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68|回复: 19

[学佛文档]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

古吴蕅益沙门智旭述

经文为三:从如是我闻,至是故我今令彼说之,是序段。从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至下卷及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是正说段。从尔时佛告诸大众,至信受奉行,是流通段。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演说甚深根聚法门。

如是者,指所闻法体,谓如于一实境界之是,无错谬也。我者,阿难分证法身般若解脱常乐我净之德,得八自在,非我非无我,随世假名而称我也。闻者,阿难了达根性声性识性,皆是一实境界,能所圆融,非闻非不闻而言闻也。一时者,圆感圆应,始终不出现前一念也。婆伽婆一切智人者,究竟圆证一实境界大觉世尊。由一切众生同分善根所感,各于心中所现之教主也。梵语婆伽婆,亦云薄伽梵,具六义故不翻。乃总众德至尚之名,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好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闻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自利满足,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圆满一切种智萨婆若果。于一实境界若权若实,究尽明了,无有不知,无有不见,故名一切智人也。王舍城耆阇崛山者,王舍,梵称罗阅只伽罗,中天竺境,阿阇世王所都。耆阇崛,此翻灵鹫,离王舍城东北有三四里,此城此山,乃同居土一切众生共相识种所变器界,即是各各自第八识之相分境,更互为增上缘,更互为质为影,和合似一,而实各得其全以为依报,无杂无障碍也。一切智人亦在其中者,大慈悲力,应可化机,不离常寂光土,而垂凡圣同居秽土之相,秖此秽土,若在众生分中,则是有漏相分;若在诸佛分中,则是无漏相分也。以神通力示广博严净无碍道场者,秖此灵山,本是唯心所现,以心为体。心外无山,心广博故,山亦广博;心严净故,山亦严净;心无碍故,山亦无碍。广博是性量,量同虚空,离一切相故,是般若德;严净是性具,具无边德,即一切法故,是解脱德;无碍是性体,体融遮照,非空非有,不碍空有故,是法身德。法身即常,解脱即寂,般若即光,盖本是常寂光土,性德妙境。众生迷之而为同居秽土,于佛恒是广博严净无碍道场,修德满足,恒自受用,称性法乐,亦名上品实报净土。无示不示,今为一类众生,堪能返迷归悟,佛以神通之力,加被令见,则是不离同居,横睹他受用土,故名示也。神者,天然不测之体,即法身德。通者,照了无滞之慧,即般若德。力者,转变自在之能,即解脱德。由诸佛心内众生修德有功,故能感于众生心内之佛,为示妙境。由众生心内之佛性德圆证,故能应于诸佛心内众生令见道场。秖此道场,若在诸佛分中,则是无漏相分。若在众生分中,则是有漏相分也。是故同居秽土,众生本质恒是有漏。佛托众生有漏本质所变相分,恒是无漏。同能变识是无漏故,无碍道场。诸佛本质恒是无漏,众生托佛无漏本质所变相分,恒是有漏。同能变识是有漏故。离却佛及众生之心,则有漏无漏、若质若影皆不可得。故云:一切唯心,惟是一实境界也。与无量无边诸大众俱者,同闻众也。此诸大众,若已证同生性者,则与诸佛分同无漏。若犹在异生性者,则与众生同属有漏。应取圆住别地已上名同生性,若圆十信,别三贤,通八人以上,藏四果辟支,望偏真理,得名同生。望此一实,仍名为异生也。演说甚深根聚法门者,指所已说,梵文未来,据后文云六根聚修多罗,应如央掘经所明具足无减修,亦如普贤观经所明净六根法也。盖迷一实境界,幻成六根,随一一根,一切诸法无不趣之。眼为法界,具足出生十界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欠无余,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故名根聚。秖此根聚,全揽一实境界而成,即复圆具一实境界全体大用,故名甚深,秖此甚深根聚,能生物解,任持自性,故名为法,即法能通,复名为门,由演此法,诚恐末世钝根不能信解,横于一实境界而起疑悔,所以坚净信菩萨重兴哀请,当知已得为发起序,例如欲说法华,先说无量义也。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坚净信,从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于此众中欲有所问,咨请世尊,愿垂听许。

自于一实境界净信坚固,又能令他净信坚固,故名坚净信菩萨也。若分释者:正因名坚,缘因名净,了因名信。缘了二因,同依正因,不可破坏,故名坚净信也。偏袒右肩者,事释则是表于敬顺,理解则是表露善权。合掌白佛者,事释则是表于一心,理解则是权实吻合。独归大觉,咨请听许者。西国常仪,欲有所问,并须求听;不同此土,卤莽搪突,绝无敬慎礼节也。

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便可说之。

一切智人,有问必答。降佛以下,皆所不能。故舍利弗、富楼那等,有人问时,但云:我若知者,当随力答耳。

坚净信菩萨言: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绕。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嗔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渺,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福薄,是衰恼厄难之因。衰恼厄难,是失其善念之缘。失念,是长贪求利不修出要之因。不修出要,是怯弱钝根少信之缘。所以非但不能获一乘实道,亦复不能成三乘权信;非但不能修出世权实,亦复不能修世间禅定通业。所谓天人众减少,三恶道充满也。问: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何以不能救此末劫?答:譬如赫日当空,不能令覆盆之下蒙其光照。同在太虚空中,自成障隔,非赫日之咎也。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同在一实境界之中,自以无明虚幻覆障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广博严净无碍道场,妄见恼乱而生忧畏。即于如来所证刹那际三昧中,妄见迁流而为末世。今以慈悲愿力,请问方便,为其作增上缘。倘依此法,撤去无明覆盆,则睹自心本具太空佛日矣。

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设何方便开示化导,令生信心,得除衰恼。以彼众生遭值恶时,多障碍故,退其善心;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中,数起疑惑,不能坚心专求善法。如是众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种智,愿兴方便而晓喻之,令离疑网,除诸障碍,信得增长,随于何乘,速获不退。

善根深者,必于正法像法时世,早得度脱,不致遭值法尽及末世时。无善根者,纵令得遇正法像法,尚不见闻;况在末法,何由可度?今则正为有少善根,值障易退,故特求方便以愍救之也。由多障碍,故可愍;由有微少善根,故可救。大慈则兼愍一切,况有少善根者而不愍耶?种智则无法不知,况此虚妄疑网而难救耶?然苟无善根,则大慈虽愍而无由可救;苟非种智,则善根虽有而无由决疑。故知感应相关,各有全力,不出一念,仍非共生也。随于何乘者,为实施权,不得执一。速获不退者,开权显实,终无定三也。初述佛语致问竟。

佛告坚净信言:善哉!善哉!快问斯事,深适我意。今此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汝应以此事而请问之,彼当为汝建立方便,开示演说,诚汝所愿。

一善哉:赞其快问斯事,下逗群机。一善哉:赞其深适我意,上契佛旨也。万法由之依持建立,故名曰地。多所容受而无积聚,故名曰藏。地即心地,能载能生;藏即性藏,可出(去声)可内(音纳)。无不从此法界流,名之为出;无不还归此法界,名之为内。又六根六尘六识,名为理藏;六度四等四摄三十七品,名为行藏,一一理藏各具行藏,则理名为地,行名为藏;一一行藏并证理藏,则行名为地,理名为藏。又惟是一实境界,约持载义,名之为地;约含容义,名之为藏。秖一心性体上,有此持载、含容二义。证此体用,名地藏也。又大集经,有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等诸大菩萨,各从所观境而立名。如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名虚空藏。今此菩萨,观地狱苦,发菩提心,证得地狱界之三德秘藏,能救十方大地狱苦,故名地藏。又如大集经中,海慧菩萨欲来,则众见大水盈满。虚空藏菩萨欲来,则大千世界忽皆不见。月藏菩萨欲来,则大众头上皆现半月。地藏菩萨欲来,则众会手中,各各现如意珠,雨宝放光,见十方土;又见身各地界增强,坚重难举。当知一切依正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一实境界。诸佛菩萨,随以一法为所观境,证得此法之实性已,即证一切法之实性,故一切法,皆趣此法,即以此法名之为藏也。诚如(编者注:依经文,‘如’应为‘汝’)所愿,诚者,实也;疑或作成,成者,满也。初问法竟。

时坚净信菩萨复白佛言:如来世尊,无上大智,何意不说,乃欲令彼地藏菩萨而演说之。

恐众有疑,故代腾请世尊,由此得发迹也。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

众生不知本迹无定,则必以佛为高,菩萨为下,皆是妄想分别。由此分别,不入坚信法门,故寄坚净信以规一切也。

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

发心过无量阿僧祇劫,明其本因深也。度萨婆若功德满足,明其本果高也。权巧现化影应十方,明其迹用广大也。

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虽复位高,仍须愿力熏习;虽有愿熏,又须应受化业。故唯识云: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当知佛能度脱一切众生,而终不能度无缘者,非虚语也。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是无缘大慈,不舍一切也。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是同体大悲,尤悯刚强也。本愿力所熏习,谓往昔所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不取正觉也。众生应受化业,谓多劫曾结法缘,闻名睹影,易起信心,聆法蒙光,能获果证也。遍吉,亦名普贤;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此二菩萨,亦与此界有大因缘,故与地藏大士相同。余大菩萨,纵令位高慧胜,不让此三大士,而众生缘浅,故皆不能及其化益也。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即指下文善巧说法,及进趣大乘方便,占察三种轮相法也。二别释竟。

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渴仰,有世界益;受化,有为人对治益;得度,有第一义益。即是四悉檀因缘,故令说也。初序段竟。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愍为说。

救世真士,领佛所明悲愿胜也。大智开士,领佛所明慧辩胜也。余可知。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

谛听,是诫辞。当说,是许辞也。听不审谛,则闻慧不生;闻慧不生,则思修无地,三慧是从凡入圣之阶梯,故须诫也。然坚净信,位非凡下,何须待诫,亦借此以诫一切耳。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

世间因果,即苦集二谛,十二因缘流转门;出世因果,即灭道二谛,十二因缘还灭门。又修学无常等想,勤观四谛因缘真如实际等法,皆是出世之因。所观真如等法,及三宝功德,皆是出世之果。以要言之,秖是不能如实观察十界善恶业报耳。又不修学无常苦无我不净想,令其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则于声闻乘无决定向;不能勤观十二因缘,则于缘觉乘无决定向;不能勤观真如等法,则于菩萨乘无决定向,此皆真实义愚也。不能不作十恶过罪,乃异熟果愚也。由此二愚,不信三宝功德境界,所以名为末法恶世也。又无常等想,局在藏教,乃厌离之初门,四谛十二因缘,并通四教,如常所明。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皆是一实境界异名,意在圆理,不妄名真,不异名如,不虚名实,本位名际,无始故无生,无终故无灭也。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亦通四教,所谓住持三宝,胜义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具如余处广明。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绕乱,废修道业。

既无专信,又遇障缘,所以疑悔缠心,不能修道,须藉轮相以决疑也。初随机竟。

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

占察善恶,指第一轮相。占察宿世之业,指第二轮相。占察现在苦乐吉凶等事,指第三轮相也。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此明所立三种轮相,全依无性缘生、缘生无性之理而得成也。善恶业报,本是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总名一实境界。由此真如无性,举体随缘,故染净迷悟之缘合时,便有十界善恶业报差别不同,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也。缘生之法,刹那不住,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由诸凡愚不了无性,恒起生缘,妄见诸法相似相续,其实生已无间即灭,故云缘尽则灭,所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也。然缘生之法,虽即无性,而随心善恶念念相续,则十界之业随心积集,业既积集,便有相现;业相既现,果报必起;因果相酬,终不失坏。所谓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故相应不差也。

