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演程居士

[整部佛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海仁法师著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辰二正明离苦得乐人法
  初二句赞菩萨自利之功,第三句赞菩萨利他之德。离谓分离,苦谓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解脱,即离缚自在。如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良哉是赞美之词,其意有二:一赞人,菩萨是能离苦得乐之人。二赞法,赞菩萨善得耳门圆通,正是离苦得乐之法。于恒沙劫以下,是赞从体起用,利他之德。恒沙劫是竖穷三际,显菩萨教导众生时间之久远;入微尘佛国,是横遍十方,显菩萨化身之多。得大自在力,是赞三十二应,无作妙力;无畏施众生,是赞十四无畏之德。佛有八音,微妙之极曰妙音,菩萨既证同于佛,当具佛之妙音。菩萨以妙观察智,鉴机设教,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令大中小机,各得利益、此皆妙音之力。
十四无畏中之救八难,四不思议之施无畏,皆由菩萨以观智观于世间称名之音声,而得解脱,故曰妙音观世音。十四无畏中,除三毒,四不思议中破悭贪,皆因菩萨性清净无著所致,曰梵音。三十二应中赴遍求,十四无畏中赴二求,四不思议中赴广求,皆由菩萨及时说法,应机不失,曰海潮音。世人悭贪积聚财宝,患得患失,菩萨于四不思议中,破贪感求,正救其病,令得安宁,曰救世悉安宁。第四不思议中有求大涅槃者,得大涅槃,即获出世不生不灭常乐我净,曰出世获常住。救世是拔苦,安宁是与乐,出世是超凡,常住是入圣。此总显菩萨拔苦与乐,令所化机,得以超凡入圣之德。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
  此显观音大士所修耳门圆通法门,超前诸圣。虽然诸圣所修,实无优劣,但约初心,必须选择。诸圣入道方便,或通而不圆,或圆而不通,或通而不常,唯此耳根,具圆通常三真实。以此为本修因,当证圆通常之果。因果相契,正是二决定义中,第二决定涅槃根本。前观音大士自说:‘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故今文殊启白如来云:如观音所说。譬如是假设之事,以例耳根闻性,静居拣非闹市,十方俱击鼓,即一时同击,十处一时闻,即闻无先后。足见耳根闻性,本来自圆,故曰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初四句显耳根超余五根,后四句正显耳根通真实。目但能观障内之色,而不能观障外之物;如隔墙不见屋外人物,隔皮不见内之脏腑。口之于味,鼻之于香亦然,而身根则要合方知,离别无觉;至于心意,则想念纷乱,无有头绪,念尚不除,云何能通?唯此耳根,具灵通之用,隔垣墙而能听音声,若远若近,所有音声,一时俱闻。眼等五根之功能,不能与耳根功德齐等,根尚不及,况根外之六识,与六尘。是则通真实,乃指耳根闻性,以闻性功德,本自周遍圆满,非余根所及,故名通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初四句藉声尘显闻性常住;有音曰动,无声曰静,音声是总相,动静是别相。众生颠倒不知动静二相,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环代谢,非闻性有生灭,而惑有声为有闻,无声曰无闻。实则非闻性随声尘而或有或无,故曰非实闻无性。以闻性周遍,声无非随声灭;声有亦不随声生,湛然周遍之闻性,其体常住,本无生灭,故曰生灭二圆离。闻性既圆离生灭,当然是常真实。
  闻性圆故,无德不具,通故无障不除,常故本无生灭,以此圆通常之闻性为本修因,必证圆通常之佛果,是因该果海;诸佛所证圆通果,必用此圆通常之因,是果彻因源。四科七大,唯此耳根如是,余则无此德,故须拣去。
佛示四科七大皆藏性,乃酬当机最初方便之请,今文殊菩萨选闻性圆通常三真实,是答阿难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请。观闻性通真实,成妙奢摩他空观;观闻性圆真实,成妙三摩钵提假观;观闻性常真实,成妙禅那中观。前观音自说:‘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即从此闻性圆通常三真实,修圆照三昧,而得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三摩地,亦即证此经所诠之首楞严大定。

  最后四句,是离思维而显闻性常住。思惟,乃第六散位意识,梦想,是第六独头意识。今谓纵然在梦想中,完全忘却外界动静之境,而了无所思,但此闻性,亦不因彼无思而灭无,如前熟睡之人,闻舂捣声,惑为钟鼓响,可见闻性之觉观,超越思惟之外。觉是闻性之体,观是闻性之用,闻性体用寂照照寂,不假思惟。眼鼻舌身,以及意根,俱不能于梦中对梦外五尘境,而有所觉。唯独耳根,能通梦外之声尘。梦中一呼即觉,为彼五根之身心,所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分三。巳初示其合机
