阶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连接到忉利天的。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在生下佛之后即去世,成为忉利天的天主。阿迦尼咤天是色界天最高层的有顶天,超过有顶天就是无色界。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有三只眼,是观自在如来的化身。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维摩居士想到这里,就入定,展现神通力量,用手一端,就把妙喜佛国端过来了。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妙喜佛国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觉到了,就问无动如来,谁把我们这个世界抓起来了?请救救大家啊「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无动如来告诉他们,不要慌,不是我作的,是维摩诘在施展神通,请我们过去。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至于妙喜佛国中没有得神通的人,仍然不感觉到有任何异样。这段故事要听清楚,维摩居士心念一动,想发动神通,用右手把妙喜佛国端过来。他动了这个念,就进入定境,呈现了神通力量。那个世界有神通境界的菩萨,察觉到被移动了(无动如来也只好动了),但是没有神通境界的菩萨却浑然不知。妙喜佛国虽被端过来了,但我们这个世界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妙喜佛国也没有变得比较狭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释迦牟尼佛就招呼大家来看,这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国土的庄严美丽,当地菩萨的心地清净,没有染污,以及弟子们的身心清白干净,所以才有这样庄严的净土。这个不动的境界就是《楞严经》中的偈子所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皆曰:唯然!已见。」大家都回答佛,是的,都见到了。「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佛说,如果你们想要达到这样清净佛土的境界,应该学无动如来之道。无动如来是行什么道?就是上面讲的「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12.06 愿生妙喜佛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数目单位。维摩居士表演了这一手神通,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少人,都大彻大悟了,而且发愿往生东方妙喜佛土。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就为他们预言,你们发了这个心,一定可以如愿往生那个国土的。「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这时,大概维摩居士把手一放,妙喜佛国就回归原位了。全部过程中,无动如来也没有向谁说法,妙喜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没有交谈,大家只是一看这个场面就开悟了,妙喜佛国因此也功德圆满了。
       禅宗里就有这么个问题,阿閦佛土一现而不再现是什么道理?这是有个故事的。有位灵云禅师,参禅三十年都没能悟道,就决定不参禅,而修行去了,就是去走戒定慧、念佛、观想等等的路子(你们恐怕不用三十年就放弃了)。他的心就放松了,没那么紧张了。在春天的有一天,他走在外面,看到桃花盛开,一下子就悟了。我们即使天天看桃花,为什么也悟不了?等于我们天天吃苹果,就是不会悟出地心引力一样。灵云祖师悟道后,就作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人就拿灵云禅师悟道的事,拿来比《维摩诘经》这一段。维摩居士把阿閦佛国拿来给大家看,就一现而不再现,这个娑婆世界就有十四那由他人,因而大彻大悟。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有一位禅师,答复了这个问题,他说,娑婆世界众生见阿閦佛国而悟道,同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是同一道理。每个人随时都有机会见到无动如来,都是一现而不再现,不过人人都把握不住。因此这位禅师作了首偈子,非常高明:
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尀[pǒ]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lù]鱼虾
        何必一定看到桃花才悟道,看到椅子看到狗屎也可以悟道。你们来禅堂打坐,都是想钓鱼,但是你们是到平地上钓,怎么钓得到?你们参参看。事实上,世上一般人求道,都是背道而驰。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佛告诉舍利弗,你看见了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吗?「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舍利弗说,是的,见到了。我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清净土,像无动佛一样的真空境界。也愿一切众生起用的时候,能达到像维摩居士一样的神通境界。「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舍利弗继续说,我们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这样的好事,见到维摩居士,能够亲近供养他。其它的众生,不论是当今的,还是佛逝世之后的,读了这部经,也会得到利益。何况是读了听了这部经之后,能绝对地相信理解,将它牢牢地放在心中,为人读诵解说,真诚地去遵照修行。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里继续说明这部经珍贵之处,和它的功德,文字大家都能了解。《维摩诘经》讲到这里,功德大致也圆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3.01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旛、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住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干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以上为原文。)
         现在是第十三品,法供养品。《维摩诘经》到这里,等于是作总结论了。法供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大家观念中的供养,多半是出些钱,做些功德之类的事。不错,这些也是供养,是培养自己的功德,但是真正的供养是法供养,就是这一品所要讲的
                         13.02 自在神通 绝对实相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释提桓因依中国人的观念,是玉皇大帝,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
         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他早已成佛,为了辅佐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成佛,他化身成菩萨来护法的。护法是护持正法,使正法住世。因此庙子也称作常住,是法常住的意思,代表佛的正法常住。一般显教所塑造文殊师利菩萨的像,是一手持经典,座骑是狮子,代表百兽之王,作狮子吼。普贤菩萨坐的是莲花高台,骑的是六牙白象,代表大愿力,负担众生。在密教,文殊师利菩萨的像,往往是一手拿经典,代表智慧,一手拿金刚宝剑,斩断一切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皇大帝向佛说,我虽然从您和文殊师利菩萨那儿,听讲过无数次的佛法传授(佛传法被纪录下来的,就是后来的经典)可是从没听过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讲自在神通。自在神通不是修出来的,是众生本来具备的,但是要明心见性以后才发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得到自在神通的境界,就不能算是真悟道了。一般认为,神通是能够看见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听到耳朵听不见的,但这些现象很多是精神病态,不是神通,要分辨清楚
