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05|回复: 13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行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9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之一
  卷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卷廿一 十无藏品第二十二
  卷廿二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卷廿三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九)
  目 录
  卷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之一..................................一
  卷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五三
  卷廿一 十无藏品第二十二..................................一三七
  卷廿二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二○六
  卷廿三 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三一八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九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修道人,要能依佛智来修行,这是能依。十行是所依——所依照的十种行门来修行。十行就是十度。菩萨应该修行十度(波罗蜜法门),到功德圆满时,才证入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廻向),然后证入十圣位(十地)。何谓十行?①欢喜行(布施)②饶益行(持戒)③无违逆行(忍辱)④无屈挠行(精进)⑤离痴乱行(禪定)⑥善现行(般若)⑦无著行(方便)⑧难得行(愿)⑨善法行(力)⑩眞实行(智)。这十行品,是教修道人如何修行,如何用功。这一品,在华严经八十品之中,属於第二十一品。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在前边夜摩宫中偈讚品说完之后,这个时候,华严经第四会的说法主——功德林大菩萨——他仰承著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入菩萨思惟(禪那)三昧。
  功就是所立的功。修行要利益一切人,这叫立功。德就是阴隲,卽是利益於人,而不教人知道,所谓「阴隲德行」。浅言之,所行善事,不希人知;所做恶事,而希人知。為什麼?因為有改过的机会。先要立功,功行圆满,才有德行。因為其功德犹如树林那样之多,所以称為功德林大菩萨。
  功德林大菩萨非常谦虚,没有贡高我慢的心理。他一擧一动,一言一行,所有的功德,一律廻向於佛。或者廻向给法界众生。在说法之前,先说承诸佛的威力,才能说法,这表示没有骄傲心。他不会这样的说:「你们看!我功德林会修行、会说法、会入定。」他绝对没有这种的思想。我们修道人,要向功德林菩萨学习,要向他看齐,不要有我慢的行為。
  善思惟三昧,就是入最好的禪定。在华严经所讲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都是一切定的母亲。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不起於座,在定中而去六处(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林)演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妙法。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
  功德林菩萨入菩萨善思惟三昧之后。在十方的每一方,经过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佛刹之外,又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他们的名号,皆為功德林佛。他们同时都现在功德林大菩萨的面前,异口同声的说:「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久已修此六度万行,才能入菩萨善思惟的定。」
  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诸佛又说:「最好的男子!这是承蒙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功德林佛,他们共同来加被於你,令你能入这种三昧之定。也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在往昔所发的愿力,和大威神力,以及诸菩萨所修的善根力业的缘故,令你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而為众生演说十行的妙法。」
  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
  功德林大菩萨,演说一切诸法的原因,是為令一切众生增长佛智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深入法界,明瞭法界性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彻底明瞭一切众生境界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所入无障碍界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修行而无障碍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得到无量方便法门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摄取一切智性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能觉悟一切诸法实相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知道一切众生根性的缘故,為令一切众生能受持演说一切诸法实相道理的缘故,因為这十种缘故,所以演说菩萨应该行这十种行的法门。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卽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无数量功德林佛又称一声:「善男子!现在你应该仰承十方一切诸佛和毗卢遮那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法身)大威神力来加被,而演说十行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
  在这个时候,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功德林佛,都来给这位功德林大菩萨灌顶,来加持他,卽与他圆融无碍的智慧。又与他无所执著的智慧,又与他无有间断的智慧,又与他无师自通的智慧,又与他无有愚痴的智慧,又与他无所变异的智慧,又与他无所遗失的智慧,又与他无所限量的智慧,又与他无有懈怠的智慧,又与他无能夺取的智慧。為什麼诸佛要给功德林大菩萨这十种智慧呢?因為这是菩萨善思惟三昧的力量,所以诸佛应该这样来加持功德林大菩萨,给他这些大智慧。
  尔时,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时功德林菩萨,卽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訶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
  在这个时候,万佛刹微尘数的诸佛(功德林佛),每位佛都伸出右手,来摩功德林菩萨的头顶,这是诸佛来加持功德林菩萨令他得智慧的仪式。
  功德林菩萨,承蒙诸佛摩顶之后,乃从菩萨善思惟三昧出定,对在华严法会中一切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菩萨所修行的行门,的的确确是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他能和十法界虚空界是相等的。什麼原因呢?因為菩萨中的大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应该学习三世一切诸佛所修行的法门。」
  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訶萨行?佛子,菩萨摩訶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
  功德林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行的行门呢?你们大家知道吗?又称一声「佛弟子!」(深恐大众不注意,所以又称一声,令他们聚精会神来听)菩萨中的大菩萨,应该修行这十种行门。这十种行门,是过去世诸佛、现在世诸佛、未来世诸佛,他们共同宣说的行门。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希望大家注意来听。如果错过机会,不用心来听,当作耳边风,定会后悔莫及的。
  何等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眞实行。是為十。
  是那十种行门?就是所说:①欢喜行(布施):菩萨所修布施的法门,不但自己欢喜,而且也令众生欢喜。②饶益行(持戒):菩萨所修持戒的法门,都是利益众生,令众生得到饱暖和满足。③无违逆行:菩萨所修忍辱的法门,旣不违逆自己,又不违逆众生。④无屈挠行:菩萨所修精进的法门,也不令自己屈挠,也不令众生屈挠。⑤离痴乱行:菩萨所修禪定法门,身心不顚倒,因為有定力,故不乱行。⑥善现行:菩萨所修般若法门,而能明瞭世间法是无常、苦、空、无我;又能明瞭出世法是常、乐、我、净。⑦无著行:菩萨所修方便的法门,有不带事理的境界,以善巧方便来度众生。⑧难得行:菩萨所修愿的法门,大愿大行、大慈大悲,普度众生。⑨善法行:菩萨所修力的法门,有智慧力才能行一切善法,有愚痴力就要行一切恶法。⑩眞实行:菩萨所修智的法门,言行皆不虚,一切能眞实。这是菩萨中大菩萨,他们所修的十种行门。也是修道人的十种标準法,人人行之,人人為菩萨。
  第一、欢喜行
  佛子。何等為菩萨摩訶萨欢喜行?
  功德林大菩萨,自问自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又来答覆。所以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你们知道什麼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的欢喜行?我现在要对你们说一说,请注意听讲。
  佛子。此菩萨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
  凡是修行欢喜行的菩萨,要作一位大施主,将自己所有财物,统统布施给需要的众生。无论是外财(国城妻子)或内财(头目脑髓),他都不慳吝的布施出来,所谓「三轮体空」:没有施者,没有受者,也没有所施之物,这种思想才是眞布施。布施有财施(修福)、法施(修慧)、无畏施三种,凡是信仰佛教的人,都要做到布施的事,其功德无可限量。
  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
  修行欢喜行这位菩萨,他的心是平等,没有人我的分别。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所有的财物,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律平等布施给所求的人。布施之后,绝对不生后悔和吝嗇的心,也没有「捨一得万报」的思想,也不希望有个好的果报。也不企求有个好的名称。更不贪图人讚叹,或求人利养。没有这种捨少望多不正当的思想。完全捨己救人,令众生离开苦海,得到湼槃常乐我净的快乐。
  菩萨為什麼要布施?因為要救护一切众生、要摄受一切众生,所以布施。但无所贪,亦无所求。
  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布施,為要学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囘忆思念过去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爱乐一切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清净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增长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住持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显现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演说诸佛本来所修行的行门,為令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為利益一切众生,菩萨才修布施的法门。菩萨有牺牲自己的利益,而為众生谋幸福,这种大慈大悲的精神,多麼感人!多麼伟大!所谓「见贤思齐」。我们受了菩萨戒,一定要向菩萨学习、向菩萨看齐,才不愧為佛弟子。
  佛子。菩萨摩訶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於彼。豪贵大富,财寳无尽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中大菩萨,修习欢喜行的时候,為令一切众生都生出欢喜心、爱乐心。随著十方诸佛国土,如有贫乏的地方,菩萨本著往昔愿力的缘故,心甘情愿到贫乏地区去,作豪贵的大富翁,将无穷无尽的财物,统统布施给贫困的人,绝对无慳吝的思想。
  假使於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飢羸困苦,命将不全。惟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
  假设在念念之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来到菩萨所住的地方。乃对菩萨说:「大慈悲的仁者,我们非常的贫穷而困乏,没有资财可以赡养自己。因為生活困难,所以我们瘦骨如柴,弱不禁风。我们快要饿死了,生命不会长久!唯愿仁者慈悲哀愍,请你把你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我们,得到食物,来维持生命。不知仁者能否布施?菩萨的心肠,一切為人不為己。请你布施吧!」
  尔时,菩萨卽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
  在这个时候,修行欢喜行的菩萨,听到众生这样的要求,卽刻将自己身上的肉,布施给众生,令众生满足所求之愿,而生欢喜心。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萨道的时候,会经捨身餵虎,割肉饲鹰。这就是行欢喜行,令众生心生欢喜而意满足。
  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於彼,会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復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
  像这样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百千之多,都来菩萨之所,向菩萨乞求其肉。而修欢喜行的菩萨绝不慳吝,一一布施其肉,满足众生的欲望。菩萨不但不生退转心和畏怯心,反而增加慈悲心,因為这种缘故,众生都来乞求菩萨身上的肉。菩萨见到这种情形,更為高兴,而作这样的想法:「我得到善根的利益,这些众生来作我的福田,增长我的福报。他们是我的善师、是我的善友、是我的善知识。也不需要我求他们,也不需要我请他们,而是他们自动来到我的处所,教我行欢喜行的法门,令我深入佛法中。我现在应当这样来修行学习,不违背一切众生所要求的心,一定令众生有所满足。」
  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於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捨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
  这位菩萨又作这样的想念:愿我在过去世已经作的善根,现在世正在作的善根,未来世应当作的善根,以这些所作的善根,令我在未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中,变化為广大身,用我身上的肉,布施给一切饥苦的众生,令他们才能得到充足又满意。乃至若有一个小众生(蚂蚁或蚊虫)未能饱足,我愿捨我的肉给牠们吃,而不捨命。我身上的肉,割而復生,永无穷尽。以我无穷无尽的肉,来维持无穷无尽众生的生命。
  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於无餘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欢喜行这位菩萨,以这种善根,愿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不生不灭的佛位。他又发愿,一切众生,如食我肉者,也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都能获得平等的智慧,具足诸佛所证得的法,广大来做佛事,乃至将来入於无餘湼槃(湼槃有三种:①有餘湼槃:是二乘人所证得的境界。②无餘湼槃:是菩萨所证得的境界。③究竟湼槃:是诸佛所证得的境界。)假若有一众生心不满足,我始终不愿证得正等正觉的佛位。
  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
  菩萨為教化众生,而能忍受一切痛苦。虽然割自身的肉来布施众生,但是没有这十种的想法:①我想:菩萨不会这样的想,这个众生是我教化的,是我度脱的。他没有这种执着的思想。②众生想:菩萨不但没有我想,也没有众生想。不会说我度了这样多的众生,功德有多大。他乃是行无所事,认為是分内之事,是自己的责任和事业。③有想:菩萨不计有我人之想。有,能起诸趣的生死。④命想:菩萨也不会这样的想,我对众生特别的慈悲,甚至我救了众生的生命。⑤种种想:菩萨也没有一切一切的功德想。⑥补伽罗想:补伽罗是梵语,译成华语為「数取趣」。也就是数数往取诸趣(六道轮廻),没有厌倦的时候。菩萨也不会这样的想:我做了这种事情,将来会生在那趣中,会有什麼好处?菩萨不计较这些。他是观察那道众生应度,便到那道中去度之。⑦人想:人是万物之灵,能作一切大般若的缘故。菩萨没有人的想。⑧摩纳婆想:摩纳婆是梵语,译成华语為儒童。卽少年有学问的人。菩萨没有儒童的想。⑨作者想:菩萨没有手足能有所作的想。⑩受者想:菩萨没有计较后世受罪福果报的想,也没有谁受我教化的想。
  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
  菩萨但观察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界。所作都是没有边际,作完了就没有了——这是空法。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是无有法。也没有一个相,也没有一个体,也没有一个处所,也没有一个依靠,也没有谁作功德法。
  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
  菩萨作这样观想的时候,他也不见自己的身,把身上的肉布施给众生,而不见所施的物,也没有见到谁吃我的肉,也不作福田的观想,也不作事业,也不见善报。也不存好的结果,也不存得大乐果的见,卽是得到大的好处,也不存小果的见,得到小的好处。
  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卽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於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
  在这个时候,菩萨观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他们所受之身,没有多久的时间,这个分段生死就没有了。菩萨又作这样的念头:奇怪得很呀!这些众生,太愚痴啦!没有智慧。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六道轮廻中,受无数身,旣危险又脆弱,没有停息,在很快的时间就败坏而消灭。或者已经坏灭,或者现在坏灭,或者未来坏灭。这些愚痴的众生,不明白用四大(地水火风)不坚固的身,来修金刚不坏身的道理。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借假修眞,借凡成圣,也就是转识成智,将八识转為四智,就证得佛果。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成為成所作智,转意识成為妙观察智,转末那耶识成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成為大圆镜智,也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大光明藏。此大光明藏人人具有,但不现出。為什麼?因為无明妄想执著,所以把眞心遮盖,妄心现出。有了妄心之后,就起惑造业受报。我们的妄心,好像一缸混浊的水,什麼也现不出来。如何使其澄清呢?用白矾散在其中。一会儿,其尘土沉落缸底,而水清净如明镜(大光明藏),这就是眞心。什麼是白矾?就是戒定慧。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修行圆满,便得解脱,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安乐。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欢喜行的菩萨,他说:「我应当尽量学习十方诸佛所学的法,才能证得一切的智慧,才能明白一切的佛法,為一切众生说三世平等的法门,就是随顺寂静的法,不坏法性的法。令一切众生永远得到安稳和快乐。」

**  佛子。是名菩萨摩訶萨第一欢喜行。

**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第一种的欢喜行。

**  第二、饶益行

**  佛子。何等為菩萨摩訶萨饶益行?

**  功德林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行的饶益行呢?功德林菩萨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而自己又答覆这个问题。

**  饶益行就是持戒的法门。戒有三聚净戒:①摄律仪戒:出家人的一擧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有规则和法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就是行住坐卧要严敬威仪,丝毫不犯。②摄善法戒:善法就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出家人所行所作,都要合乎戒律,就是摄善法。对众生要宣说一切善法(正知正见),不可胡乱说一切恶法(邪知邪见)。③摄一切众生戒:又為饶益有情戒,就是摄受一切众生、利乐一切众生。

**  摄律仪戒是属於身业清净,摄善法戒是属於口业清净,摄一切众生戒是属於意业清净。三业清净,就生戒定慧三无漏学。有了戒定慧的金刚剑,便能斩除贪瞋痴三毒的贼首。

**  摄律仪戒又可以说是戒,摄善法戒又可以说是定,摄一切众生戒又可以说是慧。能持一切净戒,就能消灭贪毒。能修一切善,就能消灭瞋毒。能度一切众生,就能消灭痴毒。

**  此菩萨护持净戒。於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

**  修行饶益行的菩萨,他护持三聚净戒。对於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这五欲的境界,心中无有所染著。这位不染五欲的菩萨,自己不被色声香味触五欲境界所转。他又对众生宣说此法,令一切众生也不染著这五欲之法,令他们能转这五欲的境界。

**  这位菩萨修饶益行,不是為求有大势力、有大威德。也不是為求生到贵族家中,也不是為求得富饶的果报,也不是為求色相的圆满,更不是為求作皇帝。像这些的境界,菩萨心没执著,更不会被这些境界所转。

**  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捨离一切纒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  修饶益行的菩萨,他坚固护持净戒的行為,而作这样的观想:我受持清净光明寳戒,必须应当捨除离开一切的纒缚,才能等到解脱。纒有八种或十种。略述於下:

**  八纒就是①无惭②无愧③掉擧④恶作⑤昏沉⑥睡眠⑦慳⑧嫉。再加上忿和覆二纒,成為十纒。

**  无惭和无愧这两种纒,能障碍三聚净戒。受戒之后,若是犯戒,不生惭愧心,就是障碍戒律。无论做什麼事情,如果做错了,应该生大惭愧心,不要学愚痴人的行為,明明是做错了,自己还不承认是错误,反而认為是对的,一点也没有内疚的表现。修行人要有惭有愧才合乎戒律。

**  掉擧和恶作这两种纒,能障碍观慧。有了观察的智慧,才能成就定学。可是有掉擧和恶作的行為,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顚顚倒倒不合规则。这两种纒就是障碍观慧。

**  昏沉和睡眠这两种纒,能障碍止定。修定的时候,要止妄想,也就是去妄成眞。坐禪的时候,应睡而睡,不应睡而不睡。如果坐下来就睡著了,那就是昏沉和睡眠。总而言之,掉擧、恶作、昏沉、睡眠这四种纒,能障碍止观

**  慳和嫉这两种纒,能障碍布施。慳就是慳吝,捨不得。把一枚铜钱,紧握手中,变成铜水,也不肯布施。嫉就是嫉妬,所谓「嫉贤妬能」,又怕人比我好,又怕人比我强。这是八纒。忿和覆这两种纒,能障碍善根。忿就是忿恨,心中怀恨不平。覆就是覆藏,把自己的过失遮盖起来,不让人知道,这就没有善根了。此一共合為十纒。这十种纒,把我们纒缚得不得自由,不能解脱。

**  有首偈颂云:「纒八无惭愧,嫉慳并悔睡,掉擧并昏沉,或十加忿覆。」悔就是恶作,悔其所做的善事。这十种纒,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纒缚得不自在

**  我们要廻光返照,检讨一番,问问自己,是不是被这十纒缚著?是不是无惭无愧?是不是掉擧恶作?是不是昏沉睡眠?是不是慳吝嫉妬?是不是忿恨覆藏?要反躬自省:若有赶快改,若无更努力向前修行。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样再接再厉,勇猛精进,才能有所成就。修道的功夫,修一尺便有一尺的好处,修一丈便有一丈的功德。功德圆满,卽成佛位。

**  纒又有四种:①贪欲②瞋恚③戒取④我见。贪欲:就是贪恋五欲之乐。把自己的慧命法身綑缚著。瞋恚:就是由贪欲而生,所贪求而得不到,就生瞋恚。戒取:就是由愚痴而生。不瞭解诸法实相之理,而说诽谤正法之言,也就是邪见。我见:就是以我為主。认為自己所有的见解都是正确的。

