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59|回复: 11

重读贾题韬讲《坛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重读贾题韬讲《坛经》

1、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是禅宗奠基之作,在唐代以来,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坛经》,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到平平,有的倍受鼓舞。现代许多中青年人没有受到传统的寺庙文化的熏陶,没有好的师承,没有实际去修持,仅仅从一些书本上阅读而获得的那一点表皮知识,是难以深入的,不了解中国的佛教史、禅宗史,仅读一部《坛经》,当然也不易于品尝到其中的滋味。

2、但是,如果迫切于人生问题的探讨,真正有心于佛教、有心于禅宗的朋友,通过一个适当时期的研究,通过和师友一切的切磋,结合对中国佛教史、禅宗较为全面的认识,或许在某一时刻,因六祖大师的开示,使我们接触到生命的真谛,也就是人生宇宙的真谛,那就值得庆幸了。

3、中国从汉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国,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所以许多印度高僧都说中国人有大乘气象

4、禅宗是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提昌单传直指,把佛教的四谛法,十二缘起法,六度万行法等全都会归于心,这颗心就是每个人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一觉知。这一知便可摆脱一切教条和束缚,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吹歌弹唱、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你执着有给你夺去,执着无夺去。总将教会当下识心见性,见性后护念,念念回复那不生不灭的觉性上来。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

5、宋明理学表面上是儒学,而骨子里却是禅学,它的形成和发展,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了禅宗绝大部分的影响。如果在宋明理学中抽取出禅宗的成分,宋明理学就会黯然失色。王阳明的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格物致知,那良知是灵丹妙药,可以转凡成圣转识成智,破除无明而达成灭苦。

6、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禅宗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7、佛教不是历史学不是考古学,而是帮助我们解脱于生死苦海。学习不是写文章,编故事。学习的目的在于人生的真实受用,而不在于其他世间知识学问。

8、我们就可以依法修行,依教修行,以求解脱。人生无常,生死事大,百年光阴弹指即逝。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这个上面得到真实的用处,我是人生最要紧的事情。

9、了解了《坛经》,悟出了其中的真趣,你就可以在禅海中自由畅泳,痛饮甘露。你就可以与历代祖师畅所欲言,交朋结友,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脚跟落地,心与环境融为一体。

10、六祖大师的《坛经》,乃至后的五家七宗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这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个本具的觉知,良知,他是开启般若知识的钥匙,有了他就能看到无明贪嗔痴疑慢见等心念的动作,而立刻截断相续心,那一知马上把非常混乱不安的心转变成安静的心,这个是每个人都可体验到的。

11、正因为你自己的那颗心--觉知,那颗心就是涅槃。所以不要绕圈子,直下顿悟就能成佛。对这点,学禅的r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12、人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呢?佛教认为:没有专门从事佛教修行的人们,其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都是陷在无明之中,浑浑噩噩的。人死了之后,肉体虽然腐化了,他其业力仍在,不会与肉体一同消失。这个业力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以各种相应的生命形态来接受果报。

13、怎样才能得一解脱呢?佛告诉我们,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把这条因果链斩断。死从生来,要想不死,就必须断生;生从有来,不生就须断有;断有则须断取,一直下去,直到把无明断了,才能超出轮回,了脱生死,这就是十二因缘还灭站。佛教不认为一死就可以脱离苦海,要断十二因缘还灭门。必须断除无明,必须在生前断除无明,我们来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断除无明灭苦。此无故彼天,此灭故彼灭这样就可以解脱于生死了。

14学佛的人知道其中的利害,才能修道,以了脱生死。而生死轮回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所以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断除无明。哪怕你修成了神仙,无明没有断除,清福享尽后仍然会掉下来的。

15、停滞在这个体系上的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开悟,也不相信别人可以开悟。但佛是现身成佛的,禅宗内许多祖师不是言下大悟的吗?有人会说,佛那一悟之前,不知修了多少劫。禅宗会说,你怎么会知道这些呢?这不是书上看来的,耳朵听来的,何况,你又知不知道我们前世又修了多少劫呢?

16、佛是人做的,开悟离不开您这个,就是每个人自己的这个心。当下清楚明白知道这颗心,这颗心只有你自己知道,又称独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能把这个心认识了,你就开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17、听赵朴老讲,毛泽东曾给他开过玩笑说:“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看来你们佛教还真有些辩证法的味道。”从这里看出毛泽东是熟悉《金刚经》的。

18、正是因为自己有不好思想,不干净的思想,才去学佛嘛,学佛就是要改造自己,使自己变成好人。但对学佛的人也不能苛求,不要以为学佛就什么都干净了,今天学佛明天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没那么容易。

19、因为开悟是超逻辑的事,而你使用的方法仅仅是逻辑,怎么行呢?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你们不要以为祖师们见面时的那些话是随便说的,他们是见了性的,是在本分上说话,你用那些似是而非的分别思量去套,怎么行得通呢?

20、“直下见性”,性就是你自己。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您只诚心诚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悟,不一定必须闭目打坐,手捏法印,调匀气息才能见性。

21、一切无我。这个无我,在佛教中又分成两个,一是人无我,一是法无我。佛教认为,任何个人,都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合和而成,其中色蕴是物质部分,其余四蕴是精神部分,总而言之,就是一个物,一个心,这两大部分。大家学习过《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五蕴,就是指这五个方面。宇宙万事万物,归结起来也就是这五个,归纳起来就是心与物两大类,人我是五蕴合和、心物合和而成的一个假象,所以才叫“五蕴皆空”离开这五蕴,是找不到个真正人我。

22、烦恼的根子是“我”,只要懂得了“无我”,就找到了断烦恼的方法。但如果仅有我空,而五蕴、烦恼这些“法”不空,烦恼又怎么断得了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产生了大乘佛法。