       唐代禅宗有名的庞居士庞蕴,学问很好,一辈子不出来作官。他住在湖北重镇襄阳。襄阳在唐代是中国文化财富集中区域,《三国演义》讲刘关张诸葛亮等人,一辈子闹来闹去就在那一带,就是那么重要的地区。庞居士家中富有,中国人喜欢把富贵连起来,有钱就贵。如果只是贵,地位高,可是不富,就不算福气。过年常在门上贴「五福临门」,五福不包括贵的。贵不一定就富,庞居士全家四口,他和妻子和一儿一女,都是悟道的人,是非常特殊的家庭。庞居士跟马祖学禅,他的修行功夫很好,什么白骨观、数息观、念佛都会,但是不能解决问题,此心不安。不知道你们诸位学了半天,心安了没有。学佛的人就算什么都会,有个还没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学佛学了半天,成佛是成个什么东西?我们所有怀疑的问题都在内。
       庞居士最后去找马祖,就问一个问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是问达摩祖师来中国传佛的心法是什么。他问佛的心要,心中心。密宗有心中心法门,有心中心咒。佛过世后,这个心法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到达摩祖师,他也是太子出家的。他发现佛法在印度已经要衰微了,看见东方的震旦(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因此渡海来中国,在广州上岸。当时是中国的南北朝,南方是梁武帝,北方是北魏(云岗石窟、嵩山少林寺都是北魏建立的)。达摩祖师大概先在广州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后来他和梁武帝对话,他回答「不识」。在我没去广东之前,一直就把这回答理解成「不认识」,等到学会了一点广东话,才回头想起,原来达摩祖师的意思是「不知道」。好,先交待了祖师西来。
        回到庞居士问马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问得非常简单,单刀直入,哪像你们学禅,连问个问题都拖泥带水。马祖怎么回答呢?「等到你一口把整条西江的水喝下去了,我才告诉你。」这就是禅,问的是什么话,答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是换了你们,一定要骂格老子,这马祖简直是疯子!可是庞居士一听就悟了。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有人乱加解释,说坐禅坐到气住脉停,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真是不知所云。庞居士悟道后,把全部家财用船载到江心沉掉。这又是为什么?别的地方有记载,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布施?他说人没有钱不会做坏事,把钱给人了,这人会去做坏事,就是帮人造恶业,所以宁可把财产沉到江中。还好他们一家人都悟道了,否则这还得了,太太不跟他闹才怪。
       这一下,他们家徒四壁,就靠编织篮子过日子,靠自己劳力吃饭,不是过不劳而获的日子。这也是庞居士同门师兄弟百丈禅师的教训,百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己到了七八十岁还是照样耕作。有一日,庞居士叹一口气说:「难!难!难!」他是讲悟道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好像想把十担麻油摊在树上,麻油当然不会停在树上,一定流下去了,这个同一口吞下西江水一样地难。他的太太在旁听见了,就回答他:「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到处都是道,也不是一定要研究什么《维摩诘经》。他夫妻俩好像为了菩提在斗嘴,他女儿庞灵照听到了,就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佛法就只是如此,没什么难和易的。庞居士说过,神通与妙用如运水和担柴。什么是神通啊?你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茶来了能喝,这都是神通!是自在神通除此神通,都是鬼通。你怎么长大的?你怎么会说话?你怎么会记住东西?你怎么会听懂《维摩诘经》?是什么东西让你能做到的?你找也找不到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自在神通,每个人都是现成的,还要去哪里学?
        作人平凡就是佛。一般人学佛学成了疯子,不肯平凡。佛在悟道之后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个个是佛,佛所有的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为什么不能悟道?「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你只要不妄想不执着就好了嘛,是不是很简单?你说,是啊,所以我天天在除妄想。唉,你那个除妄想的念头不又是妄想执着吗?所以你连一缸水也喝不完,更不必说一江水了。
       佛十九岁出家,苦行求道十二年,肚子都饿扁了。后来明白这不是道,就出来接受人家的供养。一直跟他一同修道的几个人,就离他而去,认为佛犯戒了。佛得到补充营养,才有在菩提树下一坐七天而悟道的结果。所以悟道之后就大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来佛在悟道后就要入涅盘了,释提桓因等天人,恳请他留下来教化众生。佛说「止!止!」你们不要劝了,「我法妙难思。」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而凡夫偏喜欢在思议上搞,这一说就说了四十九年,到了八十一岁才走。这一说就说了四十九年,到了八十一岁才走。
       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啊,就在吃饭喝茶中,你们很多年轻人何苦来这里听经?我看你眼睛都张不开了,累了就睡就是佛法嘛!还在那里打坐,不敢睡。觉都不敢睡,哪有本事一口喝尽西江水?后来庞居士要走了,他有个好朋友位居藩镇,是唐代的地方大员等于是军阀。庞居士知道要走了,就通知这个好朋友要他来。你看,庞居士生死自在,可以预知自己什么时候走。朋友来了,庞居士告诉他两句很重要的话,「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就是说,宁可把什么都放下都丢掉,不可以把没有的硬抓进来。讲完了,他把头在朋友身上一靠就走了。其实庞居士告诉他朋友这两句话,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讲佛法,另一方面是暗示他,不要野心太大想作皇帝,他没有这么大的福报
      还有个说法,庞居士宣布他第二天中午要走了,到了第二天差不多是时候了,他就叫女儿出房间,看看太阳当顶了没有。灵照出去看了,回来说,当顶是当顶了,不过太阳周围多了一圈。庞居士觉得奇怪,就下座自己去看,那知道灵照竟然自己坐上去,抢先一步走了。你说庞居士没神通,他怎么可以预知死期?你说庞居士有神通,他居然还上女儿这个当!等庞居士回房间一看,女儿已经走了,他自己只好迟一步走。他儿子当时在田里工作,妻跑去告诉他儿子,说老头子走了,儿子听了,站着拿个锄头就走了。老太太看这情景,一家四口一下子走了三口,气得「不知所终」。我推测庞婆可能一气之下,去了寒山寺,因为文献上记载,当时在寒山寺常有个老婆子出现,所以我作这样的联想。他们一家人对生死都有把握,有自在神通。
       讲回《维摩诘经》,释提桓因称这本经是「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决定就是绝对,实相是道之体。要讲禅宗就离不开这本经,《楞严经》是后来才加入的。禅是没办法教的,不是建立在言语文字上的,一用言语文字表达,就已经不是它了,不是实相了。实相无相,无相的东西要怎么讲?你说空,空也是相。所以真正佛法是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是在不可说,不可思议中,勉强表达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3.03 天帝的愿心──供养修行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释提桓因继续说,照我所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和旨趣,如果有人听了这部经,能深信、理解、领受、保持、读、背诵这本经,一定真正懂了《维摩诘经》所讲的佛法。懂了不算,还要照着修行求证。这里提到读经,小时候长辈就说读书要入藏。后来学佛了才理解到,是要读入阿赖耶识,藏识。你能入藏的话,不但一辈子不忘记,下辈子也不会忘记。苏东坡的名言「书到今生读已迟」是真话,有些古书我拿来一翻,内容就了解,也都记得住,就好像以前读过的,可是我知道自己这一生中,确实没有读过。有些同学说记忆力不好,这多半是你读书方式不对,所以要用读诵念出声才容易真读进去。你在这里听了《维摩诘经》,回去有读诵吗?没有读怎么能「得是法无疑」?很多东西要先记住,以后机缘到了,就会恍然大悟。