**  因為有贪欲、瞋恚、戒取、我见这四种纒的缘故,所以有个我的存在。一切以我為目标,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把我消除了,那麼,就离开一切纒缚,得到一切解脱。

**  贪是贪而无厌,越多越好,没有知足的时候,所以就有了烦恼,而生出无明。不但要捨离纒缚,又要捨离贪求热恼,又要捨离毁谤乱浊。如能这样的修行,就得到诸佛的讚欢,证得正法眼藏。

**  第一行是欢喜行,菩萨生在有财富的家中,作种种的布施。第二行是饶益行,菩萨在此行中,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这时,有人生疑问:「為什麼菩萨在修欢喜行的时候,要生在有财富的家庭?為什麼菩萨在修饶益行的时候,又不要生在有财富的家庭?这是什麼道理?」这个道理很简单,容易令人明白。菩萨生在大财富家,是為了布施一切,而不慳贪,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肯布施出来。若不生在大财富家,一样能饶益众生。虽然不能财施,但能法施。自己还修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这五种的波罗蜜(到彼岸)。修到圆满有成就时,可以為众生讲经说法。这种法施比财施更重要,所谓「布施之中,法布施最。」

**  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於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

**  佛的弟子!菩萨能这样的坚持净戒时,也就是坚固不变,受持清净光明的寳戒。有一天,假如有无量数百千亿那由他(亿的数目)那样多的大恶魔,一齐来到修饶益行菩萨所住的处所,每一个大恶魔又率领无量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天女(魔女),她们善歌善舞,对於色声香味触五欲,各有所长,表演精彩。这些魔女的容貌,端正清秀,美艶姣好,令人见之,意乱情迷,神魂顚倒。每个魔女手中拿著各式各样珍玩之具,五光十色灿烂夺目,令人眼花撩乱。她们来到菩萨处所的目的,乃专用美色来引诱,用珍玩来迷惑,令修持净戒的菩萨没有定力,其心动摇,因而失去道业。

**  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

**  在这个时候,菩萨要观想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或者观想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是障碍修道的法。人若著住在五欲之上,就能障碍无上菩提觉道。因為这个原因,所以菩萨不生一念的欲望。因之,不被魔女的色姿所动摇,心中清净,没有欲想,如同佛一样,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  假设用方便法门来教化一切众生,那就不同了。虽然在五欲之中教化众生,但不捨於一切智慧之心,也就是不会顚倒。

**  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寧捨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

**  各位佛的弟子!修饶益行的菩萨,不会以贪欲的因缘,而令一众生生烦恼。菩萨寧可捨去身命,也始终不会做出恼害众生的事情。

**  菩萨自从得见佛以来,未曾生出一念欲想之心,何况去做呢?更不可能了。假若去做五欲之事,无有是处,他绝对不会去做的。

**  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於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躭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

**  在这个时候,菩萨作这样的念头:所有一切众生,在黑夜迷漫之中,所想念惦掛的事,莫非五欲之乐。所趣向的也是五欲,所贪著的也是五欲。其心坚定,耽染而沉溺在五欲之中,随著五欲的境界而流转,故得不到自在。

**  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诸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於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无餘湼槃。

**  功德林菩萨说:「我现在应当想办法,令这些诸魔,和一切天女,以及一切众生,住在无上光明寳戒。住清净戒之后,对於一切智慧,永远不退转。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乃至入无餘湼槃。」

**  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众生说,令除顚倒。

**  為什麼缘故?又要教化众生,又要度脱众生?因為修菩萨道的菩萨,就应该做这种的事业,应该常随诸佛修学没有欲念的法门。

**  作这样修学之后,就能离开一切的恶行。因為以前没有智慧,所以不能入一切佛法中。现在用智慧而入佛法,為众生宣说一切佛法,令一切众生离开顚倒妄想。

**  然知不离众生有顚倒,不离顚倒有众生。不於顚倒内有众生,不於众生内有顚倒。亦非顚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顚倒。顚倒非内法,顚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

**  要知道不是离开众生有顚倒,也不是离开顚倒有众生。这是不卽不离。因為有众生,所以有顚倒。因為有顚倒,所以有众生。本来是空的,不是在顚倒内有众生,也不是在众生内有顚倒。都是依他起性,徧计执性;所执著而示现众生就是依他起性,顚倒就是徧计执性。看来好像是有,实际都是空的。

**  也不是顚倒就是众生,也不是众生就是顚倒——这都是虚妄的。顚倒是一种境界,也不属於内法,也不属於外法。因為顚倒不是眞正有的,所以外边也没有。若是外边有的话,应该常有顚倒。众生也不是内法,众生也不是外法。

**  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卽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

**  為什麼要这样的说?因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不实,所以不要执著。它是没有实体,生的也快,灭的也快。它没有坚固不变的,而是好像作梦,好像泡影,好像虚幻,好像变化等等。这样顚倒的众生,誑乱而迷惑。愚痴的众生,好像獼猴执月,到井中去取月。如果能明白一切诸法,统统是虚妄不实,那就无所执著。

**  像这样来解释种种的道理,就能觉悟明瞭一切诸行,生死也明白了,湼槃也明白了,便证得佛觉道。

**  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

**  菩萨的思想,自己得度离苦得乐,也令其他众生得度。自己得解脱(没有执著),也令其他众生得解脱。自己得调伏(没有贡高我慢、嫉妬障碍),也令其他众生得调伏。自己得到寂静的快乐,也令其他众生得到寂静的快乐。自己得到安隐,也令其他众生得到安隐。自己离开一切染汚、一切烦恼、一切贪瞋痴;也令其他众生离开一切染汚、一切烦恼、一切贪瞋痴。自己证得清净的境界,也令其他众生证得清净的境界。自己入无餘湼槃,也令其他众生入无餘湼槃。自己得眞正的快乐,也令其他众生得眞正的快乐。自己离开一切无明,也令其他众生离开一切无明。自己没有一切妄想,也令其他众生没有一切妄想。所以说菩萨有大悲心

**  佛子,此菩萨復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捨诸执著。善巧出离。

**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又作这样的观念:「我应该随顺一切诸佛,离开世间一切人所行所作。具足一切诸佛所得的法。住在无上平等的地方,平等观察一切众生,明白一切境界。离开一切过失,断绝一切分别,捨弃一切执著,用善巧方便法门,出离三界的火宅。」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  心恆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

**  这位菩萨又说:「我的心常安住在无上,没有再高的。安住在无说,没有再可说的。安住在无依,没有所依靠。安住在无动,没有所摇动。安住在无量,没有数量。安住在无边,没有边际。安住在无尽,没有穷尽。安住在无色,没有色相。我的心恒住在甚深智慧上。」

**  佛子。是名菩萨摩訶萨第二饶益行。

**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大菩萨所应该修行的第二种饶益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无违逆行

  佛子。何等為菩萨摩訶萨无违逆行?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行的无违逆行?无违逆行就是忍辱波罗蜜。菩萨是不违逆众生,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就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绝对不為自己的利益為前提。没有所谓「有利则争,无利则让。」这种思想。

  此菩萨常修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不自著,不他著,不两著。亦不贪求名闻利养。

  修无违逆行这位菩萨,他时刻的念兹在兹来修忍辱的法门。这个忍,本来不能忍,也不容易忍,可是也要忍。所谓「难忍能忍,难受能受。」一切的忍法,常要修行。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若要修忍,先要没有骄傲,要谦虚卑下。在道德经上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大意是这样,上等善人,好像水一样。水虽然能利益万物,但不争功。绝对不会说:「我对万物有滋润的功劳,所以它们才能生存。」低洼的地方,万物不愿意住,都希望住在高处。唯独水向洼处流。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表示卑下。因為谦虚恭敬,所以才合乎於道。

  菩萨不但谦虚,而且恭敬。无论对谁都有礼貌,非常客气,绝对没有贡高我慢的作风,也没有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的行為。对一切众生都生恭敬心、慈愍心,所谓「菩萨不见众生过。」為什麼?因為菩萨有慈悲心。

  菩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众生,更不会旣害已又害人。因為菩萨修忍辱波罗蜜的法门,一切都在忍受,没有瞋恨心,所以不两害。菩萨心中不生取的欲念,口里不说取的言语,自己不生取的念,也不為众生生取的念。旣不為已,又不為人,在两者之间,没有共取的念。菩萨自己不贪著,也不教众生贪著,自己和众生,都不贪著。菩萨虽然弘法利生,但不求名闻利养。菩萨已经身口意三业清净,不造杀盗淫妄酒的业。这是修无违逆行的开始。

  但作是念。我当常為众生说法。令离一切恶。断贪瞋痴,憍慢覆藏,慳嫉諂誑。令恆安住忍辱柔和。

  修无违逆行的菩萨,但作為这样的想念:我应当常常為众生说法。说什麼法?说令众生反迷归觉的法,捨邪归正的法,返本还原的法,离苦得乐的法,了生脱死的法。為令一切众生远离一切恶,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要断绝贪心、瞋心、痴心。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又要断除骄傲我慢,又要断尽覆藏恶业,又要断慳贪不捨,又要断嫉贤妬能,又要断諂媚的思想,又要断欺誑的行為。使令一切众生常安住在忍辱波罗蜜,身心变成柔软调和,堪為法器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生来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语。所谓不可喜语、非善法语、不悦意语、不可爱语、非仁贤语、非圣智语、非圣相应语、非圣亲近语、深可厌恶语、不堪听闻语。以是言辞毁辱菩萨。

  各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自己修像在前边所说忍辱法门。假设有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众生,来到菩萨的处所。每一个众生,都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口。在每一个口中又发出有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言语。这些言语都说什麼?所说的①不可喜语:所说的话,令人闻之生不喜悦之心。②非善法语:欢喜说一些妄言、綺语、恶口、两舌的话。这是不善法的言语。③不悦意语:说出的话,令人不高兴,甚至惹人发脾气。④不可爱语:所说的话,不是爱语,令人讨厌。⑤非仁贤语:所说的话,不慈悲而刻薄,不合乎正人君子之言语。⑥非圣智语:所说的话,都是愚痴,而无智慧。也就是邪知邪见,不合乎圣人智慧的言语。⑦非圣相应语:说出的话,和圣而有德人的言语不相应,恰好相反。⑧非圣亲近语:所说的话,不合乎圣贤人所亲近的言语。⑨深可厌恶语:说出的话,令人深恶痛绝,非常不愉快。⑩不堪听闻语:所说的话,不堪入耳。这种染汚话,不但令人讨厌,而且令闻者生反感。用这些言词来毁谤侮辱菩萨,可是菩萨无动於衷,為什麼?菩萨修忍辱波罗蜜的法门。

  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执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萨。

  这些众生,用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口来诽谤侮辱菩萨之后,每一个众生,又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手,每隻手又拿著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器杖,来逼迫侵害菩萨。

  如是经於阿僧祇劫,曾无休息。菩萨遭此极大楚毒,身毛皆竖,命将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自不明了。自不修习。自不正定。自不寂静。自不爱惜。自生执著。何能令他心得清净。

  像这样多的口,来骂菩萨;像这样多的手,来打菩萨。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未曾间断,也无休息。菩萨时时挨打受骂,遭受这样极大的痛楚毒害,身上的毛都竖起来,性命就要断气了。可是还作这样的想念:我因為这种苦,如果忍不住这种的境界,心中或者发脾气,或者动乱。那麼,我自己不能调伏其心,不能守护戒律,不能明瞭诸法实相,不能修习禪定,这就是考验。所谓「一切是考验」,如果经不起考验,被境界所转,有人骂受不了,有人打更受不了,这就是没有正定的功夫。若是动心,也不寂静。自己不爱惜法身慧命,自己生出我相的执著,自己的心不清净,怎能令他人的心清净呢?

  菩萨尔时,復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於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惟,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

  菩萨在这个时候,又作这样的观想:我从无始劫以来,安住在六道轮廻中,受一切苦恼,我又為什麼一时不能忍呢?有一首偈颂:「汝已恶道经多劫,无益受苦尚能超,令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这是劝修忍辱的人,不要因為一点苦,就忍受不了。把这一点点忍过去,就得到利益。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惟,自己劝勉自己,自己鼓励自己。用种种的观慧来令心清净。如果心清净,就生欢喜心。我们的心,為什麼不欢喜?就因為不清净。為什麼不清净?就因為有贪瞋痴。这三毒能生烦恼,所以不欢喜。现在用种种智慧来观察、来思惟,令自己调伏自己的烦恼,而恢復本来的清净。这样,就得到欢喜。得到欢喜之后,还要善於调摄。调摄什麼?就是调伏刚强的性情,摄持欢喜的境界。这样,就能安稳住在佛法中,也令一切众生同得佛法灌溉的滋润。

  復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眞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

  菩萨又更进一步的思惟:本身為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阿僧祇众生,用口来骂他,用手来打他,是很痛苦,令人难忍的。如果能这样的观想,便知道这个身体本来是假的,不是眞实的。旣然知道是空寂,又何必去执著!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全身之中,找不到一个我。身体各有其名,头有头的名,身有身的名,手有手的名,足有足的名。乃至眼耳鼻舌,以及五臟六腑,都有它们的名称。但找不到有个我名的存在。旣然没有我,那会有我所有?这个是我所有的,那个是我所有。可是等到死的时候,什麼是你的?若说这个身是我的!那麼,你应该能做得主。到老时,头髮不许它白,眼睛不许它花,耳朵不许聋,牙齿不许掉。你能有这样的权力,那才算数。否则,则是空谈。假设都是你的,就应该教它长生不老,青春永驻,面似婴儿。為什麼到时候,会鷄皮鹤发,老态龙钟?由此可证,这个身不属於你的。如果是你的,应该不准它生病,不准它死亡,那才算是你的。

  我们的身体,不是我的,也不是我所有的。我们的身体好像一栋房子,我们住在房里,等房子坏了(死亡)就要搬家(投生),另外找一所房子住。因為找房子,所以在六道轮廻中,转来转去,永不休息。

  我们会说话、会吃饭、会穿衣、会睡觉,都因為有个眞如自性在支配。自性就是佛性。因為有佛性,才能有一切擧动行為,来支配这个身体。不要执著这是我所有的,所以才说无有眞实。

  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假和合,死时,坚固归於地大,湿性归於水大,温暖归於火大,呼吸归於风大,各归本位,那就空啦!什麼也没有,所以才说性空无二。

  无论是受苦或受乐,往深处去想,什麼也没有,一切皆空。為什麼要这样说呢?因為诸法本来是空寂的缘故。我应当眞正明白瞭解这种道理,而為广大众生来说这种法,令他们都没有我身执著的成见。没有执著,就得解脱。

  我(菩萨)因為这种缘故,所以现在虽然遭受那麼多的众生,用口骂我,用手打我。可是我应当接受这种苦、忍受这种苦。这就是菩萨的心肠,受众生的侮辱,反而怜愍众生。这种精神多麼伟大!我们要效仿菩萨,原谅任何人,绝对不发脾气。

  為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捨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转故。趣向佛道故。

  我(修无违逆行的菩萨)為什麼需要忍受这种苦呢?因為要成就我的道业,教化众生的缘故,所以才忍受这样的苦楚。

  各位!你们看一看,菩萨自己忍受这种苦,还安慰自己,一切要忍耐,不生一切烦恼。在一般人看来,菩萨这种行為是最愚痴。可是菩萨自己看来,是最聪明的办法。一般人不能忍他能忍,一般人不能受他能受,这眞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所以称為菩萨。

  菩萨慈悲,处处吃亏,不佔便宜。谁想作菩萨?首先要学吃亏,有人骂你,认為善知识。有人打你,当作好朋友。如有这种思想,才有资格作菩萨。人人如是观,人人则不衡突。

  菩萨有这十种缘故,所以要忍受。①為慈念一切众生的缘故。②為饶益一切众生的缘故。③為安乐一切众生的缘故。④為怜愍一切众生的缘故。⑤為摄受一切众生的缘故。⑥為不捨一切众生的缘故。⑦為自得觉悟的缘故。⑧為令他觉悟的缘故。⑨為心不退转的缘故。⑩為趣向佛道的缘故。

  是名菩萨摩訶萨第三无违逆行。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行的第三种的无违逆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6-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无屈挠行

**  佛子。何等為菩萨摩訶萨无屈挠行?

**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无屈挠行?无屈挠就是不屈服不投降。绝对不说这个法门太难,不容易修行。或者觉得佛法太深,不容易明瞭,也就不敢修行。菩萨就是勇猛精进去修行,绝不生退转心。

**  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徧精进。

**  修无屈挠行的菩萨,他修习十种精进的法门:所说的①第一精进:就是画精进、夜精进、时时刻刻在精进。②大精进:就是身精进、心精进、最大的精进。③胜精进:就是事理融通无可胜的精进。④殊胜精进:就是特别殊胜的精进。⑤最胜精进:就是在胜精进中最胜的精进。⑥最妙精进:就是最微妙不可思议的精进。⑦上精进:就是最上无比的精进。⑧最上精进:就是上精进中最上的精进。⑨无等精进:无上无等无可比拟的精进。⑩普徧精进:就是普徧的修精进法门。

**  性无三毒。性无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慳嫉。性无諂誑,性自惭愧。终不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

**  在自性中没有贪瞋痴三毒。在自性中谦恭和蔼没有骄傲我慢,在自性中不覆藏所犯的罪业。在自性中不慳贪而布施,不嫉妬而同情。在自性中没有諂媚的思想,没有誑语的行為。在自性中生大惭大愧的心。始终不令一个众生不高兴,而生烦恼。因為这种缘故,所以菩萨修习精进的法门。

**  但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众生心行故,而行精进。

**  菩萨但為这十种的缘故,所以修行精进的法门:①為要断除一切烦恼的缘故。②為要拔出一切迷惑根本的缘故。③為要消除一切习气的缘故。④為要知道一切众生的缘故。⑤為要知道一切众生在此处死,在彼处生的缘故。⑥為要知道一切众生為什麼有烦恼的缘故。⑦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是什麼的缘故。⑧為要知道一切众生所有境界的缘故。⑨為要知道一切众生根性是胜还是劣的缘故。⑩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想做什麼的缘故。因為这十种缘故,所以勇猛精进的修行,而不懈怠。

**  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进。但為证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实相故,而行精进。但為知一切佛法无边际故,而行精进。但為得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故,而行精进。但為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智故,而行精进。

**  菩萨又因為这十种的缘故,所以修行精进的法门:①為要知道一切法界的缘故。②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根本性的缘故。③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是平等性的缘故。④為要知道三世是平等性的缘故。⑤為要得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的缘故。⑥為要证一切佛法智的缘故。⑦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是实相的缘故。⑧為要知道一切佛法无边际的缘故。⑨為要知道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的缘故。⑩為要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智的缘故。菩萨因為这十种的缘故,所以勇猛精进的修行,而不懈怠。

**  佛子。菩萨摩訶萨成就如是精进行已。设有人言,汝颇能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故,於阿鼻地狱,经无数劫,备受众苦。令彼众生,一一得值无数诸佛,出兴於世。以见佛故,具受众乐,乃至入於无餘涅槃,汝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尔不耶。答言我能。

