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8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7-10-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印度古代一年有三季和六季两种划分
补充内容 (2018-4-1 16:44):
时经》把一年分成冬、春、夏三季,每季分成八个15日,这是具有鲜明印度特色的做法。印度古代一年有三季和六季两种划分。三季的划分又见于《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 “从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为一时,百二十日属冬;以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一时,百二十日属春;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一时,百二十日属夏。”[2]半月即15日也是印度古代天文历法中常用的天文周期,如古代印度把一个朔望月分成两半,新月到满月叫白月,满月到晦叫黑月。 《时经》每15日给出两组数据,一组对应“时”,一组对应“非时”。数据的单位是“脚”,更小一级的单位是“指”。参考其他佛经中类似的数据资料,不难断定这些数据是关于太 阳所投表影长度的周年变化的。如《大方等大集经》(以下简称《大集经》 )卷四十二载:“八月……夜十五时,昼十五时,日午之影长六脚迹。……九月……昼十四时, 夜十六时,日午之影长八脚迹。……十月……昼十三时,夜十七时,日午之影长十脚迹。……十一月……昼十二时,夜十八时,日午之影十二脚迹。……十二月……昼行十三时,夜行十七时,日转近北,日午之影十二脚迹①。……正月……昼行十四时,夜行十六时,日转近北,日午之影长八脚迹。……二月……昼行十五时,夜行十五时,日近北行,日午之影长六脚迹。……三月……昼行十六时,夜行十四时,日行近北,日午之影长四脚迹。……四月……昼行十七时,夜行十三时,日近北行,日午之影长两脚迹。……五月……昼行十八时,
夜行十二时,日极行北,日午之影长半脚迹。……六月……昼行十七时
,夜行十三时强
,日近南行,日午之影长二脚迹。 ……
七月……昼行十六时,夜行十四时,日转近南,日午之影长四脚迹。”[3] 《大集经》
中明确表明这些数据是正午的表影长度,所用的单位也是“脚迹”,
其中正午影长的周年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完全吻合。 比较《时经》和《大集经》中的影长变化可以看出,五月份影长都达到最短,应为夏至所在之月;十一月份都达到最长,应为冬至所在之月。据此不难推断《时经》影长资料中二月一日开始的白半月为春分所在位置。春分处在二月的白半月,关于这点其他来自印度的天文资料可作为旁证,如《宿曜经》卷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