  初二句显耳门圆通,正对此方众生之机。佛出娑婆国,是以音声,而转法錀;众生因闻佛音声,而悟道者,不知凡几。如下文:‘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获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众生指九界圣凡,迷本闻性,循声分别,起惑作业,迷流生死。或狂慧学者,不能因言会道,闻教观心,而循所闻之声教,益增戏论,自取轮回。譬如阿难,纵然多闻而强记,十方如来清净教法,尚不能免摩登伽难。岂非随所闻之音声,而沦落三界,流转生死。若然不迷,而能旋彼闻根,反闻自性,便得无妄而证真实,可知众生流转与否,全在于迷与不迷一念之间。如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乐,亦汝六根,更无他物。’信然。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巳二劝其善修
  文殊菩萨,承佛敕令,为阿难选择圆通根,故今直呼阿难名,而告之日:汝果欲旋流,反妄归真,应当谛听我语,我今承仗佛威神之力,为汝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金刚王喻奢摩他空观,犹如金刚,其体坚固,其相明了,其用锐利,能断惑证真。如幻谓无而忽有,虽有若无,如菩萨从空出假,无修而修,修而无修,观一切法如幻,不住不著,是妙三摩钵提假观。双照空有,双遮空有,曰不思议,即妙禅那中观。此三观能出生一切诸佛,如下文:‘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故名佛母真三昧。亦即首楞严王大定。此简非外道伪三昧,亦非三乘之相似三昧。
  微尘佛是能证能说之人,秘密门,是所行所说之法。意谓汝阿难多闻,非始自今生,而过去曾与释尊同于空王佛所发心。释尊常勤精进,汝阿难常乐多闻,因惟务多闻不勤定力,故虽闻微尘数佛,一切秘密法门,而欲漏未先断,致使储蓄多闻,反成过咎。人身如器皿,欲漏如毒药,佛法如甘露,器皿中满贮毒药,虽灌满甘露,饮之亦无益,反而有害。喻人身欲漏烦恼未除,虽则多闻,复有何益,反而徒然循声流转而已。故曰欲漏未先除,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以下,正劝善修。因佛之言教,属于外境,能缘佛言教者,是意识;意识分别,能所历然,是生死因。故以其将自己之闻根,受持佛所说之法,不如旋倒闻根,以闻自己之闻性。若能返闻自性,内脱根外离尘,背尘合觉,即如如佛。故曰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能闻之攀缘心,非自然生,因声尘然后有,由于无始动静二尘,黏起湛然明体,发为听精,听精映声,卷声成根,遂有耳根之名字。若能旋观能闻之闻性,而与所闻之声尘脱离,如是脱黏内伏,自可入流亡所,乃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能脱之根,亦随之而尽,更有谁名之为根,故曰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此即闻所闻尽。六根虽用中相背,但性中相知,故但从耳根逆流而入,解其动静根觉空识等六结,使耳根返本还源,不复循结根,则六根俱成解脱,故曰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此明超越器界,器界是众生依报,正报之六根既解脱,则依报之器界,自亦随之销殒,而得超越。见闻通指六根,六根由迷一心而幻有,犹如净眼起于翳相,三界依正,犹如翳眼所见空华,今闻根已旋妄复真,则翳根之病已除,而尘界亦销。
如翳病若除,空华自灭。由于根尘融会一心,寂照不二名觉,无法不照曰圆,无障不销曰净。觉是般若,圆是解脱,净即法身;即根尘迥脱,分证三德,故曰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此即前文断粗惑,得闻所闻尽之境。
虽然觉已圆净,但未究竟,必须进断细惑,所谓觉所觉皆空,连空所空亦灭,至此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谓之净极。发本明耀,心光遍照,曰光通达。
此通达之心光,不但能含裹十方虚空,且能寂而照,照而寂。含裹虚空,即大义,是法身德;寂而照,即佛义,属般若德;照而寂,即顶义,是解脱德。由返闻之功,圆证三德秘藏之后,返观世间一切,如梦如幻,了无障碍,即前文:‘生死涅槃,皆是狂劳,颠倒华相。’
永嘉禅师云:‘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世间一切有为诸法,不特觉后是无,即在迷时,亦如梦境,远行跋涉,热恼疲劳,苦恼丛生;忽然睡醒,安卧床中,丝毫无损。昔日阿难,被摩登伽女,淫术所加,将毁戒体,皆由多闻不修,沉迷梦境,是以受制不得自在。若能返闻入流,解根越界,则在梦中之摩登伽,何能牵留大梦先觉之阿难,故曰谁能留汝形。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2-3 10:41 编辑

末学以为,这一段佛经及海仁老法师的讲解是大佛顶首楞严经最为重要的开示。
把反闻闻自性,根尘脱落的的道理阐释的极为透彻。证得了这个境界,即是禅宗的大彻大悟。
与同修共勉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海仁老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2-4 10:37 编辑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此以喻明从真起妄,以及返妄归真。巧幻师是能作之人,喻真如随缘之用;幻作,是所作之术,如无明妄动;诸男女是幻作之人,喻六根。虽见诸根动,喻六根差别之用,一机抽,喻一精明之体。依一精体,随缘异用,故在眼曰见,在耳曰闻,乃至在意曰知。息机,喻一根既返源;归寂然,喻六根成解脱。诸幻成无性,谓幻术师所作幻人,本无自性,归于乌有;如六根返源,解脱自在,超越器界。六根亦如是以下,是以法合。六根之性,亦如幻人诸根,元依一精明,是依真;分成六和合,是起妄。六根是能依,一精是所依,依一精明分为六根,和合外尘,幻成现前根身器界。诸有为相,合喻中幻师幻作诸男女。若一处成休复,指耳根返闻照性;六用皆不成,指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即一根返源,六根解脱,合喻中息机归寂然。