       「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能读诵本经,依法修持的人,就可以避开一切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道),打开一切善门。我们常常不小心发了兽心,就是畜生道的行为。那一脸凶恶怨恨的样子,就是饿鬼道的行为。这样不能避开恶趣,怎么能去开善门呢?学佛只要常拿这「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八个字提醒自己就是学佛。能做到了自然能「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诸佛菩萨要加被你你就先要有个基础,你本钱都没有,他怎么能加被你呢?我看年轻人学佛,乃至学其它宗教,会很替他担心。很多年轻人后来学成了神经,因为没有从作人的基本学起,人都作不好,怎么学佛?现在也有提倡人间佛教的,佛教本来就在人间的嘛,不在天上。这么提倡好像自打嘴巴,如果要讲人间佛教,也就先从学作人做起,才算人间。
       「降伏外学,摧灭魔怨。」能做到避恶开善,就可以「降伏外学,摧灭魔怨」。魔、鬼,都是怕善人的,做了善事你的阳刚之气就大了。我有个老朋友,专去传说中闹鬼的地方,甚至还烧香请鬼现身给他看一看,可是却一辈子就没碰见过鬼。因为他的阳气太强,是常常行善之故。你行恶,阴气就重,那魔就会被你所吸引。一个不打牌的人会有人常来兜他打牌吗?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在找趣味相投的。
        「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菩提是觉悟,所有的地方都是道场。很多人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告诉你,我刚刚来台湾时先到基隆,作点生意,一个晚上一万两黄金没有了。我只有去租个小房间住,一家四口挤在里面,还要放一张公事桌写文章,吃饭也在上面。打坐时把桌面一清,就爬上去打坐,那就是我的道场、饭厅、办公室、书房。富贵贫贱都一样能过。有时知道明天没有米了,今天晚上到明天还有六七个钟头,先睡觉再说,不管明天的米!它自然会来的,算不定半夜一场大地震什么都下去了,急什么呢?这就是「安处道场」。如果要环境对了才学道,我们这里的环境很好,怎么也没有几个人真在学道啊? 所以修行不要挑时间和地方,不管在哪里,你心一安定,就对了,就「安处道场」,不用外求。能做到这样了,才是跟着佛的脚印走,才是学佛。如果不能「履践如来所行之迹」,照着佛走过的路线前进,你再怎么听经也没有用。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这是释提桓因对着佛所发的愿,假使将来有人受持读诵这部经,照着修行的人,我会带领天兵天将,供养他,为他服务。不论是在城市、乡村、山林、旷野,只要有这部经的所在,我们都会去听法。我们这课室中有这么多本《维摩诘经》,大家有看到他们吗?你小心,说不定就在你身后!所以你的心念不要乱。现在的科学已经可以把你的心念照出来,若你动恶念或起善心,照出来光的颜色就不同,你打起坐来,就有不同的颜色,一看就知道。
     「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天帝继续说,这部经所在之处,如果有不太信的人,我们会影响他,使他起信心;对于已经起了信心的人,我们会保护他。
          13.04 供养如来与修行的福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佛听了释提桓因所发的愿,对他赞许有加,替他高兴,就是随喜功德所以佛仍然在修功德。「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本经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想要大彻大悟的不可思议法门。「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刚才讲要从作人学起,要学习行善,才能够称得上是善男子善女人,人道才有基础,才够资格学佛。大家不要轻易放过佛经上的用语,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从人道做起。所以,假使将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供养这部经的,就等于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旙、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佛又对天帝说,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一劫那么长的时间,供养了满布三千大千世界数不尽的如来,乃至在如来过世之后,又为所有如来全身每一颗舍利子,都造一个如天下那么高大的宝塔,又用一劫的时间,用一切一切最上乘的东西,供养舍利塔,你说,这人的功德多不多?
这里提到许多供养的物品,包括用妓乐供养,就是又唱歌又跳舞的。现在很多女士以为去道场不好穿得花花绿绿,我说有什么不好?还要擦口红擦粉呢!诸佛菩萨的像,哪个不穿戴得珠光宝气的?庄严不是在外表,是在心。你心不干净就不庄严了,那道场也不庄严了。所以有人要点香,我说香有八种,你在室内烧香只是一种香,会污染空气,所以最好不提倡。要点香也最好能用卧香炉,直插的香不小心倒了,会引起火灾。这些都是常识。
      「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释提桓因答,真有这样的人,他的福德大到说不完了。「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你们诸位的福德,比那个人还要大。因为佛说,只要听听这部经,生起信心,能读诵依照修行,福报就更大了。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什么原因呢?有钱固然可以做功德得福报,但是有钱可以买智慧吗?再多也买不到的佛法是智慧之学,真正的智慧才是大福报。你懂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说听听经哪有那么大的福了。你能听进去了,必须照着去做才会生智慧,那才是最大的福报。要学佛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啊!要成佛非要懂得这部经的道理不可,这部经所讲大彻大悟之相,是不可限量的,能懂了这部经的话,那福报是不得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13.05 转轮圣王及其千子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很快地解释几个名词。「应供」,是应受供养。「正徧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明行足」,一切修行的法门具足。「善逝」,过去了就放下了,丢得开,就是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解」,解决一切世间困难。「无上士」,真正大丈夫,最有智慧的人。「调御丈夫」,最能训练众生的人。「天人师」,天上和人间的老师。你真懂了这十个名号代表的意义,你就懂佛法了。 这里讲的是佛的十个名号,其实佛不止十个名号,读《华严经》就知道了,佛又叫神、主、上帝、金仙等等,你不要胸襟太狭隘了,佛没有说信我的才得救,他是信的要救,不信的很可怜更要救。如果学佛还分宗派,还分入世出世,那你不如去学睡觉好了。佛的这些名号,是适用于所有一切佛的,在中国,通常只用佛或如来这两个名号作代表。
      「劫」是表示世界从成就到毁灭所经过的时间,依中国观念,我们这个世界从存在到毁灭有十二万亿年。今日的科学认为,地球存在至少已有四十六亿年。依照佛教的观念,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合起来也称为一大劫,每一阶段分二十小劫。从人的平均寿命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到人寿十岁,又每百年增一岁,到八万四千岁,这样算一小劫。 在世界住的阶段,住劫的最后一小劫开始,战争、瘟疫、饥荒等小三灾频繁发生。然后到了世界坏的阶段,坏劫前十九小劫内,有情世间逐渐毁灭,当然人类也消失了。最后一小劫,轮次发生大三灾,火灾从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天,水灾从地狱淹到二禅天,风灾从地狱一直毁到三禅天,彻底毁掉这个物质世界。然后是空劫二十小劫,什么都没有。再形成这个世界也要二十小劫,是成劫,第一小劫先形成物质世界,此后有情世界,包括人类,渐渐形成。
