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其它]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24、佛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彻底地阐明了因果的道理。有人说因果是小乘,从而不肯提倡,这都是些专事空谈,不修实在功德的人。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都不出因果之外,怎么能单独视它为小乘呢?古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指的是什么样的道呢?不就是“诚明合一”的道吗?“诚”,就是“明德”,是人们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妙性,为“性德”。由于没有克已复礼的功夫,“性德”就不能显现,所以称之为“阴”。“明德”之上,再加上一个“明”字,即“明明德”,是指朝夕晨昏,日日夜夜努力追求,警惕用功,兢兢业业修持的功夫,即是“修德”。修德之事显著,称之为“阳”。修德的功夫达到极处,性德就能圆满彰现。  “诚明合一”,就是“明明德而止至善”。明明德的功夫,为格,致,诚,正修;至善的事业,为齐,治,平。然而,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直到齐,治,平,并非是凭空产生,无根无据的,自然有使之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什么是使它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呢?那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好凶祸,厌恶吉祥,以灾为幸,以祸为乐的。听到“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的话,贤良的人,必定会更加勤恳修持,而不肖的人也会努力行善。  不断勉励自己,久而久之,则恶业消除而智慧显现,没有过错而性德显明。虽然过去是不肖浪子,现今却已成为有德贤人。因此,“诚明合一”的道理,对于自己的修持已经足够了,但是要用它教人的话,如果不借助于因果规律,就难以让一切人都依从奉行。把“因果”与“诚明”两种法门结合起来,才是圣人顺应天心所建立的真理,是流传万世而不变的大道。也就是自心本具的智慧之光和普照法界的佛光啊!  225、《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和佛所共有的,即“性德”。有妄想执著的是众生,离妄想执著的是佛,众生与佛迥然不同,原因在于修德。修德有顺有逆。顺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近,修到后来就大彻大悟,虽证悟而归无所得。逆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远,修到后来就永堕恶道,虽堕落而“性德”亦无所失。明白这一点,则愚人可以变为贤人,贤人可以变为愚人;长寿的可以夭折,夭折的可以长寿;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灭绝,一一都可以自作主宰。  有祸福吉凶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无依据,无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有依据。譬如山高不可登,有的人由此停步,望山兴叹;有的人则凿岩设砌,开出一条路来,那么高山绝顶也可直到。古今之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累劫祸害后世。若不修德,即使亲身做到富甲天下,贵为天子,或者是位及人臣,声势显赫的宰相地位,能够在有生之年不被杀戮,不惨遭灭门者,有吗?难道这些人都是本不该富贵而该灭绝的吗?  袁了凡就很懂得“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改变了命运。所以,所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前因所固定了的。前因,世俗的称为“天”,天定者胜人,是讲天命半点不由人,前因难转;人定者亦可胜天,是讲命运不是固定的,通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修持,前因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以现在的善因,消灭了前面的恶因。但如果恣意妄为,为所欲为,则结果相反。懂得了这个道理,则愚蠢者也可变得贤良,平庸者也能够超拔卓绝,这全在自己是否存心修德以及是否随时随地从善而已。  226、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众生常造恶因,想要免除恶果,如同在阳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奔走。常常看见无知愚人,稍微做了一点善事,即盼望得大福报;一遇到逆境,便说做善事不得善报,没有因果,从此退心,放弃作善,反过来诽谤佛法。他哪里知道“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奥旨。  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是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则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并且他还能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读《金刚经》,若被人轻贱,此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因为今世被人轻贱的缘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转变由心”的含义了。  227、念佛虽能消灭过去的恶业,然而必须生大惭愧心与大怖畏心,把损人利己的私心,转为普利众生的菩萨行。那么不管是过去世的,还是现在的所有恶业,都会凭借此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而消灭净尽。  228、人们修福造业,总不会超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于身业,后意根属于心,即意业。三业,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事,罪业极重。第一,杀生。学佛的人,应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都知道疼痛,都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就造了一件杀业,来生后世,必被他杀。第二,偷盗。凡他人的财物,未经许可,不可私自拿取。偷轻物,则丧失自己的人格;偷重物,就会害人身命。偷别人的财物,好像得到了便宜,实际上折了自己的福寿;失去自己命中所应该得到的,比所偷的还要多上许多倍。如果是用计谋取,或者是以权势威胁强夺,或者是为人管理财务作弊贪污,都叫做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的败家子;廉洁的人,必生贤良的好儿郞。这是符合天理的因果规律。第三,邪淫,凡不是自己的妻室,无论贤良卑贱,都不可以与她行淫。行邪淫就是败坏人伦,就是以人身行畜生的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邪淫的人,必定生不贞洁的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禀承自己的气分,决定难以正而不邪。不但外面的美色不可淫,即使是夫妻间的正淫,也应当有所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的人,反而不易生儿女;即使生,也难以养大成人,即使成人,也会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痛苦却牵累一生并殃及子女及孙辈啊。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为身业善,犯了则为身业恶。  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也就不真实,就会大失人格。绮语,即说风流邪僻的话,让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了,必定会邪淫,而丧失人格,或犯手淫损害身体。绮语的人,纵使自己不邪淫,也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来,或作母猪母狗。如果生在人中,当作娼妓。开始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性病一发,则苦不堪言。做人幸有口说话,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呢?恶口,即说话凶暴,如刀如剑,让人难受。两舌,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以上四方面都不犯,则为口业善,犯了则为口业恶。  三,意业。意业有三,即贪欲,瞋恚,愚痴。贪欲,对于钱财,田地,物品,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论自己是不是有理,若他人不顺自己意,便大怒,并且听不进他人善意的劝导。愚痴者,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但是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说什么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都是愚痴。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意业善,犯了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全部都善的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的人诵经念佛,所得的功德要大百千倍。  229、“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杀他人的父母,他人也会来杀他的父母;杀他人的兄弟,他人也会来杀他的兄弟。善心事奉自己的亲人,他的儿子必然孝顺;善心事奉自己的兄弟,他的子女必然和睦。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此看来,孝亲敬兄,爱人利物,都是自己后来幸福的基础;损人利己,伤天害理,都是自己后来灾祸的根本。人即使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欢灾祸,趋凶避吉的。  然而研究他们的言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就在于他们没有遇到明理的人,为他们详细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才能使天下大治太平呢?那就要帮助天下的人,都能知因识果,则贪,瞋,痴心不至于兴盛,杀,盗,淫业,都不敢妄为。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无论走到哪里,无不是光明的前途。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30、佛与众生,心体是一。然而佛与众生的受用,却是天地悬殊,这是因为彼此的用心不同所造成的啊!佛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本怀,没有人我彼此分别的心。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没有能度所度的分别。所以得福慧具足,为世间之至尊。众生唯以自私自利为前提去作事,对于父母,兄弟这样的至亲,尚且做不到不分彼此,何况是对旁人,世人呢?故众生所感业报,或生到人间而贫穷下贱,或堕入三途恶道。即使能够奉行五戒十善,自修禅定,得生人天乐处,但因为没有大悲心的缘故,不能直契菩提,以至于福报一尽,仍然会再堕落,可不悲哀?所以,一心想要利人的,正是成就了自利;而那些只想损人利已的,却偏偏是害了自己。  231、天下的事,都有因缘。事情成功与否,都是由因缘决定的。虽然有操纵成败的人,但其实真正的根本权力,还是在于自己的前因,而不在他的现前缘分上。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了。(若知前后因果,则困窘,顺利,获得,丧失,都是自作自受,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愧自己无有德行,不见人天会有什么过失。见文钞正编《何阆仙家庆图》序。)安于本分,尽职尽责,则无时无处而不自得了。  232、人生世间,之所以能够成德成才,建功立业,有一才一艺养活自己及家人,全仗“文字”主持的功力。“文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人变为圣人,愚蠢的人变为有智慧的人,贫贱的人变为富贵的人,有疾病的人变为健康的人。古代圣贤的修道法脉,得以流传于千古,身家经营的财产,得以遗传给子孙,没有不靠文字功力的。倘若这世上没有文字,则一切事理,就会混淆不清,而人与禽兽没有不同了。文字既有如此的功力,就该十分的珍重爱惜。我却常见今人对字纸任意亵污,简直把至宝当成粪土,哪有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的呢?  二、示戒杀之要  233、诸恶业中,唯有杀业最重。普天之下,几乎没有不造杀业的人。就算毕生不曾杀生,可天天食肉,即是天天杀生。因为没有杀,就决定没有肉,屠夫,猎人,渔夫,都是为了食肉者所需而代为杀生的。食肉吃素一关,实在是人们祸福升沉,天下治乱的根本,不是细微小事啊!自爱其身,兼爱普天人民,想要长寿安乐,免遭意外灾祸的人,就应当戒杀吃素,这是挽回天灾人祸的第一妙法。  234、须知水里游,陆上跑,天上飞,洞里藏的各种动物,其灵明觉知之心,和我们人类一样只是因为宿业深重,使其形体和我们相差很远,口不能言。观察它们求食避死的情状,就可知道是与人无异了。我们秉承宿世的福力,幸而生在人道,心有智慧思虑,正该推崇天父地母,民胞物与的情谊,以期不辜负“天,地,人”三才之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同声赞扬天地教化养育的恩德,使人类与万物各得其所,都能同受天覆地载,同乐天年。  倘若不去体察天地的好生之德,恣意放纵自己贪吃的念头,以我的强大,欺凌弱小的动物,用众生的肉,填饱自己的肚子,如此下去,一旦过去生累积的福报享尽了,杀业就会现前,要想不改头换面,不受辗转杀食之报,能办得到吗?况且肉食有毒,这种毒素是动物被杀时的瞋恨心所聚结产生的。所以大凡瘟疫流行,素食者很少传染。另外,肉是秽浊的食物,食后血液污浊,神智昏迷,发育快而衰老早,最容易使人生病。  蔬菜瓜果是清洁的食品,食后口气清洁,神智明朗,健康长寿并且不易衰老,这是因为素食富有滋补之力的缘故。这个虽然是卫生常谈,但实在还是回归本性的至论。只因世俗习以为常,代代相传,导致人们积迷而不返。要知道,仁爱人民的人必能爱物,而残害生灵的人也决难仁爱人民,这是习性驱使的。  所以圣王治世,连鸟兽鱼鳖都能获得他的恩泽;以正确的道理教化人民,则黏蝉的竹竿及打鸟的弹弓都没有了。试想从古至今,凡是残忍贪吃的人,家门多数没有后人;而仁爱慈悲利济万物的人,子孙必定昌盛。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孔子断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断子绝孙;贪吃肉食者,如来预言他们随后定会得到偿报。希望大家不要说远离厨房,就可以吃肉了,这是圣人随俗的权宜说法。只有永断荤腥,才是真理实义。  235、或者有人说:“鳏寡孤独,贫穷患难,到处都有,为什么不施舍救济呢?只是热心于不相关涉的异类,这难道不是缓急轻重倒置了吗?”答:“你是不知道如来教人戒杀放生的道理啊!人与动物外表虽然不同,内在的佛性却是相同无异的。动物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沦落成异类,人以过去生的善业,幸得人身。如果人对动物不加以同情怜悯,任意吞食动物,那么一旦我福享尽,被杀与被吃的动物的罪受满了,就会改头换面,我变为畜生,它成了人,就这样从头偿还,充填他的口腹。  须知刀兵战争的大劫难,都是宿世的杀业感招的。若无杀业,纵然身遇贼寇也无危险。那些平常凶恶歹毒的贼寇,面对没有杀业的人,也会心生善念,不忍杀害。另外,那些瘟疫水火等等的灾难横祸,戒杀放生的人也是绝少遭逢的。由此可知,爱护动物的生命,原本其实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对于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人,也应当随分随力实行周济,岂有戒杀放生的人,就不做这些慈善公益事业的呢?