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于所疑事,以取决了。

三种轮相,表示自心无性缘生善恶业报,故谛占之,便能晓喻自心以决疑也。初随机立法竟。

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成者。

如此相法,依于无性缘生甚深道理,故当学习,不可妄生疑贰,故云至心归依也。

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著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世间卜筮等法,不知依于一实境界,不能表示无性缘生,不说一切皆自心现,故乐习者,深障圣道。以其或计邪因,或计无因,终不能知正因缘法故也。二略示劝诫竟。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傍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

共十九轮,皆用此式也,长可九分,方可三分,须用香木。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示正因缘,故破邪见,显示善恶业报差别,故坏疑网,令行八圣道中,得到涅槃最安隐处也。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

下文自解,不必先释。一之与二皆云宿世者,并约过去所熏种子,即以过去名为宿世,不必独指前生也。盖善恶现行,刹那即灭,所熏种子在藏识中,不失不坏。第一轮相,但观善恶种子有无。第二轮相,乃观善恶业力强弱也。第三遍示三世报者。如下文百六十数,明现在报。次十一数,明过去报。后十八数,明未来报也。初总示竟。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

每轮各有四面,一面书善,一面书恶,令使相对,则余两面皆空,故使善恶有现、有不现也。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

十善为众善根本者,果德万善,皆由十善而生也。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者,不惟生一切善,亦即摄一切善更无余也。且如不杀,则有事不杀、理不杀等。乃至嗔痴亦然。故曰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污戒者。十善为法界,一切法皆趣十善,是趣不过也。又散心十善,即波罗提木叉戒。定心十善,即禅戒。出世十善,即无漏戒。止一切恶,即律仪戒。具一切善,即摄善法戒。利一切众生,即饶益有情戒。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也。十恶为众恶根本者,一切恶业,身口七支摄无不尽,并由贪嗔痴三不善根而起。此三即摄一切根随烦恼,慢是贪摄;疑及五见,并属痴摄;忿恨恼嫉害,皆即嗔分。覆诳与谄,皆贪痴分;悭之与憍,皆即贪分;无惭无愧,并是痴摄。掉举放逸散乱,并等分摄。惛沈不信懈怠失念及不正知,并是痴摄。故云能摄一切诸余恶法也。问:若约圆融为语,则秖一善字,已摄百界千如皆尽;秖一恶字,亦摄百界千如皆尽。今既善恶对论,则无记品业,如何相摄?答:若欲摄者,则有覆无记,摄入恶品,是染污故;无覆无记,摄归善品,是白净故。今轮相意,则取能招乐异熟者,名为善种;能招苦异熟者,名为恶种。二种无记,但能招等流果,不招苦乐异熟,故以不现表之。又无漏善,能得离系,不感异熟,亦以不现表之。初正示轮相竟。

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咨受正法;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不退转;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至心礼佛法僧及我地藏,一一皆云学者,上则普缘十方三宝,下乃普为十方众生,即是悲智并运,须达一心无作四弘,故当学也。学此无作四弘,方名至心,有此至心,方成感应。何者?悟此现前一念心性,则为十方三宝及地藏尊;迷此现前一念心性,则为十方一切众生。迷悟总不离于一心,秖就一心而论迷悟,迷为无作苦集,如水成冰;悟为无作道灭,冰还成水。能觉名为佛,所觉名为法,能所不二名为僧。三宝是一切法依持,名为地。一切法总不出于三宝,名为藏。求契此理,名为至心敬礼;以此益他,名为因即立愿也。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

三宝离障清净,不受诸受,损之不嗔,供之不喜,而恶心毁谤,则自受其殃。如仰天唾,还坠己身。好心供养,则自取其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故须修供养也。但云随所有者,有而不供,则为悭鄙;无而强营,则妨正业。故秖令随力随分。盖物无大小,大小由心,心大则少施亦福等虚空,心小则多施亦终成有漏。譬如满屋琉璃,不及摩尼一粒。所以贫士一灯,胜阇王之千炷。五茎莲供,超多劫之事檀。良以一切供物,皆是因缘生法,当体无不即空假中。达之则事随理遍,迷之则理被事局也。供必用香华者,香则然之而任运腾空,表无作善;华则散之而始周法界,表有作善。又香以表戒,华以表慧。现前一念心性,正理不动,本即那伽大定,戒慧二种共庄严之,即是缘了二因,助显正因一性也。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佛是能觉,法是所觉,僧是能所从来不二,此自心一体三宝也。彻证一体三宝者名为佛,诠显一体三宝者名为法,修行一体三宝者名为僧,此自心住持三宝也。此心无始无终,故常。此心无分无剂,故遍。此心无间无缺,故满。此心竖穷横遍莫载莫破,故无所不在。自心既常遍满无所不在,一切佛法僧宝皆以此心为体,则亦体常遍满无所不在矣。非由忆念使然,但以忆念而照了之。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

秖此一香一华,本从法性随缘显现,并具法性全体功能,非是少分,以法性本来无分剂故,不可割裂分剖故,若知香华本同法性之体,则必等同法性之用,故可普熏一切诸佛刹土,上供三宝;又可施作佛事,下度群生也。斯则性虽自尔,必须愿力方成称性之功。初称性总观竟。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旛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

问:十方供具,各有所属,若实用之,宁不犯盗?若不实用,何名供养?答:若约圆宗,则十方供具,并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若约唯识,则是第八识上共相识种所变器界相分,今还用我自识相分,何名犯盗。如是了达唯识而修供养,即名真实法供。何名不实?若依真谛,则虽手执香华翘勤施供,亦岂有实用耶?夫心念五逆,虽不动身发口,亦必有罪;心念供养,虽不烧香散华,亦岂无福。况令于一念中想用十方供具,便可破我法二执,显同体慈悲,又不止于迷情空想而已,思之修之。

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

普共奉献供养,即遍现在;随喜已修供养,即遍过去;开导未修供养,即遍未来。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也。初念供养具遍竟。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

凡夫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则逼局而不能遍。二乘妄计无常无我不净苦空,则趣寂而无可遍。今直观身性即是法性,法性遍故,身亦随遍也。夫一身所念供具,所同众生,已自竖穷横遍;况无尽身,各以无尽供养之具,各共一切无尽众生等持奉献,则岂不无杂无障碍耶。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

法身者,所证之理也。色身者,自受用报,具不思议微妙色心,所谓究竟常住五蕴,举色以该心也。舍利者,化身所留之灵骨。形像者,肖彼化身之相好。浮图庙塔一切佛事者,供彼舍利形像之庄严。若达因缘生法即空假中,则一一舍利及形像等,三身宛然,四德无减,况复色身及法身耶。法僧可知。夫称性修观,则一香一华,已足遍供三宝,况尽十方所有供具以为供养,况复随喜开导一切众生咸修供养,况复我身遍至一切刹土,一一供具,各遍供养一切三宝,可谓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矣。初修供观竟。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舍诸所有,即成就施;清净无染,即成就戒;心无嗔恼,即成就忍;离诸懈怠,即成就进;离杂乱垢,即成就禅;离诸暗蔽,即成就般若。令他得乐,即慈无量;令他离苦,即悲无量;庆他得乐,即喜无量;心常平等,无有怨亲,即舍无量。随一修供,即能成就此十法门,亦自圆摄一切二利功德。

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谓一切法即中,一切种智也。离念清净,谓一切法即空,一切智也。毕竟圆满,谓一切法即假,道种智也。一心三智,深知一切诸法无非三谛,自觉觉他,俱不出此妙观矣。二广修供养竟。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

虽已普供三宝,而我地藏,正为行人决疑之主,故应系心别供也。称名须至千念者,令积善根,成机感故,亦表一念具千法故。

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虽为自决所疑,必云及一切众生者,念念不忘众生,乃可扣感菩萨大慈悲也。

作此语已,然后手执木轮,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净物上而傍掷之。

初明依法自占竟。

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

初心之人,未知宿命,故须自观以决疑悔。未得他心道眼,故欲观他,亦须依前五法也。

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

所现业种,谓轮上所现或善或恶也。要与今世果报相当,或与烦恼业习相当,乃名相应;否则由不至心,故名虚谬。如现不杀,今应无病常寿,或有慈心;若现不盗,今应无所乏少,或常知足等。又如现杀,今应多病多恼,或常怀杀意;若复现盗,今应少财,或常失脱,或常怀盗意等。一一须自思验,不可尽述也。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

无漏智心,谓初果八忍八智,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已断三界分别惑种,不复更造招后有业,纵有旧熏业种,渐就羸损,不增长也。或圆五品,圆伏烦恼,当舍同居秽土,生同居净,虽未证无漏智,亦可善恶两俱不现,以圆观力强故。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所有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

善业种强,则能招乐异熟;恶业种强,则能招苦异熟。若微弱种,犹须待润,未即牵果,故不现也。准此则有覆无覆两种无记,不名善恶明矣。二详示占法竟。

若当来世佛诸弟子,已占善恶果报得相应者,于五欲众具得称意时,勿当自纵以起放逸(诫也)。即应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业故,今获此报,我今乃可转更进修,不应休止(劝也)。若遭众厄种种衰恼不吉之事,绕乱忧怖,不称意时,应当甘受,无令疑悔,退修善业(诫也)。即当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恶业故,今获此报,我今应当悔彼恶业,专修对治及修余善,无得止住懈怠放逸,转更增集种种苦聚(劝也)。是名占察初轮相法。

此中共有两番诫劝:初番为称意者,诫勿放逸,劝更进修;次番为不称意者,诫勿退悔,劝修诸善也。初示第一轮相竟。

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当复刻木为三轮,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又于轮正中一面,书一画令粗长,使彻畔。次第二面,书一画令细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画,令其粗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恶业衰害,犹如损刻。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行业猛利,所作增上;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始习基钝,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显示习恶来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所作之业,未至增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

大善、小善、大恶,各有二义。大善二者:一或积久,二或猛利增上。小善二者:一或未久,二或所作微薄。大恶二者:一或积久,二或所作增上也。小恶则有三义:一或未久,二或未至增上,三或已曾改悔,转重令轻也。大善大恶,能顺现受及与生受;小善小恶,能顺后受。或更润之,可顺生受;或更损之,可不定受。初轮相中所不现者,则是不定受业也。又凡无漏智起,则一切生受后受业种,皆可摧灭,惟除顺现受业,未能全灭,亦能转重令轻。

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

初正示轮相竟。

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意者,掷意轮相。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依所属轮,别掷占之。

一一善恶,皆须主念别占。如身之善恶,若有三现,则须别掷三次;口四,意三,亦皆尔也。所不现者,则不须掷。

复次,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谓无至心,不得相应,名虚谬也。又复不相应者,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意先主观不杀业,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不乐杀业,无造杀罪,但意主(欲观)杀业,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

二详示占法竟。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业性虽空,果报不失,故须熏习忏悔善力,令彼恶种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方堪修习禅慧,不遭邪虑也。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旛盖,

密部坛仪,极令严饰,今但言随力所能者,曲为末世助缘缺乏之人也。佛事,即佛菩萨形像,或塑或画,皆无不可。经法,即指此经,或余大乘法宝,亦无不可。悬缯旛盖以为庄严,或锦或帛,或复纸素,并可随力也。

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准余行法,每时皆须烧香散华,如前所明观想法也。此逐文便,故在第二,准行次第,决在净三业后。

