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心经

[佛经摘录] 俱舍论原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证明。二死生智证明。三漏尽智证明。如其次第以无学位摄第五二六通为其自性。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次对治三际愚故。谓宿住智通治前际愚。死生智通治后际愚。漏尽智通治中际愚。此三皆名无学明者。俱在无学身中起故。于中最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余二假说。体唯非学非无学故。有学身中有愚闇故。虽有前二不立为明。虽有暂时伏灭愚闇。后还被蔽故不名明。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论曰。三示导者。一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六为其自性。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胜故。或此能引憎背正法及处中者令发心故。能示能导得示导名。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不尔。于二示导教诫最尊。唯此定由通所成故。定能引他利乐果故。谓前二导咒术亦能。不但由通故非决定。如有咒术名健驮梨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持此便能知他心念。教诫示导除漏尽通余不能为。故是决定。又前二导有但令他暂时回心。非引胜果。教诫示导亦定令他引当利益及安乐果。以能如实方便说故。由是教诫最胜非余。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论曰。依毗婆沙所说理趣。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诸神变事说名为境。此有二种。谓行及化。行复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缘时身即能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于此三中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余乘。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意势行唯世尊有。胜解兼余圣。运身并异生。化复二种。谓欲色界。若欲界化外四处。除声。若色界化唯二。谓色触。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二界化各有二种。谓属自身他身别故。身在欲界化有四种。在色亦然。故总成八。若生在色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味失。如衣严具作而不成。有说。在色唯化二处。化作化事为即是通不。不尔。云何。是通之果。此有几种。差别云何。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一心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论曰。神境通果能变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有十四。谓依根本四静虑生有差别故。依初静虑有二化心。一欲界摄。二初静虑。第二静虑有三化心。二种如前。加二静虑。第三有四。第四有五。谓各自下。如理应思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势力劣故。第二定等果下地化心对初定等果上地化心由依及行亦得名胜。如得静虑化心亦然。果与所依俱时得故。诸从静虑起果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义。谓从净定起初化心。此后后心从自类起。此前前念生自类心。最后化心还生净定。故此从二能生二心。非定果心无记性摄。不还入定有直出义。如从门入还从门出。诸所化事由自地心。无异地化心起余地化故。化所发言通由自下。谓欲初定化所发言。此言必由自地心起。上化起语由初定心。上地自无起表心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时诸化身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他作如是说。
  一化主语时  诸所化皆语
  一化主若默  诸所化亦然
  此但说余佛则不尔。佛诸定力最自在故。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容有别。发语心起化心既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由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虽化语二心不俱。而依化身亦得发语。非唯化主命现在时能留化身令久时住。亦有令住至命终后。即如尊者大迦葉波留骨琐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故迦葉波不留肉等。有余师说。愿力留身必无有能令至死后。饮光尊者留骨琐身。由诸天神持令久住。初习业者由多化心方能化生一所化事。习成满者由一化心随欲化生多少化事。如是十四能变化心皆是修得。无记性摄。即是通果无记摄义。余生得等能变化心通善不善无记性摄。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亦能为自他身化。于十色处化九除声。理实无能化为根者。然所化境不离根故。言化九处亦无有失。天眼耳言为目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论曰。此言唯目天眼耳根。即四静虑所生净色。谓缘光声修加行故。依四静虑于眼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天眼耳。如是眼耳何故名天。体即是天。定地摄故。然天眼耳种类有三。一修得天。即如前说。二者生得。谓生天中。三者似天。谓生余趣由胜业等之所引生能远见闻似天眼耳。如藏臣宝菩萨轮王诸龙鬼神及中有等。修得眼耳过现当生恒是同分。以至现在必与识俱能见闻故。处所必具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随所应取被障隔极细远等诸方色声。故于此中有如是颂。
  肉眼于诸方  被障细远色
  无能见功用  天眼见无遗
  前说化心修余得异。神境等五各有异耶亦有。云何。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神境智类总有五种。一修得。二生得。三咒成。四药成。五业成。曼驮多王及中有等诸神境智是业成摄。他心智类总有四种前三如上。加占相成。余三各三。谓修生业。除修所得皆通善等。非定果故不得通名。人中都无生所得者。余皆容有。随其所应本性生念业所成摄。于地狱趣初受生时。唯以生得他心宿住知他心等及过去生。苦受逼已更无知义。若生余趣如应当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八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辩。于中先辩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论曰。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故应先辩静虑差别。此总有四种。谓初二三四。四各有二。谓定及生。生静虑体世品已说。谓第四八。前三各三。定静虑体总而言之是善性摄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蕴为性。何名一境性。谓专一所缘。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别法令心于一境转名三摩地非体即心。岂不诸心刹那灭故皆一境转。何用等持。若谓令心于第二念不散乱故须有等持。则于相应等持无用。又由此故三摩地成。宁不即由斯心于一境转。又三摩地是大地法。应一切心皆一境转。不尔。余品等持劣故。有余师说。即心一境相续转时名三摩地。契经说此为增上心学故。心清净最胜即四静虑故。