然而,鳏寡孤独虽然深为可怜,尚未至于死地,动物则如果不行救赎,立刻就会成为了拈板上的肉,鼎锅里的菜,很快就到人的肚子里去了啊!又有人说:“物类无尽,能放多少?”答:须知放生一事,最可贵的地方,其实就在培养人们爱护物命的善良慈悲之心,希望人们能够体会放生的心意,油然而生怜悯之心,不忍食肉。  既不食肉,捕捉杀害者也就会停止杀业。这样,水陆空行一切物类,就能自在飞走于它们各自的世界。这岂不成了不放而普放,把天下全部当做一大放生池了吗?纵使不能人人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有无量的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且不止一个人呢?再说戒杀放生,还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除鳏寡孤独,贫穷患难的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圆,夫妻偕老之缘。所以说戒杀放生,正是在提前周济,让人们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遇鳏寡孤独等苦,长享富贵长寿等乐。这难道不是让全天下众生都得到幸福的好事吗?怎么可以漠然置之呢?请大家仔细地想想吧,戒杀放生究竟是积极帮助人,还是只积极帮助动物,是不是缓急轻重倒置了呢?  236、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彼此生养关爱,这叫做“互生”;另一方面,互为冤家对头,循环报复,这就叫做“互杀”。佛虽然在各种大乘经中,屡为劝诫,而见闻者少;即得见闻,真心信受奉行者更少。于是,佛以大悲心,示现各种异类,供人杀食。即被杀以后,现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情景,使一切人,知道是佛示现。这是佛陀的大悲权宜之法,以此希望可以教化众生戒杀放生,从而消除杀劫,令众生都得安乐。如蛤蜊,蚌壳,牛腰,羊蹄,猪齿,鳖腹,都有佛化生其中,惊人耳目,息世杀机。如此奇闻,各种典籍上记载很多,怎么能详述得尽呢?未杀之前,都说是畜;既杀之后,才知是佛。因此要知道,杀生,就等于杀佛。即使它不是佛变化的,也是未来佛,杀而食之,罪恶之大,比海深,比山高。应该赶紧痛下决心戒杀,才能得到解脱。  要知道,人和动物形体虽异,但是灵敏和愚蠢也是会互相变换的。人虽然号称万物之灵,可是蠢人,愚昧无知;动物虽然蠢,灵敏的动物也很有智慧。五伦八德,也不会比人差;而其诚挚处,比人更深。怎么还敢以我强,杀食其肉呢?害自己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转相报酬,常被人食。纵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37、念佛的人,应当吃长素。如果做不到,应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为十斋。遇到月小,即尽前一日持斋。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做各种功德),由渐渐减少最后做到永远断除荤腥,才最好。即使没有断荤,也应当买现成的肉,不要在家中杀生。因为我们常常希望家中吉祥,如果天天杀生,则家就成了屠宰场。屠宰场是怨鬼聚会的地方,太不吉祥了!因此应当切戒在家中杀生。  238、人只因为不知道设身处地,反观自我,所以把极惨极苦的事,强加在动物身上,而心中还觉得欢悦,称之为“有福”。却不知道他宿世所培的福寿,因此就渐渐消失了,而未来要受的苦毒,生生世世没有了结的时候!倘若在杀生食肉时,一想到此,纵然以杀身逼迫,叫他杀生食肉,亦有所不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禅与净土  导读  禅与净土,理体本来无二;若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禅不彻底觉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印祖常常举例,五祖戒忍禅师转世做了苏东坡,草堂清,转世做了鲁公。净土法门,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轮回。印祖特别欣赏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强调“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239、禅与净土,理体本来无二;若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禅不彻底觉悟自性,不能超出生死。所以沩山说:“假若顿悟正因,按次序渐修,便能出离六尘。生生世世若能不退,成佛决定可以期待。”又说:“初发心修行,根据各自遇缘不同,虽然顿悟自性,然而还有无始以来的习气,未能顿尽,必须教他尽除现业的意识心和恶习气。”弘辨说:“顿悟自性,与佛同等,然而还有无始习气未能顿时消尽,必须在实际修行中加以对治,使悟性落实到实践中去。如人吃饭,不是吃一口就饱了。”  长沙岑禅师说:“天下善知识,未证果地涅磐,因为功德没有达到与佛相同的地步。”所以,五祖戒忍禅师转世做了苏东坡,草堂清,转世做了鲁公。古今许多禅宗大德,彻悟而未彻证的,这类事大多如此。这是因为他们在修行中,只依靠自力,不求佛的加持,事实上只要还剩有一丝一毫的惑业没有断尽,生死决不能出离。  净土法门,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开悟者顿登一生补处,未悟者也证得阿鞞跋致。所以在《华严经》上,华藏海会大众,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宗门与教门的一切善知识,同生净土。其成功的秘决就在于全仗佛力,再加上自己恳切念佛之心,故得感应道交,因此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应该放下禅宗记录的公案,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出声,或默念,无夹杂,不间断。必定要使念起于心,声入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而久之,自成片段。亲证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宗旨和趣向。因此,能够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功夫,修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净业,即净即禅,最妙不过了。  240、修禅定的人(指四禅八定),及参禅的人,因为只靠自力,不求佛力加持,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心妄心互相攻击的时候,常常有种种境界出现,幻出幻没,就像阴雨将晴之时,浓云破绽,忽见日光,恍恍惚惚,变化不测。所有境界,不是真正有道的过来人,不能识辨。如果错误地认为得了什么好境界,就会着魔发狂,没有办法医好。  念佛人,以真切的信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太阳当空,在明亮的阳光下,走在宽广的大路上,不但妖魔鬼怪,全部无影无踪,就是歧途是非的念头,也不会产生。推究最根本的原因,不过是念佛功夫到了极点,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罢了。这个道理,这样修行,就怕没有人知道,不能符合佛普度众生的大愿,哪会秘而不宣,独独只传给你一个人呢?如果暗地里还有什么“口传心授”的秘诀,那就是邪魔外道了,绝非佛法。  241、说到禅宗,如果一路单提向上去参究,是一法不立的。 佛尚且没有着落的地方,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佛法说的“真谛”,是一泯一切都泯,即所谓实际理体,容不得一点灰尘,显示的是本来清净的本性。若落实在修持上,又一法不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何况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的“俗谛”。从“俗谛”来说,一立一切都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示的是自性本具的外相。一定要抛弃俗谛而谈真谛,那就不是真谛。  例如抛弃四大,五蕴,去寻找心性,既然连身体都不存在了,此心寄托何处?所以说,不废俗谛以明真谛,才是实实在在的真谛。比如:眼有见性,耳有闻性,就是四大,五蕴所显露的心性。这就是历来各位祖师暗下功夫修持净土法门的密旨。  242、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常常认为此法平淡无奇,就以禅宗参究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美其名为“禅净双修”。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到大彻大悟,不见到自性,不叫有禅。今天参禅的人,谁真正到了大彻大悟的地位?由于注重于参禅,就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为“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者又说大话,说:“我是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但是凡夫业障深重,怎么能做到实相念佛?待到最后,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依靠自力,即使到了大彻大悟的地步,也因为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没有大彻大悟,更不必说了。依靠佛力,则必须具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才可以了生死。虽然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都在自心中,然而自心只是徒有空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而自心之佛,在因地上,无有威德。  所以世人好高骛远,常常弄巧成拙,求生反堕。而善知识教人圆融,绝不会这样说法,致使如来“要让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的大慈悲心落空,众生依旧不能了却生死。此生既然不能了,将来也许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当居多数。如果真能认识到这种利害关系,再静心看净土各经书,才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依靠此念佛法门而成始成终啊!  243、“唯有径路修行”,这句话是教门之义,可以依文解义。“依旧打之绕”,这句话是宗门之旨,不可以咬文嚼字,必须真正开悟了,才会明白。曹鲁川这个人,自命不凡为通宗通教的大通家,尚且错会其意,你现在就想让我开示“依旧打之绕”的意思,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你其实不必问我,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完全清楚明白。不到这个时候,纵使别人告诉你,也是不得而知啊!  譬如已到过含元殿的人,殿中种种情景,全都亲自看到,但是,如果为没到过的人描述含元殿,则说得再明白,他依旧还是茫然不知。禅宗的语句,通通都是教人参的,若依文解义,死抠字眼,不但得不到利益,还会以“误”为“悟”,罪过极大。即使真的悟到了,对于了生脱死而言,依旧还远之又远啊!因为他仅仅靠的是自力,必须要在大悟之后,把烦恼惑业铲除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遗留,才可了生脱死。否则就没有可能摆脱生死轮回。  念佛法门,若具有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倚仗佛的慈悲愿力,带业往生。阁下您的根性,也只能学愚夫愚妇的修持,如果要假聪明去模仿曹鲁川的样子,不但摆脱生死轮回无份,只怕堕落三恶道就要从这里开始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没有悟到却说悟到了,没有证得却说证得了,因而坏乱佛法,疑误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44、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在参禅求悟,已经失了净土的宗旨,这是修净土能否成功的极大极要的关键。人常常想要得“禅净双修”的美名,就极力主张参究,所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而所失的利益却无穷了!  因为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然亲见了念佛的是谁,也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因为他没有信愿求生的心。又未断烦恼惑业,不能靠自力了生脱死。喜欢说大话的人,均因为不知道这个道理。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依靠佛力的,而其余各种法门,都要依靠自力。自力怎么可以与佛力相提并论?这是修净土法门最要紧的一关了!  245、禅,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也是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的话不说破,让人参而自得,所以就这样说。其实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净土,是指信愿持名,求生西方,不是偏在一边,只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的人,是指参究用力到了极点,妄念寂灭,凡情消亡,完全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的人。有“净土”的人,是指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的人。禅与净土,是从教理上讲;有禅有净土,是从根机和修行上讲。教理则恒久不变,永远都是这样,在佛不能增,在凡不能减。根机和修持则各有不同,不同根机不同修持都必须依教实践,修行到了极点就证理,其所证果并非外来而是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殊途同归。  “有禅”和“有净土”,话看起来相似,实际修行就大有不同,须仔细体会,不可笼统。倘若参禅未悟,或者悟而未彻底,都不得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没有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了事;或者修行虽精进,但心恋尘境;或者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快乐;或求生天,受天福快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弘扬佛法,普利众生,这一些人都不得叫做“有净土”。  246、“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种人已经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还能深入经藏,完全知道了如来权实法门,而在许多法门中,他仅仅以信愿念佛一法,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中讲到“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老虎再长上角,威猛无敌。  有来求法的,他能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的,则以禅净双修接引他;应以专修净土接的,则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受他的恩泽,难道这样的人不是人天导师吗?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那么短的时间,花开见佛,证无生忍。至少也会证得圆教初住,也有顿超诸位,直至等觉位的。单是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  247、“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种人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却能下定决心,发愿求生西方。