23、“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就不是“时时勤拂拭”所能达到的境界。为什么呢?“拂拭”时自性清净,不“拂拭”时,自性就不清净了吗?真正的佛性还能被污染吗?真正见性之时“拂拭”、不“拂拭”,是什么闲言语!一切皆如,分别悉泯,即妄即真,从何处划分得出菩提烦恼来!这里五祖弘忍大师把禅宗的特点和盘托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而且觅烦恼生死了不可得。

24、针对神秀“我空法有”的思想,六祖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本也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其意思是: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有个实在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又是什么呢?实无一法可得。全部《中论》也外这一句。

25、一切法空,一切无自性,对任何对象,世间的、出世间的、凡的、圣的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所以,要找一个实在的佛性是找不到的。《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从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话头,望大家好好去参。

26、要知道,内而心性本来无一物,外面尘埃亦本来无一物。内即是外,外即是内,内外俱无一物,这样才算讲得彻底,才把内外面贯通了。这个道理,哪怕仅仅是在知见上懂了,都可以得法乐的。

27、在这里,要开悟就是直下开悟。在这里,要开悟就得言语道断。在这里,如果还有概念思维活动,还有分别心,还有道理可讲,那就绝对开悟不了。我多次给人讲过证悟与解悟的区别,解悟是没有离开概念活动的。但是,在见道、在开悟这个关口上,只要概念活动仍在,那么,其内就必然有个能解的心,其外就必然有个所解的物。所以,不论你在上面解释得多么透彻,说心也好,说空也好,说无也好,说非空非有也好,说即空即有也好,都是在概念活动之中,说不可思议,也还是在思议。因此有必要让概念活动停那么一下,感受那么一下,这就是开悟的关,这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28、做到这点是极难的,要知道,道理越多,分别心越重。什么事情一来,包括对开悟、见道,都想用思维去把握、去理解、去解释。天天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结果断不了,灭不了。成天说不立文字,结果仍然在立文字、立言语,随你再精明也只到得了解悟,大家要知道这点。

29、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一套方法,六祖实际上仍在提倡,这是什么道理?问题在哪儿呢?要知道,五祖这里问的是见地,而不是行持,行持并不能代表见地。六祖文化不高,直说见地,并没有向五祖汇报他的行持。而神秀则见不到,只能就行持来表现自己的见地。我们提倡见地和行持的统一,有行持未必见地上得去,而有见地必然行持也跟得上,没有行持的见地则必然是假的,对此,大家应有明确的认识。

30、六祖的见地偈的主题是“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同《金刚经》的主题是一致的。而此时“六祖大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似乎又与“一切法空”的思想不协调。悟到“一切法空”后还没有大彻大悟,而六祖这里的大悟,又悟的是什么呢?需要指明的是,六祖此时大悟的,的确不仅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思想,还包括自己的心体,这样的“悟”,是不能用教下理论中的“法空”去完全说明的。六祖把空作为条件而触及到了自己的心体,最后因五祖讲《金刚经》的开示才彻悟了心体的体和妙用。

31、中观学的基础是缘起性空,一切法无自性。这是因为中观和唯识各自所讲的自性有所不同。中观学破斥的自性是指所谓恒一不变、没有独立、可以不依赖其他事物的关系而自在自有的事物。而缘起论证明了这样的自性是没有的、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性空就是结论。

32、全部唯识,六祖只一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可以概括了。证了阿赖耶识就是证了一切万法,结果还是证你自己。但禅宗的自性对众生而言是同体的,而唯识学习中的阿赖耶识对众生而言却是个别的。

33、要知道,仅仅“本来无一物”还不行,不然佛那么多的功德、神通、智慧从哪儿来?六祖这五个“何期自性”,表明了他转识成智的完全,“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不空了,转过来了,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六祖对这个“转”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后来才有“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等种种开示。

34、《金刚经》的主旨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明六度波罗蜜的菩提心。六祖这里却是借缘而彻见本体,与《金刚经》所指的不同。六祖悟的内容并不是六度,而是悟的自己。

35、禅宗就是“以心传心”,“自悟自解”的法,也就是“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的法。而这个“本体”、“本心”,就是六祖在上面大悟的那个“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那五个“何期自性”。为个“本体”、“本心”就是佛性,就是般若、菩提、涅槃,绝不是什么“修命”的密法、命宫等等一类的延年益寿、神通妙用的法可以比拟的。一个是本,一个是末。许多人在根本要害之处不知下手,而对那些枝枝叶叶的事极感兴趣,空忙了一生,最后仍然没有结果。

36、佛教不是这样,所以五祖要六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法,懂得这个法。佛教是普度众生,巴不得一切众生都立地成佛,惟恐其不快,有什么秘密舍不得布施给众生的呢?佛曾舍身饲虎,舍身饲鹰,这种精神,哪里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办得到的,又怎么会创立那种煳涂的法呢!开悟虽然见了根本,仍然需要在根本上继续锻炼,不要让其他的东西给干扰代表。对悟后必修这一点,大家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功德和力量都明显不够,以烦恼来说,开悟的人对烦恼肯定有力量若没有力量,这个开悟就不是真实的。

、依教下来讲,烦恼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个人后天习染而成的烦恼,所以有了见地更要修,不要说“悟后不修”或“修即不修,不修即修”一类的话,要实践,要老老实实地继续修行,用六度的思想来检验自己,要得真实的受用才行,所以,单凭六祖说“善自护念”这一点,就证明了悟后必修。

38、还有一点,不要当“自了汉”,还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要好好为众服务,佛法的种子传下去。《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应现世间。这个大事因缘,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要一切众生如佛一样,悟入诸法的实相。所以开悟后的事情是没有了期的。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有了期,就没有发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39、大慧宗杲禅师有一个著名的竹蓖条,有时用来打人,有时用来问人,而且常这样问:“唤作竹蓖条则触”——既是竹蓖条,我还问你干什么?“不唤作竹蓖条则背”——明明是竹蓖条嘛,为什么不能唤成其他呢?但是,“不得有语,不得无语,不得棒,不得喝,不得作女人拜,不得作绕床窜,不得造妖捏怪,装腔作势,一切总不得,是什么”?