**  各位佛的弟子!菩萨中大菩萨成就这样精进之后,假设有人来问菩萨:「你能否為了使无数无量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不受痛苦,而心甘情愿到阿鼻(无间)地狱里,经过无数量大劫的时间,替他们受种种痛苦?你能令所有的众生,个个都能遇到无数诸佛出兴於世间,以见佛闻法的缘故,而具足受到种种的快乐,乃至所有众生入於无餘湼槃。在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之后,你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能有这样长时间的忍耐性,来修精进法门?」这位菩萨答:「我能这样!等地狱所有的众生,遇佛闻法,修道成佛之后,我再证佛果。」

**  阿鼻译為无间,就是没有空间的意思。一人在此地狱中,也是满的。万人在些地狱中,也是满的。换言之,一人也不觉得有空隙,万人也不觉得拥挤。又有一说,就是没有间断的意思。从进此地狱开始,一直到出此地狱為止,在这时间之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受罪,根本没有间断的时候,所以叫无间地狱。

**  设復有人,作如是言。有无量阿僧祇大海,汝当以一毛端滴之令尽,有无量阿僧祇世界,尽抹為尘。彼滴及尘,一一数之,悉知其数。為众生故,经尔许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断。菩萨不以闻此语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欢喜踊跃。深自庆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众生,永脱诸苦。

**  又有人这样来问菩萨:「有无量阿僧祇那样多的大海,你用一根毫毛的顶端来沾大海水,令大海水竭尽。又有无量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把世界统统磨成為微尘。这些大海水有多少滴?这些微尘有多少粒?你要清清楚楚数出来它的确实数目。為教化众生的缘故,经过海水的滴劫和磨世界尘劫这样多的时间,在每一念之中,都在受苦不断,你能够忍受吗?」菩萨不会因為听到这样言语的缘故,而生出一念悔恨的心,反而更增加欢喜踊跃的情怀。深深的庆祝自己的幸运,得到最大的善利。用我的力量的缘故,能令在地狱中受苦的众生,永远脱离一切诸苦,得到一切众乐。

**  菩萨以此所行方便,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餘涅槃。

**  修无屈挠行為的菩萨,以这个所行的方便,在一切所有世界中,令一切众生将来统统得到无湼涅槃,也就是成佛。

**  是名菩萨摩訶萨第四无屈橈行。

**  各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第四种的无屈挠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离痴乱行
  佛子。何等為菩萨摩訶萨离痴乱行。
  功德林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离痴乱行?痴是愚痴,乱是散乱。因為愚痴,所以散乱。不痴就没有无明,不乱就有定力。没有无明,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没有散乱,就会常在定中。所以菩萨要修离开愚痴散乱的行门,也就是禪定。
  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
  这位菩萨,时时刻刻在成就正念(正定)。因為有正定,所以心无散乱。也就是不打妄想,亦不顚倒。定力坚固,而不摇动。常在定中,得到无上清净。心中没有见惑、思惑、尘沙惑。见惑就是见到境界,便被境界所迷。眼随色尘所转,乃至意随法尘所转,所谓「对境起贪爱」。思惑就是思想起迷惑,对理论分不清楚,所谓「迷理起分别」。尘沙惑就是心中的妄想,犹如尘沙那样多,因為这样就不清净了。现在把此三惑断除了,所以得到无上的清净。若有尽虚空徧法界这样广大无边的境界,也不会生迷惑。
  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语言。能持出世诸法言说。
  菩萨因為有这种正念的缘故,所以善於胜解世间一切的语言。能受持出世间所修行一切法门和言说。
  所谓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说。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说,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心无痴乱。
  一切言语,就是所说的能持色法和非色心法的言说。凡是有质碍的是色,没有质碍的是心。换言之,有形相是色,无形相是心。不但能持建立有形相这样色法,乃至能持建立无形相这样受想行识法,而心不愚痴和散乱。
  於世间中,死此生彼,心无痴乱。入胎出胎,心无痴乱。发菩提意,心无痴乱。事善知识,心无痴乱。勤修佛法,心无痴乱。觉知魔事,心无痴乱。离诸魔业,心无痴乱,於不可说劫修菩萨行,心无痴乱。
  菩萨在这个世间中,死在这里,又生在那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会被生死所转。為什麼?因為心不愚痴和散乱,所以不顚倒。菩萨入胎出胎,心也不痴乱。
  入胎有四种:①转轮圣王入胎,能以正知入胎,但不知怎样住胎,怎样出胎?②缘觉入胎,能以正知入胎,正知住胎,但不知怎样出胎。③菩萨入胎,能以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完全都明白。④凡夫入胎,不知入胎,不知住胎,不知出胎,完全都不明白。
  转轮圣王住胎时,觉得好像在厕所一样,非常骯脏。缘觉住胎时,觉得好像在舍宅一样,非常舒适。菩萨住胎时,觉得好像在花园树林一样,非常清净。凡夫住胎时,觉得好像在黑暗中一样,什麼也不知道。
  菩萨发菩提意的时候,没有障道的因缘,没有痴乱的思想。事奉善知识时,心无痴乱。眞正明眼善知识,是难遭难遇,不容易见到。如果遇到善知识,要用眞心来亲近、来供养、来承事,对善知识须毕恭毕敬,心无痴乱。勤修佛法,依教奉行。佛法深如大海,必须勇猛精进,勤加修习,才能有所成就。心无痴乱,不会顚倒,要觉知一切魔事。魔有四种:①天魔②五阴魔③烦恼魔④死魔。若能事先觉知是魔的境界,那麼,心就没有愚痴和散乱,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但能知一切魔事,而且又能离开诸魔所造的魔业,心中无痴乱。在不可说劫那样多的时间来修菩萨行,心不痴乱。
  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於无量阿僧祇劫中,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听闻正法。
  修离痴乱行的菩萨,他能成就无量的正念。能在无量阿僧祇劫中,从诸佛或菩萨或善知识的处所,听闻这十五种正法。
  所谓甚深法。广大法。庄严法。种种庄严法。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菩萨庄严法。佛神力光明无上法。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不著一切世间法。分别一切世间法。甚广大法。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菩萨智无上法。一切智自在法。
  就是所说的①甚深法:就是所证理体,大分深义,所谓空的缘故。②广大法:就是体业用的法。③庄严法:就是具足德相的法。④种种庄严法:就是一具一切的法。⑤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就是种种名词、种种的语句、种种的经文,菩萨都能演说这种的法。⑥菩萨庄严法:这是行法,以因严果的缘故。⑦佛神力光明无上法:这是果法,证得佛的无上法。⑧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就是断二障的法,卽是初地大愿。⑨不著一切世间法:就是根本智。⑩分别一切世间法:就是后得智,此二通至七地。⑪甚广大法:就是证深法忍,如法界的缘故,卽是八地的法。⑫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就是法师位,了物机的缘故,卽是九地的法。⑬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共法就是众生法,不共法就是诸佛法,卽是十地的法。⑭菩萨智无上法:就是等觉智。⑮一切智自在法:就是如来智。
  菩萨听闻如是法已。经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忆念,无有间断。
  修离痴乱行的菩萨,听闻功德林大菩萨所说的十五种法之后,经过阿僧祇(无央数)那样长的时间,也不会忘记一法或遗失一法。常在心中忆念这种法,没有间断的时候。
  何以故?菩萨摩訶萨,於无量劫修诸行时,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念。不坏正法。不断善根。心常增长广大智故。
  是什麼缘故?因為菩萨中大菩萨在无量劫中修菩萨行的时候,始终不曾恼乱过一个众生,令他失去正念,也不破坏正法,而能保护正法。不但不断自己的善根,也不令他人断善根。心中常增长广大的智慧。
  有人想出家,如果劝他不要出家,这就是令人失去菩提心,断人的善根,这是错因果的,将来要堕於无间地狱,受无期的苦罪。有人不发菩提心,应该设法劝他发菩提心。这是直接助他人成佛道,也是间接助自己成佛道。
  復次。此菩萨摩訶萨,种种音声,不能惑乱。所谓高大声。麤浊声。极令人恐怖声。悦意声。不悦意声。諠乱耳识声。沮坏六根声。
  再说一遍,这位菩萨中大菩萨,无论什麼音声,皆不能令他心中生散乱而迷惑。这些音声就是所说的七种音声:①高大的音声。②粗浊的音声。③令人很恐怖的音声。④令人很悦意的音声。⑤不悦意的音声。⑥喧哗杂乱耳的音声。⑦阻止破坏六根的音声。这七种音声,一般人闻之,心烦意乱。可是菩萨闻之,心不散乱。為什麼?因為菩萨修六度法门,得到正定的受用,不為境界所转。
  此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音声。假使充满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所谓正念不乱。境界不乱。三昧不乱。入甚深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菩提心不乱。忆念诸佛不乱。观眞实法不乱。化众生智不乱。净众生智不乱。决了甚深义不乱。
  这位修离痴乱行菩萨,他闻到像前边所说的无量无数好的声音或不好的声音,假设充满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但他未曾在一念之中,心有散乱。常有正念而心不乱,遇到境界而心不乱,入三昧时而心不乱,入甚深法而心不乱,行菩萨行时而心不乱,发菩提心时而心不乱,忆念诸佛时而心不乱,观察眞实法而心不乱,教化众生的智慧而心不乱,清净众生的智慧而不乱,决定瞭解甚深义理,心不散乱。
  不作恶业故,无恶业障。不起烦恼故,无烦恼障。不轻慢法故,无有法障。不诽谤正法故,无有报障。
  因為不作恶业的缘故,所以没有恶业的障碍。因為不起烦恼的缘故,所以没有烦恼的障碍。因為不轻慢一切法的缘故,所以没有一切法的障碍。因為不诽谤一切正法的缘故,所以没有一切果报的障碍。
  佛子。如上所说如是等声,一一充满阿僧祇世界。於无量无数劫,未曾断绝。悉能坏乱众生身心一切诸根。而不能坏此菩萨心。
  各位佛的弟子!像前边所说那样多的音声,每一种音声,能充满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在无量无数那样长的劫中,未曾有间断的时候。这种音声,能把一切众生的身心都毁坏,把一切六根也使之散乱。可是不能坏乱这位菩萨的心。
  菩萨入三昧中,住於圣法。思惟观察,一切音声。善知音声。生住灭相。善知音声,生住灭性。
  修离痴乱行这位菩萨,入正定正受之中,住在禪定圣法的里边。用思惟法来观察一切的音声。善於知道一切音声,都是空的。没有生的相,没有住的相,没有灭的相。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卽是空。」又善於知道一切音声,怎样生的?怎样住的?怎样灭的?都是无常,虚妄不实,所以没有体性。
  如是闻已。不生於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
  这位菩萨听完功德林菩萨所说的音声生住灭相和生住灭性之后,对一切音声不生贪心,也就是不留意声尘,不起瞋心,不失正念。菩萨明白一切音声的相都是虚妄不实,所以不染著於声尘。不染著就是不贪恋。旣然不染著,就知道一切音声,没有实体,如幻如化。
  知一切声,皆无所有。实不可得。无有作者。亦无本际。与法界等。无有差别。
  菩萨為什麼不染著一切声尘?不被声尘的境界所转?因為菩萨知道一切音声,都是无所有。没有一个音声的实体,找音声的根本,实不可得,因為是空的。也没有人作出这音声,音声也没有本体。虽然是空,但是尽虚空徧法界。因為和法界相等,所以没有分别。
  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转。善入一切诸禪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眞实智慧。得离音声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诸三昧门。增长无量广大悲心。
  这位菩萨,他就这样的成就寂静身语意三业的清净行,乃能到一切智慧之地。永远向前精进,不向后退转。所以善入所有诸禪定的门,了知一切三昧都是同一体性,所谓「三昧卽一切三昧;一切三昧卽一三昧。」又明白一切诸法没有边际。因為能照了诸法实相,所以得到一切法眞实的智慧。又得到卽音声离音声这种甚深的定力,又得无量无数那样多定力的法门。增长无量无数那样多广大的悲心。
  是时,菩萨於一念中,得无数百千三昧。闻如是声,心不惑乱。令其三昧,渐更增广。
  在这个时候,这位菩萨已经得到甚深的定力,广大的法门。所以能在一念之中,就能证得无数百千三昧的境界。闻到前边所说的声,心不被声尘所摇动。令其所得的三昧,渐渐更為增加而广大。
  作如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於一切智,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餘涅槃。
  这位菩萨,也作这样的观想:我应当教化一切众生,用善巧方便法门,来令一切众生安住在无上菩提清净的正念中,得到佛的一切智慧,得到永远不退转的果位,将来究竟成就无餘湼槃。
  是名菩萨摩訶萨第五离痴乱行。
  功德林菩萨说:这就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第五种的离痴乱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善现行

**  佛子。何等為菩萨摩訶萨善现行。

**  功德林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萨中大菩萨所修的善现行?也就是六度中的般若法门。般若译為智慧。在瑜伽论上有三种慧:一、能於所知眞实,随觉通达慧。二、能於如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在摄论上也有三种慧: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根本慧。三、无分别后得慧。一般来说,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慧。

**  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所得,示无所得身语意业。能知三业,皆无所有。无虚妄故,无有繫缚。凡所示现,无性无依。

**  修善现行这位菩萨,身业也清净,没有杀盗淫三恶的行為。语业也清净,没有妄言、綺语、恶口、两舌四恶的行為。意业也清净,没有贪瞋痴三恶的思想。

**  各位!要廻光返照地想一想,自己的身业是否清净?能不能不杀生?假设有蚊虫来咬你的脸时,你是不是一巴掌打死牠?或者有蚂蚁来吃你所欢喜吃的蜜糖时,你是不是把牠捻死?或者其他虫子,是不是把牠害死?要晓得受戒的人,要遵守戒律,不可杀生。如果打死一隻蚊虫或捻死一隻蚂蚁,那就犯了杀生戒,后世果报不甚设想。凡是受五戒的佛子,不但不杀生,反而要放生。换言之,要保护一切众生的生命。把捻们认為是前生或多生的六亲眷属,如是观想,便生爱护之同情心。也不要犯盗戒,更不要犯淫戒。如果不愼犯之,快在佛前虔诚的懺悔,否则,必堕无间地狱。

**  再反省自己的语业是否清净?有没有妄言?綺语?恶口?两舌?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总而言之,不可造口业。若犯口业,则堕拔舌地狱,这并非威胁,不过,我们凡夫的眼睛看不见而已。如开五眼把这种境界观察清清楚楚,便知道绝非戏言。

**  对意业是否清净?也要仔细想一想。心中有没有贪心?瞋心?痴心?因為有了这三毒之心,令人在轮廻中受生死,不得解脱。所以要学习善现行的菩萨,不生贪心、瞋心、痴心。我们要检讨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是否彻底清净?如果清净,修道才能有成就。

**  所住的无所得,也就是没有贪瞋痴。也能示现无所得身语意三业。能知三业清净,皆无所有。因為没有虚妄的缘故,所以没有三业的绳索所繫缚。凡是所示现,都是行所无事,也没有性,也没有依靠。

**  住如实心。知无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无得无相,甚深难入。住於正位眞如法性,方便出生而无业报。不生不灭。住涅槃界。住寂静性。住於眞实无性之性。言语道断。超诸世间。无有所依。

**  住在眞如实相的心,知道无量心的自性,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没有所得,没有一个相,明白这个法是甚深难入的。

**  住在正位眞如实相的法性,生出一切方便法门,也没有业,也没有报。因為如幻如化、空无所有,所以不生不灭。

**  住在湼槃界中,住在寂静性上,住在实相理体上,乃是无性之性。在这个地方,没有言语可说的。把言语的道路也断了,心想行的地方,也没有了。它超出世间,没有所依靠。

**  入离分别无缚著法。入最胜智眞实之法。入非诸世间所能了知出世间法。此是菩萨善巧方便示现生相。

**  入到法的本体,离开分别,没有缚著的法。又入最殊胜眞实的法。又入到不是世间一切众生所能明白出世间的法。这种种的道理,就是菩萨善巧方便所示现的生相。

**  佛子。此菩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无性為性。一切诸法,无為為性。一切国土,无相為相。一切三世,唯有言说。一切言说,於诸法中,无有依处。一切诸法,於言说中,亦无依处。

**  功德林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这位菩萨作这样的观想:一切众生是由四大假和合而成,没有自性作為他的自性。一切诸法,本来是寂静的,是无為而无不為,所以无為為性。一切国土,本来是无相,但因众生的业力而现相。一切三世,唯有假名,只有言说。一切言说,在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眞实的依处。所有一切诸法,在一切言说之中,也没有一个眞实的东西可以找得到的。

**  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间皆悉寂静。一切佛法无所增益。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了知法界体性平等。普入三世。

**  菩萨把一切诸法看成是空是假,一切无所著。这样才能瞭解一切诸法的道理,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又明瞭一切世间都是寂静的,又明瞭一切佛法没有增没有减。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也是佛法。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兎角。」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法和世间法,并不是两个。明白的时候,就是佛法。不明白的时候,就是世间法。若能明白,就在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另外又有个佛法。佛法和世间法,虽然不卽不离,可是有条不紊,互相不障碍,互相不杂乱,也没有什麼分别。菩萨明瞭知道法界的体性是平等,普入过去世、普入未来世、普入现在世。

**  永不捨离大菩提心。恆不退转化众生心。转更增长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

**  菩萨永远不捨离大菩提心,而保护大菩提心。常常存著教化众生的心。也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一天比一天增长大慈悲心,有增无减。菩萨作為一切众生的归依处。

**  菩萨尔时,復作是念。我不成熟众生,谁当成熟。我不调伏众生,谁当调伏。我不教化众生,谁当教化。我不觉悟众生,谁当觉悟。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清净。此我所宜,我所应作。

**  修善现行这位菩萨,就在这个时候,又作这样的观想:我不令众生成熟,谁能令众生成熟?成熟众生是我的责任,我应当做成熟众生的事。我不调伏众生,谁当来调伏?我的责任就是调伏刚强的众生,令刚强的众生,捨去刚强,改邪归正。我不教化众生,谁当来教化?我的本份,就应该教化众生。我不觉悟众生,谁当来觉悟?一切众生,都在黑暗的苦海中,我应该令他们早点觉悟,破无明显法性,离诸苦得众乐。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来清净?我应用善巧方便法门,令在五浊恶世中的众生,恢復清净本源,妙眞如性,得到清净。这些事情是我的责任,是我应该做的。

**  復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独得解脱。而诸众生盲冥无目,入大险道。為诸烦恼之所纒缚。如重病人,恆受苦痛、处贪爱狱,不能自出。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不能灭苦。不捨恶业。常处痴暗,不见眞实。轮迴生死,无得出离。住於八难。众垢所著。种种烦恼,覆障其心。邪见所迷,不行正道。