      那么,人种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是个宗教问题。西方宗教认为,最初的人是上帝照他的样子所造,现在科学对这个说法是怀疑的。佛家的说法,世界到了住劫的二十劫开始,色界天的光音天天人,到这个世界来玩,因为贪着这世界的「地味」,久了就飞升不回去了,所以成了我们的祖先。这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光音天天人又从哪里来的?这样一直推下去,就是哲学原人论的问题。你们写论文的同学,这里头随便一抓就有很多数据,很多题目可以写。本经所讲的无量阿僧祇劫,是个不可说不可数的久远概念。
        佛告诉天帝,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的时代,有个佛,名叫药王如来。「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那时有一个世界叫做大庄严,劫数叫作庄严劫。那位佛的寿命有二十小劫,他的出家弟子中,声闻众有三十六亿那由他之多,大乘菩萨众有十二亿那由他之多。 我们这个世界在佛学中叫作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意思,也是有缺陷不圆满的意思。正因为不圆满,所以众生会愿意学佛,如果太圆满了,就成了八难之一的灾难,众生反而容易堕落。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劫数叫贤圣劫,有一千个佛会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所以我们不用担心世界马上会坏,因为还有很多佛要出世,慢慢等吧。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转轮圣王就是不世出的贤明圣王。转轮圣王也分四等,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铁轮圣王、铜轮圣王。金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世界绝对太平,几乎没有坏人。我在本经开头时,讲过一个很好的对子「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这就是写转轮圣王的时代。这个愿很大,是真正的大愿。中国历史上的明君,算是哪一等的圣王,那是历史哲学的问题。
       佛经说有转轮圣王出世,必定有七宝呈现,就是七个条件:轮宝(圣王拿在手中的金轮)、玉女宝(贤惠的皇后)、象宝、马宝(好的交通工具,高明的战争工具)、摩尼珠宝、主藏宝(能干的财务大臣)、主兵宝(有计谋的臣子、武将)。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三千年历史中,好皇帝不多,算得上轮王的恐怕不到十个。好的皇后倒有好几个,像明朝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一位,当时的人称她是马如来。提倡妇女运动的人,可以选这种例子来宣扬一下,对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四天下是包括了四大洲的全部天下,四大洲是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佛告诉天帝,那个世界中有一位治世的圣王,叫做宝盖,当时有七宝呈现,他统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这圣王有一千个儿子,每个都很端正,又勇敢又身体强健,无人能敌。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周文王有一百子,当然这是封神榜小说这么写,不是正史。「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那时宝盖圣王和他的家属,供养药王如来。这又同东方有关,很少人注意这个问题,大乘佛法最后都提到东方的诸佛。为什么轮王出世的时候,也都会有教主出世?这点佛学不提的。 在中国,人类文化分成三道:君道,是统御者,如转轮圣王;师道,例如孔子、释迦牟尼佛这些教主;臣道,能够造福社会的将相。每一部佛经中写君道时代时,师道和臣道一定同样昌明轮王衰落时,师道也会衰落。
      「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药王如来和弟子的一切,都是由宝盖圣王所供养,使他们能安心修道。而且不是只供养一百年,是供养了五劫那么长的时间。「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过了五劫,宝盖圣王吩咐他一千个儿子,我死后你们要学我,以深心,至诚恭敬供养人天师表。这一千个儿子就照着父王的命令,又供养了药王如来五劫,一切如同父王在世一般。「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一千个儿子当中,有一个叫作月盖,他独自思索,还有什么样更超越的方式来供养佛?
                                              13.06 佛说法供养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此时空中有天人告诉他,真正的供养是法供养,胜过任何一切的供养。用普通的话讲,就是精神的供养胜过物质的供养。当然,我这是简单地讲,法供养不能解释成是精神的供养,下面解释什么是法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天人告诉月盖王子,去找药王如来,他会详细为你解说什么是法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月盖王子就依言去向药王如来请示。「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这都是传统的礼法,表示对佛的恭敬。我年轻时候在家乡,还是要向父母亲行跪拜礼的,现在的年轻人当然没这一套规矩了。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药王如来告诉他,法供养就是智慧的成就。从教育的观点来说,老师教学生,最高兴的是,学生的成就能超过老师。所以孟子说,人生三乐之一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另二乐是:父母在,兄弟无故)。
        诸佛所传的法就是经,经是传法的记录深经不是一般的经,像《维摩诘经》就是深经,我们看文字,觉得懂了,实际上能否真懂还是问题。药王如来说诸佛所传的深经,世间众生是难以相信,难以接受的。这话我们可能听了不服气,会说,我可是所有佛经都相信的。你有真正的相信吗?如果自己没有能修证到经典所讲的境界,还只能算是迷信,不是正信。因为没有证得,所以叫「微妙难见」。能证得了就能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那不是可以用分别心来思惟研究而得到的。用分别心来思惟研究,只是个方便,不是真正佛法,所以我们不要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佛所传的深经,是大乘菩萨道的法藏,是陀罗尼(藏是仓库的意思。陀罗尼是总持,最精要的意思,不只是指咒语),可以使人到达菩萨第八不退转地,成就六度法门。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为什么上面刚说不可以分别,这里又说善分别?其实并不矛盾的。本经开头时就讲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修证到了的人,并不是不可以用分别思想,因为他的分别思想念念皆空,不会停留,不会染污的。第一义是无义,实相之义。所以到了这个境界的人,能「善分别义」,顺菩提正法,超越了一切经典。真学到了佛法最高处,是没有法的。
       当年我们学密宗,在西宁见过一个悟了道的喇嘛,他在康藏一带很有名,大家只叫他疯喇嘛。这疯喇嘛住在一个小破庙中,外界把很多发了疯的女人送到庙子里,疯喇嘛就对着他们弹汉人的琵琶,他弹得也不是很好听,可是这些疯女人听了却好了,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回家了。我们去看他,最好是带茶叶,要不然是带破烂的古董,他都很喜欢。他有一个钵,奇脏无比,洗也不洗,他就在这钵里面泡茶给人喝,我们可是跪着接这个钵来喝的。很多人嫌脏不敢喝,他就再也不会理你了。他很多举动很怪的,我们在庙中拜佛,他就跑到后面去推佛桌,还喊「唉哟,唉哟」,意思好像是说你们很行,佛都被你拜得动了。就这样,他已经在传法了,你们能懂吗?他也是众经之上,一字都无。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这段是大法,你不要把它当经或当佛学看,实际上它把佛法都传完了。能够懂得一字皆无的清净大法,才能入大慈悲境界,离开魔事及诸邪见,能顺缘起性空的因缘法。什么是顺因缘法?是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业报,能痛痛快快地还债,就是顺因缘法的表现。所以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罣碍,涅盘生死等空花。」一切总归是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顺因缘法到底,就是上面说的顺菩提法,就悟了。