因为佛在过去劫中,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佛摄受而得往生。用功修定慧的人,当然能够往生;即使是犯五逆十恶之罪的人,临终痛苦相逼,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十声,甚至一声,也都能蒙佛的化身接引,往生西方。这难道不是万修万人去吗?  这种大恶人临终虽然只念几声佛,但他因为地狱相现前,万分恐惧,心情极其勇猛,至诚恳切到了极点,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大的利益。不能与平日里那些泛泛悠悠,心不在焉的念佛人,所念佛数目的多少相比较的。往生西方后,见佛闻法,虽有开悟迟早的不同,但已是高高在上,进入圣流,永不退转了。在西方,随着各人根性的浅深不同,或渐修或顿悟,证得各种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意思了。  248、“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种人即使彻底悟透了禅宗,明心见性,但是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必须随缘锻炼,让见思烦恼消灭干净,没有一点遗留,则分段生死,才可出离。那些烦恼一毫未断的人,姑且不论,就算是有真功夫的人,断得只剩一毫了,依旧难逃六道轮回。真的是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人就死了。  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这样。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是“蹉跎”,俗话为“耽搁”的意思。“阴境”,即“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欠债,欠得多的先还;心绪多端,重处的先落。“五祖戒”转世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这两位还是禅中的高人啊!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阴”,音义都与“荫”同,覆盖的意思,由此业力覆盖真性,真性不能显现。“瞥”,音“撇”,眨眼之间。有人把“蹉”解释成“错”,因为他认为“阴境”为色,受,想,行,识“五阴魔境”,作这种解释的人是因为他不知道“禅”及“有”字,不懂什么叫“有禅”,所以才这样胡说八道。哪里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中就有九个是认错了路,错走路头,竟然会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的?要知道着魔发狂,是不知道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的增上慢造成的。为何这样地不识好歹,把这样的事强加于大彻大悟之人呢?关系甚大,不可不辨。  249、“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说“无禅无净土”,就是埋头造业,不修善业。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此人既未大悟,又不求往生,悠悠泛泛,修禅净以外的法门。既不能做到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不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的功德,感来生人天的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沉迷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铁床铜柱,赫然闪现,久经长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他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想要搭救,但他自己被恶业障碍,不能得救。  古人说的“修行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广修各种善行,叫做第三世怨”,指的就是这个。以今生修行换得来生享福,倚福作恶,第三世一定堕落。来生暂时获得快乐,痛苦永远遗留于长劫。即使他的地狱的业消了,但又转生饿鬼,畜生。想要再为人身,难之又难啊!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道:“我手中土多?还是大地土多?”阿难说:“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手中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估”,就是以偈语的方式来浅而易见地说明上述对话中的道理。  一切法门,专靠自力;净土法门,专靠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干净,才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入圣流。永明延寿大师,恐怕世人不知其中利害,所以特意写下“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四首偈,又名“四料简”,以示将来。真可以说是迷津宝筏,险道导师啊!可惜举世之人,糊糊涂涂,漫不经心地读过,不加研究,不能穷理。这也是众生共同的恶业之所感招的啊!  250、权,是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让众生易于接受的方便法;实,是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的究竟法。顿,是不必借用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渐,是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须经过多劫多生,才可亲证实相。参禅的人,说参禅一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方法,当然就是佛法中的“实”和“顿”了,却不知参禅纵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仅仅见到即心本具的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用作庄严福慧的根基。此种根性,就在已经大彻大悟的人中来讲,百千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罢了。根器稍劣的,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则人仍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既然仍旧轮回,则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所以,参禅一法虽为“实”和“顿”,但如果不是那种大菩萨根性的人,也得不到“实”与“顿”的真实利益,仍成“权”,“渐”之法。为什么呢?因为他只依靠自力的缘故。自力若十分充足,则万分庆幸,稍一欠缺,就只能悟到理性,却不能亲证理性。  现今,大彻大悟的,尚且难以找到,何况还有证其所悟的吗?而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用平常的教理去评价。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都须修习。(这是“彻上彻下”的意思。)如来为众生说法,目的还不是让众生了生脱死罢了。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生死,下根则多劫都难以了断生死,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不论什么根性,都可在现生往生西方,生死即可了断。如此直捷,怎么可以说是“渐”?虽有不如寻常圆顿根基的人,似乎是属于“渐”的种性,可是因为净土法门威力无比,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让这些劣等根机人,顿获大益,其原因全在依靠佛的慈力。凡是讲禅的人,如果未曾深研过净宗,没有不以为净宗浅近而藐视它的;如果深研过净宗,则没有不竭尽心力而为弘扬的。哪里还能执著禅是顿,实,净是渐,权的谬论,而自误误人呢?  251、说“法有取舍”,此是就“究竟实义”而提出反问,却不知究竟实义,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境界。如果还未成佛,这中间需要断惑证真,自然离不开取舍。既然允许断惑证真有取有舍,怎么不允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呢?若参禅,则取舍都不对;若念佛,则取舍都对。这是因为参禅一法,专究自心;而念佛一法,则是兼仗佛力。不去探究法门的特点,却胡乱地以参禅之法破念佛之事,是错会了意思。参禅要无取无舍,本是醍醐,而如果想要念佛的人,也不取不舍,则就成毒药了。夏天穿轻纱,冬天穿皮衣,渴了饮水,饿了吃饭。如此常识,不可错乱,也不必固执。只要取其适宜,就是有利无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释普通疑惑  导读  本章包括对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戒律,中阴,四土,舍利,臂香,境界,神通,外道,胜缘等方面问题的解答。  一、论理事  252、出世间,在世间的理,不出“心性”二字;出世间,在世间的事,不离“因果”二字。(断然没有无因而得果者;也断然没有作善业而得恶果者。见文钞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沉沦九界,如来悟证一乘,在心性上毫无增减。之所以有升沉差别,苦乐悬殊,是由于在因地时修德不同,才导致了果地上的受用各别罢了。阐述弘扬佛法,不是容易的事。只讲理性,中下根机的人不能听懂受益;专说因果,上等根机的人不愿听闻熏习。然而,因果与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所以梦东彻悟禅师说:“善谈心性的,必然不会离开因果;而深信因果的,终必悟透心性。”这是必然的道理。  253、净土,从事相上讲,确实有依报和正报非常庄严的境界;从理论上讲,则都是唯心所现。因为心清净的缘故,致使外在的物质环境都清净。理与事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不过从偏重的义理上,则分事分理。你只要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真俗二谛”的文理及“约境所喻”之义,自然可以完全明白。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于有净心,才能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叫做自心本具。若非自心本具,则因不感果了。  254、大彻大悟,见一法不立的理体,然后能够不舍一法,力行万行圆修的事功,才是空有圆融的中道。执空的小乘行者,以“一法不修”视为“一法不立”,诸佛称他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说:“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这是因为事中自然包含有理,而理不能独立于事外的缘故。我们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才可以达到三昧境界,了脱生死。如自认为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实际上就与万德庄严的果上佛差得太远了!应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才得实益。  255、注重事修的人,相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只是还未通达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求生西方的决心很坚决,如子忆母,没有忘记的时候。这是不懂理性,但能依事修持的人。注重理修的人,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理性才能显露,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才显。悟理之后,仍不废事修,才为真修,否则便堕落于“执理废事”的狂妄知见中了。  所以说:“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为系心之境,让人时刻不要忘记。”此种解法,千古未有,而实为契理契机,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注重事修的人,纵然未能悟理,而事修难道又能出于理外?只不过注重事修的人,自心未能圆悟,一旦圆悟,则即事是理。难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中吗?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的身心合一,二者同时运用,绝对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大聪明人,想要不融合事理是做不到的。只是那些有狂妄知见,执理废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与理。  256、此心周遍法界,亘古不变,如虚空一样。我们由于迷惑污染,起了种种的执著,譬如虚空,有物障蔽,就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然而,不周遍,不永恒,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幻相,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就从此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吗?所以,凡夫的心,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是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差异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凡夫迷惑污染罢了,并非心体原有改变。弥陀净土,总在我们的一念心性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应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才能显露,事理圆融,众生与佛不二啊。所以说:“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哪有我心具的佛,不应我具佛的心呢?”  257、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于迷悟不同,致使形成十界的差别。这个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是真的无生,因他生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的西方,不是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的西方。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没有无生之相,这是生而无生。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的西方,所以是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却不停留于无生之相。这就是“生无生论”的大概要旨。  258、“寂照不二”与“真俗圆融”的道理,下文将对此义进行发挥和阐述,何不体会认识以求了解呢?先将“寂照”和“真俗”这四个字的含义说明,就会势如破竹,一了俱了。我心本具的道,与我心固有的法,原是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的。什么叫做“寂”呢?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心体,有生灭是不能叫“寂”的。什么叫做“照”呢?就是我们常常清楚自己的心相,不能完全知道自己的心相,就不能叫做“照”。什么叫做“真”呢?就是我们常寂常照的心体,原是真空无相,无有一物。什么叫做“俗”呢?“俗”就是假。