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

此亦如余行法,每大便时,必换衣洗浴,浴竟,著清净衣,方可入坛行道也。

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拟心遍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又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遍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惟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说所作罪,谓今生所作一切恶业,或轮相中所现大恶,并须发露披陈也。此于逆生死流十心之中,由三种心,生五种心,并下劝请、随喜等,则共成十心也。由第一深信因果;第二生大惭愧;第三生大怖畏;故今说所作罪,即第四发露忏悔也;不复更造,即第五断相续心;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十恶四重等,即第六发菩提心,及第七翻昔重过;思惟罪性等,即第十今知空寂;下文劝请,即第九;念十方佛随喜,即第八随喜诸善;回向亦兼第六、第七并第十意也。过去恶业,若论现行,则刹那已灭,但所熏种子,藏在第八识中,由六七二识我执力故,念念资熏,令得增长。今之发露,正是破除我执前茅。如草木种子,潜在地中,必发芽茎。今既掘露,则自损坏。又旧种虽复发露,若不永断相续,则新熏种子,能与旧种互相资益,展转生长,无有已时;故须誓不更造。又向由我执,妄分我人,所作之罪,无不损恼同体众生。譬如一身之中,两手互伤,自遭痛苦。今破虚妄我执,故代众生普除众罪,终不如獐独跳也。又此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不在内外中间诸处;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有,十方三世仔细推求,无有定实而可得者。如彼翳眼所见空华,华体本来惟是空寂,不达本空,增无明翳;念念观知本性空寂,不复瞪目分别空华。则翳病渐除,华亦渐减,乃至目劳既息,华相自亡。故云速达心本,永灭罪根也。观罪性空,名实相忏,名无生忏,亦名大庄严忏,即是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不可不知。

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轮,不入涅槃。

劝请能灭魔障,故亦名悔,魔王波旬,于坐道场菩萨,每欲障令不得成道;于佛转*轮时,每欲兴心破坏;又每请佛速入涅槃。今劝请成道,劝久住世,劝转*轮,即翻破彼三种恶也。观心释者,菩萨是自心诸善心所,魔是自心诸恶心所,今令诸善心所与无漏慧相应,名为速成正觉;念念恒无间断,名为常住不灭;转化余心心所,名为转正*轮。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妒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随喜灭嫉妒障,故亦名悔。一切诸佛,三乘圣众,六道凡夫,并皆在我现前一念心中同一体性,本无彼此。由我执故,妄计自他而生嫉妒,今悔此过,深于一切凡圣平等起随喜心,则是揽法界善以为己善,其善乃大,岂必独自运心动身口业以为善哉。现见他人携灯,亦蒙其照;他人然香,亦被其熏;同体善根,分明若此,奈何痴障,不知承荷,反生嫉妒耶。若能随喜,则知诸佛菩萨所修善根,本与一切众生共之。我原有分,非俟强求。故大佛顶经云: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又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又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又大乘止观云:行者当知诸佛菩萨、二乘圣人、凡夫人天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应当随喜。噫!可以悟矣。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回向能灭著三有障,故亦名悔。资益一切,即回自向他;同趣佛智,即回因向果;至涅槃城,即回事向理也。回事向理,名为直心;回因向果,名为深心;回自向他,名大乘心。直心显断德法身,深心成智德般若,大乘心成恩德解脱,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终不离秘密藏矣。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若惛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绕诵念。

但令一心称诵默念名号者,正为恶业多厚,不可即修禅定智慧也。然而若坐若旋一心称念,即是真实禅定智慧方便,由我地藏万德洪名,诠召果上真实功德,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令念念中灭罪除障故也。如法华及大佛顶经,皆云:持六十二忆恒河沙诸法王子名号,与持观世音一名功德,正等无异。又大乘十轮经云: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今以二意释之,一者平等意趣,则六十二亿所证法性,与一大士所证平等;百劫至心所契法性,与一食顷所契平等。二者差别意趣,则此土众生,与六十二亿大士所有因缘,不若观音大士因缘最深,与观世音大士所有因缘又不若地藏大士因缘更深也。又所称之名,无论解与不解,本是一境三谛;能称之念,无论达与不达,本即一心三观。又所称之名虽即三谛,而历然分明,即不思议;假能称之念虽即三观,而觅不可得,即不思议空。能外无所,所外无能,双忘双照,即不思议中。又名因念有,念外无名,即是惟心识观。能念所念当体绝待,不生不灭,常住一心,即是真如实观。又一心即是禅定,称念即是智慧,圆教名字位人,虽已解了能称所称无非法界,犹有无始事障力强,须藉洪名以为系心之境,渐渐令除散昏二盖,正所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者也,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岂可藐视持名以为权浅行耶。初昼时佛事竟。

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余静室中一心诵念。

能办灯烛,则同日时行道,若不能办,但令一心持名,大慈大悲,曲为乏助缘者开此易行方便也。初明忏仪竟。

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后,即得清净,除诸障碍;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或经二七日后而得清净;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后而得清净;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净;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净。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绕,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于千日中必获清净。

独行则以得清净相为期,若十人结制,昼夜六时,则一七、三七或七七等,亦无不可,高明者自能酌之。二正示忏悔法竟。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净相者,始从修行过七日后,当应日日于晨朝旦,以第二轮相具安手中,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

不论大善小善,但三掷俱善无恶,即名清净也。

如是未来诸众生等,能修行忏悔者,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功德,业有厚薄种种别异,是故彼等得清净时,相亦不同。或有众生,得三业纯善时,即更得诸余好相;或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见佛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正得清净轮相,兼得种种感应,故是善根发现也。

若人未得三业善相,但先见闻如此诸事者,则为虚妄诳惑诈伪,非善相也。

轮相一法,乃地藏大士威神之所建立,依法而求,决无虚谬。既未获清净相,或先见光闻香,得奇好梦,总属魔事,不可被其诳惑也。初明相依轮显竟。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现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隐,离诸疑怖;或示神通种种变化,或复令彼自忆宿命所经之事所作善恶,或复随其所乐为说种种深要之法,彼人即时于所向乘得决定信,或渐证获沙门道果。复次,彼诸众生,若虽未能见我化身转变说法,但当学至心,使身口意得清净相已,我亦护念,令彼众生速得消灭种种障碍;天魔波旬,不来破坏;乃至九十五种外道邪师一切鬼神,亦不来乱。所有五盖,展转轻微,堪能修习诸禅智慧。

或宜显应得益,或宜冥应得益,并由自善根力,并由菩萨知机妙智,苟能信此,则专心礼拜忏悔,复何疑哉。初明得禅慧竟。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作恶,恒常发愿,于一切时一切处,勤心称诵我之名号,令其至诚,亦当速脱种种衰恼,舍此命已,生于善处。

纵不发心出世,亦令得世间益,所谓小草亦蒙润泽也。若依权教,则是为阐提人说十善法;若依实义,则是循循善诱,究竟亦令渐入佛道矣。

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应可受。

在家或破终身五戒中四重,或破一日一夜八戒中四重,或破菩萨戒中十重,出家或破沙弥及尼戒中四重,或破式叉摩那法中四重,或破比丘及尼戒中四重,并名边罪,属重难摄,故名增上重罪。若依律藏,不许忏悔,不得重受一切戒品;若依梵网,须以得见好相为期。今依此经,则以得清净轮为期也。又七逆等,亦名增上重罪,虽梵网经,亦不许其受戒。若依此经,求得清净轮相,即应可受,尤为格外洪慈。

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求受菩萨根本重戒,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师,广解菩萨法藏,先修行者,应当至心于道场内,恭敬供养,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三种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摩诃衍,此云大乘,欲行大乘菩萨之道,须受菩萨三聚净戒,即梵网十重四十八轻戒也。此菩萨戒,普通在家二众,出家五众,皆可受持,故名在家出家一切禁戒。若千里内有授戒师,理应从受;若无先解先修行者,便可自受。若先已作增上重罪,须求清净轮相,方可誓受。若今生无增上重罪,便可于道场内,请佛菩萨以为师证,自誓得戒。此同地持、璎珞二经,重在发菩提心;不同梵网,制令见好相也。

复次,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即应推求声闻律藏,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受持读诵,观察修行。

比丘、比丘尼戒,关系僧轮,至尊至贵,故虽无增上罪,亦须求得清净轮相,方可承当,不同菩萨戒也。又设有如法戒师僧众,而不从受,便自出家,则成盗法重难。今既僧轮久废,誓续住持,故须学发无上道心,方堪感得清净轮相。若依瑜伽论说,则像法既尽,便不复发无作律仪,彼是随情,今乃随智,无违妨也。摩德勒伽,此云智母,即是菩萨论藏,先求声闻律藏,次及菩萨论藏,则所重可知矣。

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应当先誓愿受(菩萨)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弥、沙弥尼,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求为依止之师,请问教戒,修行威仪,如沙弥、沙弥尼法。

虽得清净轮相,未满二十,尚不许即承当比丘,足显比丘戒之尊矣。先誓愿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弥、沙弥尼别戒,可见受菩萨戒,仍得誓为沙弥,岂沙弥等,不得先受菩萨戒耶。问:既有先旧大乘具受戒者,何不依之受戒,而乃自誓受耶?答:此有三意,一者或此先旧行头陀行,不肯度人。二者或此先旧未满十夏,未为和尚。三者或先求轮相时,未遇此人,得清净后,乃遇见之。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当亲近菩萨所修摩德勒伽藏,读诵思惟,观察修行,应勤供养佛法僧宝。

未满二十,未成比丘,故但许学菩萨论藏,未许推求声闻律藏也。故知未受具人,辄先阅律,深为不可;已受具人,不学律藏,尤所不应。

若沙弥尼年已十八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当自誓受毗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学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满二十时,乃可如上总受菩萨三种戒聚。

佛因女人根钝,故沙弥尼年十八已,先令与其二年学戒,名为式叉摩那,此翻学戒女也。当其得清净相,已誓愿受菩萨十重及受沙弥尼戒,今年十八,则自加受式叉六戒,六戒在律藏中,不必预列,至年二十,乃受比丘尼戒。此比丘尼所有具戒,亦属菩萨三聚戒摄。菩萨毗尼,犹如大海,悉摄一切诸毗尼故,须于菩萨戒中,自辨七众差别,一一不得紊乱若此。

然后得名比丘、比丘尼。

此总结若男若女,设于年未满二十时,先得清净轮相,则男止名沙弥,女亦止名为沙弥尼,或名式叉摩那,至年二十,乃名比丘、比丘尼也。菩萨所示学戒法式,一遵律制如此,后之弘律学者,漠然不知,哀哉!哀哉!初明得竟。

若彼众生,虽学忏悔,不能至心,不获善相者,设作受想,不名得戒。

五众木叉,非依师僧如法受得,则须依于清净轮相乃得,不同菩萨戒品,但依菩提心得也。二明随求克获竟。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若人修习此忏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终不能获清净善相,是名说占第二轮法。

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即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中至心者,即是成就勇猛,须在观行后心,多分兼得诸余好相。上至心者,即是相应至心,须在相似初心,能感菩萨现身说法,故得究竟不退也。然应之冥显亦不须论,但必第三至心,方证不退。则前二种虽获善相,急须修行禅定智慧,令与二观相应可矣。不然,故业虽灭,新业还生,亦可惧也。二示第二轮相竟。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于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