   顺因缘法的起修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干闼[tà]婆等所共叹誉。」什么是道场?不是山林庙子,讲法供养,心地就是道场。有一首很好的偈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家道家和其它外道,都很看重这个偈子,它把身心双方面都讲完了,这就是道场的意义。再举个例子,道家的张紫阳也有个偈子: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项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这就是讲本地风光,平常心就是道。真达到法供养的境界,就可使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不用另外找个道场的,天龙八部也都会来给你护法。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可以加被众生,让他们进入佛法,得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能真正解说各个菩萨的法门。「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真正的法供养就是真修持,能够见到性空,依诸法实相无相的义理,弘扬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法门。但是我们要注意,无常、苦、空、无我,只是佛法的一半,是小乘证入涅盘之道。佛他老人家自己要涅盘时,说了另外一半:常、乐、我、净,正好是相反的佛这个时候说的是得道的本体,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虽然如此,大小乘都是要以无常、苦、空、无我为根基,连这个都没做到,也不用自我标榜是什么大乘。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可以拯救一切犯戒违禁的众生了。这里讲的犯戒是指遮戒,因时因地可以有所不同的,是遮戒。性戒是不限时空的,例如人类共同认为杀生是恶的,就是性戒。如果犯了性戒,就要自度,自见自性空,罪福皆空,才能够超度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行法供养可以使魔外道和贪着的人,生怖畏心,为圣贤所称叹。 什么是魔外道?你们不要随便说人家是魔外道,魔外道也是要度的,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真悟道了就懂得,没有什么叫魔外道的,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还是在心外求法,那我们也是外道。魔是心魔,大珠禅师说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捣鬼,哪有真魔外道?
       其实经文也告诉你了,贪著者就是诸魔外道。一切不贪着才是究竟。你说自己学佛,已经放下了,不贪了,真的吗?你贪着清净不是贪吗?所以佛在《楞严经》中,把声闻缘觉都骂成是外道,因为贪着个空。
      「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可以了生死,真正得涅盘「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佛所说深经」的道理,是一切佛都这么说的,不只是我药王如来说的。真理只有一个,不这么说的,就不是佛了。「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这里总结什么是法供养。如果听到了这样的深经,要信解受持读诵,为众生分析解说,这样的人才是护法,能如此才叫作法供养。这是第一层法供养的意义,下面讲第二层法供养
         13.07 也是法供养——修行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依据佛的教导确实修行。下面列出佛所教导的主要法门。
       「随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声闻缘觉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无明起,所以入胎转生无明不是没有光明,是没有智慧。小乘法门是要切断无明,至于无明是怎么起的就不说了。无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动力,所以行阴最难了的。打坐心不能静,就算做到心宁静了,身体的行阴像血液循环呼吸往来,都没办法停下来,这还是一念,没有空,尽管意识没感觉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因为行就生出识识就是心意识,就会有了别知觉。然后一连串下去,缘就是挂钩,十二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一个钩住一个。假使能解开其中一个环,其它十一个环就都好办了。
      佛告诉我们,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无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会有光明出现,不过不是有相之光,是无相光,佛学上叫常寂光。佛永远都在常寂光中。我们这里不能详细讲十二因缘,否则要拖得很长了。
       所谓因缘是一个前因搭住了后果。例如我们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这一念来的,是连锁关系。有人常喜欢知道自己前生是什么样的,来生又变成什么样。你不用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的。你这一生种种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种的因。你来生的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么事,种什么因了。所以说「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这就是因缘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因缘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间,五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缘本性也是空,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缘的作用。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注意!这是说宇宙的现象,不是本体。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觉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缘,为什么说不是?问题是《楞严经》那句话讲的是本体,本体是空性至于宇宙万有的现象,才是因缘所生。因缘纵使过了几亿万年都不会消失的,不受时空阻碍,所以佛教导我们慎莫造因,因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中间的道理是非常复杂奇妙的。因此佛经还有四句话:「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共有四难,说明佛法菩提因缘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缘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种一点善根,等他生来世因缘成熟时再说所以一个人的悟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学名称是时节因缘,就是时间。时节因缘不成熟,还是不可能,因为时间是心不相应行法。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也是很奇妙的,有时与某人只有一面因缘,再想过去打个招呼就没有机会了,从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间,永远隔开了所以佛法和中国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缘