虽然心体原是一法不立的,却又能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就是事相,叫做俗。)  寂即是体,照就是体的相状与力用。体,相,用三个方面,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所以叫做“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理性本具事修之道,事修才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整修,全修在性也)所以叫做“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就是说这个寂照真俗的体相理事,都是离念离情,不生不灭的。仔细想想这些喻示,以及我所说的数句,自然心中完全清楚明白了。如果仍然不明了,则说明你过去生中欠修习。现在只要能够至诚恳切地持佛名号,等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开悟而相视一笑的那一天。  259、“三谛”(即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观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假观是观诸法虽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观是观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理。)是佛法中的纲要。从理性上说,叫做谛,谛就是理;从修持上说,叫做观,观就是修。真谛,一法不立;俗谛,万法圆备。观真谛之理,名为空观;观俗谛之理,名为假观。空观,观其一法不立的真如法性,包括“空”空,“有”空,即《心经》中“诸法空相”的空相,不但“色”空,“空”空,而且“菩提”“涅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就不叫真空。这是三观空观的“空”,怎么会是那种万事不管也不做的人能担当得起的?俗谛的“俗”,不是鄙俗,雅俗的“俗”,而是指建立施设。“假”,也不是真假的“假”,而是建立施设的“假”。观“俗谛之理”的“观”,叫做假观。因为真谛一法不立的自性本体,圆具六度万行诸法俱备的功德,也就是《心经》“诸法空相”的诸法,此中三谛之观的观修功夫怎么是凡夫能担当的呢?凡夫,是苦,集二谛所摄受。这个空,假,是圆教中圆妙道理,二乘尚且无分,何况凡夫呢?  260、“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抒已见。依我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难道有“空”的实际可得吗?下两句重新解释上两句的意思,也都是说,“色”与“空”均是不可得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然都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空相”,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涅槃即证得实相。)正因在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所以才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譬如屋空,才能住人,如果屋不是空的,人怎么能住进去?因为“空”,才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一定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为理就是事,这是邪见,不懂正法。请仔细思考。  261、观世音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是百法的略称。既见其空,则五蕴都成深般若。(内之根身,外之器界,都包涵在五蕴中。能见五蕴是空,则此身在五蕴中,此心虽五蕴所成,此心不为五蕴所缚,法法头头,都是大解脱法门,大涅槃境界了。见文钞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如佛光一照,一切黑暗全部消失,不可能还留有一些黑暗的地方。学道之人,认识这个关键地方,则性,相,显,密各部,都是平等不二,如常不变。否则,随语句产生执著,完全没有指归方向,就如同入海数沙,徒劳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62、《大般若经》广泛论述了佛法与众生法,以便让大家能够真正地明白“心法”,全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则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和浓缩,略论心法,以明佛法与众生法。全经文仅二百六十字,却概括了十法界的因果事理。以简略摄广博,毫无遗漏。简略地说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这是全经的枢纽。再简单一点来说,只一个“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融通。圆彰和融通都寂灭,则真如就完全显露。《心经》实在就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宗,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二、论心性  263、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无比空阔灵通,圆融活泼,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足烦恼的凡夫境界,也径直与三世诸佛,心体相同,没有一点差异。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诸佛最后证得了,所以自性的功德,力用,彻底显露;而凡夫全体迷惑背离,反用这种功德,力用,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过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不可能。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会被它损伤。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离了觉性,走入了红尘,也是这样。  如来怜悯众生,为说妙法,让众生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刚开始时,从妄境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性,然后知道全体妄境正是真性。正如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波浪,冰与水,本来就非二物。在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解之前,与波浪平静,冰融解之后比较,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后的相用完全不同。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道理啊!  若只是依靠性德,不从事修德,则尽未来际,只能永远作徒具佛性,无所依靠的众生了。所以《般若心经》说:“五蕴,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于一向迷惑背离,就堕落到了幻妄的相中。即迷执于妄相,真性就看不见了,真性迷失了,各种痛苦都来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柔水成坚冰一样。以甚深般若照见,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全妄即真的本来面目。如风息日暖,再回到水的本体。  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都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因此四大全失假像,六根都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变现出各种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不能沾湿,火不能烧烤,虚空中随意来往。境无自性,都随心转。  所以《楞严经》说:“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这正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实效呀!“发真归元”的“归”字,是归投,归还,也是返照回光,复本心性的意思。然而,要回光返照,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既然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才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只是因为顺法性,则得受用,违法性,反受损伤,利害不同,天壤之别。  264、众生是未悟之佛,佛是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其苦乐受用,却天地悬殊,这是由于称性顺修,或是背性逆造所引起的。这个道理很深,不容易宣说。要不费口舌,只好用比喻来说明。诸佛是如何“致极修德,彻证性德”的呢?譬如大圆宝镜,它原来是铜,人们知道铜可以发光,所以日日揩磨,用功不止,最后灰尘除尽宝镜发光。高台直立,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大到天地,小到尘毛,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一齐在镜中出现。正当万象一齐出现的时候,而镜子本身空洞无物。  诸佛的心,也是这样。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未来际,安住于寂光净土,常享法乐;普度九界,出离于生死轮回,同证涅槃。众生全部迷失了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上了灰尘,不但毫无光明,连铜体也生锈遮住,不再显露。众生的心,也是这样。  如果知道这连铜体也不显露的废镜,却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则从此不肯废弃,天天揩磨。刚开始时则略露铜质,然后则渐发光明,倘使能够极力尽磨,则一旦尘垢干净,自然可以万物都映入其中,照天照地。不过此等光明,是镜子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并非是外面来的,也并非是由于揩磨才有的。然而不磨,也是无法得到光明的。  众生要想“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也是这样。渐渐断除烦惑,渐渐增加智慧,等到功德圆满时,已是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也只是恢复本来的面貌,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如果只是放任性德,不去修德,那么尽未来际,就会常受生死轮回之苦,而永远没有恢复本性的日子了!  265、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是背尘合觉,众生是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迷悟却完全不同,所以才有苦乐升沉,天渊悬殊的差别。如果详细考察“三因佛性”的意义,那么无疑不破,人人都会想要修行了。什么是“三因佛性”?三因,就是正因,了因和缘因。  第一,正因佛性,就是我们即心本来具有的妙性,诸佛所证真常的法身。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违背,诸佛最后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第二,了因佛性,即正因佛性所产生的正智。或得善知识指点,或读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因而得到明了觉悟。以前由于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道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而让“正因佛性”成为起惑造业,受苦的根本。这样开悟之后,就想要反妄归真,希望恢复本性。第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然能够明了觉悟,就必须修习种种善法,以便消除惑业,增长福慧,一定要彻底亲证到所悟的本具之理,才肯罢休。  请让我用比喻来说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然原本就存在,但是你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又不去开发,金矿得不到冶炼,或点火的木材没有燃烧,有光的镜子不曾摩擦,有芽的谷子得不到播种和雨水等缘,则矿中的金,木中的火,镜中的光,谷中的芽,永无出头之日了。因此要知道,虽然有“正因”,若无“缘因”“了因”,也得不到受用!这就是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立即想度尽众生的原因;众生因为不明了觉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我佛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机,给予相应的启迪,希望众生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266、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就变成烦恼,但真性未曾改变过;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真性也未曾改变过。譬如用真金铁柜做马桶,夜壶,虽天天盛粪,但是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但是金性仍旧如初。世间人,各具佛性,却常造恶业,就像将金子打造马桶和夜壶一样,太不知自重了!  267、佛光,乃是十法界的凡圣众生和佛即心本具的智体。这个本体灵明通达,不动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从竖的方面来看,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可一切时间也无法超越佛性永恒;从横的方面看,贯穿东西南北等十方,可东西南北等十方也消融于佛性的永恒之中。  说它是“空”,又有万德圆彰;说它是“有”,而它又一尘不染。虽然存在于一切法中,却又离开一切外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然有五眼,也不能看见,有四辨,也不能宣说。却又法法承受它的力量,处处能够遇到它。只是由于众生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不但得不到受用,反而承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起惑造业,由业感苦,以致沉迷于生死轮回中,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  以常住的真心,受生灭的幻报。譬如醉人看见屋子旋转,屋子实际上没有转,他糊里糊涂以为方向变动,方向实际上没有变动。这完全属于妄业所现,实际没有一点外相是真实的。所以,我佛世尊释迦牟尼,示现成佛,彻底证得佛光时,感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然现前。  《楞严经》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世界众生,因为妄想执著就有众生的出生,因有生就有灭,生灭是妄想,灭妄为真如,这就叫做如来无上菩提或者大涅槃,二转依等。盘山说:“心月弧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因此应该知道,佛祖的种种言教,无非是指示众生本具的心性,让众生返迷归悟,复本还元罢了。  268、一切众生,原本具有佛性常光,不论明暗,远近,有无阻隔,都能完全照亮无遗,因此无需借助日,月,灯的光明,就能看见。遗憾的是众生迷失本性,背觉合尘,致使佛性常光,变作烦恼无明,不但黑暗,阻塞,远处不能见,即使近在眼前,若无日月灯光,虽是泰山也不能看见,更何况其他呢?因此,轮回生死苦海,如盲人走路,没有向导,没有一点出离的希望了。  