轮各四面,今各书三数,则空一面不书,乃得有不现者也。以十八数次第书于六轮,不可错乱。

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诸数皆从一数而起者,单一则不成数,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三与一为四,四与一为五,乃至展转无穷,无不从一起也。以一为本者,对一名二,而二之体,仍即是一。对二名三,而三之体,亦仍是一。对三名四,而四之体,亦仍是一。对四名五,而五之体,亦仍是一。乃至展转无穷,无不当位各仍是一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以无二故,亦本非数。无明不了,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则成见相二分。譬如捏目,妄睹二月,所谓一与一为二,亦所谓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谓二月妄,别立一月为真,所谓二与一为三,亦所谓异彼所异,因异立同也。真妄相对,既已成三,则必更立非真非妄,所谓三与一为四,亦所谓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也。谓四句可说皆妄,则必别立不可说句,所谓四与一为五,亦所谓如是扰乱,相待生劳也。从此遂至不可穷诘,何非从一而起乎?又只此无尽妄数,一一当位,体常是一,皆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以为其体,更无别体,故云以一为本也。然无生而妄见有生,则一为生之始;无成而妄见有成,则六为成之始。儒者不了,谬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不知吾心一念妄动,故不觉从一有五,非心外果有天也。又由吾心一念妄静与妄动合,故不觉遂成六根,非心外果有地也。何以言之,妄动者,即能分别之见分,所谓谬念思惟也。妄静者,即所取著之相分,所谓现妄境界也。思惟为能生,境界为能成,一得五而成六生水,即为耳根;二得五而成七生火,即为舌根;三得五而成八生木,即为眼根;四得五而成九生金,即为鼻根;五得五而成十生土,即为身根;总揽五根五尘以为相分,即为意根。六根顿成,实无次第先后,但依妄想,约数说耳。根尘相对而起六识,识之见分,还熏心种;识之相分,还熏色种。种恒生现,现恒熏种,由其集业有善、不善、非善不善三类差别,所熏种子至成熟位,报得现行六尘境界,各各有违有顺及非违顺。违名苦受,酬不善因;顺名乐受,酬彼善因;非违非顺名为舍受,酬彼非善不善无记之因。今以六轮表示六根六尘六识,以十八数表十八受,并从迷于一实境界而起,则知心外无法,不堕邪因及无因论;又显六根尘识及十八受,皆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则知全妄即真,可悟惟心及真如观矣。此中依文,似是先有一实境界,次有无明,次有妄境,次因集业方有六根,依根取尘方有六识,实则语不顿彰,说有先后,非果有次第也。设尔,则六根六识未起之前先有无明,此无明当与何等心王相应耶!今谓八识及诸心数之性,名为一实境界,无始以来从未悟故,名为根本无明。此根本无明,秖是第七识相应之微细法执及我执耳。因此法执、我执,方于第八识体,顿现根身器界;由根境为缘,方发六识现行;而其六识种子,并是无始本具,非后方生也。初正示轮相竟。

若未来世佛诸弟子,于三世中所受果报,欲决疑意者,应当三掷此第三轮相,占计合数,依数观之,以定善恶。如是所观三世果报善恶之相,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百八十九种。何等为一百八十九种:

依轮三掷,总计共有一百八十九种差别,随其所现一种数相,用决果报善恶也。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慈悲喜舍),七者修世禅得成就(根本四禅),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十者求上乘未住信,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十三者所观人为善友,十四者随所闻是正法,十五者所观人为恶友,十六者随所闻非正教,十七者所观人有实德,十八者所观人无实德,十九者所观义不错谬,二十者所观义是错谬,二十一者有所诵不错谬,二十二者有所诵是错谬,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错谬,二十四者所见闻是善相,二十五者有所证为真实,二十六者有所学是错谬,二十七者所见闻非善相,二十八者有所证非正法,二十九者有所获邪神持,三十者所能说邪智辩,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谓妖鬼通,非道眼也),三十二者应先习观智道,三十三者应先习禅定道,三十四者观所学无障碍,三十五者观所学是所宜,三十六者观所学非所宜,三十七者观所学是宿习,三十八者观所学非宿习,三十九者观所学善增长,四十者观所学方便少,四十一者观所学无进趣,四十二者所求果现未得,四十三者求出家当得去,四十四者求闻法得教示,四十五者求经卷得读诵,四十六者观所作是魔事,四十七者观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观所作事不成,四十九者求大富财盈满,五十者求官位当得获,五十一者求寿命得延年,五十二者求世仙当得获,五十三者观学问多所达,五十四者观学问少所达,五十五者求师友得如意,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六十一者观所虑得和合,六十二者所观人心怀恚,六十三者求无恨得欢喜,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六十五者所观人心欢喜,六十六者所思人得会见,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复会,六十八者所请唤得来集,六十九者所憎恶得离之,七十者所爱敬得近之,七十一者观欲聚得和集,七十二者观欲聚不和集,七十三者所请唤不得来,七十四者所期人必当至,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来,七十六者所观人得安吉,七十七者所观人不安吉,七十八者所观人已无身,七十九者所望见得睹之,八十者所求觅得见之,八十一者求所闻得吉语,八十二者所求见不如意,八十三者观所疑即为实,八十四者观所疑为不实,八十五者所观人不和合,八十六者求佛事当得获,八十七者求供具当得获,八十八者求资生得如意,八十九者求资生少得获,九十者有所求皆当得,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获,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当得,九十五者有所求久当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损失,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九十九者观所失求当得,一百者观所失求不得,一百一者观所失自还得,一百二者求离厄得脱难,一百三者求离病得除愈,一百四者观所去无障难,一百五者观所去有障难,一百六者观所住得安止,一百七者观所住不得安,一百八者所向处得安快,一百九者所向处有厄难,一百一十者所向处为魔网,一百一十一者所向处难开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处可开化,一百一十三者所向处自获利,一百一十四者所游路无恼害,一百一十五者所游路有恼害,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恶饥馑起,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恶多疾疫,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国丰乐,一百一十九者君无道国灾乱,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灾乱灭,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恶国将破,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国还立,一百二十三者观所避得度难,一百二十四者观所避不脱难,一百二十五者所住处众安隐,一百二十六者所住处有障难,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众不安,一百二十八者闲静处无诸难,一百二十九者观怪异无损害,一百三十者观怪异有损害,一百三十一者观怪异精进安,一百三十二者观所梦无损害,一百三十三者观所梦有损害,一百三十四者观所梦精进安,一百三十五者观所梦为吉利,一百三十六者观障乱速得离,一百三十七者观障难渐得离,一百三十八者观障乱不得离,一百三十九者观障乱一心除,一百四十者观所难速得脱,一百四十一者观所难久得脱,一百四十二者观所难受衰恼,一百四十三者观所难精进脱,一百四十四者观所难命当尽,一百四十五者观所患大不调,一百四十六者观所患非人恼,一百四十七者观所患合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观所患可疗治,一百四十九者观所患难疗治,一百五十者观所患精进差,一百五十一者观所患久长苦,一百五十二者观所患自当差,一百五十三者观所患向医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观所疗是对治,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药当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观所患得除愈,一百五十七者所向医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观所疗非对治,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药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观所患命当尽,一百六十一者从地狱道中来,一百六十二者从畜生道中来,一百六十三者从饿鬼道中来,一百六十四者从阿修罗道中来,一百六十五者从人道中而来,一百六十六者从天道中而来,一百六十七者从在家中而来,一百六十八者从出家中而来,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养来,一百七十者曾亲供养贤圣来,一百七十一者曾得闻深法来。一百七十二者舍身已入地狱,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舍身已作饿鬼,一百七十五者舍身已作阿修罗,一百七十六者舍身已生人道,一百七十七者舍身已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舍身已生天道,一百七十九者舍身已为天王,一百八十者舍身已闻深法,一百八十一者舍身已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舍身已值圣僧,一百八十三者舍身已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舍身已生净佛国,一百八十五者舍身已寻见佛,一百八十六者舍身已住下乘,一百八十七者舍身已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舍身已获果证,一百八十九者舍身已住上乘。

二详列竟。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种善恶果报差别之相。

初明占竟。

如此占法,随心所观主念之事,若数合与意相当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有乖错,若其所掷所合之数,数与心所观主念之事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为虚谬,其有三掷而皆无所见者,此人则名已得无所有也。

但能至心,无不相当,有不相当,秖因不至心耳。问:若是已得无所有人,岂有疑惑而待占耶?答:俱解脱人,得无生智,则不待占。慧解脱人,但得尽智,设遇障缘,仍能暂退,故须占察也。如佛在世,有一罗汉将证频退,至第七返,便自断命而入涅槃,佛亦不能劝谕令止。故知三世果报,虽皆虚妄,翳苟未尽,空华历然,执之则堕邪常,拨之则为断见,悟之则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当下皆即事事无碍法界矣。初明自占竟。

复次,善男子!若自发意,观于他人所受果报,事亦同尔。

一切父母亲缘,师徒同学,若存若亡,欲知各各三世果报,皆可至心代为占察也。

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来求请欲使占者,应当筹量观察自心,不贪世间,内意清净,然后乃可如上归敬修行供养,至心发愿而为占察。不应贪求世间名利,如行师道,以自妨乱。

如行师道,谓如世间卜相等师,行邪道也。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故。

若内心不清净者,设令占察而不相当,但为虚谬耳。

既涉贪求,决无感应,大士所立妙法,断不可假借也。二详示占法竟。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一切所占,不获吉善,所求不得,种种忧虑,逼恼怖惧时,应当昼夜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则吉,所求皆获,现离衰恼。

占虽不吉,若能至心称名,亦可转祸为福也。准此则所占虽吉,若恣情放逸,不更修善,亦当不久还受衰恼矣。噫!不依一实境界修二种观,证无生忍,宁免三世果报哉!初示占察法竟。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上来已为末世钝根,巧设除疑转障之法,然而障转疑除之后,正可进趣大乘;欲趣大乘,必假方便,故今特问之也。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即大佛顶经所谓最初方便也。一实境界,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惟一实相,更无他物,即大佛顶经所谓阴入处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能速入菩萨种性。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众生,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十界众生,同一心体,迷之而为蜎飞蠕动,心体无减;悟之而为诸佛菩萨,心体无增。以一切十界,从来无有二心,惟是一心真体。又一一含生,即具心之全体,非是心之少分。良由心体绝待,不可割裂,无有方隅,不思议故。譬如日光,遍照一切隙中,一一隙中,皆见日之全体大用,非是日之少分。又一刹那中所见日光,即是亘古亘今日光,除此现前日光之外,更无过去未来日光。可别贮积何处。夫日光仅是色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灵妙而不尔耶!又如人世岁朝,则普天下人同增一岁,秖一岁朝,人人各得其全,不可分此一岁以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又不可谓天下之人各增一岁,遂使共成多多岁朝。夫岁时仅是假法,尚尔不可思议,况一心实体而不尔耶。是故不论昏迷倒惑蠢动含灵,现前一念心体,无不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故;非待成佛之后,方证不生不灭乃至离分别也。从本不生不灭者,譬如翳目见空中华,华即是空,故有翳时,华本不生;纵翳尽时,华本不灭,以无实华可灭故也。众生于无生灭中,妄见生灭。生实不生,灭实不灭也。从本自性清净者,譬如烟雾腾于虚空,虚空之性原无垢染,众生于清净中,妄见垢染,垢染自性恒清净也。从本无障无碍者,譬如方圆器妄现方圆空,空体原无方圆。众生于无障碍体中,妄见障碍,障碍即无障碍也。犹如虚空离分别故者,譬如虚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无分际,无动摇,无形质,无方隅,无彼此,无内外,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在无不在,离诸戏论,不可分别,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亦如是也。此是直指现前一念昏迷倒惑心体本来如此,故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又云:如来成正觉时,悉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也。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离现前一念,别谈真心,何异离波觅水耶。