     「离诸邪见,得无生忍。」讲起邪见,其它的宗教多认为宇宙中有个主宰。在座很多人,虽然信佛,但是不大容易有正见,还是认为有个菩萨在管着的。今天下午才和一位年轻同学谈起,他去菩萨前问卦,菩萨告诉他可以交某某朋友。我说,这个话你也可以信吗?一个真学佛的人,又是个知识分子,要信自心。我就写了孔子的话给他「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不是反对鬼神,不是要破除迷信,而是要你恭敬鬼神,但是保持距离。这东西不能玩的,玩起来,人的价值就没有了,这些就算是邪见。
       唯识般若中观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生。所以诸法无自性,都是因缘,谁也主宰不了谁。 邪见是我们要远离的,纵然你修行功夫好,有定力,如果见地不清,还是难有成就的。见地就是观念,有所谓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纵然你贪嗔痴慢疑都平伏了,有这五见就还是外道法门,因为没有般若正知见。我在《禅海蠡测》这本书中,就评论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统统都是落在这五见上。修道上的邪见太多了,稍微差一点就是邪见,换句话说,落入五见之中的邪见。邪就是歪,所以认为有主宰的,就是邪见。
       《般若经》有六十二见,六十二种见解,六十二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障碍了成道。实际上不管它有六十二还是一百八,就是一念之间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有主观。
       药王如来在这里告诉我们,真正法供养要「离诸邪见」,能离得开,就得道了,因此,「得无生忍」一念不生。所以我常引用「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如果考试问你:菩萨如何得无生法忍?你可以用上《维摩诘经》这一段「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来答就对了。甚至再简化一点,只要答「离诸邪见」,也是正确的。「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证到了无生法忍就绝对无我相,无众生相,对因缘果报看得好清楚,怕得很,一点不敢偏差,不敢争论若说空了就没有因果了,也是很大的邪见。
      当年我在成都,成都文殊院的方丈给我一个帖子,请我这晚辈吃素斋。这很严重,我就赶快去请教我的老师,老师说他也收到了帖子,方丈要审问你!听说你年轻悟道了,要公审你,一共有六桌人,都是老和尚,你去吗?我说,当然要去了,充其量杀头,何况和尚是不开杀戒的到那一天吃饭时,都没事,方丈很客气,让我坐最高位,连我的老师都坐在下座。饭吃完了,老和尚让我讲话,这一下开始了,所有在座的都可以提问,还好,我都能应付。最后老和尚问了个问题:
     「证无生法忍是不是证得空性?」我答,是的。    
     「那空了还有没有因果?」我说当然有。       
     「空怎么有因果?」我说空是因,涅盘是果。
    老和尚听了就坐下来,不再说话了。这才终于通过了,老和尚是慈悲的,他怕我悟了空性就「拨无因果」,那是很严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却更明显了。为什么?你真空了,只要有一点东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众生因为不空,对因缘果报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挡住了。所以古人说,学般若的空宗菩萨如「冰棱上走,剑刃上行」,在冰冻的山棱上走,以及踏着刀锋走,都是很危险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间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学得是什么菩萨境界,照样是六道轮回
      「离诸我所。」问题来了,一个人真达到无我,是什么无我?你们要把《维摩诘经》这一句参进去,好好修行是「离诸我所」,我所属的肉体,我所属的的思想妄念都空了。我常提醒大家,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之所属的,是我有使用权,但不是我。你住的房子是你的,你有权使用,但你不是房子,你死了房子不跟着你的。所以你就算得到空,这个空也是我所。真正的无我就是离诸我所。那个能知我与非我的,动也没有动过,不需要离,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能懂进去了就恭喜了。
          13.08 四不依 随顺法相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这是有名的「四不依」,学佛的人都要知道。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走了七步路,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正好走七步,不是六步,不是八步?你们参参看,这才是真大话头。 学佛是要完成自我,用现代哲学语言说,是要找到真正自我真找到了,是顶天立地的,也没有什么上帝佛菩萨,三界之间只有我,其它一切皆空。你懂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为什么学佛有四不依。
      「依义不依语」是说纵使你能把佛经倒过来背,如果没有搞清楚经文的道理,也是没有用的。你要把经文的义理,像吸收营养似的吸收,不死守经文的文字语言作标准。「依智不依识」是说不能依我们的心意识,不能用习惯的思想推理来解释佛经,而是要用般若智慧你们将来出去讲经弘法,要像岩头禅师说的「语语从胸襟中流出,盖天盖地」不然你一字不漏地讲,于众生无益。智慧不是聪明,更不是学位,生活中处处是佛法,不用言语文字表达,要靠智能去理悟。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三藏十二部当中很多是不了义经,就是义理不透彻的,很多小乘的经典是如此。学习佛法就要依了义经,义理彻底,透顶透底譬如《楞严经》的经题是《大佛顶了义首楞严经》,已经告诉了你是了义经。不过老实讲,依我看《楞严经》还不是尽然了义的,还挂着点尾巴。真正彻底了义就只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诸位的了义经在哪里?都在你家里,你没有出门来这里听经之前,你已经念完《维摩诘经》了,你来这里听我讲的是不了义。你懂了这个意思可以学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佛?禅宗祖师答:「佛是无事的闲人。」这很难,闲也不容易的,我看你们当中有几位很闲的,但是闲得很烦恼。古人诗曰:「人非有品不能闲」,这个品不是人品,是说没有超越「了脱」境界的话,是闲不下来的,闲下来会痛苦的。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一个人闲居久了不是好事。所以有时我会劝一些年纪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够赖就赖,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几十年事,一退休下来就垮了,开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为什么?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闲」。
       还有禅宗祖师说:「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学佛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你也不要执着于佛经上所有的话,一执着了,对不起,虽然不是邪见,但是成了边见,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见。宗教的偏见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个宗教都一样,因为基本上都是教人为善的,这总没有错吧!不必说你是那个教,我是这个教。你睡午觉,我睡晚觉。宗教的最高处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来看人家,要从平等线来看。所以有的朋友对我说,想找个宗教归宿,又不知道选那个教,我就叫他去街上逛,看见那个教堂庙子,觉得看着舒服就进去坐坐听听。我不是哪个教的推销员,这是要看个人因缘如何,不是我不肯推荐。
       第四个不依是「依法不依人」,我每次进教室你们就站起来,我只好合个掌,我实在很烦,很怕敬礼。我常骂你们,只会「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都是假话!其实老师样样都不了。老师好不好不要管,要依法不依人,以老师所讲的法好不好为主,不是看老师这个人好不好。如果因为是某某讲的我不能不信,那你是大迷信!有时我问同学为什么要如此如此,他说因为是老师你昨天这么讲的。这就是没有智慧,昨天某一个环境所以这么说,今天的环境不同,你怎么不晓得变呢?昨天下雨我叫你带伞,今天不下雨你为什为还要带伞呢?