**  菩萨又作这样的念头:假设我自己明白了这种甚深微妙法,唯独我一人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得到解脱。可是众生都没有得到,而一切众生,好像盲人在黑暗中,走在极端危险的道路中。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这是多危险的境界。众生為一切无明烦恼所纒缚,而不得自在。好像患大病的人,常受诸苦之痛楚。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貪愛的獄中,不能自出欲網。也不能離開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而要受閻羅王所管。不能消滅一切的苦楚。不能捨棄所造的惡業。常在無明黑暗中,不見眞實的道理。在六道輪廻流轉生死,沒有出離的時候。住在八難之中,八難就是:①地獄②餓鬼③畜生④北俱廬洲(此洲人最快樂,但不見佛不聞法不覩僧)⑤長壽天(色界第十三天)⑥盲聾瘖啞⑦世智辯聰⑧佛前佛後。在這八種情形之下,是很難能聞到佛法的,所以稱為八難。為一切不清淨的染汚法所綑著。有種種的煩惱,來覆蓋障礙智慧的眞心。被邪知邪見所迷惑,而不走正當的道路。

**菩薩如是觀諸衆生,作是念言。若此衆生未成熟,未調伏,捨而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所不應。我當先化衆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調伏者,先令調伏。

**這位菩薩以前邊所說的法,來作種種的觀想,來觀察一切衆生的因緣。又作這種的思念:假設這個衆生沒有成熟、沒有調伏,而我捨棄他,自己去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這是所不應該做的事。我應當首先來教化衆生,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那樣長的劫,來修行菩薩的行門。沒有成熟的衆生,令他先在我以前而成佛道。沒有調伏煩惱的衆生,我令他先把煩惱調伏。

**是菩薩住此行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乾闥婆阿修羅等,若有得見,暫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及暫耳聞,一經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善現行的菩薩,住在這種行門的時候,一切諸天、魔王、梵王、沙門、婆羅門等,以及一切世間、乾闥婆、阿修羅等,他們假如見到這位菩薩,或者暫時和這位菩薩同住在一起,或者能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和暫時間耳聞這位菩薩的名號,一經過心念中——像這樣所作,都不會空過、不會白費,必定應當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善現行。

**功德林菩薩說:這就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第六種的善現行。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唐于闐國沙門實叉難陀譯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第七、無著行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無著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大菩薩所修行的無所著住的行門?也就是方便法門。

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


各位佛的弟子!這位修無著行的菩薩,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著住。對於衆生、世界、世間法、出世間法,皆無所著住。他所行所作,無住於心,行所無事。在念念之中,度脫衆生,無所著住在救度衆生之相。以無著住之心,在念念之中,能入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中,莊嚴清淨阿僧祇那樣多的世界。這位菩薩他雖然能嚴淨十方無量世界,可是他的心不著住在世界的相上。

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寳。幢旛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


菩薩到無量數諸佛道場去,恭敬諸佛、禮拜諸佛、承事諸佛、供養諸佛。用無量數的華、無量數的香、無量數的鬘、無量數的塗香。以及末香、衣服、珍寳、幢旛、妙蓋、一切莊嚴具,各種都是用無量數來供養諸佛。

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


菩薩用無量數的物質來供養諸佛,為究竟無所作為法的緣故。為明瞭住在不可思議法的緣故。

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刹,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衆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


菩薩在念念中,都能見到無數佛,在諸佛的道場中,心不著住。在每位佛的刹土中,或莊嚴清淨,或不莊嚴不清淨,心也不著住。對佛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心也不著住。見到佛放種種光明,聽到佛說種種妙法,心也不著住。在十方世界和諸佛菩薩所有清淨海會,心也不著住。聽佛說法之後,心生大歡喜。志特別增盛,力特別廣大。能攝受一切衆生,能行持一切妙法,能行菩薩所行的菩薩行。然而對於佛法,心也不著住。

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於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衆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


這位菩薩在過去不可說那樣長的劫中,見到不可說那樣多的佛出興於世間。他在每位佛的道場,承事諸佛、供養諸佛。都經過不可說那樣長的劫,心也不生厭足的思想。見到諸佛和聞到諸佛所說的法,以及諸菩薩衆會莊嚴,對於這些境界,心也不著住於相。見到五濁不清淨的世界,心也不憎惡。

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


為什麼緣故,菩薩要這樣?因為這位菩薩他依照諸佛所說的法去修行,而觀察一切法的緣故。在諸佛法之中,也沒有塵垢、也沒有清淨、也沒有黑暗、也沒有光明、也沒有兩樣,也沒有一樣,也沒有眞實、也沒有虛妄。證得眞實理體,離相絕緣。也沒有安隱的地方,也沒有險難的地方。也沒有正道,也沒有邪道。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空寂的。

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衆生,而於衆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衆生趣,於衆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


菩薩能這樣深深明瞭一切諸法的法界,本體猶如虛空。菩薩常教化一切衆生,雖然教化衆生,但是離開度衆生的相,不生執著的心。菩薩受持諸佛所說的法,對於諸法,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發大菩提心,住在諸佛所住的境界上,對於佛所住的境界,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雖然有言說,可是對言說不生執著的相。菩薩入六道輪廻中,對於衆生趣,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了知一切定,而能入一切定,又能出一切定,也不生執著的心。菩薩往無量諸佛國土去,或入諸佛國土、或見諸佛國土、或住諸佛國土。對於諸佛國土,也不生執著的心。離開諸佛國土的時候,也不會囘頭去看,也不會留戀不捨。

菩薩摩訶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於佛法中,心無障礙。了佛菩提。證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薩行,住菩薩心。思惟菩薩解脫之法,於菩薩住處,心無所染。於菩薩所行,亦無所著。淨菩薩道。受菩薩記。


菩薩中的大菩薩,因為他能這樣沒有執著的緣故,所以對於佛法都能明瞭,心無障礙。又明瞭佛的覺道,證得法毗尼的境界。也就是證得寂靜的境界,調伏的境界,對治的境界。布施對治慳貪,慈悲對治瞋恚,因緣對治愚癡。住在佛的正教中,修行菩薩所修的行門。常懷菩薩的心腸。也就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常思惟怎樣能得到菩薩解脫的方法。對於菩薩所住的處所,心不會染著貪戀。對於菩薩所修的法門,心也不會執著。換言之,菩薩已到人空法空的境界。清淨菩薩所修行的道,得到十方諸佛來給授菩薩的記號。

得受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癡,無知無見,無信無解。無聰敏行。頑嚚貪著。流轉生死不求見佛。不隨明導。不信調御。迷誤失錯。入於險道。


菩薩得到受菩薩記之後,作這樣的的思念:凡夫都是愚癡,沒有智慧。因為被無明所遮蓋,所以沒有眞正的知識、沒有眞正的見解、沒有眞正的信念、沒有眞正的瞭解。也沒有聰明而敏捷的行為。頑囂(癡愛)而貪著(放不下),所以在生死輪廻中,流轉不息。凡夫因為愚癡的緣故,所以不懂求見佛的方法。不隨從善知識的指導,又不信仰調御師(佛)的思想。因為迷惑了正路,所以誤入險道。淺言之,在生死輪廻,不易出三界。

頑囂二字,在尚書堯典注說:「心不則德義曰頑,言不道忠信曰囂。」在尚書說:「父頑母囂」。這是說大舜的父親很愚癡,大舜的繼母很貪愛。在孟子書上有這樣的記載:「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有一天,大舜的父母,命大舜去修理儲蓄糧倉庫的頂。等大舜到倉頂之後,他的父親(瞽瞍)把梯子搬走,然後放火燒倉庫,想把大舜燒死。可是大舜有智慧,用笠帽作為降落傘,平安落地,未受傷害。又有一天,大舜的父母,令大舜去挖井裏的淤泥,等大舜下井之後,他的弟弟(象)用石頭壓在井上。聰明的大舜,他在井側挖洞而走出。為什麼他的父母和弟弟要害死他呢?因為他的繼母,嫁給他父親的時候,帶來一個兒子,名叫象。他的繼母很嫉妬,看大舜是眼中釘,所以唆使他父親殺死他。可是大舜是孝子,無論繼母如何不好,弟弟如何的壞,大舜以孝相敬,以誠相待,而不計較。

在孟子上有這樣的記載:「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怩。」象認為將哥哥埋在井裏,洋洋得意的囘到家中,和父母研究分哥哥的財產,象對父母說:「這是我的計策,將都君(大舜的官名)埋在井中。這是我的功勞,現在把舜的牛羊和倉廩歸給父母。舜的干戈和琴弓歸於我所有。兩位嫂嫂(大舜有兩位太太,是帝堯兩個女兒)來料理我床席的事。」 瞽瞍答應象的要求。象歡天喜地到大舜家去接收財產。一進門,見大舜悠哉遊哉坐在床上彈琴,一點煩惱的樣子也沒有。他見到弟弟來,特別表示歡迎。這時候的象,很難為情的說:「我的心很鬱悶,為想念你,所以來看你。」但是臉上現出慚愧的表情。大舜有這樣忍耐力,所以成為中國最賢明的君主,成立禪讓政治,天下為公。

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戀著住處。聞諸法空,心大驚怖。遠離正法,住於邪法。捨夷坦道,入險難道。棄背佛意,隨逐魔意。於諸有中,堅執不捨。


凡夫因為愚癡的緣故,所以不恭敬十力王(佛),也不知菩薩的恩德。菩薩在生生世世為衆生受苦受難。但衆生只知道留戀自己的顚倒處所。聞到一切法,本來是空的,心中生大恐怖。為什麼?因為遠離正法,住在邪法中。捨去平坦大道,而走入崎嶇不平的險道,也就是三惡道。衆生背棄佛意,佛留下三藏十二部經典,教我們如何的修行,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愚癡的衆生,偏偏不要修行,而隨逐魔的思想去亂跑亂竄。在三界二十五有中,堅執不肯捨棄,所謂「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得不到自在。

菩薩如是觀諸衆生。增長大悲。生諸善根,而無所著。


菩薩這樣的來觀察一切衆生的思想和行為,越觀察衆生,越覺得衆生可憐,所以發心要把衆生教化明白。因之,而生大悲心。這種大悲心,一天比一天增長。因此之故,生一切善根,而無所執大悲心的相。

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當為一衆生,於十方世界,一一國土,經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成熟。如為一衆生,為一切衆生,皆亦如是。終不以此而生疲厭,捨而餘去。


修無著行的菩薩,在這個時候,又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專為一個衆生,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國土,經過不可說那樣多的劫,來教化這個衆生,令他善根成熟。教化一個衆生是這樣的情形,教化一切衆生,也是這樣的情形。雖然經過這樣多的劫,可是菩薩不生疲厭的心,不會捨棄一個衆生而去,而用善巧方便的法門來度這個難調難伏的衆生,令他離苦得樂為止。

又以毛端徧量法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調伏一切衆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毛端處,皆亦如是。


又用一根毫毛的尖端,來普徧度量法界。在一根毫毛尖端的地方,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大劫,來教化一切衆生、來調伏一切衆生。不但在一根毫毛尖端是這樣,在每一根毫毛尖端都是這樣。

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起我,我所想。


乃至於不在一彈指的時間內,而執著我在教化衆生的心頭,也不生起我所想。這個廟是我造的,那個塔是我修的。好像梁武帝問菩提達摩:「我度了很多的僧人,造了很多的寺廟,寫了很多的經典,這有多大的功德?」達摩祖師說:「一點功德也沒有。」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有心作功德是假功德,無心作功德才是眞功德。梁武帝是執著自己所作的功德,所以沒有功德。達摩祖師沒有給梁武帝戴高帽子,所以梁武帝不高興。二人不契機,於是達摩祖師便離開金陵(南京),過長江而北去,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參禪機。

於一一毛端處,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願。不著三昧。不著觀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調伏衆生。亦復不著入於法界。


在每一根毫毛尖端的地方,都是盡未來劫而修菩薩道。也不著住於身(破我執),也不著住於法(破法執),也不著住於念,也不著住於願,也不著住於三昧的定力,也不著住於觀察的智慧,也不著住於寂靜的禪定,也不著住於一切的境界,也不著住於教化衆生,也不著住入於法界去教化衆生。

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衆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


為什麼緣故菩薩不著住在一切的一切?因為菩薩無為而無不為,行所無事,所以不著於一切相。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以才作這樣的思念:我應當觀察一切法界如幻如化,不是眞實的,而是虛妄的。諸佛好像影子一樣,不可以執著。所修的菩薩行,所作的善事,所利益的衆生,好像作夢似的,不必認眞。佛所說的法,就好像響應聲似的,所有一切世間都是變化的,為什麼?因為有業報所支配的緣故。有分別的身體,也是虛妄如幻化,因為行為和業力所生起的緣故。一切衆生如心,儼如畫師,能畫出種種的色來,因為心有種種雜染的緣故。一切佛法,才是不動實際的理體,也就是實相的妙理,永遠不可變異的緣故。

又作是念。我當盡虛空徧法界,於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念念明達一切佛法。正念現前,無所取著。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量:我應當盡虛空徧法界在十方國土中,修行菩薩行,去利益一切衆生。在念念中,都能明瞭通達一切佛法,常有正念現前,而無邪念現前,也沒有一切的取著。

菩薩如是觀身無我。見佛無礙。為化衆生,演說諸法。令於佛法,發生無量歡喜淨信。救護一切,心無疲厭。


菩薩這樣來觀察自己的身體,沒有我的存在,觀心也沒有我的存在。見到佛也生圓融無礙的思想。為教化一切衆生,而演說一切諸法。令一切衆生對於佛法,發生無量無邊歡喜和清淨的信心,不要生染汚心。要救護一切衆生,出離三界,但心中終不生疲倦和厭煩。

無疲厭故,於一切世界,若有衆生未成熟未調伏處,悉詣於彼,方便化度。其中衆生,種種音聲,種種諸業,種種取著,種種施設,種種和合,種種流轉,種種所作,種種境界,種種生,種種歿,以大誓願,安住其中,而教化之。


菩薩因為沒有疲厭的緣故,所以在一切世界中,如有衆生未能成就佛果,未能調伏身心,而菩薩都去那個地方,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其中的衆生,有種種的音聲、有種種所造的諸業、有種種的取著、有種種和合的善惡、有種種流轉於生死、有種種能作和所作、有種種的境界、有種種的生法、有種種的死法。菩薩用自己的大誓願,安住在沒有調伏衆生的國土裏,而教化這類的衆生。

不令其心有動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何以故?得無所著,無所依故。自利利他,清淨滿足。


菩薩不令衆生對三寳(佛法僧)的心,有所動搖、有所退轉。對衆生就是在一念之中,也不生染著的思想。為什麼?因為菩薩得到無所著的智慧和無所依的力量,所以不生一念的染著心。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也令衆生得到利益。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令衆生得到清淨和滿足,這就是菩薩的思想和宗旨。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無著行。


功德林菩薩說: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七種無著行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難得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難得行門?卽是願度。願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願。

**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

**修難得行這位菩薩,他能成就很難得到的善根。換言之,一般人不能修的善根,他能修行成功。一切衆生,都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不易調伏,可是這位菩薩他能調伏,而能增長善根,所以得到最殊勝的善根。這位菩薩,又得到金剛一般不可壞的善根,又得到無人能勝過的善根,又得到不可思議的善根,又得到無窮無盡的善根,又得到任運自在的善根,又得到具足大威德的善根,又得到和一切佛同一性的善根。總而言之,這位菩薩得到一切所有的善根。

**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衆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恆不退轉。

**這位菩薩在修行一切行門的時候,在一切佛法中,得到最殊勝的解釋。在佛的覺道中,得到廣大的瞭解。在菩薩所發的願中,沒有休息的時候。經過不可說那樣多的劫,對於行菩薩道的工作,不生疲厭。對於一切苦,也不生厭倦的心,而想離開的思想。為什麼?因為菩薩有慈悲的心腸,願意代衆生受一切苦,所以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在六道中廣度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菩薩有定力,對於一切天魔的威脅或引誘,無動於衷。換言之,就是黃金當前,而心不動,美色當前,也不搖動。因為承蒙一切諸佛之護念,所以具足圓滿一切菩薩所修的苦行。所修菩薩行,勇猛精進,而不懈怠。對於修大乘的願力,常不退轉。

**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衆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這位菩薩,安隱住在這種難得行門之後,在念念之中,能轉無量數那樣多的生死。但是不捨棄菩薩所發的大願。假設有一衆生,來承事供養這位菩薩,乃至見到這位菩薩,或者聞到這位菩薩的名號,都能在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上,得到不退轉的果位。

**此菩薩雖了衆生非有,而不捨一切衆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衆生,至於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

**菩薩教化一切衆生,而無一衆生得教化者。為什麼?因為一切衆生都是有為法。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卽見如來。」衆生都是有相,而有相皆是虛妄的。旣然衆生是虛妄,為什麼菩薩還要度衆生?雖然是沒有,但是還要借著「沒有」來立功,來行菩薩道。

**菩薩雖然明瞭衆生是不眞實而非有,可是還不捨棄一切衆生界。譬如船上的駕駛員,他不住海的這岸,也不住海的那岸,更不住海的中間。他的目的,是將衆生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載運到湼槃的彼岸。這艘船從此岸到彼岸,從彼岸到此岸,往返永不休息。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衆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於衆生數而有所著。不捨一衆生,著多衆生,不捨多衆生,著一衆生。不增衆生界。不減衆生界。不生衆生界。不滅衆生界。不盡衆生界。不長衆生界。不分別衆生界。不二衆生界。

**菩薩中的大菩薩,也是這樣的情形。也不住在生死的此岸,也不住在湼槃的彼岸。也不住在煩惱的中流。菩薩用法筏把此岸的衆生,運渡到湼槃的彼岸。彼岸的地方,非常安隱,沒有一切的危險、沒有一切的憂慮、沒有一切的煩惱。菩薩不會執著所度衆生的數量。菩薩不會捨棄一個衆生,而著住在多數衆生;也不會捨棄多數衆生,而著住在一個衆生。他沒有這種的思想。菩薩對衆生界,也沒有增多的心,也沒有減少的心,也沒有生的念頭,也沒有滅的念頭,也不會教衆生界窮盡,也不會教衆生界增長,不存這種的執著。對衆生界,根本不生分別心。不會說衆生界有兩個,或者有三個,甚至無數個,衆生界是和合相,只是一個。

**何以故?菩薩深入衆生界如法界。衆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

**菩薩對於衆生界,不分別是一是二。為什麼緣故?因為菩薩也在衆生界中,與衆生是沒有分開。衆生界和法界沒有分別,衆生界卽是法界,法界卽是衆生界,沒有兩樣。在沒有兩種分別法中,也沒有增,也沒有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一個有,也沒有一個無,也沒有什麼可取著,也沒有什麼可依靠,也沒有所著住,也沒有兩個。不但沒有兩個,連一個也沒有,就是空也沒有了。

**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

**為什麼緣故?菩薩看一切都是空的?因為菩薩明瞭所有一切法。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沒有兩個的緣故。法和法界雖然是兩個名稱,可是連一個也不立。

**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無相,以清淨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衆生,而能了知衆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刹。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眞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