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此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体,从来竖穷横遍,不可区局也。现前一念,虽复觅之了不可得,而遍知一切根身器界,无有遗余。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故云: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也。又知色之时,知非是色;知声之时,知非是声;知香之时,知非是香;知味之时,知非是味;知触之时,知非是触;知法之时,知非是法。故云究竟一相也。又色声香味触法,无是知者,无非知者,不可分析,不可指陈,故云无二无别也。又发白面皱,知体无皱;六尘迁灭,知体无迁,故云不迁不异也。又遍缘法界,知体不舒,清心户堂,知体不缩,故云无增无减也。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此直指现前一念心体,法尔具足十法界也。一切众生,即六凡法界,并声闻,辟支,菩萨,诸佛,如此十界,皆同现前一念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除此现前一念心体之外,更无十法界心可得,是故若约诸佛,则余九界,皆是佛心中之九界,九界无非佛心所具;若约地狱,则余九界,亦皆地狱心中九界,九界无非地狱心中所具。中间八界,并可例知。譬如一室而有十灯,随一灯光,必能遍摄余九灯光,同为一光,互在互融也。又一界既具九界,则彼九界,法尔亦必还各互具,便是百界。每界各论十如,便是千如。约五阴实法,亦具千如,约众生假名,亦具千如。约依报国土,亦具千如。便是三千性相,总不离现前一念心体也。譬如一隙中之日光,顿摄日轮全体,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必遍摄百千隙中日轮全体同归此一隙中,亦必将彼一一隙中日轮所有遍照百千隙之功能,同归此一隙中。又必将彼过去未来一一刹那所有遍照遍在全体功能,并同归此一隙一刹那中,断断不可分剖,无有分剂故也。初显真竟。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识,即八识心王;受想,即遍行五数之二;行,即指余四十九心数法。此等心心数法,虽有忆念缘虑觉知,而非显色,故非青黄赤白杂色;亦非形色,故无长短方圆大小;亦非内外中间诸处,故无形状区分可得。是则但有觉知之名,实无觉知之相,毕竟无体,觅之了不可得。如波以水为体,别无自体也。大佛顶经七处征心,正欲显此妄心无体,若达无体,必不误认所推影子以为能推矣。

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前云熏习因缘,现妄境界,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也。又云令生念著,是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然境界犹似可以指陈,妄心毕竟觅不可得,是夺心不夺境也。今明由分别故,妄见境界差别。既无觉知能分别者,那有境界为所分别。如无眼见,那得有色;如无耳闻,那得有声,则是心境俱夺,五蕴皆空,非待灭而后空也。初会妄即空竟。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者,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依此无内之内,虚妄分别无外之外,而生有无、彼此、是非、好恶,种种情。谓如是诸法,非实有生,但从妄想生耳。妄想尚不可得,况有所生法耶。但有假名境界而已。

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此即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也,然虽说名为心,究竟觅之了不可得,以非显色形色,亦非内外中间故也,但有假名心、心数法而已。

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前明境界依妄心有,则是心生法生,可名唯心;次明妄心依境界有,则是法生心生,似非唯心之义。今故合明虽俱相依,仍以心为主也。当知境界依妄心有,是自证分为增上缘,转成相分;妄心依境界有,是由相分为所缘缘,显示见分。见相二分,起必同时,故无先后。而此妄心,总摄见分及内二分,同名为心,但指相分以为境界,见、相俱依自证而起,是故离心无别境界,但说诸法皆依心也。问:既但唯心,何故台宗复云唯色唯香等耶?答:正以六尘相分,依自证起,体即是心,故唯色唯香,仍即唯心,不相违也。倘计色香别有自体,如何能使一切法趣,今依一心而有相、见,种种相、见,全体是心,故可互摄互入互遍互融耳。二会妄即假竟。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义不异者,同是因缘生法,同皆即空即假即中也。体不异者,同以三德秘藏为体也。为心所摄者,见、相二分,皆依自证分起摄末归本,总名唯识。唯识即唯心也。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从心所起,即依自证分而起相分也。与心作相,即与见分为亲所缘缘也。和合而有,谓不可分别心境之际畔也。共生共灭,谓刹那无前后也。同无有住,谓心境无不初生即灭,终不迁至第二念也。第二念之心境,但与前念相似相续,所以似常似一,昧者不知,妄计为常一耳。初明体竟。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上明众生心体,体无分别,量周横竖,具同十界,全妄即空假中,不可思议,那得论相,然以无相,无所不相,故得有二种相,当知二相即皆无相,所以名为相大也,心内相者,实非在内,但以自证分及证自证分,微妙幽密,不可见故,故名心之内相。心外相者,实非在外,但以相分及与见分,作用显然,世共许故,故名心之外相。内相外相,同名为心,则心外更无他物也。又于内相分真妄者,真即诸心心数四分所依理体,亦名实相,此真虽遍内外二相,以微密故,且名为内;妄即诸心心数各内二分,迷真而起,即以真如为体,无别自体,故名为妄,此妄亦无方隅分剂,以不可见,且名为内也。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上明体中,则摄一切生灭同归真如,以真如外无生灭故。今明相中,则摄一切真如同归生灭,以生灭外无真如故。所言真者,犹起信论所言觉义也。心体本相者,即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故云如如不异清净圆满等也。秖此觉义,则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云建立生长一切法也。又如如不异,即性体;圆满难见,即性量;建立生长,即性具。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所言妄者,犹起信论所言不觉义也。起念即是业相,不觉心动,说名为业。即诸心心数,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内二分也。分别觉知缘虑忆想,即能见相,诸心心数各有见分是也。所生一切境界,即境界相,诸心心数各有相分是也。而内虚伪无有真实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故此不觉,别无真实自体可得见也。

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随有所念,境界现前,即依自证分起相分也。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即由所缘相分,显示有能缘见分也。相分如镜像,见分如镜光,故名心之外相,非谓在心外也。自证分如镜面,证自证分如镜背,故名心之内相,非谓在心内也。譬如镜面镜背,以铜为体,别无自体,故名为妄;本觉真如,譬如镜铜,故名为真。以真收妄,则若背若面若光若像,无非是铜。即生灭门是真如门,依真起妄,则秖此一铜,为背为面为光为像,即真如门是生灭门,约相分别,则铜及背面皆属于体,故名内相;光之与像皆属于用,故名外相也。二别释竟。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因果体用,统惟一心。心外无法,即显此心无外之相,名为相大也。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一切众生,恒迷外相,不达惟心,所以更须会归一理也。如梦所见下,是立喻。一切境界下,是法合。复次应知下,重明境界实不生灭,心生故种种法生,则但是心生,非别有法而得生也。心灭故种种法灭,则但是心灭,非别有法而可灭也。故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镜中像,体秖是铜,生何曾生,灭何曾灭耶。

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

假如眼所见之一色,鼻所嗅之一香,此色此香,实不生灭;既不生灭,则无差别,即是寂静一味,即是真如第一义谛,即自湛然圆满。故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中道体无分剂,扩同太空,故名性量,色香既尔,法法皆然。

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假如一色一香,扩同太空,无分别相,则必无所不在,普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故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一切法趣香,是趣不过也。依持建立,故名性具,色香既尔,法法亦然。夫一切法实不生灭,则因缘即中;一切法无分别相,则因缘即空;一切法皆能依持建立一切诸法,则因缘即假。相分尚尔,况见分耶。况自证分、证自证分耶。诸心心数四分之相,同是一实境界之相明矣。二明相竟。

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

彼心,正指众生现前一念心也。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具足无漏功德之业,即是平等无二如来之藏,诸佛证此以为法身,不过全证众生理本,此理从无始来,相本无障无碍,体本自在不灭,用本一切现化,非俟成佛,然后有也。但诸众生,虽即同共依此法性,由妄分别,妄念彼此,故于一体横计别异。诸佛已破我法二执,断无明源,证此一性,故遍一切十方三世,所示作业,种种化益,亦皆共一也。

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众生心体,既即诸佛法身,法身遍满不动,当知即是众生心体遍满不动也。但众生在迷不觉,故约诸佛所证以显法身,秖此法身流转六道,名曰众生,设无诸佛法身以为所依,何处得有众生死此生彼。