       学佛一定要把四不依搞清楚。像现在好多人跟着去学密宗,我就问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讲给我听听。一听之下,都是没有搞清楚就胡跟着学,不管你跟着再有名的喇嘛还是麻辣,都没用的,弄个手印就叫传法,曼达还不如馒头好。曼达是代表一切供养,曼达拉就是道场,曼达拉的手印就是说要尽自己一切所有供养。你又不懂这意思,也做不到这样的供养,只会结印,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现在回到本题,本题是法供养。你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对得起佛菩萨,才是法供养。不是你搞什么曼达拉才是供养。学佛在心在念,心念搞不清楚都是在自欺欺人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这是大乘十二因缘,一直连到这里。能够做到四不依,才能随顺法相,是真正学佛的教导。也无所谓证入了什么境界,也无所谓归入何处,也就是不着相。人到了不着相就解脱了,就达到学佛的目的。这时候就没有无明起来,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行,最后到生、老死也空了。讲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家常常读的一本了义经,连题目共二百六十八个字(加了摩诃就成二百七十个字),就是《心经》。其中所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与这里讲的是一样的。能够这样去观,就无所谓灭无明,也无所谓不灭无明。灭与不灭都是两头的不了义教。就像空,也是不了义;有,也是不了义。不了怎么得了?学佛就是求了的。药王如来说,这就是最上等的法供养。
       我小的时候帮妈妈去街上打油,端着个碗,愈小心愈泼出来,结果把碗打破了。我头也不回,赶忙去家里再拿个碗出来。人家问我,打破碗怎么也不停下来?我说为什么要停下来?妈妈等着油烧菜,碗破了就破了嘛,我就算停下来,它还是个破碗啊!天下就有很多不了的人,打破了还待在那里看,还要叹气,真可惜啊!好名贵的碗啊!然后还要气得睡不着,吃亏了还要生气,那简直是笨蛋,这就是不了。所以当初很多同学问我怎么学佛,我就叫他拿个好碗好杯子来摔,他们都上当。而且他愈生气我愈笑,你们这样子怎么学佛?这个都舍不得!现在我年纪大了,这个方法不用了。
        佛说到这里,经文顿一下,然后再为天帝说下去。
         13.09 王子月盖守护正法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月盖王子听到药王如来这个法门,还不用证到,能听懂了就得「柔顺忍」的境界。心平气和是柔顺,由心平气和进到万念皆空就是忍,万缘放下。不是表面忍住故作心平气和状的意思,那会得癌症的,会把肝弄坏了。本经在前面也讲过,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唳不调,又倔强又坏,很难调伏,能调伏就是柔顺。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月盖王子得了柔顺忍,就立即把身上穿的宝衣脱下来,供养药王如来。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接受了弟子迦叶尊者供养的一件袈裟,迦叶尊者没出家之前,是当时印度的首富。这件衣服叫天衣,就一块块布披着,也不用缝的,所以后来的成语说「天衣无缝」。天衣,不是说是天上的衣服,是因为印度在唐朝叫天竺(在汉代叫作身毒)。迦叶尊者供养的这件天衣,是他的传家之宝。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月盖王子向佛发愿,等药王如来涅盘了,我一定依佛的教导来做法供养,保护正法住世。请佛给我加被,给我力量,使我在修行过程中能降伏魔怨,修菩萨道。这个在佛学上叫作祝愿,其它宗教叫祈祷出家同学要注意,即使受了人家一粒沙的供养,也要合掌向人家祝愿,祝他修道早成,或是菩萨加被,万事如意。
       讲到魔怨,这是修行上最难降伏的障碍佛法的影响,中国也有句老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像魔的力量比佛大。基督教也是如此,上帝全能,但是没有办法降伏魔鬼。佛与魔是平等的,佛的神通有多大,魔的魔力也有多大,这个道理要参透。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无量无边,对不对?一切众生的业力烦恼也同样地无量无边。这两个是相等的你不要以为佛的威力大,其实众生的业力也很大。如果众生的业力不大,我们这社会哪来这么多烦恼?所以都在魔怨中。众生最大的魔,就是生死魔。魔的种类就不再重覆了。魔就是业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就是你菩提道成功了。
      没有魔怨了,修行自然就到家了。你修行何以不到家?因为处处有魔怨障碍,你刚刚进一步,障碍就来了,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才清净了几天,别的烦恼就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进步一尺,魔怨进步十尺。但是我告诉你,真修菩萨道不怕魔怨,还希望有魔怨,所谓「欲坚道力凭魔力」,这个坚就是忍辱、坚忍。你每打赢一次,你的功夫就跃进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月盖王子发的愿,就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子,不怕魔怨,不怕磨难,努力向前。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药王如来明白月盖王子的心念,就为他授记。授记就是灌顶,是要入定,然后把法界的智慧光明,灌输给被受记的人。药王如来作预言说,你在末法时代还要来的,会当个大护法。在末法时代保护正法是非常难的。正法时代弘法容易,修持也容易成就,看经典的记载,古人成就又多又快。现在好像都没什么人成就,就因为障碍愈来愈多。药王如来交待给月盖王子的,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释迦牟尼佛继续对天帝说,当时月盖王子因为受了加被,得清净心,再听佛为他授记,因此得了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不是一出家就成道了,出家修习一切善法,昼夜精进,不久后得了五种神通(还没有得第六通的漏尽通),修成了菩萨道,得陀罗尼总持法门,学问高,辩才无碍。在药王如来涅盘之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维持正法经过十小劫。因此药王如来的佛法,因他而能够留传世间,这是他的功劳。
      这句话要注意「见法清净」,真正学佛,不管你学哪一种法门,是以见地为最难。禅宗祖师选弟子,首先注重「具见」,具备远大的眼光,高深的见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见地不真的话,修持就很难了,什么是见?等于去到一个地方,一见很危险就走了;或者一见很适合自己就留住。这个见地是在自己,很要紧的,不要靠老师还是靠别人。见地是智慧来的,我常常大声疾呼,学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这个见地就是智慧之见。
       能「见法清净」就是认清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净,才有资格算是佛弟子,才会听见佛为你授记。虽然释迦牟尼佛不在世间了,你能见法清净,就会明白十方三世佛都还在,没有涅盘,就会晓得佛在给你授记。为什么你见不到佛?因为你不能见法清净。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这就是月盖王子一个人的作用,所以人才之重要,像这样的人,在中国古文来讲是「不世而出」,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的,也许几千年只出一个。月盖王子比丘住世,毫不懈怠地守护正法,他教化了无数的人,每一个都得到了大彻大悟,永不动摇。还有无数的人,虽然没有大彻大悟,也证了小乘罗汉果。再其次也有无数人,因而在肉身结束时能够升天。他的功德实在太大了。
      各位从事教育的人要小心,好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像月盖王子一样的功德;不好的,真是误人子弟啊!罪过大于抢匪。很多资质很好的年轻人,就是被教育耽误了。教育失败,对国家社会都有很严重的后果,是很令人痛心的。当然,今天的教育不行,不能只怪学校,也不能只怪老师。老师也是人家的儿女,都是家里没教好。所以现在从家长起就要再教育,他们才能教好后一代。但是有谁能来教呢?除非能找到月盖王子。
                                           13.10 贤劫中的千佛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现在释迦牟尼佛把故事说完了,他就问天帝,你知不知道月盖王子的父亲宝盖圣王是谁?他现在在另外一个世界成佛,叫宝焰如来。我们念千佛名号中,就有他。「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他有一千个儿子也都成了佛,就是要在我们这个劫数(贤圣劫)中出世的一千个佛。
       「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迦罗鸠孙驮在别的经上,翻成拘留孙佛,都是译音,是这个劫数的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将来第五位是弥勒佛,千佛中最后一位成佛的,是韦驮菩萨,佛号是楼至佛,因为他发愿为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护法。