40、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实际上就是你自己。这么帖近,哪有半点秘密呢?自己对自己还有什么秘密吗?若要舍内求外,那自然就有密了。你懂,别人不懂,对别人而言是密,但一经反观自照,自己明白了自己,密又何处呢?这是最简单明白的道理,但同时又是最迷惑人的道理,希望大家能有清醒的认识。六祖从得法到后来出世说法,中间尚有15年的时间。这期间《坛经》没有多说,只是谈到六祖在猎人群中韬光养晦。这15年,实际上是六祖进一步护持、进修的阶段,把自己习气陶炼得净尽、圆融,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在后来广传无上大法,揭开了弘法千年的禅宗序幕。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41、禅宗在佛教理论中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能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一响亮的口号?就是因为这个思想来源于《涅槃经》。《涅槃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是佛在涅槃前一昼夜讲完的,可以说是佛对自己49年传法的一大总结,也可以说是末后的付嘱。

42、生活就如同放电影一样,动态图像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图像连贯而成的,好像有个东西在动,他欺骗了我们的眼睛,故误认为世界在动。其实,那个动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

43、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就是看你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与否,这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

44、大家想想,我们的头脑不是倒向这边就是倒向那边,今天是,明天非,为什么超越不出呢?“越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着好玩,又怎样超出得了呢?所以要在这里看到禅宗的殊胜。不论禅宗解脱,见了性,哪里还需要这些呢?《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见了性,本身就定中,本身已得到了解脱,所以一经见性,一了百了,这是禅宗的主张。

45、如果说禅宗就是般若宗也完全可以的。不过禅宗所讲的般若,不单是在文字上、在思维分别上、理论上,而是贵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以他的心得影响学生,发起学生自身的、活的般若智慧,是这样一种传承关系不像教下,把那些书讲完,学生考试及格就算脱手。所以禅宗是“行门”,不是“解门”。

46、唯识学为了让大家清楚了解这一点,才建立了“万法唯识”这一套学问。懂了唯识的道理,就知道你见的一切,你希望的一切。根本没有离开自己的心。说这说那。说是说非,必须从当前这个直觉、感觉,当前这个心起手,不从这儿起手,一切都无从谈起。哪怕你要反对,要批判,也得以这儿起手,不然你凭什么来反对批判呢?这一关非过不可,这是禅宗的“禅眼”。

47、要知道,大善知识不可能有什么玄妙的东西,什么密法传给你,佛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他们只是一个指路的人,帮助你自己认识自己而已。六祖说:“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所以不要怕迷,有迷才有悟。再把话说穿,迷悟都与佛性无关,迷悟是二法,而佛法是不二的。

48、虚空仍然是你心意识的显现,悟到最后,这个虚空还会粉碎。说到这里,一般人就理解不了了,虚空怎么还会粉碎呢?要知道,虚空也只是一种假象,不是不变的,仍然是一个无常的东西。虚空只是我们观念中所现的一个相,你自己的念头变了,外面的虚空也会发生变化。

49、六祖还把虚空的道理,归结到“世人妙性本空”上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个“妙性”,这个“妙性”又是“本空”的。怎么“妙”法呢?就是与虚空一样:无是无非,无长无短,无色无相。而且“无一法可得”。

50、证悟与解悟的分水岭就在这里。真正的证悟,是在修行里,在本分上直接把这个空感受到了,我们的心就是这个空,并不需要你在道理上说长说短。这时的概念活动已经脱落,正如本来就是成都人,在成都不需要导游一样。

51、我们的心有一种自发性,只要想到什么事情,就沾滞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贪爱的,沾滞的时间就长,在行为上的造作就表现得多。空,就是要空掉这一类的东西。引而申之万法皆空的道理是根据缘起论以心物关系而言,从心离不开万法的角度来看,心本来就空。能在这里一转身,就是好消息。在这里,你才知道云门大师所说的“转山河大地自己,转自己归山河大地”,你才能见性,才能解脱。
动中禅以觉知力证悟佛陀的“三法印:苦、无常、无我”的真理。动中禅是实修来印证六祖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现代人的修行法门,简易、方便、直接的生活禅。

52、真正开悟的人,真正有见地的人,不会把客观世界抛在一边,不会逃避现实生活。相反地,他对工作,对生活的考虑更周密,做得更好、更巧、更高明,可以“遍周法界”“了了分别”,而且“应用便知一切”“心量广大”是前提,必须承认这个东西,你体会到这里——就抓住根本了。心体是空性,第一义空。一说佛性就是全体空,但空呢?全体是色。没有一处不是物,也没有一处不是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泄露天机的话呀!其实,空就是什么都有,有就是什么都空,这个空就是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这个空,但是这个空也不是这个有,这个有也不是这个空。达到了这样的认识,你才能深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才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禅宗讲传心。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量又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妙,所以是大事。要学这个法,就不要去那些邪门歪道。老师悟的是这个东西,传呢?也不过是把他悟到的让学生再悟一下。老师是不能、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的。你想一个无时间空间,无色无相,无善无恶,无是无非的东西怎么个传法呢?