**菩薩旣然知道一切皆空,為什麼還要教化衆生?因為菩薩以最大最好的方便,深入一切法界,不著住一切相。但常現清淨相,莊嚴其身。明瞭一切沒有體性,都是空寂的。雖然沒有體性,可是有些法相。菩薩能認識、明白、瞭解、分別一切諸法實相的理體。菩薩雖然不取著衆生,可是在一念之中,悉知衆生之數量有多少。不著住一切世界,而能現身於無量佛刹中。因為不著,所以能現。若著住在世界中,就不能現。我們能放下一切,就能明白一切。若放不下一切,就不能明白一切。無論做那件事情,都是這樣的道理。

**不分別一切法,就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深入法藏中,便能深達一切法的義理。而能在一言教,廣演無量教。在無量教歸納囘來,還不離一言教。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也就是「一卽是多,多卽是一」,一多無礙的道理。又可說:「事卽是理,理卽是事」,事理無礙的道理。一切法的究竟處是什麼?淺而言之,就是離欲。離欲就是實相,就是眞際,就是常寂光淨土。明瞭離開欲念的道理,才是眞的、才是實在的。否則畫餅充飢、望梅止渴,不成事實。能離開欲念,而不斷菩薩所修的道,而不退菩薩所修的行。常常勤加修習無盡的行門,而能任運自在的入清淨法界,廣說法要,廣演言教,而無著住,來教化一切衆生。

**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衆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

**現在擧一個譬喩,好像鑽木取火,不停止的鑽,才會生出火來。火事是無量,越燒越多,而火不會熄滅的。菩薩也是這樣的情形,在教化衆生的事,沒有窮盡終了的時候,常住在世間,來教化衆生,而不入湼槃。說菩薩成佛了沒有?或說菩薩沒有成佛嗎?也不是。說他不取著嗎?也不是。說他取著嗎?也不是。說他沒有依賴?不是。說他有依賴?也不是。他所修行的也不是世間法,也不著住在佛法上。他也不是凡夫,也不是證果聖人。為什麼要這樣的說?這就是破人的執著。華嚴經所講的道理,是圓融無礙的境界。

**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衆生,不說無衆生。不說垢,不說淨。

**菩薩成就這樣難得的心。在修行菩薩行的時候,不說二乘人所修的佛法。聲聞所修的是四諦法,緣覺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也不說怎樣成佛的法。不說世間,也不說世間的一切法。不說有衆生,也不說沒有衆生。也不說什麼是塵垢?也不說什麼是清淨?菩薩是在染汚中尋找清淨。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薩就說大乘的妙法。

**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

**菩薩修行難得行時,不執著於垢,也不執著於淨。這是什麼緣故?因為菩薩知道一切法是空寂的,所以沒有染汚的法,也沒有取著的法,也不會被一切境界所轉,而退菩提心。菩薩在這樣的寂滅法中、無上甚深妙法中、最殊勝法中,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也不會生出這種妄念:我現在修菩薩道。我已經修菩薩道,我應當修菩薩道。菩薩不會有這種驕傲自滿的心,更不會有這種執著的心。為什麼?因為菩薩不著住在五蘊(色受想行識)上,也不著住在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上,也不著住在十二處(六根、六塵)上。沒有法的執著,對於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及世出世間法,皆無執著,所起的大願,都是到彼岸的法,及一切所有的法,都沒有執著。為什麼?因為菩薩悟得一切法皆空的眞諦。

**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

**為什麼緣故菩薩無所著?因為在法界中,沒有一種法是向聲聞乘這個名稱。阿羅漢已經離開欲念,斷絕欲念,一念也不生。但是他不會說:「我是離欲的阿羅漢。」為什麼?如果他有這種的想法,那就著相了。又把「我」搬出來,那就不是離欲阿羅漢。在金剛經上說:「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又說:「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須菩提尊者如果這樣的想,那麼,佛就不會說他是離欲阿羅漢,因為「我相」還沒有空,還有個「我」的存在。這樣,怎會離欲呢?離欲就是沒有自己,連想自己的念頭也沒有,所以在前邊說,菩薩不生這種念:我現在修菩薩的行門,我已經修菩薩的行門,我將來還要修菩薩的行門。這都是我見、我相、我執沒有空。

**在法上沒有一種執著法名,所以說沒有向獨覺法。在佛沒有出世的時候,修道人自悟十二因緣法,稱為獨覺。不但沒有二乘法,就是菩薩乘法也沒有。如果說有菩薩乘,我向菩薩乘修行,那又是執著,法名是了不可得,是虛妄的。也沒有一種法的名字,叫向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一種法是向凡夫界的法,也沒有一種法是向染汚的法,也沒有一種法是向清淨的法,也沒有法名向生死,也沒有法名向湼槃。

**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虛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

**這是什麼緣故?因為諸法都是不二法門。也沒有不二這種名稱。法好像虛空一樣,在十方中都有虛空。無論是過去、未來、現在,想把虛空拿來,那是了不可得。雖然拿不到虛空,但是虛空仍然存在。因為是虛空,所以無所得。法也是這樣的情形,求不可得。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調伏衆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於平等妙法。

**菩薩對於一切法,都是這樣來觀察來研究,所謂「卽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卽一切法。」皆不可得。雖然一切法不可得,可是並不是沒有一切法。這個道理和虛空一樣。法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觸之無覺,乃是空寂。法是眞如實相,它是不變的,不會失去法的作用。普徧指示衆生來修行菩薩所修的一切諸行。不捨所發的大願,來調伏一切衆生。大轉正法輪,不破壞因果,也不違背平等妙法。

**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於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

**菩薩普徧和三世諸佛等,永遠不斷絕諸佛的種子。也不違背實相的理體。深入諸法藏中,得到無礙辯才,而無窮盡。聞一切法,而不著住一切法。能到法的最深處。善於開演諸法實相的妙理。心無恐懼,亦無所畏。不捨棄佛住,不違背世間法。普徧現於世間,可是不著住於世間。

**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衆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

**菩薩這樣成就不容易得到的智慧心。修行學習一切行門。常在三惡趣中,將受苦的衆生救拔出來,教化調伏,把他們都度到三世諸佛的道場中,令菩提心不動搖,也就是不退失菩提心。

**復作是念。世間衆生,不知恩報。更相讎對。邪見執著。迷惑顚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

**菩薩又作這種的思念:世間的衆生,不知報父母恩、不知報天地恩、不知報師長恩、不知報國家元首恩。不但不做知恩報德的事,反而恩將仇報,為什麼?因為衆生有邪見、有執著,所以有迷惑顚倒。因為衆生愚癡,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對事理認識不清楚,分辨不明白,也沒有信心,跟著惡知識跑。生起惡的智慧(世智辯聰),生出貪愛和無明的思想,所以有種種的煩惱,都充滿了。因為充滿惡法,所以菩薩想:我應該在這地方修菩薩行。

**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

**假設衆生知恩報德,那麼,就能聰明,有智慧、有正當的見解,和善知識充滿這世間。我就不在這世間修行菩薩行。為什麼?因為衆生有智慧,不會做顚倒事,不需要菩薩來教化。菩薩專門到有邪知邪見的衆生處,去修菩薩行,教化他們出離苦海。所謂「苦海無邊,囘頭是岸。」我們愚癡的衆生,不知囘頭,為五欲的快樂,背道而馳,做些背覺合塵的顚倒事,離開家鄉越走越遠。

**何以故?我於衆生無所適莫。無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衆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

**為什麼緣故要這樣呢?因為菩薩對一切衆生不做主人、不左右衆生、不指揮衆生。對待衆生,一視同仁、一律平等,沒有親疏的分別、沒有遠近的思想,也沒有好惡和美醜,這就是無所適莫。菩薩教化衆生,無有所求,無有所得,沒有企圖,沒有希望。乃至不求一針一線的報酬,也不求一毫毛那樣大的好處。也不企求一字的讚美和一句的歌頌。菩薩的願,是盡未來際的時間,修菩薩所修的行門。菩薩未曾生一念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菩薩的心,就是欲度脫一切衆生,令其返本還原,反迷歸覺,恢復本有清淨,本源妙覺,眞如自性,永離三界的苦海。

**此時,有人在打妄想:菩薩教化衆生,一律平等,不分彼此,為什麼要教化惡的衆生?捨棄善的衆生?這是什麼道理?菩薩這種重惡輕善的思想,豈不是不平等嗎?

**菩薩對衆生沒有主宰,也沒有親疏、遠近、善惡、是非、憎愛、美醜這種的觀念。好像慈心的母親(菩薩),對有病的兒子(惡衆生)要細心的照顧,令他早日恢復健康。對沒有病的兒子(善衆生)暫時不理他(不教化)。這是母愛偉大的表現。菩薩的平等思想,先教化惡的衆生,令他們棄惡從善。如果不先教化惡的衆生,那麼,就給魔王造機會,被魔業所攝。魔業就是惡心布施,瞋心持戒,捨惡性人,常懈怠者,輕慢亂意,識譏惡慧。或者已經得到解脫的人,或者已經得到安隱的人,你常去親近、常去供養,這也是魔業。沒有得到解脫的人,沒有得到安隱的人,你不肯教化、不肯度脫,這也是魔業。總而言之,凡是棄惡從善,就是魔業。

**何以故?於衆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衆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緣故?因為行菩薩道的菩薩,在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中,作為眞正明白的導師。專教化難調難伏的衆生,把容易度脫的衆生,留給他人去教化。法也是這樣子,不取著一切相,也不求一切利。專心教化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捨邪歸正,而修菩薩所修的行門。令所有的衆生,都得到快樂,遂心滿願,安隱到達湼槃的彼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難得行。

**功德林菩薩說: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八種難得行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善法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善法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善法行?也就是力度。力有兩種:一為思擇力: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對治障,令不起作用。二為修習力:能令一切善行堅固決定。

修行人,若會修的,是修善中之善。不會修的,是修善中之惡。會修的,在惡中也有善。不會修的,在善中也有惡。所以有善中的善,善中的惡;惡中的善,惡中的惡——有這四種的分別。修行人,必須先明瞭善法。做善事種善因,這是善中善。做善事種惡因,這是善中惡。做惡事種善因,這是惡中善。做惡事種惡因,這是惡中惡。善法就是善中善,惡法就是惡中惡。

此菩薩為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等,作清涼法池。攝持正法,不斷佛種。

這位菩薩,為一切世間的衆生——天上的人、人間的人、魔王、梵王、沙門(出家人)、婆羅門(修清淨行)、乾闥婆(樂神)等等

——

作為他們的清涼池,令他們身心清涼。常常攝持一切正法,息滅一切邪法,不斷絕佛的種子。

得清淨光明陀羅尼故,說法授記,辯才無盡。得具足義陀羅尼故,義辯無盡。得覺悟實法陀羅尼故,法辯無盡。得訓釋言詞陀羅尼故,詞辯無盡。得無邊文句無盡義無礙門陀羅尼故,無礙辯無盡。得佛灌頂陀羅尼灌其頂故,歡喜辯無盡。得不由他悟陀羅尼門故,光明辯無盡。得同辯陀羅尼門故,同辯無盡。得種種義身、句身、文身,中訓釋陀羅尼門故,訓釋辯無盡。得無邊旋陀羅尼故,無邊辯無盡。

菩薩因為不斷絕佛種的緣故,所以得到十種陀羅尼的法門。陀羅尼譯為總持,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又可以說總身口意三業清淨,持戒定慧三學因明。總之,為法義咒忍四者所持之法。菩薩①得到清淨光明總持的緣故,所以能給一切衆生說法授記,有辯才無盡,善於應對進退。②得到具足圓滿義總持的緣故,所以對義理辯才而無窮盡。③得到覺悟眞實法(實相妙理)總持的緣故,所以對法辯才而無窮盡。④得到訓釋經典言詞總持的緣故,所以對辭辯才而無窮盡。⑤得到無邊文句、無盡義理、無礙法門總持的緣故,所以樂說無礙辯才而無窮盡。後四種總持就是義法辭樂說四無礙辯。

在雪山頂有阿耨達池,譯為無熱惱。池有四口,表示四無礙辯。第一口是象口:從銀色象口流出銀沙,成為東恒伽河。這表示義無礙辯,說一切義理。第二口是獅子口:從金剛色獅子口流出金剛沙,成為私陀河。這表示法無礙辯,說金剛文句。第三口是牛口:從金色牛口流出金沙,成為信度河。這表示辭無礙辯,說隨順世界緣起。第四口是馬口:從瑠璃色馬口流出瑠璃沙,成為縛芻河。這表示樂說無礙辯,說一切諸法實相。

⑥得到佛灌頂總持法灌其頂的緣故,所以對歡喜辯才而無窮盡。⑦得到自修自悟總持門的緣故,所以光明辯才而無窮盡。⑧得到同辯總持門的緣故,所以同類音辯才而無窮盡。⑨得到種種經的義理,一句一句的道理、經文的體,訓釋總持的緣故,所以訓釋辯才而無窮盡。⑩得到無邊旋陀羅尼的緣故,所以無邊辯才而無窮盡。

此菩薩大悲堅固,普攝衆生。於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施作佛事。隨諸衆生根性欲樂。以廣長舌,於一音中,現無量音。應時說法,皆令歡喜。

修善法行的菩薩,他的大悲心非常堅固,無論衆生對待他如何不好,他也不生煩惱,仍然用大悲心來拔出衆生的諸苦。這種大悲心,能轉一切惡劣境界,而不被惡劣境界所轉。菩薩為普徧攝持一切衆生,常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變化金色身。大做佛事,也就是講經說法。菩薩隨順衆生的根性和欲樂,為他們說法。在阿彌陀經上說:「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在一個音聲中,而現出無量變化的音聲。應時來為衆生說法,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令一切衆生,皆大歡喜。

假使有不可說種種業報無數衆生,共會一處。其會廣大。充滿不可說世界。菩薩於彼衆會中坐。是中衆生,一一皆有不可說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億那由他音。同時發聲。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皆為酬對,令除疑惑。如一衆會中,於不可說衆會中,悉亦如是。

假設有不可說那樣多的業報,又有無數無量的衆生,共同聚會在一個道場中。這個道場非常廣大,充滿了不可說那樣多的世界。在每個世界中,都有一個道場。菩薩在那些道場衆會中,坐在法座。在道場衆會中的所有衆生,每個衆生都有不可說阿僧祇口,在每個口中,又發出百千億那由他變化音聲,在同時發聲。每個口中說出各個不同的言辭,每個口所說的問題也不相同。可是修善法行的菩薩,在一念之中,就能完全明白那樣多的口所發出來的音聲,辨別清清楚楚,按照所問的問題,能如法次第一一的答覆。令一切衆生的疑惑,都能解除。在一個衆會中,是這樣的情形,在所有衆會中,也是這樣的情形。

復次,假使一毛端處,念念出不可說不可說道場衆會。一切毛端處,皆亦如是。盡未來劫,彼劫可盡,衆會無盡。是諸衆會,於念念中,以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怖無怯。無疑無謬。

再擧一個譬喩。假設在一根毫毛端上的地方,在每一念中,都生出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道場衆會。在一切毫毛尖端,都是這樣的情形,盡未來劫那樣長的時間。雖然劫數可以窮盡,但道場衆會沒有窮盡。這些道場諸衆會,在念念之中,用各種不同的言辭,來問各種不同的問題。菩薩能在一念之中,完全能領受,分別地答覆。也不恐懼大衆,也不畏怯文義。衆生所問的問題,也不會懷疑。所答的問題,也不會錯謬。

而作是念,設一切衆生,以如是語業,俱來問我。我為說法無斷無盡。皆令歡喜,住於善道。復令善解一切言詞,能為衆生說種種法,而於言語,無所分別。假使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言辭,而來問難,一念悉領,一音咸答。普使開悟,無有遺餘。

菩薩又作這樣的思念,假設所有一切衆生,用各種不同的言辭,同時一起來問我,我為他們演說妙法,不間斷不窮盡。令他們得到滿意,而生歡喜,住在善法善道中。又令他們善於瞭解一切言語和辭義,能為一切衆生說種種法。用一種言語來說法,而令衆生都能明瞭,無所分別。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假設有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言辭,同時向我問難,在一念之中,我就能明白他們所問的問題。我用一個音聲,就能把他們所問的問題,一一答覆。普徧令來問難的衆生,統統解決懷疑,而能開悟。有大的問題,就開大悟。有小的問題,就開小悟。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衆生所問的問題皆已解答,沒有剩餘的問題而無答覆。

以得一切智灌頂故。以得無礙藏故。以得一切法圓滿光明故。具足一切智智故。

菩薩因為得到十方諸佛來為他灌頂的緣故,又得到圓融無礙智慧藏的緣故,又得到一切法圓滿光明的緣故,又得到具足圓滿一切智的智慧的緣故。因為這樣,所以菩薩能令一切衆生開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安住善法行已。能自清淨。亦能以無所著方便,而普饒益一切衆生。不見有衆生得出離者。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於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妙音具足。於一切法,無所障礙,而作佛事。

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安隱住在善法行之後。他自己能得清淨,也能以無所著住的方便,而能普徧饒益一切衆生。但不見有被度的衆生出離三界,為什麼?因為菩薩不著相,所謂「終日度生,而無所度;終日說法,而無所說。」以無所度無所說,這樣無相無著,來教化衆生。

菩薩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變金色身,廣做佛事,而隨順一切衆生的根性,為他們演說妙法。像這樣的情形,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菩薩變成金色之身,用微妙具足的法音,來演說一切不可思議的妙法,而無所障礙,來做諸佛所作的佛事。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成就十種身。所謂入無邊法界非趣身,滅一切世間故。入無邊法界諸趣身,生一切世間故。不生身,住無生平等法故。不滅身,一切滅言說不可得故。不實身,得如實故。不妄身,隨應現故。不遷身,離死此生彼故。不壞身,法界性無壞故。一相身,三世語言道斷故。無相身,善能觀察法相故。

各位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能成就這樣的十種身,就是所說:①威勢身:能入無邊法界中,而不入諸趣中的身,能滅一切世間故。②意生身:能入到無邊法界中一切諸趣中的身,能生一切世間故,也就是在世間中來教化衆生。③不生身:就是菩提身,而住無生平等法故,也就是無生法忍。④不滅身:就是福德身,一切都滅了,言語也不可得故。⑤不實身:就是智身,得到眞如實相理體故。⑥不妄身:就是化身,不妄現,隨機應化現一切處故。也就是應現而現,不應現而不現。⑦不遷身:就是力持身,所以這種身沒有生死。不是說在這裏死了,又到另外地方去生。⑧不壞身:就是法身,猶如金剛永久不壞,和法界同體。⑨一相身:就是相好莊嚴身,十蓮華藏相,同於一相,三世語言的道都斷了故。⑩無相身:就是願身,善能觀察一切法相故。