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审虑义中置地界故。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若尔染污宁得此名。由彼亦能邪审虑故。是则应有太过之失。无太过失。要相似中方立名故。如败种等。世尊亦说有恶静虑。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已辩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此与静虑数自性同。谓四各二。生如前说。即世品说由生有四。定无色体总而言之。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依此故说亦如是言。然助伴中此除色蕴。无色无有随转色故。虽一境性体相无差。离下地生故分四种。谓若已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乃至已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离名何义。谓由此道解脱下地惑。是离下染义。即此四根本并上三近分。总说名为除去色想。空处近分未得此名。缘下地色起色想故。皆无色故立无色名。此因不成。许有色故。若尔何故立无色名。由彼色微故名无色。如微黄物亦名无黄。许彼界中色有何相若彼唯有身语律仪。身语既无。律仪宁有。又无大种何有造色。若谓如有无漏律仪不尔。无漏依有漏大种故。又彼定中亦遮有故。若许于彼有色根身如何可言彼色微少。若谓于彼身量小故水细虫极微亦应名无色。亦身量小不可见故。若谓彼身极清妙故中有色界应名无色。若谓彼身清妙中极应唯有顶得无色名。如定生身有胜劣故。又生静虑所有色身非下地根所能取故。与彼何异不名无色。若谓欲色随义立名无色不然。此有何理。若谓经说寿暖合故。又说名色与识相依如二芦束相依住故。又说名色识为缘故。又遮离色乃至离行识有来有去故。由此无色有色理成。此证不成。应审思故。谓所引教应共审思且契经言寿暖合者。为约一切界。为约欲界说。名色与识相依住者。为约一切界。为约欲色说。所说名色识为缘者。为说一切识皆为名色缘。为说名色生无不缘于识。遮离色至行识有来去者。为遮随离一。为遮离一切。若谓契经言无简别不应于此更致审思。此说不然。太过失故。谓应外暖亦与寿合。又应外名色依识识为缘。又说四食如四识住。色无色界应有段食。若谓经说有一类天超段食故。又说彼天喜为食故。无斯过者。则无色界不应有色。契经说彼出离色故。又契经言。无色解脱最为寂静。超诸色故。又契经说。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若无色界实有色者。定应彼色自相可知。如何可言超色想等。若谓观下粗色故说。则于段食亦应许然。又诸静虑超下粗色。亦应可说出离色言。是则亦应名无色界。又亦应说出离受等。彼亦超下粗受等故。经既不说。知无色中遍超色类非超受等。由此定知。彼界无色。然契经中说有不出有者。于自地有不能出故。非遍出故。非永出故。又薄伽梵于静虑中说有色类乃至识类。于无色中说有受类乃至识类。不说有色。若无色中实有色者。何不如静虑说有色类言。故所立因无不成过。在彼多劫色相续断。后殁生下色从何生。此从心生非从色起。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彼无色身心依何转。离身何不转。下曾不见故。色界无段食身复依何转。下亦不见身离段食转故。又先说彼心转所依。已释总名。空无边等从缘空等得别名耶。不尔。云何。下三无色如其次第修加行时思无边空及无边识无所有故建立三名。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明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故名非非想。虽加行时亦作是念诸想如病如箭如痈。若想全无便同痴闇。唯有非想非非想中与上相违寂静美妙。而不就此加行立名。以若诘言何缘加行作如是念。必应答言以于彼处想昧劣故。由此昧劣故。是立名正因。已辩无色。云何等至。颂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着  无漏谓出世
  论曰。此上所辨静虑无色。根本等至总有八种。于中前七各具有三。有顶等至唯有二种。此地昧劣无无漏故。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故名为味。彼相应故此得味名。净等至名目世善定。与无贪等诸白净法相应起故。此得净名。即味相应所味着境。此无间灭彼味定生。缘过去净深生味着。尔时虽名出所味定。于能味定得名为入。无漏定者。谓出世定。爱不缘故非所味着。如是所说八等至中静虑摄支。非诸无色。于四静虑各有几支。颂曰。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唯净无漏四静虑中初具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等持。此中等持颂说为定。等持与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义如前释。传说。唯定是静虑亦静虑支。余四支是静虑支非静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余静虑支应知亦尔。第二静虑唯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持。第三静虑具有五支。一行舍二正念三正慧四受乐五等持。第四静虑唯有四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三非苦乐受四等持。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颂曰。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论曰。此支实事唯有十一。谓初五支即五实事。第二静虑三支如前。增内净支足前为六。第三静虑等持如前。增余四支足前为十。第四静虑三支如前。增非苦乐支足前为十一。由此故说。有是初支非第二支。应作四句。第一句谓寻伺。第二句谓内净。第三句谓喜乐等持。第四句。谓除前余法。余支相对如理应思。何故第三说增乐受。由初二乐轻安摄故。何理为证知是轻安。初二定中无乐根故。非初二定有身受乐。正在定中无五识故。亦无心受乐。以说有喜故。喜即喜受。无一心中二受俱行故。无乐受不可喜乐更互现前说具五支及四支故。有说。无有心受乐根。三静虑中说乐支者。皆是身受所摄乐根。若尔何故有契经说云何乐根谓顺乐触力所引生身心乐受。有余于此增益心言。诸部经中唯说身故。又第三定所立乐支。契经自说为身所受乐故。若谓于此说意为身此说身名为有何德。又第四定轻安倍增而不说彼有乐支故。若谓轻安要顺乐受方名为乐。第三静虑轻安顺乐应是乐支。若谓彼轻安为行舍所损。不尔。行舍增轻安故。又彼轻安胜前二故。又契经说。若于尔时诸圣弟子于离生喜身作证具足住。彼于尔时已断五法修习五法皆得圆满。广说乃至。何等名为所修五法。一欢二喜三轻安四乐五三摩地此经轻安与乐别说故初二乐非即轻安。若言定中宁有身识有亦无失。许在定中有轻安风胜定所起顺生乐受遍触身故。若谓外散故应失坏定者。无如是失。此轻安风从胜定生引内身乐还能顺起三摩地故。若谓起身识应名出定者。此难不然。由前因故。若谓依止欲界身根不应得生色界触识缘轻安识许生无过。若尔正在无漏定中触及身识应成无漏。勿所立支少分有漏少分无漏成违理失。无违理失。所以者何。许说身轻安是觉支摄故。若谓顺彼故说觉支无漏亦应许如是说。若谓许说便违契经。如契经言。诸所有眼乃至广说。此经中说十五界全皆有漏故。无违经过。此约余触及余身识密意说故。如何无漏静虑现前。少支有漏少支无漏。起不俱时斯有何失。若谓喜乐不俱起故应无五支及四支理。此亦无过。约容有说有喜乐支。如有寻伺。若谓寻伺亦许俱起于不俱起为喻不成。此非不成。心之粗细互相违故不应俱起。又于不俱起不能说过故。由此可说。依初五支减二三四立第二等。即由此理初说五支。拟渐离前建立后故。无渐减故不说想等。或应说何故初唯立五支。若谓此五资初定胜故立为支。此不应理。念慧能资胜寻伺故。虽有一类作如是说。然非古昔诸轨范师共施设故。应审思择。应说何法名内等净。此定远离寻伺鼓动相续清净转名为内等净。若有寻伺鼓动相续不清净转如河有浪。若尔此应无有别体。如何许有十一实事。是故应说。此即信根。谓若证得第二静虑则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有余师言。此内等净等持寻伺皆无别体。若无别体心所应不成。心分位殊亦得名心所。虽有此理非我所宗。如上所言。喜即喜受。以何为证知决定然。汝等岂言喜非喜受。如余部许。我亦许然。余部云何许非喜受。谓别有喜是心所法。三定中乐皆是喜受。故喜喜受其体各异。非三定乐可名喜受。二阿笈摩分明证故。如辩颠倒契经中说。渐无余灭忧等五根。第三定中无余灭喜。于第四定无余灭乐。又余经说第四静虑断乐断苦先喜忧没。故第三定必无喜根由此喜受是喜非乐。如是所说诸静虑支。染静虑中为皆有不。不尔。云何。颂曰。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论曰。如上所说诸静虑支。染静虑中非皆具有。且有一类随相说言。初染中无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中无内等净。彼为烦恼所扰浊故。第三染中无正念慧。彼为染乐所迷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净。彼为烦恼所染污故。有余师说。初二染中但无轻安。后二染中但无行舍。大善摄故。契经中说三定有动第四不动。依何义说。颂曰。