53、“我思故我在”,对我就不能怀疑了。禅宗认为不行,还须更进一步,“我”还是空。这就是内道外道的分水岭。现在西方哲学大多有笛卡尔这个味道。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知道这个重要性。只有一点他们不敢谈,就是这个我也是空的。这是佛教的特点,禅宗的特点。

54、我们也可以这样问笛卡尔:诚然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思,我不想,这个我又在那儿呢?以至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烧成了灰之后,这个我还有没有,又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就是“拈花一笑”,就是诸佛的心印。世间各宗各派在这个问题上都不能更进一步,可以说百尺竿头到了。但禅宗却要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你放身舍命。不如此。怎么谈得上更进一步呢?这的确是要命之处,没有如实修行,纸上谈兵哪里能到得了这里。

55、首先你应相信自己,相信万法就是你自己,“二”是你自己,“不二”也是你自己,烦恼是你自己,菩提还是你自己。这一切,都是你自己本来具备的,不是外来的,你还会去分什么主观、客观、善恶、是非呢?这样,你就不会陷在相对之中出不来。这就是般若行。这样久了,烦恼自然会一天天轻,智慧自然会一天天长,真正心中般若现了,就会“念念不愚”了。

56、六祖说:“著境生灭起。”你著在境上,如同一个短暂的波浪一样,怎能不叹人生的无常呢?“离境无生灭”,你若放下了不执着世上的是是非非、利害得失,把烦恼打破了,那就是“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要知道此岸就是彼岸,不是离开了此岸而别有什么彼岸,不是离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波浪而别有一个长江大河。

57、六祖又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这就是一念,就是我们现在虚灵不昧的这一念,就是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依据,就是万法的源头。

58、用智慧观照一切法空,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这样烦恼就失去了依托,这样的境界中自然是无念。要知道,这个无念,里面是活泼泼的,不是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顽空,里面是“智慧常现”、“不起诳妄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59、六祖这里所说的:“无念”,不是百不思、百不想,而是清净常流的一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没有执着的一念,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一念,是万法之源的一念。不然,悟来悟去,悟成了石头土块,岂不是笑话。

60、但是必须明白,所谓小根小器也是对众生的一种教育方法。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小根小器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上面是没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一切众生都绝对平等。你相信就是上根大器,小根小器也是大根大器;若不相信就是小根小器,所以不能把一句话看死了。

61、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心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62、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
动中禅以觉知力证悟佛陀的“三法印:苦、无常、无我”的真理。动中禅是实修来印证六祖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现代人的修行法门,简易、方便、直接的生活禅。

63、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接了当,这么简便易行。

64、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不已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二法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

65、见了正法,一定要身体力行,万万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那就毫无益处,枉自蹉跎了。这是实践问题,要把禅宗的见地放在实地的修行活动之中。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紧紧盯着自己的烦恼。这是修行的起步,烦恼从哪里来,到哪儿去呢?你就参嘛,有一天把烦恼的根子抓住了,你就开悟了。

66、六祖说:“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出世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躲在山上,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有正见——有了真正见地,当下就出世了。如果见地不正,甚至还有邪知邪见,不论你修什么法都没有出路。

67、现在国家落实了宗教政策,开放了寺庙。到寺庙敬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都是为了做“功德”,也就是求福报。对什么是功德,一般人心里是煳涂的。这里六祖大师对其功德的内容说得极为明白,我们共同来学习,认真弄清楚佛教里的功德是怎么回事。六祖明确指出:“不可将福德便为功德。”这里六祖在功德和福德之间划开了一条线。“功德在法身中”,法身修成了,才算有了功德。

68、如果我们过滤了精神中种种不实在的东西,清纯的自性就会现前。六祖对功德的解释,是以自己内心之中发出来的,不是做学问做出来的。所以不论怎么说,都滴滴归源。所以你看怎样才能成佛呢?——见性。怎样才能得到无上的佛法呢?——见性。什么是功德呢?——见性。一切一切,总不离明心见性,一切一切,都要回归这里。

69、净土有两种,一是诸佛的自己享受用净土,即佛自己受的净土。二是应化净土,那是为众生而设立的。自受用净土又叫常寂光土。常就是不变,寂就是安宁。光是指智慧光明。这个净土是与佛的法身分不开的。从佛这一边说,就是佛的法身,从佛的受用而言。就是常寂光土。而应化净土是佛为了众生,就是佛的应化净土。这里提一下,往生并不等于就了了生死,要了生死,非见道,非断烦恼不可,不然这个生死是了不了的,就是到了净土,你还得继续修行,只不过环境变好了。所以念佛是要在心里不要忘记佛,要使用自己身语意三业的活动与佛相应,这才是念佛的本意。

70、东方有净土名妙喜世界,其佛名阿閦佛,他也发了愿,欢迎众生往生。在西藏密宗经典里,阿閦佛属天金刚部,阿弥陀佛属于莲花部。阿閦佛对往生的条件是,第一要证空性。《弥陀经》的重点是要你多做善事,多做饶益众生的事作为往生的资粮。而阿閦佛则要求你多修戒定慧,要证无生法忍,不能证无生法忍,也能证空性,不能证空性,你能有所解悟都行,这就是往生的资粮。

71、东方还有一个净土就是药师佛的净土,《药师经》就是介绍这个净土的。《药师经》又名《消灾延寿经》,你如法修行,既可让你消灾,又可使你延寿,这与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不同呢?西方净土重点在临终时的归宿,你这辈子完结了,该往哪儿去呢?阿弥陀佛愿意在他那儿接纳你。药师佛则不然,他是让你有现前的受用。就算你最后有个西方世界作为归宿,但你现在的病苦怎么办呢?所药师佛发了十二大愿,就是要让人们在现实中有种种的受用。

72、往生净土还有一种,就是发愿上升兜率,到兜率内院,佛的经教说,兜率天是第四层天。佛教把天分为好几层,第一层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第一层叫焰摩天;第四层就是兜率天。兜率天内有内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那是弥勒菩萨居住的地方。兜率内院也算是净土。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如东晋的道安法师,唐朝的玄法师,现代的虚云法师都是往生兜率内院的。