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為一切衆生舍。長養一切善根故,為一切衆生救,令其得大安隱故。為一切衆生歸,與其作大依處故。為一切衆生導,令得無上出離故。為一切衆生師,令入眞實法中故。為一切衆生燈,令其明見業報故。為一切衆生光,令照甚深妙法故。為一切三世炬,令其曉悟實法故。為一切世間照,令入光明地中故。為一切諸趣明,示現如來自在故。

菩薩成就這十種身之後,能為一切衆生的舍宅,幫助衆生長養一切善根故。又為一切衆生的救星,令衆生都得到大安隱故。又為一切衆生的歸宿,而作為衆生的歸依處故。又為一切衆生的引導,令衆生得到無上出離三界妙法故。又為一切衆生的導師,令衆生入眞實法藏中故。又為一切衆生的明燈,令衆生明見自己所造的業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由此可知,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業報是由自己所造成的。在三世因果勸世文中說:「今生富貴是何因?前世捨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這就是因果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人皆曉得這個道理,但是人人不去行。為什麼?因為貪瞋癡在作梗,成為絆脚石。又為一切衆生的的光明,能破一切黑暗,令衆生照見甚深妙法故。又為一切三世的火炬,令衆生曉悟實相的妙法故。又為一切世間的照明,令衆生都入光明地中故。又為一切諸趣中的明月,示現佛的自在神通妙用故。

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善法行。菩薩安住此行。為一切衆生作清涼法池。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各位佛的弟子!這個名稱,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第九種善法行的法門。菩薩安住在此行中,能為一切衆生作清涼法池,令衆生沒有熱煩惱,能窮盡一切佛法究竟本源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眞實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眞實行。

功德林菩薩又稱一聲各位佛的弟子!什麼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眞實行?旣是智度。智有無相智、一切種智、變化智,皆成熟有情。並如行能說,卽是眞實。

此菩薩成就第一誠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

這位菩薩成就第一誠諦的言語,也就是說眞實話,不打妄語。照所說的話去做,也就是能說能行,絕對不是能說不能行。菩薩是能行才能說。所謂「言顧行,行顧言,言行相顧。」換言之,他能說的,就是他能行的。他所行的,就是他所說的。王陽明先生所主張「知行合一」的學說,就是能知能行的道理。能知就能行,能行就能知。

此菩薩學三世諸佛眞實語。入三世諸佛種性。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諸佛無二語,隨如來學智慧成就。

修眞實行的菩薩,他學習三世諸佛所說的眞實語。他入到三世諸佛種性中。他和三世諸佛的善根是同等。他得到三世諸佛的不二語(不是方便語)。常隨佛學,就有智慧,成就實語,也就是能說能行,能行能說。

此菩薩成就知衆生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業報智。諸根利鈍智。種種界智。種種解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垢淨起時非時智。一切世界宿住隨念智。天眼智。漏盡智。而不捨一切菩薩行。何以故?欲教化一切衆生,悉令清淨故。

這位菩薩,因為常隨佛學,所以得到這十種智慧:①能知道一切衆生的是處(所種的善因),和非處(所種的惡因)。又可以說成就佛果是是處,墮落地獄是非處。菩薩明瞭一切衆生所行所作是怎樣得到的果報,有這種的智慧。②又知道一切衆生在三世中的業報,也就是在過去世所造什麼因,現在世應當受什麼果報,未來世又得什麼果報,有這種的智慧。③又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為什麼他很聰明?為什麼他很愚癡?聰明的人,因為勤修般若,深入經藏。愚癡的人,因為有無明、煩惱、嫉妬、障礙、自私、自利,不肯學習佛法。菩薩有這種能分別的智慧。④知道種種界中的衆生,都有不同的境界,有這種的智慧。⑤又知道衆生有種種的知解,有這種的智慧。⑥又知道衆生修什麼法,可證得什麼果位,有這種的智慧。⑦又知道在一切禪定中,有妄想就是垢,無妄想就是淨。在妄想起的時候,在一念不生的時候,菩薩都曉得,有這種的智慧。⑧又知道一切世界的宿住隨念,有這種的智慧。⑨又有天眼無礙的智慧。⑩又有滅盡習氣的智慧。菩薩知道一切種種因緣和果報。他還是本著自己所發的願,來行菩薩道。為什麼緣故?菩薩不是為自己得到清淨,而是欲教化所有的衆生,都能得到究竟的清淨。

此菩薩復生如是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衆生,住無上解脫道,而我先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違我本願,是所不應。

這位菩薩,他又生這樣的增上心:假設我不令一切衆生,都住在無上解脫道果上,而我先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就違背我在往昔所發的願力,這是不應該做的事。

是故,要當先令一切衆生。得無上菩提,無餘涅槃,然後成佛。

因為這種緣故,所以應當先令一切衆生,都得到無上菩提道果,都入無餘湼槃。我然後再成佛。如有一衆生未入無餘湼槃,我也不成佛。你們看!菩薩這種思想多麼的偉大!一切為衆生而不為自己,作為我們的榜樣。你們要向菩薩學習這種慈悲的精神。

何以故?非衆生請我發心。我自為衆生作不請之友。欲先令一切衆生滿足善根,成一切智。是故我為最勝,不著一切世間故。我為最上,住無上調御地故。我為離翳,解衆生無際故。我為已辦,本願成就故。我為善變化,菩薩功德莊嚴故。我為善依怙,三世諸佛攝受故。

為什麼緣故?所行菩薩道時,沒有衆生向我來請求發菩提心,而是我心甘情願發心度衆生,行菩薩道。我自動作為衆生不請的朋友。我想令一切衆生皆滿足他們所有的善根,成就一切的智慧。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為最殊勝,我不著住在世間一切的名和利的緣故。我為最上行的菩薩道,我常住在無上調御衆生的地位的緣故。我為離開煩惱翳,我明白衆生是無邊際的緣故。我應當做的事,已經做到了。本著我所發的願,成就我的菩薩行的緣故。我為善於變化,菩薩的功德而莊嚴的緣故。我為衆生善的依怙處,好像作為衆生的父親一樣。我得到三世諸佛常攝受的緣故。

此菩薩摩訶薩,不捨本願故,得入無上智慧莊嚴,利益衆生,悉令滿足。隨本誓願,皆得究竟。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令一切衆生,普得清淨。

這位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不肯捨棄自己在往昔所發的願緣故,而得入無上智慧莊嚴,才能利益衆生,才能令衆生隨心滿願,而為知足。菩薩隨著本願的誓願,令一切衆生,皆得到究竟湼槃。在一切諸法中,智慧照了諸法,任運自在,令一切衆生,普徧皆得到清淨。

念念徧遊十方世界。念念普詣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念念悉見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佛莊嚴清淨國土。示現如來自在神力,普徧法界虛空界。

菩薩能在每一念中,普徧遊行十方世界,去教化一切衆生。又能在每一念中,普徧到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諸佛國土中,去教化一切衆生。又能在每一念中,都見到不可說不可說那樣多的諸佛,和諸佛所莊嚴而清淨的國土。這位菩薩,能示現佛的自在神力,普徧充滿於法界和虛空界。

此菩薩現無量身,普入世間而無所依。於其身中,現一切刹,一切衆生,一切諸法,一切諸佛。

這位菩薩,他現出無量無邊的身,普徧入一切世間,而無所依。他的身能無在無不在、無入無不入。在菩薩的身上每根毫毛端處,能現出十方諸佛刹土。又現出一切衆生,又演說一切諸法,又有一切諸佛在教化衆生。

此菩薩知衆生種種想、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業報、種種善根。隨其所應,為現其身,而調伏之。

這位菩薩,他能知道所有的衆生,心在想什麼?所歡喜的欲念是什麼?又知衆生種種的見解,又知衆生怎樣起惑造業受報種種的業報,又知衆生的善根,怎樣增長?怎樣成熟?怎樣解脫?隨順衆生的因緣而現其身,來調伏他們,令他們離苦得樂。

觀諸菩薩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世間如夢。得義身文身無盡藏。正念自在,決定了知一切諸法。智慧最勝。入一切三昧眞實相。住一性無二地。

觀察一切菩薩,猶如幻化。一切諸法,猶如變化。佛出世間,猶如影像。一切世間,猶如作夢。得到一切義理的身、得到一切經文的身,無盡的法藏。菩薩的正念自在,決定明瞭知道一切諸法實相,智慧是最殊勝的。入到一切三昧眞如實相法中,住在一性,沒有兩個地位。

菩薩摩訶薩,以諸衆生,皆著於二。安住大悲,修行如是寂滅之法。

這樣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一切衆生都著住在眞俗二諦。菩薩知道衆生著住在種種法中,所以安住在大悲心,修行這種寂滅之法。也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得佛十力。入因陀羅網法界。成就如來無礙解脫,人中雄猛,大師子吼。得無所畏。能轉無礙清淨法輪。得智慧解脫。了知一切世間境界。絕生死迴流。入智慧大海。為一切衆生,護持三世諸佛正法。到一切佛法海實相源底。

菩薩得到佛的十種智慧的力量,能入因陀羅網法界,成就佛無所障礙的解脫。在人間中最大雄猛,猶如大師子吼。得到說法無所畏,能轉圓融無礙清淨無礙這種妙法輪。得到智慧解脫(開悟),能明瞭知道一切世間種種的境界,斷絕生死輪廻的六塵流。能深入智慧大海中。為教化一切衆生,護持三世諸佛所說的正法眼藏。到一切佛法大海實相的究竟處的地方去,也就是實相的源底。

菩薩住此眞實行已。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有親近者,皆令開悟,歡喜清淨。

修眞實行的菩薩,他住在這種眞實行之後,所有一切世間、天上的人、人間的人、魔王、大梵王、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等,這些衆生如果來親近這位菩薩,能令其開悟,得到大智慧。但是在時間上有遲早的分別。善根成熟者,在很短時間內就能開悟。善根尚未成熟者,在較長時間才能開悟。總而言之,皆令開悟,又歡喜又清淨。

有人說:「我到金山寺修行,已有七八年的時間,可是還沒有開悟。」你要知道人間五十年的時間,不過是四大天王一晝夜而已。你才修行四小時,要再接再厲,勇猛精進,一心參禪,一意拜佛,才能有消息。修行人,要有忍受的工夫,無論遇到什麼環境,忍受!忍受!處之泰然,無動於衷,這樣才能歡喜,才能清淨。若沒有雜念,卽可自在。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眞實行。

功德林菩薩說:這就是名為菩薩中大菩薩所修第十種眞實行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佛刹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在說完十行的時候,仰承著十方諸佛大威神力的緣故,在十方世界中,各有佛刹微塵數那樣多的世界,同時發生六種震動。就是動湧起(屬於形相),震吼擊(屬於聲音)。在每一種中,又有三種現象,變為十八種震動。所謂動:就在一個地方動。徧動:在一個世界普徧的動。等徧動:在十方世界同時皆變動。乃至擊等,都是這樣的情形。
雨天妙華,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奏天樂音,放天光明。演暢諸天微妙音聲。


在這個時候,天上降下雨一般的妙華、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寳、天莊嚴具等等,來莊嚴來清淨。同時又演奏天上的音樂,又放天上的光明,又演暢諸天不可思議微妙的音聲。
如此世界,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所現神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在娑婆世界夜摩天宮說十行法的時候,示現以上種種的神變。同時在十方世界的夜摩天宮中,皆現此境界。這表示十行法,是菩薩基本大法,令修菩薩行者,引起注意。專一其心,來修此法。
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十萬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刹微塵數菩薩俱,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語功德林菩薩言。佛子,善哉善哉。善能演說諸菩薩行。我等一切,同名功德林,所住世界,皆名功德幢。彼土如來,同名普功德。我等佛所,亦說此法。衆會眷屬,言辭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


又因為十方諸佛的大神威力的緣故,在十方各超過十萬佛刹微塵那樣多的世界之外,又有十萬佛刹微塵那樣多的菩薩。他們在一起來到娑婆世界,而充滿十方。他們同時對功德林菩薩說:「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能善於演說諸菩薩所修行的方法,全盤托出,一法不保留,統統告訴一切衆生,令他們依法修行,你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我們的名字,都是同名,叫做功德林菩薩,我們所住的世界,都是同名,叫做功德幢世界。在所有功德幢世界中都有一位佛,其名號皆稱為普功德佛。我們的佛道場,也在說十行的法門。在海會中的大衆和眷屬,所說十行的言辭和義理,統統和你(功德林菩薩)所說的是一樣,都在說華嚴經十行品。言辭和義理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佛子。我等皆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十萬佛刹微塵那樣多的菩薩,異口同聲的說:「佛的弟子!我們都是仰承著諸佛大威神力,來到娑婆世界夜摩天宮寳莊嚴殿的法會,而為你作證。證明在十方所有的世界,都像這寳莊嚴殿中的法會所講十行法門是一樣的情形。」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一切衆會,暨於法界,欲令佛種性不斷故。欲令菩薩種性清淨故。欲令願種性不退轉故。欲令行種性常相續故。欲令三世種性悉平等故。欲攝三世一切佛種性故。欲開演所種諸善根故。欲觀察一切諸根故。欲解煩惱習氣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說頌曰。


在這個時候,功德林菩薩,他仰承著釋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徧觀察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衆會,暨盡虛空徧法界,欲令佛種性不斷的緣故,也就是續佛慧命。欲令十方所有菩薩種性都能清淨的緣故。欲令所有的衆生,所發的願種性皆不退轉的緣故,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欲令修行的種性相續而不間斷、常常勇猛精進來修行的緣故,也就是不退轉大乘心。欲令三世諸佛一切種性,完全平等的緣故。欲攝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種性不斷的緣故,也就是令一切衆生都能成佛。欲開演說明一切衆生所種的善根,令其增長成就,而得到解脫的緣故。欲觀察一切衆生諸根或勝或劣,用種種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的緣故。欲瞭解一切煩惱、一切習氣、一切心行、一切所作的緣故。欲照了一切諸佛菩提道的緣故。因為這十種緣故,所以功德林菩薩又用一O一首偈頌,把前邊所說十行法門的道理,再說一遍,令衆生增加印象,容易依法修行。
一心敬禮十力尊 離垢清淨無礙見
境界深遠無倫匹 住如虛空道中者

修十行的菩薩,專一其心,禮敬十方諸佛。諸佛是離開塵垢,清淨的智慧,是無有礙見。諸佛的境界,是最深遠、最微妙,是無可比擬的。住在猶如虛空道中的修行者。
這一首偈頌,是總申歸敬。次九十六頌,正頌前文,後有四頌,結歡深廣。
過去人中諸最勝 功德無量無所著
勇猛第一無等倫 彼離塵者行斯道

在過去人中最殊勝,所修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但是無所執著。勇猛精進是第一,沒有人能比他再精進。這是修離開一切染汚塵垢那位菩薩,他所修行這種行門。
現在十方諸國土 善能開演第一義
離諸過惡最清淨 彼無依者行斯道

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國土中,善能開演第一最勝之義。離開一切的過惡,得到最清淨的智慧。這是修無所依那位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未來所有人師子 周徧遊行於法界
已發諸佛大悲心 彼饒益者行斯道

未來所有人中師子,能周徧遊行於法界,已發和諸佛一樣的大悲心,這是修饒益行那位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三世所有無比尊 自然除滅愚癡暗
於一切法皆平等 彼大力人行此道

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自然除滅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不明就是愚癡,不明就是黑暗。為什麼要除滅愚癡暗?因為要證得一切智慧的光明。譬喩一間暗室,伸手不見五指,如果找到開關所在處,用指一按電鈕,電燈一亮,全室就光明。所有的東西,才看得清清楚楚。三世諸佛已除滅愚癡暗,所以證得一切法皆平等,也就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有十種智力那位菩薩,他所修行這種法門。
普見無量無邊界 一切諸有及諸趣
見已其心不分別 彼無動者行斯道

普徧能見到無量無邊諸佛刹的世界,又能普徧見到一切諸有(三界二十五有)和一切諸趣(六道)。雖然見到諸有諸趣,但是心無分別。這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行門。
法界所有皆明了 於第一義最清淨
永破瞋慢及愚癡 彼功德者行斯道

法界有十種:①佛法界②菩薩法界③緣覺法界④聲聞法界⑤天法界⑥人法界⑦阿修羅法界⑧畜生法界⑨餓鬼法界⑩地獄法界。所謂「一法界具足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不離一法界。」也就是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在法界中有種種界不同、種種解不同、種種根性不同、種種業報不同。總而言之,有種種不同。能把法界中所有的事物和道理,統統明白,那是不容易的,我們凡夫俗子根本辦不到。可是佛和菩薩都能明瞭,對於第一義(不二法門)證得最清淨的智慧,而破除一切煩惱,沒有瞋恚的恨心、沒有我慢的行為。這是有大功德那位菩薩,他所修行這種行門。
於諸衆生善分別 悉入法界眞實性
自然覺悟不由他 彼等空者行斯道

菩薩善知一切衆生的種種根、種種欲、種種解,可是不生分別心,把一切衆生都攝入法界眞實的理體中,令他們自自然然的覺悟。所謂「無師自通」,不需要有人來教導。這是所行等於虛空那位菩薩,他所修行這種行門。
盡空所有諸國土 悉往說法廣開喩
所說清淨無能壞 彼勝牟尼行此道

菩薩能到盡虛空徧法界諸佛的國土去,演說妙法,用廣泛的道理來譬喩,說其眞理,令衆生聞之開悟。所說的妙法,都是清淨無染的法。天魔外道無能破壞。那是修殊勝寂然行門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具足堅固不退轉 成就尊重最勝法
願力無盡到彼岸 彼善修者所行道

菩薩所修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具足圓滿,堅固如金剛,絕對不退於二乘。因為不退轉的緣故,所以成就最尊重最殊勝的法。菩薩所發的願力也是無窮無盡,而能達到彼岸。這是善於修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無量無邊一切地 廣大甚深妙境界
悉能知見靡有遺 彼論師子所行道

無量無邊十方諸佛刹土,有廣大甚深的妙境界。可是菩薩對於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完全能知道,也能見到,沒有遺漏。在一念之中,能照了無量無邊十方世界,這就是辯才無礙。那是現師子吼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一切句義皆明了 所有異論悉摧伏
於法決定無所疑 彼大牟尼行此道

菩薩對於一切經典的句身、義身、文身統統明瞭,也就是能知能行。所謂「如說能行,如行能說。」這是眞正「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對於所有的異論,完全摧伏。異論就是旁門左道的思想,他們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將白作黑,將黑作白。這種強詞奪理的論師,顚倒曲直是非。邪知邪見,令衆生誤入歧途。菩薩用正知正見的正論,摧伏外道的異端邪說。對於一切正法,決定明瞭,沒有懷疑。那是修大寂默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以上十一首偈頌,是頌前本行。四偈頌學三世佛而修行。七偈頌行體不可思議。
遠離世間諸過患 普與衆生安隱樂
能為無等大導師 彼勝德者行斯道