  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论曰。下三静虑名有动者。有灾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者。无灾患故。灾患有八。其八者何。寻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灾患第四都无。故佛世尊说为不动。然契经说第四静虑不为寻伺喜乐所动。有余师说。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如定静虑所有诸受生亦尔不。不尔。云何。颂曰。
  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
  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
  论曰。生静虑中初有三受。一喜受。意识相应二乐受。三识相应。三舍受。四识相应。第二有二。谓喜与舍。意识相应。无有乐受。无余识故。心悦粗故。第三有二。谓乐与舍。意识相应。第四有一。谓唯舍受。意识相应。是谓定生受有差别。上三静虑无三识身及无寻伺。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非生彼地无眼识等。但非彼系。所以者何。颂曰。
  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
  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
  论曰。生上三地起三识身及发表心皆初定系。生上起下如起化心故能见闻触及发表。此四唯是无覆无记。不起下染已离染故。不起下善以下劣故。如是别释静虑事已。净等等至初得云何。颂曰。
  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
  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八本等至随其所应若全不成而获得者。净由离染及由受生。谓在下地离下地染。及从上地生自地时。下七皆然。有顶不尔。唯由离染无由生故。遮何故说全不成言。为遮已成更得少分。如由加行得顺决择分等及由退得顺退分定。即依此义作是问言。颇有净定由离染得。由离染舍。由退由生。为问亦尔。曰有。谓顺退分。且初静虑顺退分摄。离欲染时得。离自染时舍。退离自染得。退离欲染舍。从上生自得。从自生下舍。余地所摄应如理思。无漏但由离染故得。谓圣离下染得上地无漏。此亦但据全不成者。若先已成余时亦得。谓尽智位得无学道。于练根时得学无学。余加行及退皆如理应思。岂不由入正性离生亦名初得无漏等至。此非决定。以次第者尔时未得根本定故。此中但论决定得者染由受生及退故得。谓上地没生下地时得下地染。及于此地离染退时得此地染。何等至后生几等至。颂曰。
  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
  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
  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
  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
  论曰。无漏次生自上下善。善言具摄净及无漏。然于上下各至第三。远故无能超生第四。故于无漏七等至中从初静虑无间生六。谓自二三各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间生七。谓自下六上地唯净。第二静虑无间生八。谓自上六并下地二。识无边处无间生九。谓自下六并上地三。第三四空无间生十。谓上下八并自地二。类智无间能生无色。法智不然。依缘下故。从净等至所生亦然。而各兼生自地染污故。有顶净无间生六。谓自净染下净无漏。从初静虑无间生七。无所有八。第二定九。识处生十。余生十一。从染等至生自净染并生次下一地净定。谓为自地烦恼所逼于下净定亦生尊重故有从染生次下净。若于染净能正了知可能从染转生下净。非诸染污能正了知。如何彼能从染生净。先愿力故。谓先愿言。宁得下净不须上染。先愿势力随相续转。故后从染生下净定。如先立愿方趣睡眠至所期时便能觉寤。无漏与染必不相生。净俱相生故三有别。如是所说净染生染但约在定净及染说。若生净染生染不然。谓命终时从生得净一一无间生一切染。若从生染一一无间能生自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离下故。所言从净生无漏者。为一切种皆能生耶。不尔。云何。颂曰。
  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
  顺住顺胜进  顺决择分摄
  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
  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诸净等至总有四种。一顺退分摄。二顺住分摄。三顺胜进分摄。四顺决择分摄。地各有四。有顶唯三。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彼地无有顺胜进分摄。于此四中唯第四分能生无漏。所以者何。由此四种有如是相。顺退分能顺烦恼。顺住分能顺自地顺胜进分能顺上地。顺决择分能顺无漏。故诸无漏唯从此生。此四相望互相生者。初能生二。谓顺退住。第二生三。除顺决择。第三生三。除顺退分。第四生一。谓自非余。如上所言净及无漏皆能上下超至第三。行者如何修超等至。颂曰。
  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
  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
  论曰。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同类名均异类名间。相邻名次。越一名超。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无漏七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修习超加行满。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间超名超定成。此中超者唯能超一。远故无能超入第四。修超等至唯人三洲。不时解脱诸阿罗汉。定自在故。无烦恼故。时解脱者虽无烦恼定不自在。诸见至者虽定自在有余烦恼。故皆不能修超等至。此诸等至依何身起。颂曰。
  诸定依自下  非上无用故
  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
  论曰。诸等至起依自下身。依上地身无容起下。上地起下无所用故。自有胜定故。下势力劣故。已弃舍故。可厌毁故。总相虽然若委细说。圣生有顶必起无漏无所有处。为尽自地所余烦恼。自无圣道欣乐起故。唯无所有最邻近故。起彼现前尽余烦恼。此诸等至缘何境生。颂曰。
  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
  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
  论曰。味定但缘自地有漏。必无缘下。已离染故。亦不缘上。爱地别故。不缘无漏。应成善故。净及无漏俱能遍缘自上下地有为无为。皆为境故。有差别者。无记无为非无漏境。根本地摄善无色定不缘下地诸有漏法。自上地法无不能缘。虽亦能缘下地无漏缘类智品道不缘法智品。亦不能缘下地法灭。无色近分亦缘下地。彼无间道必缘下故。味净无漏三等至中。何等力能断诸烦恼。颂曰。