尘垢,总喻粗细烦恼,应念销,即前所云:‘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合喻中诸幻成无性。自此不再复为无明障蔽,曰圆明,即般若德;再无根尘之污染,结缚之障碍,曰圆净,即解脱德;再无根身器界之分,曰圆妙,即法身德。以其成圆妙故称大,圆明故称佛,圆净故称顶。
若能依此大佛顶法而修,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深伏烦恼,是观行成圆明净妙;如是渐进,经历相似,分证,乃至五住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究竟成圆明净妙。若于分证位,除微细之尘未尽,尚在诸学,如等觉菩萨,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尽,谓之余尘尚诸学,若再百尺竿头重进步,修学究竟,智圆惑尽理极,则证同如来,故曰明极即如来。此是报身如来,报身所证即法身如来。自此分身教化,利乐有情,是应身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巳三结其真实
  文殊菩萨,既选定观音菩萨所修之耳门圆通,为阿难及此土众生,入道之方便,因而普劝众修,故呼大众及阿难,勿再坚执妄闻强记,应旋转一向循声流转之颠倒闻机,反转一向闻外界动静声尘之闻性,以闻自己内在之性,自性不生不灭,元清净体,是成佛之真因,果能反闻闻性,外离尘,内脱根,烦恼自销,心光自显,即成无上菩提之道。汝等初心,欲证圆通,实如我前所说,反闻之功,既易且速,诚应从耳根入道;故曰圆通实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3-2-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2-4 21:56 编辑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辰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
  此是,指耳门圆通。十方三世,一切微尘数佛,所以到涅槃家,入涅槃门,无不依此耳门圆通修证。过去诸佛,依此反闻法门,已成就无上菩提。现在十方,一切菩萨,亦皆依此法门修学,而证入妙觉圆明。所以未来,诸修学人,亦应依此耳根,反闻法门而修,必然证同于佛。此法门之殊胜,十方诸佛菩萨,固然依此修证,即我文殊,亦是从耳根反闻之中而修而证,非惟独观世音菩萨一人如是。可知此法,是十方菩萨所通修,三世如来所共证。故名金刚王宝觉,亦名佛母真三昧。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辰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
  初六句是述选结答。前佛教文殊,选择圆通,授意谓:‘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何方便门,得易成就。’今文殊述成,简选观音耳门圆通,是最胜法门;应为当机及此土末法众生,入道之方便,以复佛慈命。至于其余二十四圣之入道方便法门,皆是佛之威德神力,随机说法,令其即于所遇之事相修行,得以弃舍尘劳,而证圣果而已。并非通常一般人可修学之法,亦非是浅位与深位同时可说之法。若通常可修,则无须仰仗佛威神加被,若浅位可说,则无须即事而舍尘劳。如二十四圣中,那律因失明,佛示以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乌刍多淫,佛教观欲火;难陀散心,佛教观鼻端白。此皆逗机所设之教,非一般机情所宜。又如普贤之大愿行,满慈之宿辩,须菩提之解空,舍利弗之净见,皆属深心。岂是浅位初心之所能学?惟独观音耳根法门,根机浅深可同说,众人长久可共修,论初心方便,实无过于此。
发表于 2013-2-4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是佛的真身

                                                                宣化上人开示

在佛教里面,有很多的经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经典就是《楞严经》:有《楞严经》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这就是末法现前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佛教徒,必须要拿出我们的力量来,拿出我们的血来,拿出我们的汗来拥护这一部《楞严经》。

在《法灭尽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果《楞严经》不灭,那么正法时代就现前。因为这个,我们佛教徒必须要以生命来护持《楞严经》,以我们的血、我们的汗来护持《楞严经》,以我们的志愿来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发扬光大,流通到每一个角落去,流通到每一粒微尘里面去,流通到尽虚空、遍法界里面去;如果能这样子,这就是正法大放光明的时候!