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借虚空以喻诸佛法身,借彼色像形类以喻众生果报烦恼也。

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

此以诸佛法身,合虚空喻;以众生果报,合彼色像形类喻也。依法身而建立生长,故名即假;为法身处所摄,故名即空;以法身为体,故名即中。众生身中法身不可毁灭,故原无减;烦恼断时,还归法身,故亦无增也。由烦恼故,妄于法身之中,见有种种果报。果报似动,而法身不动;果报似变,而法身不变。譬如翳目,见空中华。华相飞舞似动,而空本不动;华相生灭似变,而空本不变也。问曰:喻中既云色像坏时,还归虚空。今法合应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胡乃云烦恼断坏耶!答曰:果报无体,全以法身为体。由烦恼故,不见果报体即法身,若断烦恼究竟尽时,便见身诸毛孔,量同虚空,遍含尘刹,不可思议,岂更有果报可坏,令其扩同顽空耶!问曰:设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亦有何过?答曰:有过,若烦恼未断,则果报坏时,复生异熟,何能证会法身。若烦恼断时,则幻化空身,本即法身,何俟更坏果报。问曰:此则法喻有不齐过?答曰:凡言喻者,秖是少分相似。如雪山喻象,岂可责其尾牙。满月喻面,岂可求其眉目。今以虚空而喻法身,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岂可责其灵知寂照。当知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即是诸佛所证究竟法身。绝待真常,不可为喻。但由烦恼自覆,有而不知,故不得已,须设众喻,欲明举体随缘,则喻以如金铸十界像,仍恐迷者谓有造作,谓有分剂;欲明对至即现,则喻以如镜写妍丑容,仍恐迷者谓有彼此,谓有内外;欲明迷悟无性,则喻以空华起灭,冰水互成,仍恐迷者谓迷能生悟,悟亦生迷;欲明智断不坏,则喻以如金出矿,如木成灰,仍恐迷者谓一分是常,一分无常,所以一切言诠,皆不能及。譬如盲人欲辨乳色,闻鹤谓动,闻雪谓冷,闻粖为软,闻贝谓坚,种种忆想,终不能见乳之真色。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之谓也。今不得已,更助观心一释,令有智者,直下荐取,现前一念心体,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现前一念心体而有建立生长,住于现前一念心体之中,为现前一念心体所摄,以现前一念心体为体,无有能出现前一念心体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现前一念心体,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证现前一念心体,而现前一念心体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思之思之。问:若果报即是法身,不须灭者,则烦恼即是般若,亦何须断?答:若知烦恼即是般若,般若现前,无复烦恼,名烦恼灭,乃是非灭非不灭而论灭耳,岂真有烦恼实体而可灭耶?又问:若烦恼非灭非不灭而得论灭,则果报亦非灭非不灭,何不论灭?答:烦恼如形,果报如影;烦恼如声,果报如响;烦恼如目翳,果报如空华。故但论烦恼灭,不须更论果报灭也。问:以虚空喻诸佛法身,几义相似,几不相似?答:一无始终,二不生灭,三无处不遍,四包容无外,五无障无碍,六不可撮摩,此是似义。一虚空顽然,法身真觉;二虚空但名,法身有体;三虚空凝然不变,法身举体随缘;四虚空荡无一物,法身具无边德;五虚空与色为二,法身众生不二;六虚空但是心心数之相分,法身总摄心心数之四分,四分无非法身体故,此即不相似也。若能了达四分无非法身,则此虚空相分,亦即法身全体,非是法身少分,所以芥子中空,便同十方太空,便同十界众色,此岂烦恼情谓所计对色之空也哉。二就佛界明具九竟。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无明心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即根本住地无明,所谓界外同体惑也。由此根本无明痴心所故,令法身体,举体而为业相,即成诸心心数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内体也。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者,即无明熏真如体,令彼心心数体,幻成见相二分也。依妄境界熏习因缘,乃至计我我所者,从根本无明法执,而起枝末无明我我所执,所谓界内见思惑也。造集诸业者,无明缘行,造于有漏善恶不动三种业也。受生死苦者,三界分段生死,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乐不苦是行苦也。即是法身流转六道,故名众生。设无法身,即无众生之名可得矣。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法身熏习者,即以本觉之性而为法身,由众生无不具此本觉性故,得受有漏闻思修等熏习,由熏习力为增上缘,资本觉性,令起无漏出世间智;更不资熏烦恼种子,故得烦恼渐薄;由烦恼薄,故能厌离世间虚伪果报。厌离虽同,发心有异。若其无始法执重者,则先求涅槃道;若其无始法执轻者,则能信归一实。若约发心差别,则求涅槃者,名为二乘;信一实者,乃名菩萨。若约究竟所行,则一是渐悟,一是顿悟,同名菩萨也。究竟离无明睡,即转名佛,设无众生,亦无菩萨、佛可得矣。初明迷悟差别竟。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法身喻如湿性,众生如冰,佛如纯水,二乘菩萨,如冰渐泮而未尽也。冰之湿性无减,水之湿性无增,故云毕竟平等。可谓但转其名无实性矣。二广释竟。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合前心体心相及如来藏三义,乃可略显一实境界,以为进趣最初方便也。初示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竟。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一切时,谓行住坐卧等时,一切处,谓见色闻声等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谓做作语言攀缘等业,以要言之,不出六行六境,一一无非所观境也。六行者,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语言,六做作。六境者,一见色,二闻声,三嗅香,四受味,五觉触,六知法。于此十二事中,并须修学唯心识观。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此唯心识观,乃是破法执之利刀,烧烦恼之猛焰,证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诀,至简至易,至妙至玄。子科有五,初云悉当观察知唯是心者,总示唯心止观门也。次云乃至一切讫不自觉知,示分别性观门也。心若住念于一切境,则成遍计所执,名分别性,今即察知,勿令无记攀缘不觉,故名为观此言无记,与三性中无记不同,三性中无记性者,于善不善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今以唯心识观守记内心,名之为记。若复忘失唯心识观,妄想攀缘计有外境,名为无记也。三云于念念间讫令心自知,示分别性止门也。悉应观察,谓当观察知唯是心,正大乘止观所明强观诸法唯是心相,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状无实也。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者,正大乘止观所谓次第以后念破前念令知无实念也,然亦不可妄计前念为所观,后念为能观,以后念起时,前念已灭,不得成所观境,但借前念之非实,以知后念之本虚,仍是当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由此能观,令于所观不起实执耳。四云知已(‘已’字疑应为‘己’)内心讫起于分别,示依他性中观门也。内心自生想念,谓长谓短,谓好谓恶,谓是谓非,谓得谓失,谓衰谓利,谓有谓无,于依他起而成遍计,而诸境界,本无有念,亦无分别,不过皆是自心之相分耳。五云当知一切已下,示依他性中止门也。一切诸法,既唯自心相分,则有即非有,无生无灭,并不执此虚相矣。言一切境界即自非长非短等者,且如有境于此,短者视之,则以为长,境非长也。长者视之,则以为短。境非短也。喜者视之,则以为好,境非好也。厌者视之,则以为恶,境非恶也。同想视之,则以为是,境无是也。异想视之,则以为非,境无非也。虚妄摄受,则以为得,境非得也。虚妄分离,则以为失,境非失也。违其妄情,则以为衰,境非衰也。顺其妄情,则以为利,境非利也。计彼是实,则以为有,境非有也。计彼是虚,则以为无,境非无也。譬如同在一处,天见琉璃,鱼见窟宅,人见清水,鬼见脓血炭火,离彼四类有情心想,何尝别有法相可得。又如同一美女,有欲男子视之,以为妙好,等辈妒妇视之,以为怨家。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不净观人视之,以为行厕。出世圣人视之,知其本空,入假菩萨视之,知其能为十界染净缘起,佛眼视之,知即法界实相,举此一法,总不出于十界各自心量心外无境,一切诸法,例皆可知,摄法归心,则心外无法,因缘即空也。心生想念,则法随心现,无量差别,因缘即假也。法唯心生,以心为体,非有非无,离一切相,本无差别,不生不灭,因缘即中也。若能念念如此观察,则何执不破,何惑不消,执破惑消,朗然大觉,方知诸法本来寂灭,不复更灭矣。

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

守者,不令驰散,即是定也。记者,恒令分明,即是慧也。内心者,不念前境,了知心外无法,故名为内,非枯守一腔之谓,不可不知。

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设有外境当情,即是慧心失照,不可不觉察也。初观境唯心竟。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

众生无始以来,由于自心所现境界不了知故,但能内(编者注:‘内’一作‘向’)外妄生分别,不能反观内自心相,今由善修唯心识观,知境唯心,心不外驰,故想起即知,不随想而漂堕也。贪嗔邪见,根本三毒,一起便知,知便不令相续,阿含经中所以贵知恶也。与信惭等善法相应,名之为善,与无惭等恶法相应,名为不善,俱不相应,名为无记。知此三性差别,则必能断不善无记,令其恒善。知心劳虑种种诸苦,则必能息虚妄尘劳,令证寂灭一心法界矣。

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前论修观,通一切时及一切处。今约入定,则四威仪中,坐为最胜也。知惟心生,则色本无生,知唯心灭,则色本无灭,故得色寂三昧,又心生灭相,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则刹那才生,无间即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既无动转,心相本寂,心既本寂,色岂不然,观色唯心而悟本寂,故名色寂三昧,非谓色寂而心不寂也。得此三昧,是圆五品观行即佛。初正示观门竟。

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从事入理,名奢摩他,即一心三止也。从体起用,名毗婆舍那,即一心三观也。二皆名观心者,皆有智慧照了故也。皆言信者,指圆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观也。前于名字位中,修行唯心识观,而登五品色寂三昧,非无一心不二止观但以定慧未深,未得名信,今既得此色寂三昧,观行位极,故应学习信二观心,念念冥理,念念起用,令其平等正直,速登佛慧也。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修行唯心识观,已能了达实无外境,唯有内心,今即思惟此内心相,觅之了不可得,故不可见,是即空也横遍十方,故圆满不动,竖穷三际,故无来无去,是即假也。体即法身,法界常住,故本性不生不灭,离于分别,是即中也。一念内心,本是因缘生法,观其即空假中,无一事而非理,故名奢摩他观,此观遍能止息三惑,遍能停止三境,遍不分别止与不止,是故亦名一(编者注:‘一’字一作‘三’字)心妙止。

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先知境界唯心,又知此心即空假中,则无事而非理矣。事既即理,理能成事,故设欲想见内色生,则内色便随心生,设欲想见内色灭,则内色便随心灭,设欲想见外色生灭,亦复如是。具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所明也。所执受色,名为内色,不执受色,名为外色,背舍胜处及一切处,小乘修之,止名不坏法观,今以圆解修之,便成圆行也。乃至习想见佛色身者,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事。中间超略余九法界,及与佛界依报眷属等想。故云乃至也,如此若自若他十界色像,无不随心而生,随心而灭,从体起用,转变自在,一一皆如幻化水月镜像,非有似有,有而非有也。巧术力故,种种变现,名之为幻,心是能幻,十法界色皆所幻也。神通力故,无而示有,名之为化,心是能化,十法界色皆所化也。此心如水,十界月影恒于中现,而非外来,此心如镜,十界形像对至即现,而无出入,心本无色,故十界色一一非心,由心有色,故十界色皆不离心,心外无色,故十界色皆悉非来,心生色生,故十界色皆非不来,色秖是心,故十界色皆悉非去,心灭色灭,故十界色皆非不去,有而不有,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十界色皆即非生,不有而有,故十界色皆非不生,缘起无性,故十界色皆即非作,无性缘起,故十界色皆非不作,即中之空假,名为非不来非不去非不生非不作,是心作十界色也。即空假之中,名为非来非去非生非作,是心是十界色也。随于背舍胜处及一切处乃至佛身观中,一一了达一心三观,故名毗婆舍那,此观遍能观穿三惑,遍能观达三谛,遍不分别观与不观,是故亦名一心妙观。二别示二观竟。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

二观成胜进竟。

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了知心外无法,而修一心圆顿止观,从五品位,增长信解而登六根净位,则得疾入第一义空,不堕凡夫及二乘地,任运三心圆发,入圆初住,名为无上大菩提心也。初释唯心识观竟。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前依他性止门,已知一切法唯心想生,唯心生灭,无暂时住,今即因此而入真实性中观门,故云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也。何者,不了法界,似有心生,生时觅之了不可得,则性即无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灭则无心,而心性非无,故无灭也。次入真实性中止门,故云不住见闻觉知,何者?心性虽无生灭,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可得见闻觉知,设有可见可闻可觉可知,便非心性,以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故,又复不得别认不可见闻觉知境界以为心性,故云永离一切分别之想。何者?心性虽复不可见闻觉知,而见闻觉知,体即是心,不可别唤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境界以为心也。

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观行位中习此真如实观,直观心性,永离分别,则虽不学次第禅门,自渐能超四空定境,以彼四空定境,皆不能离分别想故,且如入空处定者,必先厌患色笼,修观破色,缘无边空而入于定,定心与彼空处相应,住此觉知,是分别想,非无分别也。次入识处定者,必先厌患虚空,舍空缘识而入于定,定心与彼识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无少处定者,亦名无所有处,必先厌患于识,舍识缘无所有而入于定,定心与彼无所有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必先厌患无所有处,舍无所有想,缘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定心与彼非想非非想处相应,住此微细觉知,犹复是分别想,非无分别,所以报尽还堕,不证真常也。今修真如实观,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所以观行位中,即已善超三有,而得相似空三昧门。

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既登观行一品,即能圆伏五住烦恼,故心心数粗分别相不现在前,十方诸佛菩萨真善知识,同皆守护,令得长养,乃至能入心寂三昧,由观心性无生无灭而入三昧,故名心寂,心寂则色亦寂矣。初正示观门竟。

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心寂色寂,是五品之终,一行三昧,是十信之始,观行位极,相似解发,故云即复能入也。言一行者,圆信圆解,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所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法界无外,更无余行,以即空故,名圆圣行,以即假故,名圆梵行及婴病行,以即中故,名圆天行,又事即理故,一心圆具圣梵天行,体即用故,一心圆兴婴儿病行。又入一行三昧,即前所明信奢摩他观心,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即前所明信毗婆舍那观心,由此一心圆顿止观,住六根净坚信位中,此但名为决定信解,决定能向一乘大菩提心,登圆住也。圆住以上,乃名真实奢摩他毗婆舍那道故。