三、论悟证  269、“二空”(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单是讲悟,根基好的凡夫也能做到。比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然五住烦恼(三界内的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三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共为一住)毫未伏断,但是所悟与佛无二无别。就宗门所说,即大彻大悟;就教下所说,即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并不是含糊不清,依稀仿佛明了而已,而是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功夫。  例如当庞居士听到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说”时,顿时身心俱忘,大彻大悟。大慧果听到:“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也是这样。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至《药王本事品》,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里,豁然大悟,寂静进入禅定境界,在定中亲见释迦牟尼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能这样真修实悟的,才算是真的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如果说得证实相的法,则不是普通的凡夫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法师,有大智慧,大神通。临终时,有人问他所证,回答“我最初的志向是期望能证铜轮,(即圆教十住位,破十品无明,证得实相,初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初住即能于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三住则万个。位位增数十倍,铜轮岂是小位。)但是因为出来领僧众太早,所以只证得铁轮(即圆教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惑,伏无明。南岳思禅师居第十信位,说明他尚未证到实相。尚破了一品无明,即证得了初住位,才可以说是证到实相)罢了”!  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时,有人问:“不知大师证入何位?”他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证圆教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 . 法师功德品》所说。)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谒说:“名字位中(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等,而见思尚未能伏,更莫说断。末世大彻大悟的人,大多是此等身分。如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这还是修得好的;次等些的,如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些的,如雁荡僧为秦桧。因此,名字位中人,理虽顿悟,但因惑未伏除,所以一经受生,大多迷失了本性。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实相的异名。)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来身份,都可不测,而他们所示的只是“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后进果位更难超越。他们之所以这样示现,实在是因为害怕后辈众生“未证谓证”,所以才以身说法,让后学自知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这三位大师临终示现所证位次的恩德,我辈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你自己度量度量看,你果然能超越这三位大师吗?如果说“我们念佛,闻经,努力培植善根,待到往生西方之后,常在弥陀身边,同在莲池海会上同修共参互相提携,随自己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也是一切往生者都能同得与共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70、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的意思,即于五阴“色,受,想,行,识”中(色即色法,受想行识即心法),清楚地知道“色”和“心”,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一散就消失了,完全没有可以作主宰的实我可得。法空的意思,即于五阴法中,清楚地知道当体全空。《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个意思。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而证实相,《心经》称之为“度一切苦厄”。实相,法身理体,究竟离于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的根本,最是真实,故名实相。这个实相,众生与佛同样具有,而凡夫与二乘,因为迷背,所以不能得到受用。  271、开悟的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也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已证实相的人,则如就路还家,停步安坐;又如持此宝藏,随意受用。开悟,则发大心的凡夫,他的理悟能与佛同;证果,则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知道了这个“悟”与“证”的含义,自然不会产生未证却说自己证的傲慢心,也不生退却心,而求生净土的心,万牛也难以挽回。  272、佛法在各宗各派的修持上,必到“行起解绝”,才有实益。我认为“行起解绝”的“起”字,是“极”的意思。只有修行用力到了极点,才会“能所”顿时消失,一心彻底显露。修行功夫如果还没有到极点,虽能悟解,却还是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知见分别,都是理论上的见解,怎么能得到真实利益呢?唯有用力到极处,才能能所,情见都消灭,真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古代有如“死木头人”般的大德,后来证果,道风高尚,辉映古今。其利益都在用功达到了一个“极”字!  273、念佛所注重的是往生,念到极处,也能明心见性,并非于现世完全没有利益。从前,被称为“明教大师”的嵩禅师,每日功课都要念十万声的观音圣号,后来对于世间经书,都能不读而知。  四、论宗教  274、严格地说,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教下,则真,俗二谛并阐,并且并偏重俗说;宗门,则是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要知道,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光明透亮,空空洞洞,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然而虽然里面没有一物,却又是胡人来则现胡人像,汉人来则现汉人像,森罗万象,一起来则一同现。虽是万物影相都能显现,可镜子里面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物存在;虽然里面没有一物,可并不妨碍万物影相都显现。  宗门,则在“万物影相显现”的地方,专说“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教下,则在理性的地方论事修,并且回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教下,虽然中下根机也能得益,但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因为教理博大精深;宗门,虽然中下根机不得要领,难以安心,但上根便能大彻大悟,这是因为可以着手修持的契入处极为简约,全凭悟性的缘故。行教法,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都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才可作人天导师;修行于宗门,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真心,便能阐扬“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风。在佛法大兴时期,以及是佛法大通之人,比较适合依宗参究。就像僧繇画龙时,一点龙的眼睛,画龙即飞走。在佛法衰弱之时,以及是宿根陋劣的人,则比较适合依教修持。就像笨拙的木匠做木器,废弃了绳墨,哪能成功?  五、论持咒  275、持咒因为不知义理,只要至诚恳切一直持诵下去,竭诚到了极处,自然能够业消智现,障尽福高。其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276、持咒一法,只可作助行。不可将念佛为兼带,而以持咒作为正行。(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则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持咒法门,虽然也是不可思议,但是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佛接引。若不知此意,虽则法法头头,都不可思议,随修何法,都无不可,只怕到最后,便成了“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如果知道自己只是个具足烦恼的凡夫,通身业力,不靠如来宏誓愿力,决难这一生出离轮回,才会明白净土一法,是一代时教,其他法门都不能相比的。持咒诵经,用它来培植福慧,消除罪业,是可以的。若妄想得神通,则是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若此心固结,加之不明理,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人我分别心炽烈,则走火入魔,指日可待。想要得神通,必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然来了。若不致力于求道,只求神通,且不说神通能不能得到,即使得到,神通或许反而障道了。所以,诸佛诸祖,都严禁神通,而不许人修学啊!  六、论出家  277、佛法是九法界众生公共的法,无一人不应当修,也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的人多,则所带来的结果是法道兴隆,风俗淳善。如此效果,当然是唯恐不多,愈多则愈美啊。至于出家为僧,是如来为法道长住世间,与弘扬法道而建立的。如果他立大志,发大菩提心,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弘扬戒,定,慧三学并又特别推崇净土法门,尽此一生来摆脱生死轮回,这样的出家人唯恐不多,多多益善啊!  如果他只是稍有信心,却无大志向,只想要借僧人的名,游手好闲,靠佛来苟且偷生,这样的人,虽名为佛子,却实是罪民。即使不造恶业,也是佛法的败种,国家的废人。倘或破戒造业,遗害污辱了佛教,即使此生逃脱国法,死后也一定会堕地狱。于法于已,两无利益。因此,这样的人出家,一个都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这是真语实话,并非故意贬低将相而推崇僧人。若要担负佛的家业,延续佛的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弘法道以利众生”的人,是办不到的。  以后求出家的人要做到: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资,才可剃度,否则不可。至于女人,对佛法有信心的,就让她在家修行,万万不可让她出家,恐怕她一出现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男子若真修,出家较容易,因为他方便参访善知识,依止丛林而修行。女人若真修,出家反令修行困难,因为她会动辄招世讥嫌,很多事情都难以随顺她的心意。按照上面所说,有所挑选,剃度僧人,不度尼僧,是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的第一要义。  278、唯有佛门弟子,以成就佛道和利益众生为最上等的报恩行为。这样不仅报答了多生的父母,也报答了无量劫以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在父母生前孝敬,并且还要度脱父母死后的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所以说,佛子之孝,大多隐晦而难以显露。虽然,儒家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若佛子告别双亲出家,难道能不顾父母的奉养吗?  按照佛门制度,出家必须先禀告父母。即使有兄弟子侄可托,也要禀请于亲人,亲人允许才可出家,否则不许剃度。出家之后,若其兄弟去世,亲人无所倚托,也得节省自己的衣钵之资,来奉养父母。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朝有一位长芦宗颐禅师,襄阳人,幼年丧父,母陈氏带他于舅家抚养。禅师长大后,博通世间典籍。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请母亲于方丈东室奉养,劝她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周岁时,父亲战死沙场。七岁出家。十九岁那年,战乱纷纷,谷米很贵,背着母亲入华山,自己辟谷,所乞之食奉养母亲。第二年,往霍山战场,收聚一堆白骨,诵经咒,祈祷父骨从骨堆中出来。数日后,父骨果然从骨堆中跃出,聚集到儿子面前。于是他掩埋了其他骨头,背负父骨而归葬。见《宋高僧传》。)  所以,经中说:“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相等。”亲在,则善巧劝谕,让他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亡,则以自己读诵,修持的功德,常常至诚为亲回向,让他永出五浊,长别六道,证无生法忍,登地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使自他以共成佛道。这样,才是大孝!与世俗之孝不同,这才是真孝!  七、论谤佛  279、佛悯念众生,无始无终。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佛的大悲誓愿之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全都包容其中。又如日光,普照万方。即使天生瞎眼,一生不见阳光的人,也得承受光照,才能在人间生活。因为倘使没有日光照耀,就没有生活之缘,难道一定要亲见阳光,才算蒙受太阳的恩惠吗?那些世智辩聪的人,用他的偏执狭劣之见,辟驳佛法,说什么佛教害孔孟圣道而惑世诬民,这与天生盲眼却骂太阳没有光明的人,有何差异?  一切外道,全都窃取佛经之义,据为已有,更有甚者,窃取佛法之名,以行邪法。要知道,佛法是出世之道和入世之道的根本。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化为滋润万物,奔流不息的万川,而万川无一不归回大海。那些谤佛的人,并非谤佛,都是自己在诽谤自己。因为他的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之所以有种种的说法教化,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舍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的佛性罢了。因为佛性最尊贵啊,最应爱惜!所以佛才不惜这样勤劳教化,即使众生不肯信受,也是不忍放弃他们啊!假使众生不具佛性,不能做佛,佛却这样不辞劳苦而来教化,那么佛就是世间第一痴人,也是世间第一等大妄语人。那么,天龙八部,三乘贤圣,还肯护卫,依止佛吗?  280、世人未读佛经,不知佛济世度生之深谋远虑。见韩愈,欧阳修,程颢,朱熹等辟佛,便以崇正辟邪为已任,人云亦云,肆口诬蔑佛法,却不知韩,欧二人绝未看过佛经。韩愈的《原道》,只有“寂灭”二字,是佛法中的话,其余都是《老子》,《庄子》中的话。后来经大颠禅师启迪,他就再也不谤佛了。