为什么《楞严经》会先灭呢?就因为它太真了!《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就是佛真正的塔庙!因为《楞严经》这样真,一切的魔王就用出种种的方法来毁灭《楞严经》,首先他就造谣,说《楞严经》是假的。为什么他说《楞严经》是假的?就因为《楞严经》所说的太真了,尤其是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五十种阴魔的境界,这都是旁门外道、妖魔鬼怪所受不了的,所以有一些个无知的人,就说《楞严经》是伪造的。

《楞严经》所说的道理,既正确、又合理,妖魔鬼怪、旁门左道都无所遁形。一般无知的人,尤其是一些无知的学者、无知的教授,妄测圣言;他们一知半解,糊糊涂涂的,没有什么学识,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就妄加批评。我们学佛法的人要深深知道这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到处提倡《楞严经》,我们要到处宣讲《楞严经》,我们要到处为人解说这部《楞严经》。为什么?我们要令正法久住于世。

我愿意向大家提出保证,保证《楞严经》是真经!如果《楞严经》是真的,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楞严经》是假的,我愿意永远永远都堕地狱去!因为我不认识佛法,以假当真了。如果《楞严经》是真的,那么我就生生世世都发愿要弘扬这个楞严大法,随时随地我要弘扬楞严的真理──这一点各位应该注意的,《楞严经》要不是佛所说的,任何人也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些个无知的人是妄加批评,希望他们赶快地醒悟,不要再造堕拔舌地狱的这种苦因。无论哪一个学者、哪一个国家学佛法的人,赶快要痛改前非,自己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最后我预祝所有看见《楞严经》的人,所有听见《楞严经》的人,所有研究《楞严经》的人,都很快早成佛道!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2-5 20:01 编辑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辰七礼请加被以明真实
  初二句是顶礼三宝,若谓:如来藏,是生佛本同之理体,诸佛证之,全体起用,应身无量,是佛宝;佛说法利生是法宝;诸圣证无漏,成大阿罗汉,及诸菩萨修证圆通,神力不可思议,是僧宝。此是住持三宝。若谓:如来藏是佛宝,无漏不思议是法宝,依之修证是僧宝,此是别相三宝。
若谓:如来,是自性本具之佛宝;藏和真俗,是自性之僧宝;无漏不思议之法,不住空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自性法宝。此属自性三宝。
今文殊菩萨,顶礼自性三宝,期内惑不起;顶礼别相三宝,期外障不侵;顶礼住持三宝,愿加被未来众生,令诸行者,于此反闻自性之法门,得以深信不疑,并依此方便而修,容易成就圆通。
因阿难多闻,耳根偏利,而佛出娑婆界,声论得宣明,故耳根法门不特堪教阿难,为阿难入道之方便,且堪教此界末法,沉沦于生死中之众生。若人能依此耳根修,得证圆通之速,自可超越,其余诸圣之方便。故凡欲修首楞严王大定,证得真如实际涅槃妙心者,如前所说,耳根法门,便是最初方便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辛三时众获益
  于是,指文殊菩萨,偈选圆通之后,阿难及在法会大众,同一类机者,各各身心了然。前第五卷,佛说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后。阿难虽身心皎然明白,然又未知,入何门,修何法;今闻文殊菩萨偈选圆通,明以指示:‘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呼名而劝阿难及大众:‘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再引十方古今,诸佛菩萨,及自己为证。阿难及大众,得此明白开示,故得身心了然,豁然贯通,观佛菩提,及大涅槃,了然不昧。犹如等五句,是以喻明。有人喻阿难及大众,因事远行,未得归还,喻众生因一念妄动,三细六粗,背觉合尘,流而忘返。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喻今闻佛种种开示,及敕文殊,选择圆通,虽未修证,然已知耳根法门,是趋向菩提、妙修行路之方便。从此进而修证,当得成佛。普会大众等六句,是显获益者众;皆得本心以下,是显所得之益。普会大众中,天龙八部,是利根凡夫;有学二乘,是不定初心;新发心菩萨,是圆教初机,其数有恒河沙之多。
皆得本心,远尘离垢,有二义:一约小乘,尘是见惑,垢是思惑。今远见思之尘垢,成就空观,见真谛理。二约大乘,尘是见思,垢是无明,今远离见思无明之尘垢,入大乘见道位。获法眼净,位在圆教初住以上。法是法身,眼是般若,净是解脱。三德秘藏,实无得失,因众生昔日在迷,非失同失,今日悟证,非得同得,故曰‘获法眼净。’

  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初见佛闻法,已证三果。今闻选圆通偈,即成阿罗汉。亦即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位在圆教七信。法会大众;皆得大乘法益,惟独性比丘尼,得小乘益。
  无量众生,亦皆在会闻法者,梵语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皆发勤求佛果菩提之心。佛果菩提,无法相等,曰无等,今发此心,即与佛等,故曰无等等。此乃结集经者,叙述当时得益之众,及所得之益。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整衣,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分三。丁初陈请
