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师父,我有过这种状态,我们这种思考方式,也就是习气嘛,就是习惯了这种思考,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一个东西,然后呢,正好缺的就是信顺这种东西。
师父:多做这样的观察,我坐在凳子上,我是理解它,还是被它托负?我站在地球上,我是被它托负,还是要理解它?你就问自己,你(就是已经)养成习惯了,你也可以。比如我在呼吸,我是要理解空气,我还是要呼吸空气?你就从你一切时处这样观察,吃饭时,你是要理解这个饭食,还是要食用它?你就从你一切时处来观察,观察来观察去,你没有理解的愿望,你只有运用的愿望。你可以观察去。
我们所谓的习惯呢,所谓的理解呢,实际是一种妄想的需要,并不是真正自身的需要。(居士:哎,对,就观察自己真正的需要。)你观察你的真正的需要了,你一定会随顺佛愿。(居士:暂时不随顺,其实只是一个妄想、一个习气而已。)因为你时时刻刻都在随顺,只是说你强制着自己不随顺。强制,我们在强制自己,强制。就像一叶障目一样的,你说,我就这样!我就这样!我就这样!对不对?这个地方,要是用过功夫,就很容易看得到的。信顺是人的天性。趣善的一个最好的因缘就是随顺。(居士:休息。)十大愿王中就有恒顺众生,恒顺特别重要,众生我都能恒顺,诸佛如来的教法为什么不能随顺呢?
居士:您看前一些年吧,就是流行怎么怎么不能往生那种负面的东西,其实也很好弄的,它就是一个作意坚固,那就观察一下作意。
师父:说不能往生是自身的需要。
居士:自身的需要?
师父:好比说,他说你不能往生,是他自身的需要。你心里需要别人往生,还是需要不需要大家往生呢?要观察自身,一定要观察自身的需要!不要听别人说什么,你自己看你自身需要什么,真正的需要什么,不要模糊,不要似是而非,真正地细观、审观。
你看在佛的很多教言呢,好比有的人说,我要舍戒,我不做比丘了。佛说,不成立。别人说这个人舍戒了,佛说,不成立。为什么呢?他烦恼说,妄想说,迷失说,嗔恨说,被别人激怒了,他这样说——不算话。有比丘尼,大家都说她舍戒了,去问律师去了,律师说,你当时怎么说的?“她故意惹恼我!”他说,“你回去吧,你是比丘尼,没问题。”为什么呢?她是愤怒了,不成立。
我们要细细的思维啊,我们很少认认真真地去思维自己的心理需要,很少!大部分是被情绪,被激励,被鼓噪,被某种因缘所诱惑而造成的一种非心理实际情况的一种状态,实际是失心状态,这就是我们的无明业力、烦恼业力。我们大部分状态是那样子,就是迷失状态,不能自知自了的状态。所以我们心一思维,你根本没有什么我要理解这个,理解那个,根本都没有。(居士:不需要。)我们都可以观察。
很多人看电脑,我问了很多孩子,我说你累不累呢?他说,下来累,在那上边的时候不累。手脚都冰凉了,感觉在上边不累,下来累。感觉下回再也不看了,但是呢,一看到荧光屏又点击上了。为什么呢?习惯!他明知道这个东西会把他搞得筋疲力尽,他还是要去。他们抽毒的人,第一次抽会恶心,吐,哎,就这个东西吸引他了,他下次说,我看这次吐不吐。那就好的多了,再就上瘾了。并不是他真正需要,多是好奇、习惯、推动、鼓噪、迷失,带来的一种作为,但真正反思到我们内心究竟的意乐,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
居士:嗯,还是要真正地去思维,真正的思维自己的需要。
师父:这特别的重要,所以说正思维是极大的一个宝库,正思维就是诸佛如来藏与凡夫的阿赖耶识的一个切面,正思维就可以步入净识,如来藏,这个就可以变成流转的识心、迷失的识心。正思维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它组合起来,表达出来,它俩是不对立的,但我们很少正思维。
居士:对,对,还是要培养。
师父:对,第一个概念,我们一切言行举止皆是业习!一定把这个业习给它定位,你再去观察它,特别重要。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皆是业,皆是罪——你最少是业,后面才是罪。一定是个习惯,一定把它定位了;定位了,给它起一个名,它是什么样的业呢?然后再把它名言,名言无得失,只是个名字,无善恶,无来去,此性彰显。所以你观察观察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个共性,那你就解放了。说此性无作无为,无色无名,何以作为呢?你自己就审视自己,我的心,我应该怎么用心了,这时候你的心开始当家了,当什么家呢?你心平摆在那个地方,你想干什么你知道,我的心在起作用,心在起作用,意在起作用——不是你的心,共用的心在起作用,共识心在起作用,法界心在起作用,如来藏心在起作用。你慢慢就会真正体会到诸佛如来证得法性之周遍的真实了。我们不犯于某一业,某一点的……,哎呀,这个好事我做了,那个坏事我拒绝,不是,一切事皆是正觉之善巧,一切因缘皆是阿耨多罗三耨三菩提之资粮,那你当下就此心安稳了,我也不去攀缘了,也不去拒缘了,正面面对人生,觉悟人生,圆满人生。那我们就可以修行了,做一个真正的修持者,所以念佛者他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但是你要是这个格式第一步解决不好,你后面的正思维十分难以形成。因为啥?你从一个举心动念,两个举心动念,一个事情,两个事情,一个口语,两个口语,你观察到自己的业习,业习的名字,名字呢无来去,无染净,观察它的共性,不断地观察共性,共性,共性,共性……这样万事万物的共性,你突然认知到了,大地山河皆是法王身,你知道这个法身了,法身清净,法身平等,无处不在,无处不显,那你这时候用心,你应该知道是什么心了,说一举心就是法界全体,一妄皆妄,一真皆真,这时候回到法界的源头了,源头。这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唯识心,什么叫一切唯心造,你能找这个源头了,你做得主人了,什么主人呢?不是上帝,也不是奴隶,是什么呢?是主人了,你有自由的权利。这个事我可以做,我可以思维,这个事我可以不思维,我可以去舍弃,也可以去做。他是完全自主的,他面对自己的顺缘逆缘,他就会赞美它,此法性所显,此因果所彰,你会赞叹它。别人打你一下,你也会感觉,善哉,不可思议!