73、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发愿往生兜内院的大师,都是悲心很重的,能荷担如来家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角色,他们也不舍弃这个世界的众生。有部经叫《弥勒上升经》讲弥勒菩萨如何到兜率天的。还有部经叫《弥勒下生经》。

74、如往生西方,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首先就得估计自己的力量行不行。有部经叫《般舟三昧经》就是指导人们用净土的思想,用念佛的方法使你现前得定,在定中可以看见西方三圣。我们凡愚之处就在于妄心太重,心灵是难得明明历历的,般舟三昧就是帮助你解决调心问题的,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闭关,就是闭关念佛,里面有种种方法,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以闭关的办法来念佛,来传修,或七天,或四十九天,在这一时期你就得专修般舟三昧来念佛的功德,佛的像好,佛的种种一切,把自己的心全放在这上面。念到最后,一切杂念息灭了,万念归于一念,精神也就专一了,稳定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来了,要知道,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且就在各人自己的心中。这个力量出现后,就在现在,阿弥陀佛就会出现,见了一个阿弥陀佛,等于见了千万个佛,而且你也决定可以往生。

75、依佛经讲,一个人临终时,那恍恍惚惚的情况与做梦时差不多。你若能在梦中念佛、见佛,那么临命终时就可以保持念头不失,往往也稍微靠得住。

动中禅以觉知力证悟佛陀的“三法印:苦、无常、无我”的真理。动中禅是实修来印证六祖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现代人的修行法门,简易、方便、直接的生活禅。

76、修禅宗的人也要怕人说,正报一转依报也会转,这边开悟,那边就是常寂光土。对有些事情禅宗的看法是反的,到了你真正感到上点抓拿、依傍之处都没有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那恰是最好最妙境界快来的时候。你若还有抓拿,有所依傍,就与开悟隔了十万八千里。当你感到内也靠不住,佛也靠不住的时候,仍然敢笔直走下去,见法身就快了。

77、云门大师有三句,头一句是:见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与自己和谐无碍了,但这仅仅是修行中初步转身;第二句是眼前不见一物,始是半提——什么都没有,万法皆空。但见了空性不要以为了事,修行仅到了一半。所以还有第三句,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全提,就不仅正报转了,依报也转了,什么都转了。你成佛了,你的环境还不成为净土吗?不然全提个什么?

78、你若把《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密多经》看完,里面说的比禅宗祖师们说的还吓人,而禅宗祖师们的提持,也没有超过这部经的。如佛问文殊: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文殊说:如来没有得。佛问:那么如来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文殊说:也不是这种说法。里面层层剥剔。如佛问:你见到如来吗?文殊说:我见到了。佛问:你是怎样见到的呢?文殊说:我在无相中见到的。佛问:无相中为什么能见如来呢?文殊说:无相就是如来嘛。

79、佛问:那戒律的道理在哪儿呢?文殊说:非有相,非无相,非有见,非无见,一切都不是,才是真正的戒。你如果把这些经都读通了,你才会知道释迦佛的用心,也才知道各宗各派的方便了。

80、只要认识自己,西方世界有没有,三明六通有没有等一切问题可以解决,这就是六祖的法门,这就是禅宗的入手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81、涅槃会上的屠夫、龙女都是在家人,他们不都成佛了吗?维摩居士也是在家人,他的成就不是与佛一样吗?所以出家只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当然是特殊的、专业化的方式,也是殊胜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82、禅宗讲明心见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戒也是这个,定也是这个,慧也是这个。世间是这个,出世间也是这个。把一切法的界限打破,明明白白指出这个来的,是禅宗,是从禅宗开始的,佛教其他各宗各派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就是不二法门的精义,而且就在你自己身上,就在你的自性之中,不需要别处去找。

83、什么是“一行三昧呢”?三昧是印度音,翻译成汉文就是等待,也就是定,一行就是专一的行为。总的意思就是指在行为上得到了定,在一种修持方法上得了定,就叫一行三昧。也就是说,你只认准某件事情做,不再做其他的事,并能够坚持下去,那么你在这个事情上就算是有了定力。

84、但正因为真正的道太简单了,人就颠倒了,忽视了。记住,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理是没有多的道理可讲的,学问越做得高,越谈到根本,里面就越来越没有什么东西了。

85、什么是流通呢?“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你如果做到了“于一切法勿有执著”,那么自然整个身心就流通了。

86、六祖在这里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在根本上说,是没有顿、渐的分别的,但是因为“人性自有利钝”,所以在修持上,就出现了“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这一差别现象,但归根到底,不论你渐修也好,顿悟也好,都是为了解脱,为了成佛,要认识自己的自心、本性,就这一点上来说,顿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87、任何人,都是在有念之中生活,都在“二”之中生活,于是就是烦恼和生死。无念,就进入了不二,不二,就是没有那些相对的念头,如主观、客观、善恶、是非、过去、未来等那些相对的东西。

88、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问他,你老人家说万物都在心中,但前面山里的花开花落,若没有看到,那花又怎么会在心里呢?王阳明回答得好,他说,我没有见花时,那花与心同归于寂灭,当我看花时,花与心同时都明明白白了,可知花不在心外也不在心内。

89、什么是无相呢?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都具有空性,哪里有固定不变的相呢?一切都回归于无相,无相就不会执着。你懂了一切法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并且不执着,那么你就懂了无相为体的这个“体”了。还有无住为本。无住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一切法不住,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所以赵州和尚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不得住,无佛前急走过,就是于法不住。

90、真如以外是没有任何东西的,一说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说真如,绝对离不开你能知的那个心,所以你那个心就是真如。

91、南宋时有个修行人问破庵祖先禅师,他说:“猢狲子捉不住,怎么办呢?”就是说,我起心看净,但妄想老是消除不了、扫不干净,你老人家有什么办法帮助我呢?破庵禅师说:“用捉干什么!那可是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啊。”这时,在旁边当侍者的无准师范却言下大悟。

92、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妄念时,那个“觉”的心,与发生妄念怕那个心是不是两个呢?不是嘛,你觉知妄念的那个心,与产生妄念的那个心是一回事,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只有这一个心,妄念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觉悟也产生于这个清净的心,都是你啊!你若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起心看净不是妄念也是多事.