  末法众生,内障既深,外邪又胜,难免障碍,故此科阿难请佛开示,远魔治邪之方便。佛因其请,开示建立道场方法。初六句是经家叙仪,心明,即悟根中圆湛,不生不灭之真心,是闻慧;迹明,即悟旋流反闻,六解一亡义,是思慧;阿难旷劫多闻,而不思修证,今则从闻而思,而修,故得以明了,归家道路,曰心迹圆明。悲是悲众生仍在迷,欣是欣喜己悟入道方便。正因其悲愍末法众生,而思有所饶益,故稽首白佛曰: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先悟圆理,次解圆行,虽未圆证,然依是耳根法门修行,旋流反闻之功,已得无疑惑。意谓只要坐解起行,必然成佛,无须忧虑。而所令人担心者,是未来末法众生。常闻等七句是引佛言,而为问端。我虽等三句,是回小向大,愿学菩萨利他。世尊以下,述为末法众生,请法之由。因末法众生,去佛愈远,根机愈薄,障重慧轻,加之末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蛊惑人心,以邪乱正。如有人欲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实在不易。请问世尊,如何能令初心后学,安立道场,远离魔事,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得以增长,无有退屈。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丁二赞许
  佛赞阿难之请,而许为宣说。因阿难既发利他之心,复请利他之法,故佛赞其善哉善哉。意谓如汝阿难所问,末法邪师众多,欲初心末学,能免为其扰乱定心,必须安立道场,方可远离魔事。此诚救护众生于末劫时,避免沉沦之重要法门。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当时阿难,及在会大众,均唯然应诺,奉命受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丁三宣说分二。戊初明根本戒法分二。己初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梵语毗奈耶,译云善治;以持戒能善治自他之过故。毗奈耶,正诠戒学,兼诠定慧。戒定慧是三种决定义。三业以摄心为本,身虽不犯,而心放逸,不名为戒。必须收摄身心,身固不犯,妄念亦不起,方名为戒。既摄心不动,外境自销,内外湛然,如风止波停,是因戒生定,定心成就,本明暂发,是名因定发慧。圆觉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又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学戒定慧,必可了生死,不再漏落生死轮回,故名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庚初牒征
  此牒前科所开示之三无漏学中先征戒无漏学之名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绩。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庚二详示分四、辛初淫戒
  诸世界约秽土,秽土众多曰诸。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若然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以淫是因,生死是果,苦因不生,苦果自灭。尘劳,指内界见思二惑,汝修耳根三昧,本想超出尘劳,了生脱死,但淫心不除,不特尘不可出,且因淫故,堕为魔类,纵使有博学多智,善说诸法,或于世间禅定,善入住出;如不断淫,皆为魔业,必落魔道。上品堕为魔王,中品堕为魔民,下品堕为魔女。上中下品,视其福业厚薄,以及所修世间禅境深浅而定。彼等诸魔,包括魔王,魔民及魔女。亦各各有其徒众,且各各皆自谓已成无上菩提。此乃我慢成习,非果计果,大妄语成,为堕落因,天福享尽,必堕地狱。我灭度后,是释尊自称,灭五住,度生死,谓之灭度。亦即入灭,释尊入灭后,正像法过,于末法中,去圣时远,魔强法弱,故曰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此辈皆以广行贪欲习淫,以为善知识,使人生前受其惑,死后沦为魔眷。落爱见坑,爱是思惑,见是见惑,以淫欲为教化之法,故堕爱见坑,而不能出离,因而失却菩提正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乃今佛,先佛乃古佛,古今诸佛之法,皆以先除淫心,为第一重清净修学之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此借喻明淫心之害。蒸喻修禅,沙石如淫心,热沙如烦恼,饭喻无上菩提。淫心不除,而修禅定,欲成菩提,则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纵经尘劫,终不可得。以沙非饭本,因果不契,徙自疲劳,益增苦恼而已。必须先断淫心,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方契无上菩提,不生灭性。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此以法合喻,初二句合蒸沙石,欲其成饭,次合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皆是淫根等四句,合此非饭本,沙石成故。因其有淫欲之种子,触处便发,谓之根本成淫,由此恶业,必堕三涂,不能得出。然则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证佛果,故曰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合以沙石,决难成饭。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机者发动之由,身之淫机,由心而发;心之淫机由邪念至,必须一念不生,身心淫机,方可断除。倘若淫断之性犹存,则所断之缘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入菩萨正位,所谓:‘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果能如此,于佛菩提,方可希冀。身断淫是律仪戒;心断淫是定共戒;断性亦无,是道共戒。梵语波旬,译云极恶,是欲界天魔,居欲界顶,能伤人法身,害人慧命者。末法时代,邪说乱正,魔佛难分,故佛以四根本戒,以辨邪正真伪,令末法修学,有所龟鉴。故曰:如我所说,修三摩地,先断淫心,则名为佛说,应当从之。不如此说,或谓淫行不碍真修,即波旬说,应该绝之。