世間一切的過患,就是身口意三業所造的十種惡業,所謂「作諸惡不行衆善」。修歡喜行的菩薩能遠離世間的過患,而普徧給衆生安穩快樂。能作為世間無可相等的大導師。那是修殊勝功德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恆以無異施衆生 普令一切皆欣慶
其心清淨離染濁 彼無等者行斯道

時常以無畏的布施,來惠施給一切衆生,普徧為令一切衆生皆欣慶而快樂。行菩薩道的菩薩,其心非常清淨,而能離開一切染汚混濁的思想,那是修無有可比菩薩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意業清淨極調善 離諸戲論無口過
威光圓滿衆所欽 彼最勝者行斯道

修道人最重要的法,就是意業清淨,也就是沒有貪瞋癡三毒的行為。極度調伏剛強的思想,對一切衆生都友好親善。能離一切戲論,就不會造口業。因為沒有過失,所以威光就圓滿,就為一切衆生所欽佩而恭敬。那是行最殊勝菩薩道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入眞實義到彼岸 住功德處心永寂
諸佛護念恆不忘 彼滅有者行斯道

入實相無相眞實的義理,已達到究竟湼槃的彼岸。住在無相功德處,心中常是寂滅快樂的,沒有一切的煩惱。這種修行人,為諸佛所護念,常不忘記。那是消滅三界二十五有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遠離於我無惱害 恆以大音宣正法
十方國土靡不周 彼絕譬者行斯道

遠離我相我執和法相法執,就沒有一切煩惱。我們為什麼有煩惱?因為有我(身體)的緣故。在道德經上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能離開我(無我),就沒有惱害。常用廣大的聲音來宣揚正法眼藏。這種法音,能廣播到十方諸佛國土去,普徧一切,沒有流傳不到的地方。那是修不用譬喩而能說明眞理的菩薩,他所修的這種法門。
檀波羅蜜已成滿 百福相好所莊嚴
衆生見者皆欣悅 彼最勝慧行斯道

布施有三種:①財施:能救人的身命。②法施:能救人的慧命。所謂「法施為最」。布施之中,以法施為最有功德。因為講經說法,令人開悟,永遠離開衆苦,得到眞正的快樂。③無畏施:有人在恐懼的時候,用善言安慰,令他沒有恐懼。修布施的法門,能達到彼岸。布施功德圓滿,就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衆生見到這位菩薩,心生大歡喜,而恭敬和供養。那是最殊勝智慧的菩薩,他所修的這種法門。
以上六首偈頌,是稱讚第一行(歡喜行)菩薩所修的道路。
智地甚深難可入 能以妙慧善安住
其心究竟不動搖 彼堅固行行斯道

佛的智慧地,是非常之深,不容易進入。可是這位修饒益行菩薩,他用不可思議的妙智慧,善於安住在智地。因為有妙慧,所以其心究竟,不被境界所動搖。那是修堅固不動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法門。
法界所有悉能入 隨所入處咸究竟
神通自在靡不該 彼法光明行此道

一切法界所有的理,都能進入。隨著所進入的理處,都是究竟。因為有神通自在力,所以沒有不包括在內。那是得到一切智慧光明的菩薩,他所修行的這種法門。
諸無等等大牟尼 勤修三昧無二相
心常在定樂寂靜 彼普見者行斯道

所有一切無能可比擬的大寂默。常常動加修習定力,沒有二相,也就是實相。心常在定中,歡喜寂靜,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那是普徧知見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微細廣大諸國土 更相涉入各差別
如其境界悉了知 彼智山王行此道

在每粒微塵中,都現出廣大諸佛國土。每個世界和每個世界互相攝入。此乃彼此之間有共同生存的關係。好像日球、地球、月球,乃至其他星球,都有互相吸攝的力量。可是各有各的形相,而不相同。因之,各有差別。在每個微細的世界和廣大的世界中,所有種種的境界,修十行的菩薩,完全瞭解和詳知。那是智慧猶如須彌山王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意常明潔離諸垢 於三界中無所著
護持衆戒到彼岸 此淨心者行斯道

持戒清淨,意念常常光明潔淨,而離開一切染垢。因為無垢的原因,所以對於三界中一切的境界,皆無所執著。也就是看破了、放下了。能護持一切衆戒,便能到彼岸。這是嚴持戒律心境清淨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以上五首偈頌,是稱讚第二行(饒益行)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智慧無邊不可說 普徧法界虛空界
善能修學住其中 彼金剛慧行斯道

菩薩的智慧是無邊無際,到了不可說的程度,不知有多少?普徧充滿法界和虛空界。善於住在智慧中,而能修學智慧。菩薩的智慧,本來無邊。再勤勞修學智慧,更為無邊。那是修金剛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的法門。
三世一切佛境界 智慧善入悉周徧
未嘗暫起疲厭心 彼最勝者行斯道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用智慧來入諸佛的境界,完全周徧而無餘,未嘗暫時生起一念疲倦和厭煩的心,那是修最殊勝法的菩薩,他所修行的法門。
善能分別十力法 了知一切至處道
身業無礙得自在 彼功德身行此道

修無違逆行的菩薩,善於能分別十力法,明瞭知道一切至處道。也就是知道五戒十善之行門,又知道四諦六度之法門種種的道理。身口意三業清淨,等到無礙自在力。那是修一切功德身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十方無量無邊界 所有一切諸衆生
我皆救護而不捨 彼無畏者行斯道

在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所有一切衆生,也就是無量無邊。我能救度愛護所有一切衆生,絕對不捨棄一個衆生而不救護。那是修無所畏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以上四首偈頌,是稱讚第三行(無違逆行)菩薩所修的法門。
於諸佛法勤修習 心常精進不懈倦
淨治一切諸世間 彼大龍王行此道

修無屈撓行的菩薩,他對於一切諸佛所說的法,常勤修習,時時刻刻在精進,心不懈怠,也不疲倦。清淨修治一切諸世間。那是修大龍王行的菩薩,他所修的這種法門。
了知衆生根不同 欲解無量各差別
種種諸界皆明達 此普入者行斯道

菩薩能瞭解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各有不同。衆生的欲念和見解,是無量無邊,各有差別。衆生有種種界,菩薩皆能明白而通達,沒有一切障礙。這是修普入菩薩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18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世界無量刹 悉往受生無有數
未曾一念生疲厭 彼歡喜者行斯道

在十方世界中,有無量無邊的刹土。菩薩本著所發的願,而到無量無邊刹土去受生。經過無數次的生死,未曾在一念之中,生起疲倦和厭煩的心。菩薩的願力,普度衆生。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衆生,不是在一個地方,而是到所有的地方去。觀察何方衆生可度時,便到何方去度衆生。又可以說,觀察何道(六道)衆生該度時,便到何道受生。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教化,這樣能有立竿見影之效果。那是修歡喜精進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普放無量光明網 照耀一切諸世間
其光所照入法性 此善慧者行斯道

菩薩能普徧放出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網。把一切世間的黑暗,統統照耀成為光明。這種光明,照耀衆生,入其法性中,令發無上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願力。這是修善有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震動十方諸國土 無量億數那由他
不令衆生有驚怖 此利世者所行道

菩薩以神通力量來震動十方諸國土。在每個國土中,皆有十八種震動的現象。有無量億那由他那樣多的國土,雖然都在震動,可是不令一切衆生有所驚嚇恐怖。這是修利益世間衆生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以上五首偈頌,是稱讚第四行(無屈撓行)菩薩所修行的法門。
善解一切語言法 問難酬對悉究竟
聰哲辯慧靡不知 此無畏者所行道

修離癡亂行的菩薩,他善於瞭解一切語言法。又有辯才無礙,又有無量智慧。如有人來問難,或者故意來問難,菩薩有四無畏(總持無畏、知根無畏、決疑無畏、答難無畏),所以能應酬對答各種問題,皆到究竟處。令所問難的人,得到滿意的解答。菩薩曉得世間和出世間的聰明和哲理。因為菩薩有辯才有智慧,所以知道世出世間的一切學識。可以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是修無畏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善解覆仰諸國土 分別思惟得究竟
悉使住於無盡地 此勝慧者所行道

世界有各種不同的形相,有的是覆世界,有的是仰世界。菩薩善於瞭解諸國土的體性。分別來思惟諸國土的覆仰體性。怎樣成為覆世界?怎樣成為仰世界?皆得到究竟的答案。能令一切世界,都住在無盡地,也就是住在無盡劫中。這是修殊勝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以上二首偈頌,是稱讚第五行(離癡亂行)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功德無量那由他 為求佛道皆修習
於其一切到彼岸 此無盡行所行道

修善現行的菩薩,所有的功德是無量那由他那樣之多。功德是成道果的基礎。好像建築高樓大廈,一定要把地基造得堅固。否則,所造的大樓,不久卽將傾倒。菩薩為求佛道,而修習一切功德。對於一切功德,皆作到圓滿,也就是到彼岸。印度的習慣,無論什麼事情做完了,就說到彼岸(波羅蜜多)。這是修無盡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行門。
超出世間大論師 辯才第一師子吼
普使羣生到彼岸 此淨心者所行道

論師(指外道而言)有世智辯聰的能力,但是沒有出世間辯論的智慧。菩薩的智慧,超出世智辯聰的範圍之外。他的辯才無礙,能駁倒一切外道論師的謬論,皆能降伏,稱為第一。好像師子大吼一聲,嚇得百獸俱驚,俯首拖尾而逃。菩薩懷著慈悲的心,普徧用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都明白修行離苦得樂的道路,普令他們皆到彼岸。這是修清淨其心如虛空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以上二首偈頌,是稱讚第六行(善現行)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諸佛灌頂第一法 已得此法其灌頂
心恒安住正法門 彼廣大心行此道

修無著行的菩薩,將要成佛的時候,承蒙十方諸佛來擧行授灌頂的儀式,所以灌頂是第一法。已經得到甘露灌頂法之後,稱為法王之子,卽是佛的眞弟子。其心恒常不動,也不退轉。安住在正法眼藏中。那是發廣大菩提心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一切衆生無量別 了達其心悉周徧
決定護持佛法藏 彼如須彌行此道

所有的衆生,分為無量的種類。一般來說,衆生分為十二種類:①胎生②卵生③濕生④化生⑤有色⑥無色⑦有相⑧無相⑨非有色⑩非無色⑪非有相⑫非無相。在每一種類中,又分出無量種類,所以有無量的分別。雖然衆生有無量,可是菩薩在一念之中,完全明瞭而通達一切衆生心,周徧而盡知。菩薩決定護持佛的正法眼藏。那是修須彌山一樣堅固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於一一語言中 普為示現無量音
令彼衆生隨類解 此無礙見行斯道

菩薩能將每一種語言中,普徧為衆生示現無量的音聲。令一切衆生,隨其種類而各得到瞭解。換言之,天上的人聞之,是天上的語言。人間的人聞之,是人間的語言。畜生聞之,是畜生的語言。所謂「菩薩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修無礙見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一切文字語言法 智皆善入不分別
住於眞實境界中 此見性者所行道

一切文字的法,一切語言的法。菩薩的智慧,善入其中,不起分別。住在眞實的境界中,不動不搖,不出不入。這是見到自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以上四首偈頌,是稱讚第七行(無著行)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安住甚深大法海 善能印定一切法
了法無相眞實門 此見實者所行道

修難得行的菩薩,安住在甚深微妙的大法海中,善於印定一切法、瞭解一切法、深入一切法、明白一切法,是無相的、是寂滅的、是眞實的法門。這是修見眞實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一一佛土皆往詣 盡於無量無邊劫
觀察思惟靡暫停 此匪懈者所行道

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國土,菩薩都去到那裏教化衆生。經過無量無邊那樣多的劫,在觀察在思惟,一切衆生的根性。時時刻刻在想,用什麼法門來教化衆生?他沒有暫時停止的時候。這是不懈怠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無量無數諸如來 種種名號各不同
於一毛端悉明見 此淨福者所行道

無量無數的佛,都是由不懈怠而精進所成就的。如果沒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為衆生,這種人會有成佛的希望。否則,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在修行,也是白費工夫。你們想一想,那位佛是由自私自利而成就?恐怕盡未來際,也找不到。諸佛的名號,有種種不同。菩薩都在一毛端上,清清楚楚見到無量無邊的諸佛,統統坐在蓮華座上,大轉妙法輪。這是修清淨福田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我們修道的人,要立功、立言、立德,這是最重要的法門。可是不必到遠處去找,就在金山寺便能找到。是什麼呢?簡而言之,第一不要懶惰。第二不要自私。為金山寺做工,就是立功。護持三寶,就是立德。講經說法,就是立言。這三項作到圓滿,功德無量。
修道人,不要有獨善其身的思想(小乘法),要有兼善天下的行為(大乘法)。兼善天下,就是為利益衆生來做事情。淺言之,不要為自己做事情,要為大衆做事情。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這是大公無私的精神,人人可以效法,人人可以自在。獨善其身,就是為自己不為人。為自己做事情,而不肯為大衆做事情。所謂「自利不利他,自覺不覺他,自度不度他。」這是自私的邪見。
我們修道的人,要守本份。把自私的心放下,把道德心提起,一切為大衆著想。凡是有利益大衆的事,盡力而為之,不計較利害得失。有一分力量,就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就盡十分力量。把公事當作私事,人人能如是行,家庭焉能不和睦,社會焉能不安定,國家焉能不富強,世界焉能不和平。由此觀之,自私是萬惡之首。一定要把它消滅,不讓它興風作浪,搞得天下大亂。
一毛端處見諸佛 其數無量不可說
一切法界悉亦然 彼諸佛子行斯道

在一根毫毛的端處,能見到十方諸佛。諸佛有無量無邊不可說那樣之多。有無量無數的毛端,有無量無數的世界,有無量無數的諸佛。在一切法界也是這樣的情形。那是一切眞正佛的弟子們,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無量無邊無數劫 於一念中悉明見
知其修促無定相 此解脫行所行道

菩薩修行六度萬行,得到神通妙用,能知三世無量劫數,能將三世的時間移動。也就是將過去世轉為未來世,將未來世移到過去世,互相搬家,而無障礙。所以在一念之間,能清清楚楚見到三世無數劫。知道有長的劫,有短的劫,沒有一定的時間和形相。這是修解脫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令見者無空過 皆於佛法種因緣
而於所作心無著 彼諸最勝所行道

菩薩用神通智慧的力量,令衆生見到他之後,都有感應,沒有空過。凡是見到菩薩的身相,或聞到菩薩的名號,皆得智慧。對於佛法種下善的因緣,而發菩提心。菩薩所行所作,是為修一切功德。是為教化一切衆生,所行的行門,心無著住。認為這是應該的本份,所以行所無事。那是修最勝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那由他劫常遇佛 終不一念生疲厭
其心歡喜轉更增 此不空見所行道

菩薩在那由他劫中,時常遇到十方諸佛,而承事供養。始終沒有在一念之中,而生出疲倦和厭煩的心。菩薩供養十方諸佛,不但不疲厭,反而更為歡喜,一天比一天增加。這是不空見佛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盡於無量無邊劫 觀察一切衆生界
未曾見有一衆生 此堅固士所行道

菩薩能窮盡無量無邊劫,來觀察所有的衆生界。雖然在觀察,但是瞭解衆生是空的,不生一切執著。不會說我度了多少衆生?所以才說,未曾見有一衆生。因為菩薩是通達一切諸法實相理體,所以無所著住。這是修堅固行為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以上八首偈頌,是稱讚第八行(難得行)菩薩所修的法門。
修習無邊福智藏 普作清涼功德池
利益一切諸羣生 彼第一人行此道

修善法行的菩薩,要修習無邊福和智。福慧雙修,功德才能圓滿。如果修福不修慧,所謂「大象掛瓔珞」。如果修慧不修福,所謂「羅漢托空缽」。這是不平衡的修法,所以才有這種的果報。旣修福又修慧,福慧圓滿,卽成兩足尊,所以修習福智藏。
菩薩發願作為一切衆生的清涼功德池,令衆生的身心得到清涼,沒有熱惱的病。令衆生得到法喜充滿的利益。那是第一人所行的菩薩行,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法界所有諸品類 普徧虛空無數量
了彼皆依言說住 此師子吼所行道

在法界中,所有一切諸品類(一切衆生),有盡虛空徧法界那樣多的品類。菩薩了知諸品類是依賴言說而住。如果沒有言說,那麼一切衆生也不存在了。這是大師子吼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於一一三昧中 普入無數諸三昧
悉至法門幽奧處 此論月者行斯道

菩薩能在一一三昧之中,普入無數諸三昧中。也就是在一三昧中,能普入一切三昧;但一切三昧,還沒有離開一三昧。完全到了佛法究竟最微妙最難思的境界。這是長時間修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忍力勤修到彼岸 能忍最勝寂滅法
其心平等不動搖 此無邊智所行道

修道的人,第一要修忍力。忍力修到家,就有定力。有了定力,不會被境界所轉。為什麼有無明火?因為不能忍。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因為不能忍。為什麼看不破放不下?因為不能忍。如果一切能忍,就把一切困苦艱難打破,沒有一切的麻煩。能勤修忍力,就能到彼岸。修忍力的功夫,才能得到最殊勝的寂滅法,也就是無生法忍。所謂「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忍可於心。」這時候,其心平等,而不動搖。這是有無邊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於一世界一坐處 其身不動恆寂然
而於一切普現身 彼無邊身行此道

在一個世界中一棵菩提樹下坐,其身其心皆不動,恒常入寂滅的境界。而能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提樹下,普徧示現其身,坐在金剛座,宣說妙法。那是修無邊身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無量無邊諸國土 悉令共入一塵中
普得包容無障礙 彼無邊思行此道

菩薩用神通的力量,能將無量無邊諸佛國土,完全攝入一粒微塵中。世界雖然大,微塵雖然小,可是無量的世界,普徧包容在一粒微塵中,而世界和世界之間,互相沒有障礙,這是神通妙用所現出的境界。那是修無邊思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以上六首偈頌,是稱讚第九行(善法行)菩薩所修行的道路。
了達是處及非處 於諸力處普能入
成就如來最上力 彼第一力所行道

修眞實行的菩薩,知道佛的十力。明瞭通達是處和非處。成佛道是是處,墮地獄是非處。菩薩對於佛的十種智慧力量,不得明瞭,而且又能普入。成就佛的最上的力量。那是修第一力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邊諸業報
恆以智慧悉了知 此達解者所行道

衆生的業力和果報,雖然在三世中,有無量無邊那樣之多。可是菩薩以智慧來觀察,完全了知。這是能通達瞭解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了達世間時非時 如應調伏諸衆生
悉順其宜而不失 此善了者所行道