93、若你要刻意去求个什么净,最多也只得一个百不思、百不想的废人,如同木石瓦一样。这绝不是功夫,仍然是妄见,为什么呢?“障自本性”,把自己活泼的自性束缚了、障碍了。

94、有念的是我,无念的也是我,若要认定那个有念或无念的是我,反者则非,那就错了。那么,我是不是这两者合在一起来的呢?也不是,这两者都是从体相上显示出的作用而已,不是合并在一起的。若明白了这层道理就达到了六祖所说的“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95、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就是这一点点执着,佛法就是要把这一点连根拔掉。世上的人放不下,总要白抓一个东西才安心,抓一件又一件,一直抓到死都脱不了手。“坟地给我看好啊”!“儿女要给我照顾好啊”!“千万记住你妈,明年清明要来上坟啊”!你看,这怎么得了,基督徒要把上帝抓住,佛教徒则把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抓住,这些都是执着,所以禅宗说“顿破”,就是破这个东西。三藏十二部,大说小说圆顿说,种种说,反复说,都是为了破这个东西。

96、自己修自己行,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行动。用不着只想依靠着什么别的力量,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所以祖师们大悟后,往往第一个感叹是:“啊,原来是这样,其实我早就成佛了!”

97、唐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师,叫马祖。他为什么叫马祖呢?因为他俗家姓马,出家后法名叫道一,所以叫马祖道一。他是四川什邡人,气宇不凡,非常用功,后来离开四川到湖南衡山怀让禅师的庙子里挂单,一天到晚都在静坐,怀让发现他是个人才,很想度他。多次找他谈话,但马祖坐在那里理都不理,怀让于是拿一块砖,天天在马祖面前磨,马祖也不理,不知过了多久,马祖终于忍不住了,说:“镜子是用铜磨,你用砖磨,怎么成得了镜子呢?”怀让说:“既然砖头磨不成镜子,那么你在那儿坐禅就成得了佛吗?”马祖的确不凡,立刻有所省悟,并且请教说:“那怎么修持才对呢?”怀让仍然用比喻进一步说:“如果一条牛拉的车停在那儿,要牛车上路,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呢?”马祖说:“当然该打牛,打车有什么用!”怀让说:“因此你应当知道,人的身体等于一辆车,心等于是牛,要想成佛,必须在心上用功,不在于坐啊!”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若说坐禅,禅非坐;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于言下就大彻大悟了。

98、佛教不是没气功,但佛教讲的是正面,背面的东西很少讲,怕你执着,我今天把背面的秘密告诉大家万法皆空,不空不行,不空你那个阴阳二气就干净不了,就纯净不了,做功要见功夫,要有本钱,头一个是身上的阳气要旺,静坐要见功夫,非有阳气不可,阴气要不要呢?许多人说不要阴气,那就错完了!阴阳之谓道啊,仅靠阳气是不行的,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必须阴阳二气配合,才能回归太极。

99、注意业感缘起的道理,你若能做到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生出来的就是真阴真阳。所以要用功,必须纯净阴阳二气,要纯净二气,最好的途径就是要在思想上弄通万法皆空的道理,在行动上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100、禅宗用功,决不去打这个念头,一打就是妄上加妄了。当念头起来时,你不去管它,也不随它发展,你只是心里明白就行了,这样,念头自然而然就去了,轻松得很,你若用力去排除,那就是自讨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101、所以,六祖才要你“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净其心”。有人说,禅宗的修行宽松得很。其实在修行上,禅宗是最严格的,它不准你放松每一件事,对你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全面管制。“念念”就是一切念、一切时,你都得把自己的心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就是少动烦恼,断尽就可以成佛,未断烦恼就是凡夫。

102、西藏宗喀巴大师写过一本书叫《菩提道次第广论》该书的《观品》就是抉择一切法空的。宗喀巴非常强调这一点,这是佛法的正见,如果学习佛法能得到这一点,就算真正有所得了。

103、所以要皈依觉。一方面是皈依佛,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觉性唤醒。自己的觉性唤醒,就是有了主人公。尽管受了三皈依戒,你还是不能了生死的。只有禅宗,才有如此直捷的方便:“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你自己就是三宝,不给点出来你不知道。佛者,觉也,你觉到了吗?现在大家在这儿听佛法,这就是觉知,佛就是凭这个觉知而开悟成佛的。

104、据实而言,我自己的体会是悟后必修,不过悟后的修不同于悟前的修。悟后不修的大概只有释迦牟尼佛这样的类型,此外的都应该修。

105、要知道,在这里清净是自性,无明烦恼是力量也是自性,扫除无明烦恼的力量也是自性,统统全是你自己。再进一步,法身、报身、化身还是你自己。这个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恶,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简直是自由自在的。

106、那什么是化身呢?六祖也讲清楚了,你念头一起,东想西想、天南海北,过去、现在、未来、十方都想遍了,那就是千百亿化身啊。

107、洞山在《宝镜三昧》中说:“渠今正是我”——即一切相,成一切相嘛!没有“我”,一切相不成立。我看到颜色了,即一切相,“渠今正是我”但从本体说,本体就是颜色吗?所以还必须“我今不是渠”,同时又离一切相。所以“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本性不因为前念一过就断了,前念、后念都只是本性的作用而已,你若见了这个道理,就把生死了了。“成一切相即心”,一切事物的来去变化全在于你的念头,而这个来去变化就是生死啊!“离一切相即佛”在来去变化的一切事物中,在这些念头中,你有看到自己动都未动的本性,不执着于那些来去变化,知道这些都是空,“离一切相”那你才知道你就是佛啊!