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圆教坚信位人,仍有二种,一者直修顿观,中中流入,二者或修渐及不定两观,双照二边,虽照二边,恒契中道,故学世间禅三昧时,不同凡夫之著有,修出世间菩提分时,不同二乘之乐空也。二观成胜进竟。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明此真如实观,乃是能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心之最妙巧便,依此得成一心三智,故是众智所依,从此发生五行万行,故是行之根本也。二别释二观竟。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虽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并属圆教名字位人,而此圆人,仍有利钝,若久熏圆解,知境唯心,五浊习轻者,则阴盖轻微,散乱亦少,所以即可体达识心本寂,了知三千宛然即空假中,名为学习真如实观也。若初获圆闻,染情尚厚,五浊习重者,则盖障数起,心难调伏,所以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知其无不即空假中,名为先学唯心识观也。然钝根之人,不可即修真如实观,而利根之人,不妨亦修唯心识观,但以理摄事,则名真如实观,从事入理,则名唯心识观耳。设欲舍事观理,则既非唯心识观,又非真如实观,所以大乘止观,深诫初心之人,不可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但可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准此,则名字位中,止可先习唯心识观,以其未能不起九界心故,观行初品,便可随意修此二观,若起九界心时,则观唯识,若不起九界心时,则观真如,观唯识,则色寂而心亦寂,观真如,则心寂而色亦寂也。初正明二观竟。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

虽学如是信解,谓依一实境界而学信解,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即名字初心人也。净熏习浅,故善根业薄,染熏习厚,故烦恼不伏,此须四句料简,自有善根厚而烦恼薄者,如前即应学习真如实观者是也。自有善根厚而烦恼厚者,如前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者是也。若善根虽薄,烦恼亦薄者,事可两向,以烦恼薄故,可习真如实观,以善根薄故,或先学唯心识观也。今为善根薄而烦恼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识观,须为别示善巧方便也。

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诸佛菩萨真实功德,通别名号,并由证真实性,称性所成缘起作用,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不了,计有心外佛菩萨名,即为净分分别性摄,若知名号,是我自心所现相分,即为净分依他性摄,能于一切时处常勤诵念,勿令间断,则心不散乱,名为妙止,名号历然,名为妙观,便可助显唯心识观,兼有灭障胜功能矣。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者,由前一切时处勤念称名,伏除昏散也。昏散既除,意即猛利,堪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观察地藏大士,及一切诸佛,同皆证此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法身,我身亦复全揽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其体,迷悟虽殊,性恒平等,生佛唯此一心,故无二,不因迷悟而有隔异,故无别,无始成就,故不生,永永常住,故不灭,无对待,故常,无所受,故乐,无戏论,故我,无所离,故净,性具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究竟显发,故功德圆满,是则归依大士及佛,全即归依自心,故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也。除自法外,更于何处别有三宝可归依耶!一切归依三宝,无论达与不达,克实论之,皆是自归依耳。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大士诸佛体同,而由无始迷惑,妄认四大为己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己心相,譬如弃海认沤,安得不于常住之中妄见无常,乐中受苦,自在性中,不得自在,清净性中妄成杂染。而此无常苦无我不净之妄身妄心,仍依现前一念心性而起,但如幻化,非别有实,何乃被此虚诳不实身心所惑,而起诸恶烦恼耶。修此厌离,对治分别染著,则能成就二种观道也。二示方便竟。

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学如是观,双指法身及厌离观也,现前一念之心,即是依他起性;今观法身,则能显出依他性中圆成实性;复修厌离,则能除灭依他性中遍计执性。由显圆成,则净信增长;由除遍计,则诸障损减也。何以故下,叹其善学,盖我及十方诸佛,不过转灭依他中之遍计,令其净尽;转显依他中之圆成,令其满足,秖此所显圆成实性,名为一体三宝,亦名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何者?如如之理,名为法宝;如如之智,名为佛宝;理智不二,名为僧宝。满证一体三宝者,名为十方诸佛;分证一体三宝者,名为诸大菩萨;诠显一体三宝者,名为大乘深经;闻此一体三宝而不疑惑,名为闻慧;观察一体三宝而无滞碍,名为思慧;念念觉此一体三宝而无间断,名为修慧。今此行人,既能一心称名,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则闻地藏洪名,即为遍闻十方佛名,礼拜供养地藏,即为遍礼遍供十方诸佛。可谓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口无言声,遍诵众典;手不执卷,常演是经;心不思惟,普照法界矣。有何罪障而不除?有何功德而不满?有何恶趣门而不闭?有何净佛土而不生耶?初现离障缘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上文既明求离障缘者,修三方便,不惟现离诸障,兼能随愿往生。今更特明求生净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决生净土,亦能现获不退也。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名一心不乱,即是称名方便也。如上观察,即观法身及修厌离二方便也。具三方便,则舍身定生彼国,现在善根增长,速获不退,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视作浅近法门。

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谓由圆闻、圆思、圆修,所以能到一行三昧也。闻我名,闻十方佛名,闻大乘深经,即名字位中闻慧也。至心礼拜供养我及诸佛,执持读诵大乘深经,不生怖畏,得正见心,即观行位中思慧也。决定除灭罪障,现证无量功德,即相似位中修慧也。

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无分别菩提心,即信解一实境界之心也。寂静智现,即习信奢摩他观也。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即习信毗婆舍那观也。由得决定信利益行,方为能闻我名,由得不退一乘因,方为能至心礼拜等一切所能。初叹一心业胜竟。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不达心外无法,名之为杂。自心还取自心,名之为乱。妄起种种染著,名之为垢,所以虽复称诵,不得为闻。以未闻地藏二字之实义故,地即心地,藏即性藏,心性无二,安得有杂;既本无杂,何由有乱;既已无乱,何得有垢。今彼不达无二心性,所以本无杂乱垢中,妄成杂乱垢障,不闻地藏之圆名也。若于名字位中,圆闻一实境界而生于慧,则心无杂;随于观行位中,圆思唯识真如而生于慧,则心无乱;次于相似位中,圆修一行三昧而生于慧,则心无垢乃成决定信解也。然虽杂乱垢心称诵名字,亦获世间种种善报,所谓现离衰恼,后生人天,渐渐熏习,终成佛道,但现前不能即得广大深妙利益耳。

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意显若开圆解,则随所修善,皆得大益。所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也。二示二种观道以显圆行竟。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无相禅,即指依于一实境界所修唯识、真如二种观也。此二种观,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故名无相。而悉具足止观定慧,故名为禅。梵语禅那,此翻静虑。静即止定,虑即观慧,亦即寂照之异名也。深大利益,意指功德庄严;渐次作佛,意指智慧庄严。又利益约忍,约无间道;作佛约智,约解脱道也。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十发趣心,名坚信忍;十长养心,名坚法忍;十金刚心,名坚修忍。今但合称为坚修位。体性十地,名无生忍。分证法身,名入菩萨正位也。然诸经明忍,开合多少不同,大小横竖亦异,今须略辩,以示方隅;复须以义定名,令其不滥,共为三意: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属。一列名者,或明二忍,谓一生忍,二法忍;或明三忍,如此文;或明四忍,谓一伏忍,二顺忍,三无生忍,四寂灭忍;或明五忍,谓加第二信忍;或明六忍,谓加第三和从忍。顺为第四也。二解释者:小乘以耐怨害为生忍,耐勤苦为法忍,非今所用。别教以地前名生忍则浅,地上名法忍则深,亦非所用。圆教明十界假名皆空故为生忍,十界实法皆空,故为法忍;圆观二空,无次第无浅深也。三忍者,别教则十信为信忍,三十心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圆教则初后皆信实相,悉名信忍;初后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悉名顺忍;初后皆不起二边心,悉名为无生忍也。四忍者,别教则以十信为伏忍,顺忍、无生忍如前说,妙觉名寂灭忍。圆教则从初心至金刚顶,皆悉圆伏五住,皆名伏忍。初后皆悉休息众行,通得名寂灭忍。顺及无生,例如前说也。五忍者,别教以十信初心为伏,后心为信,顺等如前,圆亦如前说也。六忍者,别教则分十住以为和从,十行十向为顺,圆教则始终不乖实相,悉得名和从也。三结属者,今经言局意圆,不论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但取观行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信忍;相似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顺忍;分证乃至极位所有诸忍,束为无生忍也。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如来无漏智慧所依妙定,名之为忍。依于此忍,发一切智,作如来种,故名信忍。依于此忍,发道种智,解如来行,故名顺忍。依于此忍而发一切种智,得如来业,名无生忍。非横非竖,可横可竖,竖约三位,横约一心也。初释利益竟。

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满法,谓一实境界圆满无分别法也。信满法故,观行即佛;解满法故,相似即佛;证满法故,分证即佛;功德行满足故,究竟即佛。性恒平等,故皆名佛。修分明昧,故说有四。圆家之渐,渐无不圆。天台六即,盖本诸此,除慢除怯,尽美尽善之法门也。二别释竟。

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上明修出世间无相禅者,速能成就三忍四佛;今简修学世间有相禅者,则有三种差别,欲人先学大乘进趣方便,依于一实境界而修信解,庶不误堕世间及二乘也。言有相者,即是十二门禅,所谓四禅、四等、四无色定,皆有境相可攀缘也。贪受诸禅而生憍慢,名增上慢,甫伏欲界思惑,仍起上界思惑,暂离欲缚,仍被禅缚,故遂违远菩提,退求世间色无色界果报乐也。依禅发起偏厌离行者,谓由证得初禅等故,定心观察三界过患,见生死苦,断烦恼集,欣涅槃灭,修永离道,不复发起大悲方便也。若依一实境界以为最初方便,习学奢摩他、毗婆舍那不二止观,则知一切诸法,唯心想生,皆如梦幻,当体不实,何容于此梦幻之法,而生坚著、生怖怯耶?是知无方便信解者,贪著诸禅,则成生死有相;依禅起厌,则成涅槃空相。若有方便信解者,游戏诸禅,禅不能缚,即生死之有;便是实相之有,深观涅槃,亦不取证,即涅槃之空,便是第一义空。实相之有,有无有相;第一义空,空无空相,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皆成无相禅矣。

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

此明不论修学无相有相诸禅,并须知此十种相门,方能成就不错谬也。若不得此十门意者,世间初禅,尚难成就,况出世间上上禅耶?若得此十门意,则一切禅定之业,无不具足摄取成就。

一者,摄念方便相;

此如天台止观所明二十五前方便也,不论修学世、出世禅,并须具之。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幸自细简摩诃止观、禅波罗蜜等书。

二者,欲住境界相;

此是内方便之初门,谓或系缘止,或制心止,或体真止(编者注:原文为‘正’,误。),必各各有所观境也。

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此是内方便中初学安心法也。随所观境不令昏散,坐起则知出相,坐时则知入相。

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此是内方便中已得安心法也。且如修安般者,则心善住于出入息;乃至修体真者,则心善住诸法空等。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且如修安般者,已得欲界粗住,转求细住;乃至修体真者,历观诸法无不空也。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且如修安般者,证欲界定觉心明净,与定相应,定法持心,无分散意;乃至修体真者,了了信解诸法本空也。

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且如修安般者,从未到定,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始证初禅八触,或动或痒,或凉或暖,或轻或重,或涩或滑,随发一触,则有十种善法功德相应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故云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也;乃至修体真者,发得初禅,与法空理少得相应,觉知利益也。

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且如修安般者,已发初禅,五支成就,所谓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支,不退不转,对治欲散,具足成就初禅功德;乃至修体真者,空理增明,断诸有结也。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且如证初禅者,能起二种变化,谓初禅化,欲界化;证二禅者,能起三化;证三禅者,能起四化;证四禅者,能起五化;共名十四变化;乃至证体真者,能起六神通也。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且如证初禅者,若更异修四禅、四等、四无色定,并及观练熏修一切诸禅,无不依于所得初禅而起方便,乃可次第成就;既成就已,乃能出入随心,既随心已;乃能超越自在。又如已证体真止者,或更异修方便随缘止,乃至息二边分别止,亦无不依于所得体真止而起方便,乃能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也。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纵令修学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出世无相禅者,亦必有此十种次第相门,方获成就,方与奢摩他、毗婆舍那恒得相应,思之思之。二示进趣义竟。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汝云何巧说深法,能令众生得离怯弱?

