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9|回复: 1

[学佛文档] 从《成佛之道》看印顺法师对汉传佛教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要:仰望印顺法师,每被他的勤奋和胆识所吸引,在他许多光芒四射的成果中,对于每一位学佛者来说,最为珍贵的应该是印顺法师的思考精神,可以说,印顺法师的思考精神,决定了印顺法师的丰硕成果,若无这一体会与把握,我们是无法接力印顺法师的火炬,也无法真正获益于他的成果。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在印顺法师的著作中,梳理出相关的部分,希图高扬他的思考精神。
关键词  皈依  闻法趣入   人天   三乘共法  大乘三系
【作者简介:界空法师,于峨眉山佛学院2002年专科毕业,2002——2006年任曹溪佛学院授课法师,2008年于苏州西园寺就读研究生,2010年到凌云寺常住】
前言:之所以选择《成佛之道》一书,是因为印顺“本著一项信念,不断的探索,从全体佛法中,决策出我所要弘扬的法门”[1]他表明“这一信念,一生为此而尽力的” [2] 为什么呢?印顺道出他的思考和认定“在这万有不齐的法海潮中,波谲骇涛 ,也还有它内在的关联与条理。这吐纳百川,影现万象的法海,确乎使人惊叹它的伟大、高深。但错综复杂,也常使人茫然、偏执,不理解演化中的关联与条理,笼统融贯,是佛教的真意晦昧。现在的佛教教理,需要整理,但整理的工作是艰巨的,不是某一人的智力所能完成,这虽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总得去做,那末,让我来一个试探!”[3]而在《成佛之道》的序文中,印顺更明确的说:“所以 ,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于佛道” [4], “综贯一切佛法,而归于一乘” [5],由此可以理解为:《成佛之道》一书是可以集中反映印顺法师一生所追求的一项信念“从全体佛法中,决策出我所要弘扬的法门”。 [6]

一、从《成佛之道》的自序文说起
从自序文来看,印顺的思考有几个特点:
1.立足于现在﹙当前﹚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观察以及个人的体会,和一些思考,印顺发现:“初学者对于佛法的多姿多彩感觉是万花筒,不知如何是好” [7]。同时还发现,许多学佛的人士:“对于众多的佛法,觉得都差不多” [8]。对这两个实际问题。印顺将其名为“杂多”的观感和“差不多”的观感,思考分析的结论是:“总之,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分而弃体的过失。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9]” 其实,敢于面对实际的问题,不但需要真知灼见,还需要很大的勇气。印顺以大无畏的精神,痛切的指出:“中国佛教的内伤,是多年积弱。首先是,撑持了千年的禅宗,虽会经隆盛到极点,然禅者专重向上,专重直观,轻视严密的义学,事相的修学,佛教这才从平淡而贫乏,贫乏衰落起来。陈陈相因,禅宗也就失去了开建时代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变成严林祖制的保守者。无上妙方便,失去了时代意义,适应活力,本身不能适应时代,反而或多或少的碍著进步,四十年来以坐香维持门庭的禅宗,日渐没落,到现在可说形核都没有存在了。禅宗以失去中国佛教主导者的能力,将退居佛教一宗的地位。佛教的思想与制度,不在是旧制所能束缚,而有依承佛制,参酌古今,本古代禅家的长处而重新建设的必要”[10]。真是针砭时弊,震耳欲聋。
印顺法师言人之不敢言,见人所不能见,:“ 中国佛教不容易前进的大障碍,是寺院家庭化。中国为宗法社会的国家,家庭意识,是佛教变质。一方面,佛寺不传而传(法)子,结果如通货一样,劣质的通货打到了优质的通货,主持的资格,也不在是德学而是应酬与攀缘了,一方面,丰富寺院的资格,成为内部的侵乱因素。既不用于文化事业,福利事业,自不免成为社会窥视的目标。太虚大师常说:中国佛教产,活像一块臭肉,从引来蚊虫恶狗,大抵在愚僧与土豪、劣绅、地痞、流氓的勾结中消耗殆尽” [11]。现在读来,依然是令人震撼不已。
  印顺法师目光所及,洞砌无余:“从另一方面说,中国佛教的衰落,并非单纯的佛教问题,而是与我国民族的衰落同一情况。近百余年,由于西方来的外来侵袭,国家与佛教才急剧的困难起来。中国与世界的佛教,无疑为东方文化的重心,而要重新被高扬起来。在这西方文明动荡而待变的过程中,佛教徒要加倍努力,宏传净化人间的覚音,我们还能懈怠的悲鸣吗?”[12]
2.从全面对比中进行思考。对全体的佛教,如从天台四教、贤首五教到太虚的五乘、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以及藏传的三士道,印度的中观、唯识等方面去考量某个问题,力求准确。有时还对同时代的宗教、社会思潮进行分析,从中去对比佛教的发展。使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详尽、妥当,更有代表性。
3.以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思考。从研究中“揭示了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教”。 [13]
