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听得
藏传佛教中有所谓「明妃」,一时间还以为,那一段被掩埋在大漠里的历史伤痕,居然一路星摇斗颤地撕裂到了高原雪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眼底笔下的淡淡愁绪,和稗官野史里的不尽哀婉,总在向晚伤逝时分,一再掏洗着世间那些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喟叹。
众所周知的「明妃」,是西汉元帝时期的王昭君,据《汉书·元帝纪》和《西京杂记》所载:王昭君,西汉南昭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所以被称为明君或「明妃」。
17岁的王嫱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为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后宫的宫女们,都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一来不懂这些规矩,二来自恃天生美貌,非但不买画工的账,反而出语讥讽。画工毛延寿便把那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昭君居然因此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时光。
正史中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之后,对汉边疆的安宁确实有帮助,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汉匈关系和睦,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说明这桩政治联姻对于汉匈外交的确起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昭君,我们有太多历史的憧憬与遐想,彷佛她就是从墙上立轴中走出来的仙子;她的美丽与哀愁,裱褙着思古幽情所幻化的烟霭,总是飘飘渺渺地怦撞着人们的浪漫情怀。但是说到
藏传佛教的「明妃」,就全然是另外的一桩心灵波动了。与其说那是「怦然心动」倒不如说是「轰然震骇」,因为沿着这个名相眼见耳闻的,居然是这样的描述:
密宗男性行者欲修此(双身)法者,须先选择具相之女,此女谓「明妃」……
原来如此!这样的「明妃」可是引不起太多「思古幽情」与「浪漫情怀」的。
如何选择具相之女人为明妃?萨加派如是说:《寅一、具兽女……。寅二、具螺女……。寅三、具象女……。寅四、具纹女……。寅五、众相女……。此外亦有位具莲女种性者……》
宗喀巴所云:《明妃颜殊妙,年可十五六,香花善庄严,欲乐于坛中……》
这是说,选择「明妃」,着重在女性的不同个性,及不同的性器官,来体会诸女人在乐空双运时之种性不同,及体会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一般而言,明妃皆须美丽大方,宗喀巴也是这样主张的;但是「那洛六法」则不择美丑,只看性器官是否合乎条件。
然今
密宗上师之与异性弟子和修
双身法者,已经浮滥至极……皆是贪图他人之男女色,而以即身成佛之
双身法作为借口而已。
有些宗派甚至可将母、姊、女,作为瑜伽母,而共同和修
双身法……
为修乐空无上瑜伽,乃至畜生女亦可用之……
为求其乐之现行,以便修乐空不二、乐空双运,乃至女尸与女鬼亦可用之……
原来
藏传佛教中的「明妃」,并不是历史或现实中一位特定的个人,她算是一种身份,一摊任务;一个为了修行
双身法而施设的功能性职称。换句话说,「明妃」可能是某些人(或是其他),抑或是一群人(或是其他),然而从
密宗的发展史来看,她们又是长河一般蜿蜒千载的胭脂队伍;挥着粉汗,走向旷远烟尘与人们的遗忘;也许,还挥着梨花之泪。
明妃的「明」字,若要联想,通常是智慧的代称。以王昭君来说,入宫前千挑百选,已非凡俗的美丽与聪慧,出塞后常引琵琶,足见工巧、音律通达,当得起一个「明」字。而
藏传佛教的的众明妃们,运用的功能器官不是心智大脑,而是淫道「莲花」,所以不得而见其「高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