有一个金山活佛的故事。有一次,有一位老居士病倒了,是一位女居士,瘫在床上,瘫痪。金山活佛就去看她,他抓着她的手,哎呀,老同参,这个那个,说了很多。她儿子就站在那里气呼呼的,说,这个和尚不要脸,这个老和尚不要脸,这个不要脸的和尚,怎么怎么地。把马桶就准备好了,金山活佛说完了,马桶一扣就扣到金山活佛脑袋上,金山活佛就没有摘掉,就扛着走了一街,别人看了就说:你看这个和尚。他说:“甘露啊,甘露灌顶,甘露灌顶!”他那真是大彻大悟,悟到什么地方呢?就悟到那个地方了,粪桶浇头,甘露灌顶了。他顶了一条街,走出去了。
一切皆是悟境啊!一切皆是妙用!啥叫悟境?你就觉悟在当下就行了。要是我们肯定最少得打他一拳,对不对?你脏水泼我,我肯定也脏水泼你的,对不对?但他真是悟了,悟什么呢?一切时处莫不是妙用!一切时处莫不是踏实!一切时处不舍不取!只是感激与赞美!这就是所谓的我们在这个随意的修持中呢,就会真正地证得一切法、一切事的共性,你就从这共性中解脱出来了。怎么解脱?每一事、每一物,你把它这样一处理,很重要。
居士:这样子,即使我们即使在家也是很快乐的。
师父:这跟在家出家没关系的。弥陀摄化十方众生,等觉、妙觉,凡圣众生同等对待,一时摄化,它不假这个东西。
居士:就是很快乐地这样观察。
师父:弥陀让我们全部出家,对不对?整体摄化,他不遗漏一个人嘛,这是从共性教化的,这一点要看得到就行了。
……人要是把什么都当成福报就最好了,那是真有福报,什么时候都是福报,那太好了。
居士:我在北京感冒了,我要借一个借口先回广州去休息,病好了才过来。后来想想,按照师父的正思维想想,不对,还是过来了。
师父:不是我说的正思维,是你需要不需要正思维!实际说我们很多习惯,我们把它装潢的很漂亮很美丽,来诱惑自己。(居士:对,找很多很好的理由)很多奇怪的招数,实际都是自己在糊弄自己,然后去成熟这种。(居士:所以要去揭开这种假的(面纱))你要真正地对自己负责任,我就用一天,我认认真真地用一个念头,我去观察它,它是不是习惯业力?要是习惯业力,我给它起个名字,我来处理它一次。你处理过一次之后,你再多的理由,你知道是在编理由,不要编理由,但我们无始以来编得习惯了。
居士:但一开始是很残酷的。他把自己的伪装一层层撕去。所以,现在习惯了,有人找我聊天,我也把他剥掉,剥掉以后,他就明白了。如果是无自性的东西,你去观察它,它一定最终是留不住的。
师父:真要认真,这个认真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吹牛,说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这样观察中,你可能是太要求高了。我一天就观察一个事,两个事,一个念头,两个念头,很准确地知道它,然后说这可以代表我今天所有的生活,你今天的生活没问题,明天你再观察一次,这又代表我今天的生活,你慢慢地就观察得多了,你就会喜欢观察了。但你没有一次完整地观察……,你看那个菩萨来问我了,我说,你不观察它是习气,你不观察它,后面你给它确定个名字,你给它名言化,你根本没法处理,共性化都找不来共性的。第一步一定要准确,举心动念皆是业,皆是习气烦恼。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它是总打包,什么都给你打包了,打到什么了?打到眼前我看着了,你看是不是?一看,的确是!不管你想多么高明的,多么卑下的,多么圆满的,多么清净的,多么真实的,你放到眼前,一看,都是业习。
居士:但是经常这么看自己很残酷的,刚开始很残酷的。
师父:我被人咬过,你知道吧?讲了这个以后,哇!扑上来咬我一口。(居士:很残酷的)他说,你也太无人道了,惨无人道,把我所有的感情都剥夺了。
居士:很残酷,但是熟了就敢这么说他,不熟的不敢。
居士:回家自己去看,去观察。
师父:要不然咬别人了。哈哈哈……
居士:借算命的机会把他给剥开,他就没话说了。
师父:这种作法呢不需要给自己压力,太大的压力,说我要追求个啥,不是,你在很平白的情况下看一看,就这五个格呗,就像做冰块一样,浇上水,放到冰箱里面一冻,再拿出来,一扣,扣出来,就是个冰块,这么个冰块,这么个冰块,这么个冰块……,好,一看,冰块是它的共性了,找到它的共性就好解决问题了。现在我们大家修行不成就的,建立人我的东西,就是没有一个共性的认知、共性的观察。这是张三的,这是李四的,这是……建立了很多坚固的这种东西,所以它就落在差别相上,没有找到共性。共性就能粉碎一切差别相的蒙蔽,归结到究竟的自性上来,这十分重要。
这个过程呢,唯有佛教认认真真来教授我们,希望我们有一个彻底地对法界观的认知,对世界观的认知,对所有的人——有情无情的认知。所以,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是真实不虚的。