108、唐代有人问投子大同禅师:“三藏十二部外还有奇特事无?”投子回答说:“有。这三藏十二部是从哪里来的呢?能把这三藏十二部一部一部演出来的那个东西,你说奇特不呢?”开悟了,见了道你就是佛啊!你自己就是三藏十二部啊!所以六祖大师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要知道,佛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没有说着一个字,说你一定要相信这个事实。你如果懂了佛无言,你才真正是在念《法华经》而且声声如雷,声声都是莲花,所以发明了自心,就知道佛的道理,并不在语言文字上。

109、心佛众生,宇宙万物本来是一体,但一分别开来,有了“我”,就有了烦恼,佛的知见是什么,就是把“我”连根斩了,没有佛的知见,那个我执是断不了的。开佛的知见就是要断这个人我执。人我执一断,天地万物就一体了,大慈大悲也就出来了,并且是无条件的。

110、但禅宗把天下至难繁的事,却精纯为至简至易。六祖在这里,全归在自己的自性之中,把佛教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在佛菩萨和凡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使这一切都回归在我们的心上,这就是禅宗伟大之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坛经》、提倡禅宗的原因。

111、若起这个什么意思来求佛性,求自性,错了!要抓个什么东西来求也不行,自性本身就是觉性,万法本无,不需要你在上面挖什么窟窿,也不需要你在上面添什么东西。

11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要有一点点放不下,哪怕是对这个圣谛放不下,那就与凡情放不下的性质一样。

113、禅宗对付念头与教下的方法是有区别的,教下是对治法,禅宗不对治,念头就是自己,明白吗!一切法空,你还起什么妄念?一切法都是你自己,你不起什么妄念?认识了这些问题,妄念就起不来,尽管起了妄念,你明白它是空,不起作用,这个妄念就悄悄过去了,如雁影过潭一样。你真的对治它时,却恰恰是你又在动妄念了。

114、所以六祖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115、顿悟的依据是菩提与烦恼本为一体,差别只是相上的。从体上来讲,烦恼也是它,菩提也是它,排除了烦恼,等于就排除了菩提,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你如果坚信这点,敢于这样下手,你学禅宗就可以见功效得受用。

116、无常是佛性的一种作用,常也是佛性的一种作用,执着于一边是不对的。作用是活的,要应酬无碍,必须有所变化,应该无常。这个无常,并没有离开本体,也离不开本体,如果孤立和静止来看,是难以想通。但你把这一切放在全体上看,整体上看,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117、离开了无常,又到哪儿去找常呢?整个宇宙都在变化,变到现在,宇宙还是宇宙,所以,这个变化之中有不变的道理,不能把宇宙看成两个,实际上都是那一个宇宙,你不要只看到变,而看不到不变。也不能只看到不变,而看不到变。所以,把常与无常对立起来,是低级的认识。

118、你要深入佛性吗?你要真正认识佛性吗?就必须超越这种种分别思维。所以,常不能离开无常,无常也不能离开常,常与无常是二,所以,常与无常,都应归在这个“向上之常”。因与果,也应归结在这个“向上之因”。苦与乐,也应归结这个向上之乐。

119、高层次的东西,是包融并超越了低层次的那些矛盾和对立的,我们学佛,应懂得这个道理。这样,你才能“向上全提”,也才会懂得《华严经》里“理事无碍”的道理。

120、对一般学佛的人来说,让我们入佛是乐意的,但若要他们入魔,他们就害怕了。但佛魔平等不二,只能入佛,不能入魔,能说到了“无碍”吗?能真正彻法源底,圆满自在了吗?

121、六祖主张是:“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什么呢?六祖说:“道由心语,岂在坐耶。”没有智慧,没有明心见性,你坐上千秋万载又有什么意义呢?

122、无生无灭,并不是离开了生灭,世间的一切都是在生,都是在灭。深入佛教后,见了道后,你就可见到生灭之中的那个不生不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这是佛法的心要,千万要记住。

123、有个和尚问大随法真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这个还坏不坏?”——我们这个自性还坏不坏?大随说:“坏!”那个和尚弄不清楚,又问:“那么就是不得已必须随它去,随它坏了吗!”大随说:“是的。”那个和尚不服,认为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坏呢?于是又去请教投子大同禅师。他把与大随的谈话向投子介绍了,投子马上向西方礼拜,说:“想不到西川有古佛出世”,这个大随和尚是四川人。这个道理讲明白了不好,大家可以参一参。坏,在道会坏吗?成与坏是相对的。金刚不坏之体是包括了低层次的坏与不坏,你真的懂得了,那成也是它,坏也是它,生也是它,死也是它,你就得大自在了。

124、所以学禅宗的人要细心,千万不要错过机会,我们不提倡空心净坐,念头任它在心中自生自灭,但是就在这无穷尽生灭之中,你想过对法的妙用吗?或许在那一念闪动之时,好消息就来了。

125、有个人问云门大师如何是佛,云门的回答很可怕,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干屎撅!”你若达不到凡圣全扫的境界,心里还有个佛,这个佛就成了你的障碍,就成了放在心里的干屎撅。

126、所以学禅宗用不着去学道家讲的自身中结丹,只叫你明心见性。见性之后,身上的一切气都可以集中起来。对此,佛教不叫丹,也不叫阳神,而有一个名字叫意生身,意生身同样有丹和阳神的作用。但意生身也离不开空性,空了就不坏了,有就非坏不可。彻底空就彻底不坏,没有什么力量能毁坏它。什么是金刚?空就是金刚。意生身是全体的空,所以不坏,道家的基础不是建立在空,出阳神与意生身似乎有点类似,但本质是不同的。

127、马祖就说过“着衣吃饭,长养圣胎”,明心见性就是结胎,圆悟克勤给他的弟子说:“胎要养得熟,死后得意生身,天上人间任你住去”。

128、在《坛经》中,不论六祖千说万说,实际上只说了一句,这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么是“此心”,就是我们大家人人都有的这个心,对这个心,你不能把它推到过去吗?也不能把它推到未来。就是现在当下你能思、能想、能作、能为的这个心、这个念啊!