法师抓住根本要点,思考的更具体更宏大:“当前的佛教要务,据个人的看法,不三个方面———教化、组织、事业。论到教化,一、长期的专修的教学,如佛学院、研究会之类,以养成主持从的弘教,信护从的协助教化为目的。这是复兴佛教的根本大计!二、定期的一般的教化﹙或是星期日,或沿用旧制的属望﹚,以摄受信众,灌输佛教的基本信解为目的。这是极重要的,最好要有一定的宣讲师,讲题一贯,不致矛盾重査,这才是引领深入,导入组织,格化信众的身心。三、巡回布教,也非常重要。但如没有定期的宣讲,这只能引发短暂的感动而已。四、一期讲经,这是旧有的宣教方式,著重仪式。这适于安定的农业社会,在讲究的经济时间的工商社会,多少要改善一点。否则,摄受的信众,都是年老的,悠闲的,不能普及于青年的、一般的。不过隆重的仪式,偶一为之,倒也有不少妙用!此外,如文字宣传,利用电影,唱片,广播宣传等。”[14]如此精心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法师的眼睛是明亮的,内心是充满热情的,他对中国佛教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中国佛教过去,病在脂肪过剩,不肯运动,臃肿不灵,等到体力衰退,又结食不消,这才从外强中干,演变到奄奄一息。时代的苦难,等于节食或绝食一般﹙留心虚脱!﹚。经过一般净化作用,大可以去腐生新,恢复活力!我们不要为寺庙、产业,似僧非僧的丧失破坏而悲哀。经过一番苦难,如我们还不觉悟,还在旧梦重温,这才是真正的悲哀!中国佛教展开了重新建设的可能与自由的机运,问题在我们自己” [15]。
他饱含深情的说:“从佛教本身来说,已大大减少了改进的障碍,从国际情况说,佛教与东方文明,有了再高扬的机运﹙否则世界将黑暗到底﹚。中国佛教的前途,是光明的。”[16]
4.长期的、深刻的、反复的思考。“已经过了六个年头了[17]”“这才全部脱稿[18]”“一面编,一面讲” [19],之后“把过去编的揭颂,修正补写” [20]之后“再加修正删补” [21]从这些文字来看,印顺法师的思考具有长期性、深刻性。
这些思考说明印顺对汉传佛教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从这自信心、责任心出发,立足于现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从全面对比中进行思考,以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思考,以及长期的、深刻的、反复的思考。这四点思考就构成了印顺法师鲜明的思考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皈依的思考
印顺法师对皈依的思考,是以人生、人性、人心、人世为主体的三宝观,处处以人的向上精神而展开。
其实,印顺法师的皈依历程是很曲折的。:“十三、四岁开始,就倾向于丹经、术数、道书、新旧约,而到达佛法。对佛法的真正意义来说,我不是顺应的,是自发的去寻求、去了解、去发现、去贯通,化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我在这方面的主动性,也许比那些权利煊赫者的努力,并不逊色。但在我这里,没有权利的争夺、没有贪染、也没有嗔恨,而有的只是法喜无量。随自己夙缘所可能的,尽着所能尽的努力。”[22
印顺法师原来信仰过道教,但又离开了:“我生长于农村,为了经济,早就失了学,我学习中医,「医道通仙」四字,引发我对于仙道的仰慕。《神农本草》与《雷公泡制》,说到某药可以延年,某药可以长生。特别是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对于长生的重要性。仙道教的信仰激发后,读过了《抱朴子》,《吕祖全书》,《黄庭经》,《性命圭旨》,《慧命经》,《仙术秘库》———这一类仙经;而且旁求神奇秘术,如奇门、符咒之类,我进过同善社,也学过灵子术与催眠术。那时候,我虽沉侵于巫术的神道教,著重于个体的长生与神秘现象。然对于我———目光的扩大,真理的最求,还是有著良好的影响。 我对于神道教的信仰,暗中摸索了两三年,终于为父亲发现了。当然是不赞成我这样做的,要我出去教书。我受了师友的启发,开始研究老、壮,同时阅览一些近代的书物,我的宗教观开始变了。老、壮与道教的修炼,不能说没有关系。老、壮的哲理非常深澈,然而反造作的回复自然,返归于朴的理想,始终是不可能的。熟练人情的处世哲学,说来入情入理,而不免缺乏强毅直往的精神。独善的隐遁生活,对社会不能给于积极的利益。虽然老、壮的思想,为我进入佛法的助缘;而道家的哲理,道教的修身的方法,也获得我部分的同情,然我不再作道教的信徒,从仙道的美梦中醒过来。”[23]
  继之,印顺法师又对儒家进行研究:“道教的信念动摇了,我虽不会弃绝它,而又彷徨的追求,回复到读过的儒书。这与道家的充满隐遁的色彩,个人主义的宗教,大大相反。儒家有一番身心修养的功夫,更有一番政治的大理想。平常、切实、重人事,尊理性,确为我国文化的主流,然而我尽管同情它、赞美他,却不能充实我空虚与彷徨的内心。别人觉得我更实际,而我却自觉得更空虚了!到现在想来,这不外别的,儒家虽不是没有宗教的因素,而并不重视宗教。平常的、现实的,就此一生止于立德、立功、立言的,这对于一般人,不能织成一副庄严灿烂的光明图案,缺乏鼓舞摄引力,不能使一般人心安理得﹙得失不变、苦乐不变、死生不变﹚,而迈向光明的前途。这样的出入老、壮、孔、孟,有四、五年之久。”[24]
