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262、《大般若经》广泛论述了佛法与众生法,以便让大家能够真正地明白“心法”,全经有六百卷之多。《心经》则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和浓缩,略论心法,以明佛法与众生法。全经文仅二百六十字,却概括了十法界的因果事理。以简略摄广博,毫无遗漏。简略地说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这是全经的枢纽。再简单一点来说,只一个“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融通。圆彰和融通都寂灭,则真如就完全显露。《心经》实在就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宗,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二、论心性 263、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无比空阔灵通,圆融活泼,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足烦恼的凡夫境界,也径直与三世诸佛,心体相同,没有一点差异。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诸佛最后证得了,所以自性的功德,力用,彻底显露;而凡夫全体迷惑背离,反用这种功德,力用,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过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不可能。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会被它损伤。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离了觉性,走入了红尘,也是这样。 如来怜悯众生,为说妙法,让众生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刚开始时,从妄境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性,然后知道全体妄境正是真性。正如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波浪,冰与水,本来就非二物。在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解之前,与波浪平静,冰融解之后比较,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后的相用完全不同。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道理啊! 若只是依靠性德,不从事修德,则尽未来际,只能永远作徒具佛性,无所依靠的众生了。所以《般若心经》说:“五蕴,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于一向迷惑背离,就堕落到了幻妄的相中。即迷执于妄相,真性就看不见了,真性迷失了,各种痛苦都来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柔水成坚冰一样。以甚深般若照见,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全妄即真的本来面目。如风息日暖,再回到水的本体。 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都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因此四大全失假像,六根都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变现出各种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不能沾湿,火不能烧烤,虚空中随意来往。境无自性,都随心转。 所以《楞严经》说:“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这正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实效呀!“发真归元”的“归”字,是归投,归还,也是返照回光,复本心性的意思。然而,要回光返照,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既然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才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只是因为顺法性,则得受用,违法性,反受损伤,利害不同,天壤之别。 264、众生是未悟之佛,佛是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其苦乐受用,却天地悬殊,这是由于称性顺修,或是背性逆造所引起的。这个道理很深,不容易宣说。要不费口舌,只好用比喻来说明。诸佛是如何“致极修德,彻证性德”的呢?譬如大圆宝镜,它原来是铜,人们知道铜可以发光,所以日日揩磨,用功不止,最后灰尘除尽宝镜发光。高台直立,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大到天地,小到尘毛,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一齐在镜中出现。正当万象一齐出现的时候,而镜子本身空洞无物。 诸佛的心,也是这样。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未来际,安住于寂光净土,常享法乐;普度九界,出离于生死轮回,同证涅槃。众生全部迷失了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上了灰尘,不但毫无光明,连铜体也生锈遮住,不再显露。众生的心,也是这样。 如果知道这连铜体也不显露的废镜,却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则从此不肯废弃,天天揩磨。刚开始时则略露铜质,然后则渐发光明,倘使能够极力尽磨,则一旦尘垢干净,自然可以万物都映入其中,照天照地。不过此等光明,是镜子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并非是外面来的,也并非是由于揩磨才有的。然而不磨,也是无法得到光明的。 众生要想“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也是这样。渐渐断除烦惑,渐渐增加智慧,等到功德圆满时,已是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也只是恢复本来的面貌,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如果只是放任性德,不去修德,那么尽未来际,就会常受生死轮回之苦,而永远没有恢复本性的日子了! 265、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是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是背尘合觉,众生是背觉合尘,佛性虽同,迷悟却完全不同,所以才有苦乐升沉,天渊悬殊的差别。如果详细考察“三因佛性”的意义,那么无疑不破,人人都会想要修行了。什么是“三因佛性”?三因,就是正因,了因和缘因。 第一,正因佛性,就是我们即心本来具有的妙性,诸佛所证真常的法身。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违背,诸佛最后圆证,迷证虽异,性常平等。第二,了因佛性,即正因佛性所产生的正智。或得善知识指点,或读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义,因而得到明了觉悟。以前由于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道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罪。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而让“正因佛性”成为起惑造业,受苦的根本。这样开悟之后,就想要反妄归真,希望恢复本性。第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然能够明了觉悟,就必须修习种种善法,以便消除惑业,增长福慧,一定要彻底亲证到所悟的本具之理,才肯罢休。 