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于一毫端现宝剎。证得这个境界,就可以在一个毫毛的梢上现出来一个宝王的剎,这是小中现大。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坐在一粒微尘里,可以转大法轮,这是《楞严经》上的道理 此语说出鲜诚信。 这种话说出来,很少人能相信的。 未悉知音有几人。 既然很少人相信,可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知音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虚老说:「走遍天涯寻知己,未知若个是知音。」「天涯」就是天的边,走到天边去找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未知若个是知音」,不知道哪一个是知音的。怎么叫知音呢?就是知道我说的这个话的意思,这叫知音。我说出的话没有人懂,这就没有知音;有人明白这个话的意思、道理,这就有知音了。有人说:「法师!你这一讲呀,我明白你说什么了。」那你就是我的知音。若说:「我不明白!」那你就不是知音了。或说:「我也明白,也没有明白。」那你也是知音,也不是知音。知音、不知音,在什么上看呢?我说偈颂,讲道理,谁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是知音;谁不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不知音。 知音、不知音,就是你信不信,你信我所说的道理,就是知音;不信我所说的道理,就不是知音。我所说的是什么道理?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在一个毫毛的头上现出一个诸佛国度。宝王剎就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国度。「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在那里边说法教化众生。这些境界都是小中现大的境界。你明白这些境界,就是知音;若不明白,就要学佛法,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时候,就明白了。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修无证无所得 有相有为有尽时 菩提萨埵悟斯理 依据般若彼岸齐 心无罣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头上安头最愚痴 前边讲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没有这个藏教菩萨事六度的智慧;「无得」,无得二乘有余的涅盘。 「以无所得故」,「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执着,令你没有执着有所得的心,没有执着证果的心,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怎么叫「证而无证」?你证得这个果,不要有得果的这种执着;没有这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盘。所以「无所得」是本经的宗旨。 「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么呢?得到「心无罣碍」。我们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为有所罣碍;有所罣碍就不能自在;无罣碍就得到自在。无罣碍就能破除报障。现在讲到本经的宗趣和力用了,「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破除三障」是它的力用。本经的宗旨就是以实相无所得为宗。现在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依照深般若这个法门来修,就破除报障了。障有三种:报障、业障、烦恼障。「心无罣碍」就能破报障;你有所罣碍,这个报障就破不了。无罣碍就是怎么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证得人、法二空这种境界。 无修无证无所得。 到这种程度就无修了,为什么?修完了。也无所证了,为什么?已经证得了。他已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他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毕,所以叫无证、无所得。那么无修、无证是不是能有一个所得呢?也无所得。你若有一个所得,就有所执着。 有相有为有尽时。 你若是着到相上,或着到有为法上,都会有穷尽的时候,不会永远无尽的。你若想无尽就要无修、无证、无所得。你什么也无所得了,这时候就是无罣碍了。 菩提萨埵悟斯理。 Bodhisattva 、菩提萨埵是一样的,什么叫「 Bodhisattva 」呢?在中国人叫菩萨,具足就叫Bodhisattva ,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 Bodhi 」翻成觉,「 sattva 」就翻译成有情, Bodhisattva 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什么是有情呢?这个「有情」不是单单指人说的,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没有生命的就叫无情。菩萨觉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样的觉悟;也就是他自己会念〈楞严咒〉,也愿意其它人念〈楞严咒〉,不是说单单我自己会念就好,不欢喜其它人念,表示自己和其它人不同,不是这样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也欢喜其它的人得到什么利益;我自己听经得到听经的好处,我明白做人学佛的道理,我也劝我的亲戚朋友都来听佛法、学佛法,都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叫觉悟有情。 「菩萨」又有另外一个讲法,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这个菩萨他原来是什么来的呢?原来也是一个有情的众生,不过他觉悟了,成为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因为他在众生之中得到觉悟,所以现在他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菩萨又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圆教菩萨、藏教菩萨,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菩萨。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大一点,就是通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发得广大一点,像普贤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圆教的菩萨;你若比圆教差一点,就是别教的菩萨。又有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乃至十地菩萨。菩萨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是一种菩萨;菩萨里边又有千差万别,就好像我们人有很多的阶级一样。总而言之,菩萨觉悟前边所说「无所得」的这个道理,他明白「心无罣碍」这种的法,所以他「心无罣碍」了。 依据般若彼岸齐。 他依照这个深般若,登到彼岸。「彼岸齐」,就是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了。 心无罣碍离报障。 你这个心没有罣碍,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什么叫报障呢?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因为有所罣碍。你若无罣碍了,也就是苦乐一如,也无苦、也无乐;也就生死一如,也没有生、也没有死,生也就是死、死也就是生,生死都无动于衷了。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总而言之,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因为他无罣碍了。有所罣才有所碍,无所罣就无所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