紧接着下来,印顺法师对基督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随之明白了真相:“在空虚彷徨中,经朋友介绍,接触到基督教,并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富有社会的宗教。从基督教中,我体会到敬虔而纯洁的信心,对于宗教的真正意义。有信、有爱、有望的基督教,有著儒、道不曾有的东西,我研读《新旧约》,阅览《真光》、《灵光》、《基督徒》等杂志,我实行祷告,参加过兴奋会,然而我终于不能成为基督徒,外缘是:那时翻起反基督教运动,虽无关于基督教养自身,而基督教会凭籍背景,不免有文化侵略的罪嫌,主因是:某种思想的难以接受。如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不以人类的行为﹙内心与外行﹚为尺度,而但以信我不信我为标准。「顺我者昌、 我者亡」,有作强烈的独占的排他性;除属于己方以外,一切都要毁灭。阶级爱的底里,显露出惨酷的仇恨。有如灵是神那里来的,从神而来的灵,经肉的结合而成人。照基督教义﹙重生才能得救﹚看来,走向地狱是大多数。全知全能的神,喜欢被称着自己的儿女的人类如此,这可说是莫测高深,也可说是岂有此理!我不能信赖神是慈悲的,所以也不信耶稣可以为赎罪”。 [25]
对于这,印顺法师在事隔多年之后,一番深思,直接的说道:“西方神教徒的信心,也许训练有素,没有人敢说:耶和华啊!你知道么?只管说吧!相信耶和华的代言者,也一样的堂目结舌,好在他说不出来,是上帝的隐秘,是你不应该过问的,你说不出来,那是你的无知,所以人应该信顺耶和华上帝,直到永远!”[26]
印顺法师一针见血、不无提醒的说道:“总之,这都是上帝的意思;上帝的意思,你那里知道?”[27]
  在思考面前,印顺法师再次对信仰、皈依进行了选择:“我对于为了爱你,非统治你不可,为了爱人,不惜毁灭人类,从新开始;这种西方式的博爱,是我所难以理解,无法信受的”。 [28]
在失落和思考之中,印顺法师这才接触到佛法的消息:“不到两年,从基督教而来的短暂光明,迅速消失。空虚而茫无著落的内心,又如狂涛中的小舟一样,情绪低落,时时烦躁不安。闷等慌,以乱读书为消遣。偶读到冯祯的《壮子序》说:「然则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我心里一动,开始向佛法去探讨。”[29]
这真是:“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30]印顺法师经历了何等的思想震荡,最终才有幸的进入了佛门。他说:“我是中国人,无法养成耶和华与耶稣先生所要求的奴性。我一向不愿意做谁的主人,也不愿意作谁的奴棣,所以我非常抱歉地,离开了耶稣先生而进入了佛教”。 [31]
  在佛门中,印顺法师一次又一次的攀登,最终将佛法修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出家之前的我,生活圈子极小,不知佛法到底是什么······可说是完全不理解。然而,不了解所以更爱好,······ 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这是我学佛以来,引起严重关切的问题。这到底是佛法传来中国,年代久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变质?还是在印度就是这样———高深的法义,与通俗的迷茫行为相结合呢?我总是这样想:乡村佛法衰落,一定有佛法兴盛的地方。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32]
这正如印顺法师自己总结道:“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33]

三、对闻法趣入的思考
对闻法趣入的思考,这是关于修行的思考。对于修行,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从偈文来看,修行应该是定位在学习的这样一个心态,“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泥槃” [34]。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贯穿整个学佛的过程。学和习其实是很好的方法,学习能指导实践,实践能深化学习。修行与学习结合在一起,顺理就成章;学习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便会有真知灼见。
  修学实际与人的品质有关,心地纯净,发心纯正,不执着名位,放得下架子,面子,学修才会深入。其实,修学与认识有关“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35]
许多人修行佛法却不重视学习佛法,这几乎是一般信众的常态。印顺法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皈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样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36]”
