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89|回复: 2

南师:修行人在修行中步入的误区.....这样只会歪曲和篡改佛法的原意,最终乱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21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当下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禁区逐渐打破,受人的本性的使然,信佛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深,还有不少人真正走入了正法修行,证悟到了很高的法理,在一定层次上明了了自然、宇宙、生命之特性和存在的意义。
         但也有人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步入了误区,给佛法、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求佛而不修佛。
         佛法是修行法门,是从内心去参悟自然、宇宙、生命存在的法理,修去心灵上存在的污垢与愚见,达到至真至善之纯净境界,在此基础上使生命得以升华。
          而不是去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和安逸享受。佛讲的法是用于指导修行的,烧香拜佛只是对佛的一种敬意。而现在有的人信佛完全是求佛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成把成把地烧香,见到佛像就磕头,这是对佛的一种亵渎的肮脏心理。
          特别是有些贪污分子,一方面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国家和他人利益,一方面又在烧香拜佛。
          其实佛是不会按人的要求去保护他们,反而会为了他不继续做坏事,增加无尽的业力,免得堕入无间地狱,用人间的制度法律等手段制止其继续行恶。还有些旅游景点和寺庙引诱游客花高价烧高香、请佛像,这都是污辱佛败坏法的邪恶行为。

     二、遍览经书而不实修
          释迦牟尼传法49年,虽然没有亲自留下文字,但其弟子根据记忆回忆整理了大量经典著作,加上后来历代各宗各派高僧参空悟道也留下了不少名篇,佛家经典可谓汗牛充栋,
           但再多的经书实质就三个字“戒、定、慧”。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只有围绕这三个字去实修才能理解佛讲的法的真正含义。
          但现在不少人把佛家经典当作学问在研究而不是按佛讲的法去实修,有的甚至在所谓批判地学习和继承。
          人是因为有无明的执著才成为人的,佛讲的法则是告诉人如何去掉心中的执著,人只有不折不扣地按照法去修才能去掉心中的执著,才能得以升华。
          如果抱着批判的态度去学习,就会出现符合自己观念的才认为是对的,不符合自己观念的认为是错的现象。而许多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本身与佛法是背道而驰的,是需要清除的,怎么能用观念去衡量佛法呢?!
           这样只会歪曲和篡改佛法的原意,最终乱法。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在《佛说法灭尽经》中早就作了预言。特别是抱有无神论观点的人,总是用无神论的标准去解释佛法,说佛法就是无神论,这是牵强附会。

       三、重行善事轻悟法理。
          佛法是教人向善的,因此许多信佛的人心地善良,能广行善事。
          但佛法是于心地上的修炼,不仅需要做善事,更需要在法理上去正悟,使内心空净明了。可有人由于对法理认识不清,不把行善事与证悟结合起来,从而为形式上做善事陷入了新的执著。或只专门放生,或只吃斋等,便以为是佛法修行的全部。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信奉佛法的梁武帝萧衍在全国广建庙宇以为积了很大的功德,达摩却告诉他没有功德。为什么呢?
       因为这位皇帝先生执著于做善事,使内心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没有真正悟到更高的法理,没有使内心达到空无的境界。正象神秀只悟到了“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拭拂,莫使惹尘埃。
          ”而慧能则悟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慧能对于佛法的觉悟更透。  