请让我用比喻来说明。正因佛性,如矿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然原本就存在,但是你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又不去开发,金矿得不到冶炼,或点火的木材没有燃烧,有光的镜子不曾摩擦,有芽的谷子得不到播种和雨水等缘,则矿中的金,木中的火,镜中的光,谷中的芽,永无出头之日了。因此要知道,虽然有“正因”,若无“缘因”“了因”,也得不到受用!这就是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而立即想度尽众生的原因;众生因为不明了觉悟,不肯修习善法,以致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法出离。我佛如来于是广设方便,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机,给予相应的启迪,希望众生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266、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就变成烦恼,但真性未曾改变过;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真性也未曾改变过。譬如用真金铁柜做马桶,夜壶,虽天天盛粪,但是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菩萨像,虽极其贵重,但是金性仍旧如初。世间人,各具佛性,却常造恶业,就像将金子打造马桶和夜壶一样,太不知自重了! 267、佛光,乃是十法界的凡圣众生和佛即心本具的智体。这个本体灵明通达,不动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从竖的方面来看,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可一切时间也无法超越佛性永恒;从横的方面看,贯穿东西南北等十方,可东西南北等十方也消融于佛性的永恒之中。 说它是“空”,又有万德圆彰;说它是“有”,而它又一尘不染。虽然存在于一切法中,却又离开一切外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然有五眼,也不能看见,有四辨,也不能宣说。却又法法承受它的力量,处处能够遇到它。只是由于众生从来没有觉悟的缘故,不但得不到受用,反而承受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起惑造业,由业感苦,以致沉迷于生死轮回中,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 以常住的真心,受生灭的幻报。譬如醉人看见屋子旋转,屋子实际上没有转,他糊里糊涂以为方向变动,方向实际上没有变动。这完全属于妄业所现,实际没有一点外相是真实的。所以,我佛世尊释迦牟尼,示现成佛,彻底证得佛光时,感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然现前。 《楞严经》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世界众生,因为妄想执著就有众生的出生,因有生就有灭,生灭是妄想,灭妄为真如,这就叫做如来无上菩提或者大涅槃,二转依等。盘山说:“心月弧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因此应该知道,佛祖的种种言教,无非是指示众生本具的心性,让众生返迷归悟,复本还元罢了。 268、一切众生,原本具有佛性常光,不论明暗,远近,有无阻隔,都能完全照亮无遗,因此无需借助日,月,灯的光明,就能看见。遗憾的是众生迷失本性,背觉合尘,致使佛性常光,变作烦恼无明,不但黑暗,阻塞,远处不能见,即使近在眼前,若无日月灯光,虽是泰山也不能看见,更何况其他呢?因此,轮回生死苦海,如盲人走路,没有向导,没有一点出离的希望了。 三、论悟证 269、“二空”(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单是讲悟,根基好的凡夫也能做到。比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然五住烦恼(三界内的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三界外的尘沙惑与无明惑共为一住)毫未伏断,但是所悟与佛无二无别。就宗门所说,即大彻大悟;就教下所说,即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并不是含糊不清,依稀仿佛明了而已,而是包含了真修实证的功夫。 例如当庞居士听到马祖说:“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你说”时,顿时身心俱忘,大彻大悟。大慧果听到:“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也是这样。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至《药王本事品》,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里,豁然大悟,寂静进入禅定境界,在定中亲见释迦牟尼灵山法会,俨然未散。能这样真修实悟的,才算是真的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如果说得证实相的法,则不是普通的凡夫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法师,有大智慧,大神通。临终时,有人问他所证,回答“我最初的志向是期望能证铜轮,(即圆教十住位,破十品无明,证得实相,初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初住即能于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三住则万个。位位增数十倍,铜轮岂是小位。)但是因为出来领僧众太早,所以只证得铁轮(即圆教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惑,伏无明。南岳思禅师居第十信位,说明他尚未证到实相。尚破了一品无明,即证得了初住位,才可以说是证到实相)罢了”! 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时,有人问:“不知大师证入何位?”他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证圆教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 . 法师功德品》所说。)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谒说:“名字位中(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等,而见思尚未能伏,更莫说断。末世大彻大悟的人,大多是此等身分。如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这还是修得好的;次等些的,如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些的,如雁荡僧为秦桧。因此,名字位中人,理虽顿悟,但因惑未伏除,所以一经受生,大多迷失了本性。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实相的异名。)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临终示现名字位,智者大师示现五品位,南岳思大师示现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来身份,都可不测,而他们所示的只是“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后进果位更难超越。他们之所以这样示现,实在是因为害怕后辈众生“未证谓证”,所以才以身说法,让后学自知惭愧,不敢狂妄自大。 这三位大师临终示现所证位次的恩德,我辈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你自己度量度量看,你果然能超越这三位大师吗?如果说“我们念佛,闻经,努力培植善根,待到往生西方之后,常在弥陀身边,同在莲池海会上同修共参互相提携,随自己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也是一切往生者都能同得与共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