菩薩有大智慧,能了達世間一切衆生的善根,是成熟或是未成熟?應得成熟者,令其成熟。應得解脫者,令其解脫。知道是時非時,而應時來調伏一切衆生、教化一切衆生。總是來得正是時候,而不失去時機。這是善於明瞭時非時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善守身語及意業 恆令依法而修行
離諸取著降衆魔 此智心者所行道

菩薩善於守護身口意三業清淨,令十惡不生,十善常在。令一切衆生依法修行,依教奉行,離開一切執著、降伏一切衆魔。修道的人,如果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就能降伏天魔,調伏外道。這是有大智慧心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於諸法中得善巧 能入眞如平等處
辯才宣說無有窮 此佛行者所行道

菩薩對於一切法中,得到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入眞如實相的平等處,得到辯才無礙,能宣說佛法,沒有窮盡的時候。這是行佛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陀羅尼門已圓滿 善能安住無礙藏
於諸法界悉通達 此深入者所行道

菩薩對於一切總持的法門,已經都得到圓滿。善能安住在無礙法藏中,對於十方所有法界,都通達無礙。這是深入法界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三世所有一切佛 悉與等心同智慧
一性一相無有殊 此無礙種所行道

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都和這位菩薩的心是相同,智慧是相等。旣是一性和一相,沒有兩樣。這是修無礙種智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已決一切愚癡膜 深入廣大智慧海
普施衆生清淨眼 此有目者所行道

因為已經把愚癡膜剔除了,所以能深入廣大的智慧海,普徧施予衆生清淨的智慧眼。這是有智慧眼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已具一切諸導師 平等神通無二行
獲於如來自在力 此善修者所行道

菩薩已經具足一切大導師的智慧,得到平等神通,無二的行門,獲得佛的自在神通力。這是善於修菩提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徧游一切諸世間 普雨無邊妙法雨
悉令於義得決了 此法雲者所行道

菩薩為教化十方一切衆生,所以普徧周遊一切世間,普雨無量無邊的妙法雨。令一切衆生對於諸法的義理,都能得到決定的瞭解。這是修法雲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於佛智及解脫 深生淨信永不退
以信而生智慧根 此善學者所行道

菩薩對於佛的智慧和解脫的法門,深深生出清淨的信仰,沒有絲毫的懷疑,永遠不生退轉心。因為信的緣故,所以生出智慧的根。這是善學佛法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於一念悉了知 一切衆生無有餘
了彼衆生心自性 達無性者所行道

菩薩能在一念之中,了知一切衆生的種種界、種種解、種種根、種種性,而無有遺漏。又了知一切衆生的心和自性,也不離佛性。這是通達無惡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法界一切諸國土 悉能化往無有數
其身最妙絕等倫 此無比行所行道

娑婆世界和十方微塵數世界,合為法界。這法界是徧满十方虛空界。在法界中,有無量無邊諸佛刹土。雖然有這樣多的刹土,可是菩薩能化分無量身,而到諸佛刹土去教化衆生。這位菩薩的身體,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沒有其他菩薩可比的,所以說其身最妙絕等倫。這是修無比行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佛刹無邊無有數 無量諸佛在其中
菩薩於彼悉現前 親近供養生尊重

諸佛的刹土,是沒有數量那樣的多,有無量無邊諸佛在其中教化衆生。修眞實行的菩薩,他能到每個刹土去親近諸佛、承事諸佛、供養諸佛,生出尊重恭敬之心。
菩薩能以獨一身 入於三昧而寂定
令見其身無有數 一一一一皆從三昧起

菩薩能用獨一無二的報身,入於三昧,寂然不動。可是又能多身從三昧出,令一切衆生見到無量身。每個身都是從定中化現出來,所謂「千百億化身」。
菩薩所住最深妙 所行所作超戲論
其心清淨常悅樂 能令衆生悉歡喜

菩薩是無所住,無所不住。沒有一處是菩薩所住之處,也沒有一處不是菩薩所住之處,這種境界是最深妙的。菩薩所行的法和所做的事,都是最深妙最眞實,絕對不做虛偽的事,也不說戲論的話。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沒有妄想,更無雜念,也沒有一切的執著和煩惱,所以常常是快樂。不但自己喜悅,亦令衆生常歡喜,所謂「皆大歡喜」。菩薩是歡喜,所以衆生見他也生歡喜。好像一面大圓鏡,灼然明亮無染。鏡子在你面前現出,你若是歡喜,鏡中人也歡喜。你若是憂愁,鏡中人也憂愁。這個道理很淺顯,人人皆知。再擧例子來說明,你恭敬他人,他人就恭敬你。你對人不好,人對你也不好。你布施於人,人也布施於你。這是對待法,和明鏡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慈悲對待衆生,衆生也慈悲對待我們,這是相對法。
諸根方便各差別 能以智慧悉明見
而了諸根無所依 調難調者所行道

一切衆生的諸根,各不相同。教化的方法也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他能明瞭一切衆生的根性,是無所依靠,業性也是空的。這是能調伏難調剛強衆生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以方便巧分別 於一切法得自在
十方世界各不同 悉在其中作佛事

菩薩能用種種善巧方便法門,來分別教化一切衆生,想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什麼方法就現前,皆得到自在。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衆生,他們的根性皆不相同,菩薩能在十方世界衆生中,大做佛事。
諸根微妙行亦然 能為衆生廣說法
誰其聞者不欣慶 此等虛空所行道

衆生的六根,都很微妙。我們修道,就是緊守督策六根,不被六塵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這就有定力。修行的功夫,也是這樣的情形。菩薩能為一切衆生,廣說不可思議的妙法。無論那個衆生,聞到這種妙法之後,便生欣慶心。這是等於虛空無所著的菩薩,他所修行的法門。
智眼清淨無與等 於一切法悉明見
如是智慧巧分別 此無等者所行道

菩薩具足清淨的智慧眼,沒有人能和他相等的。對一切諸法,完全瞭解而明見。像這樣的菩薩,用智慧善巧來分別,教化一切衆生,令他們反迷歸覺,離苦得樂。這是無可比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修道人,首先要修沒有欲念的法門。沒有欲念的人,其思想是清淨的,其行為也是清淨的,什麼也不貪求。旣不貪名,也不貪利,一切無所貪,那就清淨。這種境界,是無人可以比擬的。這菩薩對於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明,門門皆通。若有欲念的人,什麼也不清淨,終日被五欲所支配,到處起惑造業,死後還要墮三惡道。
所有無盡廣大福 一切修行使究竟
令諸衆生悉清淨 此無比者所行道

修福要修廣大福。怎樣修呢?要供養三寳、恭敬三寳、護持三寳。修六度萬行,才能得到究竟的福。然後再作清淨福田僧,給衆生作為福田。衆生供養三寳,是給自己廣種福因。這是無可比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在印度有兩種外道:一為修持牛戒、一為修持狗戒。他們非常認眞的修行。為什麼?因為外道都有點天眼的神通,但是不徹底。他們看見牛狗死後,可以升天。但不知牛狗為何升天?這中間的因果,他們一概不知。於是盲目地修行,學牛狗的生活,認為是升天的捷徑。有一天,修持牛戒和狗戒的行者,來到佛所,請教於佛,持牛狗戒的後果如何?佛說:「你們持牛狗戒,如果修到最圓滿時,來生可做牛狗。」這兩個外道聞之,痛哭流涕地說:「請佛慈悲,為我們說其因緣。」佛說:「牛在往昔不孝順父母,所以今生為牛。可是牠在往昔時,曾修福修慧,有廣大的功德。 今生將不孝父母的罪業消盡,所以死後升天。狗也是這樣的情形。」這兩個外道,蒙佛的開示,豁然大悟,乃皈依佛,修行正法,後證得羅漢果位。
普勸修成助道法 悉令得住方便地
度脫衆生無有數 未曾暫起衆生想

菩薩普徧勸說一切衆生,修行成道的法,不修無益的法,令一切衆生都住在方便地。所度脫的衆生,雖然有無數無量之多,但是心中不執著,未曾在暫時間生出度衆生的自滿思想。
一切機緣悉觀察 先護彼意令無諍
普示衆生安隱處 此方便者所行道

菩薩常常勇猛精進,恒修六度萬行。雖然教化衆生,但是只要有一切機緣,普徧觀察,先用方便法來調伏衆生的剛強思想,令其不起諍論。他普徧指示衆生到達安隱的地方,也就是清淨寂滅處。怎樣才能去呢?先破無明,後顯法性。卽是除去一切欲念、斷絕一切執著。這是行善巧方便法門來教化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成就最上第一智 具足無量無邊智
於諸四衆無所畏 此方便智所行道

菩薩成就最無上第一的智慧,乃具足無量無邊的一切種智。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之中,不被大衆的威德所畏。菩薩已有四無所畏的成就。這是方便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楼主| 发表于 2018-6-19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世界及諸法 悉能徧入得自在

**亦入一切衆會中 度脫羣生無有數

**一切世界和一切諸法,菩薩能完全徧入,而得自在。也到一切衆海會中,所度脫的衆生,無可數的。

**十方一切國土中 擊大法鼓悟羣生

**為法施主最無上 此不滅者所行道

**菩薩在十方一切國土中,擊大法鼓,演說妙法,令聾子的衆生,能聽到音聲。令啞吧的衆生,能夠說話。令瞎眼的衆生,能看見東西。這大法鼓的音聲,能震醒睡覺的衆生,令他們統統覺悟。菩薩以法施人,所謂:「諸布施中,以法施最」為人說法,最有功德。為法施主(講經說法)是最無上,無人可比擬的。這是功德不滅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一身結跏而正坐 充滿十方無量刹

**而令其身不迫隘 此法身者所行道

**菩薩雖然身結跏趺端然而坐,可是在十方無量刹中,都充滿菩薩端坐的身,其身覺不迫隘,也就是互相不擁擠。這是法身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能於一義一文中 演說無量無邊法

**而其邊際不可得 此無邊智所行道

**菩薩善解一切義,在一義一文中,能演說無量無邊的妙法門。找它的邊際是不可得。換言之,在無量無邊之中,還有無量無邊,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是無邊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於佛解脫善修學 得佛智慧無障礙

**成就無畏為世雄 此方便者所行道

**菩薩對於佛的解脫法門,善於修學。所以得到諸佛的智慧,沒有障礙。成就無畏的大威德,為世間的大英雄。這是善巧方便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了知十方世界海 亦知一切佛刹海

**智海法海悉了知 衆生見者咸欣慶

**菩薩能了解知道十方世界海,是怎樣成、住、壞、空,也了知一切佛刹海,是怎樣成、住、壞、空,也了知智慧海是怎樣成就,也了知法海是怎樣深入。所有的衆生,見到這位菩薩,皆大歡喜,而生欣慶之心。

**或現入胎及初生 或現道場成正覺

**如是皆令世間見 此無邊者所行道

**菩薩的神通妙用,是變化無窮。他現出種種境界來為衆生說法。其實衆生們自己也在說法。善人說善法,惡人說惡法。世間的萬物都在說法。若對一切境界都明白了,也就覺悟一切法。若是不明白,就迷於一切法。菩薩或示現入母胎的相。菩薩住胎,如同住在花園樹林中一樣清淨。二乘人住胎,如同住在舍宅中一樣的舒服。凡夫住胎,如同住在暗室一樣的黑暗。菩薩乘願再來,入胎、住胎、出胎來做人,教化衆生。或示現坐在菩提樹下成正覺。這種境界,令世間衆生都能見到。這是神通變化無窮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修道。靜坐六年,一日只食一麻一麥,骨瘦如柴,修人所不能修的苦行。在六年之中,仍未開悟。雖然未能開悟,但是發展到開悟的邊緣,一步一步走向開悟的路,向前邁進,有種種的成就。以後,走到摩竭提國菩提樹下,乃發誓願:「我如不成道,永不起於坐。」於是坐四十九天,在三十歲那年十二月初八的黎明前,目睹明星而悟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佛乃三嘆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我們衆生為什麼能有如來智慧德相?因為我們本來具足佛性,皆堪作佛。我們衆生,都是佛的分靈,而化現出來。佛為什麼要化現衆生?因為要有工作。如果沒有衆生可度,那麼佛豈不是失業了麼?因為這種關係,所以佛要度化衆生。可是衆生度不盡的。度盡這個衆生,那個衆生又化現出來。度盡那個衆生,那個衆生又化現出來。化化不已,度度無窮。度衆生、化衆生,永遠都是有衆生。

**我們衆生的本性,具足佛性。為什麼能具足佛性?因為從佛化現出來,所以才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如來的智慧和德相?因為有妄想和執著,因為有無明和貪欲,所以如來的智慧和德相現不出來。可是也沒有丟掉,仍然在自性中保存著。何時貪瞋癡清淨,何時大光明藏便現前,也就是成佛。

**無量億數國土中 示現其身入涅槃

**實不捨願歸寂滅 此雄論者所行道

**菩薩在無量不可說那樣多的國土中,示現入胎、住胎、出生、出家、降魔、證道、轉法輪、入湼槃八相成道種種的境界。菩薩不會忘記在往昔所發的願,是要教化衆生、度脫衆生。衆生沒有度盡,他不會自己先到常寂光淨土中。這是大英雄大議論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堅固微密一妙身 與佛平等無差別

**隨諸衆生各異見 一實身者所行道

**菩薩的身,是金剛堅固不壞身,是微密一妙色身。這種身和佛是平等,沒有分別。佛是無相,菩薩也是無相。旣然無相,為何又現出有相?因為由衆生的業感而示現,由衆生的因緣而示現。佛本來寂滅、無形無相。衆生如和佛有因緣,那麼,佛現出莊嚴相好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隨著衆生的因緣,所見佛身,各有不同。這是一實身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法界平等無差別 具足無量無邊義

**樂觀一相心不移 三世智者所行道

**法界是平等,沒有分別。具足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義理。菩薩愉悅觀察一相(實相)的理體,而心不移動,常住在實相中。這是修三世諸佛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於諸衆生及佛法 建立加持悉究竟

**所有持力同於佛 最上持者行斯道

**菩薩對於一切衆生和一切佛法,能建立佛法,加持衆生,都到了究竟之處。所有持力,與佛力是相等。這是修最上受持佛法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神足無礙猶如佛 天眼無礙最清淨

**耳根無礙善聽聞 此無礙意所行道

**菩薩可以在虛空走路,隨心所欲。無論去什麼地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什麼能這樣?因為菩薩有神足通,所以無障礙,他和佛是一樣的情形,來去自如。菩薩的天眼通也是無礙,能看見天上一切的境界,清清楚楚,最為清淨。菩薩的天耳通也是無礙,善能聽見天上一切的音聲。菩薩不但耳根能聽音聲,其他五根也能聽音聲,這是六根互用的表現。這是無礙意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所有神通皆具足 隨其智慧悉成就

**善知一切靡所儔 此賢智者所行道

**菩薩把所有的神通,都修行成功而具足。隨著智慧來修神通,完全有所成就。善知一切衆生心,沒有比他再清楚了。這是賢而有智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其心正定不搖動 其智廣大無邊際

**所有境界皆明達 一切見者所行道

**菩薩的心,常在正定中,無論遇到任何境界來臨,其心不搖動。所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菩薩的智慧,是廣大無邊際。對於所有的境界,皆能明瞭通達,而無障礙。這是一切能見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已到一切功德岸 能隨次第度衆生

**其心畢竟無厭足 此常勤者所行道

**菩薩已經到達一切功德的彼岸,能隨著次第來度脫衆生。菩薩度衆生的心,不論到什麼時候,也不會感覺厭足。換言之,衆生不度盡,他絕對不休息。好像地藏王菩薩所發的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常精進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三世所有諸佛法 於此一切咸知見

**從於如來種性生 彼諸佛子行斯道

**三世諸佛所有一切法,菩薩能在一念之中,能知見一切佛法。怎能知見?因為從於佛的種性中生出來的緣故。那是諸佛眞弟子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隨順言辭已成就 乖違談論善摧伏

**常能趣向佛菩提 無邊慧者所行道

**菩薩是隨順衆生心,而不違背衆生意。菩薩用四攝法來教化衆生,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所以菩薩常用愛語,令衆生心生歡喜,然後再為他說法,這樣便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菩薩明白善巧方便法門的妙用,能令衆生反迷歸覺,捨邪歸正,返本還原。隨順言辭已成就了,把乖違的談論都摧伏了。凡是說些不順理的言辭,就是違背眞理,也就是乖違言論。

**有人說:「你要修行,才能成佛。」這個人便反問:「成佛有什麼用?成佛和做鬼是一樣,為何要成佛?」這就是乖違言論。也就是抬槓子(無理言理,強詞奪理)。恒不講理的人,歡喜抬槓子,你說是,他說非;你說白,他說黑。總之,顚倒事實,和你諍論一番。菩薩善於摧伏無理取鬧(外道論師)的辯論。菩薩令正知正見的衆生,趣向佛的菩提大道。這是修無邊智慧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一光照觸無涯限 十方國土悉充徧

**普使世間得大明 此破暗者所行道

**菩薩的一光,能照觸無限的邊涯,而充滿十方諸佛國土。普徧令世間的衆生,皆得大光明,破除愚癡的黑暗,生出般若的智慧。這是能破黑暗的菩薩,他所修行這種的法門。

**隨其應見應供養 為現如來清淨身

**教化衆生百千億 莊嚴佛刹亦如是

**菩薩隨其應見,而應供養諸佛。為求將來現佛的清淨身,為將來教化百千億的衆生。為將來莊嚴諸佛刹土,也像教化衆生那樣多,也有百千億的佛刹。

**以上四十三首偈頌,是稱讚第十行(眞實行)菩薩所修行的法門。

**為令衆生出世間 一切妙行皆修習

**此行廣大無邊際 云何而有能知者

**菩薩能使令一切衆生出世間,皆成為佛。菩薩修六度萬行一切的妙行。菩薩修這種妙行是廣大沒有邊際的。誰能曉得菩薩所修行的行門有邊際呢?

**假使分身不可說 而與法界虛空等

**悉共稱揚彼功德 百千萬劫無能盡

**假使菩薩分不可說那樣多的身,而和法界虛空界相等。有不可說的諸佛,有不可說的衆生,都來共同稱揚菩薩的功德。經過百千萬劫那樣長的時間,也稱讚不盡。由此可知,菩薩的功德,是不可說不可說那樣之多。

**菩薩功德無有邊 一切修行皆具足

**假使無量無邊佛 於無量劫說不盡

**修行十行的菩薩,他所有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所修六度萬行,皆具足圓滿。假設有無量無邊諸佛,在無量無邊劫中,也說不盡菩薩的功德。

**何況世間天及人 一切聲聞及緣覺

**能於無量無邊劫 讚歎稱揚得究竟

**菩薩的功德,諸佛也說不盡,何況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更沒有辦法能說完。就是一切聲聞和一切緣覺,在無量無邊大劫中,稱揚讚歎菩薩的功德,也不能到究竟處,也是讚歎不盡。

**以上四首偈頌,是結歎深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