  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诸无漏定皆能断惑。本净尚无能。况诸染能断。不能断下。已离染故。不能断自自所缚故。不能断上。以胜己故。若净近分亦能断惑。以皆能断次下地故。中间摄净亦不能断。近分有几。何受相应。于味等三为皆具不。颂曰。
  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惑三
  论曰。诸近分定亦有八种。与八根本为入门故。一切唯一舍受相应。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怖故。此八近分皆净定摄。唯初近分亦通无漏。皆无有味。离染道故。虽近分心有结生染而遮定染故作是说。有说。未至定亦有味相应。未起根本。亦贪此故。由此未至具有三种。中间静虑与诸近分。为无别义为亦有殊。义亦有殊。谓诸近分为离下染是入初因。中定不然。复有别义颂曰。
  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
  论曰。初本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皆无寻伺。唯中静虑有伺无寻。故彼胜初未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由此上无中间静虑。一地升降无如此故。此定具有味等三种。以有胜德可爱味故。同诸近分唯舍相应。非喜相应功用转故。由此说是苦通行摄。此定能招大梵处果。多修习者为大梵故。已说等至。云何等持。经说等持总有三种。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其相云何。颂曰。
  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
  论曰。有寻有伺三摩地者。谓与寻伺相应等持。此初静虑及未至摄。无寻唯伺三摩地者。谓唯与伺相应等持。此即静虑中间地摄。无寻无伺三摩地者。谓非寻伺相应等持。此从第二静虑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摄。契经复说三种等持。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论曰。空三摩地。谓空非我二种行相相应等持。无相三摩地。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涅槃离十相。故名无相。缘彼三摩地得无相名。十相者何。谓色等五男女二种三有为相。无愿三摩地。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非常苦因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故。能缘彼定得无愿名。皆为超过现所对故。空非我相非所厌舍。以与涅槃相相似故。此三各二种。谓净及无漏。世出世间等持别故。世间摄者通十一地。出世摄者唯通九地。于中无漏者名三解脱门。能与涅槃为入门故。契经复说三重等持。一空空。二无愿无愿。三无相无相。其相云何。颂曰。
  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
  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此三等持缘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空空等持缘前无学空三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顺厌胜非我故。无愿无愿缘前无学无愿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等非无漏相故不取道等为厌舍故。无相无相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非择灭为境。以无漏法无择灭故。但取静相非灭妙离。滥非常灭故。是无记性故。非离系果故。此三等持唯是有漏。厌圣道故。无漏不然。唯三洲人不时解脱能起如是重三摩地。依十一地。除七近分。谓欲未至八本中间。契经复说四修等持。一为住现法乐。二为得胜知见。三为得分别慧。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其相云何。颂曰。
  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论曰。如契经说。有修等持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得现乐住。乃至广说。善言通摄净及无漏。修诸善静虑得住现法乐。而经但说初静虑者。举初显后。理实通余。不言为住后法乐者。以后法乐非定住故。谓或退堕或上受生或般涅槃便不住故。若依诸定修天眼通。便能获得殊胜知见。若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分别慧。若修金刚喻定便得诸漏永尽。理实修此通依诸地而契经但说第四静虑者。传说。世尊依自说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九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如是已说所依止定。当辩依定所起功德。诸功德中先辩无量。颂曰。
  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
  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论曰。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此何缘故唯有四种。对治四种多行障故。何谓四障。谓诸嗔害不欣慰欲贪嗔。治此如次建立慈等。不净与舍俱治欲贪。斯有何别。毗婆沙说。欲贪有二。一色二淫。不净与舍如次能治。理实不净能治淫贪。余亲友贪舍能对治。四中初二体是无嗔。理实应言悲是不害。喜则喜受。舍即无贪。若并眷属五蕴为体。若舍无贪性如何能治嗔。此所治嗔贪所引故。理实应用二法为体。此四无量行相别者。云何当令诸有情类得如是乐。如是思惟入慈等至。云何当令诸有情类离如是苦。如是思怆入悲等至。诸有情类得乐离苦岂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诸有情类平等平等无有亲怨。如是思惟入舍等至。此四无量不能令他实得乐等。宁非颠倒。愿欲令彼得乐等故。或阿世耶无颠倒故。与胜解想相应起故。设是颠倒复有何失。若应非善理则不然。此与善根相应起故。若应引恶理亦不然。由此力能治嗔等故。此缘欲界一切有情。能治缘彼嗔等障故。然契经说修习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此经举器以显器中。第三但依初二静虑。喜受摄故。余定地无。所余三种通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或有欲令唯依五地。谓除未至。是容豫德。已离欲者方能起故。或有欲令此四无量随其所应通依十地。谓欲四本近分中间。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无量摄前虽说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诸惑得断。有漏根本静虑摄故。胜解作意相应起故。遍缘一切有情境故。此加行位制伏嗔等。或此能令已断更远故。前说此能治四障。谓欲未至亦有慈等。似所修成根本无量。由此制伏嗔等障已引断道生能断诸惑。诸惑断已离染位中。方得根本四种无量。于此后位虽遇强缘而非嗔等之所蔽伏。初习业位云何修慈。谓先思惟自所受乐。或闻说佛菩萨声闻及独觉等所受快乐。便作是念。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若彼本来烦恼增盛不能如是平等运心应于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仇。亲复分三。谓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谓下中上。总成七品。分品别已。先于上亲发起真诚与乐胜解。此愿成已。于中下亲亦渐次修如是胜解。于亲三品得平等已。次于中品下中上怨亦渐次修如是胜解。由数习力能于上怨起与乐愿与上亲等。修此胜解既得无退。次于所缘渐修令广。谓渐运想思惟一邑一国一方一切世界。