欧阳修是以韩愈为宗师,他辟佛的理由是:王道政治衰落,仁义之道无人提倡,才使佛教乘虚而入。如果欧知道佛法,明白佛随顺机宜,济世度生的道理,当然就不会再把佛当作中国的祸患而要驱逐了。欧是名人,他这样一倡导,读书人都以欧为宗师,都仿效欧而辟佛。  明教大师欲救此弊,作《辅教编》呈仁宗皇帝,仁宗把《辅教编》示韩魏公,韩又拿来给欧看,欧惊叹:“真没想到啊!僧中有此等高人啊!黎明定当拜见!”第二天,韩陪着明教大师来了,欧拜见后,畅谈一天,从此不再辟佛。欧的门生也接受了明教大师的教化,大多极力学佛了。程,朱读大乘佛经,亲近禅宗善知识,领会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的道理,便以为全知道了。实际上,还未遍阅大小乘经,也未亲近各宗的善知识,尚未全部明白,于是就执理废事,说没有因果报应。竟然说佛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的根据,实无其事。并且还说,人死如灯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剑,斫,舂,磨,将向谁施刑?神已散了,令谁托生?听了这番胡言乱语,恶人更加放心大胆地做坏事,善良的好人也不能自我勉励为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论戒律  281、说到持戒,暂且先遵守维护佛所说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包罗一切戒法,完全没有一点遗漏。这是如来戒经中的话,文昌帝君引用到《阴骘文》中了,千万不要认为是出自于《阴骘文》。这两句,表面上看似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但若在举心动念处检查反省,能够完全遵守不犯的,这个人已非凡夫,而是圣贤了。  282、守戒,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如果内心上做不到主敬存诚,即为犯戒。而因果又是戒律中的核心。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都是犯戒。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就是律,教,禅,净一道修行了。  283、三皈五戒,是学佛入门的途径,修别的法门,都须从这里进入,何况是即生了脱生死,最简最易,最圆最顿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呢?不反省身,口,意三业,不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是莲花化生,具足相好光明的身体呢?  284、受戒一事,若是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学习礼仪,才知道丛林规矩,僧人仪规。从此,游方行脚,就完全没有一点妨碍了。否则,十方丛林,不会接待。若是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去寺庙受戒,也未尝不可。至于身家贫困的人,何必如此?只要在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至七日,自誓受戒。到第七天,对佛说:“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波夷,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这样说三次,即为得戒。只要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之分。千万莫说自誓受戒为不如法,这可是《梵网经》中如来的圣训。  九、论中阴  285、“中阴”就是“识神”,并不是世俗所说的“中阴身是识神变化出来的,是灵魂”。有说中阴七日一死生,这样死生七次,四十九日必投生等,不可一概而论。中阴的死生,是死者无明心中所现的生灭相,并非像世人一样的死生而论。中阴受生,快的一弹指间就去了三途六道;慢的则七七四十九天,或更长的时间。刚死的人,能让相识的人,在白天或夜间见到,与人相接,或有言论。不独中阴有这种现象,就是已经受生善恶道中了,也能在相识的亲人故友之前,一一为他们现形。  此虽本人意念所现,但其能否现形的权利实际操纵在管理世界的神祇身上。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是真实不虚的道理。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那么大家对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的观点都会一起附和了。那么,举世之人,就都要陷进“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的深坑中了。从此,善者不再警戒自己去修德,恶者更要穷凶极恶地造罪了。天地鬼神,为了使人们明白三世因果之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间人到幽冥界主管刑罚等事出现。这一些都是天地鬼神在辅助佛法,帮助弘扬正道。其理甚微,但其关系甚大。这种事,古今之书记载很多,只是没有说明是谁在操纵,以及这些事情出现的关系和利益罢了。  286、死后尚未受生到六道之中,名叫“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叫“中阴”。一个人附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讲说他的苦乐之事,是附者的神识起作用。投胎,必须是神识与父母精血聚合。人受胎时,神识已经住于胎中了。生时,也有亲见其人入母内室的,那是在父母行房之时,有其他人代为他受胎,待到胎成,快分娩时,本人的神识才来,代替的神识随即离开。圆泽禅师的母亲,怀孕三年,就是这种情况。然而,这是一般的说法。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神却早现于净土。恶业深重的,人还卧病于床,神婴已到幽冥受罚。命虽未尽,神识却已经投生去了,等到将要生时,识才将全分的心附在胎体中。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代为受胎的说法较为通常。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可思议处,也是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议处。  十、论四土  287、凡圣同居士是为带业往生之凡夫而立,方便有余土则为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以说是佛所在的地方。如果说佛所在的地方,非但西方四土全部是寂光净土,即此五浊恶世,三途恶道,自佛眼来看,哪里不是寂光?所以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处的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遍照的毗卢遮那法身者,才能亲得受用,其余都是分证四土。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而事则无。欲详知,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文》。《梵网玄义》里也有很具体的说明。(毗卢遮那,译“光明遍照”,也说“遍一切处”,是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的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也是这样,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等佛号,是化身佛的各别名号。卢舍那,译“净满”,因为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这是就智,断二德所感的果报而言的。)  又须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就称性所感之果来说的,则是实报;就究竟所证之理来说,则名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并分证寂光。“妙觉”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初住”至“等觉”都属分证二土,“妙觉”极果属于究竟二土。也有讲法者,说到实报就只讲分证,说到寂光就只讲究竟。寂光无相,实报则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比如虚空,它的本体并非森罗万象,但是一切诸相,都可以在虚空尽情发挥。又如宝镜,明净透彻,完全没有一物在里面,却又胡人来现胡人像,汉人来现汉人像。实报,寂光,即是一体分而为二,虽然分而为二仍旧是一体。只是为了让人容易了解,才勉强作二土之说。  十一、论舍利  288、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也叫“灵骨”,是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这只是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的表相罢了。不一定是非得死后烧化,其身,肉,骨,发才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雪岩钦禅师剃发,他的头发变成一串舍利;还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的;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有人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有一师父死后烧化,舍利无数,身边的徒弟们都得到了,只有一人远游未归,等他回来后,在师父像前祭祀祈祷,感慨悲痛,于是就在像前得到了舍利。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大风四起,烟飞三四十里,凡是烟所到的地方,都有舍利,大家收集起来,得四石多。因此,应当知道舍利是道力所成,炼丹的道士,不知原因,妄测是精气神之所炼。  289、佛舍利,更是神变无穷。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印度僧赠舍利数粒,等到他登基继位后一看,则变成了数百粒之多。因而修建了五十多座宝塔供养佛舍利。阿育王寺的舍利,可捧在手中看,每个人所见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有大小,高下,颜色的转变,等等不同,这是不可以凡情测度的。世人以凡情推测佛法,只得其损,不受其益。  十二、论臂香  290、臂香,即在臂上燃香。灵峰老人平日里奉持《楞严》《梵网》二部经,所以臂上燃香次数多。因为一切众生无不爱惜和保重自身。对于其他众生则杀其身,食其肉,心里便欢乐;对于自己,则蚊子咬一下,芒刺刺一下也难以忍受啊。如来在《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让修行者燃香于身,臂,指,供养诸佛,来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的心。此法在六度中,仍属于布施度中。燃香燃身都是舍,必须至诚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愿自己和他人业障消除,智慧明朗,罪灭福增(自己,他人并提,虽然是为自己,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所以要自,他并提。)绝无一毫求名闻利养,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这样修行。如果这样,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空,四弘普摄。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若是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去效法修行。且莫说燃臂香,就是将全身通燃,也是无益的苦行。  十三、论境界  291、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是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结果,虽不离心中所想,但不能说这只是想心所现,而绝对没有佛圣迎接的真实事情。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说“相随心现”是可以的,说“唯心无境”则是不对的。唯心无境,必须是圆证一切唯心的大觉世尊说才无罪过。阁下若说,则堕落为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的邪说。怎么不应慎重呢?  292、来信所说两种邪见,是以凡夫知见,测度如来境界。这种人本来不值得和他讨论。然而我佛慈悲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惊醒他的迷梦。佛因为完全没有一点贪心,所以感招众宝庄严,随缘化现,不须人力经营的殊胜境界,岂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境界可以相比的?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都正大光明,所以他的外表也现出慈善光华的样子。虽无心求相貌容颜的美好,却自然会好。造业之人,心地龌龊,污秽凶恶,他的面貌随之黯晦凶恶。他本来想面色好,让人以为他是个心地光明的善人。然而心地不善,却要面色善,这是求也求不到的。这是凡夫眼睛看得到的。若是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光明的大小,随其德性的大小而现;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其相的大小,也随罪恶的大小而现。他说《金刚经》一切为空,却不知《金刚经》只在阐明理性,未讲证得理性所得的果报。实报庄严土的庄严,就是《金刚经》最后所得的果报。凡夫听到这里,当然便会怀疑无有此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论神通  293、他心通有种种不同。对于已证道的人来说,例如澍庵这个人,无论什么书,都能一一背诵得清清楚楚,一字不错。奇怪的是他从未读过书,为何可以这样呢?因为他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前所读阅过的内容问他时,问者虽然时间一久就不记得了,但问者的八识田中,已存在各种言句的影子(看佛经也是如此,古人说一染识神,永为道种,当于此中深信)。问的人由于被无明障蔽,完全不知觉了,但是有他心通的人,就在问者的心识影子中,明明白白的看得见。所以,他能随问随背,一点也没有差错。即使问者未见此书,他心通的人也能从其他人的心识中,为他诵出。这是拿他人的心作自己的心用,并不是自己的心中常有许多经书记忆不忘。  十五、论外道  294、我认为佛,道两家,本源是一,没有两个,但是末流支派却是千差万别。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既然知道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觉悟此身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然可以显现了。道教初传之时,也不是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宗旨的,而到了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行的,却无一不以此为宗旨。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遗漏,就是小到世谛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也是一丝一毫的善都没有遗漏。唯独对于炼丹运气等,绝对没有一个字提倡,而且深以为戒。这是因为,佛教让人知道身心为幻妄,而道教则在让人保身心为真实。他们所讲的“心”,是随缘生灭的心,非本有真心。炼丹一法,也不是没有利益,可以延年益寿,最好的果报是可以成仙升天,但要说能了生脱死,那是在说梦话。  295、今天的外道,遍世界都是。因为佛法深妙,人难以弄懂,外道窃取佛法之名,却不知道佛法的真义,于是就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认做了生脱死之法。他们既然不知道因何生死,所以就只要瞎造谣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合一处,就是得道了。实际上这完全是识神用事,对于心性真如理体一事,沾都沾不上边,还自我吹嘘说:“六祖乱传法,法归在家人,僧家无有法。”这些话,不但口里说,而且还写在书上,以假毁真,以邪为正。无知无识的人就被他们迷惑。