  虽然,还是有学习佛法的人,但是,印顺却发现:“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怱忙,不久还是忘得一干二净。[37]”
学习还是大有方法的,许多青年人,看了一本什么书,血气方刚,便两眼望天,谁也瞧不上。可是:“正法,虽可以从经典中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 [38]。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 [39]。这主要是不知学佛是学佛法,赶热闹,赶流行,还有的人还有其他的目的。
由于在世间,或在佛法上有一些知识和名望,一些方面的成绩,于是,在学习和交流上,苛求对象,殊不知在这个充满缺陷的世界,哪有圆满的人物,怎么办呢?:“无论是全德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著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 [40]。
紧接着又有一个问题出现:“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劳务;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做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 [41]求学有求学的难处,教学有教学的不易。特别是现在的应急教学,往往是要放下手中的急事,去应付十几二十几个不疼不痒的人,真是费时又费力。其中的辛酸又有谁知道呢?
修学,现在的门户之见表现为:我是什么根性,就修学什么法。:“ 所以自己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42]。
学习要有全局的眼光。:“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 [43]。
因为,这是修学是以成佛为目标的。“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 [44]。
修学的以上各个方面如不正确对待,便会出现一些情况:“ 诽谤正法,有两类人:一、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二、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 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錮蔽,似乎过失还小;而对于佛法的弘扬,却成为大障碍。这一类的毁谤正法,由于不识佛法纲宗。论上说:‘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愚痴是怎样可怕呀!”[45]

四、五乘共法对人、天的思考
  对五乘共法的思考:佛教修学者对人间,及其对其他宗教的回应,为佛法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构筑了一个和谐环境。为佛教徒的人天信仰指明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填补了空白。
问题的提出:“即然一般世间法,也可能达成生人生天的目的,那么求生人间天上的人,何必一定要皈依三宝,修学佛教的五乘共法呢?”[46]
印顺法师是这样认为的“如皈依三宝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为稳当,而且已进入佛乘的大门。只要向上胜进,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他宗教,虽也能生人生天,但没有在三宝中积集善缘,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执(宗教的成见)。对依人天法而进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贯通,反而雍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间,天国,皈依三宝,在佛法中修行,也比归信其他宗教好得多!”[47]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徒的人天信仰就是弥勒信仰。:“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48]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徒的人天信仰应正见于:“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的因果定律 [49],其戒学是五戒、十戒,其定学是:“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 [50]
这些事项的把握对于佛法的深入和佛法在世间的流布,是何等的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