与乐行相无不遍满。是为修习慈无量成。若于有情乐求德者能修慈定令速疾成。非于有情乐求失者。以断善者有德可录。麟喻独觉有失可取。先福罪果现可见故。修悲喜法准此应知。谓观有情没众苦海。便愿令彼皆得解脱。及想有情得乐离苦。便深欣慰实为乐哉。修舍最初从处中起渐次乃至能于上亲起平等心与处中等。此四无量人起非余。随得一时必成三种。生第三定等唯不成喜故。已辩无量。次辩解脱。颂曰。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论曰。解脱有八。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灭受想定为第八解脱。八中前三无贪为性。近治贪故。然契经中说想观者。想观增故。三中初二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行相故。第三解脱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三并助伴皆五蕴性。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静虑。能治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第三解脱依后静虑。离八灾患心澄净故。余地亦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增上故。次四解脱如其次第以四无色定善为性。非无记染。非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彼散善者。如命终心。有说。余时亦有散善。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无间不然。以缘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然于余处多分唯说彼根本地名解脱者。以近分中非全分故。第八解脱即灭尽定。彼自性等如先已说。厌背受想而起此故。或总厌背有所缘故。此灭尽定得解脱名。有说。由此解脱定障。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前对想心已名微细。此更微细故曰微微。次如是心入灭尽定。从灭定出或起有顶净定心或即能起无所有处无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从有漏无漏心出。八中前三唯以欲界色处为境。有差别者。二境可憎。一境可爱。次四解脱各以自上苦集灭谛及一切地类智品道。彼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第三静虑宁无解脱。第三定中无色贪故。自地妙乐所动乱故。行者何缘修净解脱。为欲令心暂欣悦故。前不净观令心沈戚。今修净观策发令欣。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由二缘故。诸瑜伽师修解脱等。一为诸惑已断更远。二为于定得胜自在故能引起无诤等德及圣神通。由此便能转变诸事起留舍等种种作用。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说身作证非余六邪。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于二界中各在边故。已辩解脱。次辩胜处。颂曰。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论曰。胜处有八。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为四。足前成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若尔八胜处何殊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已辩胜处。次辩遍处。颂曰。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论曰。遍处有十。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与识二无边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十中前八如净解脱。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并助伴五蕴为性。依第四静虑缘欲可见色。有余师说。唯风遍处缘所触中风界为境。后二遍处如次空识。二净无色为其自性。各缘自地四蕴为境。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此解脱等三门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颂曰。
  灭定如先辩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论曰。第八解脱如先已辩。以即是前灭尽定故。余解脱等通由二得。谓由离染及加行得。以有曾习未曾习故。四无色解脱二无色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余唯人起。由教力故。异生及圣皆能现起。诸有生在色无色界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颂曰。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论曰。生上二界总由三缘。能进引生色无色定。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修为起因故。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令进起彼定。以若未离下地烦恼必定无容生上地故。三法尔力。谓器世界将欲坏时。下地有情法尔能起上地静虑。以于此位所有善法由法尔力皆增盛故。诸有生在上二界中起无色定。由因业力非法尔力。无云等天不为三灾之所坏故。生在色界起静虑时。由上二缘及法尔力。若生欲界起上定时。一一应知。皆由教力。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正法。何谓正法。当住几时。颂曰。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论曰。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圣教总言唯住千载。有释证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时复过于此。此论依摄阿毗达磨。为依何理释对法耶。颂曰。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论曰。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议阿毗达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释对法宗。少有贬量为我过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
  大师世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
  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
  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
  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
  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
  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破执我品第九之一。