他们这些外道之所以能在世间到处传播,得力于两种方法。第一、秘传。说一旦得明师真传,不修即可速成。所以把他们的法说得神乎其神,说:“老鼠听见,老鼠都会成,雀子听见,雀子都会成。”所以,他们在传道时,必须在密室中,细语小声,外面再派人巡查,以防有人盗听。第二、严示禁令。即使是父子夫妇之间,都不能说,说了必遭天谴。所以,在没有传道前,先让人发咒赌誓,说今后若违背誓言,就会受怎么样怎么样的惨报。发咒之后才传道。此后纵然有人明知他们不对,因为恐怕自己违背誓言会遭惨报,所以宁死也不敢背离此外道而学佛法。假使外道不秘传,而是公开宣讲,让大家共同听闻,也不赌咒发誓,则举世之人,有几个肯入他们的道呢?  十六、论胜缘  296、人入佛道,各有自己的时节因缘。既然你因读《文钞》而知佛法,从事修持,即是皈依。不必一定要举行皈依仪式,才算皈依,不举行皈依仪式,就不算皈依。但愿你能皈依到底,中途不变更,即是真皈依。  297、若人在宿世果然种有善根,则无论为学还是求道,都可以成为出世大事的殊胜因缘。即使是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逆境种种恶报,可以作为出生死,入佛法的因缘,关键看这个人能否自我反省罢了!不能自我反省,且不说碌碌无为的庸人,为世间教育所拘束,即使如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名人,虽然学问,操持,见地都是奇特超群的,但是还是不能彻底觉悟自心,了脱生死。他们的学问,操持,见地,虽然可以作为无上妙道的基础,由于不能自我反省,竟然成为入道的障碍。因此,可以知道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啊!  298、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所以,苦为成佛之本。还有,佛让弟子们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的人,完全没有一点痛苦,所以不能入佛道。而阎浮提的人苦事很多,所以入佛道以了却生死轮回的人,不计其数。倘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人醉生梦死,整天在安逸享乐中,还有谁肯发出世心,以求了生死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在家人修行  导读  学佛一事,必须先做好人,才可趋向佛道。因为佛法包括出世入世一切诸法,所以,对于做父亲的就说慈爱,对于做儿子的就说孝顺,让各人都尽到做人的本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在家人学道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净心念佛,经常反省自己。积德行善并非一定要有钱,印光大师说要知道身,口,意业都恶,就是最大的恶,三业都善,就是最大的善。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同人。自己的妻子女儿,能信受奉行,别人自然也能跟着从善了。难道一定要有钱财才能做功德吗?  一、敦伦尽分  299、学佛一事,必须先做好人,才可趋向佛道。因为佛法包括出世入世一切诸法(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见文钞三编复周伯遒书),所以,对于做父亲的就说慈爱,对于做儿子的就说孝顺,让各人都尽到做人的本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想要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才可修上去,并且可永久不坏。如果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学佛法,首先必须克已慎独,事事都从心地里真实做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佛弟子。如果他的心奸恶,想要借佛法以免罪业,不异于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想以此身轻体健,延年益寿,可能吗?  300、你已娶妻成家,应当经常想着让父母亲高兴。夫妻之间要互相爱敬,不可因小事产生矛盾,致使夫妻不和睦,以伤父母的心。《中庸》说:“夫妻相亲相爱,像琴瑟一样和谐。兄弟和睦相处,一家融洽真快乐。安置好自己的家室,让妻子儿女都快乐。孔子说:“人若能这样,父母也将称心如意了!”夫妻,兄弟和睦,则父母心中顺悦。现为人子,不久为人父,若不实行悦亲之道,则必生忤逆不孝之子。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我老了,不能常训示你,你肯努力尽子道,便可入圣贤之域,将来往生西方,是你所得的佛法利益。  301、人生世间,为善为恶,都须助缘,才会有结果。即使是天生的圣才,尚且必须有良母贤妻辅助其德,何况是普通之人?因此,文王因受母亲太任的胎教而有圣德,所以《诗经》上赞叹他“以礼待正妻,推及至兄弟,并以此治国”。这是就文王而言。如果谈论文王的妻子太姒的圣德,当然也可以辅佐文王之道。如两灯互照,愈见光明,两手互洗,才得清净。由此说来,世间缺少贤人,是由于世间缺少贤母与贤妻啊。因为妻子能暗中辅助丈夫,母亲能胎教子女,刚刚出生的几年,小儿每天都在母亲身边,亲受美德的熏陶,常承亲人的训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性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不求而能自成大器。我常说:“教育子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还常常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就是这个意思了。  302、教育子女,当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即孝养父母,利益大众,忍辱不怒,老实做事。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化的金,铜,倒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前,已经可以预知,何况出模?近世之人,多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班有天资的子弟,狂妄自大,违背伦常。没有天资的,复归顽劣。因为从小缺乏教育,没有规矩,如同熔化的金液倒入坏模而成了坏器。金固然都是金,而倒入的模不同,所成的器也就有天渊之别了。  303、善于教育儿女,使他们都成为贤人或者淑女,实为敦伦尽分中最大的事。因为儿女全部贤善了,则兄弟,姐妹,妯娌,儿孙,都会相互熏陶而为善。从此,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也可化为贤人善人。可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根基,就都包含在善于教育儿女中了。  304、女人临产时,常常有人痛苦不堪,几天生不下来,以致于丧命。又有生产后出现血崩等种种危险,儿子也有慢急惊风等种种危险。如果在快要生产的时候,至诚恳切出声宏亮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出现危险。不可心中默念,因为默念的心力小,因此感应也小。又因为这个时候用力送孩子出生,如果默念,可能会引起闭气生病。如果至诚恳切地念,一定不会有痛苦难产以及出现产后血崩,儿子惊风等疾病。即使难产到了极点,人都快要死人,也要告诉产妇和在旁照应的人,一起出声念观世音菩萨。家人虽在别房,也可以为她念。一定不须一刻工夫,就能安然而生。(菩萨救众生之心,比世间父母爱儿女之心还要深,这种感情相差何止千万亿恒河沙倍?因此,临产之妇,能大声念菩萨名号,是极灵极有效的最上妙法。见文钞续编复周伯遒书。)  外道不明理,死死执著恭敬的想法,不知道要按照事情的变化来论理,以致一班念佛的老太婆,视女人生产为畏途,即使亲女亲媳生产,也不敢去看,何况还敢教她念观音吗?要知道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然裸露不净,却是实在没有办法,并非故意放肆。产妇能够念观音,不但没有罪过,并且可以使母子种大善根。这个意思出于《药师经》佛所说的,不是我个人的主观猜测,我不过为之提倡罢了。(《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所以在那本经上叫产妇念药师佛。但是观音名号,人人都知道,就不一定要念药师佛了,念观音也是一样的。)  305、求子之法,人们大多背道而驰。你想要得到身体健康,性情贤善,福报,智慧,寿命通通都有的儿子,必须按照我说的话去做,才会称心如意。(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糼善教,以免随流。见文钞续编礼念观音求子疏。)世人无子,就多娶亲,常服壮阳药,常行房事,其实这是速死之道,不是求子之方。侥幸得了儿子,也如子实不饱满的秕稻种子,播种后或不出,或出了也难以成熟。正确的方法是:第一,要断房事,时间半年,至少也要一百天,愈久愈好。应当与妻子说明白,彼此都有这种想法,分屋居住。若无多屋,则必须分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姐妹想,不敢产生一丝邪念。等到身体养好,并且妻子月经也干净了,就选择天气清明,日期吉祥那一天,晚上做一次房事,必得受孕。从此停止房事,直到孩子出生过了百天后,才可再行房事。  女人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并且因为子宫常开,容易引起堕胎。这种忌讳,人多不知,纵有知道的,也不肯依,以致于引起孕妇难产,或者孩子生下来也是死的,或者体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了。(不要说光是出家人,论人行房事,其实此事是世间第一生死关节,正需要救济。见文钞三编复蔡锡鼎书。)求子之人要心存慈善,利益大众,博爱万物。利益大众,博爱万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凡无利益众生的心不存,凡无利益众生的话不说,凡无利益众生的事不做。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必须专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好念。睡觉时虽然也可以念,但要心存恭敬。睡时穿衫裤,不可裸体。睡时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只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大士神咒,念也好,不念也不妨碍。  你这样存心,行事,念观世音菩萨,也让你妻子这样存心,行事,念观世音菩萨,一直到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必须大声帮她念,保管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不能默念,因为用力送孩子出来,默念也许会因气闭而生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容易堕胎,并会将这个乖戾之气传给胎儿,孩子的性情就会变得凶恶。另外,给孩子喂奶时,必须心平气和。若生大气,奶则成毒,喂给孩子吃,严重时婴儿马上就会死亡,轻则半日或者一日死亡,绝对没有不死的。生小气毒小,儿虽不死,也会生病。所以,爱生气女人的孩子,死的多,病的也多。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样。  生了大气,千万不可喂奶,必须马上停止生气,放下一切,心平气和,然后过半天再喂奶。喂奶时先把奶挤掉半茶碗,倒了,奶头揩过,再喂,就无此祸殃了。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则不死,也会大病。此事古今医书,均未阐述说明。我因近年来这种事见闻多了,才知其中祸害。女孩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长大后生孩子必定容易,必定善良,必定不死不病。凡是儿女小时死病,大半是他们的母亲生气的缘故,少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被毒乳所杀害的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了,怎么不可悲啊!你行悦亲孝道,所以为你详说。须劝你母亲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你与你的妻子,也应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在尘世中如何学道  306、在家学道,居于尘俗而修佛法,高人名士,愚夫愚妇都可以实行。努力修持,以在家的种种拖累,当作自己修行的警钟。可以常常催生厌离尘世之心,增长向往净土的志向。如果有病,也不要烦恼,欣然领受,以作除业障想,心中反而顺畅。上不失高堂之欢,下不失夫妻之依,而且让身边一切人都因我而见闻佛法,增长净信,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307、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只求自己尽义尽分,决不在“义”“分”之外,有非分之想。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西方。凡力所能及的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也是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的助行,如顺水扬帆,又增加橹桨,到岸不是更快了吗?  308、所说培植功德,应当以开启人们的智慧为第一。现今《增广文钞》已经排完,尚未结算,你的弟弟若肯结算若干本书,自己施送,使一切阅者知道往生净土的道理,以此功德,作为你父亲往生的资粮,加以至诚,必可如愿。这才是最有利益的真实功德。  309、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也不必让他普遍研究深经奥论,只要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就可以了。不废居家事业,兼修出世间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愚夫愚妇,虽然愚昧,不明理,但能老实念佛,也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与总是私自推测思量佛智,整天都在以识神分别用事的所谓大通家相比,那么愚夫愚妇所获利益更多。  310、以您阁下的才学,应当依我印光所说的去做,利益可就大了!否则,选择一个寂静隐蔽的地方,精进修净业,将从前所得的学问文章,抛向东洋大海外,把自己看作原来就是一个无知识的人,于不生分别心中,昼夜六时,专门念一句洪名圣号。果然能死尽偷心,当必亲见本来面目。从此高树法幢,使一切人同归净土法海,生时为圣贤之徒,死后加入莲池海会,这样才可不负所学,是大丈夫,真佛子了!  311、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妄念。使人恢复本有真心,这才叫做佛弟子!难道把头发剃光了就是真佛子?依靠这种善心,竭力学道,修孝弟而感化乡里,持斋戒而令杀,盗之风自然消失。研究净土经论,就知道出离痛苦的要道;读诵《安士全书》,就知道在末世做人的良谋妙计。把净土法门告诉父母,用净土法门教育孩子以及一切亲威朋友。正是因为生死事大,就要时刻考虑我今后的归宿。不必另外选择一个地方,即家庭便是道场,把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都看作法眷,自行化他,以口相劝,以身作则,使大家同归净土,尽出苦轮,这样可以说你就是留发高僧,居家佛子了!  312、不要说您家一向贫寒,不能广积阴德,大行方便。要知道身,口,意三业都恶,就是莫大的恶,三业都善,就是莫大的善。至于愚人不信因果,不信罪福报应,您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依照《安士全书》等善书所说,为他们讲演,让他们渐渐相信因果,继而深信佛法,最后能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让一人改恶从善了,功德尚且无量无边,何况很多人呢?可您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同人。自己的妻子女儿,能信受奉行,别人自然也能跟着从善了。难道一定要有钱财才能做功德吗?  313、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世间医生,只能医身,即使能够妙手回春,但是对人的神识去向,完全没有一点利益。你既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为人治病,就应当在医身病时,兼带医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的杀生而得。