 楼主| 发表于 2013-2-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辛二戒杀
  断他身命谓之杀,杀是所妨之恶法,戒是能防之善法,能所并称,名曰杀戒。杀戒重于心,非但身不杀生,甚至心中亦不起杀念,是名真正持戒。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故杀业亦生死根本,若身心俱不杀,命债既无,生死可了,故曰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以下,显杀业之过患。三昧又名三摩地,译云正定。佛以智破昏,以定破散,故智中有定,定中有智;因名止观,果名定慧。定慧能破烦恼,出生死。今因杀心不除,故尘不可出。即使有多智禅定现前,若杀心不除,必定堕落鬼神之道。此中多智,是世间世智辩聪,禅定指世间有漏禅,今以智禅助杀,必定堕落,鬼神之道。若禅智胜于杀业,神通大福德胜,故为大力鬼王,统领一切鬼神,宫殿楼阁,享用自在。若禅智与杀业相等,是中品之人,神通福德又次于前者,则为飞行夜叉,诸鬼神之帅。夜叉译云捷疾,又名勇健,势力次于鬼王,为诸鬼神之统帅。若禅智劣于杀业,神通力微,福德又簿,则为地行罗刹,译云可畏鬼,以众生血肉为食,势力次于鬼帅,即鬼兵之类。此等鬼神,各有徒众,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各各自谓,已成无上道。佛云我灭度后,正像法中,众生虽不见佛,善根尚厚;然末法时代,则世道衰微,邪魔恶鬼,盛行世间,自言食肉,亦得菩提之道。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来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此防问难,食肉既将堕鬼道,何以如来许比丘食五净肉。五净肉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及自死,鸟残。佛告阿难,此五净肉,皆我神力所化,本无命根,即无识暖息三种连持色心以为命根。汝婆罗门下,防问难,既如来神力所化,何不化五谷蔬菜之类,而化五净肉,使后世食肉者得以借口,故佛释之曰:汝婆罗门国,地多蒸湿,此约印度沙漠地方,天气酷热,草菜不生,人皆牧羊,以食羊肉、饮羊乳为生,若不化五净肉,而化五谷蔬菜,则事出反常,人皆怪之,有违俗谛。因以大悲神力,化成五净肉,实无生命。因大慈悲故,假名为肉,令汝等弟子,暂得其味,聊养身色。奈何如来灭后,有食肉众生,名为释子。此佛叹惜末世弟子,颠倒可怜,实则肉食有伤慈悲。本经及楞伽经,皆制断不得食肉,涅槃经亦云:‘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此令知食肉必堕,即使修学禅定暂得心开,亦不过相似三摩地而已,终非真实三昧。因其杀贪不除,现生皆类大罗刹,报尽寿终,必沉生死苦海,永为鬼类,非佛弟子。如是食肉之人,互相杀害,互相吞噬,互相食啖,命债未还,云何可得出越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佛敕阿难转教末世之人,欲从耳根方便,入三摩地,先持淫戒,次断杀生;因淫能障定,杀则违慈,故应断杀。此是古今诸拂第二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此以喻明,修禅定者,若不断杀,无由解脱。譬如有人,即带杀修禅之人,自塞其耳,喻修禅定;高声大叫,如杀生食肉;求人不闻,如食肉以为无罪。如欲无罪,必须断杀,今不断杀,而欲无罪,无异于欲人不闻,反而高声大叫,正是欲盖弥彰。修禅定者,欲求解脱,如人欲隐,但杀生食肉,难出三界,如是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酩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此显持杀戒,不但要戒杀因,且还要戒杀缘,方名清净,而得解脱。清净比丘,是小乘行者;及诸菩萨,是大乘行人,无论大小乘,凡持戒清净者,皆应本乎慈悲,于歧路行,尚不以脚踏有生命之草,何况手拔?更何况称为大慈大悲之释子,岂可杀取众生血肉,以充滋养,任意食啖,故佛弟子,必须戒杀。出家二众尚且不应服东方丝绵绢帛,印度指中国为东方,丝由蚕出,不算杀生,但养蚕人,恐蚕咬茧而出,故以沸水烫之而成杀生取丝。此土指印度,靴履用牛皮制,裘是兽皮,毳为马毛,如鹤茸被等。乳酪醍醐,皆出自牛身,虽非杀生,然食之与其有缘,难得解脱。故诸比丘,欲求真解脱,除不杀生外,亦应不服用丝绵绢帛,靴履裘毳等物,不与众生结生死缘,无穷酬还宿债,自可不再来三界受生。或有人云:乳从牛出,骆驼之毛,天然自脱,本非杀生,何不许用。故佛释之曰:何故不许服用,乳酪裘毳等物?因乳酪裘毳等,虽非众生肉,然亦彼等众生身中之一分,用之食之,皆与彼等结下不解之缘,犹如劫初之人,因食地肥,不能轻举,后食地中百谷,故足不离地。物理论云: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各二十合为六十,蔬果之实各二十,合为百谷。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谓持杀戒之人,必须使其身心,于诸众生,不起杀害,以及饮食服用之想。若身,谓众生之肌肉骨髓;身分,是裘毳乳酪等。身心二涂,不服不食,谓不但身于众生身及身分,不服不食,即使心亦不于众生身及身分,而起贪求服食之想,身心二涂俱断杀因杀缘,既不负命,无需还债,则三界生缘自断,故佛说此人,是真解脱。如我此说等四句,是判决邪正。如我此说,修三摩提,次断杀生者,是名佛所说正法。否则,岂独违背佛之慈悲,亦令人杀生堕落,流转生死,故同魔说。
发表于 2013-2-8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稍善知识,各自为己,得上人法,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辛三盗戒