   四、追求神通或忌谈神通。
         修行人在长期不断的坚实的修炼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超越常人的功能,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的本能。由于人在常人社会中有七情六欲,心绪很难有片刻安定宁静,加上业大封身,使这些功能没有能量加持而退化。而修炼可以使人内心越来越宁静,越来越纯真,同时能演化能量加持功能,从而使人的一些潜在能力得到加强。
          这些超常的功能令许多人心驰神往。但是如果我们在修行中只追求这些功能而忽视心性的提高,不仅不会有什么功能而且还可能入魔道,最后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所以说修行中追求功能是不可取的。
          但有人担心自己因为谈神通就好象在追求神通一样,就尽量回避不谈或不去真正了解,这也没必要。神通毕竟是佛法修行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而且有些更高的法理是需要通过神通得到证实的,所以对于神通要顺其自然,在心中看淡它,无求而自得。有人说没有神通,有神通为什么不拿出来看看,这都是常人的想法。越是功能强的人心性也是越高的,他知道神通的真正意义,他绝对不会去炫耀自己的神通。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感恩南师
     南师所提到的问题,真是一针见血
     对修行者真是提湖灌顶,末学是受益非浅,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我们学佛的人,尤其出家的,都想自度度人,如果你自己还没有证得菩提,拿什么来度人?度人要讲师道,佛祖是人天之师。韩愈写的一篇〈师说〉,并不算是师道,讲中国文化的师道要看《礼记》中的〈学记〉。
师道分两种,第一是人师,以道德品性为人表率:
第二是经师,讲学理的,讲四书五经传达学问。做经师容易,能做经师又兼人师的,历代以来就非常少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师人师」,与佛教中的「人天之师」的境界差不多,要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佛法的法师,才可以教化服人,才可以度人。
度人不只是说让人信了佛教、肯跪下磕头、或是肯吃素了;那是教育方法之一,没有错,但不彻底。
要让人证得菩提,明心见性了,才算是彻底度人。退一步说,就算没有让人大彻大悟,至少要能够让人晓得修学菩提的正知正见,才能算是度了人。
   在密宗得了金刚阿阇梨戒的人能说法,起码要有他心通与宿命通的本事;
用现在的观念说,是要了解听法众人的心理、程度、性向,才能知道用哪一种教育方法比较恰当,才能够因材施教。
「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能够观察学生的根基而施教。富楼那说法时被维摩居士呵斥,因为富楼那没有观察新学比丘们的心理就说法。
像是把又脏又烂的食物放进宝贵的器皿中,简直是糟踢人家。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瑠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维摩居士骂富楼那不了解比丘心中所想的,不要把玻璃混作水晶。
因为你不知道众生的三世因果,前世有什么样的修行成就,人家是大乘根器,你教些小乘佛法;人家身上本来没有疮的,你不要去挖他的肉。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对于要走大路的人,不要指引他走小径,牛踏过的蹄印是容不下大海的,不要把太阳光和萤火虫相比这段话是强调要先认识学生的根器,对小乘根器的人无法勉强教以大乘法,反之亦然。。
「富楼那!此比丘人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维摩居士告诉富楼那,在场的这一位新学比丘过去生是修大乘道的。
因为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中间转生几次把大乘道给忘了,但是那大乘道的天性还在,怎么能用小乘道来教他?小乘根器的人像是盲人,不能看清楚众生的根性。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维摩居士就以身教示范,他当时进入定境,引起了那位新学比丘的宿命通,明白自己过去多生累世走的是大乘路线,亲近供养过五百尊佛,所发的大乘愿也都回向众生。这比丘为此当场开悟,明心见性。此地只提「曾于五百佛所」,而不说五百以上,就是点出这位比丘是小菩萨的果位,得宿命通只能知过去的五百生,今后五百生就不知了。若是大菩萨的神通境界,就连五百生之前的生生世世都能知道。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成佛得到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讲过了,三明是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明比通还厉害,通不过是打通了,像阴沟一样通了;明像太阳出来,无所不照。三明是道场,没有残余的障碍。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
     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被什么阻碍了?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并不难。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以前我们作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如果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要宏法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

             -------南师《 维摩诘经》

       【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
          也就是不要执着。为什么莫与人说?与人说,他就是会执着,
          当然如果是勉励大众,说说无妨。
         不是以执着心、炫耀的心来说,那当然是真实境来讲,说说是相互勉励,说说感应是相互勉励,使大家对三宝、净土法门,对诸佛菩萨有信心,这个不为过的。
           -----慧律法师《达摩血脉论》

         神通的问题,大家都走入极端,讳忌如深。
          而《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金粟如来)和释尊展现的神通,文字的描述就已让我们大开眼界。何况现场的众人呢。      
        维摩诘居士(金粟如来)要求僧团众人,开示、度化众人时,必须动用神通看他人的前生今世的智慧、根性、业力,结合今世的因缘,再对此人因材施教。
         让我对因材施教 有了更透彻更深刻的理解。

         维摩诘居士(金粟如来)在经中,对神通的重要性和众生根性非常重视,让我对神通的理解更加透彻,神通也是鉴定一位觉者、导师,修行境界的重要指标。而合格的导师必须要有神通,方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而普度众生的目的。      

          至诚顶礼、感恩维摩诘居士(金粟如来)、慧律法师、南怀谨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0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