129、六祖说:“汝等的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但是,你若一念返照,直心而往,“一念平直,即众生是佛”。对这一段话,我认为全部《坛经》二万多字,背完有困难,也没有必要,这一段仅30多字,又好记,背熟了,天天照着修行,久了必然会得受用。修行是一个整体,《坛经》这一段可以说是主心骨,你在这上面有了受用,你的心就稳得住了。

130、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你舍不得丢掉或放不下那个执着。当你认识到,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在你的心识里的时候,你就会不贪什么了,因为一切法离不开你自己这个心啊!能不贪了,你就可以全体彻底地放下。开悟,就是从这里下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131、“后得智”是从“根本智”而起的一种有分别之智慧,是为度化众生的方便起见而起智慧,并不像在没有证人“根本智”以前那样的计度分别。我们说一个人开悟与否,就是要看他所悟的,与他所生起的后得智是否有矛盾冲突。

132、所谓涅槃并不离我们当前了了分明的这个心。就是当前给你们大家讲,你们大家知道听我讲的这个心。离开这个心,我们一切无从说起,这个心一念回机,就是涅槃妙心。

133、这里所说的见分即是主观,相分即是客观,二者只是一体的两个方面。正因为把它勉强地一分为二,所以就产生了“人我执”与“法我执”。因此,我们想要真正认识宇宙及人处之本体,就必须把主、客观之对立彻底消灭,而这个雄伟的目的,就绝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只有概念活动消灭,真如体露,也即是空,也就是生命。如果人们真的想认识自己的生命,说必须把一切实执空掉,空的同时,即证真如。空得越彻底究竟,越能彻底地认识生命、显现生命,故此,我们不怕空。

134、龙树菩萨以前的佛法强调断我执,对断法执提得不深刻。最后佛果是无上菩提,不只是为个人解脱,而是为大众解脱,这就是小乘果和佛果的分水岭。

135、罗汉断我执是可以的,在断法执上是不行的。不断法执,菩提不圆满。理事不能打成一片,达不到事事无碍法界,不能人密严世界。有部经叫《密严经》是密宗的经。讲的就是这种境界。

136、这边全空了,那边是全有,佛法的重要意义不只是个人解脱,他有非常积极的力量。缘起性空,翻过来是性空缘起,不然佛菩萨为什么需要千百亿万化身呢?佛菩萨的相好庄严从何而生呢?完全是积极的,毫无条件的为众生服务,忘我的工作而产生的,所以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众生无尽我愿无尽。

137、我们发心,一定要正大,正大的事业才能长久。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大,是整个宇宙,整个法界,不把愿力放在众生上,为众生解脱,那么想断法执是非常困难的。

13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39、这四句偈对断烦恼,去执着有极大的用处,诸法无常,世界任何一种法都是变化无实的,无定性的,既然无定性的,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佛法的意义不只是在断烦恼,断了烦恼,去掉我执,将有大用的功能。为什么呢?这边彻底空,那边彻底有。离开“空”没有“有”,离开“有”也没有“空”,空有不二,自然而然会有大积极的力量,自然会帮助别人,多做利他事。

140、话又说转来,只有自己是个无事的人,才能帮助别人。在利他的当中,也才能真正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无事的人,无事便是无分别智,有事便是差别智。无分别智与有分别智交相辉映星人生一个生动适泼的局面。

141、彻法源底,一点东西也不能留,才能到真如境界,才能化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微尘,才能化一微尘为三千大千世界,你才懂得沩山禅师临终时说,做一头水牯牛向异类中行。

142、诗句偶成

撞着鼻头一事无,悟来已自费工夫。

恒沙分别知多少,描尽风流总不如。



风光瞥地龟毛新,蓦向刀山解翻身。

惭愧年来烟水遍,孤明原自未离人。



牛也驴兮万劫孤,有谁探得骊龙珠。

拈花略露风规在,若论归家犹半途。



泥牛海底载珠还,草料随分护惜看。

鞭策虽云少不得,归家早在未生前。



重关一击碎疑团,遍界分明敢自漫。

踏翻尘尘即念念,好看水水与山山。



驴为觑井未圆在,我不是渠举话难。

栗棘金圈舌跳处,会心柏树在庭前。
发表于 2016-10-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接触佛教第一部经典是  贾题韬讲《坛经》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学无术 发表于 2016-10-4 16:19
我接触佛教第一部经典是  贾题韬讲《坛经》

发表于 2016-10-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好跟老演辩论吧。
老演惯用的是说惠能如果真得道,不会半夜逃路,五祖不该偷偷传法。
惠能不该给猎人做饭,不该连肉边菜都吃,应该纯吃素。
。。。。。。
等等令人啼笑皆非,他却甘之如饴的“学问”。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和 发表于 2016-10-4 17:42
准备好跟老演辩论吧。
老演惯用的是说惠能如果真得道,不会半夜逃路,五祖不该偷偷传法。
惠能不该给猎人 ...

发表于 2016-10-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zzd68828cn 发表于 2016-10-4 15:54
17、听赵朴老讲,毛泽东曾给他开过玩笑说:“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 ...
从这里看出毛泽东是熟悉《金刚经》的

这挺稀奇吗?天底下还有咱毛主席不懂的学问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