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们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没有粗的想,正在‘想’的境界。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 你什么空了?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场,是“空(kong4声)”了,钻了空子了。所以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个识里都存在的。 第八阿赖耶识,这是根本,“性唯无覆五遍行”,第八阿赖耶识,没得盖覆的,它没有躲藏在哪里,无所不在,第八阿赖耶识,无所不在。心物一元,无所不在的。 它自己的性能,这个“无覆”,第八阿赖耶识其他的作用、心态的状况它没有。心态的状况第六识、第七识有,前五识有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没有心态状况。它是这么一个东西。根根,等于我们一棵树的,它这个种子所生的树根、等于这个树根;第七识等于这个树干;第六识等于树干的中间、那个主要的中心;前五识等于这棵树前面开的花、结的果。比方,我们把它比方是这么一个东西。 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它其他心态没有,可它有这个作用----“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所以你们有许多打坐的,很多人因为理路不通,道理不懂、理论不懂,去盘起腿来想试验这个生命的科学,你怎么通嘛,你觉得,“哎呀,我定是很定啊,就是也没有什么念头,可是总是我晓得啊,”好象他要学死人才好,“完全不知道”,他才叫做“定”。 你要晓得第八阿赖耶识正是有“思”哦,这“思”都没有,你不是闷绝就是昏沉,这不得了哦,大糊涂!它正是“五遍行”中,五遍行第八阿赖耶识中有思哦,所以入定的人,一点也都不知道了,那叫做定啊?那是你的佛法,你自己乱解释的佛法。 ----- 《唯识与中观》 我们晓得,现在站在佛法的立场,又是站在唯识法相宗的佛法立,“想”与“思”是五遍行里头分析最清楚。 八识里头都有五个遍行,第一是“作意”,作意拿现在如果假设我们把它翻译成“注意”可不可以呢?差不多。不过还没有“作意”的清楚,这个东西我们研究了很久。第一是“作意”。 第二是“触”,接触外界的反应。譬如说我们现在头脑神经肉体对外界有反应,这个反应就是触。反应的东西是机械化的,不一定有思想。 第三是“受”,有反应、有领受,这个受、感受,感受到气候的舒服不舒服,冷与暖,吃的东西好不好吃,已经较“触”要深一层,进到心理状况去。所以受也可以作两方面:生理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机械的反应),心理上会引起苦、乐,痛苦或者快感;忧、烦恼或者喜欢;爱与不爱,等等,所以是受的境界,心理状况。 第四是“想”,我们现在讲一个“想”,就是我们能知觉的、能够思想的这个想,这个都是想,想的作用。 “思”呢?就是“念”,不一定在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这是《中庸》的两句话。“不思而得”,不要去用心,像我们现在思想那么波动性地去想它。 “不勉而中”,不勉强做到的,自然很清净,好像自己脑子在清静、极其宁静的状态,譬如禅定的状态,什么都知道,这个是思的境界。想与思。 我们所以呀,严格地讲,想是很粗的,第六意识分别、计度,这个是想的作用。 思呢?做个比方,就是当我们早晨睡醒、刚刚睡醒脑子还没有起思想作用,眼睛还闭着,还没有起来,身体尤其是春天年轻人睡得,大家都年轻过来的,睡得慵慵然,都融化了,身体都懒得动,还想睡、睡得很甜,可是似乎醒了——那一点接近于思的作用,不是想了。 ----《唯识与中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