  越此依余岂无解脱。理必无有。所以者何。虚妄我执所迷乱故。谓此法外诸所执我。非即于蕴相续假立执有真实离蕴我故。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以何为证。知诸我名唯召蕴相续非别目我体。于彼所计离蕴我中无有真实现比量故。谓若我体别有实物如余有法。若无障缘。应现量得如六境意。或比量得如五色根。言五色根比量得者。如世现见。虽有众缘由阙别缘果便非有不阙便有。如种生芽。如是亦见虽有现境作意等缘而诸盲聋不盲聋等识不起。起定知别缘有阙不阙。此别缘者即眼等根。如是名为色根比量。于离蕴我二量都无。由此证知无真我体。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此应思择为实为假。实有假有相别云何。别有事物是实有相。如色声等。但有聚集是假有相。如乳酪等。许实许假各有何失。体若是实应与蕴异。有别性故。如别别蕴。又有实体必应有因。或应是无为。便同外道见。又应无用。徒执实有。体若是假便同我说。非我所立补特伽罗如仁所征实有假有。但可依内现在世摄有执受诸蕴立补特伽罗。如是谬言于义未显。我犹不了如何名依。若揽诸蕴是此依义。既揽诸蕴成补特伽罗则补特伽罗应成假有。如乳酪等揽色等成。若因诸蕴是此依义。既因诸蕴立补特伽罗则补特伽罗亦同此失。不如是立。所立云何。此如世间依薪立火。如何立火可说依薪。谓非离薪可立有火。而薪与火非异非一。若火异薪薪应不热。若火与薪一所烧即能烧。如是不离蕴立补特伽罗。然补特伽罗与蕴非异一。若与蕴异体应是常。若与蕴一体应成断。仁今于此且应定说。何者为火。何者为薪。令我了知火依薪义。何所应说。若说应言所烧是薪能烧是火。此复应说。何者所烧。何者能烧。名薪名火。且世共了。诸不炎炽所然之物名所烧薪。诸有光明极热炎炽能然之物名能烧火。此能烧然彼物相续令其后后异前前故。此彼虽俱八事为体而缘薪故火方得生。如缘乳酒生于酪酢。故世共说依薪有火。若依此理火则异薪。后火前薪时各别故。若汝所计补特伽罗如火依薪依诸蕴者则定应说缘蕴而生体异诸蕴成无常住。若谓即于炎炽木等暖触名火余事名薪。是则火薪俱时而起应成异体。相有异故。应说依义。此既俱生。如何可言依薪立火。谓非此火用薪为因。各从自因俱时生故。亦非此火名因薪立。以立火名因暖触故。若谓所说火依薪言为显俱生或依止义。是则应许补特伽罗与蕴俱生或依止蕴。已分明许体与蕴异。理则应许若许蕴无。补特伽罗体亦非有。如薪非有火体亦无。而不许然故释非理。然彼于此自设难言。若火异薪薪应不热。彼应定说热体谓何。若彼释言热谓暖触则薪非热。体相异故。若复释言热谓暖合则应异体亦得热名。以实火名唯目暖触。余与暖合皆得热名。是则分明许薪名热。虽薪火异而过不成。如何此中举以为难。若谓木等遍炎炽时说名为薪亦名为火是则应说。依义谓何。补特伽罗与色等蕴定应是一。无理能遮。故彼所言如依薪立火。如是依蕴立补特伽罗。进退推征理不成立。又彼若许补特伽罗与蕴一异俱不可说。则彼所许三世无为及不可说五种尔焰亦应不可说。以补特伽罗不可说第五及非第五故。又彼施设补特伽罗应更礭陈。为何所托。若言托蕴假义已成。以施设补特伽罗不托补特伽罗故。若言此施设托补特伽罗。如何上言依诸蕴立理则但应说依补特伽罗。既不许然。故唯托蕴。若谓有蕴此则可知故我上言此依蕴立。是则诸色有眼等缘方可了知。故应言依眼等。又且应说。补特伽罗是六识中何识所识。六识所识。所以者何。若于一时眼识识色。因兹知有补特伽罗。说此名为眼识所识。而不可说与色一异。乃至一时意识识法。因兹知有补特伽罗。说此名为意识所识。而不可说与法一异。若尔所计补特伽罗应同乳等唯假施设。谓如眼识识诸色时因此若能知有乳等便说乳等眼识所识。而不可说与色一异。乃至身识说诸触时。因此若能知有乳等便说乳等身识所识。而不可说与触一异。勿乳等成四或非四所成。由此应成总依诸蕴假施设有补特伽罗。犹如世间总依色等施设乳等是假非实。又彼所说。若于一时眼识识色。因兹知有补特伽罗。此言何义。为说诸色是了补特伽罗因。为了色时补特伽罗亦可了。若说诸色是了此因然不可言此异色者。是则诸色以眼及明作意等缘为了因故。应不可说色异眼等。若了色时此亦可了为色能了即了此耶。为于此中别有能了。若色能了即能了此则应许此体即是色或唯于色假立于此。或不应有如是分别如是类是色如是类是此。若无如是二种分别如何立有色有补特伽罗。有情必由分别立故。若于此中别有能了了时别故此应异色。如黄异青前异后等。乃至于法征难亦然。若彼救言如此与色不可定说是一是异。二种能了相望亦然。能了不应是有为摄。若许尔者。便坏自宗。又若实有补特伽罗而不可说色非色者。世尊何故作如是言。色乃至识皆无有我。又彼既许补特伽罗眼识所得。如是眼识于色此俱为缘何起。若缘色起则不应说眼识能了补特伽罗。此非眼识缘。如声处等故。谓若有识缘此境起。即用此境为所缘缘补特伽罗非眼识缘者。如何可说为眼识所缘。故此定非眼识所了。若眼识起缘此或俱便违经说。以契经中定判识起由二缘故。又契经说。苾刍当知。眼因色缘能生眼识。诸所有眼识皆缘眼色故。又若尔者。补特伽罗应是无常。契经说故。谓契经说。诸因诸缘能生识者皆无常性。若彼遂谓补特伽罗非识所缘。应非所识。若非所识应非所知。若非所知如何立有。若不立有便坏自宗。又若许为六识所识。眼识识故应异声等。犹如色。耳识识故。应异色等。譬如声。余识所识为难准此。又立此为六识所识。便违经说。如契经言。梵志当知。五根行处境界各别。各唯受用自所行处及自境界。非有异根亦能受用异根行处及异境界。五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兼受用五根行处及彼境界。彼依意故。或不应执补特伽罗是五根境。如是便非五识所识。有违宗过。若尔意根境亦应别。如六生喻契经中言。如是六根行处境界各有差别。各别乐求自所行处及自境界。非此中说眼等六根。眼等五根及所生识无有势力乐见等故。但说眼等增上势力所引意识名眼等根。独行意根增上势力所引意识不能乐求眼等五根所行境界。故此经义无违前失。又世尊说。苾刍当知。吾今为汝具足演说一切所达所知法门。其体是何。谓诸眼色眼识眼触。眼触为缘内所生受。或乐或苦不苦不乐。广说乃至。意触为缘内所生受。或乐或苦不苦不乐。是名一切所达所知。由此经文决判一切所达知法。唯有尔所。此中无有补特伽罗。故补特伽罗亦应非所识。以慧与识境必同故。诸谓眼见补特伽罗。应知眼根见此所有于见非我谓见我故。彼便蹎坠恶见深坑。故佛经中自决此义。谓唯于诸蕴说补特伽罗。如人契经作如是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于中后四是无色蕴。初眼及色名为色蕴。唯由此量说名为人。即于此中随义差别假立名想。或谓有情不悦意生儒童养者命者生者补特伽罗。亦自称言我眼见色。复随世俗说。此具寿有如是名如是种族如是姓类如是饮食如是受乐如是受苦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际。苾刍当知。此唯名想。此唯自称。但随世俗假施设有。如是一切无常有为从众缘生由思所造。世尊恒敕依了义经。此经了义。不应异释。又薄伽梵告梵志言。我说一切有唯是十二处。若数取趣非是处摄无体理成。若是处摄则不应言是不可说。彼部所诵契经亦言。诸所有眼诸所有色。广说乃至。苾刍当知。如来齐此施设一切建立一切有自体法。此中无有补特伽罗。如何可说此有实体。频毗婆罗契经亦说。诸有愚昧无闻异生随逐假名计为我者。此中无有我我所性。唯有一切众苦法体将正已生。乃至广说。有阿罗汉苾刍尼名世罗。为魔王说。
  汝堕恶见趣  于空行聚中
  妄执有有情  智者达非有
  如即揽众分  假想立为车
  世俗立有情  应知揽诸蕴
  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拖梨说。
  婆拖梨谛听  能解诸结法
  谓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净
  我实无我性  颠倒故执有
  无有情无我  唯有有因法
  谓十二有支  所摄蕴处界
  审思此一切  无补特伽罗
  既观内是空  观外空亦尔
  能修空观者  亦都不可得
  经说。执我有五种失。谓起我见及有情见堕恶见趣。同诸外道。越路而行。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净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脱。圣法于彼不能清净。此皆非量。所以者何。于我部中曾不诵故。汝宗许是量为部为佛言。若部是量佛非汝师汝非释子。若佛言者此皆佛言。如何非量。彼谓。此说皆非真佛言。所以者何。我部不诵故。此极非理。非理者何。如是经文诸部皆诵。不违法性及余契经。而敢于中辄兴诽拨我不诵故非真佛言。唯纵凶狂故极非理。又于彼部岂无此经谓一切法皆非我性。若彼意谓补特伽罗与所依法不一不异故说一切法皆非我。既尔应非意识所识。二缘生识经决判故。又于余经如何会释。谓契经说。非我计我此中具有想心见倒。计我成倒说于非我。不言于我何烦会释。非我者何。谓蕴处界。便违前说补特伽罗与色等蕴不一不异。又余经说。苾刍当知。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诸有执我等随观见。一切唯于五取蕴起。故无依我起于我见。但于非我法妄分别为我。又余经言。诸有已忆正忆当忆种种宿住。一切唯于五取蕴起。故定无有补特伽罗。若尔何缘此经复说我于过去世有如是色等。此经为显能忆宿生一相续中有种种事。若见实有补特伽罗于过去生能有色等如何非堕起身见失。或应诽拨言无此经。是故此经依总假我言有色等如聚如流。若尔世尊应非一切智。无心心所能知一切法刹那刹那异生灭故。若许有我可能遍知。补特伽罗则应常住。许心灭时此不灭故。如是便越汝所许宗。我等不言佛于一切能顿遍知故名一切智者。但约相续有堪能故。谓得佛名诸蕴相续成就如是殊胜堪能才作意时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非于一念能顿遍知。故于此中有如是颂。