  凡损他财物,皆名之盗。不但淫杀是生死根本。偷盗亦然,故应当戒。若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否则,诸修行人,原本志在出尘,因偷心不除,不但尘不可出,反而堕落。即使有世智辩聪,善说法要,或修有漏,禅定得以现前;如不断偷,必定堕落邪道。上品谓禅定胜于偷心者,则堕精灵之类,盗日月之精华,窃山川之灵气,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如山精海怪等,为妖精之领袖。中品谓禅定与偷心等,则堕妖魅,即魅魑魍魉,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润气,伺便作孳。下品谓偷心胜于禅定,堕为邪人,心性邪僻,故为精灵所附,妖魅所迷,妄言欺世,诡异惑俗。此等鬼怪,魅魑魍魉,亦各各有其徒众,邪知邪见,欺世盗名,受人供养,各各自谓,已证无上道。尤其佛灭度后,末法之中,此辈鬼怪,充斥世间,比比皆然。或潜藏伏匿于穷乡僻壤,欺骗奸诈,妖言妖行,称善知识。各各自谓,已得上人之法。上人法即菩萨法,以菩萨法居于声闻之上故。此等妖怪,以邪师自居,诱惑无识之人,故作恐怖之言,令人惊怖迷惑,失于本心。或言战祸将发,应急避之,或言天灾,或当地震;有钱之人,心生恐怖,求其设法拯救,于是乘机骗取金钱,使遇他之人,家财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稗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此明佛制比丘乞食之由。佛教弟子,循序而乞,仅取饮食,勿蓄金钱,目的在令比丘,舍离贪心。因贪亦为烦恼生死根本,若不舍离,岂能得成菩提?且佛制比丘,即使是日无供,亦不得自己熟食,令知身为苦本,虚幻无常,寄居三界,终非故乡,犹如旅泊之人,终非久住。陆宿曰旅,水宿曰泊,出家之人,虽居三界,乞食以保残生,然志在了生脱死,诚应勇猛精进,修行办道,务求一生成办,有朝一日,子缚既断,果缚亦灭,自此超越三界,一去不还,岂可为此暂寄三界之残生,贪求名闻利养,甚而敛财惑众?可惜贼人,假借我佛名号出家,著如来衣服,贩卖如来,破坏佛教。此痛斥假僧,假借憎服,以助其贩卖佛教之能事。身披袈裟,经营货利,唯财是视,不择手段,此等贼人,往往非法说法,法说非法,诡言异行,眩惑世人,皆言所说,是真佛法。而真正出家,具足比丘戒,三衣一钵,不畜金钱者,却反被诽谤,目为小乘,而做业贼人,妄自称为大乘菩萨。由是以假乱真,令无量众生,疑惑不决,真假莫辨,或误信邪说,遵从妄行,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弟子与师,俱堕无间地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此教比丘舍身忏悔。佛灭度后,末法众生,障深智浅,如有出家二众,发大乘心,决定舍诸有为,而欲从耳根修如幻三摩提者。能于如来形像之前,于自身中,燃灯烧指,或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长揖,意即永辞,世间即有漏三界,诸漏即见思二惑。一切难舍,莫过己身,今于佛前求佛证明,燃灯烧指,爇香,是难舍而能舍,必仗佛力,消除宿业,不再为宿业所牵,自可永辞世间,断烦恼,出生死,而趣向无上菩提之觉道。亦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此乃证圆通以后之事;即使未证圆通以前,此人虽未明觉路,然已于佛法中,已有决定心,必得无疑。若不为此舍身微因以下,明不燃灯、燃指、燃臂忏悔之过;设若不燃灯忏悔,宿债未清,虽得无漏,还须受报。如紫金光比丘尼,已证圣果,仍为阿阇世王所污,纵成佛果,亦必定还来生于人间,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二句,是佛引己作证。据传云:昔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到王宫结夏安居。三月供养,且恭敬至诚,亲自入厨,督人作食,供佛及僧。至第七日,为魔所惑,入宫耽恋五欲,竟忘供佛之事,又未敕令下人供佛,宫中诸人,未敢擅自供养。时有马夫,见佛僧失供,减半马麦,供佛及僧;如是三月,解夏回返精舍。王方醒忆其事,后设斋供佛,求哀忏悔。阿难问佛因缘,佛云:过去毗婆尸佛,受王供养,佛僧食毕,为病比丘,取一份供,途经梵志山,梵志闻香,心生嫉妒云:此秃头,应食马麦,何与其甘馔。时梵志所教五百童子,亦随师说,唯其中二人则说,此等大德,诚应受人天供。当时梵志,今我身是;五百童子,即五百阿罗汉是;赞佛之二童子,即舍利弗目犍连是;时病比丘,即今弥勒菩萨是;因宿口业,今虽成佛,尚不免报,何况盗他财物,食彼身分,当应酬债。故修行人,非修舍行,仗佛威力,销除宿业不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此佛敕阿难,转教末法众生,若欲修习三摩地,应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因淫能障定,杀则违慈,偷者负债,非断不可。此乃古今诸佛,第三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此以喻明,偷盗过患。若不断偷,以偷盗之心而修禅定者,譬如有人,以水灌漏卮,卮是承酒之器,漏卮喻偷心,水喻定慧,注水入卮,如带偷心,入三摩地。欲得成就圆通,犹如以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初五句教舍贪,次四句教舍嗔。清净比丘,三衣一钵之外,一分钱,一寸衣,亦不许积蓄。即使循序乞食所得,食后有余,亦应尽施饥饿众生,如是方可断贪。于大集会中,以一切众生佛性平等,将来皆当作佛,故应恭敬礼拜,不得轻慢;即使有人捶打怒骂,亦应视同赞叹,欢喜领受。必使身心等四句,是教舍身,亦即舍痴。众生愚碍,执我我所,我之所有,外财尚不能舍,况复内财之身命。今修道者,断我法二执,故身心俱能捐舍,自己之身体血肉骨髓,俱与众生共有,如是始可成就无偷之心。不将如来等四句,是教其舍名,不了义教,是指小乘权教。即不应将如来一时权乘所说之不了义教,以回护已过,为自释疑,而误初学。至此偷心断尽,一念纯真,不饰己过,不论他非,佛印是人即得圆通,名真三昧。如我所说等四旬是结。即如佛以上所说,修三摩提,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不欺世盗名,不曲解佛意不文过饰非,是真佛子,即是佛所说。否则,持相反意见者,即属魔说。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3-2-10 17:36 编辑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辛四大妄语戒
