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南怀瑾: 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是说你知道某一样东西,而智慧是你怎么样把你知道的东西和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圣贤们这样教导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当时有人问佛弟子:‘见道时是什么境界?’答:‘无所见、无能见,能所双亡,即无所见的境界,也无能见的作用。’ 但既无所见,也无能见,又如何知道是见道了?因此这一问就胶住了好几年。刚好玄奘法师到了,答以千古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解决了这一论辩纷争。 过后一百多年在中国又有人问:‘请问这一知又是什么?’可见一个最高的修道境界要把它变成一个学术论辩,问题则永无穷尽。 现在我请问在座的人,这一知是能知?还是所知?不管能知或所知,皆非见道之境,要特别注意。
什么叫业?做什么事都是作业。无分善恶,作好的称善业,作不好的称恶业,还有不好不坏的无记业。业由心来,由动念来。所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本来都是佛,个个都是佛,本来自性是清净光明的,就是念头一动把明白的正觉迷掉了。 例如:身体保持一个姿势,时间久了就会酸困,酸困就是心灵形成的最初,觉性因所受的错觉负累,体验在酸困感受中延伸,幻取业境成身心,生死是觉性酸困的疲惫;禅定中深入放松,离分辨接纳了疲惫,酸困体验自接纳中脱落,心自体验中消散,不可说复苏了纯明,大自在的休息中,离做意的圆满,不动释放出极乐自由​​​​ 有许多人以为打坐学佛,只要念头不动就作了佛了。根据这段文句来看,他们根本连道理都没有搞通。这个动还不是指我们的妄念动,这个动可是大得很的。这两句由形上而形下,反正是一念来的,宇宙万有是一念‘唯心’所造,所以叫了义中之不了义。但这个心动不是这个思想之心,而包括心物一元之心。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一个念头都没有,脑子一点思想都没有,很清楚的时候,这正是一念,就是念动,决不是静态,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为有这一念,‘因明起照’,有个照的作用。换言之,动由静来,静极必动,动极也必静。你刚打坐那一刹那时,很静、很舒服,再下去未必动,一切事物皆然。那个能动、能静的谁在作主?要找这个,千万不要以为盘腿一坐,没得念头,这就是佛了。
动念在照的作用上,‘因明起照’,才有‘见分俄兴’。见分就是代表观念,观念就出来了,思想与观念都属于见分,见道之见也是。第五层来了,‘随照立尘,相分安布’,脑子清楚,能够照见一切,现象就出来了。因明立照,因照见了,思想作用就起来了,起来了就有分别,但是最后又归纳‘如镜现像,顿起根身。’宇宙来源没有先后,同时来。其程式先后相差几微,几乎没有差别,顿起种种作用。这一段理论从《楞严经》来,引用的文字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