  由相续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顿遍知
  如何得知约相续说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说佛世尊有三世故。于何处说。如有颂言。
  若过去诸佛  若未来诸佛
  若现在诸佛  皆灭众生忧
  汝宗唯许蕴有三世。非数取趣。故定应尔。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三十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破执我品第九之二
  若唯五取蕴名补特伽罗。何故世尊作如是说。吾今为汝说诸重担取舍重担荷重担者。何缘于此佛不应说。不应重担即名能荷。所以者何。曾未见故。不可说事亦不应说。所以者何。亦未见故。又取重担应非蕴摄重担自取曾未见故。然经说爱名取担者。既即蕴。摄。荷者应然。即于诸蕴立数取趣。然恐谓此补特伽罗是不可说常住实有。故此经后佛自释言。但随世俗说此具寿有如是名。乃至广说。如上所引人经文句。为令了此补特伽罗可说无常非实有性。即五取蕴自相逼害得重担名。前前刹那引后后故名为荷者。故非实有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定应实有。以契经说诸有拨无化生有情邪见摄故。谁言无有化生有情如佛所言我说有故。谓蕴相续能往后世不由胎卵湿名化生有情。拨此为无故邪见摄。化生诸蕴理实有故。又许此邪见谤补特伽罗。汝等应言。是何所断。见修所断。理并不然。补特伽罗非谛摄故。邪见不应修所断故。若谓经说有一补特伽罗生在世间应非蕴者。亦不应理。此于总中假说一故。如世间说一麻一米一聚一言。或补特伽罗应许有为摄。以契经说生世间故。非此言生如蕴新起。依何义说生在世间。依此今时取别蕴义。如世间说能祠者生记论者生取明论故。又如世说有苾刍生有外道生。取仪式故。或如世说有老者生有病者生。取别位故。佛已遮故此救不成。如胜义空契经中说。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故佛已遮。颇勒具那契经亦说。我终不说有能取者。故定无一补特伽罗能于世间取舍诸蕴。又汝所引祠者等生。其体是何而能喻此。若执是我彼不极成。若心心所彼念念灭新新生故取舍不成。若许是身亦如心等。又如明等与身有异。蕴亦应异补特伽罗。老病二身各与前别。数论转变如前已遣。故彼所引为喻不成。又许蕴生非数取趣则定许此异蕴及常。又此唯一。蕴体有五。宁不说此与蕴有异。大种有四造色唯一。宁言造色不异大种。是彼宗过。何谓彼宗。诸计造色即大种论。设如彼见应作是质。如诸造色即四大种亦应即五蕴立补特伽罗。若补特伽罗即诸蕴者。世尊何不记命者即身。观能问者阿世耶故。问者执一内用士夫体实非虚名为命者。依此问佛与身一异。此都无故一异不成。如何与身可记一异。如不可记龟毛[革*卬]软。古昔诸师已解斯结。昔有大德名曰龙军。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于时有一毕邻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说。我今来意欲请所疑。然诸沙门性好多语。尊能直答。我当请问。大德受请。王即问言。命者与身为一为异。大德答言。此不应记。王言。岂不先有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大德质曰。我欲问疑。然诸国王性好多语。王能直答。我当发问。王便受教。大德问言。大王宫中诸庵罗树所生果味为酢为甘。王言。宫中本无此树。大德复责。先无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王言。宫内此树既无。宁可答言果味甘酢。大德诲曰。命者亦无。如何可言与身一异。佛何不说命者都无。亦观问者阿世耶故。问者或于诸蕴相续谓为命者。依之发问。世尊若答命者都无。彼堕邪见故佛不说。彼未能了缘起理故。非受正法器。不为说假有。理必应尔。世尊说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有姓筏蹉出家外道。来至我所作是问言。我于世间为有非有。我不为记。所以者何。若记为有违法真理。以一切法皆无我故。若记为无增彼愚惑。彼便谓我先有今无。对执有愚此愚更甚。谓执有我则堕常边。若执无我便堕断边。此二轻重如经广说。依如是义故有颂曰。
  观为见所伤  及坏诸善业
  故佛说正法  如牝虎衔子
  执真我为有  则为见牙伤
  拨俗我为无  便坏善业子
  复说颂曰。
  由实命者无  佛不言一异
  恐拨无假我  亦不说都无
  谓蕴相续中  有业果命者
  若说无命者  彼拨此为无
  不说诸蕴中  有假名命者
  由观发问者  无力解真空
  如是观筏蹉  意乐差别故
  彼问有无我  佛不答有无
  何缘不记世间常等。亦观问者阿世耶故。问者若执我为世间。我体都无故。四记皆非理。若执生死皆名世间。佛四种记亦皆非理。谓若常者无得涅槃。若是非常便自断灭不由功力咸得涅槃。若说为常亦非常者定应一分无得涅槃。一分有情自证圆寂。若记非常非非常者则非得涅槃。非不得涅槃。决定相违便成戏论。然依圣道可般涅槃。故四定记皆不应理。如离系子问雀死生。佛知彼心不为定记。有边等四亦不记者。以同常等皆有失故。宁知此四义同常等。以有外道名嗢底迦。先问世间有边等四。复设方便矫问世尊。为诸世间皆由圣道能得出离为一分耶。尊者阿难因告彼曰。汝以此事已问世尊。今复何缘改名重问。故知后四义与前同。复以何缘世尊不记如来死后有等四耶。亦观问者阿世耶故。问者妄计已解脱我名为如来而发问故。今应诘问计有我者。佛何缘记有现补特伽罗不记如来死后亦有。彼言恐有堕常失故。若尔何缘佛记慈氏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及记弟子身坏命终某甲今时已生某处。此岂非有堕常过失。若佛先见补特伽罗彼涅槃已便不复见以不知故不记有者则拨大师具一切智。或应许不记由我体都无。若谓世尊见而不说则有离蕴及常住过。若见非见俱不可说则应渐言不可说佛是一切智。非一切智。若谓实有补特伽罗。以契经言谛故住故定执无我者堕恶见处故。此不成证。彼经亦说定执有我者堕恶见处故。阿毗达磨诸论师言。执我有无俱边见摄。如次堕在常断边故。彼师所说深为应理。以执有我则堕常边。若执无我便堕断边。前筏蹉经分明说故。若定无有补特伽罗为说阿谁流转生死。不应生死自流转故。然薄伽梵于契经中。说诸有情无明所覆贪爱所系驰流生死故应定有补特伽罗。此复如何流转生死。由舍前蕴取后蕴故。如是义宗前已征遣。如燎原火虽刹那灭而由相续说有流转。如是蕴聚假说有情。爱取为缘流转生死。若唯有蕴。何故世尊作如是说。今我于昔为世导师名为妙眼。此说何咎。蕴各异故。若尔是何物。谓补特伽罗。昔我即今体应常住。故说今我昔为师言。显昔与今是一相续。如言此火曾烧彼事。若谓决定有真实我则应唯佛能明了观。观已应生坚固我执。从斯我执我所执生。从此应生我我所爱。故薄伽梵作如是言。若执有我便执我所。执我所故。于诸蕴中便复发生我我所爱。萨迦耶见我爱所缚则为谤佛。去解脱远。若谓于我不起我爱。此言无义。所以者何。于非我中横计为我。容起我爱。非实我中。如是所言无理为证。故彼于佛真圣教中无有因缘起见疮疱。如是一类执有不可说补特伽罗。复有一类总拨一切法体皆非有。外道执有别真我性。此等一切见不如理。皆不能免无解脱过。若一切类我体都无。刹那灭心于曾所受久相似境何能忆知。如是忆知从相续内念境想类心差别生。且初忆念为从何等心差别无间生。从有缘彼作意相似相属想等不为依止差别愁忧散乱等缘损坏功德心差别起。虽有如是作意等缘。若无彼类心差别者则无堪能修此忆念。虽有彼类心差别因若无如是缘亦无能修理。要具二种方可能修。诸忆念生但由于此。不见离此有功能故。如何异心见后异心能忆。非天授心曾所见境后祠授心有忆念理。此难非理。不相属故。谓彼二心互不相属。非如一相续有因果性故。我等不言异心见境异心能忆。相续一故。然从过去缘彼境心引起今时能忆念识。谓如前说。相续转变差别力故。生念何失。由此忆念力有后记知生。我体既无孰为能忆。能忆是何义。由念能取境。此取境岂异念。虽不异念但由作者。作者即是前说念因。谓彼类心差别。然世间所言制怛罗能忆。此于蕴相续立制怛罗名。从先见心后忆念起。依如是理说彼能忆。我体若无是谁之念。为依何义说第六声。