      「月盖比丘则我身是。」那个月盖王子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那维摩居士呢?他是第几位?其实他在古老劫数早已成佛,只是来这里凑凑热闹。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释迦牟尼佛最后告诉天帝,要知道佛法的要点,依佛的教导去修持就是法供养,而法供养是所有供养中最高的,所以你要以法供养来供养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4.01嘱累品第十四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干闼婆、罗剎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以上为原文。)
       现在是本经的最后一品「嘱累品」,很多经中都有这个品名。「嘱」是佛的吩咐;「累」是集中,就是把佛的吩咐累积起来,叫做「嘱累品」。本经这一品,佛吩咐弥勒菩萨,这位未来的佛。                                                                                                
         14.02佛对弥勒菩萨的交代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佛吩咐弥勒菩萨,把过去无量劫数修持累积来的大彻大悟法门,交待给你,像这一类的经,在我去世之后的末法时代,你应该以你神通的威力,在这个世界中弘扬,不要让佛法断绝。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干闼婆、罗剎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学佛的人要记住佛所教诲的一句话:「勿轻末学」,也有写成「勿轻未学」,就是不要轻视后辈或将来的人。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观念和佛法是一样的。我尽管也骂时下年轻人,不过总是劝人也不必担心,这些年轻人将来会比我们过得好。 佛在这里吩咐弥勒菩萨,将来末法时代的人,乃至牛鬼蛇神之非人类,也有发菩提心的。「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假使他们不能听闻这一类的经,就会失去应得的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这些人和非人,听了这类的经,一定会乐于相信,会觉得是难得的经,会接受它是至高的道理。因此弥勒菩萨,你要为未来众生的利益来弘法
      14.03两种菩萨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注意,一切众生都是因地上的菩萨,如果修持证果了,例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就是果位上的菩萨。而菩萨分二种。
      「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第一种菩萨,喜欢把佛法当学问知识来研究;另一种,不畏惧高深的义理,能把身心投进去修持。在禅宗,第一种菩萨叫作理入,用思想学问证入的:第二种菩萨叫作行入,用修持做功夫证入的。达摩祖师说,在末法时代说理者多,行证者少。也就是说,好谈禅的人多,真做功夫的人少。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有些人只喜欢研究佛学,也很喜欢听经,但是要他来修行他就不干,或是环境不许可,这些是刚发心的菩萨。
     「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有些人接触到这些大乘的经典,不会害怕,听闻经典后心能清净,能受持读诵,依教导修行。这种人都是前生有修行过的。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初学菩萨又分两种。「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第一种人听了佛经的高深义理会害怕,或者不能相信,甚至毁谤佛法,会说我从没听过这种道理,我不信。
      事实上这种人的确有,我当年在西康碰过一个人,他学问很好、地位很高,他常跟我说,我们什么都可以谈,只有佛法不能谈。有一天一起吃完饭他对我说,你晓得吗?世界上真正吹牛祖师就是释迦牟尼。佛经上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吹得多大啊,我说,你老兄说得不错。要影响一个人,不能摆你那个宗教面孔,骂他谤佛,要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才行。我便给他戴戴高帽子,他便对我这个学佛的就有好感了。逐渐地,他会背着我们去读佛经,这是他另外的朋友告诉我的。
      还有一个人,是英国老牌留学生,学问第一流,过去在国民政府当过部长的。他很气他的太太,因为他写的文章,常被太太说是狗屁不通。他打坐、读佛经,太太都反对,就问我怎么能影响他太太。我就告诉他,不用和太太争,但是把一些佛经故意翻开,搁在桌上太太看得到的地方。你不在,太太会去翻翻看的,一看就看进去了。他就依我的去做,最后真把太太引进门了,这就是教育的方便手段。你们千万不要摆一副宗教面孔,死板地传教,我看到汗毛都竖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第二种初学菩萨,对于能护法说法的人,反而不愿意亲近供养,甚至会挑人家毛病,批评人家。
      「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有这两种行为,就知道他是新学菩萨,虽然在学佛,也在造业,所以不能调伏其心,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像是烧柴火,虽有亮光,但也在冒烟,要看将来哪一种力量战胜他。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还有两种,有的菩萨虽然深信大乘佛法,但是自己倒行逆施,因此不能得无生法忍。
     「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是哪两种?一种是轻视后辈。
       所以我常劝同学要发心帮助初学的同学,可是就有人会推三阻四的,你这样就已经造了业,会有果报的。
第二种人,虽然了解佛法,但是分别心重,认为一定要怎么样才对,这也是造业。
这里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讲的,都是戒,是严重的菩萨戒啊!大家一定要注意。
                                        14.04 弥勒菩萨的承诺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弥勒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这一番教训,立刻就懂了,即刻表示会小心遵照佛的教导,会避免这些过错,会奉持佛在过去无量劫数修持累积来的大彻大悟法门。
    「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未来如果有人愿意求大法的,我会让他遇到正法,我也会加被这样的人,使他能受持读诵,并且为他人解说。
       「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皆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假若在未来末法时代,有人对大乘经典能受持读诵,甚至能为他人解说的,那就是弥勒菩萨神通力量之助,也是他所发的心愿。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佛听了就称赞弥勒菩萨,好啊!如你所说的愿力,诸佛都会帮助你,为你而欢喜。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在场的所有菩萨都合掌封佛发愿,曾在未来十方的国土中,弘扬正法。对于一切宣扬佛法的人,使他们能得到这部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接着,四大天王也向佛发愿,无论在何处,只要有人在念、在研读、在解说这一部经典,我们会带领天兵天将,前去保护,使他们在百由旬范围以内,不会受魔怨障碍。
                                         14.05 阿难受命记录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最后佛吩咐阿难,要他好好整理记住这部经,将来广为流通。
      「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阿难回答,是的,我已经记住了,这部经应该取什么名子呢?
      「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所以,这本经的题目是佛所定的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研究所有佛经,都是这四个字「信受奉行」,这是四个阶段,真的信了吗?不是迷信,而是透彻了解道理的正信;信了以后接受,确实遵行。
       大家念经读到这四个字都很开心,因为可以休息吃饭了。所有佛经都是由「如是我闻」开始,到「信受奉行」结尾,就是要以至诚接受,再变成行为。
      《维摩诘经》讲到今天,算是圆满了。
       感恩,顶礼南怀瑾大师,感恩一切具德上师、觉者,感恩诸佛、菩萨慈悲加被、感恩诸护法龙天善神慈悲加持、护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