有病之人,又须断绝房事,才可速愈。想要消除宿世,现世的杀业,就必须戒杀吃素,而且还必须至诚恳切念佛念观音,则疾病必可速愈,并且能培德而种善根。倘使是怨业病,除了吃素念佛的方法外,用其他方法绝对很难痊愈。病人与父母妻子,只盼痊愈,心急如焚,未必不肯依从。倘若肯依从,则种下出世善根,从此生正信心,以后由此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这对于病人和你自己都有大利益。  至于断欲一事,是治病第一要法。无论内科,外科,病未十分复原,千万不可沾染房事。一染房事,小病变大病,大病立即死。就算不当场毙命,也已种必死之因,离死不远,想要不死,也很难很难了。即使不死,都会变成孱弱废人,很难保有健康。他不知是自己不善保养,反要说是医生无真本事。无论男女,(处女,寡妇不宜说,余俱无碍。)都应当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说明其中的利害,既能让他们的病容易痊愈,也使医者名声大振。通常情况下,医生只知治病,不说病忌,更何况讲让人改过迁善,培德积福的道理呢?这是市井唯利是图的商贩心行,非济世救人的心行,更不用说,能够让人因病得闻佛法,生前入圣贤之域,死后生极乐之国,得无上利益了!  古人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所以称医生为“大国手”。世间医生的名望已极高,若再能以佛法度众生,行菩萨道,则医生一职实为一切行业中最重要的行业。因为人在病时,听到不谋利,发愿利人,有菩提心的医生所说的佛法,必能使病很快痊愈,病愈后,自然不能不生正信而遵循奉行啊!医生要取得病人的信任,千万不可计较酬金的多少而生分别心。倘若对有钱的富人就认真医治,贫者就应付了事,久而久之,人们会认为这个医生只管谋利,因而便会轻视他了。那么他所说的利人之话,人们也不会信从了。  另外,遇到为人父者,要跟他讲为父要仁慈的道理;遇到为人子者,要跟他讲为人子要孝敬的道理;还有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以及因果报应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六道生死轮回等道理。遇见可劝告的人,不妨以有意作无意之闲谈,使听者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开通心地,从而知生死轮回的可畏,庆幸找到了生脱死的方法。能这样做的,确实可以说“即世间法以行佛法,由医身病而愈心病”了。  314、一切众生,从淫欲而生。你发心守贞修行,当须努力。倘有情欲产生时,应当想到邪淫的果报,想到地狱里面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等的种种苦刑,自然种种情欲立刻消灭。常常看见很多大善女,刚开始则发心守贞不嫁人,后来则情欲一产生,没有力量克制,就与人做茍且的事情。这女人一经破贞,如水溃堤,从此横流势不可挡,永远也不能归于正道了,实在痛惜!你自己应当好好斟酌考虑,能守得牢则当然好极了,否则出嫁从夫,也是天地圣人为人类所立的纲常,未尝不可。  315、要靠食物滋养,吃素人宜多吃麦,吃麦所产生的力量,大于米力很多倍。我吃了面食,则精神健旺,气力充足,声音高大。吃米则只可饱腹,没有这样的效果。麦子比人参的力量,都高数倍。大磨麻油也补人。小磨麻油因为炒焦枯了,力量退半,人只知道它香,实则是焦味罢了。(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见文钞续编复鲍衡士书)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都可滋补,难道必须血肉才能滋补吗?总之,这些东西都不如麦的力量大。  第十章净土典籍  导读  净土宗主要典籍有净土五经,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还有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幽溪法师根据天台宗“谛观不二”的道理,著《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蕅益大师《净土十要》也很重要。《梦东语录》《法苑珠林》《龙舒净土文》《径中径又径》《高僧传》等都值得一读。  316、若讲大启弘愿,深明缘起的,唯有《无量寿经》。专门阐述观法,兼说往生之因的,唯有《观无量寿经》。但以上二经,法门广大,道理精深微妙,末世根基差的人,确实很难得到利益。求其经文精短而意义丰富,词语简约而道理深刻,三种根基一同收纳,九界众生共同遵循,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快,虔修一门,圆成万德,让因地心,契合果地觉的,则只有《佛说阿弥陀经》了。由《佛说阿弥陀经》得闻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诸上善人都聚集一处,则真信生,切愿发,有若江河决堤势不可挡。从此恳切诚挚念佛,牢牢记在心里,时刻不忘记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心念总在这里,以至一心不乱。能这样,则再生已是极乐世界的圣贤了,临终自然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因此应该知道持名一法,囊括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涵容于果海,果通达于因的源头。确实可说“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啊!  317、《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都阐述到了极点,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好极了,准确极了!即使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也不能高出其上了。不可忽略,要仔细看,信受奉行。《无量寿经》,有隋朝慧远法师所注疏之文,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所著的《四帖疏》,只是想要普利三根,所以多就事相阐述发挥。  318、古人要想举世之人都修净土,所以把《阿弥陀经》列为日常功课。这是因为此经言语精粹而意义丰富,修行简单而成效迅速。弘法的大菩萨,纷纷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其中,最为广大精微的,莫过于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极为直捷要妙的,莫过于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幽溪法师,根据天台宗“谛观不二”的道理,著《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圆融中道,道理高深,初学者也不难领会,文句畅达,依之修学,时间一久,就会倍加钦佩。  319、《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到这里,就知道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是“华严一生成佛”的最后指向,实为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最胜方便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9: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320、《楞严经》第五卷末尾《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的最上开示。只这一章,便可加入净土四经,成为净土五经。  321、《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以金刚眼而编写的,他在阐扬净土的各种书籍中,选择其中契理契机的发挥到了极点,不可能有更深发挥的内容。《净土十要》中,又数《阿弥陀经要解》为第一,是大师自己注解的,文义深远但是又容易明白,道理圆顿而知一切唯心。 这本书实在太好了,应当经常仔细研读。于其他九种,也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净土十要》,虽然未必能一一全部明了,但是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而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  322、《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让人不寒而栗,纵然在暗室屋漏,也常如面对佛天,不敢萌发一丝恶念。上中下根都能从书中获得利益,绝对不至于会错认路头,执理废事,而引起偏邪狂妄的弊病。  323、《龙舒净土文》能令人断疑起信,书中对修持法门进行了分门别类,逐条分析,为引导初学的第一奇书。若要普利一切众生,不可不从此入手。  324、《径中径又径》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让读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就能直接了解到净土法门的要旨。对于初学者,大有利益。  325、《高僧传》一,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记载古德的善言美行,阅读后,自然有欣欣向荣之心,绝对不至于会得少为足,不思上进,自甘堕落。《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析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读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护教之书,阅读后,则不被外道邪魔所迷惑,摧毁他们的邪见城垒。这一些书,只要阅读,能让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补充。不要认为只要一心阅经,就可以放下这些书籍而不问。没有辨别是非的见解,倘若遇敌就会受挫取辱。  326、《安士全书》觉世醒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越古超今。言简意赅,理深而著。引事迹则证据确凿,发议论则追溯渊源。确实是传家的至宝,也是弘法的奇书。句句都是佛祖的心法,圣贤的道脉,末世觉民的要道,承前启后的秘方。若能依照奉行,则位入圣贤,了生脱死,稳操胜券。与世间所流通的其他善书相比,如同一是高山,一是小山岗;一是大海,一是雨后积水的小水坑。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顔,一名思仁,江苏省昆山县的读书人。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二十岁时考取了秀才,厌恶仕途,发菩提心,著书觉民。想使人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离生死苦海。所以先著戒杀之书,取名为《万善先资》。后著戒淫之书,取名为《欲海回狂》。这是因为众生造业,唯杀生,邪淫最多,改过也唯此二者最关健。又著《阴骘文广义》,直将文昌帝君留下遗训的心意,彻底显露,和盘托出。从此,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者与受训者,都没有遗憾了。安士先生奇才妙悟,直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的深义,用世间事迹,文字来阐述发挥,雅俗共赏,智愚共晓。再著《西归直指》,阐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的大事。因为积德修善,只获得人天的福报,福尽还会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一生不退,决定成佛。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其中也具有了却生死的方法;末一种书,虽教人了却生死,其中还须努力奉行世善。安士先生,确实可以说是现居士身的说法度生者,若说不是大菩萨再来,我不相信。  327、梦东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这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应当熟读。而《梦东语录》,通篇词理周到,的确是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的《阿弥陀经要解》,实为千古绝无仅有的良导!倘若能死心依从这两本书,那么即使无暇研究其他一切经论也无关紧要,只要常看净土三经及《净土十要》等,相信佛祖诚实之言,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独处或偏僻之处,也像面对佛祖和上天,克已复礼,慎独存诚。不效仿近世“通人”,没有一点拘束,肆无忌惮。如果是这样,我虽然是生死凡夫,也敢为阁下保证,你这一生便可永离娑婆,上品上生,加入西方莲池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了。  328、《历史统记》这本书,无论信佛,谤佛的,都肯看,因为所选录的都是史鉴中事。比其他一切善书,更有实益,为最切要。  329、要知禅净的道理,非博览禅净一切书籍不可。即使能博览,如果没有选择正法的智眼,也是望洋兴叹,渺茫而找不到归路。因此,应当专看净土著述。然而,净土著述很多,未入门的人,尤其难得其中纲要。要寻找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完全没有一点疑惑和遗漏,并且语言浅显,意义确切明白,可作为研究古德著述的初步向导的书,就是《印光大师文钞》了。希望你静心研读,当自知之!  330、了然大师(俗姓温,名谦和。江西宁都人。24岁于江西龙凤岩青雨寺出家。1913年偕德森法师同坛稟具于大乘寺。宿根深厚,般若力充,独居七星岩山顶,参禅数年,大悟。1916年住赣州光孝寺,曾住持马场。1921年与德森发足参方。翌年,至普陀山法雨寺亲近印光大师。大师见彼二人笃实,相契甚深,为向佛顶山文质和尚处讨藏经楼单,使安心住楼阅藏。大师至苏州报国寺,了然法师亦与德森法师二人结伴随从,并协助印公抄写、校对、刊印经书各事,后随大师同上灵岩。了然法师遂闭关于佛海泉珍桃圆之西关房,额其关房曰“不退”。境幽缘胜,足不逾阈达数十年之久,念佛乃大进。文革后,由灵岩移居天平山果园养老。1976年春,其弟子迎至苏州城内调理病体。先住钟楼新村,后迁至谢衙前弟子家中。  1977年7月9日晨六时,安详往生。临终有瑞相,出声念佛,正念分明。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五。然于披剃前读书不多,出家后用功得力,智慧开朗,文思泉涌,举笔成章。著有《佛祖心灯贯注》、《禅净双勖》、《圆通章讲义》、《净修道言》、《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普劝同伦念佛文》、《入香光室》等,于禅净两门奥旨多有阐发。凡参谒求开示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明训,语多平淡,悲心流露,闻者莫不为感动。其座右铭有云:“人生无常,朝不保暮,须勤念佛,切莫虚度,一堕三途,万劫受苦,趁此健康,求生净土。”),从刚开始出家,即志在宗门,苦参力究,得其旨归。此后云游各地,研究经论,才知道净土法门实在是诸佛诸祖究竟自利利人的甚深法海,于是就生真信,努力修持。著有《禅净双勖》,阐述禅净的道理,句句确切,发人深省。此书虽仍提倡禅宗,实则注重净土,可让参禅未得悟证者,找到此生了却轮回之道。  331、《金刚经》是让人实践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的规矩准绳,是一代时教和一切法门的纲要。它所说“即相离相”的道理,怎么说与净土不相融通呢?要论度众生的方法,唯净土法门最为第一。要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着相的清净心念佛,则此心作佛,此心是佛。往生西方,证无生忍,是决定不变的理事,又何必怀疑呢?  332、应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法华》《楞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这一些经典,或者专门以一经为主,或者一一轮流读阅,都无不可。  333、有了这些书,净土众义,可以完全知道。即使不遍阅群经,还有什么欠缺呢?倘若不知道净土法门,纵使能够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要了生死,不知还要经过多少大劫,才能满他所愿。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对此却不知道,可痛惜啊!知道了却不修行,修行了却不专一,更加痛惜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