此第六声依属主义。如何物属何主。此如牛等属制怛罗。彼如何为牛主。谓依彼彼所乘所构所役等中彼得自在。欲于何所驱役于念。而勤方便寻求念主。于所念境。驱役于念。役念为何。谓令念起。奇哉自在起无理言。宁为此生而驱役此。又我于念如何驱役。为令念起。为令念行。念无行故但应念起。则因名主。果名能属。由因增上令果得生。故因名主。果于生时是因所有故名能属。即生念因足为念主。何劳立我为念主耶。即诸行聚一类相续。世共施设制怛罗牛。立制怛罗名为牛主。是牛相续于异方生变异生因故名为主。此中无一实制怛罗亦无实牛。但假施设。故言牛主。亦不离因。忆念既尔。记知亦然。如辩忆知熟为能了谁之识等亦应例释。且识因缘与前别者。谓根境等。如应当知。有作是言。决定有我。事用必待事用者故。谓诸事用待事用者。如天授行必待天授。行是事用。天授名者。如是识等所有事用。必待所依能了等者。今应诘彼。天授谓何。若是实我此如先破。若假士夫体非一物。于诸行相续假立此名故。如天授能行识能了亦尔。依何理说天授能行。谓于刹那生灭诸行不异相续立天授名。愚夫于中执为一体。为自相续异处生因。异处生名行。因即名行者。依此理说天授能行。如焰及声异处相续。世依此说焰声能行。如是天授身能为识因故。世间亦谓天授能了。然诸圣者为顺世间言说理故。亦作是说。经说诸识能了所缘。识于所缘为何所作。都无所作但以境生。如果酬因。虽无所作而似因起说名酬因。如是识生虽无所作而似境故说名了境。如何似境。谓带彼相。是故诸识虽亦托根生不名了根。但名为了境。或识于境相续生时。前识为因引后识起说识能了亦无有失。世间于因说作者故。如世间说钟鼓能鸣。或如灯能行识能了亦尔。为依何理说灯能行。焰相续中假立灯号。灯于异处相续生时。说为灯行。无别行者。如是心相续假立识名。于异境生时说名能了。或如色有色生色住。此中无别有生住者。说识能了理亦应然。若后识生从识非我。何缘从识不恒似前。及不定次生如芽茎叶等。有为皆有住异相故。谓诸有为自性法尔微细相续后必异前。若异此者纵意入定。身心相续相似而生。后念与初无差别故。不应最后念自然从定出。诸心相续亦有定次。若此心次彼心应生。于此心后彼必生故。亦有少分行相等心方能相生。种性别故。如女心无间起严污身心。或起彼夫彼子心等。后时从此诸心相续转变差别还生女心。如是女心于后所起严污心等有生功能。异此无功能。由种性别故。女心无间容起多心。然多心中若先数起。明了近起。先起非余。由如是心修力强故。唯除将起位身外缘差别。诸有修力最强盛者。宁不恒时生于自果。由此心有住异相故。此住异相于别修果相续生中最随顺故。诸心品类次第相生因缘方隅我已略说。委悉了达唯在世尊。一切法中智自在故。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于一孔雀轮  一切种因相
  非余智境界  唯一切智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差别因尚为难了。况心心所诸无色法因缘差别可易了知。一类外道作如是执。诸心生时皆从于我。前之二难于彼最切。若诸心生皆从我者。何缘后识不恒似前。及不定次生如芽茎叶等。若谓由待意合差别有异识生理定不然。我与余合非极成故。又二物合有分限故。谓彼自类释合相言非至为先后至名合。我与意合应有分限。意移转故我应移转。或应与意俱有坏灭。若谓一分合理定不然。于一我体中无别分故。设许有合我体既常。意无别异。合宁有别。若待别学为难亦同。谓觉因何得有差别。若待行别我意合者则应但心待行差别能生异识。何用我为。我于识生都无有用。而言诸识皆从我生。如药事成能除痼疾诳医矫说普莎诃言。若谓此二由我故有此但有言无理为证。若谓此二我为所依如谁与谁为所依义。非心与行如画如果我为能持如壁如器。如是便有更相碍失。及有或时别住失故。非如壁器我为彼依。若尔如何。此但如地能为香等四物所依。彼如是言证成无我。故我于此深生喜慰。如世间地不离香等。我亦应尔。非离心行。谁能了地离于香等。但于香等聚集差别。世俗流布立以地名。我亦应然。但于心等诸蕴差别。假立我名。若离香等无别有地如何说言地有香等。为显地体有香等别。故即于地说有香等。令他了达是此非余。如世间言木像身等。又若有我待行差别。何不俱时生一切智。若时此行功用最强。此能遮余令不生果。宁从强者果不恒生。答此如前修力道理许行非常渐变异故。若尔计我则为唐捐。行力令心差别生故。彼行此修体无异故。必定应信我体实有以有念等德句义故。德必依止实句义故。念等依余理不成故。此证非理。不极成故。谓说念等德句义摄体皆非实义不极成。许有别体皆名实故。经说六实物名沙门果故。彼依实我理亦不成。依义如前已遮遣故。由此所立但有虚言。若我实无为何造业。为我当受苦乐果故。我体是何。谓我执境。何名我执境。谓诸蕴相续。云何知然。贪爱彼故。与白等觉同处起故。谓世有言。我白我黑。我老我少。我瘦我肥。现见世间缘白等觉与计我执同处而生。非所计我有此差别。故知我执但缘诸蕴。以身于我有防护恩。故亦于身假说为我。如言臣等即是我身。于有恩中实假说我。而诸我执所取不然。若许缘身亦起我执。宁无我执缘他身起。他与我执不相属故。谓若身若心与我执相属。此我执起缘彼非余。无始时来如是习故。相属谓何。谓因起性。若无我体谁之我执。此前已释。宁复重来。谓我于前已作是说。为依何义说第六声。乃至辨因为果所属。若尔我执以何为因。谓无始来我执熏习。缘自相续有垢染心。我体若无谁有苦乐。若依于此有苦乐生。即说名为此有苦乐。如林有果及树有花。苦乐依何。谓内六处。随其所起说为彼依。若我实无谁能作业谁能受果。作受何义。作谓能作。受谓受者。此但易名。未显其义。辩法相者释此相言。能自在为名为作者。能领业果得受者名。现见世间。于此事业若得自在名为能作。如见天授于浴食行得自在故名浴等者。此中汝等说何天授。若说实我喻不极成。说蕴便非自在作者。业有三种谓身语意。且起身业必依身心。身心各依自因缘转。因缘展转依自因缘。于中无一自在起者。一切有为属因缘故。汝所执我不待因缘亦无所作。故非自在。由此彼说能自在为名作者。相求不可得。然于诸法生因缘中。若有胜用假名作者。非所执我见有少用故定不应名为作者能生身业胜因者何。谓从忆念引生乐欲。乐欲生寻伺。寻伺生勤勇。勤勇生风。风起身业。汝所执我此中何用。故于身业我非作者。语意业起类此应思。我复云何能领业果。若谓于果我能了别。此定不然。我于了别都无有用。于前分别生识因中已遮遣故。若实无我。如何不依诸非情处罪福生长。彼非爱等所依止故。唯内六处是彼所依。我非彼依如前已说。若实无我业已灭坏。云何复能生未来果。设有实我业已灭坏。复云何能生未来果。从依止我法非法生。如谁依谁。此前已破。故法非法不应依我。然圣教中不作是说。从已坏业未来果生。若尔从何。从业相续转变差别。如种生果。如世间说果从种生。然果不随已坏种起。亦非从种无间即生。若尔从何。从种相续转变差别果方得生。谓种次生芽茎叶等。花为最后方引果生。若尔何言从种生果。由种展转引起花中生果功能故作是说。若此花内生果功能非种为先所引起者。所生果相应与种别。如是虽言从业生果。而非从彼已坏业生。亦非从业无间生果。但从业相续转变差别生。何名相续转变差别。谓业为先后色心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前前生名为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如有取识正命终时虽带众多感后有业所引熏习。而重近起数习所引明了非余。如有颂言。
  业极重近起  数习先所作
  前前前后熟  轮转于生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此义中有差别者。异熟因所引与异熟果功能。与异熟果已即便谢灭。同类因所引与等流果功能。若染污者对治起时即便谢灭。不染污者般涅槃时方永谢灭。以色心相续尔时永灭故。何缘异熟果。不能招异熟如从种果有别果生。且非譬喻是法皆等。然从种果无别果生。若尔从何。生于后果从后熟变差别所生。谓于后时即前种果遇水土等诸熟变缘。便能引生熟变差别。正生芽位方得种名。未熟变时从当名说。或似种故世说为种。此亦如是。即前异熟遇闻正邪等诸起善恶缘便能引生诸善有漏及诸不善有异熟心。从此引生相续转变展转能引转变差别。从此差别后异熟生。非从余生。故喻同法。或由别法类此可知。如拘橼花涂紫矿汁。相续转变差别为因。后果生时瓤便色赤。从此赤色更不生余。如是应知。从业异熟更不能引余异熟生。前来且随自觉慧境于诸业果略显粗相。其间异类差别功能诸业所熏相续转变至彼彼位彼彼果生。唯佛证知非余境界。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此业此熏习  至此时与果
  一切种定理  离佛无能知
  已善说此净因道  谓佛至言真法性
  应舍闇盲诸外执  恶见所为求慧眼
  此涅槃宫一广道  千圣所游无我性
  诸佛日言光所照  虽开殊眼不能睹
  于此方隅已略说  为开智者慧毒门
  庶各随己力堪能  遍悟所知成胜业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