上虽开示一实境界彻底分明,犹恐愚钝众生,于空假中宛转相即之义未能信解,则不能修二种观道,故特问之。又由佛先叹其善安慰说故也。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尝以巧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云何安慰?所谓钝根小心众生,闻无上道最胜最妙,意虽贪乐,发心愿向,而复思念求无上道者,要须积功广极,难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数长远,于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获,以是之故,心生怯弱。

本为执性废修者,说此称性修行之法,是圆有门,而钝根闻之,则作三大阿僧祇劫苦行之解,又以小心而生怯弱也。

我即为说真实之义,所谓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乃至为说十八空等,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又复为说一切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乾闼婆城,如空谷响,如阳光,如泡,如露,如灯,如目曀,如梦,如电,如云;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

此是善说第一义空以破有执,皆约圆教空门,仍复依三谛说。初云所谓一切诸法乃至而可得者,即圆真谛。次云又复为说乃至易可令灭,即圆俗谛。后云又烦恼生死乃至即是涅槃,是圆中谛也。初言一切诸法者,即十界百界千如假实国土等法也。本性自空者,缘生无性也。毕竟无我者,十界内外诸法,推求主宰实不可得也。无作无受者,无我故无作因受果之人也。无自无他者,既无我人,则不可分别自他也。无行无到,无有方所者,既无实迷,亦无实悟,无有此岸彼岸处所可分别也。亦无过去现在未来者,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有,三世皆悉性空寂灭也。十八空者,空尚非一,那有十八?约十八境而显空理,名十八空。所谓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第一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始空,十一散空,十二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无法空,十七有法空,十八无法有法空也。生灭涅槃一切诸法,皆无定实之相,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此则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依于圆融真谛说也。如幻如化等者,非有似有,有非实有,五住烦恼,二种生死,性皆微弱易灭,此则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依于圆融俗谛说也。是中举十四喻,总是六喻、九喻、十喻出没开合有殊,而义并无增减。又虽并含空假中意,而皆对治实有法执,仍属空门。言阳光者,即是阳焰,亦名野马;灯焰喻其易灭,目曀妄见空华,电不久停,云易出没,余并可知。又五住烦恼,二种生死,即以一实境界法性为体,故毕竟别无自体可得,即是不生不灭寂静涅槃,此则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于圆融中谛说也。而亦对治实有法执,还属空门。

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著想故,得离怯弱。

一切皆空,何所不破,涅槃尚空,况复身心情见;一切皆假,复何所不破,涅槃亦假,况复身心情见;一切非空非假,又何所不破,生死烦恼皆悉非空非假,更何得有身心情见。所以能破诸见,能损执著,令离佛道长远之怯弱也。初慰小心怯弱竟。

复有众生,不解如来言说旨意故而生怯弱。当知如来言说旨意者,所谓如来(已能)见彼一实境界故,究竟得离生老病死众恶之法,证彼法身常恒清凉不变等无量功德聚,复能了了见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闇染之所覆障,长夜恒受生老病死无量众苦。如来于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但一切众生,常乐分别取著诸法,以颠倒妄想故而受生死。是故如来为欲令彼离于分别执著想故,说一切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间法,亦毕竟体空无所有。若广说者,如十八空。如是显示一切诸法,皆不离菩提体,菩提体者。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俱;非一,非异,非非一,非非异,非一异俱,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以离一切相故。离一切相者,所谓不可依言说取,以菩提法中,无有受言说者,及无能言说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无有能取可取,无自无他,离分别相故。若有分别想者,则为虚伪,不名相应。

见彼一实境界,证于中道实相体也。究竟得离生老病死,即证如实空义也。证彼无量功德,即证如实不空义也。自证三德秘藏,了知众生同具如是三德秘藏,故起大慈大悲,欲拔其苦,欲与其乐,为说毕竟第一义空,令彼得离分别执著,然所谓一切世间法、一切出世间法毕竟体空,无所有者,正以十界假实国土染净诸法,皆不离菩提体,所以别无自体,正显因缘所生,无不即中,而菩提体,即是一实境界第一义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此体本自非有非无乃至离分别相故也。言菩提体非有者,不同情计生死有故;言菩提体非无者,不同情计断灭无故;非非有非非无者,不堕双非戏论句故;非有无俱者,不堕双亦相违句故;非一者,不变随缘作种种故;非异者,随缘不变无二性故;非非一非非异者,离戏论句故;非一异俱者,离相违句故;乃至毕竟无有一相而可得者,不堕有无一异种种四句相故;言菩提体离一切相者,以不可依言说取,亦不可依心念知故;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菩提法体。此等开示,本依圆教非有非空门说,三谛皆悉非有非空,大部般若多明此义,昧者不知,故判作空宗耳。

如是等说,钝根众生不能解者,谓无上道如来法身但唯空法,一向毕竟而无所有,其心怯弱,畏堕无所得中,或生断灭想,作增减见,转起诽谤,自轻轻他。

遮遣情执,本为显示法性无分别体,而钝根随语谬解,一向谓空,或生恐畏,或计断灭,畏则作增见而转起诽谤,谓非佛说;计则作减见而自轻轻他,谓归断灭也。初明不解竟。

我即为说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此依圆教有门,直显法身中道之体,诸佛众生平等具足,非断灭也。

如是等说,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二慰不解意旨竟。

又复愚痴坚执众生,闻如是等说亦生怯弱,以取如来法身本来满足,非修非作相故,起无所得相而生怯弱,或计自然堕邪倒见。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以无所得,则无所不得,故得大用现前,二利满足,而彼妄起无所得相,则以不可凑泊而生怯弱。又妄计生佛平等,不假修习,闻说淫怒痴性即是佛性,则恣行贪恚,无惭耻心;闻说幻化空身即是法身,则宝其臭秽,不复厌离;闻说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则安此泥沙,不求出要。当今谈圆顿者,类皆堕此,亦可哀也。

我即为说修行一切善法,增长满足,生如来色身,得无量功德清净果报。

此依圆教全性起修之义,仍属有门,对治无所得见,并治自然邪倒见也。

如此等说,令离怯弱,是名安慰。

初示种种巧说竟。

而我所说甚深之义,真实相应,无有诸过,以离相违说故。云何知离相违相?所谓如来法身中,虽复无有言说境界,离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无一切相,不可依言说示,而据世谛幻化因缘假名法中,相待相对,则可方便显示而说。以彼法身性实无分别,离自相,离他相,无空,无不空,乃至远离一切诸相故,说彼法体为毕竟空无所有,以离心分别(之时),想念则尽,(更)无一相而能自见自知为有,是故空义决定真实,相应不谬。

此明如来藏如实空义,与彼藏体相应不谬也。

复次,即彼空义中,以离分别妄想心念故,则尽毕竟无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实故,即为不空,所谓离识想故,无有一切虚伪之相,毕竟常恒,不变不异,以更无一相可坏可灭,离增减故,又彼无分别实体之处,从无始世来,具无量功德,自然之业,成就相应,不离不脱故,说为不空。

此明如来藏如实不空义,正从如实空义而显,恒与无分别之藏体相应也。

如是实体功德之聚,一切众生虽复有之,但为无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见,不能克获功德利益,与无莫异,说名未有,以不知见彼法体,所有功德利益之业,非彼众生所能受用,不名属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是故说修一切善法,生如来色身。

此明如来藏所具性德,必藉修显,故名修得,亦不违平等体也。今更借喻以合明之。譬如室中,本无鬼魅蛇虫,但有金银珍宝,盲人不见,触彼珍宝而受毁伤,妄计蛇鬼,忧怖失措。今指蛇鬼本无,名为如实空义;珍宝本有,名为实不空义。须彼盲人去无明膜,开智慧眼,方能受用金银珍宝,名修得义。二乘信如来语,知无蛇鬼,不生恐怖,于空作证,如彼盲人兀然中坐,不触珍宝,故不能见不空义也。又如来色身,亦如乳中醍醐,尼拘律子中五丈树性,不可谓有,不可谓无,须藉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得之。二释竟。

善男子!如我所说甚深之义,决定真实离相违过,当如是知。

正说段中,二演说竟。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说如此等殊胜方便深要法门时,有十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住坚信位;复有九万八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一切大众各以天妙香华供养于佛,及地藏菩萨摩诃萨。

初开圆解,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名为发无上心;信解不动,名为坚信,观行佛也。证圆初住,名得无生法忍,分证佛也。天妙香华以为供养,表圆道无作缘了。二正说段竟。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汝等各各应当受持此法门,随所住处,广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门,甚为难值,能大利益,若人得闻彼地藏菩萨摩诃萨名号,及信其所说者,当知是人速能得离一切所有诸障碍事,疾至无上道。

汝等各各下,正劝受持广布,所以者何下,释成嘱劝意也。疾至无上道者,显是圆顿纯妙法门,不同方便权说。

于是大众皆同发言:我当受持,流布世间,不敢令忘。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六根聚修多罗中,名何法门?此法真要,我当受持,令末世中普皆得闻。

本是坚净信菩萨代为末世众生请问,所以还请结名受持,流通永久也。由结名故,则显真要,真是经体,要是经宗,宗体既明,方有力用也。

佛告坚净信菩萨:此法门名为占察善恶业报;亦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亦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显出甚深究竟实义;亦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依如是名义,汝当受持。

结此诸名,各有通别二义。通则一部圆诠,皆是占察善恶业报之义,略如玄义所明;又皆能除障增信,皆是开示大乘进趣方便,皆能显深实义,皆是善安慰说。别则指初示占察法,名为占察善恶业报,指彼第二轮中修忏悔法,名为消除诸障增长净信;指二示进趣义,名为开示求向大乘显出甚深究竟实义;指三示善巧说,名为善安慰说,令离怯弱。总此通别二义,皆令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也。又占察二字,约宗立名;善恶业报,约体立名;消除诸障,增长净信,约用立名;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约宗立名;显出甚深究竟实义,约体立名;善安慰说,令离怯弱,约用立名;速入坚信决定法门,亦约用名,兼显圆顿大乘教相也。二结法名义竟。

佛说此法门名已,一切大会,悉皆欢喜,信受奉行。

三义故喜,如常可知。

跋语

忆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温陵徐雨海居士,法名弘铠,向予说此占察妙典,予乃倩人特往云栖请得书本,一展读之,悲欣交集。癸酉冬日,寓金庭西湖寺,依经立忏。乙亥夏初,寓武水智月庵,讲演分科。是时即有作疏之愿,病冗交沓,弗克如愿。屈指十五年来,梵网、佛顶、唯识、法华,皆已注释,独此夙愿,尚未填还,亦可叹也。今庚寅年,阅世已及五十二岁,百念灰尽,偶有同志数人,仍来结夏北天目之藏堂,究心毗尼。予念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爰命笔于六月朔日,成稿于十有四日。输一滴以益大海,捧一尘而培须弥,虽无补于高深,庶善钻于乳酪,公我同志,共享醍醐。前安居第四褒洒陀前一夜蕅益智旭阁笔故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9: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