  言而不实为小妄语,妄称圣人,是大妄语;妄语亦生死根本,必须戒除。不惟出言要诚实,且勿大言不惭,若口若心,俱皆成实,方名持戒清净。若六道中,假设有一众生,身心虽不再犯杀盗淫,梵行已得成就,自可出离生死,但若犯大妄语,则于所修三摩地,不得清净。因其贪求名闻利养,妄起邪见,将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因为不淫,清净梵行,为法身如来种;不杀即大悲,为应身如来种;不盗即智慧,为报身如来种;断淫杀盗,成就三如来身。今因大妄语,使前戒行尽失,成佛无望,故曰失如来种。何谓大妄语?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即未得圣果,而谓已得;未证圣道,言已证道。其目的在求世间之尊荣殊胜,位居第一。谓前人言以下,是阐明其未得谓得之相。须陀洹是初果,译云预流;斯陀含是二果,译云一来;阿那含是三果,译云不来;阿罗汉道是四果,译云无生,杀贼,应供。辟支佛译云缘觉,或独觉。四果圣人,断三界见思,辟支佛更侵习气,位居四果之上。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正显其妄语之大,不特未得小乘果,未证二乘位,己谓得言证;今更妄自夸大,自己已是十地以前,住、行、向、三贤位菩萨,甚或自称,是地上菩萨。以求彼前人尊重,向自己礼拜忏悔,恭敬供养。阿颠迦译云无善心,大妄语之人,出言诳惑,毫无善心,如此恶心狂人,唯名利是求,梵行不立,成佛无望,故曰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多罗树一枝直上,断即死,不复生。佛以此喻大妄语人,以魔刀剑,自断善根,故佛记是人,永断善根,无复正知正见,沉沦三涂苦海,纵有禅智,只益魔业,不能修成,真实三昧。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此明佛敕诸菩萨,及大阿罗汉,应身末法,摧邪扶正,教化众生。作种种形,即随类现身;度诸轮转,即令众生舍邪归正,广脱生死。或作沙门等四句,是现顺行,如是乃至以下,是现逆行。若顺若逆,无非志在涉俗利生,与之同事,然后伺机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始终不肯自言,我是真菩萨,或真阿罗汉,以泄漏佛之秘密;反而轻言自己属于晚辈末学。唯除二句,显诸圣应世,住则不泄,泄则不住。故除临终舍报,暗中遗言付嘱外,绝不自认菩萨再来,或佛应世。如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应世,出自寒山之口。据传,丰干住于天台山国清寺碾米房,常骑虎出入,众不知其为何人。一日丰干,邀寒山、拾得同朝五台山曰:与我同行,是我同流,不与我同行,不是我同流。寒山问曰:汝朝五台作甚么,干曰,朝礼文殊。寒山曰:汝不是我同流,我不与汝同去。于是丰干独行,至杭州,适有闾邱胤被朝廷派任台州刺史,忽患头痛病,医药罔效,丰干特往访,取水一杯,持咒讫,以水置手心,向其头三扑,痛即止。遂感谢,询其来自何处,丰干曰:住天台山,国清寺。问寺中大师有道行者几人,干曰:我无道行,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之寒山子,普贤化身之拾得,皆在寺中游化人间。胤备礼酬谢,干不受而去。及胤到任三天,即到国清寺进香,问知客僧,寒山拾得二大士何在?知客说:此二人乃疯僧,可传令来见,胤曰不可,坚持往见,知客僧遂陪至厨房;寒山拾得,正在灶门烘火,二人且语且笑,人皆不识其所言何语。胤一见即拜,二人狂奔,胤追之,至寒山岩,二人入,寒山回首曰:贼!贼!贼!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何为?胤随入岩中,不见二人,自此不复再见寒山拾得。如杜顺和尚偈云:‘游子漫奔波,登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见弥陀。’又如弥勒菩萨,四明应化,为布袋和尚,将舍寿时云:‘弥勒自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哪得识。’云何以下是斥责辞,是人,即成爱见魔之人,以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惑乱后世,末学众生,故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前佛敕菩萨阿罗汉,于末法现身说法;今敕阿难,转教后世初心之人,欲修三摩地,虽先已断淫杀偷,复要断诸大妄语,此是古今诸佛,第四种决定清净,修学之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此以喻明,不断妄语之害。凡夫妄语如干粪像,诸佛功德,如旃檀木。以大妄语之秽因,欲求佛果妙香;正如刻人粪,为栴檀形,岂可得哉。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此诫断妄。直心,即无妄之心。无妄便是成佛之道场。华严经云:‘菩提妙树法,生于直心地。’维摩经亦云:‘直心是道场。’故持戒比丘,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尚要正直,无得虚假。云何可以妄自称大,谓自己已得上人之法?未得谓得之人,正如穷人,妄号自己为帝王,必受国法所诛。三乘圣贤,尚不可窃,况佛乃出世法王,岂可妄窃。大妄语者,即因地不真,将感三涂之苦,故曰果招纡曲。以不善不真之因,以求至真至善之菩提,正如人以口咬脐,终不能及;妄语之人,已灭佛种,更欲谁来,成就佛道?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显断妄之益。若能断大妄语,心如弓弦之直,无有纡曲之相。行住坐卧,一切悉皆真实,则能直入三摩地,永无魔事。魔事邪险乖曲,今既心行正直,魔自不得其便,故能永无魔事。佛印证是人,必然成就菩萨所修之无上佛果。若能如我所说,断淫杀偷妄,则是正法,名为佛说;否则,即波旬说。
  此四清净明诲,是以正拣邪,令末法众生,得知去邪就正。否则,修行无益,唯增魔眷,岂可不慎?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终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第七卷
· 返回目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